-
1 # 峰峰說史
-
2 # 行話歷史
我的觀點和絕大多數人不一樣,這個失敗根本就算不到章邯頭上。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章邯的履歷,章邯最開始只是一個少府,是管錢的,就這麼一個人帶領著囚犯打敗了陳勝吳廣他們,硬生生把秦國的壽命又延長了些許,而且幾乎一生無敗績,就憑這樣的章邯,就算敗給項羽,也絕對不會是那麼的難看。
那麼問題來了?鉅鹿之戰怎麼就輸了?
鉅鹿之戰,是以項羽為代表的起義軍和章邯,王離兩個秦軍將領帶領的秦軍之間的戰鬥,秦軍總共40萬人,項羽估計有萬餘人左右,剩下其他的諸侯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他們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
秦軍這邊是兩股勢力。章邯是名義上的秦軍統領,但實際自己能夠管控的軍隊也就是20萬人左右,剩下的都是王離在進行實際的控制。
根據作戰的部署,秦軍也是分為兩個部分。王離包圍駐紮的是鉅鹿,章邯在外面,主要是負責的是王離軍隊的後勤補給,主要的作戰任務和作戰統領是由王離負責的。
而鉅鹿之戰的發生,也是在項羽和王離的軍隊之間,項羽破釜沉舟,楚軍擊敗了王離的部隊,而章邯則是負責的運糧路線給切斷了,還沒有真正和項羽交手。
後來項羽和章邯對峙,章邯投降也並不是因為覺得自己打不過項羽,是自己派人,就是司馬欣去見皇帝,結果面都沒見到還被趙高追殺,思前想後現在繼續戰鬥對於自己來說無論輸贏可能都是一個死字,所以才投降的。
所以整個過程中章邯基本上沒怎麼參與鉅鹿之戰,即使他想參與,王離也不可能完全聽他的,而且戰鬥打起來他也不在軍隊中,無法指揮。
所以,怨不得章邯!
-
3 #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章邯勢在必得,重展大秦雄風
鉅鹿之戰背景,陳勝吳廣逼近咸陽,進攻函谷關兵臨城下咸陽危機,這時秦二世胡亥派出章邯從囚徒中組建出一隻隊伍,臨危受命進攻義軍。
章邯逼死了陳勝,這時起義軍士氣低落,項家軍成了實力最強的一支軍隊,這時項梁和章邯交戰戰敗戰死,這時項家將士計程車起跌落到極點,章邯一路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秦軍大有始皇帝在世之威。章邯被稱為秦朝最後一位名將,這時的章邯已經剿滅了多方勢力,和王離帶著的二十萬秦軍匯合,大有橫掃天下之勢。
打敗趙軍人,然後駐紮在鉅鹿準備吧義軍一網打盡,這時趙國派出救援的諸侯都駐紮在趙國邊上,不趕進攻,這時秦軍有王離和章邯實在是無人能敵。
秦國內部鉅變,帝國崩塌章邯在外面的功勞之大,已經觸及到了趙高的承受能力,趙高擔心他會威脅到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所以趙高想要除掉章邯。
但章邯和王離是一直跟隨始皇帝的,所以他對大秦忠心耿耿,自然不會幹亂臣賊子,以下犯上的事情。
就在決戰打響的前夕,秦國趙高發動政變,弒君秦二世。這時遠在趙國的章邯還沒有收到訊息,已經和義軍交戰,義軍佔不到任何便宜。
本以為戰鬥就這樣結束時,趙高弒君的訊息傳到了章邯這裡,章邯大怒像帶兵殺回咸陽,殺掉趙高為皇帝報仇,但由於局勢還不穩定章邯還不能抽身離開。
這時章邯身邊的人就勸章邯投降,章邯打了勝仗也不是為秦帝國打的,而是為趙高打的。
手下的人勸章邯叛變自立為王,章邯自然是不願意的他來大秦忠臣,跟隨始皇帝南征北戰,現在有受皇帝之命出兵,他是不會自立為王的,但秦國也容不下他了。
鉅鹿之戰章邯放水,成就霸王只有投降才能保住自己和秦軍,但王離和他不同,王離家族世代跟隨秦王效忠,他的爺爺和他更是效忠過始皇帝多麼榮耀。
而且王離在秦國威望高於章邯,家族威望也導致了趙高動不了王離,所以王離這時已經和章邯產生分歧
破釜沉舟是鉅鹿之戰裡面出來的典故,項羽只帶了三天的糧食,但章邯投降卻是在數月之後,這一點時間對不上。
而且王離被殺,但章邯卻沒事,按理來說項羽應該恨不得殺了章邯,章邯殺死他的叔父,對項羽來說就是親生父親,但項羽卻沒有殺他。
而且章邯在投降之後就被稱為雍王,這時天下的王只有秦王,懷王,章邯的地位高於項羽這一點是匪夷所思的。
所以結合來看是章邯在鉅鹿之戰中放水,才成就了項羽,或者說是章邯和項羽一起對付了王離,不然章邯也不被項羽這麼恭敬的對待
-
4 # 文史辯論談
章邯並未參與鉅鹿之戰,鉅鹿之戰的前線總指揮是王離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史記.項羽本紀》
如下圖所示(綠色為秦軍進軍路線,紅色為反秦聯軍進軍路線),秦軍在攻克邯鄲之後,兵分兩路。一路由王離率領,圍攻鉅鹿;一路則由章邯自己率領駐紮在位於鉅鹿南朝的棘原。
這個王離與項羽可以說是世仇,王離的爺爺是秦國名將王翦,父親為秦國名將王賁。前223年,王翦率軍擊敗了楚國名將項燕(項羽的爺爺)的軍隊,項燕自殺。那麼這個王離為什麼打不過項羽或者項羽為什麼能夠戰勝將三代的王離呢?
我們先從王離的角度說,王離在戰前精神上受過刺激。前210年,丞相李斯假傳聖旨,殺掉了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王離當時是蒙恬副官,代替蒙恬成為長城軍團最高司令長官,他內心是慌得一批。為什麼呢?因為他和蒙恬太像了。其一,他和蒙恬都是三代為秦將;其二,他的前任長官死的很慘,他是親眼所見。他現在擔任的也是那個官職,福兮禍之所依,禍兮福之所伏啊。
我們在站在項羽的角度看一下,項羽首先把他一手帶大的叔叔死了,他內心非常悲痛。因此,對於宋義這種不作為的行為相當憤慨,繼而矛盾激化,殺掉了宋義。項羽就充分的體現了他的軍事才能,項羽跟韓信一樣,別人打的是仗,他倆打的是藝術。背水列陣是兵家大忌,後代有很多模仿項羽的鉅鹿之戰跟韓信的井陘之戰,但是大多數都失敗了。鉅鹿之戰,項羽能成功很大的原因是項羽這個人很猛,民間有“王不過項”的說法,他能帶動全場的節奏。而且,項羽剛死了叔叔,眼前的敵人又是殺她爺爺的人的孫子,新仇舊賬一塊算,項羽在鉅鹿之戰中破釜沉舟,九戰九捷,王離被俘,涉間自焚。
章邯與項羽的對抗章邯在得到前方的戰報以後,派長史司馬欣回咸陽請求支援,沒想到秦國已經被趙高操縱了,司馬欣逃回軍中,勸章邯投降。章邯猶豫不決,趙國的大將陳餘給章邯寫了一封信,給他說了兩個人名:白起、蒙恬。章邯派人跟項羽談判,沒談攏。項羽採取了“以打促和”的戰略,派蒲將軍率軍攻打章邯,章邯節節敗退。因為朝廷已經指望不上,後勤又沒有保障,就率軍向項羽投降了。見到項羽之後,痛哭流涕,說自己無能除內患(趙高)。
總結言歸正傳,為什麼章邯幹不過項羽。
軍事是政治的的延伸,秦國政治可以稱得上腐敗了,章邯在前線沒有後勤保障。章邯是非常本人是非常有能力的,本是個文官,扶大廈於將傾。只是他先後遇到了楚霸王項羽和兵仙韓信。並不是說章邯此人的能力不行,就好比判官遇閻王——相形見絀。項羽的軍事才能確實厲害,想別人所想不到的,做別人想做但做不到的。對此,你怎麼看?主要參考資料
《史記》
《資治通鑑》
《漢書》
-
5 # 哈士不是奇
說起鉅鹿之戰,很少有人不瞭解。因為鉅鹿之戰可以說是壓死秦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此次戰役之後,項羽等起義軍推翻秦朝再也沒有受到過什麼像樣的抵抗,所以大家也對項羽是如何打敗章邯的很感興趣。我這裡就好好地談一下章邯是如何敗給項羽的。
所謂章邯40萬精兵的組成章邯,可以說是秦王朝最後一位叫得上號的大將。其他諸如蒙恬,蒙毅之類的已經被趙高迫害乾淨了。這也是秦王朝快速滅亡的原因之一。而章邯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大概就是擊殺了楚國大將項梁。在擊殺了項梁以後,章邯認為起義軍已經不足為慮,於是發兵前往了鉅鹿。
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到達鉅鹿以後,章邯選擇了兵分兩路,命王離、涉間率領20萬大軍圍困鉅鹿,而章邯則率領剩下的20萬軍隊屯駐於鉅鹿南數里的棘原,為王離軍提供糧草。可以說,這個策略是很正確的。可惜,這裡有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為王離提供了糧草的同時,也分散了兵力,使得項羽面對的壓力驟減。
項羽指揮得當,破釜沉舟,打敗王離20萬秦軍當時,王離等人圍困鉅鹿,各路起義軍無人敢上前支援。而此時的項羽做了一個十分英明的決定,殺宋義,自立為上將軍,出兵支援鉅鹿。正如項羽所說:“夫以秦之彊,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彊,何敝之承!”如果此時項羽等人真的等到鉅鹿被破以後再前去伐秦,而秦軍剛剛殲滅大敵,士氣旺盛,勝負難料。
同時,項羽率兵出征以後還命人燒燬營帳,鑿毀船隻和鍋碗,只帶三天口糧,即“破釜沉舟”。如此一來,楚軍沒有退路,自然勇往直前,兇狠無比。反觀秦軍,久困鉅鹿不下,勢必倦怠。此消彼長之下,項羽大敗秦軍,俘虜王離。
章邯迫於秦二世壓力,投靠項羽夏,章邯等戰數卻,二世使人讓邯,邯恐,使長史欣請事。——《史記·秦始皇本紀》再來說說章邯,章邯因為久攻不下,所以受到秦二世的指責。同時,由於趙高此前已經殘殺了不少忠良,於是章邯十分害怕,就帶著20萬秦軍投靠了項羽。而項羽接收以後,害怕秦軍人數眾多,發生兵變,就將他們全部坑殺了。
所以說,章邯率領的20萬部隊可以說是不費吹灰之力地就被項羽全部殲滅了。
雲軒君說在鉅鹿之戰中,章邯手握四十萬精兵,為何會敗給項羽?鉅鹿之戰的結果,不僅僅是因為項羽的勇猛,亦或是章邯的無能,而是諸多因素相互影響的結果。
首先,章邯兵分兩路,策略其實十分得當,但是卻恰恰給了兵力不足的項羽機會。再加上項羽的破釜沉舟之計,使得楚軍戰力呈現幾何的增長,於是大敗王離的20萬大軍。
其次,由於秦王朝本身就處於風雨飄零之中,趙高對於忠臣的迫害,使得大臣們十分害怕,再加上秦二世的無端指責,章邯投向項羽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所以說,不是章邯的40萬秦軍戰力不行,而是秦王朝的問題實在太大。項羽能夠獲勝不僅僅有自己的功勞,還有胡亥、趙高等人的功勞。
-
6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章邯的失利,主要怪:自己犯錯、老闆太坑、對手太強。
誤判形勢,移兵北上定陶之戰,章邯大破項梁,楚軍損失近半,元氣大傷。章邯重新掌握了中原戰場的主動權。
戰後,楚地形勢危急,楚軍緊急部署,準備與章邯決一死戰。
可是,章邯沒有趁勝進一步進攻楚軍,而是移兵北上,會和王離攻趙。
這應該算是一次失誤。
自秦末起義以來,楚一直是反秦的主力。章邯出兵以來,滅魏國,殺齊王田儋,沒有對手,唯與項梁作戰時遭受挫折。最終,章邯也是靠項梁輕敵分兵,才一舉反殺。
因此,在定陶之戰後,放任楚獲得喘息之機,是不明智的。
輕敵,漫長的補給線章邯在移軍北上後,迅速攻取了趙故都邯鄲。
或許是出於輕敵,章邯“未雨綢繆”地擔憂將來趙人以邯鄲復起,拆掉了邯鄲城的城郭,將邯鄲趙民遷到了河內地區。或許,這是一招高瞻遠矚的棋。不過,卻給攻趙秦軍帶來了隱患:邯鄲被拆,在敖倉到鉅鹿前線的漫長補給線上,秦軍沒有支撐點,只能完全靠甬道來維持。
結果,鉅鹿前線只有王離十幾萬軍隊作戰,而漳南的章邯三十萬大軍只能用於維持漫長的補給線,原本絕對兵力優勢的好局,變得複雜起來。
微妙的協同關係此時,戰場形勢,對秦軍看起來十分有利。
秦軍總兵力近四十萬。而抵達戰場的義軍不過十來萬。而且,就戰鬥力而言,諸侯軍與秦軍差距不小。
章邯、王離如能緊密協同,無論攻城,還是打援,都有絕對優勢。
可是,如前所說,章邯的三十萬大軍在漳南,前線只有王離的十幾萬大軍。前線兵力相當,雙方一時打成僵局。
出現這種情況,或許在於:章邯與王離軍尷尬的關係。
從指揮關係上來說,章邯應該是高於王離。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可見他與王離並非平行關係。
但是,王離軍畢竟是正規軍,王離本人也是名將之後(王翦之孫),是否是嚴格意義上上的下屬,不好說。
但就鉅鹿之戰程序來說,兩軍的協同很成問題。
在漫長的對峙期,章邯大軍一直在後方維持補給,沒有分兵配合王離攻城或打援,這無疑使得原本實力懸殊的戰場形勢開始複雜化。
而在項羽與王離大戰時,章邯也未見全力支援。
大戰未開,敗相已顯在著名的“破釜沉舟”之前,項羽已經抓住秦軍弱點,頻繁出擊了。“數絕甬道,王離乏食”。項羽已經透過對甬道的騷擾,使秦軍補給出現困難,鉅鹿前線的王離軍出現糧草不濟的困難。
同時,鉅鹿附近的諸侯軍,此時與王離軍處於對峙局面:你吃不了我,我也吃不了你。但是,一旦戰場形勢發生變化,王離軍出現混亂,這十幾萬人可就不只是啦啦隊了!
史載:項羽令當陽君、蒲將軍先渡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
看來,項羽的先遣部隊,已經透過騷擾秦軍糧道,削弱了王離軍的糧食、士氣,給諸侯軍創造了有利戰機!而陳餘復請兵,可見,項羽接下來的行動,將得到諸侯軍的配合。
不按牌理出牌的破釜沉舟當然,王離畢竟也是名將,他當然會加強對各諸侯的防禦。但是,因為戰線太長,只能預判敵軍行動,在“危險地段”嚴加防禦。
只是:所謂預判,一般是依常識進行判斷。這次王離遇到的是“不合常理”的項羽!
破釜沉舟,既是對士氣的激勵,也是“輕裝上陣”,提高機動力。機動力得到增強,項羽軍就可以在不符合常理的速度進行戰事,打亂王離的“預判”。
項羽渡江後,九戰九勝!
可見,王離軍的部署完全落空,只得倉促調集兵力,不斷反擊項羽!
在王離軍的部署被打亂後,“作壁上觀”的諸侯軍,也一起趁勢殺出!王離軍大敗,鉅鹿圍解!
名將之風,穩定形勢鉅鹿第一階段戰敗後,章邯表現出了名將之風。他軍棘原,穩住了形勢,與項羽相持起來。在許多大敗中,通常敗軍一片大亂,散敗而逃,但章邯軍能穩住形勢。這說明:章邯本人確有良將之才,他手下的秦軍將士,也是紀律嚴明的部隊。
章邯軍左靠太行山,右依漳水,陣勢穩定,項羽軍雖“屢勝”,卻打不破章邯的防禦體系,一時奈何不得。
內訌,人心混亂對於幹實事的人來說,有一個繞不過去的悲哀:很少有人會體諒你的不易,不幹事的人只會指摘你的不是。
秦二世、趙高,數次發信指責章邯作戰不利!
章邯無奈,只得讓司馬欣回咸陽去找領導溝通。可是,等了三天,趙高不肯見!司馬欣聽聞趙高有懷疑之心,立刻繞道逃走。回到章邯大營,司馬欣哭訴:現在不好辦了。打勝了,趙高嫉妒,我們是死;打不勝,更是活不了了!
此時,義軍的陳餘也寫信來,直戳章邯痛處:想想白起、蒙恬吧!你現在有功會被殺,沒功更會被殺!來吧,和我們一起幹!
章邯動搖,派人議和,沒有結果。
走投無路,被迫投降高手對決,稍一分心,就會出大事!
項羽趁著章邯軍人心浮動,戰意削弱,動起了手術刀。
這一刀,很精確,只派蒲將軍率支分軍,直接攻到了三戶津,切斷了章邯軍的退路!
退路被斷,那還了得?章邯立刻組織大軍反擊,運動中,遭項羽大軍聯合打擊,大敗!
應該說,章邯還是很強的,遭遇這樣的打擊,二十多萬大軍依然能保持建制,繼續作戰!
不過,章邯後路被斷,陣勢瓦解,可謂進退無路了!沒奈何,章邯只得投降!
大秦帝國最後的支柱,斷了!
總的來說,章邯在鉅鹿對決中,前期確實有些輕敵失當,被項羽抓住軟肋,一句翻盤。
不過,章邯能在敗戰中繼續組織奮戰,與項羽這樣的猛人鏖戰半年之久,展現了良將之風。(後來的劉邦,即使在項羽疏遠大將,關中補充源源不斷,韓信、英布、彭越不斷襲擾的情況下,都常常在滎陽陷入困境)。
但是,面對朝廷的猜忌,項羽的強悍,章邯終究無力迴天!
-
7 # 子不是魚
章邯的40萬大軍,有20萬軍隊,20萬刑徒。當時,邯章領命去攻打趙國,趙國不能抵抗向項羽求援。可是兵權掌握在宋義手中,宋義並不主張與章邯對抗,項羽於是殺了宋義奪得兵權。
鉅鹿之戰當時,項羽兵士只有5、6萬人馬,而章邯,王離領軍40萬,雙方兵力懸殊。況且章邯領秦軍清剿義軍進行的很順利,並無敗績。章邯不知道有項羽這樣的軍事奇才,所以輕敵。章邯殺死了項羽的叔叔項粱。
此一戰,義軍的勝算並不大,甚至是可能一敗塗地,再也沒有機會翻身。但是項羽,是【勇】當頭,自斷後路,破釜沉舟。給了章邯當頭一棒,項羽同時切斷了,王離的糧草運輸通道,秦軍疲憊不堪,軍心渙散。項羽軍隊,自知已經沒有退路,所以無不以一擋十,秦軍沒有見過這樣陣勢的,個個丟盔棄甲。此戰項羽殺敵20萬,並活捉了王離,威震天下,各路諸侯不敢應戰,都作【壁上觀】。史書記載,項羽勝利之後【天下諸侯,莫敢仰視】。
趙高陷害章邯,是章邯投降的原因之一兵敗的訊息傳回了咸陽,趙高因與章邯有矛盾,所以陷害章邯,並派人刺殺章邯,此時,秦二世也敦促章邯與項羽決戰。章邯心寒,橫豎都是死,即使自己逃脫,也會被秦二世問責,於是狠下心來投降了項羽。
坑殺降卒項羽,此戰消滅了秦軍的主力,可以說秦朝基本就滅亡了。為了防止投降的秦軍反叛,項羽誘騙秦軍,皆坑之。項羽殘暴之名,傳之天下。
回覆列表
章邯當時是為了攻打趙王的軍隊才會來到鉅鹿這個地方,他剛剛殺了項梁,渡過黃河,匯合王離的二十萬大軍,一起攻打趙軍。而趙王以及趙國的一干大將全部都躲進了鉅鹿城中。章邯則命令王離、涉間他們包圍鉅鹿,自己駐紮在
鉅鹿的南邊。章邯築起兩邊有牆的甬道給王離軍隊輸送糧草。趙國大將陳餘率領幾萬名士卒駐紮在鉅鹿北邊,與秦軍對峙。
趙王無奈之下只能四處求援,各諸侯王中只有楚懷王迴應了他的求救。楚懷王封宋義為大將軍帶領援軍幫助趙王。而宋義來到安陽後就停止不前,他聲稱自己要等到秦趙兩軍大戰之後自己坐收漁翁之利。項羽痛斥了宋義還殺死了宋義,楚懷王就封項羽為大將軍,援救趙王。
項羽和秦軍素來有著大仇,當年自己的祖父項燕就是敗在了秦軍手裡,最後不得不自殺。而自己的叔父項梁也是被章邯打敗而死,項羽和秦軍有著家仇國恨。項羽帶兵很快就趕到了鉅鹿,他先是命令士兵們燒掉自己所有的營帳,然後又命令各將士只准帶三天的糧食,並將剩下的糧草全部燒了,他希望將士們能夠明白,這一戰必須贏,否則等待自己的就是死。戰士們士氣大振,都是抱著必贏的決心去的。他們輕裝上陣,動作迅速,和秦軍運送糧草的秦軍爭奪甬道,最終勝利。項羽因此而切斷了王離二十萬大軍的糧草,還將王離大軍包圍起來。後來他們乘勝追擊,經過九次激烈戰鬥終於打退章邯,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秦將涉間舉火自焚,其他的秦軍將士有被殺的,也有逃走的,圍困鉅鹿的秦軍就這樣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