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洪荒練神

    首先,你需要知道一些基本金融知識,如資產,負債,淨資產,現金流,然後,你要會記帳和算帳。最後,要懂得儲蓄和投資的關係,如何合理儲蓄,控制風險,選擇適合的投資渠道。

  • 2 # 買就跌賣就漲

    理財產品投資都要看你到底是膽大還是膽小。銀行的利安全穩定就是收入太低。可惜支付寶餘額寶存者。如果網際網路理財利高不過你要小心。你想他的利他想你的本所以最安全穩當的是投支付寶。

    理財一定要安全安全為先不然收不回來你就哭吧。

  • 3 # 娛樂獨家新天地

    理財最重要的是什麼?什麼是理財?你猜就是能夠讓貧窮將這些錢交給適合打理他們的人進行打理,從而每年獲取相對應的利潤。

    理財一定能讓錢變多嗎?

    其實理財,雖然表面意義上就是將錢交給那些適合打理他們的人進行打理,從而讓自己的錢變得更加的升值,錢變得更多,但是,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可以說,在目前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敢保證一定能讓你的錢變得升值,很有可能也會虧錢,這也是有一定風險的,所以很多人覺得理財就一定能夠讓錢變多,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理財只不過有一定的機率會讓你掙錢,但是也有一定的機率會讓你虧本。

    理財就一定能賺大錢嗎?

    對於,很多貧窮的人來講 基本上會將自己的錢存起來,很少說將自己的錢拿過去裡才真正去理財的人,一般都是中等的人,他不差錢他錢也不會太富有 而她想往更高的層次走的,怎麼辦呢?

    只有理財,他個人認為理財的話每個年頭都有利潤率,甚至有的公司做出了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三十的高額利潤,讓他的心裡面產生了巨大的心裡誘惑,這也是很多人會去理財的一個方面 ,理財的人她會把理財講的天花亂墜,讓這些人中毒,當這些人說這種話的時候,你心裡面就應該想既然能夠發財,為什麼別,人會和你講呢?

    理財就一定是騙局嗎

    怎麼講,其實很多公司的理財,也是並不合法的,只不過,是擁有這個公司真正比較正規途徑的合法的理財,那麼可能就是銀行了,但是,很多人會看在外面那些私募的公司一百萬兩百萬一年,能回收多少萬的利潤,其實,這些都是不可靠的。

    很多人理財都會選擇銀行,因為,銀行比較大,同時,它的可靠性和法律是正規途徑的,這麼在外面的很多理財公司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沒有合法權益正規途徑的,所以,很多人上當受騙很多公司拿到錢以後捲鋪蓋跑了。

    如果大家一定要理財的話,就去銀行理財千萬不要去,那些所謂的承諾給你百分之二三十的公司。

  • 4 # 2018年的胖胖

    也來談談理財的四個錯誤觀念?以下是胖胖個人總結的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理財本質上是一種投資行為 ,投資行為追求的是本金安全和長期穩健收益, 而不是短期相對收益

    雖然大家都在談理財,都知道一句名言“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但很少有人去認真的思考理財的本質是什麼?從本質上講,理財是一種投資行為,它具備投資行為所具有的所有特性。從理財行為追求的目標上講,它追求的是本金安全和長期穩健收益

    大家注意,投資首先注重的是本金安全,這也是為什麼在股票投資裡邊,要設定“止損線”、設定預期收益目標,並且需要堅決執行;其次才是理財的收益,從長期收益來看,理財收益能達到年化15%收益已經是狠厲還了,不要小看15%的年化收益,它意味著每5年你的本金會翻一番。如果能堅持下去,假設40年的理財生涯中,從複利角度考慮意味著你的本金會增長256倍。這遠比你一年收益100%,一年收益虧損80%,這樣的情景要好。

    另外,不要迷信於那些一夜暴富或者所謂專家年化收益百分之幾百的宣傳,如果有那樣的好事,誰會站出來給你分享呢?

    從理財角度講,收益是多方面的包括賺取利潤的正面收益和抵禦風險損失的潛在收益

    接著上邊第一點繼續講,從本金安全的角度,除了採取正確的理財觀念和堅持長期投資理念能夠保障本金安全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本金持有人自身的風險,當持有人自身發生突發身體傷害或預期外的重度疾病(如癌症或其他重度疾病)時,相應的為應對意外開支會消耗你的理財本金。

    從這個角度看待問題,用少量的理財本金去以小博大,購置保險以抵禦預期外的風險,等同於給本安穿上了一層護甲,或者說當風險來臨時,會由保險所帶來的潛在收益來保障本金的安全。這就是為什麼理財專家會建議大家適當配置保險的由來。

    很多人往往只注意開源,增加掙錢的本領,並沒有去認真思考怎麼保證本金的安全問題,這是一大誤區。

    理財是一種長期的行為,理財資金需要考慮期限配置問題

    繼續談投資是一種長期行為,這一點大家想必沒有異議。那麼,大家有沒有考慮到理財資金的期限問題,舉例說明不考慮這一點的後果:

    假設你投資買了10萬的股票,並持有一年以上,由於市場行情不好虧損5%;這個時候因為急需用錢,只能將股票拋售。在拋售後兩個月,由於市場回暖和利好訊息,所拋售股票有一波行情上漲15%。這樣你的拋售行為,完全算是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階段。

    這是一個典型的理財資金期限配置問題。一般來說用於理財的資金,應該是屬於起碼2年以上暫時用不到的閒錢,並且應該根據自己未來5年內的資金開支需求(如結婚、購置房產、育兒、買車),合理安排不同的投資品種和安排不同的持有期限。

    不考慮理財資金的期限配置問題,就不能保證理財是一種長期投資行為,也往往會被臨時資金需求打亂投資節奏。要知道國內股市有“三年炒一股”的說法,這種說法的由來是經過長期統計,除非你買在歷史高點,每三年國內一個小經濟週期內,所持有的股票都有解套並獲取收益的可能。這本身就是對理財是長期投資的一種解釋。

    理財需要考慮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忌諱品種單一 、無風險分類控制的All in 式的投入

    既然理財是一種投資行為,在理財時一定要考慮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你的承受能力決定了你適合哪種理財產品,還有就是即便是保守型的理財投資人,也需要考慮適當風險控制,將所持有資金分散在不同理財品種中,長期和短期搭配、高低風險搭配,忌諱一把梭式的豪放風格投入,那不是在理財,是在賭博。

    以上是胖胖的個人觀點,供參考。

  • 5 # 鑫財經

    CFP國際金融理財師願和你分享我的理財理念。

    理財需要跳過哪些錯誤理念?

    賺的越多越好理財

    不對,賺的越多當然好,但對於理財來說,不是看你能賺多少,而是要看你能剩多少。三字經說,“勤不儉,如漏盞,儉不勤,如石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賺的多,也要合理安排消費,控制消費,才能有更多剩餘來理財,讓資產快速增長。

    收益率越高越好

    不對,其實你所看到,聽說的理財產品收益率,都是預期收益率,就是預計到期能達到的收益率,是否能夠達到,還真不一定,一般說來,收益越大風險越大,風險和收益成正比,所以沒有低風險而高收益的產品,這不符合規律。

    當然,也有標稱的收益率是實際收益的,那就是國債、債券和定期存款,這些利率是固定的,到期不會有變化。

    錢少就沒必要理財

    不對,理財實際上是一種理念,你有效的重新梳理自己的支出和消費,都是一種理財。

    再者,即使是每月剩餘較少,也可以理財,比如,每月拿出200元做基金定投,如果不是運氣不好趕上單邊下行,我真沒見過幾個堅持2年以上收益率是負的,10%左右很正常,當然要及時止盈,坐電梯就沒辦法了。

    以上是我總結的三條理財錯誤觀念,未盡之處大家可以探討。

  • 6 # 一隻銀行汪

    舉一個栗子。

    隔壁老王看到街上投資公司打廣告,存100000一年利息12000,便去打聽,工作人員拍著胸脯給他說保證不得少。老王聽了很滿意,就把攢了多年的養老錢都從銀行取了"存"過去。結果。。。

    案例分析,老王有哪些問題呢?

    1,風險意識。投資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一切投資行為都有風險,並且風險和收益成正比。老王看著人家"利息"高,完全沒考慮風險。平臺是不是安全的?工作人員專業不,是不是吹牛皮?收益是有合同約定嗎?投資什麼專案如何保證收益?這些都是風險點。

    2,資金規劃。假設老王的平臺沒問題,他也犯了一個錯誤就是,不能把所有的錢都投入流動性差的產品中。必須要考慮自身情況,把資金按合理比例分配放在不同流通性等級的產品裡。活期定期貨幣基金封閉理財基金股票等合理分配。

    3,知識積累。要對市面上的各種門類的理財產品和理財方式有個基本的概念,在這基礎上能夠深入學習最好,不然一竅不通就把錢拿去理財,哪怕是去銀行也容易被忽悠啊,像老王同志,不就上當了。

  • 7 # 立馬財經

    理財最需要清楚的是自己投資的目的和風險。

    最重要的體現,就是不能把全副身家都放到同一個產品裡面。

    那麼,需要做的就是資產配置,資產配置是在一定的配置方法的指導下,在有限的資金供給範圍內利用一系列投資工具、在不同資產之間進行分配,以達到投資目標的過程。

    為什麼要做資產配置?

    單一資產容易出現大幅波動,透過多元資產配置能夠平抑波動和控制風險。

    根據大量的境內外實證,根據不同配置策略所構建的投資組合,可利用不同投資類別(如股票、債券)對經濟和金融市場變動所產生的不同反應,創造出更有效和更多元化的投資機會,並且還可以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性,加強投資組合的收益穩定性和持續性。

    因此,需要分散風險,放到不同的產品裡面,例如一部分在存款,一部分在理財,一部分在基金等等,比例的話按照實際情況就好。

  • 8 # 坤鵬論

    很多人都認為沒有錢就不需要理財。這是最常見的理財誤區。經常聽見人這樣說,“等我有錢的時候,一定要好好理一下財”。這句話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確,有錢也是需要理財的,但是,沒有錢難道就不需要理財了嗎?事實上,不管有錢沒錢,理財都是很有必要的。

    大家之所以回認為沒有錢就不需要理財,其實是將理財和投資弄混淆了。投資是需要本金的,如果說有錢了要投資是正確的。但是理財不一樣,不論你有錢與否,只要你想,就可以理財。因此,大家一定要記住,沒有錢也是可以理財的。

    理財就是意味著要賺大錢。我不知道持有這種觀念的人們是不是太天真了。如果只要一理財就可以賺大錢的話,那可麼就太好了,這個世界上就沒有窮人了。那中國近幾年又何必辛苦的打脫貧攻堅戰呢,教每個人理財不就ok啦。當然說這個也只是從另一方面對“理財即賺大錢”的否定。

    其實,理財的首要目標是保值,保證我們已經擁有的財富不縮水。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才會去追求增值。因此,以後理財時就不要出現如此幼稚的觀念啦!

    還有些人認為理財都是騙人的。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的確有一些金融機構為了自己的業績而胡亂的宣傳,而這些機構所“造的孽”,成功的給整個理財行業抹了黑,讓人們對理財形成了刻板印象,認為理財都是騙人的。

    其實,很多人是沒有遇到真正的理財師,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理財。理財其實是用現代科學的理財觀念來對人們的財產進行保值增值,幫助我們實現財務自由。當人們真正感受到理財為他們帶來的好處之後,就會明白理財不都是騙人的。

    人們對理財的錯誤觀念還有很多,比如認為有錢就不用理財,理財就是買股票,理財太麻煩就乾脆不理財……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總之,人們要對理財有一個更深的瞭解來逐漸摒除掉這些錯誤的觀念。

  • 9 # 伍治堅

    那天在華爾街日報上,我看到一篇文章,叫做《我們反覆犯的理財錯誤》。文中舉了一些美華人經常犯的理財錯誤。結合到我自己遇到的一些投資者的具體情況,我發現這其中確實有一些全世界投資者相通的理財錯誤。

    這些錯誤,不管是美國的投資者也好,中國的投資者也好,都很容易去犯。因此在下面這篇文章中,我來和大家分享一下這些常見的錯誤,以及可以考慮的應對措施,希望可以幫助到一些朋友。

    20-35歲最容易犯的錯誤

    1)太過保守

    在20-35歲期間,大多數投資者面臨的問題是沒什麼財可以理。假設一位年輕人在22歲大學畢業。很多人可能還會選擇繼續攻讀碩士(24-25歲畢業)甚至博士(28-30歲畢業)。在大學剛畢業的5-10年內,大多數人很難透過儲蓄積攢起來可供投資的資金。

    主要原因在於,首先大學剛畢業的話,一個年輕人的薪水不會太高,扣除房租,消費,旅遊等開支的話,剩下的不會很多。到了30歲左右,如果要結婚買房,那麼這一關可能已經將絕大多數人的儲蓄耗盡了。其次在結婚後,大多數家庭面臨的問題是生育下一代。按照現在城市裡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支出,如果一個家庭有一到兩個小孩,那麼他們的日常開支可能就已經將夫妻的薪水收入消耗的差不多了。

    有些比較富足的年輕人,可能有一些錢財可以理,但他們選擇的理財方式卻過於保守。在一篇學術研究中(Larson, 2016),作者發現,美國的年輕一代在他們的退休儲蓄賬戶中就像老太太一樣保守:裡面盡是債券和現金,而股票卻少得可憐。同時該研究報告發現,美國年輕人對於金融投資的瞭解程度低的令人吃驚。他們無法承擔即使是非常有限的投資回撤,因為他們對風險的概念一無所知。也有可能他們普遍受2008年金融風暴的影響,因此對股票等金融投資產品充滿恐懼。

    在貝萊德集團做的關於美國投資者的問卷調查中,最年輕的80後對於投資卻持有最保守的態度。這一輩年輕人傾向於持有的現金比例要比他們的前幾輩都來得高,而股票的持有比例則比他們的長輩都來的低。

    一個投資者如果有足夠長的投資維度,那麼他可以從股票中獲得最大的投資回報。巴菲特對於很多年輕人的建議是:早點開始投資,充分利用複利為自己獲得最大的投資回報。當然,早點開始投資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年輕人需要用金融知識來武裝自己,在充分比較和分析之後做出理性的投資決策。

    2)缺乏恆心

    年輕人最容易犯的第二個毛病是缺乏恆心。缺乏恆心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無法堅持將一門試考完(會計證,律師證等),每過一段時間就要跳槽換工作,無法堅持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標等等。

    在一篇2014年發表的學術論文中(Cadena and Keys, 2014),作者透過大量的實證檢驗證明:缺乏耐心的年輕人比有耐心的年輕人在各方面都會有更大的損失。比如頻繁跳槽並不能給年輕人帶來更高的薪水。在其他情況同等的條件下,到了中年(40歲左右),缺乏耐心的年輕人要比有耐心的年輕人平均累計少賺75,000美元。

    36-50歲最容易犯的錯誤: 過度消費,儲蓄不夠

    對於大部分來說,年輕時期的好日子還沒有享受夠,眼睛一眨就進入了中年危機。中年的定義因人而異,在這篇文章中我將36-50這個年齡段稱為中年。

    人到中年,隨著他/她收入的提高,消費層次也慢慢提高。比如年輕時吃個盒飯,睡個地鋪,踩輛腳踏車也能湊合著過。但現在出門需要汽車,回家需要大房子,如果不是上點檔次的飯館都覺得飯菜難以下口。家中的家務活,要個鐘點工是必須的。如果有孩子,一般還要僱傭一個專門帶孩子的保姆。

    在一線或者二線城市,如果要實現上面這些生活質量,並且全靠夫妻兩人的工資收入的話,很多中產階級可能會過的比較辛苦。他們未必無法負擔的起這樣的生活,但是在稅後的結餘可能也不會太多。

    如果在家庭開支方面不注意節流,那麼中年階層在步入老年的過程中會面臨越來越大的經濟壓力。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年人士特有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夾心層”狀態。

    作為家中的中流砥柱,中年人士需要同時照顧老一輩和晚輩的情況並不是中國獨有,事實上這在美國也是普遍情況。比如根據美國老年學理事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美國35-49歲的女性中,有33.9%需要為孩子提供經濟支援,10.3%需要為父母提供經濟支援,另外有33.9%需要同時為父母和孩子提供經濟支援。

    也就是說,大約有78.1%的美國中年女性是家中老人或者孩子的經濟支柱。同樣年齡層的美國男性中,這個比例為76.4%。該比例到了50-64年齡階段更高。很多中年人遇到的困惑和壓力就是,即使自己過的很累,他們也無法停止或者放棄工作,因為家人的生活還要指望著自己。

    一方面疲於應付自己的生活壓力,而另一方面則對自己的退休毫無計劃和打算。這是很多中年人在理財方面犯的最大錯誤。

    在一位美國學者做的關於退休問題的問卷(Lusardi,2003)中,有高達3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從來沒有考慮過退休問題,另外有1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很少考慮退休問題。

    在Google Consumer做的三項針對美國不同年齡階層的網路調查中顯示,有1/3的美華人為自己退休省下來的儲蓄為$0。有大約56%的美華人的退休儲蓄不到10萬美元。

    人生最悲慘的事,可能就莫過於自己在退休時才發現錢不夠用。這讓我想起趙本山在春節聯歡晚會的小品裡的那句臺詞:人活著,錢沒了。

    60歲以後最易犯的錯誤:過度自信

    當一個人到了60歲以上,他最容易犯的理財錯誤是什麼呢?研究顯示,最大的錯誤可能在於他對自己財商的過度自信,因此一直到很大的年齡還相信自己可以做出完全正確的投資決定。

    美國美聯儲經濟學家AGARWAL和他的一些同事在2009年發表的一篇學術論文(AGARWAL,et al, 2009)指出,人的大腦做出最佳的投資決策的年齡頂峰為53歲左右。在這個年齡頂峰之後,人的智商,反應,對於新知識的學習和理解能力,對於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等等都開始下降。

    作者對美國60歲以上的人群進行了詳細的消費和投資行為分析,發現他們中有很多人犯了不少理財錯誤,比如沒有合理使用信用卡額度以致於被銀行收取過高的懲罰性利息等。而這些錯誤率,在年齡更低的中年人群中顯然要低很多。

    在中國,這可能也會成為一個常見的問題。如果是成功的企業家或者高階管理職業人員,一般也都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因此在理財方面有非常強烈的個人意見。但也有很多研究表明,在60歲以後,人的各種智商行為和機能都開始退化,同時各種慢性病也開始慢慢侵蝕我們的身體,使我們越來越難以應付日益多變和複雜的金融環境。那些打著”高回報“幌子的P2P理財產品,他們的重點銷售物件就是那些金融知識不甚豐富,卻對自己充滿自信的老頭老太。

    在文末作者AGARWAL提出,就像我們要求開車的人在上路前需要取得駕照一樣,在我們向老年人,特別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銷售各種金融投資產品時,也應該要求他們透過一些最基本的數學和金融測試,拿到”金融投資駕照“。如果沒有拿到這個”投資駕照“,那麼老年人就不能夠去購買那些金融產品,還不如老老實實把錢放在銀行的儲蓄戶頭裡。這個要求看起來似乎對老年人有更高的要求,但其本質是為了保護老年人們自己的利益,防止他們被金融界的不法分子忽悠欺騙,因為自己的貪婪和無知把自己一輩子積攢下來的血汗錢送入虎口,從此懊悔終生。

    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都很容易犯各種投資和理財錯誤。我希望上面這篇文章,可以讓大家對比一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讓自己變成更為聰明理性的投資者。

    參考資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溫期小龍蝦6月份如何度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