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澳古說歷史

    順治帝是叫“福臨”,而不是叫“福利”。

    那麼回答下這個問題“為什麼位高權重的長子豪格為何輸給6歲的順治帝福臨呢?”

    其實並不是豪格輸給順治帝,而是輸給了多爾袞,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

    首先由於皇太極在死後並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所以導致在當時有很多的人在爭奪皇太極留下來的皇位,其中皇位最強有力的競爭者就是皇太極的長子34歲的大阿哥肅親王豪格,另一個就是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這兩個人都是能征慣戰、屢立戰功的勇士,並且都善於治國整軍,文武雙全,而且在滿清八旗中都有著支援自己的勢力,比如豪格就有兩黃旗和兩藍旗的支援,多爾袞就有兩白旗和兩紅旗的支援,可以說他們兩個的勢力都是旗鼓相當的,也是整個滿清中最有機會登上九五之尊的人,那麼又為什麼到最後他們兩個都沒有登上皇位,反而是6歲的福臨登上帝位呢?

    這個答案其實很簡單,“政治平衡”而已。

    在當時皇太極沒有指定皇位的情況下,其實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就是皇太極的皇長子豪格,豪格作為皇長子,按照滿清立長的規矩,豪格完全可以合情合理順理成地繼承大統,兩黃的將領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重臣也都明確表示支援豪格為帝,同時滿清的皇族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禮親王代善也都明確表示支援豪格繼承皇位,但是可惜的是八旗中的另外四旗都明確反對豪格繼承皇位,支援多爾袞當皇帝,畢竟多爾袞也是滿清開國皇帝努爾哈赤的兒子,所以他也有權繼承皇帝,這樣在兩方勢均力敵的情況,清朝的皇帝位置一直都懸而未決,但是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但是由於皇太極突然死亡,滿清在最開始並陷入一片混亂之中,而當時滿清的邊上可是還有明朝這隻老虎在看著,雖然這隻老虎多少已經走不動道了,但是“瘦死的駱駝也比馬大啊”,如果滿清再這樣亂下去,明朝突然反戈一擊,那麼恐怕整個滿清都要徹底的消失,到那個時候爭個皇位還有什麼用呢?國家都沒有了,即使你坐上那個位置又有誰會理你呢?

    所以他們都知道這種情況不能再持續下去,否則遲久生變,但是豪格和多爾袞也知道,不管他們當中哪個人登基,那一方的人都會不服,甚至會直接造反,所以無論他們怎麼爭,就算爭到死也爭不出個所以然啦,在這種情況下,豪格選擇了退出,多爾袞也在眾人極力反對的情況下放棄了皇位的競爭,這樣在豪格和多爾袞的相互退讓與妥協下,最終選擇了皇太極的嫡長子六歲的福臨為帝,由於福臨的身份要比豪格的身份更為尊貴,所以此時的豪格集團也沒有任何的反對,而多爾袞也覺得選擇一個孩子做皇帝,總比讓豪格做皇帝的好,所以他也沒有反對,就這樣在雙方的權力都需要平衡的情況下,福臨就這麼奇蹟般的當了皇帝,併成為了日後滿清進關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帝。

    其實豪格和多爾袞之所以會現在年僅六歲的福臨,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都認為福臨這麼一個小孩子好控制,他也就是一個傀儡皇帝,朝堂的大權還是在他們的手裡,所以他們沒必要為了爭這麼一個有名無實的位置而大動干戈。但是他們似乎忘記了,福臨雖年幼好控制,但是他的生母孝莊皇太后卻不是一個好控制的人啊。當然這些都是後話,我們只解答這個問題,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其實豪格並不是輸給福臨,而是輸給多爾袞,也正是豪格和多爾袞之間誰都當不上這個皇帝,為了政治平衡,最終才選擇了福臨做皇帝。只能說福臨的命太好了,或許上天註定是要讓他做皇帝的。

  • 2 # 鹹魚眼看世界

    注意,政治成果從來都是妥協的結果。或者說政治就是一門妥協的藝術。

    豪格當時很強,自己的本身就是軍中宿將,屢立戰功。由於是先帝之長子,很多人當時就覺得應該支援他。這是受漢人“立長”的影響。其中包括兩黃旗,兩藍旗。手握四旗,贏面很大。

    無奈皇太極死的太快,沒有立下遺旨。滿人還保有其胡人的本色,就是群狼最強者為頭狼。多爾袞,軍功更盛,而且當時他的兩白旗戰鬥力在八旗中也是數一數二的。兩相對比之下,雙方陷入僵局。

    後來由大玉兒出計,皇室宗長代善領頭,發動兩黃旗入殿請願:非先帝皇太極之子不可為帝!也是無奈,鷸蚌相爭 漁人獲利。最後只能取雙方都同意的少年福臨登基為帝,是為順治。

  • 3 # 小川說史

    當時皇太極暴死沒有指定繼承人,這也有就給當時清朝內部的勢力有了爭奪皇位的契機。當時有能力爭奪皇位的勢力主要有4大勢力,以代善為首的兩紅旗,以濟爾哈朗為首的兩藍旗,以多爾袞為首的兩白旗,以豪格為首的兩黃旗,這裡面代善年歲以老,又被皇太極打壓多年基本沒有繼承皇位的可能,但他是太祖次子輩分最高,手中又有實力,在皇位問題上有著很高的發言權。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又和皇太極關係很好,手裡也有相當的實力,雖然即位無望但是在皇位問題上也有相當的發言權。剩下的多爾袞和豪格實力最強,但是誰也不能保證一口把對方吃掉,而其他四旗出於自身利益也根本不希望讓這兩個人中的人任何一個人即位,所以當時濟爾哈朗提出由皇太極只有六歲的兒子福臨即位就成了最合適的選項,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

    兩黃旗當時提出的條件是立皇子,並沒有說一定要立豪格,所以立福臨為新繼承人,即使兩黃旗不滿意,也無可奈何,因為福臨也是皇太極的兒子。而豪格因為最初推選他做皇帝的時候自己裝了一把,說自己福少德薄,不適合繼承皇位,結果被阿濟格抓住不放,直接pass掉了。所以豪格就是心裡萬般不願意,也無可奈何。代善本來也偏向於立皇子,立福臨,即由皇子登基又避免了內部相殘,代善也是贊成的。多爾袞雖然沒能當上皇帝,但是他很清楚如果自己非要用強,那麼大清朝很可能就會陷入內亂,千載難逢的入主中原的時機就會錯過,多爾袞是個很有遠見的政治家,他不想錯過入關的良機,退而求其次當上攝政王,把持大權要不要皇帝這個虛名也無所謂,所以福臨即位符合當時清朝內部所有勢力集團的利益,自然能夠登基為帝了。

  • 4 # 國史春秋

    順治的名字是愛新覺羅.福臨,福利是老闆給員工發的東西,馬上年底了,難道是提問者提前給自己的老闆一個暗示!(豪格劇照)

    所以,要想清楚聊這個問題,還得從順治如何即位聊起。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愛子,也有兩旗的支援,感覺自己是志在必得,所以事先特地到索尼那裡探過口風,索尼說:“先帝有諸皇子,必立其一,他非所知”,這等於是給多爾袞泊了一頭冷水,多爾袞很是不高興。

    當時,會上負責商議的主要是七個人(四親王,三郡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鄭親王濟爾哈朗(皇太極堂兄)、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穎郡王阿達禮。

    首先發言的是索尼,他還是立皇子的那一套,多爾袞早就不耐煩了,於是把索尼轟了出去。

    第二發言的是代善,他說:“帝長子,當即大統”,很明確,就是建議豪格繼位。豪格也有兩旗的支援,戰功又多,但是他想謙讓一下。於是說:“我福少德薄,難堪重任”,他本想著自己謙虛一下,沒想到讓脫了,接下來很尷尬,竟沒人搭理他了。

    多鐸說,既然這樣那就讓多爾袞即位吧,多爾袞也推辭說再商量,於是多鐸又說,那就由德高望重的代善來當這個皇帝吧!代善以年老體衰,疾病纏身為由據絕了。而濟爾哈朗本來就輪不到他,說以就當牆頭草了,在他看來誰當這個皇帝都一樣,所以他也沒必要去擁護誰而得罪某一方。

    如果皇太極強行登基也可以,但是他要面對的是除正黃、鑲黃、正藍之外其他五旗(正白、鑲白、鑲藍、正紅、鑲紅)的反對,而他又不希望豪格繼位,因為他與豪格素來不和,如果豪格當了皇帝,自己肯定沒有好日子過。於是,他打破僵局採取了折中的方法,提議由福臨即位,由他和濟爾哈朗做為輔政。這樣一來,福臨年幼,大權還在自己手裡,一舉兩得,還有個關鍵點就是莊妃(孝莊皇后)已經投入了他的懷抱。(順治皇帝)

    所以,不是豪格鬥不過福臨,而是福臨根本就沒有和他鬥,他所鬥不過的是代表各自利益的各大集團。

    豪格一生戰功無數,進陝西、定四川、下西安,還親手射殺了張獻忠,但最終還是死在了多爾袞的手裡。

    多爾袞死後,順治馬上親政,兩個月後宣佈多爾袞十大罪狀,並其挖墳戮其屍。至於順治和皇太極有什麼深仇大恨,下回分解。

  • 5 # 鹹魚閒聊

    豪格並非輸給福臨而是輸給了比自己還小的叔叔多爾袞!至於福臨,他這個皇位說實在的真的是天上掉下來,白撿的。

    當初皇太極沒有留下傳位詔書就猝死了,於是像歷代封建王朝一樣,大清朝也遇上了爭奪皇位的情況,爭奪的雙方就是肅親王豪格和睿親王多爾袞。

    本來豪格作為皇太極的長子,理應繼承大統,而且朝中很多的大臣也都支援他,像索尼,鰲拜,包括威望很高的禮親王代善,滿清八旗中的兩黃旗和兩藍旗也都支援豪格,論實力豪格是比多爾袞要大的,如果他是一個果斷的人,不管是巧取還是硬奪,皇位最終必然都是他的,可惜他在爭奪皇位這個問題上偏偏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

    豪格的對手是多爾袞,雖然多爾袞只有兩白旗的支援,但多爾袞戰功赫赫,有多鐸和阿濟格的支援,真要打起來誰勝誰敗還尚未可知,就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朝中老臣怕大清朝剛立國就陷入內亂,動搖大清國本,於是就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兩個都不登基,另選皇太極的兒子繼承大統”,在禮親王代善以及朝中老臣的斡旋下,豪格和多爾袞也都接受了這個提議,於是六歲的福臨就這樣登上了皇位。

    福臨登基後,濟爾哈郎和多爾袞被封為攝政王,輔佐福臨處理政務,可惜了豪格,作為皇太極的長子不僅皇位得不到,連輔政的權力都沒有,雖然濟爾哈郎內心是偏向豪格的,算是豪格的支持者,但他也是一個優柔寡斷甚至有點膽怯的人,本來當初定的他是第一攝政王,多爾袞是第二攝政王,但在多爾袞的強大氣場面前,濟爾哈郎很快就保持中立了,這也算是拋棄了豪格,最後自己也被人告發因建築府第逾制,而罷免了輔政之職,就這樣多爾袞成了大清朝唯一的攝政王,大權獨攬。

    那麼沒了濟爾哈郎對多爾袞的制衡,豪格也很快就完蛋了,濟爾哈郎被削職僅一年,豪格就因罪下獄,不久死於獄中,更可悲的是他的老婆也被多爾袞霸佔了!

    可惜了豪格這一生,上天給了他顯赫的身份,強大的實力,就因為自身性格的缺陷,而喪失了皇位,最終白白丟了性命,所以說在權力鬥爭中,絲毫不能有仁慈之心,絲毫不能優柔寡斷,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 6 # 史論縱橫

    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生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作為皇太極的長子,在明末後金崛起的過程中一直伴隨著比較重要的角色,是皇太極建立大清的重要幫手,1944年皇太極暴斃的時候,豪格是很有希望繼承皇位的,然而在皇位卻花落福臨,自己則被邊緣化,在順治五年(1648)豪格卻被多爾袞打壓而死,是清朝初期比較有影響力的冤案。

    本文就來講講,為何本來有機會繼承皇位的豪格,最後競爭失敗,成了悲劇性的人物。

    作為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都立有哪些功勞?

    滿洲草創之時,往往都是父子兄弟齊上陣,豪格作為努爾哈赤的孫子,皇太極的長子,很早就參加了很多戰役,不久被努爾哈赤封為貝勒。天命十一年(1626年),豪格遂代善討伐蒙古扎魯特部,豪格親手斬殺該部落的貝勒鄂齋圖,從而名聲大震。

    皇太極繼承努爾哈赤汗位後,豪格的地位日漸凸顯,在之後明朝與後金的寧錦之戰,豪格在此戰中表現很好,重創明軍,極大的配合皇太極的戰略。

    後金日漸崛起,堵住皇太極擴張的就是明朝在遼東的寧錦防線,後金先後發動兩次大戰而未能奪取,為此皇太極改變策略,於天聰三年(1629年)繞道蒙古,包圍北京,豪格也參與其中。

    經過這次戰鬥,豪格的戰略思想也得到提升,天聰七年(1633年)皇太極曾詢問後金如何擴張,豪格則表示如果後金猛攻錦州、山海關一線,十分費勁,不如從蒙古繞道騷擾明朝,最後採取兵分兩路,夾攻山海關。

    豪格的思想無疑十分貼合皇太極後來的戰略決策,後金先後五次繞道蒙古進入關中,極大的重創了明朝。

    1636年皇太極改後金國號為大清,開始稱帝,豪格作為長子亦被晉封為和碩肅親王,在後來的大清擴張中,豪格一直充當馬前卒,屢立戰功,是大清將領中能夠獨當一面的重要將領,在決定明清國本之戰的松錦大戰中,豪格亦表現良好。

    然而1644年皇太極暴斃而亡,豪格作為長子,屢立戰功,為何會輸給沒有任何戰功的福臨呢?

    屢立戰功的豪格,為何在皇太極暴斃之後,沒能繼承皇位?

    皇太極駕崩之後,按照道理來說豪格是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本身作為皇太極的長子就是最大的競爭力,按照自古以來的“立長”的制度,他便成為最有資格繼位的人。除此以外,豪格多年征戰沙場,屢建戰功,在軍中和朝廷中都有一定的威望。

    然而皇太極的去世是暴斃而死,在去世的時候並沒有留下遺詔,當時大清政權還沒有完全擺脫女真遊牧政權的體制,八旗制度在這次皇位繼承中佔有很大的話語權,往前追溯的話,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也沒有指定皇太極,從這一點來說,誰的拳頭大,誰的機會就大。

    當時的豪格在皇太極諸子中,功勞最大,能力最強,手下握有正藍旗,隨後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堅決支援豪格,兩黃旗也認為應該擁立豪格繼承大統,在豪格取得四旗的支援時,掌管兩旗的代善也認為豪格“帝之長子,當承大統”。

    就在豪格意志滿滿,勢在必得的時候,掌管兩白旗的多爾袞、多鐸兄弟卻表示不服,豪格與多爾袞兄弟素來有矛盾,此次皇位爭奪導致矛盾集中起來。

    兩白旗由於多爾袞功勞太大,所以實力在八旗中最強,多爾袞和多鐸是皇太極的弟弟,年齡與豪格相差不多,其實也是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多鐸甚至表示,即使他們兄弟不繼承皇位,也應該立代善。

    可以說,豪格遇到的是一個與叔伯競爭的困難,代善素有威信,本來無心繼承皇位,但是考慮到如果堅持擁立豪格,則導致大清內部分崩離析,因此放棄了支援豪格,選擇中立。

    隨後,兩黃旗亮出最後底線,只能立皇太極的子嗣為帝,堅決反對多爾袞、多鐸繼承皇位,而多爾袞因為不滿豪格,最後同意,只要不是豪格繼承皇位,皇太極其他子嗣繼承皇位也可。

    豪格為何在錯失皇位後,下場亦十分悲慘

    在這場皇位爭奪戰中,豪格無疑成為了多爾袞的炮灰,雙方都清楚此刻不該為了爭奪皇位而動用武力,但又都不想放棄自己的利益。

    最後本來支援豪格的兩黃旗妥協了,支援僅有六歲的福臨繼位,這樣多爾袞既得到了統領大權,而福臨年紀還小也不會因為大臣們的站隊而記仇,雙方達成共識,卻可憐了本該最有可能繼位的豪格。

    考慮到豪格落選後可能糟糕的結局,當時在磋商的時候讓鑲藍旗的濟爾哈朗共同攝政,其實也是對豪格的一種保險措施,畢竟濟爾哈朗是豪格堅定支持者。

    然而濟爾哈朗性格比較軟弱,根本不是多爾袞的對手,在清朝入關之後,清廷的大權基本被多爾袞獨攬。

    豪格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很多原本豪格的手下都跑到了多爾袞的陣營,本就處於對立面加上兩人一直互相看不慣,大權獨攬的多爾袞自然對豪格心存芥蒂,並開始對豪格展開報復。

    之後豪格因為傳出對多爾袞不利的言語,被削去爵位併發配到四川平定軍亂。雖然大捷而歸,但回京後還是被多爾袞構陷入獄,並對其用盡了刑罰。

    在經受身體和心靈的雙重打擊下,這位昔日驍勇善戰的英雄終於被折磨至精神分裂,不久後豪格就這樣死於獄中年僅40歲。豪格死後多爾袞又霸佔了他的妻子,可見多爾袞推福臨上位是他下的一步好棋。

    原本有很大勝算的豪格卻在這場爭奪皇位的戰爭中失敗了,可以說是最倒黴的皇位繼承人,當然,腳上的泡可能都是自己走出來的,豪格平時十分看不上多爾袞,也是多爾袞反對豪格的重要理由。

    當然,從大節上來說,豪格為了清朝有一個穩定的局面,放棄了爭奪皇位的機會,也是值得肯定的事情。

  • 7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順治帝的即位,可真是應了那句老話——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順治帝本名愛新覺羅福臨,作為皇太極的兒子,皇太極駕崩時並沒有留下遺旨,滿清又不像漢人有完善的繼承製度,再加上此時掌權的豪格和多爾袞都有不同八旗旗主的支援,豪格還是福臨的哥哥,所以福臨即位的可能性實際上不大,甚至可以說微乎其微。但是豪格多爾袞二人都想奪位,二人誰也奈何不了誰,這次想出一個居中的辦法,就是二人誰也不做皇帝,而是把福臨推上皇位。就這樣,年幼的福臨算是撿了個便宜

    但是問題來了,和多爾袞爭了一輩子的豪格,在多爾袞當攝政王這一點上為何沒有反對呢?

    其實多爾袞當時的實力並不如豪格,其時豪格掌有正藍旗,又有正黃旗鑲黃旗支撐,另外許多大臣也支撐豪格。 多爾袞那時只有正白鑲白旗兩旗和多鐸的支撐,但是豪格輸在經驗不夠。多爾袞在皇太極在世期間就一直有幫忙皇太極處理政務,經驗比豪格老道,現在初入關正是需求提前安穩的時分,沒有太多的時間給豪格熟悉上手。所以當豪格做不了皇帝的時候很多人又開始支援福臨,就是支援多爾袞了,這樣豪格也沒轍,只好默認了這個事實

  • 8 # 一更歷史

    雖說清太祖是努爾哈赤,但實際上,兩徵北韓,立下汗馬功勞建立清朝的,是他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皇太極在位十七年,實現滿漢一體,極大地減輕了農民的負擔,除此之外,他為清朝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厚的基礎。

    晚清時期著名的學者陳康祺曾經這樣評價皇太極:“聖人智勇天錫,猶審幾遵養如此,唐之太宗、宋之藝祖,瞠乎後矣。”

    可就是這樣一位鐵血君主,卻將此生的深情都放在了他的妃子海蘭珠身上。可海蘭珠身體虛弱,在她與皇太極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夭折後,海蘭珠大受打擊,最終精神恍惚。這個孩子對於皇太極來說,也是意義深重,在海蘭珠順利產子後,他甚至頒佈了大清建立後的第一道大赦令。

    隨著孩子的夭折,沒過幾年,海蘭珠便去世了。皇太極因為這件事情備受打擊,身體狀況大大下降,在皇太極五十二歲的時候,他突然駕崩。

    《清史稿·本紀三》這樣記載皇太極的駕崩:“是夕,亥時,無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

    皇太極的猝然離世,導致沒有立下遺囑,定好繼承人。

    《清史稿·本紀四》曾經這樣記載:“八年秋八月庚午,太宗崩,儲嗣未定。”一時間朝堂暗湧紛紛,各方勢力都想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當時的朝堂上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是以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為首的長子派,鰲拜等大臣也站在這一陣營。另一派則是以睿親王多爾袞為首的親王派,多爾袞本身也是一位非常有野心的人,他自己非常想當皇帝,也為此做了許多努力,一時間朝堂陷入僵局,劍拔弩張。

    為了不讓多爾袞自立成王,那些支援豪格的大臣認為只要是皇子,便有機會能夠成為繼承人。當時皇太極在世的兒子有好幾個,多爾袞看清了當時局勢,認為自己既然不能成為皇帝,於是一定要掌控朝政。而此時的豪格背後權勢過大,並且豪格已經三十四歲了,能夠自主掌握政權。

    他這個攝政王所扶持的皇帝,必須是皇太極的幼子。就這樣,多爾袞決定推選年僅六歲的幼子福臨為皇位繼承人。最終眾人妥協,福臨成為順治帝,多爾袞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攝政王。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后,權勢滔天,甚至享受了皇帝的規格。

    順治帝長大後,他開始將政權步步歸於自己手中,而多爾袞早逝,更加給了順治帝機會。

    在多爾袞死後,他的所有罪行都被揭發出來,而順治皇帝順理成章地剝奪了他死後的各種榮耀稱號。

    綜上所述,福臨能夠成為這場皇位爭奪戰的勝利者,實際上只是各方利益權衡之下的選擇,而當時年幼的他,也的確成為了一個令人羨慕的犧牲品,對福臨來說,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晁蓋一反常態要殺上山的楊雄和石秀,有何理由?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