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油瓶侃歷史

    連橫合縱的實質就是戰國時期各大國為拉攏別的國家而進行的外交和軍事鬥爭,其中合縱是聯合許多弱國來抵抗強國對弱國的兼併。

    由於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國富民強,軍事實力也得到大幅增長,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秦惠文王時,秦國已經完全佔據了關中,並在黃河以東佔據了汾陰、皮氏等前進基地,在河南佔據函谷關、陝城等重要關塞,控制了關中到中原的戰略走廊,黃河天險幾乎成為秦國內河,秦進可攻退可守,各國嚴重不安,於是策劃“合縱”聯合制約秦國,六國結成軍事聯盟,共同抵禦秦國的侵略和擴張,如果秦國對六國中的的某一國發動侵略,即等同於對所有盟國侵略,各國就會同時出兵作戰。

    整個戰國時期一共進行了5次合縱。

    第一次合縱

    公元前的322年,秦國揮師進攻魏國河內地區,先後攻佔了魏國4座城池,公元前318年,魏國丞相公孫衍發起了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五國推舉楚懷王為第一任合縱長,公孫衍還說服義渠從側後方進攻秦國。

    但是這些合縱國中也是各自心懷鬼胎,楚國和燕國受秦國的威脅並不大,因此態度比較消極,基本處於觀望狀態,實際上只有魏、趙、韓三國軍隊與秦軍在函谷關交戰,三國聯軍被秦軍在函谷關擊敗,聯軍東撤。同時義渠君趁五國進攻秦國之際,也趁機發兵,不過被秦國另外一隻軍隊擊敗。剷除後顧之憂後,第二年,秦軍出函谷關反擊三國聯軍,在修魚大敗聯軍,斬殺主力韓軍8.2萬人,至此第一次合縱宣告失敗。

    第二次合縱

    第一次合縱中,義渠國在秦國背後偷襲惹惱了秦國,秦國覺得應該先安定後方,先滅巴蜀、又北攻義渠,連佔義渠25座城池,至此秦國勢力範圍進一步擴大,戰略上還形成了對楚國的包圍。此後秦國又出兵向魏、韓、楚、趙等國進攻,公元前298年,秦國進攻楚國,大破楚軍,殲滅5萬楚軍,攻佔城池10多座。

    齊國、南韓、魏國害怕秦國繼續擴張,日後對自己更不利,趁秦軍久戰疲憊,在齊國的孟嘗君倡導下,由齊王擔任合縱長,組織3國聯軍聯合進攻秦國,一直攻到函谷關,三國聯軍在齊將匡章率領下,以魏軍為誘餌,誘使秦軍出關追擊,齊軍趁機攻破函谷關,秦軍大敗,最後秦國割地求和,歸還南韓和魏國大片城池和土地,第二次合縱攻秦取得勝利。

    第三次合縱

    秦國戰敗後,為爭取時間修整軍隊,主動與楚國和齊國交好。公元前294年,休養生息完畢的秦國又露出獠牙,報復南韓和魏國,第二年秦殺神白起在伊闕殲滅韓魏聯軍24萬人,數年內連續攻佔了南韓重要冶鐵宛城等61座城池,韓魏兩國國力逐漸衰退。此時趙國經胡服騎射後,擁有了一支訓練有素機動力強的騎兵部隊,成為唯一能與秦國對抗的國家。

    秦昭王不滿於稱王,改稱西帝,又稱齊王為東帝,中原幾國怕兩個強國聯合,於是魏國和趙國聯合齊國共同反秦,推舉齊王為第三人合縱長,公元前287年,五國聯軍進攻秦國,由於五國各自打自己的小算盤,進攻到滎陽時,五國就不再前進,誰也不先進攻,秦國為了破壞五國聯盟,不僅示弱,放棄稱帝,還將之前佔了魏國、趙國的土地還給兩國,於是聯軍還沒等到進攻秦國就各自就地解散了。

    同時合縱期間,齊國吞併了宋國,引起其他國家不滿,於是五國合縱攻秦改成了五國合縱罰齊,燕趙聯軍首領樂毅領軍佔齊國七十二城,齊國僅剩即墨和莒,差點滅國。後來田單復國,但是齊國國力大損。

    第三次合縱以攻秦無果,伐齊勝利結束。

    第四次合縱

    公元前269年,秦國實行“遠交近攻”戰略後,重點打擊韓、魏、趙,公元前273年,白起在華陽之戰中殲魏、趙聯軍15萬,侵佔魏國南陽地區;公元前260年,白起又在長平之戰中,殲趙軍45萬;此外還攻滅西周、東周及義渠,蠶食了大片土地。這促使各國再度聯合。公元前247年,魏、趙、韓、楚、燕五國組成聯軍,由魏信陵君無忌指揮攻秦,在河外大敗秦軍,並尾追至函谷關後撤軍。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獲得了勝利,但是既沒有奪回土地,也沒有重創秦軍。

    第五次合縱

    秦王嬴政即位後,依舊採取遠交近攻方針,不斷蠶食東邊鄰國土地,在戰略上形成了對趙、魏、韓三國側翼包圍的態勢。

    為了謀生存,五國盡最大努力拼錯了一隻五國聯軍,由趙將龐暖指揮攻秦,進攻開始比較順利,但是攻入函谷關後,又秦軍主力擊敗,聯軍敗退,第五次合縱失敗,也拉開了六國被依次滅亡的序幕。

  • 2 # 98酒鬼

    戰國時期合縱連橫簡稱縱橫,鬼谷一派擅長兵法、縱橫之術,而歷史上最出名的縱橫家張儀與蘇秦都是鬼谷一派的門人,二人隨同門出身,但是在歷史上記載,卻為之終身政敵,雖不如那孫臏與龐涓,但是立場卻是在對立面的,但是歷史到底幾何?我們也不知道,而且其實在戰國時期,還有一位縱橫家,人稱犀首,其名為公孫衍,而戰國時期縱橫之術最精彩的篇章也是在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期間。

    下面我們說一下三人在戰國時期登場的時間張儀與蘇秦的爭議,個人觀點還是傾向於蘇秦與張儀不是一個王朝與時代的人物,但是史記與戰國策都將張儀與蘇秦記錄成了政敵關係,但是根據現代考古,長沙馬王堆漢基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張儀死於公元前310年,而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張儀比蘇秦早死了26年,也就是張儀登上政治舞臺的時候,蘇秦還只是一個求學的青年,所以個人認為二人因為從政的國家不同,從而倡導的政策不一樣,但是並不是政敵,而個人認為犀首公孫衍才是張儀的死敵,而且二人的敵對淵源頗深。

    犀首公孫衍,魏華人,曾投身軍旅跟隨龍賈,看過大秦帝國縱橫秦惠文王的都知道,犀首公孫衍在魏軍之中訓練了一批類似於現在特種作戰部隊的軍隊,是龍賈的得力干將,而秦惠文王平定內亂,決定出函谷見識一下中原大國的風采,於是就接受了去魏王的提議,與魏國、齊國三國祭拜周天子,但是老魏王其實是為了讓秦惠文王入魏國,將其軟禁,從而達到收復秦國的目的,可惜天不隨人員,犀首公孫衍與秦惠文王一見如故,沒有下殺手,而秦惠文王也如約祭拜了周天子,還收服了犀首公孫衍,回到秦國犀首公孫衍就委以重任,官之大良造,就相當於丞相。

    而公孫衍出任大良造後,公元前333年,犀首公孫衍就秦國虎狼大軍,向魏國進攻,而魏國當時魏王混混老矣,已經沒有了出色的將領,於是很快就敗下陣來,割讓了陰晉之地給秦國,而後公孫衍又率領大軍進攻河西要塞,俘虜魏國大將龍賈,斬首八萬,此一役秦國實際上已經佔領了河西,而老魏王也只得順手推舟將河西之地轉手給了秦國求和,而公孫衍也經此戰一戰成名,名揚六國。

    張儀此時也在犀首公孫衍成名後,開始登上了政治舞臺,張儀魏華人,經歷了楚國、魏國、趙國的仕途不順,張儀來到了秦國,但是當時犀首在秦國的地位那與張儀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公孫衍已經相當於秦國的丞相,而張儀不過是一個不得志的遊蕩人,而魏國割讓了河西之地,害怕秦國攻打魏國,於是派人賄賂了公孫衍,公孫衍因為私利,就向秦惠文王進言,與魏國言和,從而進攻別的國家,穩定後方,而此刻張儀也來到的秦國,一次偶然的機會見到了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十分欣賞張儀的才學,於是就問張儀犀首之策可否?張儀義正言辭的告訴秦惠文王,犀首這是顧私利而忘公義,魏國那是春秋霸主,有著霸主根基,若是魏國緩過來而攻打秦國,那麼秦國也不好應付,不如趁現在,魏國懼怕秦國,而且老魏王昔日四面樹敵,此刻的魏國已經四面楚歌,正是攻打魏國的好機會,而秦惠文王聽了張儀的話,也如夢初醒,於是讓張儀擔任客卿之職,準備按照張儀的計劃,準備攻打魏國,而公孫衍也自此與張儀接下了一生的仇與恨,不受秦惠文王的器重,因為胸中的傲氣,公孫衍悍然離開了秦國。

    第一次合縱:而公孫衍來到魏國後,當時的魏國已經千瘡百孔,國力衰退,當魏王聽到公孫衍告訴他秦國要攻打他,但是眼下趙國就要來攻打魏國,就讓公孫衍思索對策,否則就以叛國之罪而處死,於是公孫衍想到了聯合別的國家了抵抗趙國,於是找到了齊國大將田盼成功的打退了趙國的進攻,而公孫衍的首次合縱就勝利而歸,也引起了張儀的警覺,於是張儀也開始破壞公孫衍的合縱之策,張儀軟硬兼施,親自率兵攻打魏國,迫使魏國依附秦國,又與齊楚兩國大臣相會,拉攏齊楚,成功地破解了三國合縱。

    第二次合縱:但是面對張儀的破壞,公孫衍也被激發了鬥志,他開始將自己聯合的物件轉向了韓、趙、燕、中山四國,拉攏四國,發起了歷史上著名的五國相王,五國相王就是五個國家一起稱呼對方為王,而魏國早已稱王,而南韓也在此前稱王,這就相當於抬高趙、燕、中山三國國君的地位,也形成了合縱的目的,而公孫衍的初衷自然是為了對抗大國,最主要就是對抗秦國,但是卻遭到了齊國與楚國等國的反對,而張儀也積極的破壞,而楚國為了拉攏魏國,也效仿張儀,準備準備廢除魏國的太子,離在楚國為質子的公子為太子,還出兵攻打魏國,魏國兵力不足,丟失了8個城邑,在大國的破壞下,五國相王也最終失敗了。

    第三次合縱:合縱失敗後,魏國為了保全也全面傾向於秦國,在張儀的運作下,廢除了魏國丞相惠施,而秦國的張儀出入了魏國丞相,從而排擠了犀首公孫衍,張儀當初為了實現自己的連橫策略,為了秦國徹底開啟中原的通道,張儀曾率軍猛攻魏國,攻取了多處戰略要地,把魏國的勢力趕出了黃河以西,而且透過多次爭奪,秦國已完全掌握了黃河天險,控制了東進中原的要道,進可攻,退可守,對各國威脅很大。張儀出任魏國丞相後,更是志得意滿,有些得意忘形,說服魏王與韓王,讓秦軍接道魏國和南韓,去攻打齊國,卻慘敗而歸,而犀首此刻又看到了機會,與是說服魏國內親齊的勢力,在齊國與楚國的威壓下,魏國驅逐了張儀,而公孫衍又主張派使者到楚國、趙國、燕國遊說主張合縱,而公孫衍得到了東方各國的支援,在驅逐了張儀後,公孫衍也出入了魏國宰相,而公孫衍重新在魏國登上政治舞臺也表示東方各國的合縱聯盟再次形成,於是公孫衍遊說各個諸侯,組織了魏、趙、韓、燕、楚五個國家出兵攻打秦國,但是由於各國利益不同,實際出兵的也只有韓、趙、魏三國,而三國聯軍意氣風發出兵函谷關,卻遭到了秦國的強烈反擊,結果聯軍不堪一擊,一戰而潰,而魏國無奈只得向秦國求和,於是五國紛紛退兵,而秦國也乘勝追擊,攻打沒有求和的趙國,而齊國也趁虛而入攻打趙國,趙國連遭慘敗,大將幾乎喪盡,損兵8萬多人,“五國伐秦”宣告失敗。

    第四次合縱無疾而終:而公孫衍五國伐秦失敗後,遭到了魏國大臣田需的中傷與排擠,公孫衍十分的不憤,雖然魏襄王已經不信任公孫衍,但是在公孫衍提出讓齊國公子田文接任魏國宰相,自己到南韓當宰相,魏襄王同意了公孫衍的意見,於是公孫衍如約請來了田文(後來的孟嘗君)接任魏國宰相,自己則到南韓當宰相。而田文出入魏國宰相,齊國宰相田嬰自然對公孫衍頗為有好感,於是也支援公孫衍,而有了齊國宰相的支援,於是在公孫衍的運作下新一輪的合縱也開始展開了,但是秦惠文王與張儀很快就嗅出了苗頭,秦惠文王也深感不安,於是決定發兵攻打犀首所在的南韓,秦國攻打南韓,盟國卻無一人出兵來救,而南韓明顯沒有優勢,而一向主張連橫的公中明要向秦國就和,與秦國一起伐楚,而楚懷王聽聞後,趕忙安排戰車停滿了中原大道上做出出兵支援南韓,南韓一聽,於是取消了入秦求和,而秦王得知後大怒,於是秦軍發出了猛烈的攻勢,兩軍相持一年多,韓軍被打得大敗!公孫衍無力迴天,只好逃走。而公孫衍自此一蹶不振淡出了戰國的政治舞臺,而張儀繼續發光發熱,連橫諸國,但是在秦惠文王死後,也不得重用,最後也離開了秦國,返回魏國,擔任魏國丞相一年,第二年也死在了魏國。

    第五次合縱為了一己之私悍然發動合縱:

    再合縱就到了新時代的孟嘗君田文了,田文當初門客三千,可謂在戰國七國聲名遠揚,而初等大寶的秦昭襄王正求賢若渴,聽聞了孟嘗君的大名,於是就安排人去齊國讓齊湣王安排田文來到秦國,後來齊湣王安排田文去了秦國出任秦國宰相一職,但是秦昭襄王在自己母親與舅父魏冉的勸告下設了一個局,就是所謂的雞鳴狗盜,考驗田文,誰知道田文中計,於是秦昭襄王罷免了田文,還暗殺田文,但是田文還是逃過了一劫,回到了齊國,而齊湣王以為田文去秦國的九死一生,十分的愧疚,於是就讓田文擔任了齊國的宰相,而田文也記恨上了秦國,而此時秦昭襄王年輕氣盛,設計囚禁了楚懷王,田文看到了機會,於是以齊國曾幫助南韓、魏國攻打楚國為理由,來聯合南韓、魏國攻打秦國,大兵壓境函谷關,但是武器與軍糧不足,於是田文出使西周,恰巧此刻蘇秦在西周,蘇秦以他曾幫助南韓、魏國攻打楚國是兩國強大起來,那麼你讓他們就再次強大了起來,而增強了韓、魏的力量。南韓、魏國南邊沒有楚國憂慮,西邊沒有秦國的禍患,那麼齊國就危險了,於是田文聽了蘇秦的勸說,於是讓南韓、魏國恭賀秦國,但要求秦國釋放楚懷王,但是楚懷王當時已經昏昏老矣,在大秦帝國之中秦國的確放了他,可惜他出行狼狽,楚國不讓他歸國,而其他各國也不收,最終返回秦國,也死在了秦國皇宮之中,而田文這次沒有猶豫,為了昔日的恥辱,斷然發動了合縱,公元前298年,孟嘗君田文率領齊、韓、魏三國之兵,攻入秦國的函谷關,到了鹽氏。秦國求和,以山西臨汾之西南的武遂還給南韓,今風陵渡所在之地的封陵還給魏國,隨著魏國和南韓兩國的妥協,兩國於是撤兵,而田文的這次合縱也結束了。

    第六次合縱,看棋局合縱,實則連橫攻伐齊國,蘇秦反間之計成,齊自此日落西山:

    田文合縱結束後,在齊國如日中天,而齊湣王也正值壯年,自然開始忌憚孟嘗君田文的地位,於是逼迫了田文離開,而田文退出齊國的政治舞臺,蘇秦也以燕國歸附齊國開始在齊國大放異彩,面對燕國的歸附,齊湣王自然十分欣喜的接受,並同意歸還燕地,讓燕國為齊國效力,而後蘇秦遊說其他五國,帶五國相印,榮歸燕國,又遊說秦昭襄王,將自己最終是連橫攻伐齊國的終極計劃和盤托出,秦昭襄王於是同意後,蘇秦又遊說齊湣王,合縱是假,其實是讓齊國趁機接道宋國,拿下宋國,自己與齊湣王裡應外合,於是齊湣王在宋國這塊肥肉下,同意立刻蘇秦的意思,於是蘇秦親率六國聯軍發兵至函谷關,與秦國假模假意的打了幾仗後,齊湣王於是發兵宋地,攻佔了宋國,但是蘇秦與秦昭襄王密謀的時候,被齊湣王安插的眼線發現了,隨齊湣王將蘇秦宣入齊國都城臨淄,而後將蘇秦逮捕,而秦昭襄王也約燕、趙、韓、楚、魏五國國王共同商議齊國擅自攻佔宋國,其野心已經昭然若知,楚國因為自己心懷鬼胎,沒有出兵,而燕、趙、韓、魏都同意出兵,與秦國一起攻伐齊國,於是由燕國大將樂毅率領五國聯軍攻伐齊國,而面對五國鐵騎,齊國連續丟失七十二城,而齊湣王也知道了一切都是蘇秦的陰謀與反間計,車裂蘇秦後出逃莒城,但是被心懷鬼胎的為楚國將領淖齒所殺,而自此齊國國力也一落千丈,日落西山。

    第七次合縱,帝王一怒,面對六國而不懼,舉世皆敵又如何,霸業已成,豪言壯志,掃六合:

    齊國沒落後,秦國一家獨大,已經有王霸之威勢,震懾各國,而此刻秦昭襄王也正值壯年,雄心壯志,經過了手下戰神白起伐楚吞趙,各國在趙國長平一戰後屈服與秦國的淫威,但是由於範睢的嫉妒,與帝王的心術,白起隕落,趙國看到了希望,當秦國沒有在長平之戰後就兵臨邯鄲,而是停戰反而給了趙國喘息的機會,再次攻打趙國邯鄲,在信陵君魏無忌與趙國的軍民一心下,趙國終於打敗了沒有白起的秦軍,而秦昭襄王無奈讓秦太子嬴柱的兒子嬴異人在趙國作為人質罷戰求和,但是秦昭襄王的雄心壯志並沒有自此湮滅,反而更加的強烈,經過休養生息後,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在秦國大將趙摻的率領下,秦軍出函谷,攻伐南韓,佔領了陽城,斬首了4萬人,又攻打趙國,佔領了二十幾個縣,斬殺俘虜九萬人,讓秦國的赫赫威名再次在中原六國之中雄起,而秦國的目的也就十分明顯了踏平東周,周赧王姬延十分的惶恐,而越發強大的燕國與楚國也忌憚秦國的強大,於是姬延與燕國、楚國密謀聯合六國合縱伐秦,秦昭襄王面對姬延的不知趣,帝王怒了,面對六國大軍攻打函谷關,秦昭襄王魄力十足,置若罔聞,安排自己最信任的藍田精英大軍,戰而攻打周,擄獲姬延到秦國,而後與六國對峙,六國無奈罷兵求和,在六國的軟弱下,秦昭襄王豪言壯志,說出了一番,你們就醉生夢死,等著秦國掃六合吧,而後秦昭襄王又釋放姬延,姬延回到周國後沒過多久就死了,而東周也正式滅亡了!

    而秦昭襄王晚年又攻伐魏國,攻佔了吳城,魏國屈服成為了秦國的附屬國,而韓王恆惠王也到秦國朝拜秦惠文王,而楚國也開始日落西山,齊國也固步自封,正如秦昭襄王所說,醉生夢死,只有趙國,胡服騎射,又重新崛起,成為了後來除秦國外,最強大的國家,自此合縱伐秦在秦昭襄王的霸氣側漏下,也難得一現了,而戰國七雄也迎來了掃六合的尾聲了。

  • 3 # 金濤說球

    首先了解什麼是合縱連橫。

    這是一個基於地理的概念。秦國居西,六國居東,基本上以函谷關為界,所以,東方六國又時常被稱為關東六國。而這六國呢,從北到南,燕、趙、魏、韓、齊、楚,在古人的地理認知上,這叫做縱,因此,六國的聯合稱為合縱。

    而根據歷史的記載,蘇秦是第一個倡導六國合縱對抗秦國蠶食侵略的。當然,根據最新的考古發現——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推斷,蘇秦極可能是晚於張儀一個時代的存在,這就對蘇秦首唱合縱提出了異議。不過,合縱連橫本質是戰國列國之間的軍事外交政策,如果我們奔著瞭解諸國分分合合的軍政外交史,可以暫且放下誰首唱連橫的爭論。

    另外需要知道的一點是,合縱不單單針對秦國,以各位熟知的樂毅伐齊為例,背後就是三晉連同秦、楚支援燕國對剛剛吞併了宋國的齊國的一次集體行動,一個強大的齊國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

    瞭解了這些,下文,我就列舉一下戰國時代軍政外交的大事件。

    1、三家分晉,魏國首先崛起,韓、魏曾經分別向魏文公請求聯合攻打對手,魏文公兩不幫,最後兩國知道真相後,就很敬重魏文公的為人,於是三晉奉魏為盟主,東擊齊,南抗楚。

    2、魏文侯之後,魏武侯對朝廷局勢失去控制,吳起出奔,但改革成果猶在,仍然能雄於三晉,但到魏惠王時,先是爭王位內亂,被韓、趙聯合差點滅國;再是與齊國桂陵、馬陵兩場大戰元氣大傷。西方秦國又崛起東出,侵奪了魏國在河西的大片土地。在這個形勢下,魏惠王接受公孫衍的提議,發起了“五國相王”運動,企圖聯合韓、趙、燕和中山國對抗秦國。結果,沒多久,楚國就跟魏國打了一仗,魏國大敗,丟掉了南方的多個城邑。於是,魏惠王就採信了張儀的建議,轉而依傍秦國,與虎謀皮。

    3、公孫衍的合縱行動受挫,但並未停止活動。張儀之後,公孫衍再次在魏國擔任相位,這時,秦國東進之勢已經勢不可擋,又昭然若揭。這一次,公孫衍成功說服了三晉、齊、楚聯合攻秦,公孫衍一度佩五國相印,風光無兩。但是秦兵一出函谷關,六國各自引兵退卻。而在第二年,樗裡疾大破三晉聯軍、斬獲八萬的修魚之戰,則宣告公孫衍的合縱嘗試徹底失敗。值得一提的是,公孫衍在這次運動中還有創舉,他派人聯合秦國西北的義渠在背後騷擾秦國,用心可謂至矣。

    4、諸多合縱連橫中,最風光的其實屬於燕國,現有蘇秦佩六國相印,再有樂毅帶領六國聯軍反殺齊國,幾乎滅齊。也挺奇怪,燕最弱小,反而能組織起相對最為牢固的聯盟,而當齊、楚或者三晉強者為合縱長時,卻時常各懷鬼胎、多做鳥獸散。

    5、戰國後期,著名的,信陵君合縱救趙、再合縱從趙發兵救魏。另有春申君黃歇為合縱長那次,是六國聯軍最後一次打到函谷關下,結果秦兵開關迎敵,六國聯軍一觸即潰。可以說在合縱連橫的軍政外交史上,信陵君是東方六國最後的顏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知道人睡覺時各個部位都是什麼時候開始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