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太會飛的小豬豬
-
2 # 我是青鳥
很多人都知道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彼此結婚,彼此牽手,想要白頭偕老的時候,都會被稱為結髮夫妻。形容是感情深厚,形容的是對於愛情的一種忠貞。
很多人其實並不理解的是,為什麼很多古人把原配夫妻稱為結髮妻子。
其實在古代的時候,結髮是古人成人禮的一部分,就是束髮。古時候無論男孩女孩都要留長頭髮,因為古代的時候講究的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頭髮也作為父母屬於自己的一部分,是不能剪 去的,所以需要蓄髮。男人在20歲的時候舉行冠禮,把頭髮盤成一團,就是所謂的結髮,女子在15歲的時候,進行一個儀式。
從周代的時候就規定女子在訂婚後結婚之前舉行一種儀式,如果一直待嫁未娶人,則年到20的時候也要舉行這種儀式。這種儀式就是改變幼年時候的一種頭髮的樣式,把頭髮挽成一團,然後用黑布把頭髮包住。咱用簪子插進去,古代的時候,無論男女,只要舉行了成人禮,就意味著已經成為成年人,代表著一個人可以結婚成家的年紀。
後來到了漢代的時候,結髮就成了新婚夫妻成婚的儀式之一,漢代蘇武,就做了這樣一首詩: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宋孟元老有記載說,男左女右,留少頭髮,二家出匹緞,叉子,木梳,頭須之類。
在洞房花燭夜喝完交杯酒之後,新郎新娘就床而坐,各自剪掉自己的一縷頭髮,把這兩縷頭髮,互相纏繞起來,表示彼此兩個人結髮同心,生死相依。
古代還有詩作為一個總結,交絲結龍鳳,呂採潔雲霞,一寸同心縷,千年長命花。也就是說,兩個人有牢固結合結伴相老的意思,意味著新婚夫妻恩愛纏綿,能夠白頭偕老。所以結髮就有了成婚的意思,人們就把第一次結婚稱之為結髮夫妻。在古代的時候,不光是結髮夫妻有這麼大的講究,糟糠之妻,這樣一種說法也是講究比較大的。
糟糠之妻這一個詞語有著一個典故,原來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死了丈夫,光武帝想在朝廷大臣中為他姐姐選一個適合她的夫婿。湖陽公主就說:宋宏氣度為證,品德高尚,朝中官員都不如他。於是光武帝,特地召見宋弘,想探問一下宋弘有沒有這個意思?
光武帝對宋弘說:俗語說人貴了,要換掉一批舊友,人富了,要另娶一位新妻,這是人之常情吧。宋宏就說:我知道,人貴了不可以忘卻貧賤時結交的自己,人富了不可以拋棄貧窮時娶的妻子。光武帝只好打消了讓宋宏娶湖陽公主的念頭,後來人們就把和自己生死相依,同甘共苦的妻子成為糟糠了。
形容的也是兩個人在一起,能夠白頭偕老,真愛彼此。無論艱難還是困苦的時候,兩個人能夠不忘彼此,依然喜歡著,那一個並不優秀的人,這就是糟糠之妻,最值得學習的一種文化。
-
3 # 默然詩歌
結髮妻子一詞起源於哪個朝代,如何解釋?
據本人考證,結髮妻子一詞最早起源於周朝,盛行於唐宋。相傳,古時候,不論男女成婚前都要蓄留長髮。在男子長到二十歲時要舉行行“冠禮”儀式,也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即叫做“結髮”,再戴上冠(即帽子),用意表示成年了。所以,當男子長到二十歲時也稱“弱冠”。女子長到十五歲時行“笄簪子禮”,也就是把長髮盤成髮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年了。所以當女子長到十五歲時也叫“及笄”。因此“結髮”一詞原指男女年輕到成年的時候這一時期。當女子訂婚後,就用絲纓束住髮辮,表示她已經有了“心上人”,直至到了成婚的當夜,才會由新郎解下。
另外,新婚夫婦舉行結婚儀式時,在飲交杯酒前,會各剪下一綹長髮,綰在一起表示同心。所以後來,人們就稱首次結婚為“結髮夫妻”,即元配夫妻,如果再婚,男方將會被稱作續絃。
-
4 # 詩人可風
結髮夫妻,指的是年輕時候結成的夫妻,即原配夫妻,也泛指第一次結婚的夫妻。其中,結髮結髮,漢族婚姻的習俗。一種象徵夫妻結合的儀式。當夫妻成婚時,各取頭上一根頭髮,合而作一結,男女雙方結為夫妻。
“結髮夫妻”一詞本緣起於古代男女結婚的儀式。古代新婚夫妻在洞房花燭之時“交絲結龍鳳,鏤彩結雲霞,一寸同心縷,百年長命花”。即兩個新人就床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一縷頭髮,再把這兩縷長髮相互綰結纏繞起來,以誓結髮同心、愛情永恆、生死相依、永不分離。
結髮夫妻的出處:漢·蘇武《詩四首》之三:“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
5 # 縱覽千古
古代女子的頭髮可以用作定情信物的。結婚的當晚新婚夫婦,在飲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綹頭髮,綰在一起表示同心。後來,人們就稱首次結婚為“結髮夫妻”。
古人在少年時期多為束髮,即把兩髦束成一股。到了婚配年齡,就把頭髮在頭頂挽一個結,稱為“結髮”,指進入了青年時期。由於結髮是婚齡的標誌,所以常跟婚配聯絡在一起。
在古時候,新婚洞房裡妻子頭上盤著的髮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儀禮·土昏禮》中記載著:“主人入室,親脫婦之纓。”意思是隻有丈夫才能來解開盤著的髮髻,然後相擁相抱、恩愛纏綿、如膠似漆。後來,人們就稱首次結婚的男女為“結髮夫妻”。
-
6 # 齊桓與晉文
“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你知道“結髮夫妻”一詞的由來嗎?原配夫妻為何又稱為“結髮夫妻”呢?
什麼是“結髮”?
“結髮”原本是“束髮”的意思。在《文選》中說:“結髮,始成人也,謂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時,取笄冠為義也。”意思是古代男子到二十歲成年時就要束髮加冠,女子十五歲成年束髮加笄,所以通稱為結髮。那麼“原配夫妻”為何又稱為“結髮夫妻”?
結髮也有結婚之意。中國古代的婚禮儀式中,在成婚洞房之夜,兩位新人各剪下自己的一綹頭髮,然後再把這兩綹頭髮互綰纏繞起來,作為兩人永結同心的信物,所以稱之為結髮。
後來結髮被用來比喻元配夫妻(男女雙方皆是首次結婚的夫妻),如《樂府詩集古辭焦仲卿妻》:“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為友。”意思是兩人結婚後同睡一個枕頭、一張床,到死了感情都不改變。所以元配夫妻亦稱為結髮夫妻,而元配妻子也就稱為髮妻了。
董氏對夫封發
董氏守候丈夫二十年 貞心不改
唐朝代宗時期,有一位官員叫賈直言與他的父親因罪被貶,要被流放到嶺南廣東一帶。臨行前,賈直言與妻子訣別,他的妻子董氏非常難過。
賈直言望著他年輕的妻子,於心不忍,便對她說:“我此番一去生死難料,路途十分兇險,今生我們恐怕很難再相見了,你還很年輕,我走了之後,你就改嫁吧,無須牽掛我。”
妻子董氏聽完丈夫的話,也不回答他,而是取來了一根繩子,將自己的頭髮綁起來,然後用布帛把頭髮包住,並請丈夫在布帛上面寫下“賈直言”三個字,然後對丈夫說:“非君手不解!如果你回不來了,我就算到死也不會解開它的。”
就這樣,賈直言一去嶺南就是二十年(一說是二十二年),到了唐德宗時,由於皇帝大赦天下,賈直言才得以返回京城,回到家中見到自己的妻子董氏。
這時,賈直言發現自己簽字的布帛依舊系在妻子的頭上,非常感動。於是親自為妻子解開布帛,讓妻子沐浴洗髮。這時,董氏的一把頭髮已經似若枯草一般,在她洗完頭髮後,頭髮竟然全部都掉光了。
賈直言後來升任諫議大夫,仗義執言清廉剛正,朝廷無不讚服。夫妻二人成就了一段絕世佳話,後世也將“董氏封髮”象徵婦人守節的志氣。
漢代蘇武有詩云:“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意思是自從結髮為夫妻,兩人恩愛互不猜疑。清代陳夢雷的《青青河畔草》:“結髮與君知,相要以終老。”與夫君你結髮之時,我就已經約好要與你永結同心、白頭偕老了。這些詩句讀起來真是讓人為之動容啊!但當今社會的道德遽下,家庭破裂的訊息層出不窮,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理解結髮夫妻的含義,還能做到“白首不相離”呢?
-
7 # 讀走西藏
結髮夫妻,就是指原配夫妻,也就是第一次結婚的夫妻。古時候當夫妻成婚時,各取頭上一根頭髮合而作結,男女雙方結為夫妻。
要說起源於哪個朝代,我認為應該是漢朝,有蘇武詩為證:“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凝”。當然,杜甫也有“結髮為君妻,席不暖君床”的詩句;而白居易還有“與君結髮未五載,忽從中女為參商”,等等。
這解釋嘛有這麼幾種:一是古代男女小時候就散發,長大後把頭髮束起來,男子20歲加冠,女子15歲著笄。換句話說,就是男女一成年就結婚,所以叫“結髮夫妻”。
二是古代女子許配人家後,就用絲帶把頭髮束起來,到結婚時由丈夫將女子絲帶解下來,重新梳理。這是合乎禮法的,也叫“結髮夫妻”。
三是結婚時男女雙方各剪一綹頭髮結在一起作為恩愛信物,稱“合髻”,表示對愛情的忠貞。按現在的話說這叫“同心結”,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結髮夫妻,是不是很浪漫?!
我記得有部電視劇就叫《結髮夫妻》,是一部家庭婚姻倫理劇。大意是說12年前,鄭海鷹和丈夫白樺離婚。12年後,鄭海鷹已是大律師了,而前夫白樺受人陷害入獄。鄭海鷹不計前嫌擔當了白樺的辯護律師,最終為其洗清了冤屈。當然他倆能否破鏡重圓?答案得觀眾解讀了。
當然,結髮而始終相愛,白頭偕老,那自然是最幸福囉!
-
8 # 四大名舞
"結髮夫妻"一詞源於西漢,出自蘇武《詩四首》之三:"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意即男女成年後第一次結婚的原配夫妻。
-
9 # 五月的水果
這個詞起源於元代。
結髮:青年時期將頭髮束起來。結髮夫妻指的是年輕時期結合的夫妻,也指原配夫妻。
-
10 # 誰不說俺胡建美
在中國古代,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那時男子到二十歲時要行“冠禮”,即把頭髮盤成髮髻,叫做“結髮”,再戴上冠(帽子),表示成年了。所以,男子二十歲也稱“弱冠”。女子到十五歲行“笄簪子禮”,即把頭髮盤成髮髻,再插上簪子,表示長大成人了。所以女子十五歲也叫“及笄”。可見“結髮”一詞原指男女年輕的時候。當女子訂婚後,即用絲纓束住髮辮,表示她已經有了物件,到成婚的當夜,由新郎解下。新婚夫婦,在飲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綹頭髮,綰在一起表示同心。後來,人們就稱首次結婚為“結髮夫妻”。
漢代時,舉行葬儀還有這樣的風俗:假如結髮妻因故早折,丈夫就會把他們結婚時用的梳子分為兩半,一半隨葬人棺,而另一半上則儲存愛妻的青發幾縷,以表示生生不忘結髮之妻之意。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就寫有: "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為友。
關於結髮夫妻,有個異常感人的故事。相傳唐太宗時,有一位叫賈直言的官員被流放南海。他想到再難活著回家,傷心地對妻子說:這一去死活難測,你還是改嫁吧。
妻子泣不成聲說:夫君愛我多年,為我梳理一下頭髮好嗎?
賈直言用頭繩為妻子的頭髮紮了個結,又取出一個綢帕包住。臨上路時,妻子跪地拜別,併發誓說:妾發為夫君所結,不是夫君之手,髮結永遠不解!
二十年後,賈直言被赦回家,看到妻子的頭髮還是老樣子,感動得淚流滿面。從此,結髮夫妻一詞便流傳開來,沿襲至今。
-
11 # 不太會飛的小豬豬
結髮夫妻一詞最早起源於宋,新婚夫婦,在飲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綹頭髮,綰在一起表示同心。後來,人們就稱首次結婚為結髮夫妻。
古代頭髮在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頭髮代表著禮儀風範,那時的人一生除非有重大的變故,否則終其一生不會輕易剪髮。成親是人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這時剪掉一綹頭髮表示對婚姻的重視,男女雙發的頭髮挽在一起代表兩個人的生命已經連在一起,今生今世榮辱與共。
-
12 # 我是青鳥
很多人都知道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彼此結婚,彼此牽手,想要白頭偕老的時候,都會被稱為結髮夫妻。形容是感情深厚,形容的是對於愛情的一種忠貞。
很多人其實並不理解的是,為什麼很多古人把原配夫妻稱為結髮妻子。
其實在古代的時候,結髮是古人成人禮的一部分,就是束髮。古時候無論男孩女孩都要留長頭髮,因為古代的時候講究的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頭髮也作為父母屬於自己的一部分,是不能剪 去的,所以需要蓄髮。男人在20歲的時候舉行冠禮,把頭髮盤成一團,就是所謂的結髮,女子在15歲的時候,進行一個儀式。
從周代的時候就規定女子在訂婚後結婚之前舉行一種儀式,如果一直待嫁未娶人,則年到20的時候也要舉行這種儀式。這種儀式就是改變幼年時候的一種頭髮的樣式,把頭髮挽成一團,然後用黑布把頭髮包住。咱用簪子插進去,古代的時候,無論男女,只要舉行了成人禮,就意味著已經成為成年人,代表著一個人可以結婚成家的年紀。
後來到了漢代的時候,結髮就成了新婚夫妻成婚的儀式之一,漢代蘇武,就做了這樣一首詩: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宋孟元老有記載說,男左女右,留少頭髮,二家出匹緞,叉子,木梳,頭須之類。
在洞房花燭夜喝完交杯酒之後,新郎新娘就床而坐,各自剪掉自己的一縷頭髮,把這兩縷頭髮,互相纏繞起來,表示彼此兩個人結髮同心,生死相依。
古代還有詩作為一個總結,交絲結龍鳳,呂採潔雲霞,一寸同心縷,千年長命花。也就是說,兩個人有牢固結合結伴相老的意思,意味著新婚夫妻恩愛纏綿,能夠白頭偕老。所以結髮就有了成婚的意思,人們就把第一次結婚稱之為結髮夫妻。在古代的時候,不光是結髮夫妻有這麼大的講究,糟糠之妻,這樣一種說法也是講究比較大的。
糟糠之妻這一個詞語有著一個典故,原來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死了丈夫,光武帝想在朝廷大臣中為他姐姐選一個適合她的夫婿。湖陽公主就說:宋宏氣度為證,品德高尚,朝中官員都不如他。於是光武帝,特地召見宋弘,想探問一下宋弘有沒有這個意思?
光武帝對宋弘說:俗語說人貴了,要換掉一批舊友,人富了,要另娶一位新妻,這是人之常情吧。宋宏就說:我知道,人貴了不可以忘卻貧賤時結交的自己,人富了不可以拋棄貧窮時娶的妻子。光武帝只好打消了讓宋宏娶湖陽公主的念頭,後來人們就把和自己生死相依,同甘共苦的妻子成為糟糠了。
形容的也是兩個人在一起,能夠白頭偕老,真愛彼此。無論艱難還是困苦的時候,兩個人能夠不忘彼此,依然喜歡著,那一個並不優秀的人,這就是糟糠之妻,最值得學習的一種文化。
-
13 # 默然詩歌
結髮妻子一詞起源於哪個朝代,如何解釋?
據本人考證,結髮妻子一詞最早起源於周朝,盛行於唐宋。相傳,古時候,不論男女成婚前都要蓄留長髮。在男子長到二十歲時要舉行行“冠禮”儀式,也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即叫做“結髮”,再戴上冠(即帽子),用意表示成年了。所以,當男子長到二十歲時也稱“弱冠”。女子長到十五歲時行“笄簪子禮”,也就是把長髮盤成髮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年了。所以當女子長到十五歲時也叫“及笄”。因此“結髮”一詞原指男女年輕到成年的時候這一時期。當女子訂婚後,就用絲纓束住髮辮,表示她已經有了“心上人”,直至到了成婚的當夜,才會由新郎解下。
另外,新婚夫婦舉行結婚儀式時,在飲交杯酒前,會各剪下一綹長髮,綰在一起表示同心。所以後來,人們就稱首次結婚為“結髮夫妻”,即元配夫妻,如果再婚,男方將會被稱作續絃。
-
14 # 詩人可風
結髮夫妻,指的是年輕時候結成的夫妻,即原配夫妻,也泛指第一次結婚的夫妻。其中,結髮結髮,漢族婚姻的習俗。一種象徵夫妻結合的儀式。當夫妻成婚時,各取頭上一根頭髮,合而作一結,男女雙方結為夫妻。
“結髮夫妻”一詞本緣起於古代男女結婚的儀式。古代新婚夫妻在洞房花燭之時“交絲結龍鳳,鏤彩結雲霞,一寸同心縷,百年長命花”。即兩個新人就床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一縷頭髮,再把這兩縷長髮相互綰結纏繞起來,以誓結髮同心、愛情永恆、生死相依、永不分離。
結髮夫妻的出處:漢·蘇武《詩四首》之三:“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
15 # 縱覽千古
古代女子的頭髮可以用作定情信物的。結婚的當晚新婚夫婦,在飲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綹頭髮,綰在一起表示同心。後來,人們就稱首次結婚為“結髮夫妻”。
古人在少年時期多為束髮,即把兩髦束成一股。到了婚配年齡,就把頭髮在頭頂挽一個結,稱為“結髮”,指進入了青年時期。由於結髮是婚齡的標誌,所以常跟婚配聯絡在一起。
在古時候,新婚洞房裡妻子頭上盤著的髮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儀禮·土昏禮》中記載著:“主人入室,親脫婦之纓。”意思是隻有丈夫才能來解開盤著的髮髻,然後相擁相抱、恩愛纏綿、如膠似漆。後來,人們就稱首次結婚的男女為“結髮夫妻”。
-
16 # 齊桓與晉文
“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你知道“結髮夫妻”一詞的由來嗎?原配夫妻為何又稱為“結髮夫妻”呢?
什麼是“結髮”?
“結髮”原本是“束髮”的意思。在《文選》中說:“結髮,始成人也,謂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時,取笄冠為義也。”意思是古代男子到二十歲成年時就要束髮加冠,女子十五歲成年束髮加笄,所以通稱為結髮。那麼“原配夫妻”為何又稱為“結髮夫妻”?
結髮也有結婚之意。中國古代的婚禮儀式中,在成婚洞房之夜,兩位新人各剪下自己的一綹頭髮,然後再把這兩綹頭髮互綰纏繞起來,作為兩人永結同心的信物,所以稱之為結髮。
後來結髮被用來比喻元配夫妻(男女雙方皆是首次結婚的夫妻),如《樂府詩集古辭焦仲卿妻》:“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為友。”意思是兩人結婚後同睡一個枕頭、一張床,到死了感情都不改變。所以元配夫妻亦稱為結髮夫妻,而元配妻子也就稱為髮妻了。
董氏對夫封發
董氏守候丈夫二十年 貞心不改
唐朝代宗時期,有一位官員叫賈直言與他的父親因罪被貶,要被流放到嶺南廣東一帶。臨行前,賈直言與妻子訣別,他的妻子董氏非常難過。
賈直言望著他年輕的妻子,於心不忍,便對她說:“我此番一去生死難料,路途十分兇險,今生我們恐怕很難再相見了,你還很年輕,我走了之後,你就改嫁吧,無須牽掛我。”
妻子董氏聽完丈夫的話,也不回答他,而是取來了一根繩子,將自己的頭髮綁起來,然後用布帛把頭髮包住,並請丈夫在布帛上面寫下“賈直言”三個字,然後對丈夫說:“非君手不解!如果你回不來了,我就算到死也不會解開它的。”
就這樣,賈直言一去嶺南就是二十年(一說是二十二年),到了唐德宗時,由於皇帝大赦天下,賈直言才得以返回京城,回到家中見到自己的妻子董氏。
這時,賈直言發現自己簽字的布帛依舊系在妻子的頭上,非常感動。於是親自為妻子解開布帛,讓妻子沐浴洗髮。這時,董氏的一把頭髮已經似若枯草一般,在她洗完頭髮後,頭髮竟然全部都掉光了。
賈直言後來升任諫議大夫,仗義執言清廉剛正,朝廷無不讚服。夫妻二人成就了一段絕世佳話,後世也將“董氏封髮”象徵婦人守節的志氣。
漢代蘇武有詩云:“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意思是自從結髮為夫妻,兩人恩愛互不猜疑。清代陳夢雷的《青青河畔草》:“結髮與君知,相要以終老。”與夫君你結髮之時,我就已經約好要與你永結同心、白頭偕老了。這些詩句讀起來真是讓人為之動容啊!但當今社會的道德遽下,家庭破裂的訊息層出不窮,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理解結髮夫妻的含義,還能做到“白首不相離”呢?
-
17 # 讀走西藏
結髮夫妻,就是指原配夫妻,也就是第一次結婚的夫妻。古時候當夫妻成婚時,各取頭上一根頭髮合而作結,男女雙方結為夫妻。
要說起源於哪個朝代,我認為應該是漢朝,有蘇武詩為證:“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凝”。當然,杜甫也有“結髮為君妻,席不暖君床”的詩句;而白居易還有“與君結髮未五載,忽從中女為參商”,等等。
這解釋嘛有這麼幾種:一是古代男女小時候就散發,長大後把頭髮束起來,男子20歲加冠,女子15歲著笄。換句話說,就是男女一成年就結婚,所以叫“結髮夫妻”。
二是古代女子許配人家後,就用絲帶把頭髮束起來,到結婚時由丈夫將女子絲帶解下來,重新梳理。這是合乎禮法的,也叫“結髮夫妻”。
三是結婚時男女雙方各剪一綹頭髮結在一起作為恩愛信物,稱“合髻”,表示對愛情的忠貞。按現在的話說這叫“同心結”,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結髮夫妻,是不是很浪漫?!
我記得有部電視劇就叫《結髮夫妻》,是一部家庭婚姻倫理劇。大意是說12年前,鄭海鷹和丈夫白樺離婚。12年後,鄭海鷹已是大律師了,而前夫白樺受人陷害入獄。鄭海鷹不計前嫌擔當了白樺的辯護律師,最終為其洗清了冤屈。當然他倆能否破鏡重圓?答案得觀眾解讀了。
當然,結髮而始終相愛,白頭偕老,那自然是最幸福囉!
-
18 # 四大名舞
"結髮夫妻"一詞源於西漢,出自蘇武《詩四首》之三:"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意即男女成年後第一次結婚的原配夫妻。
-
19 # 五月的水果
這個詞起源於元代。
結髮:青年時期將頭髮束起來。結髮夫妻指的是年輕時期結合的夫妻,也指原配夫妻。
-
20 # 誰不說俺胡建美
在中國古代,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那時男子到二十歲時要行“冠禮”,即把頭髮盤成髮髻,叫做“結髮”,再戴上冠(帽子),表示成年了。所以,男子二十歲也稱“弱冠”。女子到十五歲行“笄簪子禮”,即把頭髮盤成髮髻,再插上簪子,表示長大成人了。所以女子十五歲也叫“及笄”。可見“結髮”一詞原指男女年輕的時候。當女子訂婚後,即用絲纓束住髮辮,表示她已經有了物件,到成婚的當夜,由新郎解下。新婚夫婦,在飲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綹頭髮,綰在一起表示同心。後來,人們就稱首次結婚為“結髮夫妻”。
漢代時,舉行葬儀還有這樣的風俗:假如結髮妻因故早折,丈夫就會把他們結婚時用的梳子分為兩半,一半隨葬人棺,而另一半上則儲存愛妻的青發幾縷,以表示生生不忘結髮之妻之意。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就寫有: "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為友。
關於結髮夫妻,有個異常感人的故事。相傳唐太宗時,有一位叫賈直言的官員被流放南海。他想到再難活著回家,傷心地對妻子說:這一去死活難測,你還是改嫁吧。
妻子泣不成聲說:夫君愛我多年,為我梳理一下頭髮好嗎?
賈直言用頭繩為妻子的頭髮紮了個結,又取出一個綢帕包住。臨上路時,妻子跪地拜別,併發誓說:妾發為夫君所結,不是夫君之手,髮結永遠不解!
二十年後,賈直言被赦回家,看到妻子的頭髮還是老樣子,感動得淚流滿面。從此,結髮夫妻一詞便流傳開來,沿襲至今。
回覆列表
結髮夫妻一詞最早起源於宋,新婚夫婦,在飲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綹頭髮,綰在一起表示同心。後來,人們就稱首次結婚為結髮夫妻。
古代頭髮在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頭髮代表著禮儀風範,那時的人一生除非有重大的變故,否則終其一生不會輕易剪髮。成親是人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這時剪掉一綹頭髮表示對婚姻的重視,男女雙發的頭髮挽在一起代表兩個人的生命已經連在一起,今生今世榮辱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