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愚人之娛
-
2 # 沒牙的老虎是兔子
古代的酒跟現代的酒有很大的區別,古代的酒,度數極低,而且民間流傳的酒大多渾濁,很容易製作。酒逢知己千杯少、勸君更盡一杯酒、醉笑陪公三萬場、從這些寫酒的名句來看,就知道當時古人喜愛酒,古代蒸餾技術不發達,酒的度數很低,自然就很能喝,所以才流傳那麼多酒的名言,隨著名言一起流傳下來的還有那些酒。
-
3 # 婉兮歷史
造酒技術源遠流長,據說是一個叫做杜康的人無意中發現的,有一次杜康吃飯剩下了很多,就把飯放在器皿裡面,沒想到時間一長忘記了,等到回想起來時候一看才發現這米已經發酵成氣味香純的酒了,就這樣杜康造酒流傳了下來,古代的酒是用大米釀造的,那個時候還沒有什麼蒸餾技術,因此米酒的度數都不是很高,都說詩仙李白千杯不醉,一是因為李白可能也確實愛喝酒,二也是因為米酒度數不高,要不喝了一千杯酒肯定就酒精中毒了,還怎麼寫詩呢?
古代經常發生餓死人的現象,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古代生產力低下,糧食產量不是很高,好的年景還差不多能自給自足,但是一旦遇到旱災水災或者蝗蟲過境的情況啊,百姓們就沒有糧食吃了,這時候儘管皇帝會下旨放糧賑災但是經過官府層層苛扣之下到百姓手裡也幾乎沒有什麼東西了,百姓們就開始吃野菜,野菜沒了吃觀音土,啃樹皮,甚至還會有易子相食的慘劇發生,還有一個故事呢?
說是晉武帝時期有一次地方上發生災禍糧食顆粒無收,百姓們沒有糧食吃幾乎都快餓死了,訊息傳到晉武帝這裡,晉武帝聽見大臣們說百姓沒有糧食吃都快餓死了後就沉思了一會,然後就說到既然沒有米飯吃,為什麼不喝肉粥呢,因為這句話晉武帝就成為了千古笑柄,古代發生災禍的時候太多了,動不動就餓死一批人,甚至到了王朝末期的時候因為政府的苛捐雜稅還會逼反一些人,因此王朝就會加速覆滅,但是為什麼糧食明明不夠吃古代還是用糧食造酒呢?
其實古代百姓的地位最低活的最累一年到頭種的糧食除了交賦稅還有留出種子糧食以外能自給自足就算是好年景了,可是那些富戶不一樣啊,無論是年景好還是不好他們總是有足夠的存糧度過饑荒,用點糧食造酒進行享樂無可厚非,只是苦了百姓了,其實這也不是絕對的,曹操就曾經下令禁止用糧食造酒,劉備也曾下令禁止用糧食造酒,這也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糧食充足就釀酒,不充足就停一段時間,但是釀酒技術卻一直都流傳了下來,也算是一種幸事吧!
-
4 # 五嶽獨尊—泰山
我們的國家是一個飲食文化的大國,酒在其中也是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誰家結婚生子了,誰家的老人去世了都會需要酒的出場來慶祝或者哀悼,喝酒是我們國家在很多地區不管是老人還是年輕人都離不開的飲食內容。
我們看古代的小說就知道,在古代的那些將軍們還有匪徒們是多麼的能夠喝酒。古時候的文人們喝酒則是非常的挑剔的,不僅要看時間,看地點,還要看人物,滋潤自己心中的那一份情誼。
自從古時候,我們喝酒是名士們就是一個個不斷的冒出來,絡繹不絕的。就比如說在魏晉時期的那七位賢士,每一個不都是喝酒的行家嗎?其中就以劉伶最為厲害。他經常的坐著鹿車,拿著一壺酒,然後讓自己的書童拿著鋤頭在後面跟著他,並且對自己的書童說:“如果我喝酒喝多了,醉死了,那就就地把我給埋了吧。”他自己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意思就是說自己要隨時隨地的拿著酒杯要喝酒,把喝酒當成了自己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事情,其他的事情都可以不管,其他的人說自己是什麼,自己也不會有一點點的在意的。他的行蹤總是飄忽不定,居住的也是沒有房子的,他的性格十分的豪放,性情率真,胸懷自然也是十分的開闊,他就死還一個純粹把喝酒當成快樂的一個人。關於他還有一個傳說,傳說他喝了杜康酒,一醉就醉倒了三年,說他是王母娘娘的書童,因為喝酒喝多了,然後被王母娘娘貶下了凡間,在凡間歷經了磨難以後,王母娘娘在讓酒仙杜康把他帶回天宮。
而跟他同一時期還有一個人叫做阮籍,和劉伶相比較起來,如果說酒是他的可口可樂,那麼對於阮籍來說,酒可就是他救命的口服液。根據史料記載,他的性格也是非常的桀驁不羈的,喝酒的時候喜歡大叫,他可是當時最為出名的文壇上的名士啊。所以在那個動亂紛爭的時期,他就成為了政治爭奪的香餑餑了。根據記載他為了逃避那些各種封官加爵的美食,就酩酊大醉了六十天。每天都是以喝醉的狀態來見人,也不跟任何人討論是是非非,也不跟任何人討論時事。其實他並不是一個純粗的酒徒,他只是沒有辦法而已,只能喝醉了來逃避現實。酒只是幫助他阻擋政治當中的一些苦惱的一道美麗的屏風而已,讓他可以在那個一不留神就可能掉腦袋,失去自己生命的年代裡可以苟延殘喘,能夠殘存下去。酒淋溼了他一生,也澆灌出來至今仍被人們所吟唱的八十多首詩。
李白,說起他的詩,怎麼能夠不提起酒呢?他喝一杯酒就能夠寫出無數的詩歌來,一張口就是半個盛唐。他喝進去的是酒,可吐出來的卻是詩歌,是才華,是盛唐的氣運。他的靈感可以憑藉著酒勁兒毫無顧忌的揮灑著,他敢叫皇帝面前的紅人給他把自己的靴子給脫了,他敢讓皇帝最為寵愛的妃子給他研磨,他喝多了,連皇帝叫他,他都敢不理,他舉起酒杯邀請明月一起喝酒,他敢質疑蒼天為什麼如此不公,我們從他的詩歌,似乎就可以聞到一股股酒香,而在酒的味道當中,我們似乎也能夠感受到李白的氣息,得意的,惆悵的,狂放的,灑脫的,苦悶的,茫然的,高興的,開心,快樂的,我們都已經喝到到底是酒還是他的詩了,也分不清他到底是詩中的仙人還是酒中的仙人。
文人們喝酒,喝出來了豪氣,喝出來了奔放,喝出來了自由,喝出來了率真,喝出來了高風,喝出來了亮潔,喝出來了雄心,喝出來了霸氣。文人們喜歡喝酒,不是因為酒是多麼的好喝,酒是多麼的甘甜,酒是多麼的醇香,酒是多麼的濃烈,酒是多麼的綿延,而是因為酒可以激發出他們創作,寫作的靈感,可以讓他們的胸懷、抱負可以得到一些寄託。酒在文人那裡已經成為了他們對人生的一種品位,一種精神上的寄託,而不只是簡簡單單的喝酒而已。現在的我們端著酒杯,細細的品嚐,我們就會發現裡面其實除了酒香以外,還有沉澱在其中的文化的韻味。
古代的文人們喜歡喝酒,其實是有著一種說不明白的情懷在裡面的,喝酒,不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更多的其實是一種精神文化的追求。喝酒代表著一種禮儀,代表著一種氣氛,代表著一種心境。有朋友從遠方而來,必須要烹羊宰牛,然後一起喝上三百杯酒才能高興,才能夠盡興,沒有酒就不能表達自己的深情,就不能表達出自己的情誼。在良辰佳節之時,沒有酒就不能顯示出歡樂的氣氛,就不能顯示出自己的愜意。春風得意的時候,沒有酒就不能抒發自己的豪情,就不能抒發自己的快意。當天下沒有戰亂的時候,當天下和平的時候,是要喝酒慶祝的,當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高中的時候,是要喝酒慶祝的,當慶祝今年有一個好的收成的時候,也是要喝酒慶祝的。在我們的國家,有許多的少數民族的風俗之中,款待自己的客人,一定是要喝酒的,沒有酒就沒有禮數。當自己喝酒的時候,可以舉起自己的酒杯邀請明月來一起喝,當許多人在一起喝酒的時候,可以說是遇到自己的知己的時候,喝一千杯酒都會覺得少。
這就是我們古代的那些嗜酒如命的文人們,這就是蘊藏在我們酒中的那些文化,多麼的令人嚮往,多麼的浪漫。酒給了文人們創作的靈感,給了文人們快樂,而文人們就給了酒自己的生命,給了酒自己的情感,給了酒自己的文化,沒有了酒,我們這麼多年的文化會有多少損失。
-
5 # 本昌談歷史
我回答。
一,酒並非只有糧食釀造,古代最早釀造的是果酒
中國酒文化歷史久遠,源遠流長。首先指出,酒並非只有糧食釀造,在農耕時代出現之前,沒有糧食,以採集野果為生。傳說,洪荒時代的古猿將一時吃不完的果實藏於巖洞的石窪中,果實腐爛,透過自然發酵而生成酒漿,因而有了"猿猴善採一百花釀酒"、"嘗於石巖深處得猿酒"說法。原始社會,進入農耕時代之後,才有了糧食釀造的酒。
二,古代對老百姓來說,糧食不夠用是事實。但對統治階級和國家中的土豪來說,並不缺少糧食,歷史記載,商紂王生活奢侈,"酒池肉林”;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糧食"粟如丘山”;齊景公在形容齊國的酒之多時,曾說"有酒如澠",澠指齊國的澠水河。
三,古人為什麼對酒情有獨鍾,如此青睞?
古人把酒稱為"甘露”,"瓊漿玉液”,是尊貴的飲用品,連盛酒的酒具"犧樽”也是國之重器,是因為古人為酒注入了特殊的內涵:
酒能通神,是祭祀中與神鬼勾通的聖物。
因為酒有讓人興奮,酒醉能產生幻覺,如入仙境一般,所以對酒產生了一種神秘感,認為透過酒可以與神丶鬼勾通。古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對祭祀是最為重視的,酒也就成了最重要的祭品之一。我們都知道《戰國策》中"畫蛇添足”的故事,說的就是楚國有個分管祭祀的官員,祭祀時剩下了一壼酒,送給手下人喝的故事。
據《尚書》記載,周朝時,周公鑑於商紂王生活腐化,"酒池肉林”,導致滅國的歷史教訓,以及朝內出現的官員酒後誤事現象,寫了"酒誥”一文,這是最早的禁酒令。此後歷朝歷代,酒的話題也從沒間斷過,這裡不一一例舉。
最後勸告大家:酒能成事,酒能誤事,小則誤家,大則誤國,不可不慎!
總之,酒是好東西,喝醉了叫"酗酒”。"酗"意為酒喝醉了,後面跟著的是"兇”!
-
6 # 古來今往
為什麼古代人吃不飽飯也要喝酒?為什麼酒能流傳下來?
因為戒不掉,也不可能戒掉。
舉個例子,唐代詩人陶淵明嗜好喝酒。他的朋友邀請他做客,倘若沒有酒,他是絕對不會去的。他曾經擔任彭澤令,一上任便要求部下去種可以釀酒的糯米。他的妻子為了吃飽飯,堅持要種大米,於是乎最後兩頃五十畝的地種糯米,五十畝的地種大米,可以說是,就算吃不飽飯也要喝足酒的典範。
首先,中華民族的文化是離不開酒的,下至百姓吃飯,上至宮廷盛宴,都離不開酒,酒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中。與好友重逢飯桌之上,喝幾杯酒助興是必須的,單純的吃飯則過於單調顯得沒有排面。追溯酒的發明,早在5000年前的黃帝時期,杜康便發明了釀酒。隨著酒的不斷推廣,中國的社會中慢慢衍生出一種酒文化。酒,隨著時間發展越陳越香,而酒文化隨著時間推移也愈發的豐富。
其次,古代的酒普遍度數不高,古代人喝酒相當於現代人喝飲料一樣。酒所擁有的諸多的口感和使人微醉的功能同平淡無奇的白開水一比,人們對酒的喜愛就更上一層樓。在古代對酒的這般熱愛的風氣之下,對酒的需求自然也大。尤其是上層階級的人,一天到晚的喝酒都不是問題。吃過飯後,抿上一口小酒,這種簡單的幸福何人不愛?古代人更是把酒當做一種保健品,喝過酒後身體中升起的陣陣熱意正是古代人認為保健功效的來源。
再者,在袁隆平院士還沒發明雜交水稻前的古代,吃不飽是很正常的事情。透過喝酒逃離這樣殘酷的現實,也不失為人們的一種選擇。
另外,古代行祭祀之事時沒有酒是萬萬不可的。祭祀儀式在古代人的心中絕對是大事,祭祀過程中所需要的物品都不可以欠缺,而其中就有酒,因而酒是絕不可以沒有的。
最後,酒能流傳至今其中的原因少不了文人墨客的把玩的。與朋友離別時喝酒賦詩,顛沛流離時喝酒賦詩,豪情壯志時喝酒賦詩,這都是酒與文人墨客之間的不解之緣,興許是文人墨客成就了酒,又或者是酒成就了文人墨客,這種事實在說不清。只道是酒能留傳,少不了文人墨客酒意之下的絕美詩篇。
-
7 # 井邊微言
無知真可怕。
房子不夠住吧。農村危房空房多,城市別墅群。
非不夠吃,資源在誰手裡。
美國經濟危機時,傾倒牛奶。倒了,就倒了。也不免費發放給吃不上飯的。
曉得嘍吧!!!!!!
-
8 # 銜筆書史
在我們的歷史當中,酒的起源極早。晉朝人江統在其所著的《酒誥》中留下了這樣的記載:“酒之所興,肇自上皇。一曰儀狄,一曰杜康。有飯不盡,委餘空桑,積鬱成味,久蓄成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
而現今考古發現,在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罐中就有了酒,這就說明,至少在5000年以前,我們的先民們已經開始釀造酒了。
那麼,在糧食產量低下,經常發生饑荒的古代,為什麼酒會流傳下來呢?銜筆認為,至少有三種原因。
一、酒的附加屬性
在古代,喝酒並不單純是一種飲食活動,更是一種文化行為。
由於酒能夠麻醉頭腦,以及隨之而來種種幻象,使得古人認為酒是具有“神性”的物品。這一點,在古代的東、西方人民中都有著共識。
《禮記》中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因此,無論是在大型的祭祀活動,還是在各種禮儀慶典中,酒是絕不可缺少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酒逐漸普及到普通百姓的生活當中,並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關於飲酒的禮節,以及飲酒時的各種娛樂行為,這就賦予了酒以社交作用。
此外,在古代醫療、軍事、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酒都作為中介物和催化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酒的這些附加屬性,成為了它流傳至今的根本原因。
二、釀酒技術的進步
在我們的先民最初開始釀酒時,所使用的發酵物叫做“糵”,也就是長了芽的穀物。由它所釀造出來的酒味甜、度數低,被稱為“醴”——籠統來說,與現在的醪糟差不多。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味道淡泊的酒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後世厭醴味薄,遂至失傳(《天工開物》)”因此,到了西漢時期,開始出現了以絲狀菌毛黴和酵母菌等多種微生物組成的“酒麴”。
用“酒麴”釀酒有什麼好處呢?其一,同樣的糧食,用酒麴釀酒的產量要遠高於用糵釀酒的產量;其二,按照酒麴的發酵原理,只要是含有澱粉的植物,都可以用來釀酒,這就使得酒對於糧食的依賴有了明顯的下降,從而極大促進了酒的生產。
到西漢末年,一個普通的“酒廬”,生產規模已經能夠達到“以兩千五百石為一均,率開廬以賣(《漢書.食貨志》)”的程度,可見,技術的進步,是古代釀酒業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三、酒對於國家經濟的保障作用
漢武帝時期,桑弘羊就提出了“設酒榷”,也就是酒的專賣。這一政策與“興鹽鐵、置均輸”一起,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大量的財力保障。
到漢昭帝時期,酒的專賣被取消,改為徵收每升四文錢的酒稅。自此,酒稅成為了歷朝歷代國家稅收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唐宋以降,歷朝歷代在軍費等專案上開支不斷擴大,而農業稅收具有諸多客觀限制,因此,朝政的運轉更加依賴於酒稅等商業稅收,這反過來也促進了釀酒行業的不斷髮展,並一直存續至今。
總而言之,小小的一杯酒,背後卻關乎著人民的生活質量、國家的正常運轉,它能夠流傳至今,也就不意外了。
另外,多說一句,酒雖好,切不要貪杯哦!
-
9 # 歷史淘沙
剛開始看到這個題目,先是一愣,低頭想了一會就明白了。
其實歷史上有很多現象跟這個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多位皇帝發起了滅佛運動,注意是滅佛,而不是打擊佛教,北魏的拓跋燾還甚至把佛教列為邪教,凡事信佛的一律斬殺。但是到了拓跋燾的兒子拓跋嗣的時候,就恢復了佛教的地位,佛教一夜之間在北魏又恢復了繁盛的場面。這是為什麼那?因為古代禁佛的時候,信佛的百姓被禁止了,但是信佛的達官貴人卻沒有人敢管,甚至查封佛教寺院的官員本身就信佛。所以透過這些社會的上流人士,佛教得以流傳。
其實酒跟佛教的流傳差不多,雖然國家遭遇饑荒的時候,皇帝除了下令賑災,還有部分皇帝會禁止糧食釀酒,但是饑荒一般不會全國一起出現,所以未受饑荒的地區,依然釀酒,釀酒技術才會綿延不斷的流傳下來。
跟佛教不同的是,酒文化的信徒更多。中國的釀酒歷史已經不可考了,反正是國家沒出現之前就已經有酒了。百姓對酒的喜愛僅次於對食物的喜愛,婚喪嫁娶要有酒、有朋來訪要有酒、友誼破裂要有酒,酒文化已經深深的在每一個華人裡紮根了,只要解決了溫飽問題,華人就會釀酒,這也是釀酒技術沒有失傳的根本所在。
從夏朝開始,描述昏君的時候都有飲酒作樂這麼一條,可見太平盛世時家家釀酒,遭逢亂世時皇帝釀酒,有饑荒時吃飽的人釀酒。這樣一來,釀酒技術就怎會不流傳下來呢。
-
10 # 漁樵耕韻
有空翻翻歷史書,古代歷史皇朝除了戰亂就是和平,大部分時候是繁榮安定的,不然人口那有增長。特別大一統時期基本上史書好象無“大”事件發生的,都是人間樂土的時代,釀酒、工藝、文藝、科技……都是爆發時期……
回覆列表
自從杜康釀出第一滴酒開始,酒就陪著人們度過了漫長的歲月。在這中間酒也不停的變換著身份和作用,成為了中國特色的酒文化。
對於這種用剩飯或者高粱發酵出來的液體,人們無法自拔,傳至商朝,成了典型的放任自我的重要工具,比如聞名遐邇的“酒池肉林”。
周朝是重禮的國家,周朝曾一度實行禁酒令,但卻不是那麼徹底,因為統治者把它納入了禮的體系。
到了漢代,酒的用途進一步擴大,醫聖張仲景就曾用它來治病,我們現在也知道酒具有消毒的作用,家裡常備一瓶還是用的上的。從最先的人倫、祭祀等功能已經發展到醫學,另外在漢代,酒經常與節日聯絡在一起,俗話說,與精神沾上邊的東西都是有癮的。
及至唐朝,酒已成了文人墨客斗酒和詩必備的佳品,諸如李白成為酒仙,關於酒的詩句也層出不窮。“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諸如此種金句,更是讓酒文化瘋傳傳播。看水滸傳的時候,總羨慕他們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神仙日子。
傳至現代,酒已成了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婚喪嫁娶,談生意,生日,離別。。
這種酒文化的演變過程其實就是華人文的演變過程,所以即使沒有糧食,沒有飯吃,古人還是會釀酒的,因為它已無法取代。
來,走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