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baidu

    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公孫淵自以為已坐穩江山,虛榮心惡性膨脹,乾脆自立為燕王,設定百官,儼然是一個小朝廷了。為了牽制魏國,他鼓動境外的鮮卑人騷擾北方,使鮮卑人逐漸強大起來。他的一些做法引起了魏國的反感,公元238年,魏明帝終於下決心要拔掉這個“惡瘤”,派遣名將司馬懿領兵四萬,遠征四千裡外的遼東。

    魏不願封公孫淵為燕王,公孫淵囚禁吳國使者,大概也不稀罕吳的冊封,所以乾脆就自己稱王了。他稱王不打緊,卻使魏終於下決心要割除這個惡瘤了。

    在出發前夕,明帝問司馬懿道:“估計公孫淵將會採取什麼對策?”司馬懿明確回答道:“上策是儘早放棄襄平城逃走;中策是憑藉遼東廣大地域與征討大軍周旋到底;下策是堅守孤城,為我所擒。”明帝問道:“那他將會採取哪條對策?”司馬懿答道:“公孫淵估計我方遠道襲擊,不可能持久,必定會採取堅守的策略。”明帝問道:“如果這樣,那麼剿滅他需要多少時間?”司馬懿答道:“我估計去到那裡100天,打仗100天,回程100天,最多一年即可解決問題。”果然,事實完全如司馬懿所料,9個月就攻下襄平城,公孫淵父子被擒斬首,遼東平定。漢末最後一個割據軍閥,就這樣被剿滅了。據《晉書》載:司馬懿為永絕後患,誅殺公孫淵所署官吏2000餘人,還殺掉15歲以上的男子7000餘人,而當時遼東的總人口也才30餘萬,真是殘暴絕倫。

    從公元190年到239年,公孫淵祖孫三代統治遼東先後達50年,是東漢末年割據時間最長的一個軍閥。在中原大亂之際,遼東實際上保持了相對的穩定和繁榮,這個貢獻是應該肯定的。他管轄的範圍大致為今遼寧的全部,北韓、內蒙和河北的一部分,雖然地域廣大,但經濟實力差,還是一個弱國,無法與魏、蜀、吳三國相比。

    我們從遼東與吳結好,可以看出那時海運已相當發達。遠在江南的吳國勢力,透過海上交通,已深入遼東半島。公孫淵夾在魏、吳兩強之間,企圖左右逢源,保持獨立。膨脹的虛榮心,使他最終得罪魏國,遭到滅頂之災。遼東從戰國的燕開始,即設郡縣,至此又重新一統於華夏。

  • 2 # 穿越再現彼岸

    公元190年,董卓任命公孫度擔任遼東太守,他勵精圖治,引進先進農業技術,打擊當地豪強地主,向東攻擊高句麗,渡海南征膠州半島,北韓半島的大部分都在他的控制之下,遼東逐漸強大起來。公孫度(祖)、公孫康(父)、公孫淵(子)三代人經過自己的努力控制遼東地區將近50年。(公孫度劇照)

    三國時期遼東割據勢力如何生存?

    公孫康控制遼東時期,還佔據了山東的膠東半島地區,勢力控制範圍在遼東、膠東半島、北韓半島的大部分。公元207年,曹操親征烏桓,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帶領數千人馬投奔公孫康。曹操聽從郭嘉的建議沒有進攻遼東,袁尚、袁熙發現公孫康的勢力不怎麼強盛,企圖謀殺公孫康奪取遼東,反而被公孫康所殺,並將他們的頭顱送給曹操,表示臣服。(公孫淵遼東控制區)

    公元228年,公孫淵逼迫自己的叔叔公孫恭讓位於自己,囚禁了公孫恭,並被魏明帝封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公孫淵獲得遼東的控制權後,就開始於東吳往來,希望藉助東吳的力量對抗曹魏。公元233年,孫權不顧大臣勸諫,派遣使者送了大量珍寶,並封公孫淵為燕王。公孫淵擔心臨近的曹魏討伐,又貪圖東吳的珍寶,於是乎殺了東吳的使者,敬獻給魏明帝,暗中收了東吳送來的珍寶。(公元1年,西漢東北控制區域)

    魏明帝封公孫淵為大司馬、樂浪公,遼東諸郡都在他控制之下。不過他的自立為王的傾向非常強,魏明帝決定先試探公孫淵。237年,魏明帝派遣幽州刺史毌丘儉帶兵徵召公孫淵,要將他調離遼東,公孫淵肯定不願意,立即派兵擊退了毌丘儉,並自立為燕王,誘導鮮卑族攻擊曹魏的北方邊境,大封周邊少數民族,成為了三國時期的第四股獨立力量。

    司馬懿如何消滅遼東公孫淵?

    三國時期,遼東地廣人稀,兵力並不強大,全軍也就1-2萬人左右,但管轄的地方卻不少,曹操時期,張遼進攻膠東,並將膠東地區收歸曹魏管轄。

    238年,司馬懿率領4萬大軍,這個兵力應該是公孫淵軍隊的一倍多。進攻遼東出發前,司馬懿聯絡了遼東東面的高句麗協助進攻遼東,肯定允諾了優厚的條件,讓公孫淵處於兩線作戰狀態。(司馬懿多路進攻公孫淵形勢圖)

    司馬懿對公孫淵的防守策略早就瞭然於心,因此作戰十分順利,加之遼東地區下了30多天的大雨,曹魏的補給運輸船從海上直達曹魏的前線,公孫淵被圍困,糧草斷絕,大敗,公孫淵父子被司馬懿擒獲斬殺。

    司馬懿消滅公孫淵來回共用了9個月時間,得益於司馬懿對公孫淵兵力和戰略上精準預測,以及聯合高句麗迫使公孫淵兩線作戰。

    司馬懿攻佔遼東帶來的惡果。

    司馬懿佔領遼東後,為了防止遼東本地人東山再起,將公孫淵的2000多官員全部斬殺,並將遼東太守駐地15歲以上男人全部殺死,約7000人。透過戰爭和屠殺,原來控制遼東的軍隊和精英幾乎全部滅絕。(司馬懿劇照,屠殺遼東軍民)

    這就造成遼東地區勢力的空虛,高句麗和北韓半島南部的北韓趁機崛起,佔領了不少地盤。244年,曹魏不得不派軍進攻高句麗,佔領了他們的首都,不過高句麗的精銳並沒有損失多少。313年,西晉“八萬之亂”時,高句麗和北韓半島南部的北韓分割了北韓半島和遼東的大部分地區,趁機崛起。

  • 3 # 北疆同心聊歷史

    遼東公孫氏的割據勢力,可是一直沒有被中原王朝所忘記!但說他們是所謂【東亞霸主】恐有言過其實之嫌了吧?如果此說成立,那麼又置曹魏政權於何地?曹魏君臣無一日不想吞併遼東,但卻一直沒能實現!為何呢?力有不逮耳!

    遼東割據勢力之所以能夠苟存於一時,乃是因為漢未中原政權四分五裂,彼此牽制制約所致!到了三國形成後,這個現象就更加突顯了!魏、蜀、吳三國形成了南北對峙之局,曹魏雖然實力最強,但是面對著蜀吳聯合抗魏的局面,一時之間也沒有辦法破局。更不要說,曹魏還要被蜀漢的頻頻北伐而牽制了大量精力,且還要面對吳國的不時騷擾!在這種情況下,曹魏為防“後院起火”,便只得對遼東割據勢力釆取安撫政策,而這在客觀上給予了公孫氏以壯大實力的機遇!

    但是這種局面卻被公孫氏自己打破了,他們的野心太大了。甚至於在魏、吳之間兩面投機、兩頭下注,試圖憑藉實力謀求利益最大化。最終對曹魏政權的後方穩定構成了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才有了司馬懿突襲遼東,剿滅公孫氏集團的結局!

  • 4 # 君山話史

    在三國鼎立的時代,除了魏、蜀、吳三國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割據政權,便是遼東的公孫氏政權。這個政權是個怎麼樣的存在,它又是如何滅亡的呢?

    下面,我就略說一下遼東公孫氏的割據史。

    第一,遼東政權的奠基者:公孫度

    遼東是中國偏遠的一個郡,公元189年,董卓任命公孫度為遼東太守,給了他一個大展拳腳的機會。

    在東漢末年的軍閥中,公孫度是頗為出色的一個。他本是一個小公務員,憑著自己的才幹步步高昇。到了遼東後,公孫度以鐵腕治理,威名漸立。當時中原諸侯大打出手,誰也沒有理會邊遠地區的遼東,公孫度乘機擴張勢力,出兵征討高句麗、烏桓,夫餘國與濊貊部落皆前來歸附,威震海外,儼然成為東北一霸。對公孫度來說,太守一職顯然太小了,他索性自封為遼東侯、平州牧。公孫度去世後,其子公孫康繼承其業。

    第二,遼東政權的第二個統治者:公孫康

    公元207年,曹操發動北征烏桓之戰,旨在消滅逃亡到烏桓的袁氏殘氏勢力。此役,曹操大破烏桓,袁尚、袁熙逃亡到遼東,投奔公孫康。

    此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基本上統一中原。當時曹軍將領紛紛提議,一鼓作氣進軍遼東,擒殺袁氏兄弟。曹操判斷,公孫康肯定會自動把袁尚、袁熙的人頭送來。他分析說:“公孫康向來憚忌袁氏的力量,若是我們發動進入,他為了自保,定會與袁尚、袁熙聯合起來對付我們。如果我們撤兵,他們就會相互猜忌,自相殘殺。”

    果然不出曹操所料。袁尚、袁熙以及烏桓單于蘇僕延逃亡到遼東後,公孫康與袁氏兄弟非親非故,為什麼要接納他們,而與實力強大的曹操為敵呢?於是他暗下殺機,假意盛情邀請袁尚、袁熙,暗地裡在馬廄埋伏刀斧手。還沒等袁尚、袁熙兩人入座,刀斧手便一擁而上,把兩人放倒,砍了腦袋,派人送到曹操那領賞了。

    由於公孫康獻上這份“投名狀”,曹操十分滿意,遼東政權也得以避免兵禍之災。

    公孫康去世後,其子公孫淵繼承其位。

    第三,遼東與魏國關係破裂

    魏國取代東漢後,遼東歸順臣服。不過遼東名義上雖歸屬魏國,實際上是一個獨立政權。從漢末公孫度到公孫康,再到公孫淵,已是三代經營遼東。隨著魏、蜀、吳三分天下格局的形成,公孫淵蠢蠢欲動,要把天下三分改變為天下四分,他自己也要加入到這場爭霸天下的遊戲中。

    公孫淵陰謀獨立,但是遼東在地理位置上是比較不利的,不像蜀、吳相連,可以相互策應。能夠給予公孫淵幫助的,只有孫權,開通一條由遼東通往江東的海上航線,就可以繞開魏國的封鎖。與此同時,孫權也積極聯絡公孫淵,除了希望他能在北方牽制魏國軍隊外,還有另一個打算:從遼東購買大批馬匹,以彌補吳國戰馬的不足。

    公元232年(吳嘉禾元年),孫權派將軍周賀、校尉裴潛乘船北上遼東,洽談購馬事宜。儘管公孫淵還沒有明目張膽宣佈脫離魏國,然而他竟然跟吳華人做生意,要知道當時買賣馬匹,就相當於今天買坦克、買軍火,這無疑是叛亂。魏明帝曹睿認為不可縱容公孫淵,必須派軍隊前往彈壓。他下令汝南太守田豫統率青州各路人馬走海道奔襲遼東,同時,幽州刺史王雄從陸路興師討伐。

    至此,魏與遼東關係破裂,戰爭爆發。

    公孫氏統治遼東那麼久,根深蒂固,哪是那麼容易摧毀的。田豫、王雄兩路人馬很快就碰了釘子,出師無功。皇帝曹睿只能乾瞪眼,灰頭土臉下令撤軍。

    第四,首鼠兩端的公孫淵

    與魏國反目後,公孫淵轉而投靠東吳。他派校尉宿舒、郎中令孫綜前往吳國,奉表稱臣。孫權當然大喜,遂封公孫淵為“燕王”,並派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率一支一萬人的艦隊前往遼東。

    然而,令孫權沒想到的是,公孫淵居然首鼠兩端。東吳使團抵達遼東後,公孫淵竟然殺掉吳使張彌、許晏,送往洛陽,向魏國求降。公孫淵的表現令魏明帝十分滿意,魏明帝授予他大司馬之職,加封樂浪公。

    公孫淵之所以敢犯天下之大不韙,反覆無常,究其原因,在於他鑽了三國紛爭的空子。公孫淵的政治立場就是沒有立場,魏明帝曹睿當然知道公孫淵就是個投機分子,陰險狡詐的小人,授其高官厚祿,只是先把他穩住罷了。

    諸葛亮去世後,蜀國連年的北伐中止了。與此同時,一直被魏國朝廷視為北疆大患的鮮卑首領軻比能被刺身亡。這時,收拾遼東公孫淵的時機已經成熟。

    第五,第一次伐遼東

    公孫淵有什麼資本跟魏國對抗呢?

    他有三大資本:其一,公孫氏統治遼東,已歷三代。從公元189年公孫度任遼東太守始,經公孫康到公孫淵,前後近五十年,經營遼東達半個世紀之久,統治可謂根深蒂固;其二,遼東是中國東北最偏遠的一個郡,山高皇帝遠,地處蠻荒,遠征困難;其三,遼東擁有頗有強大的武裝力量,有“控弦十萬”,而且“外撫戎夷、內修戰射”,這是公孫淵妄自尊大的最大本錢。

    為了平定遼東,魏明帝下詔命令毋丘儉率幽州兵團以及鮮卑、烏桓騎兵,進軍遼東。

    魏軍殺到眼皮底下,原本就陽奉陰違的公孫淵毫不示弱,派軍隊在遼隧(遼寧海城西)阻擊毋丘儉。時值初秋,中國氣候屬於季風性氣性,雨帶正好北進到幽、遼一線,連續十餘日傾盆大雨,遼河水位猛漲,給魏軍的軍事行動造成極大的麻煩。眼看進攻受挫,大雨令運輸線中斷,毋丘儉只得撤至右北平休整。

    開弓沒有回頭箭。公孫淵與魏國一刀兩斷,他自立為燕王,年號紹漢。他接納豪傑,拉攏一批鮮卑部落酋豪,侵擾魏國北疆。

    第六、遼東公孫淵政權的滅亡

    為了平定遼東,曹睿決定由司馬懿指揮東征。司馬懿率領四萬人馬出征,臨行前,魏明帝問他:“公孫淵會採取方法應對進攻?”

    司馬懿答道:“公孫淵若是放棄老巢襄平(遼寧遼陽),這是上策;在遼東組織兵力抵禦,是中策;若是坐守老巢,必定為我生擒。”

    皇帝再問:“這三策裡,他會選擇哪一策?”

    司馬懿答道:“只有明智的人,才會審慎考察雙方力量,作出必要的放棄。不過,公孫淵沒有這種智慧,他認為我孤軍深入,不能持久作戰,定會先在遼水一線抵抗,然後退守襄平。”也就是說,以公孫淵的智慧,只會選擇下策。

    公元238年,司馬懿的遠征軍進抵遼東。

    面對洶洶來犯之敵,公孫淵果然採用硬拼的辦法,派大將軍卑衍、楊祚率步騎兵數萬人在遼隧阻擊司馬懿。卑衍廣築牆、深挖溝,構建一條長達二十多里的防禦工事。魏國將軍們紛紛請戰。司馬懿不準,硬碰硬有什麼意思呢?避實擊虛才是高明的謀略。

    於是司馬懿分出一部分兵力,佯裝成主力南下。卑衍一見魏軍南下,趕忙南下阻截。豈料醉翁之意不在酒,司馬懿的精銳主力悄悄渡過遼河,向北推進,直逼襄平。司馬懿略施小計,堅固的遼隧工事被輕而易舉地拋之身後。卑衍發現自己上當受騙,心中大駭,趕忙撤兵,回援都城襄平。這時司馬懿兵鋒已進抵襄平西南的首山,先聲奪人,進擊卑衍,大破遼東兵團,兵臨燕都襄平城下。

    然而,司馬懿遇到與毋丘儉同樣的難題,遼東進入雨季,大雨整整下了一個月,遼河水位暴漲。魏軍兵營都泡在水晨,將士們忍無可忍,紛紛提議把營壘轉移到高地。司馬懿的答覆是:“有敢說移營者斬!”

    公孫淵越發相信魏國第二次北伐將與上次相同,無功而返。不僅公孫淵認為司馬懿會因天氣原因而撤兵,在洛陽,朝臣們也紛紛上書皇帝,認為進攻受阻,不如退兵。曹睿是個意志堅定的皇帝,他毫不含糊地說:“司馬懿臨危制變,擒住公孫淵指日可待。”

    經過一個月漫長的等待,司馬懿終於迎來雨霽日出的時候。

    魏軍很快實現對襄平城的合圍,接下來便是輪番猛攻。司馬懿的攻城戰術,採取上、中、下三路進攻。下路就是挖地道,從城外挖到城內;中路就是採用衝車,撞擊城牆;上路就是堆土丘、架雲梯,梯子一端的鉤子鉤住城堞,士兵攀登而上,同時箭矢、石塊齊發以為掩護。

    公孫淵兵力雖多,但圍城日久,糧食斷絕,饑荒蔓延。遼東士兵開始譁變,將軍楊祚開啟城門,向司馬懿請降。城池終於陷落,公孫淵帶著他的兒子公孫脩以及數百名騎兵,從東南方向突圍而出。司馬懿馬上派大軍緊緊追趕,終於在梁水河畔追上,斬殺公孫淵父子。公孫氏在統治遼東半個世紀後,這個獨立王國終於壽終正寢,未能上演一出“四國軍棋”的好戲。

  • 5 # 放棄的回憶

    這個問題中有個小錯誤,三國時期割據遼東的是公孫度建立的遼東勢力,這個割據勢力在三國時期並不起眼,更不是東亞霸主。東亞這個詞太大了,或許是筆誤。如果說遼東公孫勢力是東北亞的霸主倒是可以。

    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滅掉”兩個字,實質上問的是:為什麼司馬懿一定要滅掉遼東公孫勢力?或者是:為什麼司馬懿能滅掉遼東公孫勢力?

    一:遼東公孫勢力有多強?

    遼東勢力自公孫度開始,歷經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公孫淵三代四位君主的統治。在對對外族的強硬上,並不比曹魏吳三國差,可以稱得上是東北亞的霸主。

    公孫度在成為遼東太守之後,便打擊遼東豪族,迫使遼東一百多豪族臣服,鞏固了內部的統治。

    公孫度穩定內部後,又開始出兵打擊周邊勢力,其中高句麗是一支不斷西拓勢力,公孫度東伐後,震懾了高句麗,又向西征伐烏丸,使烏丸勢力也臣服於公孫度。自此公孫度開始割據遼東,成為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

    公孫度統治遼東地區時,他大力招攬人才,而且對周邊的少數部族勢力進行恩威並施,當時的扶余勢力就歸附於公孫度,公孫度還實施聯姻政策進行籠絡。

    公元204年,公孫度病逝,其子公孫康接任他的職位,公孫康上任後,繼續奉行公孫度的政策,除了威服少數民族外,而且不斷打壓勢力強大高句麗勢力,利用高句麗內部混亂之際,發兵征討,致使高句麗““移都於丸都”,但公孫康並沒有停止征伐,後來再次收復樂浪郡,並在設立7縣進行統治。公孫康還重新設立帶方郡,使漢武帝時期的領土逐步恢復。而帶方郡已經深入到北韓半島南三韓之地,而倭國勢力也到了南三韓。

    在漢代南三韓是不毛之地,以公孫氏家的勢力,恢復了漢武帝時的領土,實際也就統治了整個北韓半島,那時倭國與南三韓只是一些部族間的爭鬥,他們對於強大的公孫氏勢力都害怕,倭國就派人到帶方郡通使中國,實際上這是一種臣服。

    景初元年,魏明帝派幽州刺史毌丘儉等帶著詔書要求公孫淵到曹魏朝拜,公孫淵於是起兵與毋丘儉在海城一帶大戰,並大敗毋丘儉。

    二:為什麼司馬懿一定要滅掉遼東公孫勢力?

    公孫淵擊敗毌丘儉後,野心膨脹,自立為燕王,並誘使北方的鮮卑人侵擾北方。

    此時的三國也正打得熱鬧,諸葛亮北伐,吳國大破魏軍,孫權稱帝。魏國周邊一些部落看到曹魏總是打敗仗,就開始叛亂。公孫淵於是坐不住了,與鮮卑軻比能結盟,把魏軍圍困在馬城。

    曹魏平定鮮卑軻比能之亂,公孫淵卻害怕不敢相助,致使軻比能覆滅。曹魏見公孫淵軟弱,認為北方無邊患,試圖安撫住公孫淵。這時候,公孫淵又與東吳孫權結盟。與東吳孫權結盟後,又擔心曹魏用兵,所以就把孫權的使者殺了送給曹魏明帝。魏明帝一高興,便再次冊封公孫淵。可是,公孫淵卻懷疑曹魏的用意。一方面把曹魏使團給圍了起來,一方面又重新與東吳結盟。

    公孫淵的反覆無常,讓曹魏勢力擔心一不小心就會被公孫淵咬一口,於是下定決心滅掉遼東公孫勢力。魏明帝曹睿派出司馬懿和毌丘儉統帥六萬大軍征伐公孫淵。司馬懿和毌丘儉都是曹魏非常頂尖的人才。

    三:為什麼司馬懿能滅掉遼東公孫勢力?

    公孫淵本是公孫康之子,公孫康早亡,公孫淵年幼,由其弟公孫恭接位。公孫淵成年後,迫使其叔叔公孫恭讓位,公孫恭身患不育之症,加上侄子咄咄逼人,便讓出了位置。看似簡單,其中少不了一番權力鬥爭。遼東公孫勢力內部的矛盾雖然不為人所知,但終究是存在的。

    公孫淵稱王,建立燕國,這就把與曹魏的對抗擺到了明面上。遼東勢力遠比曹魏勢力要弱,不然也不會那麼恐懼曹魏。遼東勢力為了自身安全,增強勢力,不可避免地要壓榨東北高句麗、三韓等臣服的勢力,激化了遼東勢力內部的矛盾。

    另一方面,此時的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司馬懿的老對手沒有了。蜀漢停止了北伐,曹魏能夠抽調出兵力讓司馬懿統兵征伐遼東。

    司馬懿可是能夠和諸葛亮鬥智的人物,遼東的矛盾在他眼裡一目瞭然。於是,牆倒眾人推。

    鮮卑、高句麗、三韓、扶余等以往臣服遼東公孫勢力的各族先後對公孫淵用兵,剛剛建立的公孫燕國烽火四起,而精明的司馬懿則率領精銳大軍直搗公孫燕國的都城平壤城。

    公孫淵得罪了孫吳,得罪了周邊各族,內部也因為讓位一事人心不齊。這種情況下,司馬懿速戰速決,用精兵強將硬攻平壤城。破城後公孫淵父子被殺,公孫燕國剛剛立國便被消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邁騰330T豪華版和2018款凱美瑞2.5L,家用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