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項梁實際死於章邯之手。
5
回覆列表
  • 1 # 故宮觀音

    項羽是個急功近利之人。可以說為達目的不折手段。雖然項梁名義上是他叔叔。實際也是利用關係。明搶強佔項羽很多東西。敢怒不敢言。張翰除掉項梁。實際對項羽是益處的。而且。如果章邯一死。秦軍可能譁變。以項羽的戰鬥能力很難全身而退。就是給秦軍自由。投降也行。逃跑也行。封個王。也不花錢。權益之計。只是不想挑起事端。增加傷亡。後期項家軍會有一些陰損的計謀。讓章邯生不如死。退出歷史舞臺。甚至被毒殺。劉邦封七異姓王。無一善終!

  • 2 # 不藥的花花世界

    鉅鹿之戰,發生在秦朝末年,當時秦將章邯和王離各率領20萬大軍圍困了趙王歇所在的鉅鹿,項羽率領5萬楚軍(後期有各諸侯軍隊助戰)去解救,於是雙方進行了一場重大而決定性的戰役。此役也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項羽破釜沉舟(此成語就這麼來的,把鍋和船都鑿破了),只帶了3天的乾糧,以大無畏精神猛攻秦軍,最後全殲王離的軍隊,並於數月後令章邯率20萬軍隊向他投降。經此一戰,秦軍主力盡喪,名存實亡,從此也奠定了項羽在各諸侯中的領導地位。

    沒過多久,項羽坑殺了章邯的20萬降軍,卻不殺章邯以及司馬欣、董翳等3名降將。這是為啥?要知道章邯剛剛在鉅鹿之戰不久前的定陶戰役中擊敗並殺了項羽的叔父項梁啊!

    (項羽像)

    俺以為項羽殺了20萬降軍,卻守約不殺有家仇的秦將章邯等,是項羽婦人之仁的表現:該仁慈的時候不仁慈,不該守信的時候卻死要面子。包括後來項羽入主關中成西楚霸王,分封劉邦以及各路諸侯為王時,也分封了章邯等三位降將為王。分封18路諸侯王造成了一些問題,他對有功之臣不封或少封,如陳餘、彭越等,對待對自己沒威脅的人恭敬善待。

    也許項羽留活章邯等人並封王,封地鎮守關中咸陽,秦人治秦,並不是對他們的寬容,讓秦朝的百姓怨恨是更痛苦的懲罰吧。

  • 3 # 我是趙帥鍋

    謝邀!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如果項羽覺得和章邯合作,能夠帶來巨大的利益,不要說章邯殺了他的叔叔項梁,就是殺了他的老爸兒子,項羽依然會封章邯為雍王;但如果和章邯合作,會給項羽帶來無盡的麻煩,我相信即便項梁不是因為章邯而死,項羽也會毫不留情的將章邯給殺掉,還美其名曰,這種鎮壓革命的筷子手,人人得而誅之!

    好,我們再來看看當時的社會背景,鉅鹿之戰後,項羽雖然牛氣沖天,但充其量也不過是十八路諸侯中實力最強的一派,如果一挑一,自然沒人是項羽的對手,但問題是,大傢俬底下肯定都會相互結盟的,如果群毆起來,項羽恐怕也會吃不消的。事實上,項羽想要奪取天下,就必須拉一派打一派,分而擊之。

    在這種情況下,章邯作為秦朝曾經最強的一支傭兵大佬投降項羽,對項羽來說,那就是如虎添翼,雖然說章邯的忠誠度還不敢保證,但問題是,章邯不可靠,那些其他的諸侯大佬就可靠嗎?他們難道不會背後捅刀子!

    更何況,戰場上刀劍無眼,自己的親朋好友死於對方之手,那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想當年曹操的兒子和愛將都死於張繡的手上,但後面張繡投降曹操後,依然拜將封侯,何曾有過打擊?事實上,這也就是真正的王者之氣。你如果想一統天下,就必須讓大家相信有所謂的王者之氣和容人的氣量,否則大家憑什麼甘願當你的小弟!

    現在,如果項羽因為叔叔的事情打擊報復章邯,那他的心胸未免太狹窄,格局也未免太小,那以後那些和項羽有過過節的人,他們還敢主動投降項羽嗎?只要他們一想到章邯的下場,恐怕都會是寧死不降。在這種背景下,項羽不要說爭奪天下,恐怕第一個就會被淘汰出局!

  • 4 # 史學達人

    當時的情況,並不是說項羽一定能打敗章邯。項羽只是打敗了秦軍的一支主力軍王離,攻下了鉅鹿城而已。

    此刻,秦軍的另一支軍隊,正是掌握在章邯的手中,兵力有二十萬。這二十萬大軍在章邯的帶領下和項羽交戰,鹿死誰手真的是未知數。

    只不過當時的朝廷中主管朝政的是奸臣趙高,章邯擔心的是他會遭到趙高的陷害,無論仗打勝了或是打敗,他都是死路一條。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打了敗仗趙高肯定會殺了他,打了勝仗,趙高就會忌憚章邯的權威,他還是會照樣殺掉章邯的。為了活命章邯只好和項羽談判。

    項羽這邊接到章邯投降的訊息,一開始他並沒有接受,而是告訴章邯,仗一定要打,至於接不接受你的投降,我們邊打變考慮。這弄的章邯很無奈。兩軍相戰,勢均力敵。

    就這樣章邯投降了,他把二十萬秦軍的統領權交給了項羽。人家這麼有誠意,項羽肯定不能以一己之私殺了章邯的,否則他豈不是變成了背信棄義的小人了。

    談判時項羽答應只要章邯誠信投降,就封他為雍王。這就是章邯雍王的得來之處。

  • 5 # 謀略殘卷

    歷史不是你想想的那麼任性。

    章邯,秦末名將,手握重兵20萬,維持秦王朝統治的最後一支軍事力量,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只因趙高弄權,章邯遭受迫害,才使得他與項羽訂立盟約,對於這樣一個重量級的人物,決定成敗的關鍵,我想對於一個想要雄霸天下的人是不會拒絕的。於是,項羽封章邯為王。

    如果項羽背信棄義,殺死章邯,結果只會是喪失人心,此後各路諸侯聽聞此事必然不會再有人來投奔。還有可能現在加盟的諸侯也會背叛。亞夫范增輔佐更不會看著他有此敗筆。

    何況項羽在乎名譽,不會擔此罵名。

    戰場上各為其主,刀槍無眼,項羽身經百戰又怎麼會不明白這個道理。因此他不會糊塗的叔父之死歸罪個人,更別說這樣一個重要的人物。

    儘管如此,項羽坑殺20萬秦兵,人們把怨氣歸在章邯身上,稱他為“秦奸”,揹負一生罵名。成了項羽暴行的“背鍋俠”。這一點真是莫大的屈辱。

  • 6 # 漩渦鳴人yy

    因為發生了兩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讓項羽放過了章邯。

    首先第一條,章邯向項羽投降,本來在這種情況之下項羽本著對於秦華人的那種怒火,不應該饒過他的,可是問題就是,章邯給的理由太讓項羽有點落淚,章邯告訴項羽說並不是我想投降,而是國內有小人想要害我,我沒辦法,走投無路過來向你投降。

    有人就會說了,這有什麼,不就是一個理由嗎?我也可以編出來,但是恰恰項羽這個人對於小人是特別痛恨的。

    項羽之所以起兵是因為他看不慣當時他們郡裡面一個小的官員在那兒為虎作倀,為非作歹,因此一怒之下把他給宰了,項羽之所以自封為上將軍,也是因為楚懷王派了一個小人叫宋義,不僅對於秦國的復仇沒有興趣,而且在出兵的時候還不忘把自己的兒子推薦到齊國去當丞相。騎在他頭上拉屎拉尿,項羽氣不過,然後又把它給宰了。

    這個時候項羽在章邯身上看到的是一種同病相憐,並且章邯這個人不可否認是一個英雄,當國家出現危難的時候,他本來是一個管經濟的一個小官兒站著出來替整個國家分憂,英雄惜英雄。

    另外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劉邦繞過了武關,直接進攻咸陽,對於項羽而言,咸陽城是他預定的戰利品,關中王他可以不要,但是咸陽必須得留給他,留給他來複仇,因此,這個時候他什麼都顧不上,你要投降好跟著我一起去關中,幹人去。

    結果走到半道,他想想事情不對,好像有點太便宜這幫秦華人瞭然後又把人給宰了,留下的章邯等三位秦國將領。

  • 7 # 遙望燕園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這是大詩人杜甫的詩句,照錄自一個唐朝大媽的原話。大媽的三個兒子先後被抓了壯丁,其中一個已經戰死。對於生死,大媽已經參透:活著的要想辦法活下去,死掉的就永遠地失掉了。

    這種生死觀,也是項羽腦海中的生死觀。

    在戰場上,刀劍是無眼的,任何一個像項羽一般經歷過戰場殺戮的,都不敢說自己一定能在戰場上活下來。

    自項羽隨著項梁舉事的那天起,他們便都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死,並不意外,活,才是幸運。

    因此,對於戰場上的生死,項羽並不會像電視劇《楚漢傳奇》中渲染的那樣,悲傷固然是會有,但復仇的心,不會那麼強。

    對於項羽來說,殺章邯報私仇,毫無意義,好好地活下去,攀上更高的巔峰,才是重要的。

    這便是我剛剛說的,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如何才能更好地活下去呢?當然是招降章邯。

    雖然在鉅鹿,項羽率楚軍和諸侯軍擊敗了王離、蘇角、涉間所率領的秦軍,但曾把各諸侯軍打得落花流水的章邯,仍舊擁兵20萬,項羽和諸侯軍並沒有把握徹底擊敗章邯。

    這時候,陳餘向項羽獻計,勸降章邯,項羽同意了。

    具體說來,陳餘的計策分兩步,第一步是與章邯聯絡,陳說厲害,許以重大利益;第二步是趁章邯心緒不寧之時,派出小股的精銳部隊襲擊章邯軍,讓章邯感受到巨大的軍事威脅。

    說來也巧,在陳餘巧舌如簧的說詞攻擊下,章邯狐疑起來。正在這時,司馬欣從咸陽歸來,帶來跟陳餘說詞相吻合的情報,章邯有了叛秦之心。

    在章邯聯絡項羽,表示願意接受陳餘的建議,與諸侯聯軍工盟弱秦之時,項羽卻派出英布的軍隊,對章邯進行進攻,章邯為了儲存軍事實力,沒有跟英布軍大規模衝突,小敗。

    而後,章邯再次派人來跟項羽商量結盟,項羽以「梁少」為理由,跟諸侯開會,表示自己願意接受章邯的結盟,其他諸侯軍領袖也認為項羽的決定是正確的。

    章邯是帶著20萬軍隊和諸侯軍結盟的,項羽為了安撫章邯的情緒,只能對章邯許以封王。

    這是一個符合當時風尚的操作。

    自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凡有軍隊者,大抵能夠佔領城池,凡是佔領城池,無不自立為王為公。

    章邯有20萬軍隊,理論上完全可以攻陷多個城池,佔地為王,所以,項羽必須許其為王。

    參考資料: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項羽本紀》,杜甫《石壕吏》。

  • 8 # 一年讀十本書

    項梁從會稽起兵,在范增的建議下迎立了楚懷王,由於陳勝已死,諸侯紛紛以項梁為上將軍。而章邯戰勝了陳勝的將領周文率領的部隊,也是勢不可擋,項梁與章邯初次交鋒,項梁就取得了勝利,此時的項梁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宋義勸項梁要謹慎,然而項梁不聽,果然在後來的戰鬥中兵敗戰死。章邯覺得楚地的叛軍已經不足為慮,於是率二十萬大軍向北進攻趙國,同王離率領的二十萬秦軍一起圍困趙王歇於鉅鹿。

    鉅鹿之戰,秦軍佔據絕對的兵力優勢。秦軍四十萬,楚軍只有數萬人,其他各路諸侯的兵也不會太多,諸侯沒有敢進兵的,紛紛觀望。由卿子冠軍宋義率領的楚軍也遲遲不進兵,想要等待局勢變化。項羽殺死了宋義,奪了兵權,帶兵渡過河,破釜沉舟,以必死的勇氣與秦軍一戰,項羽取得了勝利,其他諸侯才敢進兵一起攻擊秦軍。楚軍戰勝王離,解了鉅鹿之圍,而這時章邯還有二十萬秦軍。畢竟兵力的優勢在那放著,破釜沉舟的劇情不能玩第二次。再加上楚軍糧草不夠,所以引誘章邯投降才是最好的方法。

    章邯這時投降對楚軍來說有很大的好處,如果繼續打下去楚軍不一定能取勝,那項羽所要實現的目標也就沒有指望了,劉邦正在帶兵進攻關中。而對於章邯來說,一方面戰敗損失慘重,趙高責問原因,催促進兵。另外一方面,進兵不一定能取勝,如果急著進兵就是硬碰硬。趙高害死了李斯,自己做了相國,趙高這人本來就人品不好,章邯當然害怕,而且司馬欣又從咸陽帶來了趙高可能會害死章邯的訊息。章邯的投降,既是他自己想要的,也是項羽想要的,陳餘也寫信勸降,這個事情項羽應該知道,所以他們多次通使商量投降的事情。具體商量了些什麼不得而知,不過投降後章邯,司馬欣等人的生命安全肯定得是投降條件的第一位。所以章邯投降肯定是能保住命的,不然憑著章邯的狡猾肯定是不會送死的。

  • 9 # 路衛兵

    我認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項羽並沒有把項梁的死算在章邯頭上,而是算在了秦朝皇帝頭上;二、封王是章邯投降的條件之一,而封王的前提自然是保命。

    項梁死於兩軍陣前,不是被俘後被章邯殺的,兩者有著本質區別。其實項羽並不怨恨章邯,而是更加怨恨秦朝皇帝——以及沒去救援的田榮。理由是:章邯打敗項梁後即率兵北上,項羽真想報仇應該追著去才對,但他本意並不想北上,而是要與劉邦一起西進關中,是楚懷王硬安排他才去的。

    章邯正式投降前一直在找項羽談判——亦即《史記》中提到的兩次“欲約”,“約”當然是約定條件,項羽第一次沒答應很可能是因為條件沒談攏。第二次項羽由於缺糧答應了,但也不是自己做主,是“召軍吏謀”的集體決定。整這麼嚴肅也說明投降是有條件的,沒條件用不著開會討論。

    受降儀式也很莊重,雙方在洹水南岸的殷墟定立盟約。盟約內容不可考,但我認為封王應該是必要條件,因為章邯甫一投降即被立為雍王,而那時項羽自己都還不是王。既有盟約,又有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的一涕泯恩仇,再加上惺惺相惜的共通,再念私仇就不好了。

  • 10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確實非常奇怪,要知道,項梁雖然只是項羽的叔叔,但項羽是項梁從小養大的(項羽親生父親,《史記》《漢書》均沒有記載,應該是很早就去世了。即便沒去世,也可能缺乏對項羽的養育),而且,是項梁教項羽讀書、學武及排兵佈陣的兵法,可以說,項梁差不多就是項羽的父親,並且對他有很大恩情,為什麼後來項梁被章邯殺死,項羽在鉅鹿之戰中,章邯投降他後,他還要封章邯為雍王呢?

    (項羽)

    有人可能會說,這還不簡單嗎?項羽封章邯是雍王,是為了籠絡人心啊,收復秦朝軍隊的人心啊。

    真是這樣嗎?不對。

    第一,項羽封章邯為雍王,收復了秦朝軍隊的人心了嗎?沒有。秦朝降卒,還因為沒有獲得封賞,議論紛紛。結果造成項羽一怒之下坑殺20萬人。項羽搞出這麼大的慘案,說明他有多麼生氣,也說明秦朝降卒議論得多麼厲害。也就是說,如果說項羽封賞章邯為雍王,是為了收復人心的話,則表明一點效果也沒起。

    第二,項羽在坑殺秦朝降卒20萬人後,同時坑殺了王離等人,唯一沒有動章邯。王離是替代蒙恬當邊關大將的,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率領軍隊回來救援,參加了鉅鹿之戰,但是後來下落不明。史料分析,很可能在項羽坑殺降卒的時候,一併被坑了。

    項羽為什麼坑王離?難道沒想過留下王離,收復邊關軍隊的人心嗎?

    再說了,項羽已經坑殺了章邯的20萬人,也坑得差不多了,他這時候為什麼還要留下章邯呢?這時候留下章邯,還有什麼用?他要殺章邯,也是很容易的,他可以說是章邯挑動大家鬧事,找這麼個藉口就殺掉他了。

    (章邯)

    所以說,項羽封章邯為雍王,絕對不是籠絡人心,不是政治目的。那他的目的是什麼呢?

    我認為,是項羽這個人,十分的哥們義氣。

    哥們兒義氣的人,具有這幾個特點:

    一是對身邊的兄弟非常好,兄弟們都聽他招呼。

    項羽對身邊的兄弟很好,所以他在起兵造反的時候,身邊有一大幫哥們兒擁戴他。但是對兄弟之外,關係不大的人,就並不好。比如他對投降過來的那些秦兵,因為關係隔得遠,對他們就不太好。

    比如在鴻門宴上,劉邦吹捧他,他就捨不得殺。同樣的,章邯吹捧他,他就封章邯為雍王。反過來,如果別人議論他,埋怨他,他就殺人,坑殺20萬降卒就是證明。

    三是對人才的看法是從德行上來看,不是從利益上來看。

    比如鴻門宴上,因為欣賞樊噲是壯士,又忠心侍主,因此對他多有賞賜。對章邯,項羽對他也是一種欣賞。畢竟章邯出生名門,而且能力出眾,“破鄧說,敗伍徐,斬蔡賜,降宋留,迫陳勝遁走”,最後讓陳勝敗亡,相當了得。所以項羽很欣賞他。

    (劉邦)

    項羽有這樣一種價值判斷,因此從不考慮政治利益。不像劉邦那樣,即便恨透了雍齒,依然要封賞他。就算陳平品性不端,也要用他。

    項羽正因為有哥們義氣,所以純從欣賞章邯的角度,純從章邯吹捧他的角度,純從把章邯引為哥們兒的角度,他就封章邯為雍王。而沒有考慮過為叔父報仇,也沒有政治意圖。

    (參考資料:《史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一句有關來大姨媽的經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