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屁香屁香的史料館
-
2 # 晉之乘
“李定國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壓迫的英雄;清初是抗擊滿洲貴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統治的傑出統帥。如果不以成敗論英雄,在明清之際各方面的人物當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顆巨星,其他任何人都無從望其項背。——顧誠《南明史》”
李定國是個英雄,可以和鄭成功齊名。他本是反明義軍,卻因民族大義與南明朝廷站在一起對抗滿清鐵蹄,在南明的最後十年裡他被永曆封為晉王,僅僅依靠著西南邊陲雲貴,對抗當時已經佔據了大半個中國並吸附了無數漢族地主武裝的滿清,論局勢可以說比武侯北伐要兇險。
李定國為後世所稱頌的戰功便是“兩蹶名王”。1647年,在張獻忠死後,義子身份的李定國隨另一個義子孫可望領大西軍餘部轉戰滇、黔,並以昆明為中心建立新政權,孫可望被推為國主,李定國稱安西王。當時南明朝廷抗清形勢嚴峻,孫可望著眼全國大局,為挽回頹勢,決定聯合南明,領兵出滇,赴前線抗清。 順治六年,孫可望先是讓李定國和劉文秀劉文秀為先頭,武力收編了南明永曆朝廷殘存的地方割據武裝,收復了貴州全省及四川部分地區,同時嚴明軍紀,訓練士兵,政令上行下效,使西南地區的抗清力量重獲統一指揮。政治經濟上嚴整吏治,恢復生產,安撫人民,招徠商賈等措施使飽受戰亂摧殘川貴百姓獲得生機,為日後的東征打下基礎。三年後,後方已定,孫可望遣劉文秀進軍四川,而李定國便是東攻湘桂。
李晉王出滇東征,面對的第一個強敵,便是當時封藩廣西的滿清定南王孔有德。孔友德原為東江軍毛文龍部手下部將,之後帶領東江軍登州兵變,攜西洋火器大炮和火器部隊投靠滿清。崇禎九年(1636年),其受封為王,出征北韓,錦州,松山等地。入關後,隨豫親王多鐸追剿農民起義軍,鎮壓了江南各地的抗清鬥爭。其所率火器部隊成為了滿清的攻城利器,彌補了滿清只擅長野戰的短板。但李晉王直驅桂林的途中,孔有德自率軍前往興安縣嚴關,扼險拒守。李定國連破孔有德部將後,在嚴關決戰中,巧用五十頭象陣大敗孔有德所部精騎,是役清軍“棄甲斷骼遍於溪谷”,“兵未交而象陣前列,勁卒山擁,塵沙蔽日,馬聞象鳴皆顛厥,有德眾遂奔,掩殺大敗。”,“象亦突陣,王師大奔,死亡不可勝計,橫屍遍野。”(這應該是滿清的史料,王師嘛!)
這一戰孔有德精銳俱亡,趕緊逃回桂林,下令緊閉城門。之後出城迎戰,孔有德又戰敗,又隻身逃回桂林城。李定國乘勝追至桂林,將城包圍,並以強弩壓制城上火力,派大象隊抬巨木撞擊城門,城門一破,李軍紛擁而進,孔有德自知走投無路,便手刃愛姬,自焚而死,其屍體還是被李定國更徹底地焚骨揚灰了。孔有德成了清兵入關以來滿清方面陣亡的第一個親王級將領,李晉王擊殺滿清漢軍第一名王,進而光復廣西,自此名揚天下。
桂林之戰後,李定國繼續率軍東征,收復梧州,廣西全省被平定,即欲東進廣東。清廷此時派遣努爾哈赤之孫、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率三貝勒、八固山貝子部,滿漢大軍合計十萬精銳南征援湘。孫可望唯恐有失,調李定國北上抗敵,李定國離開廣西后,因兵力淡薄,收復陸續被尚可喜奪回。
李定國北上湖南,便遇到了第二次可以讓他聲威大振的衡陽戰役。順治九年十月三十日,李定國部進抵衡陽。十一月十九日,尼堪軍至湘潭;明將馬進忠引部眾退寶慶。二十一日,尼堪自湘潭起程,次日進至距離衡陽三十餘里處。李定國定下四面埋伏之計,先親率主力四萬,與清軍接戰,佯敗二十餘里。尼堪一路俘獲大象四頭、戰馬八百多匹,不疑有他,遂鑽入李定國早給他埋好的伏擊圈。清方面史料記載,“尼堪督兵夜進,兼程至衡州。詰旦,師未陣,敵四萬餘猝至,尼堪督隊進擊,大破之,逐北二十餘裡,獲象四、馬八百有奇。敵設伏林內,中途伏發,師欲退,尼堪曰:“我軍擊賊無退者。我為宗室,退,何面目歸乎?””
尼堪的大意害了他,到達埋伏圈後,四萬李軍伏兵殺出,李亦轉身迎戰,清軍猝不及防,陣勢大亂,尼堪衝殺突圍不得,被明軍陣斬當場,清軍失去主帥,潰不成軍。滿清記載“(尼堪)奮勇直入,敵圍之數重,軍失道,尼堪督諸將縱橫衝擊,陷淖中,矢盡,拔刀戰,力竭,歿於陣。十年,喪歸,輟朝三日。命親王以下郊迎,予諡。是役也,從徵諸將皆以陷師論罪。”衡陽之戰,李定國以八萬對十萬,野戰中陣斬滿清皇子尼堪,殲其精銳所部,一舉打碎了自努爾哈赤起兵幾十年來,八旗兵野戰戰無不勝的神話。被黃宗羲稱為“逮夫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捷,兩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戰後清廷震怖,退兵長沙,連順治也悲嘆:“我朝用兵,從無此失。”
兩役之後,抗清義士大受鼓舞,興復河山之望重新喚起,天下一心,隱有收復中原,匡興漢族之勢。明朝末年的大將,我覺得以李定國為最,自古名將莫過於此。但無奈當時清朝將多兵盛,南明將領內部不和,孫可望、劉文秀與其互相排斥,造成兵力分散,戰略頻頻失誤。以清廷的基本盤,死幾個親王將領也不會一觸即潰,所以需慢慢消耗,但南明基本盤擺在那裡,還要內鬥內耗,翻盤機會不斷丟失。晉王之後又遇肇慶失利、新會圍城失敗,隨著孫可望當漢奸,貴州淪喪,最後的磨盤山戰役失敗,抗清大業終無望。李定國自知復興無望,憤鬱不已,一代豪傑終於齎志以歿,讓人悲嘆。
章炳麟言: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
-
3 # 探尋歷史奧秘
李定國,南明抗清名將,明朝最後的希望,他在危急存亡之秋,不計前嫌,聯明抗清;他兩蹶名王,威震天下,重振漢人之氣;他顧全大局,對孫可望一忍再忍,他是那個亂世中的一顆明星,他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聯明抗清
1646年十一月,張獻忠死在西充,次年正月,大西軍進軍黔西,在李定國堅持下,大西軍決定聯合南明,恢復明朝,四月,出兵雲南,平沙定洲之亂,與明黔國公沐天波聯合,“共襄勤王,恢復大明天下”,定西軍形勢大好,1652年正月,孫可望將永曆帝接到貴州,答應供皇室開銷,而永曆帝自知無勢,便給了孫可望先斬後奏之權力,永曆帝淪為傀儡。不過,大西軍與永曆政權的抗清陣線總算正式建立了。
兩蹶名王
1652年,李定國率軍入湘,一路攻克沅、靖及武崗諸州。之後南下廣西,廣西孔有德被李定國包圍,六月,李定國出兵祁陽,決意消滅桂林孔有德。他先取全州,之後在嚴關巧用象兵大破孔有德,之後包圍桂林,逼得孔有德自焚,之後奪取廣西全境,並順勢收復了湖南。順治得知後,大為震驚,立刻命令定遠大將軍尼堪前往長沙,面對強敵尼堪,李定國採用誘敵深入之策,退守衡州,十一月十九日,尼堪進抵衡州,李定國佯裝敗退,並設下埋伏,尼堪緊追不捨,追至演武亭,大西軍伏兵四起,清軍大敗,尼堪也被殺死,清軍失去主帥,大敗而逃。桂林、衡州兩次大捷,李定國斬殺了定南王孔有德與敬謹親王尼堪,兩蹶名王,威震天下,驚得清朝“上下震動,聞定國名,股慄戰懼”,竟然有人提出“棄湘、粵、桂、贛、川、滇、黔七省與帝媾和”。
新會之戰
由於孫可望嫉妒李定國的戰功,要殺李定國,李定國出於大局考慮,仍好言相勸,孫可望不僅不聽,反而出兵攻打李定國,李定國迫於無奈,只好離開湖南前往廣西。1653年,清軍得知大西軍內訌,抓住時機,派屯齊入湖南追趕李定國,李定國決定前往兩廣另尋出路。在廣東廣西多戰不利,1654年,張名振與鄭成功攻擊沿海地區,形勢又明郎起來了,李定國決定再次東征,先後連克多地,並且控制了廉、雷、高一帶,李定國決定聯合鄭成功破廣州門戶――新會。
七月,李定國寫信給鄭成功,邀他合攻新會。同時,李定國又聯絡了粵東水陸義師王興、陳奇策等部,號稱二十萬大軍,將新會包圍。不料猛攻不下,李定國又中敵反間計,輕信城中無糧,於是改強攻為圍困,使清軍有了喘息之機,而鄭成功因與清廷議和,錯過了合攻時間,大西軍軍士又染瘟疫,在十二月,被尚可喜、耿繼茂及朱瑪喇十萬滿漢兵大敗,戰象也被鐵騎驚散,大西軍潰敗,廣東又回到了清軍手中。
磨盤山血戰
自交水之役後,孫可望之部歸順李定國。孫可望投降清朝,並將大西軍內部情況和盤托出,又獻上地圖,1658年二月,清朝分兵三路合圍南明,北面,吳三桂率軍從漢中出兵,欲經四川直取貴州。南面,固山額真-趙布泰率軍從廣西攻貴州。洪承疇則由湖南方向進取貴州。此次,清軍準備充足,每路至少三萬人,且是裝備精良,意圖一舉掃平南明。
由於孫可望的叛變,清朝推進速度很快,大西軍節節退敗,死傷無數。1659年,清朝軍隊會師昆明,並進一步追擊殘餘明軍。朱由榔逃往緬甸,李定國掩護朱由榔撤退,並決定在怒江西岸的磨盤山設伏,痛擊清軍,一雪前恥。
吳三桂率大隊人馬渡過了怒江,進至磨盤山下,自以為李定國已逃竄,這裡沒有伏兵,毫無戒心,不料南明永曆政權大理寺卿盧桂生臨陣倒戈,投降吳三桂,眼看埋伏已被識破,伏兵只好出戰,大西軍與清軍展開激戰,李定國見場面一片混亂,只好衝入陣中廝殺,雙方從卯時戰至中午,都死傷慘重,山上到處都是屍體。正在難解難分之際,徵南將軍卓布泰部、多尼部趕到增援了吳三桂,李定國見狀只好含恨撤離。
此戰後,南明再無與清軍抗衡之力,1662年6月1日,永曆帝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李定國聽聞後,嚎啕大哭,又遇傷病,於6月27日死在勐臘(一說景線)。
凜凜孤忠志獨堅,手持一木欲撐天,磨盤戰地人猶識,磷火常同日色鮮――劉彬李定國的一生應該充分予以肯定,封建史籍的作者一般也給以讚許之詞,但他們所讚許的是李定國後半生的‘改邪歸正’,實際上李定國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壓迫的英雄;清初是抗擊滿洲貴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統治的傑出統帥。如果不以成敗論英雄,在明清之際各方面的人物當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顆巨星,其他任何人都無從望其項背。――顧誠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章炳麟 -
4 # 歷史哨聲
李定國降明抗清的決定正確嗎?還是繼續割據西南稱帝正確?
這是我個人對李定國選擇的疑問。因為事實是:無論李定國是降明抗清,還是割據西南稱帝,李定國都是靠自己的軍力獨自進行。
我想這是愛讀孫子兵法和資治通鑑的李定國都沒有想徹底的問題。如果李定國降清是想要成為漢獻帝+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模式,但顯然李定國降明時,永曆帝是在肇慶而非雲南,不受李定國的挾制;
如果是為了正統合法性,顯然李定國降明這單買賣是虧本的。降明後的李定國,顯然不如割據稱帝的好處更多:進,可抗拒大清和南明,建立自己的帝業;退,歸順大清,成為西南藩國。
顯然,降明,顯示了李定國沒有大局眼光和戰略格局。當時,大清北有喀爾喀蒙古、西有準噶爾汗國、青海、西藏依然沒有歸順,李定國若是割據西南,並和西北各國聯盟,抗拒清軍不是不可能。
相反,一旦降明,李定國所在的雲南就陷入了戰略被動——只能出擊湖南。如果李定國不降明,則可以從雲南攻佔大清的關西,進而奪取永曆帝和大清共同擁有的廣東,以兩廣和雲貴四省進行據守,在湖南、江西進行騷擾作戰,和鄭成功夾擊大清的福建。
李定國只有在擁有兩廣雲貴四省才有可能攻佔並能防守湖南和江西土地,這就是李定國失敗的關鍵:沒有兩廣,僅靠雲貴,是不可能保住湖南的。
李定國沒有大局意識,也沒有善於收買人心的李巖式謀士相助,似乎有隻有依靠明朝這個旗號來收買人心了。
李定國有李自成、張獻忠、吳三桂等稱王稱帝的潛力,更比吳三桂有著更好的稱帝割據條件,只是沒有吳三桂決策的魄力。
李定國作為張獻忠部將不過投降南明幾年 對南明能有什麼感情
李定國在抗清中的重大戰役可以說李定國放棄了割據稱帝,否則也就沒有吳三桂這個平西王什麼事情了。但還是回到題主的問題:李定國在抗清中的重大戰役——三大捷:
2、桂林大捷:南明在收復大部分湖南後,就開始攻打孔有德據守的廣西。李定國在靖州大捷之後,趁勝揮師南下,攻克全州,擊斃清軍守將孫龍、李養性,取得全州大捷,隨後又取得嚴關大捷、和桂林大捷,陳邦傅、王荃克、張星光等被俘虜,孔有德自焚。
3、衡陽大捷:在荊州大捷、桂林大捷後,南明收復湖南和廣西大部分,順治帝派遣尼堪率領八旗兵南下收復,李定國在衡陽用伏兵策略伏擊清軍,擊殺尼堪和程尼。
4、攻取廣州:1654年李定國和鄭成功以聯姻方式進行聯盟,約定在廣東新會會師,共同攻取廣州,結果鄭成功軍延期到達,致使李定國軍在攻打贛州時大敗。
5、磨盤山血戰:1659年,吳三桂率軍渡過怒江進攻騰越州,李定國在怒江西的磨盤山羊腸小道以三次伏擊+地雷的方式伏擊吳三桂軍,結果因為南明光祿寺少卿盧桂生叛變,將李定國三伏+地雷的計劃洩露給吳三桂,南明軍在計劃曝光後,只能和吳三桂軍面對面血戰。
綜述雖然李定國降明後,成為了抗清的英雄,值得謳歌。但對於李定國個人或者當時的歷史而言,降明並非最佳選擇,割據雲貴、攻佔兩廣而稱帝才是最佳策略。
大清在李定國的兩廣雲貴政權和鄭成功的臺灣政權夾擊下,若背靠西班牙或荷蘭購買西方火炮,未必不能形成三方割據。
回覆列表
清順治九年,李定國在經過充分準備之後,出兵八萬攻湖南。先取沅州、靖州,繼攻廣西桂林,大敗清軍,逼得清軍主帥、定南王孔有德舉家自殺,只剩了個女兒孔四貞。李定國七月初佔領桂林,隨後,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鋒指向長沙。清廷聞訊大驚,增派十萬大軍馳援。為避清軍銳氣,李定國暫時撤離長沙外圍,退守衡州。清軍主帥、親王尼堪率軍尾追,李定國設伏將清軍團團包圍,四面猛攻,清軍大潰,尼堪被陣斬,全軍覆沒。李定國取得桂林、衡陽兩大戰役的勝利。
崇禎十年,十七歲的李定國即率部下二萬人,跟隨張獻忠攻打河南和湖北。
清順治三年、明隆武二年八月,張獻忠率大西軍五十萬北上抗清,李定國率部與清軍交戰,陣斬清軍隊長古朗阿、巴揚阿。
清順治四年、明永曆元年四月,大西軍開進昆明,城中百姓萬人空巷的出來迎接。李定國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四人馬不停蹄進行分路平定,說服沐天波與農民軍聯合。李定國、劉文秀破沙寨,生擒沙定洲,平定滇東。
清順治七年、明永曆四年孫可望李定國率軍入貴州,不久平定貴州。
清順治九年、明永曆六年春,清廷命定南王孔有德由桂林出河池,進攻貴州,命吳三桂由嘉定出敘州,進攻川南。清廷的目的是要用兩路夾擊之策,實現對大西軍抗清基地的包圍。李定國率步騎八萬和五十頭戰象出征。
孔有德大敗,自殺。李定國收復湖廣,清軍在湖廣接連失利,使清政府大為震驚,急忙命洪承疇經略湖廣、雲貴、兩廣,趨長沙。十一月,清廷又派敬謹親王尼堪任定遠大將軍,率領三貝勒、八固山共十五萬精兵朝長沙撲來。
李定國在蒸水率軍出擊,接著轉戰到城北香草菴、草街,不分勝負,為此李定國準備採用伏擊戰術。二十四日,雙方再戰,李定國佯裝敗退,尼堪緊追不捨,追至演武亭,一聲炮響,大西軍伏兵四起,團團圍住尼堪,李定國手舉大刀,將尼堪一劈兩半。清軍失去主帥,大敗而逃。
李定國出征不足一年,縱橫數省,收復湘、桂,擊敗清軍數十萬,掀起了繼1647年第一次抗清高潮後的第二次抗清高潮。
李定國準備約鄭成功合攻廣州,平定全廣,再擴大到全國。於是他題字“一匡天下”,自比管仲復出,產生了驕傲情緒。
清順治十一年、明永曆八年。尚可喜、耿繼茂及清廷靖南將軍朱瑪喇率十萬滿漢兵趕來,清軍以鐵騎兵沖垮李定國左軍,李定國依恃的戰象也被驚散,致使大西軍全線崩潰。鄭成功此時正與清廷議和,拖延了援粵之師,等十二月議和失敗,鄭成功才派林察率舟師赴粵,李定國早已敗退,貽誤了戰機。同時,孫可望又切斷了滇黔的物資援助。加上自己有些驕傲導致了此役失禮,身邊僅剩下六千人,從此他企圖恢復兩粵的事業終於化成了泡影。
孫可望李定國內訌,孫可望戰敗投清,孫可望投降後,向洪承疇獻出了西南地區的地圖,並且告訴了大西軍的具體情況使清軍摸清了底細。清順治十五年、明永曆十三年二月,清廷決定分三路大軍攻貴州:平西將軍吳三桂同都統李國翰領北路軍從四川進攻,徵南將軍卓布太領南路從廣西進攻,靖寇將軍羅託同大學士洪承疇領中路,從湖南進攻。本來大西軍應針鋒相對,可此時李定國正在永昌鎮壓王自奇、關有才叛亂,無暇反擊,致使吳三桂陷遵義,羅托克貴陽,卓布太佔獨山,構成對雲南的嚴重威脅。清廷增派信郡王多尼為三路統帥,進趨雲南。
中路多尼部敗馮雙禮於雞公背,陷安慶、曲靖。北路吳三桂都敗白文選於七星關。南部卓布太部逼涼水井,陷安隆,李承爵戰死。定國聞訊,親率主力三萬人與卓布太決戰。雙方在炎遮河雙河口擺開戰場,激烈的盤江大戰開始了。農民軍00英勇阻擊,初戰告捷。第二天,清軍傾巢出動,大西軍疏於防備,又颳起北風,金槍失火,燃起山茅野草,清軍乘火勢猛射,致使農民軍全線崩潰。清軍攻破了李定國的羅炎、涼水井大營,然後大肆屠殺大西軍和當地百姓,軍民被殺的不下三、四十萬人,李定國的妻子家屬均被卓布太抓獲處死,大西軍精銳部隊受到致命損失。但是,這並未使李定國氣餒,他說:“事已至此,還有什麼說的呢,我就這一顆忠心獻給大明,死而後已。”
清順治十六年、明永曆十三年正月初三,清兵會師昆明,又立即緊追不捨。為了保護永曆帝脫離險境,李定國命總兵靳統武領兵四千護永曆帝奔騰越(雲南騰衝),自己則率精兵六千留永昌阻擊。二月,吳三桂又在大理敗白文選,氣勢洶洶追來。李定國決心打掉敵人的銳氣,全殲追兵,策劃了他生前最後一次激烈的戰鬥——磨盤山戰役。
磨盤山戰役有大西軍有三分之二的戰士戰死,清軍也死傷大半,後退三十里,包括固山額真沙里布在內的十八名將官都統被擊斃。由於李定國率領的大西軍作戰勇猛,使清軍再不敢驕橫窮追。
永曆帝在馬吉翔挾持下,從騰越逃入緬甸,從此與李定國、白文選失去聯絡。吳三桂見無法撲滅大西軍,又採取招降措施,一時農民軍中不堅定分子紛紛投降。
緬甸扣住了永曆帝,二人決定攻緬搶出永曆帝。九月,兩人分別入緬。十一月,李定國大敗緬軍,提出送還永曆帝,在退兵的的條件。緬則回答:”你們要攻城,我也不怕,你們大軍來這裡,水土不服,將士會的病而死。“第二年二月,白、李又合兵入緬,緬集眾十五萬,巨象千餘頭來戰。二人奮力苦戰,大敗緬軍,渡錫箔江臨金沙江窺緬城,緬甸仍不交出永曆帝。李定國只得派兵造船渡江,五月又被緬兵搗毀船廠。李定國大怒,圍困緬城,不料軍中老幼累累,軍飢疫作,死亡相繼,不得已移軍亦渺賴山下。八月,兩人又分兵攻緬,但出師不利,十六舟有五舟被擊沉。在緬甸他們亦得知吳三桂已大舉攻緬,緬殺害永曆從官四十餘人,白文選部情緒低落。是月中旬,張國有、趙得勝劫持白文選欲降清,離開李定國。李定國子嗣興準備堵截,李定國不忍雙方自相殘殺,命放還,率本部獨進洞烏。
十二月,李定國又準備再度攻緬,忽聞緬王已獻永曆帝於吳三桂憤懣欲絕說道:‘勢既不敵,追無能為’”。移營景線。清康熙元年、明永曆十六年四月,他又抵勐臘,遣官入車禮(西雙版納)借兵,企圖東山再起。五月,禮部侍郎江國泰說服暹羅(泰國)與定國聯姻,幫助象馬,恢復雲南。蜀人馬九功也從古剌返回,雲南已集四千人,願為掎角之勢。正當李定國欲圖大舉,不幸軍中瘟疫流行,人馬病死甚多。李定國修表告天,祈求說道:“如果大勢已去,希望老天讓我李定國一人去死,不要再連累軍民。”
六月十一日,李定國正逢四十二歲生日,突然發病,接著又傳來永曆帝於四月初八被吳三桂絞殺的訊息。李定國慟哭並命人為永曆帝發喪,全軍將士穿白衣,李定國披髮徒跣,號誦搶地,兩目皆血淚,大哭道:“我對不起大明,也對不起皇帝,我該怎麼面對天下。“六月二十七日夜,李定國死於勐臘,臨終前還囑咐兒子及部下:“寧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