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貳一橙

    公元263年,大將軍司馬昭為了消除自己殺害魏帝曹髦的政治影響,發動聲勢浩大的滅蜀大戰,司馬昭本人親自坐鎮長安分三路進攻蜀漢:

    東路軍:鎮西將軍鍾會率前將軍李輔、徵蜀護軍胡烈,大軍十萬自斜谷、駱谷進軍漢中;

    西路軍:徵西將軍鄧艾率軍三萬,由甘松、狄道進軍沓中,牽制在那裡屯田的姜維軍隊;

    中路軍:雍州刺史諸葛緒率軍三萬,由祁山出發至武都一帶,截斷姜維後路;

    於是徵四方之兵十八萬,使鄧艾自狄道攻姜維於沓中,雍州刺史諸葛緒自祁山軍於武街,絕維歸路,鎮西將軍鍾會帥前將軍李輔、徵蜀護軍胡烈等自駱谷襲漢中。一、按照司馬昭的規劃,滅蜀三路大軍以鍾會為主力,鄧艾、諸葛緒為輔助,先吞下漢中後再進軍四川

    主力鍾會大軍走的是駱穀道,這是長安進入漢中的四條山道之一,其他三條為子午道、褒斜道、散關道:

    子午道最著名的就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了,雖然位置離長安最近,可是離漢中也是最遠,而且自魏延死後蜀漢就再也沒修繕過,雜草叢生、環境惡劣,不適合大軍的進軍和達到奇襲的目的,曹真徵蜀時就在這裡吃了大虧;褒斜道北為斜谷、南為箕谷,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趙雲就在箕谷設疑兵,兵出斜谷,在郿縣和趙雲相持,街亭之敗的同時趙雲也被迫後撤,為避免曹真追擊,趙雲將棧道全部燒燬,避免了被追擊時也將褒斜道的路全封了;散關道是四條道理中離長安最遠的,諸葛亮第二次出兵時走的就是散關道,兵出陳倉,可是這條路離漢中也比較遠,鍾會大軍行軍時很可能被發現,讓蜀漢有了防備,所以司馬昭選擇了褒斜道和子午道之間的駱穀道。

    駱穀道全長200多里,是四條道路中最快捷但也是最險峻的一條,安史之亂後,唐朝皇帝和官員就經常經這條路來往於四川和長安,可在三國時期,要想走駱穀道,則必須沿途架橋鋪路才能前進,虎侯許褚之子許儀就因為修不好橋,讓鍾會戰馬崴了一下,直接就被鍾會祭旗了。不過駱穀道雖然山高險峻,可在鍾會之前有姜維、曹爽兩人的進軍修繕,到了鍾會時已經有一條比較平坦、可供十萬大軍前進的道路了。

    維欲乘虛向秦川,復率數萬人出駱谷,徑至沈嶺。……正始五年,爽乃西至長安,大發卒六七萬人,從駱谷入。

    可是駱谷離漢中和長安都過近,十分容易被守軍阻擊,像姜維出駱谷就被徵西將軍司馬望攔阻在長城腳下,最後糧盡而退,而曹爽更慘,從駱谷進漢中給王平攔在了興勢圍外,進退失據之下被費禕擊破。所以除鍾會的主力之外,鄧艾和諸葛緒的軍隊,就是用來避免以上情況的發生的。

    二、鄧艾、諸葛緒的兩路軍隊,最主要就是牽制在沓中屯田、手握北伐軍隊的姜維,以配合鍾會的偷渡駱谷

    自劉備設定漢中都督以來,蜀漢北伐軍隊都駐紮在漢中周圍各據點,這點對曹魏來說是很不利的,因為不管是走祁山大路,從隴右進漢中,還是走四條小道,都很容易就被漢中守軍發現,曹爽之所以被王平阻截就是如此。

    可到了劉禪時期,為了平衡前線守將的兵權,將北伐事務和漢中防務分開,由蔣琬、費禕、姜維負責北伐事務,而先後由吳懿、王平、胡濟接任漢中都督一職,互相制衡。所以在諸葛亮時期,漢中都督魏延也能跟著諸葛亮北伐,可諸葛亮死後,姜維北伐時就看不到吳懿等人的身影了,甚至於後面姜維請求漢中都督胡濟一起出兵,胡濟都可以失約不來而導致了北伐的失敗。

    有鑑於此,姜維提出了“斂兵聚谷”的方針,放棄魏延時期所建的各處外部要圍,將漢中都督胡濟安排在漢壽,監軍王含守衛樂城,護軍蔣斌駐守漢城,傅僉守衛關城,並在西安、建威、石門、武城等要點安排軍隊佈防,以隨時支援城池和打游擊戰。姜維主張將兵力分佈據點,引誘敵軍入谷,以關城為點,全面包圍來襲大軍,當然姜維很可能還有點私心,目的就是為了分散漢中都督胡濟的兵權。

    姜維自公元253年接替費禕掌握北伐事務,十年間七次北伐,除了祁山、駱谷之外,姜維還開闢了第三個戰場:祁山以西的狄道,屬隴西郡,為羌、氐部落聚合地。由於姜維一家在隴右聲望很高,姜維也深得羌、氐人尊重,比起祁山、駱谷戰場,姜維在狄道更加如魚得水,打出了洮西大勝的戰果,而姜維之所以選擇在狄道以南的沓中屯田,一是以便日後再次從狄道出兵,二是因為隴西郡為漢水之源頭,既方便引水灌溉,也便於軍事行動。

    《南都賦》:漢水源出隴西,經武都至武關山,歷南陽界,出沔口入江;《巴漢志》:西漢,隴西嶓冢山,會白水經葭萌入漢。始源曰沔,故曰漢沔。

    在取得了姜維不在漢中的訊息後,司馬昭派鄧艾出兵沓中,和姜維對峙,而諸葛緒則大搖大擺地從諸葛亮走過的祁山大道南下,截斷白水水路,擋住姜維自沓中入葭萌關的最快路線。在三方大軍的強勢進攻下:

    漢中方面漢、樂兩城被包圍,作為阻擋鍾會前進的關城也因為蜀將蔣斌的投降而被攻破,守將傅僉戰死,漢中都督胡濟下落不明,很可能也是戰死了,在蜀漢朝廷的援軍到來之前,鍾會大軍已經沿西漢水南下,即將抵達劍閣;狄道方面,鄧艾軍分三路合圍沓中,拖住了姜維撤退的腳步;祁山方面,諸葛緒已截住白水道,斷了姜維退路;在姜維聽到漢中失守後立刻南下,雖然後路被斷,但此時四川的援軍陸續趕到,在得到了廖化援軍後姜維擊退了諸葛緒,經白水抵達陰平橋頭;此時的蜀漢朝廷,因為聽信黃皓的妖言,後主劉禪沒有派兵支援關城和陰平,等到收到司馬昭十八萬大軍西下之後,劉禪才派了廖化去支援姜維、張翼和董厥去關城,可各地接連失陷,雖然在姜維的努力下拿回了陰平,可大勢已去,曹魏大路大軍陸續集中劍閣、陰平,姜維只好帶著廖化、張翼、董厥的軍隊退回劍閣據守。

    雖然姜維的“斂兵聚谷”計劃由於安排不當和沒有得到後援而失敗,可是姜維等人駐守的劍閣,地形複雜,道窄澗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美譽,和陰平一樣,既是蜀漢的入門之路,也是最重要的防禦關口。鍾會在劍閣遇到了姜維大軍的阻礙,絲毫無法前進,加上連續作戰、後繼乏力,姜維又死不投降,此時的鐘會已經有退兵的打算了。

    三、就在姜維和鍾會相持於劍閣之時,鄧艾已經抵達了同樣是入蜀要道的陰平小道,姜維放棄陰平守劍閣並不能說是一個錯誤,因為他根本想不到:鄧艾是個真正的軍事瘋子

    自秦朝五丁開山以來,從中原進入四川只有三條道路可選:劍閣、陰平和米倉。

    劍閣也稱金牛道,也就是秦惠王騙蜀王五丁開山後修建的那一條入蜀通道,鍾會和姜維就對峙於此,相比起其餘兩條路,劍閣雖然險峻,但依舊是主要的入蜀要道,“欲得四川,必下劍閣”;米倉道因米倉山而出名,是秦朝末年修建的,由一條條行商、運輸的小路組成,曹操徵張魯時,張魯就翻過米倉山逃入巴中,當然這是一條小路,最多就是走一個旅行隊伍,超過百人都難以前進;陰平道雖然比米倉道要大一些,可容納多一點人行走,可是叢林密佈,地勢崎嶇,完全比不上劍閣,走這條道完全就是自殺行為。夏侯霸投蜀時就在陰平迷了路,如果不是劉禪派人去迎接的話,恐怕陰平山腳下又得多幾千具白骨了。

    有了夏侯霸的教訓,姜維才敢放心地把陰平讓給鄧艾,以姜維的想法:鄧艾面對陰平道,也只能將軍隊也轉移到劍閣和鍾會合軍,和自己在劍閣爭鋒,就算鄧艾真的敢跨越陰平,在不熟悉地形又沒人指引的情況下,最後的下場不是迷路餓死就是掉下山崖,這是一條無異於自殺的路,姜維確信鄧艾是不會選的。

    姜維的想法其實是很對的,陰平確實不是人走的地方,就在鄧艾和諸葛緒合兵陰平時,身為部下的諸葛緒就公然反對鄧艾偷渡陰平的想法,帶著自己的三萬軍隊去劍閣和鍾會會合,只留下鄧艾的西路軍繼續在陰平駐守。很難想象作戰主張求穩的鄧艾為什麼會選擇偷渡陰平的做法,最有可能的解釋或許是鄧艾是真的要自殺,他不服司馬昭空降小年輕鍾會來負責滅蜀大業,取得滅蜀大功,所以鄧艾才會選擇孤注一擲,拿全軍三萬人的命來為自己的前途賭大小。

    就在鍾會打算回軍的時候,鄧艾已經深入四川腹地,招降了江油守將馬邈,在綿竹打敗了諸葛瞻、黃崇的禁軍,又奪下成都屏障雒縣,兵臨成都城下。在譙周的勸諫下,蜀漢後主劉禪出城投降,並下令還在劍閣苦守的姜維放下兵器,讓鍾會入關,而鄧艾也如願以償,終於立下了不世之功。

    總結:鍾會和鄧艾滅蜀時,兩人所走的道路是不同的,鍾會走的是類似於子午谷的駱穀道,而鄧艾則是進攻姜維所駐守的沓中,並在姜維撤退後一路追擊至陰平小道,其結果就是:鍾會被姜維壓制在“崢嶸而崔嵬”的劍閣,而鄧艾賭了一場大小,越過陰平進入蜀漢腹地,並最終取得了滅蜀第一功

    鄧艾的勝利是有一部分運氣因素的,如果諸葛瞻再聰明一點,劉禪再硬氣一點,那鄧艾孤軍深入、跋山涉水又得不到任何援助,加上東面姜維軍的隨時回援,鄧艾是不可能撐過這次危機的。

    但同時鄧艾也不是隻會靠運氣,他敢拼敢想,在面對無路可走的情況下,別出心裁地裹上麻袋,從山上直溜到山下,雖然損失很大,可突然出現的大軍也著實把蜀漢給嚇了一跳,以至於江油守將馬邈投降,劉禪在驚慌之際亂出招,把沒有任何軍事經驗的諸葛瞻派上了戰場,還把蜀漢最後的保命王牌全交給了他。

    反而鍾會,身為司馬昭的心腹,所帶領的是曹魏數十年攢下來的家底,有鄧艾、諸葛緒為他吸收火力,在走駱穀道時居然沒遇到任何狙擊,就連蜀漢派來救援的援軍偏偏就是差那麼一步趕不上,在攻關城不下時,守將蔣斌鬼使神差地就開門投降了,和姜維在劍閣不利將要退兵時,鄧艾又給他打開了劍閣大門,所以說鍾會才是真的全憑運氣的人,

    可這些運氣卻讓鍾會開始飄了,走駱穀道時因為一點小事就把許褚之子許儀殺了,完全不管許褚為曹魏所做的貢獻,在諸葛緒投靠自己的時候,為了兼併其部隊,就捏造了一個藉口把諸葛緒趕跑了,入蜀後又和鄧艾過不去,大造冤獄,黑白顛倒,把滅蜀功臣給變成了謀逆罪犯,尤其是之後的據蜀自立,更是讓自己本來就不光輝的形象跌倒了谷底。

    鍾會對待一個降將姜維的態度,都要比對和他一起浴血奮戰的將士們要好,這一點又如何讓人不感到寒心?鍾會最後的被殺,既是他對自己本事盲目自信的原因,也是他對同僚的無情冷漠,恣意妄為,才導致了自己人心盡失,孤立無援。

  • 2 # 圍爐品茗人

    三國後期掌握魏國實權的司馬昭經過長期的準備,在公元263年八月開始發動滅蜀之戰。此戰魏國經過長時間的籌劃準備,總體戰略也經過詳細謀劃制定,利用強大的國力優勢採取三路出擊的方式。鍾會和鄧艾作為當時魏國的傑出將領分別統領一路,其中鍾會又因司馬昭的信任擔任伐蜀之戰的主帥,節制三路伐蜀軍隊。

    戰役初期鍾會與鄧艾的伐蜀路線

    戰役初期,鍾會和鄧艾都是按照早前制定的伐蜀戰略行動,鄧艾統領西路軍主要任務是攻擊和牽制在沓中屯田的蜀軍主將姜維。鍾會統領伐蜀主力的東路軍攻擊漢中,擔當主攻任務。

    西路軍鄧艾:戰役初期,西路軍主動向在沓中屯田避禍的蜀軍主將姜維進攻,目的是牽制姜維回援蜀國門戶漢中。同時如果中路軍諸葛緒能提前趕到切斷姜維退路則消滅姜維所部。而無論取得什麼結果最終目的就是不能讓姜維及時回援漢中,配合伐蜀主力東路軍鍾會攻破蜀國的總體戰略。作為姜維的老對手鄧艾是最熟悉姜維的魏國將領,因此以他為西路軍主將是理所當然的。而鄧艾顯然也較為出色的完成了任務,他兵分三路突然進攻姜維,一時間讓急於回援的姜維無法迅速撤退。同時鄧艾的進攻和牽制讓中路軍的諸葛緒也的確搶先切斷了姜維的退路,只是諸葛緒和鄧艾、鍾會、姜維等名將比起來還是差一點,姜維一個聲東擊西就讓諸葛緒退兵二十里,硬是給姜維讓出了回援的道路。

    東路軍鍾會:作為伐蜀主力的鐘會採取的穩紮穩打的平推模式,他利用姜維被困在沓中的時機,帶領十萬大軍逐步攻破蜀軍在漢中的據點。當然姜維本身的佈防計劃就是避敵鋒芒放棄前沿據點,固守漢城和樂城一線等待支援。因此鍾會一路較為順利,加上蜀軍內亂,造成進展更加順利,鍾會率領大軍繞開蜀軍在漢城和樂城的佈防,直逼劍閣。

    戰役相持階段鍾會與鄧艾的伐蜀路線

    由於姜維的聲東擊西之策導致諸葛緒後撤,姜維抓住時機搶先殺回漢中,會同其他蜀軍扼守劍閣。有了主心骨的蜀軍依託劍閣險要的地勢守住了入川的門戶,於是魏軍與蜀軍形成相持態勢。

    面對險要的劍閣,鍾會雖然兵多將廣也無可奈何,在勸降姜維不成之後,只能考慮退兵。由於後勤運輸的困難,鍾會這一退很可能就意味著前功盡棄,之前取得的伐蜀戰果不得不放棄,姜維只要等魏軍退卻就可以收復漢中失地。

    而鄧艾此時提出一個大膽的軍事冒險計劃,即率領偏師偷渡陰平,從小道穿越崇山峻嶺偷襲成都平原。一旦成功姜維在劍閣不得不分兵救援,如果不救則直撲成都,攻擊蜀國的都城。這個冒險計劃非常大膽,首先陰平小道非常難走,即使走通也可能成為疲憊之師,如果蜀軍有準備或者堅守待援,鄧艾的偷襲部隊很可能死無葬身之地。

    鄧艾首先邀請統領中路軍的諸葛緒一起參與這個偷襲計劃,結果遭到拒絕。無奈的鄧艾轉而向鍾會靠攏尋求他的支援。鍾會顯然更善於用兵,他同意了鄧艾的偷襲計劃。於是兩人之間的角色完成互換,統領伐蜀主力的鐘會在劍閣與姜維對峙,以達到牽制和掩護鄧艾偷襲的目的。原本起牽制作用的鄧艾成為伐蜀的主攻部隊,只不過伐蜀的進攻方式由逐步推進轉變為偷襲擒王。

    綜上,其實在伐蜀之戰中鄧艾與鍾會所走的路線本無實質區別,戰役前期最適合對姜維實行牽制作戰任務的就是鄧艾。而鍾會本身就是司馬昭的心腹,由他統領伐蜀主力也是理所當然。進入相持作戰後,鍾會作為主帥採取穩妥的進攻路線只能硬著頭皮攻擊險要的劍閣,畢竟鍾會掌握戰場主動權還可以安然撤退。而鄧艾出奇兵偷渡陰平是他軍事天才和膽略的體現,批准並配合鄧艾偷襲計劃也體現了鍾會本人具備的優秀軍事素養。

  • 3 # 小鴻哥

    公元263年八月魏國集結十八萬人伐蜀。魏國十八萬兵三路。鄧艾率三萬人進攻姜維於沓中,諸葛緒率三萬人進攻陰平橋頭以阻斷姜維歸路。鍾會率十二萬人攻打漢中。魏國的這個策略是以諸葛緒和鄧艾這兩支偏軍阻攔姜維救援漢中,這樣鍾會就更容易攻下漢中。只要漢中一破,蜀漢滅亡也不久了。晉書:今絆姜維於沓中,使不得東顧,直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

    在公元262年底鍾會去在關中訓練軍隊後,姜維就認為魏國準備伐蜀。姜維上表劉禪請求派人分別加強陰平橋頭和漢中陽安關防守。而太監黃皓信巫師的話,告訴劉禪魏軍不會來,然後把姜維的上表壓下來,蜀漢上下都不知道這事。三國志:維(姜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黃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

    魏國伐蜀大軍將到達沓中和漢中時。劉禪才派右車騎將軍廖化率軍去沓中支援姜維,左車騎張翼和輔國大將軍董厥等率軍前往漢中陽安關。廖化率軍到陰平得知魏將諸葛緒進攻建威,於是在陰平駐防。九月姜維退軍陰平跟廖化會合。而鍾會正在在猛攻漢城、樂城、陽安關。姜維怕陽安關有失,於是率軍前去。陽安關守將蔣舒開城出降,傅僉戰死。鍾會得知陽安關已破,留下人馬圍漢中諸城,率十餘萬人透過陽安關直撲劍閣。(諸葛緒的三萬人馬的軍權讓鍾會奪了)三國志:會(鍾會)攻樂城,不能克,聞關口已下,長驅而前。

    姜維得知陽安關已失,於是退保劍閣。而左車騎張翼和輔國大將軍董厥本來是支援陽安關的,此時才行軍到漢壽,於是也跟姜維一起退保劍閣。三國志:翼、厥甫至漢壽,維、化亦舍陰平而退,適與翼(張翼)、厥(董厥)合,皆退保劍閣以拒會(鍾會)。

    鍾會強攻劍閣,久攻不破。鍾會寫信勸降,姜維不回書,只是列陣守險。鍾會覺得再攻也攻不下,而且糧草供應艱難,準備退軍。三國志:維(姜維)不答書,列營守險。會(鍾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 這時鄧艾提出一個計劃。就是由他率領一支軍隊從陰平小道進攻涪城,距離成都三百多里。這樣姜維必然率軍救援涪城,則鍾會就能率軍透過劍閣。如果姜維不援救涪城,這樣蜀漢援救涪城的力量就不足。

    公元263年十月鄧艾率所部開始從陰平進軍七百餘里,全是無人之地,鑿山開路,架設棧道,山高谷深,十分艱險,加之運糧十分困難,幾乎到了斷糧的地步。鄧艾用毛氈裹住身體,推轉而下。眾將士都攀木緣崖,一個一個前進。而蜀漢派諸葛瞻率軍前去抵禦鄧艾,行軍到涪城時就停止不前。蜀將黃崇建議速進據險而守不要讓鄧艾進入平原。諸葛瞻不聽,黃崇痛哭流涕。三國志:到涪縣,瞻(諸葛瞻)盤桓未進,崇(黃崇)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諸葛瞻)猶與未納,崇(黃崇)至於流涕。

    鄧艾進軍到江油,守將不戰而降。諸葛瞻居然放棄涪城退守綿竹,排好陣勢等待魏軍。鄧艾派兒子鄧忠和司馬師纂分左右兩路進攻蜀軍。結果魏軍敗,說明魏軍也到了強弩之末。鄧忠和司馬師纂退回來講:“賊未可擊”。鄧艾大怒講:“生死存亡之際,全在此一舉,還說什麼可與不可!”大罵鄧忠和司馬師纂,要斬首示眾。於是兩人不得已再次率軍進攻,大破蜀軍。斬殺蜀將諸葛瞻、黃崇、李球、張遵等。

    姜維為何沒有援救涪城,我認為鍾會這一路才威險。一旦棄劍閣,鍾會的十多萬人馬就能衝進來。而鄧艾人馬不多,再上道路艱難,只要防守得當是沒問題的。諸葛瞻不聽黃崇建議速進據險而守不要讓鄧艾進入平原。讓鄧艾深入,以致全軍覆沒。咎在諸葛瞻,姜維焉能兩濟?劉禪的問題也很大,首先沒有及時派人加強防守。劉禪還做了一件愚蠢的事就是當魏國伐蜀時,鎮守南中的霍弋請求率軍北上成都勤王。劉禪居然以備敵既定為由而不許。漢晉春秋曰:霍弋聞魏軍來,弋欲赴成都,後主以備敵既定,不聽。而且魏國已經打過來後,蜀漢居然也沒有加強各地防守。三國志: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排程,及聞艾(鄧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因為蜀漢居安不思危,太平日子過太久了。這一點諸葛亮早就預料到了。諸葛亮在《將苑》寫道: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懼,此謂燕巢於幕,魚遊於鼎,亡不俟夕矣!

    諸葛瞻戰敗後,鄧艾進軍廣漢。蜀漢上下商議了兩種出路,一是往南去南中,二是投奔東吳。譙周認為去南中和投吳都不對。因為一旦去南中,我們這些人要吃飯,勢必加重南中的負擔,而南中本來就不服,當年是丞相發兵壓下來。如果我們去了南中,魏國伐蜀大軍必然繼續追擊。我們在南中既要吃飯又要禦敵,南中必反。投靠東吳也是不行的,那有投靠他國還能做皇帝的。如果講投降是屈辱,那為何不選擇一大國了。而且將來東吳也必然被魏國吞滅,到時我們再投降一次嗎?如果講投降是屈辱,難道要屈辱兩次。我們要是投降,魏國必然好好待陛下您。魏國要是不這樣做,我譙周一定去洛陽以古禮相急。劉禪聽了譙周的意見,於是決定投降。劉禪的兒子劉諶卻認為應該堅決抗魏。即使國家要滅亡,也應君臣一心背城一戰,跟國家同死,這樣將來九泉之下也有面目見先帝(劉備)。漢晉春秋:北地王諶怒曰:"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

    姜維在劍閣得知諸葛瞻戰敗,又收到訊息講劉禪可能奔吳或者奔南中。姜維於是棄劍閣回師成都。鍾會本來準備即軍,於是也率軍透過劍閣直達涪城。姜維大軍到達郪縣時收到劉禪投降的命令。軍中將士憤怒的拔刀砍石頭。三國志:將士鹹怒,拔刀砍石。

    鄧艾的策略在打敗諸葛瞻後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了。但如果沒有鍾會率大軍把蜀漢主力牽制在劍閣,鄧艾也難以實施。再加上諸葛瞻一誤再誤,他雖然是諸葛亮兒子,但一生並沒有打過仗。魏人袁準認為鄧艾即使已經打敗諸葛瞻,但魏國伐蜀大軍已經面臨斷糧。如果劉禪堅守成都,那魏國這次伐蜀很有可能會失敗。今國家一舉而滅蜀,自征伐之功,未有如此之速者也。方鄧艾以萬人入江由之危險,鍾會以二十萬眾留劍閣而不得進,三軍之士已飢,艾雖戰勝克將,使劉禪數日不降,則二將之軍難以反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棣是哪個朝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