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季我努學社
-
2 # 紅雨說歷史
陳天華最有名的是他的《猛回頭》和《警世鐘》。
我們來體會《警世鐘》開頭一段詩句
長夢千年何日醒,睡鄉誰遣警鐘鳴?
腥風血雨難為我,好個江山忍送人!
……
再來一段《猛回頭》中的詩句
大地沉淪幾百秋,烽煙滾滾血橫流。
傷心細數當時事,同種何人雪恥仇?
作者那種噴湧在骨子裡的情懷他對清朝為洋人走狗的揭露。要“把刀子磨快,子藥上足,同飲一杯血酒,呼的呼,喊的喊,萬眾向前。”陳天華心裡有祖國,想著祖國,念著祖國,期待著祖國富強,獨立,趕走侵略,他呼喊著,讓民族覺醒,他呼喊著想要喚醒人們,不在“沉睡”,他以一顆滾燙的熱心在為那個時代吹響號角。
他回國後,積極組織反抗清政府,可是後來失敗了。陳天華逃到了日本,在日本投海自盡,遺體運回祖國,安葬在家鄉湖南。
清明時節,我們向革命先烈們,向逝去的陳天華這樣的愛國者們,致敬!
-
3 # 大先生的故紙堆
陳天華,字星臺、思黃,號過庭,1875年生,湖南新化縣下樂村人。父親是個窮塾師,母親很早去世,家境窮困,陳天華小時候只得替人放牛,或提籃叫賣,過著半流浪的生活。但他刻苦自學,喜讀小說唱詞,十歲能賦詩填詞,十五歲方入私塾就讀。後又經資助入資興書院讀書。戊戌變法期間,陳天華考入新化求實學堂,涉獵了許多進步書報。一九○三年初,求實學堂以官費資送陳天華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習師範。
一九○三年春,沙俄違約拒不撤走在義和團運動期間入侵東北的軍隊,企圖永久霸佔中國領土。陳天華十分悲憤,寫下血書數封,寄示湖南各學堂,“備述古今亡國慘痛情形”。湖南巡撫趙爾巽見血書,亦為之動容,親臨各學堂宣讀,並揭之官報,令各府、州、縣開設武備講習所,全省拒俄士氣更加高漲。五月二日,陳天華和黃興、蔡鍔等人參加了留日學生的拒俄運動,成為拒俄義勇隊的骨幹。嗣後,義勇隊更名為軍國民教育會,改宗旨拒俄禦侮為武力反清,陳天華被推為“運動員”,回國策動起義。
一九○三年十一月,陳天華回到長沙,與黃興等人秘密組織華興會,策劃長沙起義。終因事洩,起義流產,陳天華避走日本。
一九○五年,孫中山到日本籌建同盟會,陳天華力主華興會與孫中山聯合。八月,同盟會成立,陳天華是發起人之一,並與黃興、宋教仁等人被推為會章起草人。著名的《革命方略》也是由陳天華執筆。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後,陳天華參與編輯並撰稿,發表了《論中國改良與民主政體》《中國革命史論》等文章,著力批駁了改良派的謬論。
陳天華以筆作刃,經常閉門疾書,撰寫革命救亡宣傳品,寫到痛心之處,往往獨自泣不成聲。一九○三年先後寫成《猛回頭》《警世鐘》。在這兩本著作中,作者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和革命勇氣,揭露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他指出,清王朝已是“洋人的朝廷”,清朝統治者成了“洋人的守土長官”,無情地抨擊了清政府“拱手降洋”的賣國罪行。陳天華痛感只有民族的覺醒才能“救我中國”,因此,“喚醒祖國同胞的迷夢”成為貫穿於《猛回頭》《警世鐘》的一條紅線。
他呼籲:事至今日,“只有苦苦死戰,才能救得中國”。《猛回頭》《警世鐘》的強烈的反帝愛國思想壓倒了當時的其他同類作品,很快就在工人、農民、士兵、學生中流傳,軍界學界首先為之轟動。清政府視為“逆書”,一再下令查禁,並在上海製造了《警世鐘》案,對出版商橫加迫害。
一九○五年十一月,應清政府的請求,日本政府文部省頒佈了“取締清朝留日學生規則”,中國留日學生群起反對,日本報刊載文詆譭留學生行為“放縱”、“卑劣”,陳天華等人反對仰人鼻息,受人欺侮,主張立即回國,以維護華人的尊嚴,而汪精衛等少數人則主張忍氣吞聲。陳天華憤不能平,乃作絕命書,決定以死激勵大家“共講愛國”,於十二月八日凌晨,投東京大森海灣殉國,時年三十歲。絕命書寫道:“鄙人心痛此言:(指“放縱”“卑劣”)欲我同胞時時勿忘此語,力除此四字……故以身投海,為諸君之紀念”。
一九○六年夏,陳天華的靈柩運送回長沙,數萬學生自動罷課,手執白旗,高唱哀歌,送葬於嶽麓山。生前著作輯有《陳天華集》。
-
4 # 李子遲到了
陳天華(1875—1905),湖南新化人。民族英雄,革命家,清末資產階級革命派出色的宣傳家。母早逝,父為塾師,幼從父識讀,因家境貧寒,乃營小賣以補濟,然堅持好學不輟,常向人借閱史籍之類書籍,尤喜讀傳奇小說,亦愛民間說唱彈詞。著有《猛回頭》、《警世鐘》、《獅子吼》等書。
近代史上的中國,是一個被列強瓜分與凌辱、被排除在世界主流話語權之外的三流國家,國家將亡是一個懸在無數覺醒的中國青年心中的首要命題。少年陳天華在學堂讀書期間,深受維新思想影響,倡辦不纏足會,批評纏腳的貽害,成為變法運動的擁護者。後來又考入省城書院,成績名列前茅。這期間,有人賞識他的才華,想把女兒嫁給他,陳天華效法漢時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於是便婉言謝絕,說:“國不安,吾不娶。”
光緒二十九年(1903)春,陳天華獲官費留學日本。不久逢沙俄企圖侵佔東北三省,引發拒俄運動,祖國正處於主權淪喪的境況。當時,沙俄軍隊侵佔滿洲(今中國東北地區),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又謀劃同俄國政府私訂喪權辱國的條約。訊息傳來,陳天華悲憤欲絕,他立刻同章太炎等愛國志士一道召開拒俄大會,組織拒俄義勇隊,準備回國參加戰鬥。
一天操練後,陳天華回到宿舍,想到祖國災難深重,不禁張開雙臂,大聲呼喊:“拯救祖國!四萬萬同胞,起來拯救祖國呀!”他嚎啕大哭一陣之後,突然咬破自己的手指,鮮血立時流出來,滴在桌上、床上、地上。只見他拿出一疊紙,用血指寫道:“救國”,隨後手不停地劃,在血書裡陳述亡國的悲慘,當亡國奴的辛酸,號召同胞起來鬥爭……寫呀,寫呀,他一連寫了幾十張,終因流血過多,暈倒了,嘴裡還在喊:“救國!救國!”
別人把陳天華救醒後,勸他休息,他不肯,掙扎著起來,把血書一份一份裝入信封,從萬里迢迢的日本寄回國內各學校,讀到的人無不感動。那一張長血書像火炬一樣,點燃了同胞的愛國熱情;那一張張血書像號角一樣,召喚同胞奔赴抵抗帝國主義侵略的前線。
陳天華把自己的破手血書寄給湖南各學堂。湖南巡撫為之感動,親臨各學堂宣讀該血書,並刊登在官報上,還令各府、州、縣開設武備講習所學習,使湖南全省拒俄運動計程車氣更加高漲。
陳天華在日本積極參與組織拒俄義勇隊、國民教育會,還“日作書報以警世”。同年,他先後撰寫;了代表作《猛回頭》和《警世鐘》兩書,以血淚之聲,深刻揭露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和清廷賣國投降的種種罪行,讚美了中華民族的偉大,風行於世,影響深遠。
陳天華的文章,旨在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痛斥清朝政府是“洋人朝廷”;認為只有革命才能挽救祖國,主張拿起武器,號召“手執鋼刀九十九,殺盡仇人方罷手”;高呼“萬眾直前,殺那洋鬼子,殺那投降洋鬼子的二毛子”,“推翻‘洋人的朝廷’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
光緒三十一年(1905)十一月八日,陳天華在東京參加抗議日本政府《取締清、韓留學生規則》的鬥爭;十一日寫絕命書,決心以死來激勵華人“共講愛國”;十二日在東京大森海灣投海自盡,以死報國,年僅30歲。
其靈柩被運回長沙,公葬於嶽麓山。長沙全城各校師生紛紛參加,送葬隊伍達數萬人,綿延十餘里,悽悽哀歌,湘江為之悲鳴,麓山為之低垂。這時節正當夏日,學生都穿制服,從長沙城中望去,白茫一片。軍警站立一旁,亦為之感動,不加干涉。
-
5 # 老照片
近代歷史上,自殺明志的人非常多,現在的人們難以理解,確實以生命為代價高揚某種理想也確實太慘烈些。而且,這些人自殺之後,民眾依然沒有被“喚醒”的跡象,所以,後來,知識分子又說,不做無畏的犧牲等等。至於同盟會的陳天華,他的自殺令人惋惜,令人痛惜,令人敬重。
陳天華生活的清末國力貧弱,政府腐敗無能,一年年對列強割地賠款,老百姓愚昧麻木。敏感而滿腔救國熱情的陳天華寫了一系列文章如在《猛回頭》、《警世鐘》。文章中他高呼:"改條約,復政權,完全獨立;雪國恥,驅外族,復我冠裳";“萬眾直前,殺那洋鬼子,殺那投降洋鬼子的二毛子”,“推翻‘洋人的朝廷"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但是,書生的熱情並不能產生實際的救國效果,尤其是民眾的愚昧深深刺激了陳天華。
他選擇自殺的原因,解讀陳天華留下來的《遺書》(又名《絕命辭》)寫道:"但慎毋誤會其意、謂鄙人為取締規則問題而死。"即我陳天華跳海自殺,並非為了抗議這次《取締清國留學生規則》。因為許多人以為他自殺的直接原因是因為這件事。那,實際上,後來研究又發現,天華曾談及為報國“其一作書報以警世,其二則遇可死之機會而死之”,他選擇了後者。為喚醒民眾,他以生命敲響警世鐘。1905年12月8日,陳天華蹈海而死。他的死在當時喚醒了許多“沉睡”的民眾。但是,很快,中國又陷入亂世,軍閥混戰,清廷雖滅,百姓依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國運如此,隔著百年,人們依然為真正知識分子的風骨和情懷所感動。
-
6 # 腐爛的大蘋果
陳天華是最早期的革命志士之一,他很早就指出,當時中國苦難的一個根源就是來自帝國主義的侵略,這也是被他後來幾十年的歷史證明了的。
-
7 # 魏青衣
記得初中歷史書的一個課外小知識上有篇陳天華的《猛回頭》,從“俄羅斯,自北方,包我三面”到“壓制我,眾漢人,拱手降洋”,那時候就在想,為什麼清朝能夠這麼被敵人欺辱。
後來我找到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世鐘》,全都背了下來,可以說算是他的詩謎了,但沒想到他這麼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最終卻想不通的去自殺。1905年8月,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陳天華是發起人之一,被推為會章起草員並參與了《革命方略》的擬定工作。《民報》創刊的時候,他擔任撰述人。
由於同盟會的成立和《民報》的創刊後,革命影響日益擴大,清政府要求日本帝國主義鎮壓中國留日學生的革命運動。1905年11月,日本政府頒佈了“取締清韓留日學生規則”,引起了日本留學界的強烈反對。陳天華作為先進的知識分子,此時卻猶如憤青一般,因為日本政府這個破規則,憤而於同年12月8日在日本大森海灣蹈海自殺,想用他的死亡來激勵人們的覺悟。陳天華在臨死之前,寫了一篇“絕命辭”來勉勵人們“去絕而行,共講愛國”,並且給留日學生總會一封信,要求他們堅持鬥爭。
陳天華是出色的資產階級革命宣傳家,他青少年的時代就以光復祖國為志,“每讀中西史志,於興亡盛衰之感,則涕泗橫流”,他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但他當時對於帝國主義的理解只是流露於表面上,他著重的從政治上去揭露清政府的反動賣國,指明革命的必要性,但沒能擺脫種族主義的偏見,此外他把“中等社會”作為可以依靠的革命力量,對廣大工農勞動群眾的力量認識不足。
1906年,陳天華的靈柩運回湖南,長沙學生及其社會各界人物數萬人,手執白旗,唱著哀悼的歌曲,送葬在嶽麓山上。
-
8 # 張生全精彩歷史
1905年12月8日,民主革命家陳天華來到了日本東京大森海灣蹈海岸邊。他望了一眼大海,隨即便從海邊的淺處,一步步走向了深水區域,直至身影徹底消失。
(陳天華畫像)
陳天華是堅強不屈的革命者,可是為什麼他卻要用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呢?根據當時的媒體報道,在陳天華自殺的前一個月,日本文部省頒佈了《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陳天華在激烈抗議無效後,最終決定以自己的死,來喚醒沉睡的人們。
不過,陳天華在他長達萬言的《絕命辭》中,卻寫下了這樣一句話:“但慎毋誤會其意、謂鄙人為取締規則問題而死。”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請大家不要誤會我,我並不是因為抗議條例而跳海自殺的。
那麼,陳天華自殺的真實原因究竟是什麼呢?陳天華是湖南新化縣人,幼年時期母親早逝,是父親將他拉扯長大的。儘管家境貧寒,但父親卻堅持送他讀書,陳天華也由此博覽群書。
1898年,維新運動在全國搞得轟轟烈烈。陳天華也開始在本地倡辦不纏足會,併成為了維新運動的堅決擁護者。後來,“戊戌變法”失敗,陳天華進入了省城嶽麓書院繼續深造學習。
在學習期間,曾有一當地官員非常賞識陳天華的才華,並想將自己女兒嫁給他。然而陳天華卻婉言謝絕說道:“國不安,吾不娶。”一直到他投海自殺,陳天華始終都沒有娶妻。
1903年,陳天華獲官費留學日本。同年,沙俄想侵佔中國東三省,國內爆發了“拒俄事件”,以學生為主的愛華人士,開始自發地組織集會和遊行活動。
遠在日本的陳天華得知此事後,對祖國備受欺凌的處境,感到悲痛萬分。當夜,他咬破手指,接連寫下數封血書,並寄回到了湖南的各個學堂之中。
(趙爾巽)
時任湖南巡撫的趙爾巽被陳天華的行為所感動,他親臨各學堂宣讀血書,並將此事刊登到了官報上。湖南全省拒俄士氣隨之高漲。
同年,陳天華又先後撰寫了《猛回頭》和《警世鐘》兩書。他在書中痛斥清政府已經變成了“洋人的朝廷”,並號召人民團結起來,共同抗拒外敵。這兩本書一經刊印,便在社會上造成了強烈的反響。
1904年,陳天華與宋教仁、黃興在長沙創立了革命團體華興會,並準備到江西發動起義。不過此事很快洩露,陳天華不得不返回日本避難。
同年8月,陳天華冒險回國,準備在長沙發動起義。但訊息卻再次洩露,陳天華不得不又潛到日本。
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陳天華擔任秘書,並被推為會章起草人之一。
也就在同年底,日本頒佈了歧視和限制中國留學生的條例。
《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規定,中國留學生進行任何活動,都必須要到日本學堂或清朝駐日公使處進行登記。甚至連給國內的親友寫信,也必須要登記。並且,留學生只能住在學生宿舍裡,不準在任何其他地方留宿。
簡單來說,中國留學生已經被完全地監視了起來。
(宋教仁舊照)
在這個規則頒佈之後,廣大留學生髮起了抗議活動。但就鬥爭方式的選擇上,中國留學生出現了嚴重的分歧:一派以宋教仁和秋瑾為代表,主張全體同學立即罷課回國。另一派以汪兆銘和胡漢民為代表,主張繼續在日本忍辱負重。兩派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後來乾脆所有留日學生會幹事全部辭職了。
日本媒體幸災樂禍,在報上描述中國學生為“烏合之眾”,指責華人缺乏團結。而這個訊息,成為了陳天華自殺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陳天華決定以自己的死,來達到三個目的。
其一,抗議《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陳天華希望透過自己的死,來讓這件事情的影響擴大,引起日本政府和清政府的注意。
其二,對日本媒體“烏合之眾”說法的回擊。陳天華在《絕命辭》中提到,華人絕不是缺乏團結的烏合之眾,他願意以生命進行抗爭。
其三,以死明志、以死報國。陳天華希望以自己的死,喚醒更多華人麻木的意志。他想要成為譚嗣同那樣的革命流血者,為中華的振興獻出最後一份力量。
陳天華的死,在當時確實引起了很大的轟動。1906年春天,當陳天華的靈柩被運回上海之後,數千學生到場哀悼,併為他舉行了公葬。
這件事喚醒了更多沉睡的華人,也為後來辛亥革命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參考資料:《清末民國名人錄》)
-
9 # 帶上歷史的心行走
1906年5月29日,湖南長沙,一個送葬隊伍浩浩蕩蕩地向嶽麓山行進。他們不顧清政府的禁令,自發組成。軍警站立一旁,為之感動,絲毫不加干涉。
送葬隊大約有一萬名學生和各界人士組成,他們全身縞素,遠遠看去彷彿山川為之縞素。他們送的就是年僅30歲的陳天華。
陳天華,光緒元年(1875年)出生於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家裡排行老三,老大先天殘疾,生活不能自理,老二早夭。老三就是陳天華,健康出生,卻因天花,差點丟了命,臉上也留下一大片瘢痕,還有口吃。
父親是個村裡的私塾先生,平時還兼職幫人寫寫狀子,打打官司。按理說,家裡的生活也不錯,可陳天華的父親是個非常耿直的人。
他曾為了幫助鄰居,舍掉半年薪水。在陳天華5歲的時候,父親因幫人打官司,得罪了當地土豪,丟了私塾的工作,以後也不能幫人打官司寫狀子。
陳天華,本來是在父親工作的私塾上學,這下學也沒得上,為了生計上街賣糖果。母親去世,哥哥殘疾要人照顧,父親又沒了工作,家裡的日子非常困頓。
走街串巷賣糖果的時候,陳天華總是帶著書看,族裡有人被他的學習勁頭感動,讓他一邊幫忙放牛,一邊學習。
9歲的時候,陳天華就能模仿著寫一些通俗小說和山歌小調,16歲的時候,他就寫出了萬丈豪情的對聯“莫謂草廬無俊傑,須知山澤起英雄。”
和父親一樣,他剛正不阿,憤世嫉俗,鄙視當時腐敗的清朝,崇拜革命者。
人生的轉折發生在20歲那年,和父親一同搬進縣城,寄宿在資江書院。他一邊做點小買賣,一邊去書院旁聽學習。作為旁聽生,他在按時寫作業,交作業。
他的文章受到書院院長的大加讚賞,並允許他借閱書院藏書。據說,只用半年時間,陳天華就讀完《二十四史》。
族人得知陳天華是一個學習天才,決定每月資助他三鬥米、一串錢,專心學習。從此陳天華正式就讀資江學院,學習上一路開掛。
就在陳天華埋頭讀書的時候,維新運動也在湖南轟轟烈烈地開展著,他被時務學堂錄取,從此涉獵西方新學,之後又到新化實驗學堂、長沙嶽麓書院、求實書院(今湖南大學)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最後獲得官派留學日本的名額。
這時,陳天華28歲。
才子配佳人,湖南巡撫趙爾巽非常欣賞陳天華,一心要把女兒嫁給他。換作旁人,這是天大的喜事,貧寒出生,其貌不揚,還有口吃,憑一己才學獲得認可,如今得富家千金青睞,求之不得。但是陳天華的回答是:
國不安,吾不娶!
趙爾巽並不死心,說可以等上幾年再成親。陳天華留學日本,也有日本姑娘表達愛意,都被拒絕了。
1903年3月,陳天華從上海出發,乘“博愛丸號”輪船東渡,赴日留學,他很快進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
這座學院是專對中國留學生進行初級的語言及各學科教育。畢業之後,學生可以進入日本大學或者其他學校學習。
魯迅、黃興、胡漢民等都曾是弘文學院的學生。和陳天華同船的還有好友楊昌濟,後來成為著名的教育家,他有個女兒叫楊開慧。
清末公派留學的學生大多是各省選出來的尖子生,陳天華能獲得留學名額,足見其實力。
但是到了日本,陳天華學習上遇到了大問題,他因為口吃,無法克服語言問題,這也是留學生要完成的第一個任務。同時期的同學能說一口流利的日語的時候,他連說一句都很困難。
這對一直是學霸的陳天華無疑是巨大的打擊,他開始缺課,缺考,經常不去學校。他去幹什麼了呢?
他參加了“拒俄義勇隊”,日語沒學會,但是他走上了革命道路。當時沙俄想永久佔領東三省,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義憤填膺,組織了義勇隊,準備回國參戰。陳天華、黃興都簽名加入。
“義勇隊”成立不到一週,就遭到鎮壓,清政府透過駐日公使,請日本方面出面干預。清政府認為,這些學生名義上是“拒俄”,實則是幹革命,命令各州府嚴查秘密回國的學生。
在日本三個月不到,黃興就退學啟程回國了,但是陳天華因沒有路費暫時滯留在日本。也是在這期間,他寫下了《警世鐘》《猛回頭》,傳世之作。
兩本小冊子在東京出版,非常暢銷。1903年底,陳天華終於回到了湖南,與黃興等創辦了華興會,並任《俚語日報》編輯。
他勸趙爾巽宣佈湖南獨立,但沒有成功。他的兩本小冊子依然暢銷,因為通俗易懂,流傳非常快,目不識丁者也能背上幾句。
來了!來了!甚麼來了!洋人來了!不好了!不好了!大家都不好了!……從今以後,都是那洋人畜圈裡的牛羊,鍋子裡的魚肉,由他要殺就殺,要煮就煮,不能走動半分……
在文言文盛行的時代,這樣的白話文,加上說唱的形式,更能被底層人民接受,宣傳效果更好。
報紙很快被新任巡撫查封,1904初,陳天華不得不回到日本,就讀東京法政大學,第一期速成班,同樣因為缺課,不考試,沒畢業。
幾個月後,他又回湖南了,準備參加長沙起義,受黃興指派,周遊各省,“結納綠林豪客”,最後華興會與哥老會達成合作。
革命初期,保密工作不成熟,這次起義沒有成功,被朝廷派來的新任巡撫端方給圍剿了。陳天華、黃興逃到上海。
在上海組織起義,還是沒有成功,陳天華陷入了消沉,在同志的再三勸說下,才第三次到日本。
革命道路充滿艱險,有流血有犧牲,有失財,成功也是來之不易,長沙起義的失敗,一直讓陳天華心中無法釋懷,他自責,他又悲傷,甚至整日流淚。
他覺得當時的中國彙集了所有弱國的弱點,悲傷到暈厥。
吾實不願久逗此人間世也。
沉淪了一段時間,陳天華見到了孫中山,再次振作精神,參與成立同盟會,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創刊,“三民主義”第一次公開亮相。創刊號17篇文章中,又7篇出自陳天華。孫中山誇他是“革命大文豪”。他又找回了信心。
1905年年底爆發的“取締事件”,又再次讓陳天華陷入痛苦中。事件大致就是清政府讓日本方面遏制留學生髮展革命,自己花錢培養的人反過來跟自己對著幹,肯定不行。
陳天華反對用罷課這種激進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甚至拒絕宋教仁撰寫檄文的要求。留學生分成兩派,一些人選擇罷課,一些人選擇先把書讀完,而日本借題發揮,汙衊華人“特有之放縱卑劣性情所促成,惟其團結之力則頗為薄弱”。
形勢不可控,陳天華乾著急,這次他決定用生命來喚醒大家,團結一致,共講愛國。
1905年12月7日,他連夜起草了《絕命辭》。
鄙人死後,取締規則問題可了則了,切勿固執。
12月8日早上,室友並沒有決定陳天華有什麼異樣,洗漱吃飯,態度平和,就出門了。
他把遺書掛號寄給“神田區駿河臺,清國留學生會館楊度”然後,坐車到大森海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他未完成的小說《獅子吼》裡曾寫道:
他走到一處,看見“共和國圖書館”的牌子,裡面不知有幾十萬冊的書,其中“有一巨冊金字標題《共和國年鑑》 ”,全國有30多萬所大小學堂、6 000多萬男女學生;陸軍、海軍,軍艦、潛艇、空中戰艇等,鐵路、郵局、輪船……
這場景不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景象嗎?感恩先輩們的付出,陳天華用生命去,警醒當時的人們。今天我們幸福的生活,也是先輩們用鮮血和汗水鋪就的,我們永懷感念之心。
-
10 # 土家姐姐
有人質疑,陳天華根本不是自殺,試問一個眼眸深邃,意志堅定的偉大革命者,怎麼可能輕易放棄生命?而且還是在大好年華。說這是一場打臉革命者的蓄意謀殺。
左宗棠說過:要想中國滅亡,除非湖南人死光。
在其小說《獅子吼》中,陳天華描畫了一個令人怦然心動的共和理想國。
這盛世如陳公所願。
1900年,陳天華入省城嶽麓書院,成績名列前茅。其時,蒞湘某令識其才,欲以女妻之,陳效法漢時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為家”,乃婉言謝絕,說:“國不安,吾不娶”(直至蹈海報國之時,終身未娶)。
有人綜合之前陳天華的所作所為實在是沒有自殺的理由,經歷了那麼多大風大浪,怎麼可能被報紙侮辱了就會投海自盡。當然,也不排除這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1905年,是陳天華思想衝突最激烈的一年。他的民主共和理念逐漸走向成熟理性,而他的悲觀失望卻無法排解,最終選擇了以身殉道,蹈海自殺。1905年初,流亡日本的陳天華去橫濱拜見了梁啟超——這個過去被他斥之為“最輕最賤”的改良派領袖,此後,兩人又多次互通書信。
這是一場不尋常的交往。一個是被公認的“革命黨之大文豪”,一個是素有影響力的保皇黨魁。雖然是短暫相會,梁啟超卻“敬其為人”。他曾在陳天華自殺後說,當世諸君子中,能懂得陳天華的,“不若吾真且深”。
陳天華,字星臺,是膾炙人口的《猛回頭》《警世鐘》的作者。在書中,陳天華痛陳亡國滅種的危機,寫道:“要保皇的,這時候可以保了,過了這時沒有皇了;要革命的,這時候可以革了,過了這時沒有命了!一刻千金,時乎時乎不再來,我親愛的同胞,快醒!快醒!不要再睡了!”
這兩本書均在1903年出版,當即風靡中國,尤其在長江沿岸各省最為流行。宋教仁曾在日記中記錄:“倒臥於席上,仰天歌陳星臺《猛回頭》曲,一時百感交集,歌已,不覺悽然淚下,幾失聲。”他在其後悼念陳天華的文章《烈士陳星臺小傳》中稱:“近年革命風潮簸盪一時者,皆烈士提倡之也。”
黃興當年在湖南、湖北策劃武裝起義時,就曾大量翻印該書,大規模散發,為辛亥革命在武昌引爆,埋下了火種。
1904年底,由於參加黃興領導的未遂長沙起義遭到搜捕,陳天華不得不東渡日本避難。他進入法政大學,開始研讀西方近代政治社會學說。這些學說,衝擊著陳天華的思想,但是一路挫敗,也使得他懷疑這在中國能否實現。
由於為國家和民族的前途日夜憂心,陳天華“情緒悲觀,神色憔悴,每與友人提及天下大事,都未語淚先流,有時幾乎整天淚眼不幹”。
迷路的同志。
1905年的陳天華,就是在這樣苦悶的心境下,與梁啟超會面的。梁啟超的改良主義與國家主義顯然影響了陳。這些影響表現在陳天華不久後寫作的《要求救亡意見書》以及此後陳天華思想的深層痕跡中。
《要求救亡意見書》的寫作與1905年初危急的東北局勢有關。
當時正值日俄戰爭,這場爭搶在華勢力範圍的廝殺就在中國東北境內進行,清政府沒有能力約束交戰雙方,只好宣佈“局外中立”。1905年1月,日本《萬朝報》刊登了一篇文章,預言中國即將被瓜分,這在中國留日學生中引起了騷動。
陳天華當即撰寫了《要求救亡意見書》,要求滿清政府實施憲政、救亡圖存。他提出,應當實行變法,早定國是,予地方以自治之權,予人民以自由、著述、言論、集會之權。同時,國民應當承擔當兵、納租稅、募公債、為政府奔走開導的義務。
陳天華進而決定身體力行,預備拼將一死,去北京上書。這在留日學生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大呼反清革命的《猛回頭》《警世鐘》作者,竟要在北京紫禁城的丹墀下三跪九叩,自稱奴才,籲請清朝皇帝恩准立憲,這無疑是給垂死的清朝政府注射了一針興奮劑,必將給革命事業造成極大損害。
黃興、宋教仁等“決心幫助這位一時迷路的同志”。他們責備他受到保皇黨的策動,改變了革命宗旨,堅決反對他北上請願。經過革命友人反覆勸說,也因為受到日本警署傳喚,在內外壓力下,陳天華放棄了上書請願的念頭。
在近代中國那個激盪的變革時代,生活在其中的人面臨著錯綜複雜的選擇:傳統與現代、革命與改良、激進抑或保守……這使得人的思想和取向也表現得‘流質易變’,很容易陷入彷徨和矛盾之中。
陳天華在1905年初的思想波動,與大環境的改變有關。日俄戰爭爆發後,實行立憲的日本最終戰勝了實行專制的俄國,極大地刺激了1904至1905年間中國立憲思潮的興起,清廷也不得不擺出了維新立憲的姿態。此間就有楊度等一些有革命傾向的青年也開始轉向立憲救國。
陳天華無疑也捲入了這股時代潮流,雖然沒有就此轉換到改良派的立場,但他越來越注重國民性的改造,意識到文明有序的革命需要培養出高素質的國民才能完成,而不是單純推翻滿清政府就能達到。陳天華對清政府其實也並未抱有太多的幻想,他仍舊異常抑鬱。在一次留學生的餞別會上,陳天華邊哭邊陳述波蘭、印度亡國的原因,認為中國實在是彙集了這些國家的弱點,難以計數。說到傷心處,“忽然大哭一聲,仰倒在地,口沫交流”。在座的人先是大吃一驚,而後又一起相對痛哭。陳天華甚至產生了寧願死也不願意目睹中國亡國的悲觀想法,他對友人說:“吾實不願久逗此人間世也。”
共和理想國
1905年7月28日,陳天華與革命領袖孫中山見面了。陳天華衷心欽佩孫中山,盛讚他“是吾四萬萬人之代表也,是中國英雄中之英雄也”。陳天華的絕望心情為之而一振。他在革命黨人中力主追隨孫中山,併成為了中國同盟會的發起人之一。
在同盟會籌備會上,孫中山草擬了一份盟書,大家公推黃興與陳天華二人審定,確定了盟書誓詞為:“××當天發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矢信矢忠,有始有卒,有渝此盟,任眾處罰。”
眾人簽署完盟書後,孫中山和各會員一一握手慶賀。忽然,房屋後面的木板倒塌。孫中山立即說:“這是顛覆滿清的預兆!”會員們鼓掌歡呼。陳天華還積極參與草擬同盟會會章,幾乎天天和黃興一起前往孫中山駐地,共同研究革命問題。
這一時期,陳天華意氣風發,“與數月前整天淚痕不幹的情形相比,判若兩人”。他再度被磅礴新生的革命氣象激發出創作熱忱。
1905年11月,對近代中中中國產生重大影響的《民報》正式在日本東京創刊。孫中山親自撰寫了發刊詞,提出了著名的“民族、民權、民生”訴求。“三民主義”第一次見諸報端,有關民主革命的重磅文章也隨之一氣丟擲。
陳天華的共和思想日益明晰。在1903年寫作《猛回頭》時,他還有著強烈的排滿思想。到1905年初,又一度幻想過君主立憲。而在1905年末,陳天華成為了民主立憲思想的播火者。他明確提出,華人民推翻腐朽的清朝政府後,所能建立的“最美最宜之政體”,就是共和政體。
1905年底,陳天華關於民主共和的思考達到巔峰之際,他的生命卻因為一個偶發事件走向終結。
日俄戰爭結束後,戰勝國日本要求清政府從速轉讓沙俄在東北強租的土地、鐵路、礦藏等,作為交換,日本政府於11月2日頒佈了“取締規則”,即《關於清華人入學之公私立學校之規程》,約束留日學生參與反清政治活動。
該規程其實還有“規範學制、完善教育”的積極一面。當時約有一萬多中國留學生湧入日本,其中約有三千多人“欲進校而不能”“欲歸國而不可”,只好在社會上閒遊。一些野雞學校乘機牟利,“受到日本各界嚴厲指責”。當時的留學生魚龍混雜,少數人常常“出入於酒樓妓館”,毀壞了中國留學生的形象。
但“取締規則”頒佈後,因為干涉了中國留學生的行動,遭到了強烈反對。其整頓留學教育的積極意義被湮沒了。陳天華起初對此尚能保持冷靜。雖然他也覺得該規程是“剝我自由,侵我主權”,但他同時也認為,“日本政府對其本國教育秩序進行規範是無可指責的,而且從《規程》所列內容來看也是符合實情的”。他並不贊成罷課這樣的群體政治活動,擔心留學生不能統一行動,貽人口實,還拒絕了宋教仁約其撰寫文章支援留學生運動的要求,表示不願意“徒以空言驅人發難”。但另一方面,他又深深被留學生的熱情所感染。
不幸的是,陳天華擔憂的狀況果然出現了。留學生內部意見混亂,行動散漫,留日學生總會幹事楊度不再出面,推給幹事曾鯤化,曾亦不肯擔負其責。當時肄業於日本實踐女校的秋瑾無奈痛哭了一場,痛斥華人辦事虎頭蛇尾,表示此後不願意再與留學生共事了。
《朝日新聞》對華人的輕蔑言辭極大地刺激了陳天華的神經,但這又並非空穴來風。悲觀憤懣的陳天華於當天寫下了著名的《絕命辭》,希望以死勸誡華人,“堅忍奉公,力學愛國”。
陳天華之死
1905年12月,陳天華走過了一整年的疾風驟雨,還是在日本東京大森海灣蹈海,結束了自己30歲的年輕生命。《民報》第二期刊登《祭陳星臺先生文》稱:“物以極而必返,情以真而忍去。”
“取締規則”風波其實並非陳天華赴死的真正原因。在《絕命辭》中,他極為理智、冷靜地表示:“鄙人死後,取締問題可了則了,切勿固執。”他解釋自己的動機:“恐同胞之不見聽而或忘之,故以身投東海,為諸君之紀念。”
陳天華的性格中,有著與生俱來的悲觀。好友徐佛蘇描述他:“其情形終日如怨如慕,其言論終日如泣如訴,不曾見有眉目清爽之時。”他閱讀史書讀到奸佞擾亂朝綱、外族侵略中華,會一連幾天悶悶不樂。
這種性格或者與他家庭貧困、早年生活孤寂有關。陳天華10歲時,母親在貧病中去世,他小小年紀就不得不在鄉間提籃叫賣,幫人放牛。因為早期沒有受過系統教育,他的文章中常常有別字。
但他的鬱鬱寡歡、情緒的悲喜無常,固然與性格有關,但同時也是因為,他不幸生在了一個內憂外患不絕、新舊顛覆糾結的年代。晚清中國之弱,“牽動了他對時局的無窮憂慮”。
陳天華反對空談救國,認為在亡國滅種的關頭,以死來“打救同胞出水火,這方算是大英雄,大豪傑”。他在《絕名辭》中直白:“鄙人志行薄弱,不能大有所作為。將來自處,惟有兩途:其一則作書報以警世,其二則遇有可死之機會則死之。”在他的著作中,表示自己赴死決心的有10餘次,鼓吹他人舍死救國的也有30餘處之多。
曾有人勸陳天華早日成家,他表示“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他並不稀罕尋常的嫁娶,而是期望著遭逢女中豪傑的珍奇緣分。他曾自信地表示:“有了加里波的,自然有瑪列儂”,但他沒有能夠等到他的“瑪列儂”。
陳天華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是三代獨子,他唯一的大哥又因殘疾沒有後代,他一旦身死,便意味著陳家這一支血脈的中斷。他想以文章傳世的辦法,彌補自己對父親的愧疚。12月8日一早,陳天華了結了國事家事,從容出門,面朝著波濤洶湧的大海,平靜地結束了他30歲的生命。
本文參考了朱慶葆、牛力著《鄒容、陳天華評傳》、陳旭麓、費成康著《鄒容和陳天華》、民智書局《陳天華集》、羅宗濤著《作獅子吼——陳天華傳》等書。
-
11 # 行者
在清末民國初的時候,為了擺脫中國當時的局面,許多人紛紛出走出國門去尋找讓中國變得富強的道路,其中就有一群人聚集在了日本,在這群人之中有孫中山 、秋瑾、陳天華等知名人物,後來清朝政府為了加強對留學生的管控,和日本政府簽訂了針對留學生的相關的條約,對於這一個條約,留學生內部產生了巨大的分歧,再加上日本報紙的諷刺,陳天華便選擇了蹈海自殺(從淺的地方一步一步走到深水區),而他之所以選擇自殺的原因,一直有許多猜測:
一、為了抗議而自殺,對於陳天華為何要自殺,一直都有一些爭論,認為陳天華自殺是為了抗議日本政帆布的《取締清國留學生規則》,因為在這個規則之中,充滿了大量的歧視內容;陳天華自殺是為了抗議日本的一些報紙說華人是一群放縱卑劣之徒,然後說陳天華自殺是以死報國,反對空談救國,其實這些說法可以說有一定道理,但是也沒有道理,因為陳天華在他的《絕命書》之中就已經把他自殺的原因說得很清楚了
二、其實為了提醒華人,“堅忍奉公力學愛國”其實我們只要看一看《絕命書》,就會知道的,很清楚了 “而做此四字之反面:“堅忍奉公,力學愛國”。恐同胞之不見聽而或忘之,故以身投東海,為諸君之紀念。諸君而如念及鄙人也,則毋忘鄙人今日所言。但慎毋誤會其意,謂鄙人為取締規則問題而死,而更有意外之舉動。須知鄙人原重自修,不重尤人。鄙人死後,取締規則問題可了則了,切勿固執。惟須亟講善後之策,力求振作之方,雪日本報章所言,舉行救國之實,則鄙人雖死之日,猶生之年矣。”
這段話的大致意思就是說,不要做日本媒體當中所說的放縱卑劣之徒,而要堅忍奉公,力學愛國,恐怕同自己的同胞聽不見或者是隨著時間推移而忘了這一點,所以就決定跳海自殺,希望大家在紀念我的時候,也能夠記得我今天所說的,但是不要誤會,我是為了取締規則問題而死的,其實學習應當是自學為重,而不是依靠人,所以取締規則的問題可以結束了,並不用太固執,希望大家能夠聽我所勸,然後力爭求新,雪日本報紙所言的恥辱。
回覆列表
近代中國革命史上,陳天華與鄒容是兩位年輕而又澎湃的生命。
進入十九世紀後,隨著列強的入侵和民族危機的加深,越來越多的革命志士已認識到不是中國無法擺脫落後捱打局面,而是首先要推翻清朝的封建專制統治才可行。在一次次的革命浪潮中,誕生了無數仁人志士,其中當屬陳天華和鄒容為前鋒,對清朝的封建專制進行了尖銳的抨擊,並積極傳播了革命思想。星星之火定當燎原,自由、民主、富強的種子在以二人為代表的革命志士下不斷散播,開始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結果。
陳天華與《警世鐘》
陳天華(1875年—1905年)湖南新化人。子新臺,又字過庭,別號思黃。陳天華年少時由於家貧因此只得從事商品販賣工作,幸而在族人的幫助下進入學堂。陳天華年少變喜讀史書,因此對於封建王朝不抱好感,因此對反清的太平天國十分敬佩。時維新變法之思想在各省不斷髮展,在此基礎上,而作為維新派譚嗣同的故鄉,湖南的維新變法之思想相較於其他省是有過之而不及,在此風頭上由維新派所牽頭設立的求實學堂成立,陳天華隨後考入該學堂,革命的種子在其心中由此播下。
1903年由其母校求實學堂出資推薦去日本留學,同年3月,俄國入侵中國東北,也正是這一事件讓陳天華由留學生睿變為一名革命人,在俄國入侵東北期間,他積極參加抗俄義勇隊,隨後其回到國內積極參加並組織武裝抗俄運動,在陳天華回到日本後,更是寫下《敬告湖南人》的信,要求民眾積極參與,反抗俄國的入侵。在陳天華的推動下,抗俄義勇隊改組成為軍國民教育會,但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害怕因此遭到俄國的打擊報復以及民眾由於結社過盛會演變為反清,因此對抗俄義勇隊實行鎮壓。悲憤交加的陳天華由此寫下了震醒世人的《猛回頭》和《警世鐘》等書,在書中,陳天華已清醒認識到清政府已淪為洋人的政府,只有推翻它,建立民主之國,才能獲得民族的獨立富強。為革命他流盡了最後一滴血,1905年為抗議日本政府頒佈的《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他在日本蹈海而殉民族,時年30歲。
鄒容(1885年—1905年)四川巴縣人。原名紹陶,字蔚丹。1897年參加巴縣的童子試,因反對考官出題過於僻為難考生,因而罷考,並對其父說道:“臭八股兒不願學,滿場兒不願入”。1898年戊戌政變發生,在戊戌六君子遇害的訊息傳入四川后,鄒容憤慨不已,隨後鄒容來到重慶,在日本人成田安輝、井戶川辰三的教導下考試學習英語和日語,由此鄒容開始學習西學。1901年在成都舉辦的清朝留日學生選拔中,由於鄒容的思想激進,因而無緣推薦,但西學及革命之思想已在鄒容體內生根,所以1902年鄒容自費留學日本。1903年俄國入侵中國東北,其於4月27日公開發表演講,號召進步學生團結起來抵制沙俄,此時清政府由於擔心留日學生激進反清,成立了“國民議政會”,要求留日中國學生加入,鄒容拒不加入,併成立“中國學生同盟會”以抵制“國民議政會”,在這種情況下,其著作《革命軍》終於誕生了,該書對清政府腐敗黑暗及專制作出了犀利的批判,並號召一切進步之青年團結一致,建立中華民國。章太炎閱讀此書後,大為讚賞,認為該書震耳發聵,隨後在《蘇報》上刊登,被譽稱為“試今日國民教育之第一教科書也”。
鄒容與《革命軍》
陳天華與鄒容雖在清政府的迫害下沒有看到辛亥革命的到來,但二人對革命思想的傳播,使麻木不仁的國民由此甦醒,清朝的喪鐘也被二人敲響。詩有云“列強侵略金甌碎,拱手降賊,清王朝媚外。《回頭》《警世》啟智慧,為救華夏赴大海。《革命軍》詩檄文在,抨擊專制,鐘聲震澎湃。為革命敢願葅醢,虐死獄中極憤慨。”
辛亥革命
參考資料:
[1]王變變. 中國近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研究[D].寧夏大學,2015.
[2]吳小龍.舉世呼不應 抉眼懸京門──鄒容、陳天華的革命思想和革命宣傳[J].21世紀,1997(06):18-20.
[3]林增平.鄒容和陳天華——中國近代兩位卓越的民主革命宣傳家[J].史林,1987(02):65-74.
[4]夏天明:《詞吟中國文學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