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鄉2439
-
2 # 漂泊的冷木
脫貧是十九大報告的關鍵詞,國家的目標是2020年實現目前4000萬貧困人口的脫貧。其實中國在近五年的時間裡貧困人口脫貧的成績的斐然的,中國的貧困人口從以前的1個億下降到了現在的4000萬。那麼為了解決這4000萬的貧困人口,中國最近幾年每年要脫貧1000萬人,這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個很艱鉅的任務。
那麼全國的情況是怎樣的呢?我們來看一下貧困人口的分佈。根據公開資料整理,全國31省區中除了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蘇五省市無貧困人口外,貧困人口最多的六個省分別是貴州(372.2萬人)、雲南(363萬人)、湖南省(356萬人)、廣西自治區(341萬人)、江西省(304.57萬人)。那麼致貧的原因是什麼呢?無外乎以下幾個原因:貧困地區大都是農村地區,環境惡劣,因病致貧、缺少資金致貧、因災致貧、缺少勞動力致貧、因學致貧、缺乏自力更生、主動脫貧的意識等。
現在來重點回答一下脫貧扶貧的方法:
1、加大扶貧資金的投入,這個根據每個省市的情況不同再定出不同的標準;
2、產業脫貧。這種需要因地制宜,按照每個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規劃。比如海南會大力發展旅遊業和熱帶高效農業;江西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文化教育等等;
3、就業脫貧。比如陝西省根據貧困地區的情況,到2019年確保深度貧困地區的貧困家庭勞動力至少1人穩定就業;新疆等高原地區護邊員由每人每月1000塊錢提高到2600塊錢;
4、健康脫貧。山東拿出2.5億的專項資金,為全省貧困人口購買商業醫療保險;湖南省也將建立15億元的省級扶貧補充醫療救助基金;
5、教育扶貧。黑龍江計劃籌資4500萬元到5000萬元救助困難家庭的學生等等。
-
3 # 洪流滌主
首先要區分農村。城中村,近效村,已劃區的遠郊村。這些農村國家不用管,只需定個標準,當地政府就能解決。一是這些農村佔盡城市發展紅利,從長遠看未來也不再是農村,投資建設多了反而是重複建設,浪費。國家及省級應特別關注區外縣和地區縣的偏遠農村,這些農村才是未來真正的農村。這些農村得不到城市發展紅利,反而失血最多,破敗嚴重,靠打補丁政策無法解決問題。因為這些地區的問題都是整體社會落後問題,不能把各類問題分開切割解決,否則打補丁政策只能越補越破。你今天扶貧了一戶,明天可能又有三戶因其它原因返貧。也不可能為一個孩子建設學校,更不可能在只剩一個人的村莊建立黨支部村委會。沒有意義了。隨著這些地區村莊逐漸敗落,一戶一戶的精準扶貧是無止境的,也脫不了貧的。從根本上徹底解決這些地區所有問題的方法就是全國統籌,特別政策把這些地區撤縣撤村合居並鎮建設高標準現代化功能先進齊全的常住人口五萬人左右的農村小城鎮,管轄半徑十公里以上,二十公里以下。既能保住農業生產,又能統籌規劃各類產業佈局實行規模化經營實現高效益運作。為什麼要撤縣?因為沒有資源和區位優勢,又沒能先發培育起產業的縣城建設是對農村農業最殘酷的抽血,它行政管轄面積太大,保證不了農業生產的直接管理,也保證不了農村社會及其他產業的細分和精細化管理,還如一層鐵板阻礙著城鄉資源的直接融合。所以縮小它的管轄區域,直接坐化成中心農村小城鎮,同級別,是它最好的定位。取消縣級機構,減去大批冗員,市直管小城鎮,城鄉融合,大實體直接對接小實體,組織結構最佳化,效率更高。為什麼要撤村呢?因為現在的村莊佈局大多是幾百年前開荒逃難遷民等各種原因逐漸形成的農耕群居村落,幾十年的人民公社限制了農民遷移把這些村莊擴大了也擠成了沙丁魚,有特色的東西拆除了剩下的都是貧民陋室,處在大地上就是一片片瘡疤,既無規則又無美麗。破房子拆除,保留特色的和新建質量好的,不再連片,點綴星布田間林路旁,供人們生產休息用或發展康養旅遊用,才能打造成韻味產品。
所以,貧困地區農村的貧困問題是這些地區整體社會殘缺敗落問題,是多方面原因形成,單一方面的扶貧只是暫時的單一效果,長期沒效,是不可持續的。只有整體化的社會化全面提高改善到城鄉統一和諧的現代化超前程度,所有的問題才會隨之解決。而這個關健的關健基礎就是建設好這些地區的農村小城鎮。這些小城鎮為什麼要達到常住人口五萬人左右呢?
-
4 # 財經趣彈
2018年,昔陽縣4.1萬名貧困人口成功脫貧,由此昔陽縣成為山西省第一批晉中市首個脫貧摘帽縣,又一次獲得中國交通部、農業農村部以及國務院扶貧辦等3部委“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的稱號;全縣高標準高要求農田重點建設專案、新增糧食產能重點專案、農業綜合開發利用專案近10萬畝均已投入建設。
昔陽縣多年來致力於改善農業生產,促進農民創收以及生態環境建設,最近更是提出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三大舉措,旨在對傳統農業生產轉型升級以及對農民科學種植,強化農村種植技術,走可持續發展的種植模式作出指示工作。
第一,穩定食用菌。對於食用菌種植的方案主要圍繞著在現有的種植規模上進行技術提升,利用引進學習先進的養菌技術,來提高食用菌的生產效益,對食用菌種類進行科學的研究選用和開發,對種植食用菌的基料採取嚴格的專業把控,選用肥料足,質量好的基料,用科學的培養方法對食用菌進行管控培養。利用好先進的檢測技術,對菌培環境進行分析,在保證質量產量的基礎上找出最適合食用菌生長的培育環境。支援舊棚的改造修復工作,建立食用菌交易集配市場,利用先進的保鮮技術,以便及時向全國各地超市以及農貿市場配送生鮮食用菌。同時也可以做到產品可溯源公開化。
第二,振興中藥產業。昔陽縣由於地理環境的優越以及氣候的多樣性,對於中藥培育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傳統型優勢,由於現代科技的發展,中藥的培育對於環境的要求不再那麼明顯,在現在的中藥產業競爭中缺少了原有的優勢,因此,振興中藥產業也是昔陽縣一個重點工作之一,昔陽縣政府推出加強中藥企業與農戶的溝通合作,發揮好企業優勢,加強生產服務,加工銷售方面的拉動作用,同時加強與各中醫藥研究院合作,對種植中藥的農戶進行專業化培訓,引導農戶科學選擇培育,因地制宜地進行培育種植生產。不斷推動中藥種植規模,加大對農戶種植的指導力度,提供相應的專業服務來加強產業的生產效益,鼓勵推行產地直接開發加工以切片,醃製以及精華提取為主的產品建設。配合加工企業對中藥產品進行藥食同源的進一步開發,共同聯合促進中藥產業的振興工作。
第三,擴大露地菜種植。利用氣候的多樣性,推行試種,找出具有生長優勢的品種,推進無公害蔬菜的多元化種植。昔陽縣各合作社互相統一戰線,實行種植規劃,技術管理指導和經營銷售工作,積極開展蔬菜種植研討會,培養一批愛專研、懂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先鋒。根據地質不同,展開地區集中化,專業化生產,利用科學種植,實行一田多類別種植,合理利用好土地資源。
三大舉措的開展有效合理地助推了昔陽縣農業產業的生產發展,對昔陽縣當下農業發展起了很好的引導作用,指示性地帶動當地農業產業發展,昔陽縣農民應當立足當下,響應這個三大舉措的開展實施,加強自身農業生產技能的專業性和技術性,做好由勞力傳統型農民向專研管理型的新型農民的轉變工作,昔陽縣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做好農業產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工作向更好更專業化的方面發展。
-
5 # 秦嶺樵耕
我認為農業扶貧脫貧最好的方法莫屬自己要有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毅力。再談發展專案脫貧。貧窮並不可怕,精神貧窮才是根源。目前農村大多數朋友都選擇出外打工來提高家裡的經濟收入,農業普通糧食作物只能保障自己的最低生活,而起不到經濟效益。那麼發展什麼產業才能夠脫貧致富,就我們陝南而言,有以下幾點:
1.養殖常見的可以養殖牛,羊,豬,雞,蜜蜂,魚等。當然同樣是養殖,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比如雞要土養,散養。豬牛羊儘量少給吃飼料,現在都喜歡純天然無汙染食品,純天然無汙染的肉產品在大城市更是供不應求的。就養殖蜜蜂來說,我們當地有個老鄉養土蜂產的土蜂蜜一斤買到了800元。養殖產業需要的本金要大一點,不可貪多,比如蜜蜂就養蜜蜂,別樣其它的類別。
2.土地認領模式現在農村土地荒蕪現象比較嚴重,大多數年輕人寧願選擇打工都不願種地。那麼就可以採用土地流轉的形式種植蔬菜,採摘園、發展種植產業等、、、隨著網際網路等技術的發展,現在流行一種土地認領模式自種自吃,可跟學校、企業等簽約種植。還可讓城裡人來體驗農耕文化、感受種植樂趣。
3.種植產業還可以發展種植藥材、食材等產業。藥材類天麻、白芨、太子參、元胡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成功案例很多。食材香菇、木耳、黃花菜、有機蔬菜、有機蘋果、有機梨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希望這些可以幫到你。。。
-
6 # 健康農牧
我是一個邊遠山區農民,背井離鄉,我竭力去尋找一些路子,讓自己用雙手去創造自己財富,不為能走出去,只想為改變家鄉出一點點力。
扶貧不是為幫助貧困,是為了改變現狀早日脫貧。
農業扶貧脫貧,就是透過農業發展來增收,來擺脫貧困,致富奔小康。
農業扶貧脫貧有哪些好的方法?
首先,發展農業就應該改變現狀,分析農業發展前景和規劃,改變原有生產方式與結構,發展特色農業代替傳統農業,更好充分利用資源,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真正增收,擺脫貧困。
其次,發展特色農業,需要充足經驗和技術指導,引導企業規模個人加盟的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需要有知識經驗豐富的技術服務,所以引進人才、技術來發展,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
再次,積極引導創業,擴大就業,增值增收,鼓勵農民返鄉創業,為農民爭取更多創業機會,讓更多農民學習經驗,帶動農民積極性。
最後,就是金融扶貧,為創業也提供資金渠道,免息貸款,支援創業者優先發展政策,真正讓想創業者有思想的人來創業,支援特色農業綠色發展理念,助力鄉村振興,真正實現農民增收,生活水平提高。 農業扶貧脫貧,只有精準扶貧,精準幫扶讓想脫貧,想真正脫貧而沒有能力需要幫扶的人的幫扶,有思想有理念農民脫貧,精準幫扶,透過自身的努力脫貧致富,帶動經濟發展,實現產業帶動脫貧。
-
7 # 山野鄉音
農業扶貧脫貧好多年了,農民靠種植養殖致富還是有點難度。我覺得,主要還是資訊不對稱造成的。政府應該在網際網路+上面多做文章,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大資料平臺,將每年的國內需求數量和國內的種植養殖規模資料實時更新出來。這樣可以避免農民兄弟盲目地種植養殖,合理的控制種植養殖規模,達到收益最大化。有條件的農民再鼓勵他們出口創匯。這就是我對政府農業扶貧脫貧的一點建議,大家認為可行不?
-
8 # 黨建與金融
——訪贛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寧都縣委書記邱建軍同志
寧都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素有“文鄉詩國”之美譽,是早期客家搖籃,長征集結出發地之一,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中央蘇區前期的政治軍事中心。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經在這裡戰鬥、工作和生活過,留下了寶貴的革命精神財富。半個世紀來,贛南糧倉的美譽,讓寧都的農業文明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輝映在青山綠水和田園阡陌間;作為革命老區,蘇區幹部艱苦樸素、密切聯絡群眾和依靠群眾的好作風也久久地印記在寧都人民的心田。
走訪寧都,呼吸著翠微峰下的清新空氣,感受著水口塔的時代變遷,傾聽著梅江河水的歡快律動。一種叫做“家訪制”的工作做法在幹部群眾中間口口相傳,讓人感覺耳目一新。深秋時節,漸感一絲絲涼意,但“家訪”帶來的暖暖情懷,如沐春風,恰似春風有聲,引領著寧都的黨員幹部俯下身、沉下心,聽民聲、解民困。行走在寧都大地,處處看得見新變化,感受得到新氣象,體會得到新風氣,究其根源,正是這種“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的“家訪”制,給寧都的黨員幹部隊伍帶來了新的活力,為寧都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今年以來,寧都縣緊扣一個“實”字,深化精準扶貧結對幫扶工作,組織縣鄉村三級黨員幹部深入農戶家中,開展以“貧困戶重點訪,非貧困戶普遍訪”為路徑,以“村村過篩、戶戶過點”為目標,以“一講二問三幫”為主要內容的“家訪”工作,以作風的大轉變撬動工作效能的大提升,助力革命老區脫貧和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贏得群眾交口稱讚。
欣喜之餘,人們不禁要問:脫貧摘帽是當前擺在寧都面前的一項重中之重的工作,寧都將如何完成好這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如何既要做好脫貧致富工作,又要做好高質量發展工作,如何在贛南革命老區建設發展中贏得先機?
帶著這些問題,近日,我們採訪了贛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寧都縣委書記邱建軍同志。他告訴我們說:“寧都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要實現革命老區建設高質量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切切實實講政治,踏踏實實地轉變幹部隊伍作風,紮紮實實地做好扶貧工作。要透過創新的家訪制度,領導班子帶頭進鄉村、訪農戶、訪鄉賢,問計於民,要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幹,徹底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要徹底改變過去“彙報了等於工作做好了”的做法,嚴嚴實實地杜絕走過場、“蜻蜓點水式”、“作秀式”等不良作風。就拿我自己掛點聯絡的梅江鎮來說,600多名幹部在家訪中梳理出了6000多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每個問題解決都落實到每個幹部身上,建立工作臺賬制度”……
他的話言簡意賅,卻傳遞出最具說服力的內涵。接著,他向我們介紹了“家訪制”的具體做法。“一講”就是宣講政策;“二問”就是問家庭情況、問意見訴求;“三幫”就是幫助落實政策、幫助解決問題、幫助化解矛盾。
實踐證明,家訪這項簡單、具體,又頗具成效的“笨辦法”,在寧都產生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蝴蝶效應,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讓大家感覺到坐在辦公室都是問題,走下去就是辦法。廣大黨員幹部嚴嚴實實地遵守“一天抓業務,六天抓扶貧”的制度,走進田間地頭,踏進老百姓和貧困戶家門,從群眾中來,到實踐中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深入鄉村一線的摸爬滾打中,深深明體會到了家訪是改變幹部作風轉變的好辦法,家訪是解決問題的主抓手,家訪是尋求脫貧致富的好渠道。
透過家訪搭起的連心橋,怨氣、恨氣、火氣得到化解,群眾的滿意掛在臉上,幸福笑臉盪漾在心頭。扶貧濟困的重點、難點、節點問題得到解決,一樁樁、一件件惠民助民的事情得到辦結,讓群眾感受到了幸福感,更加堅定了熱愛黨、永遠跟黨走的情感和信念,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在寧都煥發新的生命力。
面對寧都下一步的建設和發展工作,邱建軍同志提出自己清晰的思路。他告訴我們說:“對寧都而言,就是要緊緊圍繞脫貧摘帽總目標,要符合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以持續推進“家訪制”為主抓手,以‘六提一創’為著力點,大力實施‘脫貧提質、產業提檔、城鄉提品、民生提標、掃黑提效、黨建提升’六項行動,努力建立‘風清氣正、祥和美麗’新寧都,為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貢獻寧都力量。”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和贛州發表了重要講話,寧都全縣上下立刻組織了對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進行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部署。贛州市提出“走出一條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之路”,那麼寧都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怎麼走?邱建軍同志透徹、明白地告訴我們說:“寧都作為欠發達、後發展地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首先要解決發展速度不快的問題。重點針對工業短板突出、農業大而不強、三產水平滯後等問題,加大產業發展力度,實現進位趕超;其次是要解放思想,堅持創新引領,強化科技運用,用改革開放的手段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和質量,努力推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我們瞭解到,目前寧都一手抓脫貧致富,一手抓高質量發展,看來這兩手都抓得過硬。大力實施“六提一創”行動的做法,既很好地貫徹了“上情”,有巧妙地結合了“下情”。正在實施的“六提一創”具體內容是什麼?邱建軍同志接著介紹說:
“首先是大力實施脫貧提質行動,擰緊思想發條,拿出滾石上山的勇氣和背水一戰的魄力,確保摘帽指標全部達標…
第二是大力實施產業提檔行動,堅定現代輕紡服裝首位產業定位,扶持易富科技、巴迪小虎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重點發展乳製品加工及寧都黃雞、臍橙等特色優勢農產品加工業,透過“七統一分”模式,打響寧都蔬菜產業品牌。
第三是大力實施城鄉提品行動,以城帶鄉、以城促鄉,著力打造整整齊齊、乾乾淨淨、清清爽爽的宜居宜業環境;堅持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力爭每年打造一個新型城鎮化示範鎮;銜接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第四是大力實施民生提標行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推進新寧中、梅江小學等校建專案建設,化解城區大班額問題;加快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推進縣中醫院中醫專科大樓等專案建設,讓群眾看得上、看得起、看得好病;加大生態環保力度,大力實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讓寧都的藍天常見、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第五是大力實施掃黑提效行動,加大打擊力度,以破案攻堅開路、以“打傘破網”斷根、以“打財斷血”絕後、以問題整改提效,推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取得突破性進展,著力淨化寧都社會風氣,提升公眾安全感和滿意度。
第六是大力實施黨建提升行動,全面提升黨建整體質量和水平,鍛造堅如磐石的戰鬥堡壘。
最後,努力建立‘風清氣正、祥和美麗’新寧都,為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貢獻寧都力量。”
邱建軍同志意猶未盡地說:“我們抓各項工作,最終還是要回到幹部作風這個問題上,沒有紮實的作風作保障,再美好的藍圖也無法變為現實。為此,我們堅持把家訪的做法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讓家訪成為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礎,透過不斷動員幹部去訪基層、訪群眾、訪企業,撬動幹部作風轉變,不斷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助力各項工作上臺階、上水平。” ……
不知不覺中,採訪的時間一個多小時過去。邱建軍同志談吐溫文爾雅,政策和決策瞭然於胸,資料準確具體,語言直白而生動,倍感親切,備受啟發。 我們欣喜地看到,今日之寧都,在政治思想上,領導帶頭,人心思齊,舉措得力,真抓實幹,蔚然成風。全縣上下正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過去不嚴實、不精細、不深入的不良作風得到有力扭轉,廣大黨員幹部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得到極大增強。 在脫貧攻堅和高質量建設發展上,正在打造的贛東南蔬菜集散地和贛南蔬菜產業主產區,已經成為寧都脫貧致富的主渠道、支柱產業,將為寧都紅色名片增添新的亮色。在“寧都黃雞”、“寧都黃酒”、“寧都黃橙”、“寧都黃茶”的傳統主打農業品牌基礎上,開發種植新品種“寧都黃椒”,全力抓好寧都工園區服裝業的發展,帶動相關產業鏈如紐扣、彩印業的發展,從而增加勞動就業崗位,增強市場對寧都的識別力。我們堅信勤勞肯幹、奮發有為的寧都人民,一定會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實現建設美好家園的夢想。
回覆列表
政府讓農村雙勞力家庭有一人進城打工,或把相關產業佈局農村鄉鎮或縣城讓農民就近打工。因地制宜,搞合作化,或家庭農場,或將土地向部分農戶集中承包,讓另一部分農戶進城當市民。或把大片土地收歸國有建立國營農場實現機械化大農業,讓農民進農場打工拿工資。利用當地資源搞特色鄉村旅遊業,建設特色農產品生產及加工基地,培植優勢農產品,搞品牌農業,訂單農業。加大對綠色產業的扶持與補貼力度,對農副產品種養殖全過程按工藝流程全過程監督管控,對符合綠色農業要求的產品政府收購,並給予高額補貼,搶佔市場,把綠色農業逐步推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