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品味老劇

    在三國時期,蜀國、魏國、吳國,人才相比較蜀國的最少,人才凋零的最快,也是三國中最先滅亡的。這與早期劉備的用人很有關係,像這些人和劉備失之交臂,真的太可惜了。

    1、太史慈請劉備救孔融,為什麼沒有留住太史慈,想想太史慈從萬軍中跑出來,這已經相當厲害了,如果劉備能像對待趙雲那樣對太史慈,那絕對是能留下。2、張遼在呂布手下時,就和劉備關羽要好,如果劉備能像對待關張二人一般,那還有曹操什麼事。3、徐州陳登,劉備第一次得到徐州,陳登就在劉備手下,後來呂布搶了徐州,假裝投降呂布,第二次得徐州,陳登還是幫助劉備,可是劉備終究沒有得到陳登,可能是陳登太主動,劉備不當回事了。4、龐德,原是馬超部下,馬超投降劉備時,龐德在張魯手下養病,如果劉備讓馬超勸龐德投降,那真是如虎添翼啊。龐德之勇不亞於馬超,被關羽稱為“白馬將軍”。5、徐庶,原先是跟隨劉備,後其母被曹操抓住,不得不投降曹操,因感念劉備知遇之恩,回馬再薦諸葛亮。如果後來劉備能夠再去請徐庶,那也是有可能再請回來的。可是劉備和諸葛亮都沒有去書請人家。

  • 2 # 嘟嘟讀讀

    蜀中不是大將死的早,而是大將太少。人才斷層斷代非常嚴重。其根本原因是蜀漢人口太少了。人口遠遠比土地更重要,人口是生產力,土地只是生產資料。

    蜀漢確實聚集了很多超一流人才,當時天下的超一流人才幾乎都在蜀漢,可是超一流下面的一流人才,二流人才,三流人才,管理基層的四流到九流人才,極其匱乏。文從諸葛亮/法正/劉巴/龐統/黃權(年輕)以下,才俊很少了;武將五虎上將關張趙黃馬之外,可能魏延算一個。但是此外再也沒有了,以至於諸葛亮後來北伐的時候,不得不用魏延做先鋒;到後期,只能用廖化做先鋒了,因為實在找不出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了。這是人才的斷層。

    此外,是人才的斷代,張飛/關羽/趙雲/馬超都是到了五六十歲,還在發光發熱。蜀漢終於等來了幾個新生代將領——關平,跟隨關羽再力練。張苞關興——劉備極其看重,這幾個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荊州方面有:馬良——劉備留下來輔助關羽管理荊州的。不但政治上可靠,而且能力出眾,比老一代將領不差。劉備佔領蜀地後,大力培養新生代將領和人才,結果兩個事件,讓劉備輸光了新生代將領——關羽大意失荊州和夷陵之戰。

    關羽大意失荊州,不但失去了荊州(相當於湖南湖北+河南南部+江西西部+廣西北部)這一大片土地。更關鍵的是,荊州的中生代將領和治理人才幾乎全部喪失。夷陵之戰中,劉備損失了大量的兵力以及新生代將領,甚至黃權都被迫投降了曹丕。

    劉備死後,諸葛亮擔任了蜀漢的全域性工作,首先就是休養生息,練兵。但是蜀漢丟失了荊州後,蜀地只有區區百萬人口。後來,關興/張苞相繼病死,諸葛亮更是大哭——人才的斷代。自己這一幫人老了之後誰來守衛蜀漢。所以諸葛亮不但要治理蜀國,搞經濟,搞生產,管軍事,還得管理培養人才。

    尤其是張苞,張苞身份極其重要:劉禪得兄弟,張苞得姐姐是皇后,爸爸是張飛,伯父是劉備,二大爺是關羽。政治影響力,軍事影響力十分巨大。如果沒有死。再諸葛亮北伐得時候,張苞再軍中,不但能夠再軍事上起作用,更為關鍵得是朝中得人不敢弄出不給諸葛亮送軍糧得么蛾子,蠱惑劉禪召回諸葛亮得臭棋。真要下這個命令,諸葛亮不用回去,張苞直接就能剁了送信得人——我給我哥(劉禪)打天下。

    老一代老死了,從此開始,蜀漢真的沒有真正得大將了。不但蜀漢,魏國也不多了;老一代大將都是從鮮血中殺出來得,新生代將領蜀漢沒有了,起碼魏國還有孫儷郭淮等。

  • 3 # 傲視蒼穹39

    蜀漢的大將也就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是否屬於大將還真不好界定。因為陳到也很早跟著劉備,劉備一生敗仗無數,卻從來沒有受過傷,皆陳到之功。可見陳到也是猛將,但不是大將。而魏延是屬於少壯派,是中期的大將。關羽、張飛屬於橫死,不能以正壽論。正應了那句:“將軍難免陣中亡”!黃忠死的時候年齡正史沒有記述,從他兒子已經死了看,年齡應該是比較大的。不屬於“死得早”範疇。真正“死得早”的,僅有馬超一人而已。其實是劉備本身草根出生,依附的人本身就少。符合人往高處走是定律!

    看看劉備真正的大將;嫡系的只有第一代的關羽、張飛,第二代的是魏延、劉封(此人劉備把他當大將用,實際能力是不夠的)。趙雲屬於半嫡系,因為劉備雖然也信任他,但多數情況是把趙雲看作是“朋友”。並沒有用他當過大將,趙雲的實際年齡也略大於劉備!

    黃忠、馬超均屬於降將,不是嫡系。所以他二人雖然軍銜高,但卻沒有什麼實際職務,更沒幾個兵是歸屬他們統轄的。李嚴是益州降將,是劉備拉攏的物件,而且是託孤大臣。但直到劉備死,也沒統轄幾個兵。

    劉備時期,真正統領主力大軍的只有關羽、張飛、魏延、劉封四人,而這四人,都是劉備的真正嫡系。趙雲統領的是“御林軍”,陳到統領的是“親兵”,但此兩軍的真正主將是他自己。趙雲、陳到僅是幫他管理這兩支軍隊而已。所以東征時,並沒有要趙雲跟去!

    所以,劉備因為出身於平民,基礎薄弱,發跡遠遲於曹、孫兩家。身旁的大將都是他的少年結交的友人如關羽、張飛。魏延是屬於半家奴性質的“部曲”,劉封如果不是“義子”,其實還排不上號。正因為基礎差,加上他多年來對於“戰略”二字毫無認識,以至於一直四海飄零,無立錐之地。正因為不懂戰略,才忽視了注重人才的收買。以至於失去了很多有可能成為他黨羽的人才;如,徐州的陳登父子、救孔融時的太史慈等等很多。直到聽了諸葛亮的《隆中對》,才令他如夢方醒。終於知道了什麼是“戰略”!所以,以後才收了徐庶、龐統、霍峻、黃忠等以及其他一大批荊州的俊彥!可惜已經遲了,大將僅得到了一個黃忠。還有一個入川時和黃忠齊名的卓膺,但此人有什麼能耐,為何能和黃忠齊名。正史上沒有交代,也沒有論及他有什麼功勞。入川時收了個主動投降的馬超、李嚴。像川中名將張任、泠苞他卻輕易地放棄了!

    所以,正因為他的平民出身,很多大勢不懂。以致創業艱難,依附他的人才就少。真正早死的,就只有馬超一個。趙雲死時已經七十多歲,根本算不得“死得早”的範疇。看曹魏的大將,最後長命的也就張郃一人而已。

    從劉備用趙雲、馬超來看,他內心是有自己的圈子的。非嫡系真的不在他的關注中,並不完全信任。

  • 4 # 你站在這裡不要動ok

    蜀國和魏國,吳國比,最大的弱勢就在於超群的武將少,而且年紀偏大。諸葛亮又一直不斷北伐,造成人員損失極大,其實這種現象在魏國,吳國中也很明顯,但是由於蜀國武將基數本來就少,所以衰弱的特別快,到後期就剩下一些二流武將,比如廖化,馬謖等。馬謖只是喜歡讀兵書,官職就是個參軍,就相當於參謀,諸葛亮錯誤運用馬謖,導致馬謖失敗,而諸葛亮又嚴於法紀,所以馬謖死了,其實個人覺得馬謖是參軍,對作戰,而且是獨立作戰缺乏經驗,如果留著,以後可能會成大器,又不注重人才的培養,尤其是武將。剛才忘記講了,除了五虎將外,還有一員大將,就是魏延,不過魏延和諸葛亮互相不是很信任,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沒有采用魏延的計謀攻取漢中,如果採用了,或許會好很多,諸葛亮挺保守的後面,最後魏延內訌被殺了,關羽,張飛,馬超那些的兒子,其實並不是很出名,張苞等也早早就戰死了,對比魏國,魏國還有後期司馬懿,鄧艾,鍾會,而後期蜀國就一個姜維,而且蜀國之中很多人對蜀國外的人不是很信任,所以姜維北伐是受到一些限制的。

  • 5 # 史海爛柯人

    世人根據《三國演義》中蜀國後期的情況,總結出了一句話:“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種窘境的形成,並非單單因為蜀國的大將死的早,而是因為蜀軍的人才斷層太嚴重。

    早年追隨劉備的武將雖然不多,但卻也不乏超一流戰將。除了劉備的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還有一直追隨左右的趙雲。這三位的實力,不用我說,大家也心知肚明。而且後來劉備勢力不斷壯大,又先後收降了黃忠、魏延、馬超等一批猛將。到劉備勢力達到頂峰時,也算是湊成了五虎上將。

    因職業的特殊性,武將早亡並非什麼新鮮事。關羽在襄樊戰爭後被東吳所殺,張飛遭遇部將反叛而身首異處,馬超因病早亡,而黃忠本身便是老將,自然難以為蜀軍長久效力。所以說,趙雲算是蜀軍名將中長壽的一位。

    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需要有人才梯隊。只有這樣,才能維繫經久不衰的局面。顯然,劉備集團在這一點上並未做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有政治優勢的,而且在人才政策上,並不比劉備差,甚至還要優越於劉備。曹操死後,繼位者也依然要強於蜀國後主劉禪。

    因此,曹魏政權就像一個黑洞一樣,把天下間優秀的文臣武將,都聚攏在了身邊。反觀蜀國,劉備東征失敗後,差點把家底兒敗光。諸葛亮嘔心瀝血地經營,也僅是勉強能作到北伐,對曹魏進行騷擾。但此時,蜀軍已經呈現出了頹勢。

    諸葛亮死後,魏延又和楊儀內訌,最終折損了一員大將。此後,姜維掌權後,蜀軍幾乎到了無將可用的地步。在姜維領兵北伐時,僅能依仗老將廖化作先鋒。須知,廖化可是跟隨劉備的老將,雖然有資歷,但論年紀早已是爺爺輩兒的了,而且個人能力也並不是很強。

    所以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講的也是蜀漢政權的頹敗和無奈,面臨著嚴重的人才斷層。而其根源,則是已經喪失了聚攏人才的條件和可能。

  • 6 # 趣談國史

    這個問題,前半句是對的,後半句是錯的。因為蜀中無大將的原因,並非蜀國大將死得早,而是因為蜀華人才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窘況。這個責任,要由諸葛亮來負。

    蜀國前期,人才濟濟,不管是五虎上將,還是魏延等人,都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大材。這些人是誰發掘的呢?是劉備。與諸葛亮幾乎一點關係都沒有。

    劉備死後,老將們漸衰。蜀國就開始後繼無人了。究其原因,就是諸葛亮不善於用人,更不善於挖掘發現人才。

    比如魏延,能力不低於五虎上將。雖是降將,可既然已經接納人家投降,就不能老是防著人家啊。

    可是諸葛亮呢,整天散佈不利於團結的言論:魏延腦後有反骨,早晚必反。

    廢話,任誰天天這樣被懷疑著,不造反才怪。先有堯舜之君,後有堯舜之臣。諸葛亮的用人之道,很值得商榷。

    當然,諸葛亮也發掘過人才。最著名的就是馬謖。馬謖算是他的徒弟,與他朝夕相處,諸葛亮應該對他非常瞭解。

    可就是這個馬謖,製造了失守街亭的慘案。

    這個事情其實不能全怪馬謖。既然讓馬謖做主將,就應該完全信任他。可諸葛亮偏偏派了個老資格的副將王平監視他。馬謖本來就心高氣傲,怎能容忍別人在旁邊指手畫腳?於是,他幾乎是為了置氣,就做出了在山上安營紮寨的決定。

    以馬謖的軍事素養,他會不知道紮營山上的害處嗎?他其實就是要與王平反著來,以證明自己的高明,並建立自己作為主將的威信。

    結果就悲劇了。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諸葛亮連這一點都做不到,更遑論其他了。

  • 7 # 遨遊文史世界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到了蜀漢後期,蜀漢的沒有多少可用的人才,人才稀缺。

    有關蜀國為什麼大將死的早這個問題比較好回答一些。

    其實,並不能說蜀國的大將死的早,以五虎將(備註一下:五虎將是後人提出的,我個人認為,民間或者三國演義中這麼提出,是因為他們五人在同一個合傳裡面,不過他們的順序為關張馬黃趙)為例,除了馬超47歲病逝外,其他人都是50歲以上死亡的,或戰死沙場,或病故等。在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和醫療水平下,他們可以稱的上是長壽了。如果拿他們和孫吳的四大都督比教,他們的壽命更是超出別人一大截。

    我們再來看下蜀中無大將的原因

    人口基數小,教育投入少

    雖說天下三分,但益州疲弊。自關羽大意失荊州後,蜀漢的國土面積遠遠達不到總國土面積的1/3,與曹魏相比,更是相差甚遠,那麼蜀漢的人口也少了不少。蜀地的教育水平是無法與中原相比的。加之,蜀漢本身是一個小國,財政收入不高,連年征戰,耗費大量人力財力,那麼對教育上的投入應該不多。所以人口少,教育水平低,教育投入的力度不大,那麼出的人才的數量當然少了。

    人才損失過快,青黃不接

    在蜀漢方面,人才損失過快。在五虎將中,除了趙雲外,其他四人是在3到5年內的時間段死亡的,也就是說3-5年內,蜀漢死了4個頂樑柱(前,右,左,後將軍)。而夷陵之戰中,蜀漢大敗,許多將領或死,或降,這樣蜀漢方面又損失了一大批人才。損失了這麼多,但是後續卻沒有人能夠補充上來,所以造成青黃不接的現象。

    內耗損失

    在蜀漢內部,由於內部矛盾也損失了不少人才。比如,神運算元張裕,狂士彭羕,義子劉封,將軍魏延等人都是由於內部的矛盾被殺的(第一個人是得罪了劉備,諸葛亮力保都不行,第二個人是由於罵了劉備,有叛變謀反的嫌疑被處死,劉封是由於,諸葛亮,劉備怕他們死後,沒人能壓制劉封,劉封會威脅劉禪地位而被辭死,魏延是由於和楊儀有私怨而死,他並沒有想著要謀反)。蜀漢本身人才少,損失一個就減少了一個。

    諸葛亮用人不當

    諸葛亮在做事上面,事無鉅細,必親力親為,舉個例子,據說連一個人挨20板子這種事情,諸葛亮都要親自審批檢視。那麼一方面會使自己積勞成疾,另一個方面,手下的人得不到鍛鍊,或者說得到鍛鍊的機會少,那麼人才也不容易成長起來。作為領導,你把許多事情做了,那你的小弟幹嘛呢,他們如何才能成長起來,獨擋一面呢。諸葛亮對人才出現錯用,誤用的現象,馬謖的打仗理論知識還行(勉強算是個人才,打孟獲時,馬謖提出了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戰略方針),可是實戰水平很次,可以給別人當副手,打輔助。但是他不能獨擋一面,結果諸葛亮誤用了他,後來損兵折將,失了街亭。造成北伐失敗。

    在蜀漢當時的條件下,基本上出不了什麼人才。自荊州失去之後,即使蜀漢能出那麼一兩個人才,但基本上逃避不了亡國的命運,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 8 # 汐水柔情

    蜀國後期人才凋零,特別是名將方面,所謂“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這句話說明蜀國後期,基本上沒有大將可用,然而很多人把蜀國沒有人才怪到諸葛亮頭上,說諸葛亮限制了蜀華人才發展,加上年年北伐,使得蜀國加速滅亡,這樣認為的人,是沒有看過歷史的人,是看過演義小說然後隨便看點《三國志》就來對諸葛亮說三道四,分析沒理沒據,這是一種低素質的噴子行為。

    蜀國後期為什麼在將領方面人才如此少呢?首先需要分析劉備去世後,蜀國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劉備夷陵之戰敗後,相繼去世,蜀國精銳部隊基本全軍覆滅,大將也相繼離世,剩下的大將只有魏延和趙雲。而蜀國不但跟魏國是敵人,跟東吳也成為敵人,此時蜀國後方叛亂,蜀國抽不出兵力去平定叛亂,這也是蜀國在後方叛亂,蜀國幾年都沒有去平定的原因,因為蜀國已經沒有可以調動的軍隊,需要重新培養一批軍隊,經過三年,諸葛亮帶領一批新的軍隊,沒有實戰經驗的軍隊去平定後方,當做訓練實戰。

    平定後方叛亂後,開始準備北伐,北伐才剛剛開始,趙雲離世,蜀國大將只剩魏延,直到最後得到姜維,諸葛亮北伐到死也沒有成功,那麼因為諸葛亮北伐沒有成功,很多人說諸葛亮窮兵默讀,限制蜀華人才發展,消耗蜀國國力,導致蜀國加速滅亡,這裡我們不討論諸葛亮軍事才能問題,討論諸葛亮治蜀,是否限制了蜀華人才發展:

    諸葛亮治蜀:

    一、民心悅服,至今思亮:

    諸葛亮死後,蜀中的老百姓就給諸葛亮立廟,祭祀諸葛亮【 而烝嘗止於私門,廟像闕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都是淳樸的老百姓,不會虛偽。諸葛亮在魏國屯田,對當地老百姓秋毫無犯,甚至到了晉朝中期,關中那裡的老百姓還紀念諸葛亮【 【青龍二年春,亮帥眾出武功,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諮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諸葛亮的民心便是他政治的最好寫證,時至今日四川的老百姓依然紀念他,千古悠悠,功德自在民心。

    二、人口大增,蕭規曹隨:

    據晉書地理志記載【 章武時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經歷了夷陵之戰後,國力損失慘重,人口肯定又減了不少,但是蜀國滅亡時【 及平蜀,得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姜維二十多年窮兵黷武,人口竟然不減反增。可見人口的基礎肯定是諸葛亮時期打下的,能保證二十多年窮兵黷武人口還比一開始多,那諸葛亮得積攢多少人啊?一百多萬以上是沒有問題了,諸葛亮內政水平實在驚人。

    諸葛亮死後他的繼承人蔣琬費禕都繼續用諸葛亮的方法治理蜀國【 蔣琬方整有威重,費禕寬濟而博愛,鹹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是以邊境無虞,邦家和一】。至少費禕死之前,蜀國國力一直穩步增長。

    三、科教嚴明,蜀漢大治

    諸葛亮是典型的法家代表,但不同的是他是以儒家為基礎的, 行政不實於急功,在於教化人民,使國家風氣改變。諸葛亮就曾做出過解釋【 賞罰之政,謂賞善罰惡也。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賞賜知其所施,則勇士知其所死;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故賞不可虛施,罰不可妄加,賞虛施則勞臣怨,罰妄加則直士恨。】 明確提出了儒家的賞善懲惡,他還親自做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等,可見是真正的儒家法治思想了。很快在諸葛亮儒家教化和法治之下蜀漢【 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蜀國風氣上到官下到民,都有了很大改觀,蜀漢面貌煥然一新。也有一些用法治的政治家如王猛,但他們只讓上層,而下層老百姓還沒有達到那種地步,這就是他們不如諸葛亮的地方,不知道運用儒家教化,。而是諸葛亮最強的地方就是不用殺人立威,蜀國都聽他的。而王猛商鞅這種的還得殺一些貴族,還能起到這種效果

    四、民不知兵,以戰養戰:

    諸葛亮政治最讓我佩服的一點就是屢此出兵北伐,不但沒有勞民傷財、窮兵黷武還讓蜀國國以富饒,這一點張博已經指出來了【 亮所能者,日用兵而民不知兵,日調賦而國不知賦,軍農並興,若行無事。以周公之法寓於管子之令,而天下莫能窺其間,是以神也。】。這是一個多麼高的境界,歷史上幾個人能做到,史書記載蜀國十二萬,諸葛亮每次帶八萬,依此替代 【 其兵多不過十二萬,孔明所用八萬,常留四萬,以為更代。蜀之所以強者,以孔明不盡用之。】而諸葛亮還在漢中等地屯田,因地制宜,史書記載魏軍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重】這就是國力不衰弱的原因吧。

    五、修堰築渠,天府之國

    諸葛亮在蜀中造福老百姓,修了七十多做堰,有一些現在仍然可以使用,而李冰築堰,諸葛亮護堰這句話大家都聽過,要是沒有諸葛亮估計都江堰早不能用了,哪來的什麼天府之國【 諸葛亮北征,以此堰農本,國之所資,以徵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因此四川能一直保持天府之國,諸葛亮功不可沒,四川的鹽井魚田之饒就是諸葛亮創造的。歷代政治家能把自己國家治理的很好,但對後世卻沒有任何幫助,而諸葛亮造福了千年,這就是他們和諸葛亮的差距。

    蜀國一開始剛入成都的時候【 滿目瘡痍,飢蒿草野”】 但諸葛亮積極治理。 固定一千八百多人,維護都江堰,“千井齊又何秘要”。這是利用天然氣,發展鹽業,限制釀酒,提高冶煉技術,設定堰官、錦官、司金中郎將、典農校尉、鹽府校尉。對國計民生關係重大的鹽、鐵實行專賣。使蜀漢政權最後竟然出戰【“田疇闢、倉廩實,器利,積蓄饒”的繁榮景象。】。左在《蜀都賦》也讚歎不已。

    大勳未集,天奪其魄。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長為雷雨,武侯雖然沒有什麼改革推行什麼新法,但是推行新法的本質不也是治理好國家嗎,而諸葛亮達到了,五百年後梁益之民仍然思念武侯,公道自有人斷。

    今天就講這麼多,如果想更多瞭解諸葛亮治蜀,可以去看《中國通史》之諸葛亮治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詹和小卡誰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