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只愛潘多拉
-
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秦檜早年堅決主戰,從金國返回來後,又堅決主和。這種前後完全相反的表現,確實讓後人百思不得其解,感覺這人簡直就是人格分裂。
不過,如果我們仔細分析,理清楚秦檜為什麼主和,又為什麼主戰,我們就會發現,秦檜並非人格分裂,反而他為人行事,始終圍繞箇中心。是哪個中心呢?
(秦檜劇照)
靖康元年,當金兵南下的時候,秦檜擔任的是太學學正,太學學正是太學裡負責制定規章制度的,是一個非常小的,而且是非常邊緣的官。但是,當金國索要北宋三鎮時,秦檜上書反對,表示最多割一鎮,宋欽宗雖然沒有聽他的,但是把他升為職方員外郎,又改為幹當公事。這個職位屬於是張邦昌的副手,張邦昌當時是割地使。宋欽宗設立“割地使”這個名字,雖然太爛,遭千古罵名,其實差不多相當於當時的外交部長。
秦檜因為反對議和,從一個邊緣的,在皇帝心中完全沒有存在感的小官,變成當時最重要的外交部官員,職位升了,位置也重要了。
再看秦檜的第二次升官。當金軍兵臨城下,又要求北宋割地,不然就進攻汴京的時候,宋欽宗讓大臣們投票表決。結果70人同意割地,36人不同意割地,秦檜屬於不同意割地的36人之一。但隨即宋欽宗就把秦檜升為御史中丞。
宋欽宗是比較主和的,秦檜則是主戰的。但是宋欽宗很奇怪,秦檜越主戰,越和他觀點不一致,他越升秦檜的官。奇怪吧?
其實這也好理解,宋欽宗之所以主和,是因為他害怕打不贏。但是大臣們如果也是一味主和,那就沒抵抗,乾脆亡國算了。所以,宋欽宗才會那麼信任主戰的官員。(再說了,秦檜其實是恰到好處地主戰,就比如“割三鎮只同意割一鎮”,這其實是“五十步笑一百步”。)
(宋欽宗畫像)
當秦檜從金國逃回來後,他的主張改變了。當時朝廷和宋欽宗時期的官場氣候完全不同,朝野上下是一片主戰之聲。在這種情況下,秦檜向宋高宗提出了“如欲天下無事,南自南,北自北”的南北分治方略。宋高宗表揚他忠心可嘉,升他為禮部尚書,不久又升他為參知政事(副宰相)。
原先因為主戰,秦檜得到升遷。現在因為主和,秦檜又得到升遷。秦檜總在升遷中。
不久,宰相範宗尹因為一件事與宋高宗觀點不一致,秦檜堅決附和宋高宗。宋高宗罷了範宗尹。罷了以後,並沒有升秦檜。這時候秦檜揚言:“我有二策,可聳動天下。”有人問他是什麼?他說,現在沒有宰相,無法執行,說了也沒用。於是宋高宗便升他為宰相。
接著,宋高宗雖然因為朝中政治鬥爭,一度罷免了秦檜宰相的職務,但是,後來又迅速把秦檜升為宰相。而且還讓他獨相十多年。
宋高宗為什麼要升秦檜為宰相呢?是不是希望秦檜能拿出拯救國家於危難的奇策?其實他也知道,秦檜拿不出什麼奇策,但他知道,秦檜支援他求和的主張。
宋高宗為什麼要一意求和?既然朝堂上下都是一片主戰之聲,而且岳飛、韓世忠、吳玠等人還在連打勝仗,如果一直堅持打下去,收復更多的國土,未必不可能。再說了,就算不能收復全部的國土,以戰促和,在求和的時候,不是手中的籌碼更大嗎?
其實,這是老百姓的想法,不是宋高宗的想法。宋高宗的顧慮太多了:一是如果打金國,把金國逼急了,金國把宋欽宗送回南宋,該咋辦?二是南宋初年的軍隊,大都是從民間招安來的,如果將領擁兵自重;或者將領沒想稱王,士兵們對他黃袍加身,又該怎麼辦?
但是要和議,談何容易?朝野上下一片主戰之聲。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人來幫他做成這件事,並且幫他背這個黑鍋。
(宋高宗畫像)
秦檜完全掌握了宋高宗的心裡,他願意成為那個強有力的人,他願意來幫宋高宗背這個黑鍋,只要宋高宗讓他當宰相,讓他獨相,讓他走上權力的高峰,他什麼都願意。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秦檜無論主戰,還是主和,都是圍繞一箇中心。這個中心就是讓自己升官,讓自己走上權力頂峰。
(參考資料:《宋史》)
-
3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無恥啊。
先不說秦檜秦檜到底早年是不是主戰派,我們知道的是,近年來為秦檜洗地的人是越來越多的,其目的或譁眾取寵,或擾亂民智,皆是齷齪無恥的行為。
將秦檜描繪成一個主戰派,或者是早年的主戰派,是典型的無中生有。
關於秦檜在南宋乾的破事,我們都清楚,我們就看下秦檜早年都幹了什麼。
《宋史》卷四百七十三列傳第二百三十二對秦檜的生平進行了向西記載:
“靖康元年,金兵攻汴京,遣使求三鎮,檜上兵機四事:一言金人要請無厭,乞止許燕山一路;二言金人狙詐,守禦不可緩;三乞集百官詳議,擇其當者載之誓書;四乞館金使於外,不可令入門及引上殿。不報。除職方員外郎。”
金康元年是1126年,金國在消滅遼朝後,兵威正盛,遂大舉南下,想要奪取北宋的北方三鎮,此時的秦檜根據金國的情況,向宋欽宗上書,金人貪得無厭,野心肯定不止燕山地區,所以要做好防禦,不能無限制滿足金人胃口。
很MAN是不是?
“尋屬張邦昌為幹當公事,檜言:“是行專為割地,與臣初議矛盾,失臣本心。”三上章辭,許之。”
北宋讓秦檜跟著張邦昌和金國交涉,秦檜認為這是專門去割地的,丟不起這個人,最重要的是和秦檜之前的初衷相違背,所以秦檜三次上書推辭,獲得允許。
很爺們兒是不是?
“御史中丞李回、翰林承旨吳開共薦檜,拜殿中侍御史,遷左司諫。王雲、李若水見金二酋歸,言金堅欲得地,不然,進兵取汴京。十一月,集百官議於延和殿,範宗尹等七十人請與之,檜等三十六人持不可。未幾,除御史中丞。”
此時的秦檜被御史中丞李回、翰林承旨吳開一起推薦為殿中侍御史,遷左司諫。此時金國傳話,要北宋繼續割地,否則就攻打汴京,然後百官朝議,70多人主張答應金國,而已秦檜為首的36人主張拒絕。
是不是很勵志?
“留守王時雍等召百官軍民共議立張邦昌,皆失色不敢答,監察御史馬伸言於眾曰:“吾曹職為爭臣,豈容坐視不吐一辭?當共入議狀,乞存趙氏。”
“”時檜為臺長,聞伸言以為然,即進狀曰:檜荷國厚恩,甚愧無報。今金人擁重兵,臨已拔之城,操生殺之柄,必欲易姓,檜盡死以辨,非特忠於主也,且明兩國之利害爾。趙氏自祖宗以至嗣君,百七十餘載。頃緣奸臣敗盟,結怨鄰國,謀臣失計,誤主喪師,遂致生靈被禍,京都失守,主上出郊,求和軍前。兩元帥既允其議,布聞中外矣,且空竭帑藏,追取服御所用,割兩河地,恭為臣子,今乃變易前議,人臣安忍畏死不論哉?宋於中國,號令一統,綿地萬里,德澤加於百姓,前古未有。雖興亡之命在天有數,焉可以一城決廢立哉?昔西漢絕於新室,光武以興;東漢絕於曹氏,劉備帝蜀;唐為朱溫篡奪,李克用猶推其世序而繼之。蓋基廣則難傾,根深則難拔。張邦昌在上皇時,附會權幸,共為蠹國之政。社稷傾危,生民塗炭,固非一人所致,亦邦昌為之也。天下方疾之如仇讎,若付以土地,使主人民,四方豪傑必共起而誅之,終不足為大金屏翰。必立邦昌,則京師之民可服,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師之宗子可滅,天下之宗子不可滅。檜不顧斧鉞之誅,言兩朝之利害,願復嗣君位以安四方,非特大宋蒙福,亦大金萬世利也。”
1127年金國攻破汴京,俘虜徽欽二帝,隨後立張邦昌為皇帝,此時的秦檜作為宋朝高官,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簡單說來就是一個意思,張邦昌名不正言不順,我堅持立趙氏後人為帝。
是不是很有原則?
其後張邦昌繼位,建立偽楚,秦檜等人因為不支援張邦昌,被金國帶到了北方,開始向主和派轉變。
所以有些人認為,秦檜曾經是一個熱血青年,一個堅定的主戰派!
真的是這樣嗎?“靜Yes”認為不是,之所以有些人這麼認為,且還具有相當的市場,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時無英雄,而使豎子成名
從來沒有一個朝代,像宋朝這樣,以投降為主流,以妥協為能事。
自秦漢以來,所中華民族形成的尚武精神,在經歷了趙匡胤的閹割後,徹底成了一個任人宰割的綿羊。
可惜,人畜無害的北宋,周邊盡是虎視眈眈的豺狼。
所以,在這樣的投降聲此起彼伏的環境中,秦檜的聲音才顯得如此有血性、有擔當。
這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所謂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將秦檜放在漢唐可能顯不出來,但放在北宋的環境中,可就真的像錐子一樣現出來了。
2、為臣之道,盡責而已
很多人說,秦檜就是宋高宗的一個搶手,替宋高宗殺了岳飛,然後義無反顧地背了鍋。所以,秦檜是盡職盡責的臣子。
乍一聽,是這麼回事。
關鍵問題是,處於這樣的環境中,秦檜有別的選擇嗎?
所以,拿著不得不做的事來神話成主動去做的事,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作為宋朝的狀元,秦檜必定前途無量。而作為宋朝的臣子,為主分憂難道不是臣子的分內職責?
在北宋和在南宋都一樣,所謂的高大形象充其量只不過是秦檜不得不履行的義務。
雖然宋朝沒有殺士大夫的傳統,但是可以借刀殺人,秦檜不想死,所以只能上,因為想仕途發達,所以秦檜必須見風使舵。
這裡的風,不是吵吵嚷嚷的大臣們,而是當朝的皇帝。
所以,“主戰”的北宋秦檜和“主和”的南宋秦檜是同一個人,他一直都沒有變。所謂的“主戰”,更多的是權宜之計,阿諛奉承之計,將他和韓世忠、宗澤、岳飛等相提並論,這是對民族英雄的最大侮辱。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4 # 君山話史
我的天,秦檜幾時是堅定的主戰派?
這種黑白顛倒的觀點,必須毫不留情批駁!李綱、宗澤、岳飛這些才是堅定的主戰派,秦檜狗屁不是。
為什麼突然冒出這麼種說法,說他秦檜是主戰派呢?這是對史料的嚴重誤讀!
我先來說說歷史背景。
宣和七年(1125年),宋金戰爭爆發,金兵長驅直長,直殺到開封城下。宋徽宗遜位,由宋欽宗主持大局。宋欽宗就是個軟蛋,在開封守備兵力超過二十萬,而金兵只有六萬的情況下,選擇割地求和的妥協方案。金人提出的條件,是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
這時秦檜上書朝廷,提了幾個建議:第一個是說金人貪得無厭,請求只割讓燕山一路,也就是把從遼人手中收復的幽燕之地,割給金國;第二個是說金人狡詐,“守禦不可緩”,守備不可放鬆。
那麼“守禦不可緩”這五個字,是否說明秦檜是主戰派呢?絕對不是!他的態度是明顯的,還是要談判割地的,只是能少割就少割。在談判沒完成之前,守備不能放鬆,這不是主戰,不是要跟金人死磕到底,而是一種籌碼,要是守備放鬆了,人家的要價就更高。你看秦檜就建議很明確,就是少割地,並不是要抗戰到底。
如果說此時秦檜還有點可稱道的地方,那就是他只是個小投降派,還算不上大投降派。
靖康之變後,宋徽宗、宋欽宗被金人擄走。金人打算立張邦昌為傀儡皇帝,這時,秦檜又跳出來表現一下,給金國元帥寫了一封洋洋灑灑的反對信:
“檜荷國厚恩,甚愧無報。今金人擁重兵,臨已拔之城,操生殺之柄,必欲易姓,檜盡死以辨,非特忠於主也,且明兩國之利害爾。趙氏自祖宗以至嗣君,百七十餘載。頃緣奸臣敗盟,結怨鄰國,謀臣失計,誤主喪師……割兩河地,恭為臣子……宋於中國,號令一統,綿地萬里,德澤加於百姓,前古未有。……張邦昌在上皇時,附會權幸,共為蠹國之政。……若付以土地,使主人民,四方豪傑必共起而誅之,終不足為大金屏翰。必立邦昌,則京師之民可服,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師之宗子可滅,天下之宗子不可滅。檜不顧斧鉞之誅,言兩朝之利害,願復嗣君位以安四方,非特大宋蒙福,亦大金萬世利也。”
好一個“不顧斧鉞之誅”,此信一出,忠臣形象躍然紙上矣。但是這封信只是表明他效忠趙氏,並沒有看出他有什麼凜然不動的民族氣節,相反,還有“恭為臣子”這樣搖尾乞憐的文字。
由於不對金人胃口,秦檜也被擄到金國。
從秦檜的早期表現來看,還算不上大惡之人。他主張少割地,反對立張邦昌,希望延續趙宋之國祚等等行為,尚有一丁點可肯定之處。然而,他絕對不是主戰派,從來沒有過任何抗戰到底的念頭。
到了金國後,秦檜完成他思想的大轉變,開始鼓吹所謂和談的投降主義。以前他還不主張割讓河北三鎮之地,後來卻提出“南自南,北自北”的主張,就是宋朝完全放棄北方淪陷的土地與人民,實施一刀切,徹底割斷北方與南方的紐帶,討好金國主子。秦檜的主張得到金國元帥完顏撻懶的歡心,《宋史》說:“蓋檜在金庭首唱和議,故撻懶縱之使歸也。”認為秦檜後來之所以能回到南宋 ,其實是完顏撻懶一手安排的。撻懶能縱秦檜南歸,因為他已經知道,秦檜已經是金人的一條狗,已經沒有任何骨氣可言了。
-
5 # 沂藍書院趙月光
秦檜從來都不是一個主戰派,早年的秦檜是一個溫和的主和派,被擄到金國去後,變成了一個極端的主和派。
另外還要澄清一點,秦檜沒考中狀元,只是前三名。宋史記載登“政和五年第,補密州教授”。“何慄,字文鎮,仙井人,政和五年進士第一”,那一年的狀元是何慄。秦檜應該是前三名,因為只有進士第一甲才能當州教授。
前期的秦檜是個溫和的主和派靖康元年,金兵第一次圍困汴京時,要求宋朝割讓三鎮。秦檜上書請只割讓燕地一鎮,秦檜也是主和,但在割讓多少上堅持少割讓,並且要求堅守其他各地
一言金人要請無厭,乞止許燕山一路;二言金人狙詐,守禦不可緩;三乞集百官詳議,擇其當者載之誓書;四乞館金使於外,不可令入門及引上殿。
金人準備立張宗昌為帝,秦檜不同意,要求立趙氏為帝。
頃緣奸臣敗盟,結怨鄰國,謀臣失計,誤主喪師,遂致生靈被禍,京都失守,主上出郊,求和軍前。
秦檜給金人的上書,主要談了北宋滅亡的原因是敗盟,敗了以前的和平之盟。秦檜也不反對求和。
後期的秦檜是個極端的主和派秦檜被金人擄到北方後,看到宋朝的孱弱,金兵的強盛。內心從一個溫和的主和派變成了一個極端的主和派,認定了“南歸南,北歸北”,以黃河為界,才能保持和平。極端的主和派,可以透過陰謀殺掉各種主戰派。
所以秦檜並沒有從一個主戰派轉變成一個主和派。只是主和的程度變深了,從以前只割一鎮,到後來割黃河以北都不心疼。再後來到趙構割淮河以北時,秦檜只稍微心疼了一點。
-
6 # 如是史社
秦檜大概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奸臣”之一。就是這樣一個被唾罵了百年的佞臣,開始是堅定的主戰派,實在沒想到吧。
北宋末年,秦檜是進士及第,任太學學正。金兵包圍汴京時,秦檜主張“舉國抗金,不割一地,金人無義,不與議和”。後來勉強隨張邦昌出使求和,幾經週轉才回宋國。1127年,靖康之難發生後,秦檜隨徽、欽二帝一起被金軍擄走。同年,趙構南方稱帝,史稱“南宋”。
秦檜在1130年逃回宋朝。秦檜返朝入對,提出”如欲天下無事,南自南,北自北“的南北分治方略。宋朝很快和軍事受挫的撻懶達成和議。次年秦檜拜相,專管政務。但很快又被呂頤浩剪除黨羽,以“主和專權”為由擠下相位。
閒賦多年的秦檜終於二次拜相。他見高宗議和之心已定,遂獨攬議和大權,不許朝臣干涉。議和達成:宋向金稱臣,金歸還江蘇、河南之地;歸還高宗父母屍骨。
議和期間,金大將金兀朮奪權,後方不穩,急需議和來安內。正中高宗下懷,他將主戰的韓世忠、張俊、岳飛三人升為樞密使,實際是要削兵權。而岳飛那時已經逼近黃河以北,襲擾金軍後方,這是明擺會破壞議和。於是,岳家軍奉旨南撤,岳飛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秦檜提出“謾侮先皇、意圖謀反,受詔不救淮西等罪名”,岳飛最終被賜死獄中。
岳飛被害後,家屬流放嶺南,被株連者或坐牢或流放,或死於獄中。韓世忠也只能掛個閒職興嘆。而秦檜黨羽,雞犬升天。此後,秦檜便總攬大權,排除異已,興文字獄。1155年,秦檜死於家中,年66。
其實秦檜本就不是一個有大志的人。早年家貧做私塾老師時,也就是想“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猢猻王。”後來做官本想堅持讀書人氣節的,誰知先做了“亡國奴”,還被“罷相”,骨子裡的“小人之心”就出來了。
而高宗其實和歷史上所有的帝王都一個心思:攘外必先安內。當時的內是什麼?高宗有句話可以看出來:劉麟敗北朕不足喜,而諸將知尊朝廷為可喜也。”內就是兵權在握的大將們,朝廷很難節制了。加上高宗也不想迎回“二帝”,所以,秦檜順從的成了高宗的好刀,操持了所有“帝王不可對人言”的心思。
-
7 # 灬2000
秦檜殺岳飛,是中國古代的冤案。秦檜不是天生的壞人。在腐朽的宋王朝,生命尊嚴都無從保證,靖康之恥,宋王朝是自食惡果!至於秦檜被金人收買,做了漢奸,就是泥沙俱下的產物了,我們可以罵秦檜,但是慫朝也難辭其咎!
回覆列表
秦檜早年確實是主張對“金”強硬的,是北宋末年對金強硬派的代表人物,當時金朝要求北宋割讓中山府、太原府和河間府三鎮,相當於讓宋朝勢力退出今天的河北、山西地區,秦檜當時堅決反對,寫下立場強硬的《上欽宗論邊機三事》,堅決反對割地求和。當時領銜主戰的三十六名主戰官員中,秦檜是態度最積極的一個。
對今天大多數人來說,北宋末年的秦檜和南宋的秦檜完全判若兩人,完全不符合我們所熟知的秦檜的“人設”,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年輕的秦檜是“書生”,而後來的秦檜是“政客”,這本來就是兩種不同的人設風格。
秦檜在北宋末年是以“太學生”出道的,年輕時做的官也是“太學正”,就是國家最高大學——太學的訓導主任,所以年青時代的秦檜就是一個長期呆在學校裡面的書生。書生一般是理想主義者,北宋名臣富弼,在仁宗年間也是一個力主對西夏採取強硬立場的書生,他力勸仁宗對西夏用兵,但到了晚年,真碰上想對西夏用兵的宋神宗時,他卻說“願陛下二十年不言兵”。搞得雄心勃勃的宋神宗悵然所失。因為政客閱歷豐富之後,才知道世事艱難,很多事情,並不是靠理想、靠衝勁就可以解決的。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書生變成政客以後,都會像秦檜那樣前後“判若兩人”,拿富弼來說,雖然他晚年不主張“用兵”,但也不是一個主張“投降”的人,只是不像年青時那樣激進罷了,而是傾向於使用積極的防禦戰略,不主動挑起戰事而已。
那麼秦檜年青時主戰,後來主和,基本上他的“和”,就是“投降”,簡直讓當時的很多人都大跌眼鏡(雖然宋朝還沒有眼鏡哈),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性格決定的。秦檜的性格在年青時代就已經顯現出來。他在青年時代讀太學的時候,就以“博記工文,善幹鄙事”而著稱,在同學中有個綽號叫“秦長腳”,可見他是一個“聰明人”,而且善於投機,北宋末年的風氣是“主戰”能贏得名聲,撈取政治資本,迅速提升地位。所以積極主戰,一付慷慨激昂的樣子。
秦檜在北宋末年本來是個“太學正”(九品官),在官場基本上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小人物,但因為他高喊主戰的口號,贏得名聲,一下子就被提升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三品”高官,是御史臺的最高長官,所以秦檜由一個九品的大學訓導主任,不到一年就當上了國家監察委員會主任,簡直是坐火箭了。所以他青年時代主戰,是撈了很多好處的,這跟他後來看準了宋高宗無心抗金,只想當個偏安皇帝的心理之後,堅決主和,然後做了二十的喪權辱國的“太平宰相”一樣,無論主戰、主和,都是要爭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一個聰明而又善於投機的人,善變就是他的特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