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汾酒釀造工

    儒家巔峰級人物黃宗羲,對王陽明建立心學之前的經歷說了一句似褒卻不恭敬的話:“王文成(陽明)可謂善變者也。”他的學生湛甘泉把王陽明的“善變”方式概括為任俠、騎射、辭章、神仙、佛教。的確,王陽明前半生的精神豔遇五彩紛呈。和大多數人一樣,他年輕時也不肯老老實實地專鑽一門。用民間的話說就是,想起一出是一出,這就是窮折騰。心理學家說,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慾望,我們的人生就是透過無數次選擇來到達終點的。糟糕的是,選擇越多,離心靈就越遠,彎路就越長。

    王陽明五歲時開口說話,就已對儒家經典倒背如流,雖然談不上有獨到見解,但至少他不討厭儒家思想。

    八歲時,他突然對神仙之術產生狂熱興趣。

    十二歲到北京遊覽民族英雄于謙的廟時,又突然被于謙吸引,轉而跑去居庸關外軍事冒險。回到北京後便熱情洋溢地寫了一篇《平安策》,希望老爹能把它交給皇帝。

    十三歲時,老孃去世,自此王陽明對生死有了翻天覆地的看法。他逐漸感覺到人生如此可厭,好不容易來到人世,卻只是短暫的幾十年,如果命運不公,十幾年甚至是幾年就終結了。這一負面情緒又讓他重新拾起了神仙之術。如你所知,對神仙之術的渴求,讓他跟一位老道士一同過了洞房花燭夜。

    十八歲時遇到大儒婁諒,再度燃起他對儒家聖人的火焰,但經過格竹子事件後,他認為朱熹的“格物”是錯的,又因為科考失敗,逼著他放棄了聖人之學,選擇了辭章(寫文章詩歌)。二十一歲國考失敗,跑回老家搞了個龍泉山詩社,二十五歲國考又失敗,他迅疾放棄了辭章又回到騎射(軍事)上來。

    二十七歲,也就是中進士的前一年,他看到了朱熹給南宋三任皇帝趙惇(宋光宗)的上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居敬持志,為讀書之本;循序致精,為讀書之法。”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王陽明大夢方醒,再度回到儒學這座大山前。不過,他很快就被朱熹的“格物”搞得暈頭轉向,最後不得不悲嘆一聲:看來聖人之路還真不是我走的,於是,又回到了神仙之術上了。

    二十八歲,王陽明終於考中進士,這種選擇性的焦慮才因為工作的原因暫時得到緩解。

    多年以後,王陽明總結這段“選擇性焦慮症”時說,自己沉溺於邪僻中達二十年。但在當時,他沒有這樣的覺悟。每一次的選擇都帶著英雄氣概和百死不回的意志,可當他放棄時又會給自己找各種藉口,放棄辭章之學,他說是虛文;放棄騎射兵法,他說英雄無用武之地;放棄道佛之術,他說道、特別是佛有違人性。

    關於這後一件,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三十二歲那年,王陽明在杭州閉關修煉,突然開悟,跑到虎跑寺“指點”一個和尚放棄佛門,當時他看到和尚閉眼閉嘴,突然就大喝:“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什麼!終日眼睜睜看什麼!”這一喝,很內行。老和尚被王陽明震得開了眼,也開了口。

    王陽明問他:“你家裡還有什麼人?”

    和尚回答:“母親還在。”

    王陽明問:“想念她嗎?”

    和尚感嘆:“不能不想念。”

    王陽明如同一位精神導師一樣對和尚說,那就去你母親身邊思念吧。第二天,和尚跟佛祖一刀兩斷。

    2

    在反覆無常的選擇中,王陽明得到了什麼呢?或者說,如王陽明這樣智慧過人的人在多種選擇上是否有成就呢?

    先看他的辭章之學,王陽明在龍泉山詩社時,常跟忘年詩友魏翰一起登山,兩人一面登山,一面做詩。詩句彷彿是地上的石子,每次都被王陽明收了最好的去。魏翰老臉掛不住,不過礙於老臉,也只能勉強地掛著。他對王陽明說:“你的詩才太高,我只好甘拜下風,退避數舍。”

    後來王陽明到建設部(工部)實習,經常和京城文化圈的人混在一起。當時文化圈裡的很多牛人都是王陽明的好朋友,比如當時號稱“十才子”的頂尖人物李夢陽、喬宇、何景明、徐楨卿等,隨便拎出來一個,那都是萬人敬仰的暢銷詩作家。這些人對王陽明在文章詩歌上的評價特別高,大學士李夢陽說王陽明是不世出的才人之一。後來,王陽明為了在辭章上有所成就,幾乎嘔心瀝血,高強度的學習與寫作使他的肺病經常發作,遺憾的是,才而立之年,就已有了下半生的光景了。即使是超級理性的人也很難做出評價,王陽明對辭章之學的沉溺到底是對還是錯。

    二十八歲,王陽明終於考中進士,這種選擇性的焦慮才因為工作的原因暫時得到緩解。

    多年以後,王陽明總結這段“選擇性焦慮症”時說,自己沉溺於邪僻中達二十年。但在當時,他沒有這樣的覺悟。每一次的選擇都帶著英雄氣概和百死不回的意志,可當他放棄時又會給自己找各種藉口,放棄辭章之學,他說是虛文;放棄騎射兵法,他說英雄無用武之地;放棄道佛之術,他說道、特別是佛有違人性。

    關於這後一件,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三十二歲那年,王陽明在杭州閉關修煉,突然開悟,跑到虎跑寺“指點”一個和尚放棄佛門,當時他看到和尚閉眼閉嘴,突然就大喝:“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什麼!終日眼睜睜看什麼!”這一喝,很內行。老和尚被王陽明震得開了眼,也開了口。

    王陽明問他:“你家裡還有什麼人?”

    和尚回答:“母親還在。”

    王陽明問:“想念她嗎?”

    和尚感嘆:“不能不想念。”

    王陽明如同一位精神導師一樣對和尚說,那就去你母親身邊思念吧。第二天,和尚跟佛祖一刀兩斷。

    2

    在反覆無常的選擇中,王陽明得到了什麼呢?或者說,如王陽明這樣智慧過人的人在多種選擇上是否有成就呢?

    先看他的辭章之學,王陽明在龍泉山詩社時,常跟忘年詩友魏翰一起登山,兩人一面登山,一面做詩。詩句彷彿是地上的石子,每次都被王陽明收了最好的去。魏翰老臉掛不住,不過礙於老臉,也只能勉強地掛著。他對王陽明說:“你的詩才太高,我只好甘拜下風,退避數舍。”

    後來王陽明到建設部(工部)實習,經常和京城文化圈的人混在一起。當時文化圈裡的很多牛人都是王陽明的好朋友,比如當時號稱“十才子”的頂尖人物李夢陽、喬宇、何景明、徐楨卿等,隨便拎出來一個,那都是萬人敬仰的暢銷詩作家。這些人對王陽明在文章詩歌上的評價特別高,大學士李夢陽說王陽明是不世出的才人之一。後來,王陽明為了在辭章上有所成就,幾乎嘔心瀝血,高強度的學習與寫作使他的肺病經常發作,遺憾的是,才而立之年,就已有了下半生的光景了。即使是超級理性的人也很難做出評價,王陽明對辭章之學的沉溺到底是對還是錯。

    再看他軍事方面的成就。王陽明年少時寫的《平安策》父親眼中只不過是書生的意氣用事,當時讓王陽明引以為傲的可能就是他對《武經七書》的評價。《武經七書》是宋人編輯的一套軍事叢書,共為七本:《孫子》、《司馬法》、《尉繚子》、《六韜》、《吳子》、《三略》、《唐李問對》。南宋第一任皇帝趙構(高宗)曾指定《武經七書》為選拔將領考試的必讀書,所以,這套書在社會上廣為流傳。王陽明對《三略》的評價只有五個字:瞭然心目矣。這是最投機取巧的“化約法”,什麼都沒說,卻自認為什麼都說了。比如有人評價《紅樓夢》就一個字:好。怎麼好,卻沒有說。而對《六韜》,他的評語是:這是講“陰謀”的書,不足掛齒。這是把個人情感投射到了事物上,幾乎是審美法了。王陽明後來羽扇輕揮地讓江西土匪灰飛煙滅,讓寧王束手就擒的軍事才能,實在跟他在這一時期的軍事成就無法牽上關係。

    最後看他的道佛成就。不得不提的是,王陽明選擇道佛,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得已而為之。他二十一歲時感染肺病,二十七歲復發,三十一歲加重而因此辭職。在他後半生,多達十餘次因為肺病而請假,所以他學習道佛養生之術,並且指出,能讓身體好就是仙人,能不被塵世所累就是佛祖。從因果角度上看,對道佛的喜愛讓他頻頻回首而從格物之學轉向身心之學,使他後來的心學有了以身體為中心的特徵,這不能不說道佛的確給他建立心學提供了土壤。然而,當一個人沒有意識到(王陽明就沒有意識到他後來能建立心學)自己將來的成就時,他當下所做的一切其實就是走彎路。

  • 2 # 恆語3

    李夢陽,生於明朝,才思敏捷,自命不凡。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是復古派代表。

    王明陽,生於明朝,精通儒釋道,是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創立王學思想,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其思想理論流傳至日本,北韓,東南亞一代,立德,立身,立言,立信。其思想體系與孔子,孟子,朱熹,並列。

  • 3 # 虯龍歧伯

    在“知行合一”思想的指導之下,王陽明一直十分討厭那些在官場上只會誇誇其談的大臣,這也是他在做官之餘一直醉心於講學和屢次向朝廷提出辭官的真正原因之一。

    在王陽明看來,那些只會空談的官員的行為其實就是一種“知”與“行”嚴重脫節的行為。換句話說就是,這些人只知道尋根引據地空想空談,卻不知道把自己的這些想法拿到現實中去實踐和驗證一下,簡直就是一種“知而不行”的行。按照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理念,這種“知而不行”的行為並不能算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知”,因為它脫離了實踐的“知”,是毫無意義的。

    比如復古派“前七子”的領軍人物李夢陽,從才學上來講,王陽明是十分欽佩他的,尤其是他那一手頗得顏真卿筆祛精髓的書法。在當時受到了在京文官與文人們的一致稱頌,很多人都以求得李夢陽的一幅字為榮。另外,李夢陽的文章更是得到了很多文人的讚賞。在初入仕途的那幾年,王陽明對李夢陽這個人甚是欣賞,尤其是在對待太監劉瑾的態度上,李夢陽要比王陽明彈劾得還早還敢言。

    由李夢陽代筆寫成的那篇《代劾宦官狀疏》,文風犀利,直指劉瑾本人的罪行,在那一時期幾乎成了很多言官上疏的模本。但就是這樣一個李夢陽,在後來與以當朝首輔李東陽為首的內閣老臣們進行權力爭鋒中,讓王陽明一下子失望到了極點。當時,李夢陽提出的“復古”想法是很好的,他的“復古”理念是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與以往不同的是,李夢陽此次倡導改革是以盛唐和秦漢的詩文繁榮為藉口所提出來的。

    如果這次改革措施真的能得以實行,那麼對明王朝的繁榮發展將有著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所以,在李夢陽與李東陽兩派鬥爭之初,王陽明可以說是捨棄了他父親王華的好友內閣首輔李東陽,站在了李夢陽的這一邊。但是隨著這兩股勢力鬥爭的不斷髮展,王陽明看到了他最不願意看到的一幕。本來一場為了王朝發展功在社稷的觀念之爭,最後竟然演變成了兩股代表著不同利益集團的政治力量的角逐。

    不要說是李夢陽等人,即便是身為當朝首輔的李東陽一派也出現了這種“知而不行”的現象,簡直成了一場帶有明顯牴觸情緒的惡性口水之戰。這樣的情形令王陽明大為失望,也讓他在思想和行為上明顯地疏遠了李夢陽這些文官。當時,王陽明曾對李夢陽進行過一番旁敲側擊,無奈那時的李夢陽像一匹脫韁的Mustang早已收不住腳了

    在朝中人微言輕的王陽明只得以“暫時離開朝堂”的方式對這種“知而不行”的行為做出迴應,對於那些官場上“知而不行”的空談派,王陽明對他們實施的方法也往往是奇特的,這和他對兵法的研究有著很大的關係,所以表現在具體的方法上出現了兵法上的“詭異”特徵。

    比如對李夢陽,王陽明採取了委婉的規勸與默默離開的疏遠方式,表示出了自己反對的態度,這在當時那種複雜的政治背景之下,其實也是王陽明一種無奈的選擇,但也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 4 # 趣向雜談

    王陽明

    王陽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雲,字伯安,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是中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 王陽明在20歲時步入仕途,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54歲時,王陽明辭官回鄉講學,建立書院,宣講“王學”。嘉靖七年(公元1529年),王陽明病逝於江西南安府,諡號文成,後又追封為新建侯。 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他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傳至中國、日本、北韓半島以及東南亞。 著有《王陽明全集》、《傳習錄》、《大學問》流傳。

    王陽明一生涉獵很多領域:

    1、軍事才能突出,打法詭異,他從來不與敵人正面交鋒,都是聲東擊西,你往南走,他偏往北,經常搞得敵人暈頭轉向。而且甭管敵軍多出他多少倍,他都敢出兵,還喜歡使陰招,什麼挖坑、造假、虛張聲勢,到最後,許多人都被他的騙術嚇跑了。更為奇怪的是,即使他佔據優勢,把對手圍得水洩不通,也從不輕易進攻,而是把敵軍困在裡面,餓個半死,再誘使敵軍突圍,鑽入伏擊圈,才開始發動總攻。基本上這幾招一路下來,神仙都頂不順了!先後打敗了多處令朝廷頭疼的山賊巢穴,有平叛了寧王的造反。但這位王兄卻並沒有師出名門,全是自學成才。可謂是軍事天才;

      2、哲學貢獻大,他突破了朱熹的理學理論,建立了“心學”,提出“知行合一”,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王守仁就做到了,這從他的軍事才能中就可以看出。而且他不論門第,廣招學生,諸如王艮、李贄、徐階等。這彷彿讓人在他身上看到了孔老夫子的影子。此後,他的心學不但在中國發揚光大,還飄洋過海到了日本、南韓等東亞國家。

      3、王守仁雖為文武全才(射箭相當準確),先後清理匪寇,平定叛王,但政治手段一點不比那些大臣太監弱。當時正德年間的大太監劉瑾、江彬、張永,都鬥不過他,死的死、跑得跑、降得降,連內閣首輔楊廷和都鬥不過一個王守仁。反倒好多人是被王守仁的正直大度而打動了,成為他的學生。

      4、文學才能突出,許多詩句至今流傳。

    李夢陽

    李夢陽(1473年1月5日—1530年1月28日),字獻吉,號空同,漢族,祖籍河南扶溝,出生於慶陽府安化縣(今甘肅省慶城縣),後又還歸故里,故《登科錄》直書李夢陽為河南扶溝人。[1]他善工書法,得顏真卿筆法,精於古文詞。明代中期文學家,復古派前七子的領袖人物。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強調復古,《自書詩》師法顏真卿,結體方整嚴謹,不拘泥規矩法度,學卷氣濃厚。李夢陽所倡導的文壇“復古”運動盛行了一個世紀,後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為代表的“公安派”所替代。

    弘治十八年(1505),李夢陽進郎中,時明武宗(即正德皇帝)初立,宦官劉瑾等“八虎”使皇帝萬機漸廢,諸大臣上書皆不能上達,他又毅然為戶部尚書韓文寫疏揭發劉瑾,幾成殺身之罪。先是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劉瑾假傳旨貶李夢陽為山西布政司經歷(掌管出納檔案),並勒令其退職回家,後劉瑾又羅織罪名,使李夢陽入獄。多虧康海力求,才使李夢陽免死。

    正德五年(1510),劉瑾被誅,李夢陽被平反,官復原職,升為江西按司提學副使。後又因其得罪人太多,最後以李夢陽“欺壓同列、挾制上官”之罪讓其居家住閒。

    正德十四年(1519)寧王朱宸濠謀反被誅,原銜恨之人趁機揭發李夢陽是其同黨,又將李夢陽逮捕入獄。多虧大學士楊廷和、刑部尚書林俊等人上書力陳李夢陽無罪,才使他得以獲釋。

    其一生也是涉獵廣泛,並不輸王陽明:

    歷史評價:王維禎:七言律自杜甫以後﹐善用頓挫倒插之法﹐惟夢陽一人。

    《明史》:夢陽才思雄鷙,卓然以復古自命.....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非是者弗道。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朱應登、顧璘、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等號十才子,又與景明、禎卿、貢、海、九思、王廷相號七才子,皆卑視一世,而夢陽尤甚。吳人黃省曾、越人周祚,千里致書,願為弟子。迨嘉靖朝,李攀龍、王世貞出,復奉以為宗。天下推李、何、王、李為四大家,無不爭效其體。

  • 5 # 一點學堂

    李夢陽在明代文壇上聲名赫,一時無兩,而他在官場上屢經磨難,挫折不期:他生君和朋發詩詞唱和,感情甚罵,而在後卻出現了與朋友不合的傳聞:他的文學成就曾經為世人所稱頌,也經被指為一味模仿,淪於抄襲:有人稱讚他為人耿直、嫉惡如仇,也有人指斥他為中山狼,不齒其為人。李夢陽的一生就是這充滿了謎團與矛盾。

    王陽明,被當年明月稱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釋道三家,開創出了堪稱儒學新局面的心學,被認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聖人,他還領兵平亂剿匪,用極少的代價閃電般地徹底擊敗了數倍於己的敵人。作為史上極少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 6 # 陽臺的白玉蘭

    感謝邀請。在科舉考試上,王陽明和李夢陽相比,可能是有一定距離,因為李夢陽是19歲參加鄉試中舉人,之後參加省試又一句奪得第一名解元;而王陽明確是兩次考進士均未中,但他因科考未中而說的話:“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卻名流千古。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思想家,他創立的心學影響了無數人,到今天我們還在用它。王陽明剿滅匪亂,平定江西寧王叛亂,處處為國家和老百姓著想,他是一個聖人。

    李夢陽是明代中期的文學家、書法家,他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對當時的文學創作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所以說,李夢陽與王陽明不同,王陽明志向高遠,一心做聖賢;而李夢陽是個一心做學問的文人。

  • 7 # 美旅智庫

    王陽明和李夢陽,明代兩個大咖領袖級別的人物,一個是影響中日韓數百年心學儒學的創始人,一個是明代文壇李白不二式的前七子文壇領袖,牛和慫,只是後人看到的表象,身後的盛名和生前的曲折,讓人從對比中,或許稍有啟示:

    第一,快意的人生,終究是要付出代價的。李夢陽的才華和俠氣,使他在人世紅塵中狂放不羈,他不僅奏了明孝宗小舅子一本,還在從大牢裡放出後,狂揍狠扁,小舅皇親居然縮頭。這種故事穿越千年,讓鼓掌者歎服,李白再生,也自愧不如。再接著與宦官劉瑾的懟事中,再遭殺頭之罪。高傲如李夢陽者,也不得不向自己文壇不屑的康海低頭,寫下了“對山救我!唯對山能救我!”哀哀之鳴。三度復出後,任江西提學副使,與總督、巡撫、按察使統統懟遍,結果是落職賦閒,從此離開紅塵江湖。而對手不忘,在寧王宸濠造反一事中又連帶入獄。李夢陽一生五次入獄,是人生快意後付出的必須的代價。

    第二,這個世界你不能選擇,有時候需要必要的低頭。機智、修養如王陽明者,冒著粉身碎骨的危險,辛苦巴力為國將寧王反叛擒拿上報時,碰到了史無二致的天才玩耍皇帝和一群附庸趨勢的無德無底線的小人宦官和武將。竟為了逗皇帝高興,要王陽明放了人,讓皇帝再捉拿圖樂。一放一捉,就是數億的生靈塗炭。一邊是群小的起鬨、栽贓,皇帝疑心的滅門之患,一面是億民生命的道義責任。在婉轉應付,不放的前題下,王陽明也得捏著鼻子,與不齒的小人周旋,最終還得在錄功的功勞簿上,拍馬屁寫上皇上和宦官的名字,才順利脫險。糊塗的世界,幹工作不累,累在出賣尊嚴和底線。但是,你改變不了的世界,有時也需要必要的低頭。

    第三,懟世界是要有後臺和資本的。李夢陽揍皇帝小舅子,是皇帝對皇戚的不待見和對李夢陽才華和直臣的鑑賞。李夢陽抗衡上官是因為還有內閣恩師楊一清的靠山。而王陽明立德,立功,立言,可謂至聖,卻始終進不了中樞,是攤上了上司的猜忌和羨慕嫉妒恨,怒懟可能死的更快。

    第四,你的選擇是你人生的色彩線。這世界,好者好,惡者惡,演戲的人生,不如做給自己看。李夢陽九死一生,成就了自己在大明文壇的傳奇;王陽明的堅守,收穫了後世的遍天下的桃李。我心光明,亦復何言。看透了紅塵,就明白了堅守和選擇。成就你的,還是你的堅持。

    王陽明曰:『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翕然能收斂得;忿怒嗜慾正當騰沸時,便廓然能消化得,非大勇者不能。』

    所以,是牛,是慫的人生道路,還需自己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遠隔日本海,近代日本如何偵查到大清的沒落和衰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