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狼煙火燎
-
2 # 皇家橡樹1972
F–14“雄貓”戰鬥機屬於大型截擊機範疇,美軍當年研製它目的就是攔截蘇聯超音速轟炸機和巨型超音速反艦導彈。
1960年代末隨著美軍航母戰鬥群的優勢和威脅日益擴大,蘇聯倍感壓力!因為美軍航母上的艦載機航程和載彈量在逐步增加,已經可以距離蘇聯國境線1000公里外攜帶核武器在艦載加油機的配合下,從蘇聯任意國境線方向突入到蘇聯500公里的縱深實施核打擊,這對於蘇聯來說就是巨大的威脅!為此,蘇聯從1960年代中期就發展中程轟炸機攜帶巨型超音速反艦導彈來對抗美軍的航母,在“雄貓”沒有服役之前研製圖–22轟炸機,隨後又研製出來更先進的圖–22M“逆火式中程轟炸機”。
圖–22M“逆火式中程轟炸機(也叫:圖–26)它研製的目的就是攜帶超遠端反艦導彈去打擊美軍航母戰鬥群,機翼下攜帶兩枚KH–32巨型超音速反艦導彈,它體積大小和米格–21戰鬥機差不多,美軍航母被命中一枚就會被重創!由於F–4“鬼怪式”艦載戰鬥機總體效能包:括使用的空–空導彈和遠端雷達這兩個主要效能方面不是太好,不能較好的應對蘇聯的超音速轟炸機,美軍在1970年代初研製效能更佳的F–14大型戰鬥機,它的效能要比F–4有了很大進步,所裝備的AN/AWG9型大型多普勒雷達和AIM–54“不死鳥”遠端空–空導彈在當時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裝備,由於它的機體龐大所裝載的燃油更多,可以前出航母800公里之外去執行空中任務,如有KA–6D加油機的配合更能提高航程1000公里,這麼遠的距離可以有效的遏制蘇聯“逆火式”轟炸機逼近美軍航母!而“不死鳥”遠端空–空導彈的射程也在200公里,雖然它和現在的AIM–120導彈相比落後了很多,但是在1970年代末~1990年中期它是最先進的導彈,打擊轟炸機這樣的大型目標可以說是手到擒來!有了AN/AWG9雷達和“不死鳥”導彈讓F–14戰鬥機在1990年代末期之前制霸海洋上空!但是,冷戰期間美蘇的軍事實力接近,雙方在核武器為後盾的軍事力量下誰都不敢過於挑釁對方,都是小心翼翼的防止直接衝突擴大化,所以雖然F–14多次攔截蘇聯轟炸機和戰鬥機,但都還算比較客氣,點到為止。美蘇之間是這樣的“禮貌”,但是F–14對其他弱小國家可就不客氣了,兩次在利比亞的“錫德拉灣”上空擊落利比亞空軍的戰鬥機!
第一次是在1981年8月19日,正在地中海演習(挑釁性)的美軍第六艦隊的“尼米茲號航母”和“福萊斯特號航母”探測到有兩架利比亞空軍的蘇–22戰鬥轟炸機正在逼近,隨即“尼米茲號航母”上起飛了兩架F–14進行攔截,當雙方接近到20公里處時蘇–22首先發射了一枚AA–2導彈,美機躲閃之後隨即反擊,利用機翼可無極變速的優勢迅速搶佔導彈發射有利位置,長機在5公里處發射“響尾蛇L”導彈擊落利比亞蘇–22長機...蘇–22僚機見狀企圖逃跑,也被F–14僚機發射“響尾蛇”導彈擊落 !與F–14相比蘇–22整整落後了一代,各方面都被F–14碾壓,特別是空–空導彈,AA–2“環礁”屬於蘇聯第一代近距離格鬥導彈,它就是在當年我軍繳獲的“響尾蛇B”的基礎上仿製出來的,美軍對它可以說了如指掌,由於最早期的空–空導彈使用“硫化鉛”光敏材料,用1980年代的標準來看就很落後了,它只能尾隨攻擊,甚至是隻要飛機迎著太陽飛就能將它干擾,而當時F–14使用的“響尾蛇L”具備了迎擊的能力,要比AA–2先進兩代,所以才有了2:0的戰績。圖片上是真實的美軍F–14戰鬥機擊落利比亞米格–23的現場錄影資料,最開始的一條白霧就是導彈發射後的尾氣。導彈準確的命中了米格–23,這是在1989年1月4日美軍“肯尼迪號航母”上的兩架F–14戰鬥機與利比亞米格–23空中格鬥的情景。
當時“肯尼迪號”挑釁性的進入到利比亞的“錫德拉灣”水域內(理由是無害透過),利比亞空軍的兩架米格–23起飛對“肯尼迪號”進行監視,而美國航母也起飛兩架F–14進行警戒,由於雙方距離太近,美機不斷的警告利比亞飛機不要靠近,在沒有得到迴應之後,F–14首先發射了一枚“麻雀”中距攔截彈,在沒有命中的情況下美機左右分開,仍然採用無極可變翼的優勢迅速搶佔有利發射位置後,再次發射導彈將兩架米格–23擊落...空戰當中利比亞米格–23沒有發射導彈。美機拍攝到的利比亞米格–23戰鬥機的照片,顯示在機翼下掛有空–空導彈,這也給美軍發動攻擊提供了勉強的理由。
兩次與利比亞空軍的較量都是F–14戰鬥機2:0獲勝,這表明F–14戰鬥機不但雷達和導彈技術性能具備優勢,並且F–14的近距離空戰能力也很有優秀,這主要得意於F–14的無極可變翼設計,它可以在計算機控制之下進行25~70度後掠角自由調節,而米格–23雖然也是可變翼設計,但它是手動調節而且只有3個調節檔位,手動調節的精確性怎麼能和計算機相比?
所以,別看米格–23是中型戰鬥機,理論上要比F–14這種大型戰鬥機靈活,但實際上它的機動能力比“大貓”差的很多!才被“大貓”迅速的搶佔了發射位置一舉被擊落。
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戰鬥機所謂的靈活性已經變得次要了很多!因為空–空導彈的離軸發射角越來越大,彈載雷達和彈載紅外光學跟蹤器的探測精度/跟蹤角度也越來越進步,戰鬥機在空中格鬥時只需將機頭對準敵機就行了,使用雷達鎖定目標...剩下的事情由導彈來完成!所以,現代戰鬥機發展的趨勢已經是中距外50~120公里的超視距攻擊了,近距離接觸的機率會越來越小了,也許20年之後“狗鬥”就不存在了。
-
3 # 石凡是也
F-14雄貓式戰鬥機(F-14 "Tomcat" Fighter)是美國海軍曾使用的一款超音速空優及長程攔截用艦載戰鬥機。為雙發噴氣機、可變後掠翼與雙尾翼、雙座配置,由格魯門公司承包開發製造,專門負責以航空母艦為中心的艦隊防空任務。首架F-14於1970年試飛,1974年正式服役,以取代F-4鬼怪式戰機作為美國航空母艦艦隊的防衛。F-14在服役後期曾追加低空導航暨夜間紅外線標定筴艙,具備有基本的精確對地攻擊能力。F-14在美國海軍服役32年後,於2006年9月22日正式退役,由F/A-18E/F超級大黃蜂式打擊戰鬥機所取代。伊朗是唯一獲准購買F-14的國家,而且一直操作至今。
F-14的設計定位為制空戰機及海軍長程攔截機,為使駕駛者有良好視野,其駕駛艙罩為泡型艙罩設計,駕駛艙有兩個座位,前者為駕駛員,後者為雷達攔截官(RIO-Radar Intercept Officer)。機翼為可變後掠翼設計,機翼後掠角度可隨飛行速度改變,以使在任何速度機翼的升力及阻力都能做到最最佳化。
兩具引擎分別置於機身左右兩側的獨立機艙,各離機身1-3呎遠。機身由駕駛艙往後漸修薄,在兩引擎之間形成一扁平機體,這個扁平機體形成了機翼以外的另一升力體,產生額外升力,佔整體升力的40%-60%(視機翼後掠角而定),當中容納了油箱、航空相關裝置(例如可變後掠翼的機械)及飛控系統。此扁平機體下方可以掛載各式各樣的武器或其他裝備,基本的包括AIM-54、AIM-7及AIM-9導彈,而內建武器為一具20mm M61火神式機炮置於左側。
F-14機身為三胴機體結構,兩個引擎分別置於駕駛艙兩側後方的獨立艙體內,與駕駛艙相隔數吋之遠,駕駛艙往後漸修薄,在兩引擎之間成一扁平狀機身把兩引擎相連,此段機身容納了油箱、電子、飛控系統,與及可變後掠翼的機械結構。這種氣動佈局與把引擎噴嘴緊密靠近相比有較低的氣動阻力,因為兩噴嘴過於緊密會氣流互動干涉[1]而扁平的機身也成了機翼以外的升力體,為戰機帶來額外的升力,降低了翼負荷,大為提升了轉向能力,前蘇聯的Su-27系列也使用類似設計。
F-14的機翼後掠角度可以由20°(完全伸展)至68°之間變動,最大變動速度為每秒7°[2]後掠角由機上的飛行電腦(Central Air Data Computer - CADC)自動控制(必要時也可由飛行員直接控制),使機翼在任何高度與速度下都能達到最佳的升阻比,使得F-14有驚人的高速及轉向效能。停泊時,機翼後掠角可增至75°,與水平尾翼(升降舵)部分重疊,以節省航空母艦上的寶貴空間。在緊急情況下,機翼後掠角68°或不對稱也能在航母升降。
機翼前後都有襟翼,在低速時,例如降落,可以下打以增加升力。每機翼上有4片擾流板,控制擾流板開啟的數目就能在不影響俯仰角不變的情況下控制升力,在航母降落時,飛行員就能保持對飛行甲板的視線下精確控制飛機的高度及下降速度,以使飛機在甲板上的適當位置著陸,格魯門稱這控制方式為"直接升力控制"(Direct lift control - DLC)。[3]
兩引擎前方、進氣道外則各有一翼套,可變後掠翼的轉動點就在翼套內,使得轉動點遠離機身縱軸,目的是為了減少因可變後掠翼改變後掠角而引起的升力重心位置變動,由於三胴機體的兩引擎相隔較遠,相比同時期的F-111,F-14機翼轉動點離機身較遠,因此升力重心的移動更少。機翼固定於兩個翼梁,各置於一長6.7m、橫跨機身的箱型結構的兩端,箱型結構內建了油箱,以鈦合金製成,輕而強度高,但加工困難且成本高,格魯門在生產時使用了電子束焊接技術[4]由於可變掠翼轉動的需要,當機翼由完全後掠轉至伸展時,原先後掠時機翼所在位置就留下了縫隙,這個縫隙會由可以縮脹的氣袋封密填補,以免縫隙產生氣動阻力,而氣袋縮脹所需的高壓氣體則由引擎提供。[4]
兩翼套的前側位置設有可收納和張開的小三角前翼,作用可以讓升力重心前移,目的是扺消機翼後掠時導致的升力重心後移及超音速飛行時產生的機首下壓的現象。當主翼伸展至後掠角小於35時前翼會被禁止張開,以避免升力重心過度前移而導致不穩定[4]在M1.4以上會自動伸出,這使F-14在M2下仍可以有7.5g的機動性,但後來為了簡化維修而取消了此功能。就算前翼收起,翼套本身也對F-14的飛行效能有所幫助,除了提供升力外,翼套的後略角較大,形成了像雙三角翼或LEX的作用,在較大攻角時(16°— 25°)會產生邊緣渦流,流經主翼上方時令升力提升最多達40%,並在攻角達至90°也不失速。而機翼上的襟翼也可在機動時下打,除增加升力外也在主翼上方產生低壓吸引機首產生的渦流遠離垂直尾翼,使垂直尾翼在高攻角時也能發揮較大的作用,保持機身的橫向穩定性。以上使F-14有相當的高攻角效能,在小於38°攻角可完全受控,而瞬間則可以拉大到65°。[3]
三胴機體減少了氣動阻力、可變後掠翼優化了在任何環境下的升阻比、加上扁平機體產生相當的額外升力(特別是當主翼收入至最大後掠角時,超過60%的升力由機身產生),F-14的敏捷性遠比預期為佳。但由於可變後掠翼的翼軸在機動時會承受極其強大的應力,F-14的機動最大隻可有7.5g。
F-14的水平尾翼可以在+15°至-35°之間差動或連動,負責控制升降及與擾流板一起充當副翼的功能,當主翼後掠角小於50°時,側滾是由擾流板及水平尾翼一起負責,大於50°時就由水平尾翼負責。[2]
F-14的原設計只有一片垂直尾翼,在引擎艙下方設有可收折的腹鰭,以增加在超音速飛行時的穩定性,但經風洞測試後改為後果更佳的雙垂直尾翼,外傾5°,置於兩引擎艙的上方,只保留細小的外傾腹鰭,以平衡垂直尾翼所產生的阻力,並簡化為固定式。[4]與單一垂直尾翼相比,雙垂直尾翼可以在保有同樣操縱性下有較低的高度,較適合航母的操作環境。
由於機翼後掠角是可變的,機翼下的掛架不可能以固定方式裝在機翼下,不然武器的指向就不能與機首指向一致,若要掛架隨後掠角變動作對應的調整,機械上就變得複雜,重量、可靠性及成本都有影響,幸而F-14的扁平機體及翼套提供了足夠的位置給武器掛架,格魯門於是將所有掛架都設置於扁平機體及翼套。引擎艙下也可以各加裝外部油箱。
基本武器為內置於機身左則座艙下方的一門20毫米口徑M61A1火神機炮。F-14的炮彈供應系統與其他戰鬥機稍有不同的地方是,使用完畢的彈殼會被送回到彈藥鼓中,不會排放到機身外,原因是機炮位於進氣口的前方,拋棄的彈殼有可能被吸入而損傷引擎。備有藏彈量676發,射速可選每分鐘4000或6000發。由使用了幾何可變翼,翼下掛架需要配合機翼的角度變化而旋轉,所以F-14的機翼並無掛架,武器掛架置於機身多處 扁平的機身下方、機腹位置,分前後兩排共有4個武器掛架;此處可以攜帶炸彈,空對空導彈,干擾與偵查莢艙等。
兩翼套下也有一武器掛架,可以使用雙聯裝掛架攜帶兩枚空對空導彈,一枚導彈與一具火箭夾囊,或者是一枚導彈與低空夜間標定暨導航莢艙(LANTRIN)。當F-14攜帶6枚AIM-54不死鳥導彈時,其中兩枚是裝在這個位置。
兩邊進氣道下方各一處:此處專門攜帶副油箱。最初是設計用來攜帶不死鳥導彈,可是基於與地面的空間過小而改到翼套的位置。
可掛載的武器包括AIM-54不死鳥長程空對空導彈,AIM-7麻雀半主動雷達制導中程空對空導彈,AIM-9響尾蛇紅外線制導短程空對空導彈。
冷戰時代,蘇聯為首的共產國家勢力所擁有之機載型反艦導彈以及反艦巡航導彈,有能力對美國艦隊短時間內發射多枚導彈,令美國艦隊在同一時間內受到多枚導彈攻擊,也就是飽和攻擊。為了防禦敵方的飽和攻擊,F-14配置休斯(Hughes)開發的AN/AWG-9長程雷達系統,配合專為此雷達而設計的AIM-54不死鳥導彈(由於雷達系統與重量問題,其他戰機難以使用此型號導彈),可以同時追蹤24個90km內的目標,並能同時對其中6個目標進行攻擊或欄截。這是當時美軍海軍所擁有唯一的多目標同時接戰系統,另一個多目標接戰系統是9年後服役的宙斯盾系統。F-14是當時唯一擁有類似的多目標同時接戰功能的戰機,直到1991年(17年後)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服役後,美軍才有其他戰機做得到。
由於A-6的退役,而且無後繼機,F-14在1990年代被賦予對地攻擊任務,但因為F-14的主要任務是艦隊防護,對地由其他戰機負責,起初F-14只使用無制導的炸彈。之後為了能使用精確制導武器,F-14加裝了低空導航暨夜間紅外線標定筴艙(Low Altitude Navigation and Targeting Infrared for Night, LANTIRN),使F-14具有前視紅外線系統,可於夜間作戰及鐳射目標標定能力。
在1970年代的伊朗巴勒維王朝受美國大力支援,當時伊朗空軍與蘇聯空軍在裡海地區經常對峙,當蘇聯在高加索地區及裡海周邊部署飛行速度最快的米格25後,美國於是決定向伊朗出口當時最先進的F-14及所專用的AIM-54導彈,令伊朗可繼續對抗蘇聯。伊朗首批訂單共用80架,其中79架完成交機,另有一架留在美國測試,後來霍梅尼發動的伊朗伊斯蘭革命推翻了親美的巴勒維王朝,使得美國與伊朗斷交,雙方商議中的軍購全數取消,並中止了F-14的技術與後勤補給支援,因此使伊朗F-14在保修、訓練方面陷入窘境,要從狀況不能修復的飛機拆除零件維修其他飛機,F-14的出擊次數大幅縮減,只能有限度用於本土防衛,攔截入侵的伊拉克軍機,雖然伊朗空軍實際可操作的F-14數量有限,但伊拉克空軍每當遇上F-14仍是聞風喪膽。有鑑於美國中止了對伊朗的軍火援助,伊朗當局只好自行復制元件,有傳指中國曾經幫助伊朗製造飛機零件,逐漸將F-14零件中國產化,令F-14可操作至今;在此同時伊朗也轉而向前蘇聯、北北韓和中國購買武器。由於伊朗購入的AIM-54導彈數量有限和零件老化,伊朗在兩伊戰爭期間曾經嘗試將MIM-23鷹式防空導彈掛載於F-14,後來則自行製造AIM-54導彈的中國產版本。
美國與利比亞在利國地中海沿岸的錫德拉灣曾經發生過兩次小規模的空戰,史稱“第一次和第二次錫德拉灣事件”,而利空軍在兩場空戰中分別派出兩架Su-22和MiG-23均被美軍擊落。
回覆列表
F14是美國海軍專門為航母開發的一款遠端截擊機,主要是用來攔截蘇聯超音速突防的轟炸機群。畢竟蘇聯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接收圖22K遠端轟炸機,該型機可以攜帶射程超過600公里的反艦導彈,而且這種導彈還能搭載1枚100萬噸級的核彈頭,一發幹掉一個航母戰鬥群並非開玩笑;即使不用核彈頭,蘇聯採用這種遠端轟炸機群進行飽和攻擊,美國航母也根本擋不住,於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危機擺在了美國航母面前!
最初美國的方案是採用空軍的F111戰鬥轟炸機改裝,於是有了F111B海軍版的遠端截擊機,不過這款戰機重量高達35噸,不管是起飛還是降落都能驚出一身冷汗,更何況隨著改進這個重量還會增加,最終美華人放棄了F111B。再之後格魯曼公司推出了F14方案競選獲勝,於是一代傳奇“雄貓”拉開序幕!
F14雄貓最令人映象深刻的是他的顏值,他是科技與美術完美的結晶,這一點恐怕沒人會反對!但是除了顏值,F14戰鬥力也是非常強悍的,甚至很多軍迷和專家將F14稱為艦載機的巔峰之作!F14的戰鬥力首先表現在其搭載的“AWG-9大型火控雷達+AIM-54不死鳥導彈”的致命組合,AWG-9火控雷達對大型戰機的搜尋距離高達330km,而不死鳥導彈對轟炸機的最大攻擊距離達到了140公里,這個資料可能現在看來也不是那麼先進,但是要知道這可是上世紀70年代的水平,而且F-14一次性可以掛載6枚AIM-54不死鳥導彈,可以一次性同時攔截6架轟炸機,再加上重型戰機較大的作戰半徑,以及可變後掠翼更好的高速性,F-14雄貓無疑是美國專門為圖22K轟炸機打造的高速、遠端截擊機!
而作為截擊機,很多人的印象是速度超群但機動能力不足,比如蘇聯的米格25、米格31就是其中的典範。但與近戰弱雞的其他截擊機不同,F14擁有異常出色的近戰格鬥能力,擁有與其豐滿身軀完全不匹配的超強機動性。首先F14採用了當時很流行的可變後掠翼,高度和低速效果都非常不多,對於戰機的姿態控制,F14設計了全翼展的前緣縫翼與後襟翼,還在襟翼的前部設計4片擾流板,即可以作為降落時的減速板,也作為低速時橫滾的操控,而高速時橫滾有2個差動平尾控制!
同時F14雄貓的2臺發動機也是當時最先進的,動力充沛;進氣道採用了二元進氣道設計,可以根據不同速度驅逐內部改變進氣道面積獲得最佳進氣效率,讓發動機的作用效果最大化。另外F14的機腹設計還具有一定升力體效應,為飛機提供了額外的升力體效應。
在一系列精雕細琢下打造出來的F14便具有非常好的機動能力,這是近距格鬥的前提條件!當然這麼複雜的設計操控起來還是比較複雜的,因此F14採用了前後2名機組配置,前方飛行員負責飛機操控,遠端攻擊由後方雷達攔截官負責!而且F14的座艙視野非常好,為2名機組人員提供了絕佳了視野環境,在格鬥時,後座成員可以提供更多的周圍情報,讓前座飛行員做出更有利的飛行機動!
可即便如此優秀的戰鬥機,在蘇聯解體後,圖22轟炸機群沒了,世界也沒有任何國家能夠組建如此龐大的轟炸機群,F14遠端截擊機面臨“英雄無用無敵之地”的尷尬局面。而這時候進行升級改裝的F-18E/F超級大黃蜂面試,他是一款切切實實的多功能戰鬥機,其APG-79有源相控陣雷達+AIM-120+AIM-9X的組合空戰能力出色,更有出色的對地、對海攻擊能力,甚至他還能改裝成E/A-18G咆哮者,擁有一場出色的電子戰能力,即使是F14令人驕傲的遠端 攔截能力,超級大黃蜂也能掛著5個副油箱執行,最終F14非常無奈的在2006年退役,結束了傳奇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