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壹父母
-
2 # 猴子宅粑
討好型性格對於孩子的成長是致命的
隨著我們對孩子的重視,我們漸漸發現孩子的世界變得早早的融入了我們成人的世界中,我們一些習慣和處事行為特點,漸漸被孩子模仿。而討好型性格是潛在危險較高的性格之一,容易演變成抑鬱,最可怕的是討好型性格的人幾乎沒有自我。當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絕大多數都可以避免孩子變成討好型性格(劃重點)。猴子宅爸曾特意為了這個事情查了大量的資料,下面將我的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Everyone Is Nothing
下面先說說討好型性格和區分討好型性格:
普遍認為討好型性格的人有如下5個特點
1、害怕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2、喜歡主動道歉;3、會迎合他人;4、不懂得拒絕;5、沒有原則和底線。
討好型性格和高情商的人有一定的相似,卻又本質的區別,大家不要混
高情商的人。有自己主見,對自己對別人包容卻不縱容。有原則,會辯證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從不輕易貶低自己。
而討好型人格的人會下意識忍讓。過分在意他人評價,也習慣性將別人的錯誤歸於自己。並企圖透過討好別人來獲得認同。害怕失去現有的,害怕改變。在其潛意識中最大的一個動機其實是:期望他所討好的物件能夠對他的這種討好給予相應的回報。
唯有生活才是生命的本質。
如何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變成討好型性格
1、充分給與愛和關心。很多文字資料都指出,討好型性格的人在幼年時就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父母對他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只有當他們滿足父母的需求、表現出父母期望的樣子時才能得到父母的關愛和讚賞,他們才能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是不會被拋棄的。所以他們從小就處於一個不平等的位置上,害怕衝突,也必須要去順從妥協擺出低姿態,並且他們的生存與安全感是完全來自於父母,所以他們會對此形成很大的心理陰影。久而久之,這就形成了一種習慣。可以想象一個沒有自我,不斷透過壓抑自己討好別人的人,內心需要承受多大的壓力。有時候看到很多網上報道的中小學生輕生新聞,讓人惋惜的時候也是一種警醒,我們努力打拼給自己孩子爭取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的時候,要時不時停下來細想一下,孩子更需要我們的是什麼;
2、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給予穩定溫馨的家庭環境。嬰幼兒對身邊的環境最是敏感,我們作為父母,應該給孩子提供溫馨穩定的家庭環境,而不是因為吵架零戰給孩子造成心裡生的負擔和壓力。當孩子感覺到他最需要的家庭帶來的不安全感時,很大一部分孩子會拼命透過自己的做法,去討好父母,這也埋下了討好型人格根;
3、我們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身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會不斷模仿我們去成長。如果父母有一方是討好型的人格,那麼孩子要麼就會變成非常強勢要麼就變成討好型人格,我們要做的就是積極的面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而不是一味的逃避認錯,自怨自艾;
4、培養孩子自主和獨立,不逼迫強迫孩子做事。學會鼓勵孩子引導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適當的讚賞和表揚有利於孩子更快自主和獨立的處理事情,而不是強迫性的去幫孩子做決定,沒有理由或者簡單的說一句“爸爸這是為了你好”之類的,強制要求孩子一定要做某件事情。不要讓我們強制壓迫而使得孩子活的太累,又沒有辦法說出拒絕兩字;
5、給孩子建立完整的世界觀。讓孩子明白當我們足夠的優秀,即使我們不可以去順從,大家也會發自內心的敬佩和尊重。
願每孩子都能自立而不自卑,包容卻不縱容,豐富自己的一生。
PS:本人猴子宅爸,一個技術宅的帶孩子爸爸,願自己的理效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快樂和引導,願猴子宅爸分析的帶孩子經歷能讓大家有個會心一笑。
-
3 # Nicer個人成長
孩子為什麼會養成討好型人格?都說孩子三歲前是性格和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而這個階段孩子大部分的時間基本都是和父母或者是老人一起度過的,因此和孩子在一起的人,與孩子相處最多的人對其性格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找到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包括我們的以身作則。
教育方式導致孩子養成討好型性格的原因:《正面管教》一書裡有許多描寫“懲罰”式教育對孩子的長期影響和孩子受到懲罰後的想法:有的孩子會認定自己是壞孩子或沒用的人,會對自己在內心進行否定的認識;有的孩子可能決定以後不再做讓自己受到懲罰的事了,但他們這是因為恐懼和害怕而不是真正有了對與錯的概念,這類孩子很容易成為討好者,他們總想要證明自己還有可取之處,因為其內心深處認定自己不夠好;還有些孩子會用更叛逆和報復的方式來回擊懲罰自己的父母們。
錯誤的引導讓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生活中我們可能經常有遇到這種情況,當孩子不聽話不乖時就會對孩子說:“如果你不乖或不聽話的話,我就不喜歡了或不愛你了”等類似的用語,孩子長期聽到這些話後,漸漸會在心裡形成一個我要成為讓爸爸媽媽喜歡的小孩的意識,會為了討好家長而去做事說話,當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成為討好型人格,其他的孩子有的可能會變得很自卑,還有的孩子會很叛逆的就是要和你對著幹,因為這樣他才有自我成就和價值感。
父母的討好型人格榜樣:父母是孩子學習和模仿的榜樣,他們會從我們的身上學到好的東西同時也會學到一些不好的東西,這其中學到的好壞多少取決於我們怎樣去給孩子做榜樣。假如在家庭環境中父母或常帶孩子的老人有誰經常表現出討好型行為,也是可能會被孩子模仿和學習的,孩子可能會錯誤地理解那就是正確地對人待事的方式。
對為什麼孩子會成為討好型性格的原因進行一些分析和梳理後,我們就會知道該如何去避免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到,模仿到,感受到讓他成為討好型性格的機會。另外對有討好型行為的孩子進行一定的鼓勵是非常有必要的,就算孩子犯了錯也要鼓勵孩子勇敢地去面對錯誤並幫助他思考補救和解決的方案,這樣不僅能鍛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讓孩子不會總想著去討好誰才能得到自信和自我肯定感。
-
4 # 小馬快跑國際早教
相信從小到大,我們聽過很多“孔融讓梨”、“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的故事,甚至是在教育孩子的現在,我們也常常讓孩子學會與人分享、樂於助人。
然而,在教育孩子謙讓、友善的同時,我們往往忽略了幫助孩子建立相應的原則,孩子不明白什麼情況下可以滿足他人的願望,而什麼情況需要堅守自己的邊界。
如果孩子只會一味地忍讓,不敢拒絕,習慣透過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去迎合他人的想法,這樣容易造成孩子變成“老好人”。
美國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在《薩提亞轉化式家庭治療》中指出,討好是一種求生存的應對姿態,在壓力情境下,一個人忽視自己的感受,認為他人和情境都比自己更重要,盡力取悅一切人和事,就是不在乎自己。這便是討好。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孩子,他們懂得謙讓,優先考慮他人的感受,他們擁有“善良”、“聽話”、“懂事”的標籤,以“討好”的姿態與身邊人相處,他們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感受:
爸爸生氣,孩子趕緊道歉,戰戰兢兢不敢玩也不敢動;
小夥伴哭鬧著要玩具,孩子立馬伸手將自己心愛的玩具遞了過去;
媽媽不喜歡成績差的孩子,他甚至是說謊,也要給媽媽看到一份滿意的答卷……
可能有時候我們會覺得這樣處處為別人著想的孩子很懂事,但事實上,擁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成長的過程可能是一場災難。
他們喜歡察言觀色、不懂拒絕,會默默將委屈藏在肚子裡,是大家眼中的“老好人”。
但是,在《討好是一種病》中有提到:關於討好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很多人會覺得它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畢竟看起來,被當作好人總是不錯的。但實際情況是,很多討好者,已經不是簡單地取悅他人,而是無法控制地討好他人,下意識地犧牲自己,甚至對來自他人的讚賞和認可上癮。
知名作家蔣方舟就曾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大膽承認自己擁有“討好型人格”的弱點,她不會和別人產生任何的衝突,無論是普通人之間的人際交往,還是親密好友之間的關係,她總是儘量避免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她太希望別人喜歡自己,同時也害怕別人不高興。
事實上,蔣方舟的經歷是目前很多“討好型”孩子的真實寫照,他們敏感、膽小、自卑、過分乖巧,善於觀察大人的臉色,時刻被大人的情緒所控制,他們沒有主見,做事只為獲得大人的關注和賞識。
那麼,到底有哪些因素會導致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呢?
01幼時父母陪伴的缺失0-3歲是孩子安全感的生成時期,如果這段時期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長大後孩子的安全感會普遍缺失,而6歲以前是孩子性格和世界觀的形成時期,如果父母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愛和正確的引導,那孩子的性格會變得內向、自卑、悲觀。
就像《少年斯派維的奇異旅行》中的斯派維,他有一個聰明絕頂的大腦,十歲時就發明了永動機,可是,他的爸爸疼愛弟弟多一點, 因為弟弟與爸爸有一樣的個性和愛好。
他在家和學校都不被認可,於是他努力地去討好別人,試圖去融入他人的生活。弟弟喜歡玩搶,他就繪製槍的聲波圖,以為可以和弟弟一起玩了,結果卻導致弟弟玩槍走火而死亡。
即使父母並沒有批評他,但他那顆敏感的心總讓他覺得,如果自己不去討好弟弟,也許悲劇就不會發生。
因此,父母在孩子童年時期陪伴的缺失,孩子的潛意識就會受到傷害,即使用無盡的物質滿足也不可能解決這種傷害。
02壓抑的成長環境當孩子被老師表揚,父母就笑臉相迎,一旦孩子調皮搗蛋,父母就各種劈頭蓋臉的責備,日常生活中類似這種壓抑的成長環境容易促使孩子不知不覺形成討好型人格。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女主人公松子,用盡自己的一生去努力討好別人,以尋求更多的愛。
童年的她在嚴重壓抑的父愛環境下成長,為了獲得家人的認可和喜愛,不惜扮醜、說謊,甚至忍受情人的家暴和欺騙,而每次善良的付出,換來的卻是疏遠。
03討好型父母的影響“討好型”孩子形成的原因大多是因為自己的父母也擁有“討好型人格”。
有些父母本身對自我、對家庭缺少積極的認同感和價值感,為了自己的面子,強迫孩子去聽從自己的安排,比如:
當孩子調皮時,他們會說“要乖,不然別人會討厭你”;
當孩子想去別人家玩,他們會說“別給人家添麻煩”;
當別的小夥伴搶自己的玩具時,他們會說:“你要懂得分享,才會有好朋友”……
在父母潛移默化的言行下,孩子就在不知不覺中委屈自己、犧牲自己,只為獲得別人的認同和喜愛,變成一個“討好型”的孩子。
04父母關係的不和諧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在和諧的家庭環境上,而和諧的家庭環境需要親密的家庭關係。
如果父母經常吵架,孩子往往會認為是由於自己的“不聽話”或者“不懂事”讓父母生氣,因此他們便會努力讓自己迎合父母的想法,強化自己察言觀色的能力,漸漸地,便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少年斯派維的奇異旅行》裡,斯派維後來決定一個人離家去領獎,即使路上飢餓難忍,充滿孤獨和害怕,但斯派維還是戰勝了自己,學會了在意自己的感受,不用再去討好任何人。
作為父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避免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呢?
給予孩子愛與安全感家人無條件的愛,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盔甲。
0-3歲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即使再忙,也別忘記抽出時間高質量地陪伴孩子,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需求,給予孩子安慰,幫助孩子做回自己。
即使孩子犯錯,父母進行一定的批評教育後,也記得別忘了對孩子說一句:你是我的孩子,我依然很愛你。
尊重孩子的意願和選擇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充滿愛和尊重的教育,才能激發孩子的潛能。
作為父母,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給予孩子選擇和參與意見的機會,即使與孩子的想法不一,也要向孩子解釋其中的道理,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時刻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勇敢表達自我,自主體驗豐富的生活。
鼓勵和欣賞孩子曾經有一位媽媽在廚房裡洗碗,聽到後院孩子蹦蹦跳跳玩耍的聲音,便問他在幹什麼,孩子回答說:“我要跳到月球上!”這位媽媽沒有打壓“嘲笑”孩子的回答,只是微笑著說:“那你要記得回來哦!”
這個孩子後來成為了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因此,正面的語言能夠激發孩子無限的潛能,而長期的否定和打壓的成長環境,只會導致孩子膽小自卑,只懂討好他人的性格。
━ ━ ━ ━ ━
一個“討好型”的乖孩子,不但不快樂,還會發展出刻板、沒有創造力、低適應性等性格特點。
他們會被錯誤地認為這是一種“善良”,因為過分地去迎合別人,而失去了很多孩童時應有的快樂和幸福,長大之後,也一樣會習慣性地用這種思維方式去處理各種事情,成為一個內心缺乏幸福感的人。
蔣方舟說,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孩子的成長應是快樂的、純粹的、幸福的,他們高興就笑,難過就哭,累了就睡,喜歡就要,不需要從小就去討好別人,失去自我,失去遵從自己內心的勇氣。
因此,對於“討好型”的孩子,父母最需要做的,便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成為一個懂得“討好”自己、懂得說“不”的人。
-
5 # mom看世界
如何避免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很關鍵的一點就是,不要對孩子說“別這樣了,xx生氣了。”
跟孩子說”別這樣了,xx生氣了“。乍看起來沒有什麼不好,但實際上,它迴避了孩子的錯誤,並把“不可以做的原因”歸結到別人的身上。長此以往,會讓孩子找不到問題的本質。
孩子的大腦只習慣於直線思維,他只能理解並記住從我們教導裡推測出來的直接結論。
當我們沒有直接指出他的“錯誤”行為,告訴他可能會帶來的直接後果,而把後果歸因到了別人的不悅上時,他推測出來的結論就是:別人不生氣就可以做,生氣就不能做,久而久之,就會習慣於用別人的眼光來判斷是非,最後形成討好型人格。
所以,不想讓孩子養成討好型性格,就不要在他犯錯了,不配合時,對他說“你別這樣了,xx生氣了”,而是指出他錯誤的原因,讓他學會對自己的行為和後果負責。
-
6 # 話說心情
我覺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然要討好我們父母家人,得到我們認可的。
我們先看看討好的本質是什麼。
我認為討好就是希望得到親人或他人的認同。對於孩子來說,更多是為了得到親人的認同。
孩子希望得到父母家人的認同,做父母認為是正確的事情,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我們應該鼓勵孩子這樣去做。
為什麼我們又要提出避免孩子養成討好型性格呢?孩子如果總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做一些錯誤的事情,這樣的行為就是為了討好而討好,對孩子是傷害極大的。如果我們的孩子為了得到某個好處,去巴結人、拍馬屁,那就是我們深惡痛絕的事情了。
所以,我們對於孩子討好的問題,核心不是討好,而是用什麼標準來認同孩子,這個才是核心和關鍵。
我們父母認同孩子的標準是什麼?孩子想要得到父母的認同,一定是有標準的,這個標準就是培養孩子的核心和關鍵。我認為這個標準就一個:
是否對自己、家人、他人都有好處,是否有益於更多人身心受益。
也就是做什麼事情,不是為了討好某個人,而去故意傷害其他人。
在家裡也會遇到自己和家人利益衝突的時候,我們要鼓勵孩子去量一量哪個益處更大,對人的幫助更大,在這個過程中學會舍小取大。
標準雖然只有一個,但是衍生開來,蘊意還是非常多的。以此標準明辨是非、善惡、美醜、真假,貫穿於生活的方方面面。
結束語如何避免孩子養成討好型的性格,這本身不是問題,問題的核心是孩子心中的標準,這個標準其實就是孩子的心胸、格局、眼光。把孩子培養為有遠見的人,做正確的事,我們就不會擔心孩子討好不討好的性格了。
-
7 # 一雲深無跡一
不要隨便打罵孩子,給他多一些鼓勵和關心愛護。多關注,但不控制他,培養他的自信心。
不對的地方,正確引導。一家人當中,他可以是朋友,是親人,不是你的敵人。儘量不要惡聲惡氣使喚他,拿他做出氣筒,當奴隸使喚。
不要因為他幼小沒攻擊性欺負他,讓他恐懼你。讓他感覺到爸爸媽媽愛他,而不是因為生了他,給他一條命就有恃無恐的身心傷害,辱罵。
如果父母有以上行為,小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長大,他會習慣性討好父母,而且出社會也會習慣性遷就別人,同事,上司,愛人,忍受欺負。
有以上行為,碰到一些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不甘受氣和你對著幹的還好。如果一聲不吭,每天都很乖巧,父母說東不敢往西,不敢頂撞,不敢爆發,長大多半是討好別人的命。
-
8 # 超級爸爸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向來不鼓勵培養有個性的孩子,中庸之道所推崇的孩子也是乖巧,順從,聽話。
在一個家庭中,長子長女也被預設應該對弟妹謙讓,甚至為了弟妹犧牲自己的利益。到了近代社會,如果你們家庭條件不好,讀書時候弟妹們成績比你好,作為姐姐的,也是預設是要外出打工來和父母一起供養弟妹上學的。
所以,首先我們的文化就在一定程度上助就了“討好型”性格的形成。
“討好型”性格的表現大多是過於乖巧,過於懂事,總是把別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從而忘記了如何去表達自己,滿足自己。
如何避免孩子養成“討好型”性格?
首先父母需要對所有孩子都一視同仁,不能重男輕女,或者太過於區分長幼尊卑,從而忽視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一般來說,控制慾比較強的父母容易這樣,既沒有給到孩子充分表達自我的空間的機會,也常常因為太過於強勢,擅自幫孩子做了本該他自己要去鍛鍊和體驗生活的機會。
其次,告訴孩子,自愛不等於自私,只有充分尊重和滿足自我內心的正當需求,才真正可能為別人貢獻更多的力量。而不是一味體貼別人,把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樣的付出,是不會等到別人的重視和珍惜的。
-
9 # 黃金土星
從小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特性,家庭氛圍要平和,家長在與孩子交流過程成也要以平等的方式交流,避免出現家長高高在上,孩子被動接受的局面。
家庭是講理的地方,不是講輸贏的地方,孩子做錯事要教育,不能蠻橫的批評,那樣家長是贏了,可孩子輸了,長此以往,孩子的性格就只會越來越討好別人,而不敢有自己的主見。
-
10 # 助想教育劉老師
很多時候,孩子的人格不是培養出來的,是和家長互動出來的。
可以做一個實驗,接一盆水,放上三個瓶蓋,每個瓶蓋裡面一個磁體,磁體互斥,這個時候,三個瓶蓋一定會移動到水盆中的三個角,才能平衡下來。
如果是三口之家,可以類比為孩子和父母,父母先佔據了位置,放入第三個的時候,就會自動來到自己的位置。如果父親較強勢,則孩子和母親較接近,就像父親那塊磁鐵斥力更大一樣。母親強勢則想法。
所以孩子的人格,是父母人格共同決定的,教育方式很難改變,父母要主動改變自己在家中的角色和位置,孩子才會有變化。
這個理論還能解釋孩子成長中的很多事情,比如 如果再生一個孩子,就會形成一個穩定的四角關係,兄弟之間也會有有作用。這也能解釋,兩個孩子的家庭,為什麼會性格差異巨大,這個結果就是多人互動的結果。
孩子的討好型,一定是父母共同推動的結果,父母共同改變,孩子一起改變。
-
11 # 夏日的樹洞
討好型人格說到底是一種不自信,所以我認為避免讓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
討好型人格並不是一種病,它是現實社會一種常見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傾向。但它就像一道枷鎖,讓人活得特別累,如果不加以重視的話,很可能會演變為心理疾病,為了避免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
構成自尊的三大支柱包括自愛、自信和自我觀,自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兒童時期從家庭中獲得愛和情感的滋潤,自信是認為自己有在重要的場合採取恰當行動的能力,自我觀是我們對自己優缺點的評估。影響兒童與青少年自尊形成的五個方面包括外貌、運動能力、在同輩中的受歡迎程度、行為是否符合規範(禮貌、自律等)、學習成績。
既然理論說完了,我們就要對症下藥,這裡我給幾點建議,希望可以幫到家長朋友們:
1、在童年時期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情感,讓他們能夠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
2、讓孩子勇於嘗試,透過具體的行動,讓孩子得到“有能力勝任此事”的反饋。
3、不要給予孩子過大的壓力,如果父母的期望過高,給予孩子的壓力過大,懷疑和一路將使他的自尊心受到打擊。
4、培養孩子的穿衣打扮風格,外貌我們雖然不好改變,但我們可以培養孩子的穿衣打扮風格來提升孩子的外在氣質。
5、培養孩子的運動能力,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運動,即增加和孩子的情感,又可以強身健體,何樂而不為呢。
6、讓孩子學會溝通、勇於溝通,為什麼在學校裡經常能看到孤獨的孩子,因為他們不會溝通、不敢溝通,作為家長,不要認為溝通交流是天生的,不用教,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有些人到老都不會和人友善交流。
7、有獎有罰,讓孩子懂規矩、懂禮貌。
8、對於每一次孩子成績的進步,我們都要及時給予鼓勵,對於每一次孩子成績的下滑,我們要進行安慰,要和孩子一起分析成績下滑的原因,約定下次取得一個更好的成績。
回覆列表
最近看了某育兒類的真人秀,裡面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最調皮的孩子,也不是最幼小的孩子,而是裡面的“大哥哥”——五歲的辰辰,尊敬哥哥,謙讓弟弟,甚至在自己玩的正高興的時候,毫不猶豫地把心愛的玩具讓給了弟弟,時時刻刻感謝哥哥們的照顧,表達對哥哥的喜愛之情,怎麼說呢,“乖”、“聽話”的程度,簡直不像一個五歲的孩子。我有時候看他“過分懂事”的時候,甚至會感到一絲心酸,這個孩子,可能就是我們所說的討好型性格吧。
但是,辰辰唯一的一次“哭泣”,是因為自己的睡衣找不到了,讓我覺得有點心疼的是,他不是因為自己“必須”穿那套睡衣才能入睡,而是找不到的話,“媽媽會批評我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可見一斑。
一般來說,討好型性格的養成,都是因為有一個“控制慾”強的家長,這樣的家長,很容易培養出一個“內攝動機”強的孩子,什麼意思呢?這種孩子,做事情是為了滿足家人或者別人的期望,看似做事非常積極主動,而實際上他追求的是別人的肯定,而不是自我價值的實現,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缺乏自信,甚至會有自卑心理。
這種心理控制的教育方法,很多家長都在使用,有的是有意的,但更多的,也是更可怕的情況是,家長無意中採用了這種方法。
請各位爸爸媽媽回憶一下,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否說過以下幾句話:
“我這都是為了你好!你怎麼就不領情呢?”
“寶寶,你再這樣做,媽媽就不喜歡你了,這樣不是好孩子應該有的行為。”
“寶寶,你如果這麼自私,不願意把你的玩具給**玩,你就不會有好朋友了!”
有沒有覺得膝蓋中了一箭?
長此以往,孩子壓抑了自己的感受,只是一味地為了讓爸爸媽媽高興(亦或是少受懲罰與批評),會變得越來越失去了自我,貶低自我價值,自尊水平降低,產生自卑心理。
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首先,規範要有,但是不能否定感受,家長要充分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高興就是高興,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不必考慮“媽媽聽了這句話會高興嗎?”,而媽媽也要向孩子保證,不會因為這些感受,而覺得“寶寶是壞孩子,這樣是不對的”。
如果孩子的確是做錯事了,家長也要努力做到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然後在表達作為父母的看法和觀點。比如寶寶在幼兒園打了人,家長可以先了解前因後果之後,表示理解寶寶的感受:“哦,原來是因為小朋友搶了你的玩具是嗎?當時你很生氣、很憤怒對不對?”等孩子的情緒宣洩完畢,家長可以繼續跟孩子交流:“我很理解你的感受,但是打人是不對的,有可能你和小夥伴都會受傷的。下次,如果還遇到這種情況,你可以叫老師來幫你解決好不好?”和孩子一起探討解決方法,這個過程相比劈頭蓋臉訓孩子一頓來說,當然更加複雜更加需要耐心,但是收效一定不會辜負你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