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018年中國新增人口數量較上年減少200萬,人口出生規模連續第二年出現萎縮,出生率創歷史最低,60週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創新高,勞動人口數量也出現首次下降。
9
回覆列表
  • 1 # Chinlly

    其實這個現象不是數字本身的問題。

    2018年新生兒的數量比2017年少200萬,似乎整個社會的人口生育意願已經下降了並將持續下降下去。

    實際上放開二胎之後,2016年、2017年,是二胎的生育的爆炸期。可以說想生能生的適合生的,基本上在這兩年都已經生了。

    我相信2019年新生兒出生量下降的數字會比2018年的少很多。

    新生兒出生量下降,涉及到諸多社會問題。

    社會老齡化加劇,社會青壯年人口數量減少,勞動力成本進一步增加,社會福利支出增加,經濟執行壓力進一步增大,社會壓力進一步增大。

  • 2 # 速讀財經

    這對經濟的影響有三個方面,一是人口老齡化加劇,需要負擔更多的養老和醫療成本;二是消費者減少了,中國這個全世界最廣闊的市場可能萎縮;三是勞動力可能不足,缺乏足夠的人手去工作。

    首先,新生兒減少,意味著中國即將“未富先老”,而老人的醫療開支顯然要多於年輕人,且老人每月領養老金,老人越來越多,則年輕人的養老壓力越來越重。

    其次,人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新生兒減少,消費者相應也會減少,而中國一直以來都因為人口眾多,而被視為全世界最廣闊的市場。當新生兒減少後,除非人均消費能力提升,否則這個市場有萎縮的危險。

    最後,新生兒減少,意味著未來適宜參與勞動的勞動者將減少,在近鄰日本,白髮蒼蒼的老人遍佈在各種工作場合,如便利店、機場安檢等,這便是勞動力不足的表現。除非未來AI技術的發展使得機器替代人工有了長足的進步,否則經濟發展將受困於勞動力不足。

  • 3 # 孔方財經

    其實中國的人口問題遠比想象的要麻煩。我們看到的是1500萬出生人口,仍然是一個龐大的一個數字,只要5年時間就可以達到一個德國的人口規模(8000萬左右)。但我們忽略了,每年還有很多人去世。2018年,中國去世的人口多達1000萬,這意味著去年中國淨增人口只有500萬多一點點——2017年中國淨增人口為737萬,這意味著華人口絕對增量在2018年下降多達28%

    其實,無論是1500萬的出生人口,還是500萬的淨增人口,都是創下了1962年以來的新低的。如果不是那三年的特殊情況,甚至還會是1949年以來的新低。

    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在1970年中國出生的最高峰時期,全球淨增加的人口當中,每100個人就有29.5個華人,而到了2017年,這個數字就縮減到了8.97個。

    和印度相比,如今中國每年的人口絕對增量,只有印度的三分之一左右(1500萬vs500萬)。估計最多5年,印度人口就會超越中國了。

    我們都知道,支撐經濟發展需要具備多種生產要素:勞動力、資本、技術、土地、礦藏資源等等。其中,勞動力——即人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如果人口增長不起來,就會出現勞動力短缺的情況,這會帶來一系列負面的因素,具體包括:

    老齡化問題。整個社會負擔加重,尤其是年輕人負擔加重,影響社會經濟活力,具體參見日本的情況;最近又有專家說,將南方的養老金用於支援老齡化最嚴重的東北,這對南方年輕人掙錢的積極性是個巨大打擊。

    勞動力成本上升,國家競爭能力下降。尤其是對中國來說,過去40年的發展,很大一部分動力就來自較低的人力成本優勢,如今我們還不富裕,人均GDP都還沒有到1萬美元,這個時候人力成本急劇上升會導致工作機會大量流失到國外,這樣的趨勢其實非常明顯了。過去10年,華人力成本已經上升了好幾倍,很多工廠都搬遷到了東南亞、南亞。

    消費能力下降。現在都說華人口眾多,是一個龐大的市場,但是出生人口越來越少,最終人口會出現下降(現在流行“負增長”這樣的表述),老年人收入不如年輕人,消費動能不如年輕人,人口接應不上來,那就意味著消費能力的萎縮,整個社會生意會非常不好做。未來,中國的生意會越來越不好做,因為消費群體沒有什麼增長空間了。

    創新能力下降。人口基數減少了,如果教育水平沒有大幅提升,那麼勞動力素質就不會有大幅提升,那麼創新創業的人口也會減少。

    總之,人口減少絕對不是什麼好事,對經濟傷害非常大,

  • 4 # 洪鐘財經

    2018年,中國大陸地區新生兒1523萬,同比減少約200萬,減少幅度11.6%。2018年中國人口淨增長只有538萬,人口自然增長率3.87‰。這麼低自然增長率與進入人口負增長時間不遠了。

    新生兒數量的減少,意味著十幾二十年後,勞動力人口的減少。這是很淺顯的一個道理。但是對經濟的影響,不要過分誇大,不要危言聳聽。

    經濟學的常識,一個地區的經濟要增長,離不開三種投入:資源投入、勞動力投入和科技投入。勞動力增速的下滑,甚至絕對量的下滑,對經濟增長肯定有負面的影響。但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嚴重。

    勞動力增速的下滑,可以用科技投入消除影響。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家工廠的流水線沒有招到新員工,它可以用機器人替代。機器人雖然一次性投入很大,但生產效率可以提高。這就是以科技替代人工。

    目前的第三大經濟體德國,人口就是負增長。但他的經濟非常穩定,每年都在增長。以科技投入消除勞動力減少的負面影響,就是德國的應對措施。

    人口增長未必能夠帶來經濟增長,人口減少未必會造成經濟下滑。前者如非洲,後者如德國。

  • 5 # 烏魯木齊那些事兒

    新生兒出生率創新低,完全在預料中,如今房價那麼高,生活成本那麼大,真正要孩子的人,才是有勇氣,越來越多的人,實在不想要孩子,一個字:累!所以,2018年比2017年少了200萬新生兒,也在預期中,那麼,新生兒猛然降低,會對經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我個人覺得,對經濟的影響不是太大,不會有絕對的影響,多200萬不多,少兩百萬不少,200萬,對於中國13.9億人口,就是毛毛雨,即便他們出生了,18年後,成年了,多這200萬,估計也不會對中國勞動力緊缺有巨大貢獻和緩減。

    大的影響沒有,但區域性經濟影響還是有的,首先,在拉動內需方面,有一定影響。舉例,新出生一個孩子,一年的消費是3萬元(買奶粉、衣服褲子、鞋子、遊玩、旅遊等),200萬個孩子,一年給國家的創收是600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經濟發展和拉動內需問題。

    其次,200萬孩子,長大後,雖然在18年內沒有解決國家勞動力問題,但18年後,他們成人,22年後,成才,成為社會的生力軍,雖然沒法徹底改變中國未來老齡化嚴重、解決勞動力緊缺問題,但一定程度上,200萬可以解決區域性勞動力緊缺問題。

    此外,他們還可以創造社會價值,特別是需要買房,按照一個人購房一套,一套房150萬(三線城市),200萬人,僅僅在房子上,就貢獻了3萬億,這對於拉動中國房地產經濟,是有好處的。

  • 6 # 開偉觀察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我覺得這種趨勢若得不到遏制,對中國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可是很大了。

    一是會加劇華人口的老齡化,導致人口結構的不平衡,使適齡勞動力減少,導致未來用工成功的大幅上升,這樣更不利於實體企業的生活經營,不少實體企業會因用工陷入更加困難的境地。

    二是老齡人口占比不斷提高,會使社會經濟執行效率降低,也給後來的年輕人帶來巨大的養老壓力,同時也會使養老基金有可能入不敷出,讓養老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

    三是年輕人口下降也將導致整個社會消費能力下降,對內需拉動中國經濟增長帶來不利影響,使中國經濟更多的依靠投資和出口兩架馬車,對中國整體經濟結構最佳化帶來不利;

    四是年齡人口減少、老年人增多,社會活力降低,也會導致全社會創新能力的不足,對企業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都將帶來不利。

    因此,要想辦法提高年輕夫婦生育意願,提高新出生人口比例,以減緩有可能因人口老齡化給國家經濟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

  • 7 # 顧問雲

    作為財富管理行業的觀察員,人口的變化勢必會影響各產業的發展,從而影響財富管理行業中投資的變化,所以不邀自來,與大家分享一些我們的看法。

    先把結論前置:

    1) 新生兒的出生數量影響了一個國家的未來人口的結構,而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動,影響著國家不同產業。

    2) 人口結構的變化,將會影響這社會消費結構,中老年消費群體因為儲蓄習慣強、財富已積累到一定程度,比90、00後有更強大的消費能力,所以垂直於中老年的消費市場、養老市場有一定的影響。

    接下來,我們和大家一一述說。

    1. 基礎資料

    首先,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具體的資料如何:

    據統計局釋出的資料,2018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13953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30萬人。2018年出生人口152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94‰。

    如何理解呢,2017年的新出生人口為1723萬,2018年的數字與其相比少了200萬人,而對比2016年的1786萬,少了263萬。那人口出生率呢?2016年的數字為12.95‰,與單獨二孩政策時11.90‰也同樣不及,更不用說1980年的歷史最高點23.33‰,這一個數字,是自1978以來的新低。

    2. 人口有什麼意義

    作為浩大的中國群眾中的一位,我們可能不知道,人口多少到底會影響著什麼,更不用說馬上去反應對經濟的影響是什麼了,所以讓我們先了解人口的意義再說。以美國來舉例:

    1946年以及之後的十多年間,美國總共誕生了7590萬名嬰兒,大概是現在美國總人口的1/3,而這一階段,美國迎來了所謂的“嬰兒潮”。

    “嬰兒潮”襲來,會有什麼影響呢?我們得順著嬰兒成長的階段來說。

    嬰兒長大成為青少年期間,龐大的嬰兒數量帶動了玩具、卡通、音樂等新興事物的發展,而到了這群嬰兒的20歲後,就會自己賺錢,然後結婚成家,會帶動房地產、汽車等行業的繁榮。再等到這群嬰兒老了之後,又會影響醫療養老。

    保羅·皮爾澤總結過關於新生嬰兒帶來的變動影響:美國的嬰兒潮創造了歷史上最大的股市漲幅、房屋需求、國際航空、個人計算機、電腦網路和運動休閒工具的需求

    可以說,正是“嬰兒潮世代”這一人口結構的特點,書寫了美國消費結構的變遷史。所以說,新生兒的出生數量影響了一個國家的未來人口的結構,而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動,影響著國家不同產業。

    3. 這一波出生率下降的趨勢,會影響什麼

    上面已經說了新生兒的數量會影響國家的不同產業,我們都知道,華人口占據整個世界人口的很大一部分,改革開來以來所取得的成績,離不開每一位華人的奮鬥,也正是因為人口龐大所帶來的巨大生產力,推動著中國的發展。

    那是不是出生率下降就意味著推動不起來?這是不可能的。具體可以參照歐洲的作業方式,依舊有著一定的產出,這一波出生率下降,意味著什麼呢?對大經濟的影響,回答已經有很多專業人士給出了看法,而且出生率只是一小塊,單說直接有影響未免以偏概全了,所以在這裡我們就“消費”和“養老”這兩個點,和大家聊一聊變化。

    消費

    先說說消費,第二部分從美國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人口的影響除了生產力之外,還會從人口結構影響產品消費,從而影響產業,當新生人口下降,社會年齡結構趨於大齡化,那消費會怎麼變呢?

    中國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國,建國以來人口保持穩定增長,城鎮人口占比和人均GDP持續提升。人民收入的增長帶來的是消費能力的提升,國內社零總額從1952年的277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37萬億,增長了1300多倍。

    而要理解消費的變化,我們先看看消費的兩大推力:財富多少以及消費者的認知。結合國外的消費變遷歷程,我們先來看財富收入對消費的影響:

    人均GDP在5000美元以下,屬於大眾消費階段,消費者的收入水平較低,消費認知能力不高,主要以汽車、家電等耐用品消費為主。

    人均GDP 為5000美元-10000美元,到了品牌化消費階段,消費者的收入有了較大程度的提升,品牌化意識強,消費認知能力還處於不斷提升的階段。

    當人均GDP超過10000美元,進入品質、簡約消費階段,消費者的收入雖然高,但增速開始放緩,因為大家可預期自己的收入上漲不會太高了。另外,消費者的認知能力已經提升到一個比較高的程度,所以這一階段消費開始迴歸理性,追求品質化、個性化和價效比。

    結合出生人口數和埃森哲的《2018國內消費者洞察報告》以及國內總人口數,國泰君安測算出截止2017年,國內80/90後人口數達3.3億,佔總人口的24%;95/00後人數合計約4億人,佔總人口28%;70後2.2億人,佔總人口16%。

    按照上述的邏輯,出生率下降,社會人口結構開始大齡化,在之前人口暴漲階段所出生的嬰兒們,已經到了中年階段,加上新生兒變少,社會的消費也會從幼兒消費變為中老年消費階段。

    50年代和60年代初出生的人們,因為歷史原因,成長環境較差,所以有著勤儉節約的消費習慣並一直保持。消費以醫療保健為主,閒暇時間比較多,也開始嘗試網路購物。60年代末、70年代出生的人,享受了改革開放紅利,物資積累較充裕,也有較強的消費意願,但他們是務實派,看中的更多的是便利和體驗,對於線上購物,還處於滲透率提升的階段。

    隨著享受時代紅利的一代逐漸進入老齡階段,國內中老年市場有望迎來真正的爆發。60年代末、70年代出生的人群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後高速發展的紅利,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他們是現在中國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比90、00後擁有更多的財富積累,同時負債壓力小,消費傾向高。

    所以按照其他國家的發展,中老年的消費能力將增長,備受中老年市場需要的保健品、醫療等消費品將會迎來一定的發展,而且使用者消費趨勢也會趨於理性,品質化、個性化和價效比將成為較大的影響因素。

    養老

    從消費的模組我們也提及到了中老年市場,那“養老”話題避不可免要提及的。我們先來看看現狀:

    目前中國養老機構床位總數730萬張,與動輒數億的人口相比,缺口依然巨大。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養老床位更是一床難求。更關鍵的是,許多養老服務只能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而無法滿足老齡人群對於“美好生活”的需要,至於健康、養生、醫療、社群交流等差異化需求更是難以企及。

    換句話說,養老服務急需一次“消費升級”。2016年,國務院釋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為這一行業提綱挈領。

    這幾年,國家出具相關醫養服務的政策包括了:

    2015:國務院辦公廳《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對推進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的合作、發展社群健康養老服務方面提出具體要求。九部委《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指導意見》對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組織實施等進行了說明。進一步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2016:國家民政部《民政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群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國務院《關於全面方開養老服務提升養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到2020年全面方開養老服務市場2017:國家衛生計生委等13部門《“十三五”健康老齡化規劃》健全老年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積極推動醫養結合服務,,推動居家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的發展2018:《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公示,促進智慧健康養老優秀產品和服務推廣應用。以醫護到家為代表的居家養老服務進入目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1月2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發展養老產業、推進醫養結合,提出4大方向5點措施,提高服務質量。

    以上政策,都表明相關監管與機關想要推動國內養老的發展。具體到這個行業中,包括了以下4個方面:

    醫療服務:疾病診治、急救、重症治療等專業醫療服務,以及以網際網路為平臺的遠端醫療及轉診服務。

    康復護理:醫療護理、康復促進、臨終關懷等長期連續的專業護理服務。

    健康管理:健康體檢、慢病管理、健康管理及諮詢等服務。

    養老服務:生活照護服務、精神心理服務、文化活動服務等。

    4. 結語

    的確,新生兒的出生率下降,意味著我們的人口將會變少,一些依靠人口紅利持續發展的產業會受到影響,但是社會是一直在進步的,也是一直在變化的,就像我們多年前也不會那麼快想到移動網際網路的崛起一樣。既然時代是一直在變化的,我們要做的也是盯著變化,改變我們自身,以抓住變化的風口,持續向前。

  • 8 # 葉209730733

    也體現一個問題,老百姓婚戀無制度,教育醫療整治不見成效,基礎教育攀比,貧富差距大,全民精神和體力壓力大,存在不安全感和焦慮,各種無保障感,職業壓力太大,人際交往存在各種反人類教育理念,我想還是國學缺失,反倒是成人世界遵循了弱弱強食理論導致人類幸福指數很低才不會有閒暇時間享受天倫之樂。

  • 9 # 使用者6645598896271

    為什麼老是談論人口問題,少生怎麼就是人口結構不合理?那麼多地廣人少的富強國家不照樣生存的好好的,為啥我們中國就要人多?

  • 10 # 家族財富密碼

    新生兒數量的減少對經濟有著很大的影響嗎,影響是有的,但200萬這個量級應該不會對經濟造成極大的影響

    因為中國畢竟人口基數龐大,且國土面積以及資源種類較大,加之改革開放之後經濟一直穩步增長,尤其是目前正在進行的經濟轉型,國家和社會更需要的不是勞動力,而是精英勞動力,人口數量老齡化並不是最痛的痛點,重點是人才的質量到底如何

    其實反過來想,新生兒減少,大家都少生孩子,這是一件促進優生的事情,新生兒減少,可以減少教育的負擔,使整個社會的教育資源更加集中,無論是在知識上,認知,還是體魄上都可以有更長遠的發展,給社會以更大的貢獻

    人口老齡化,很大程度會導致勞動力不再廉價,對於目前中國的經濟並不是一件壞事,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勞動力都很昂貴,當無法再依靠廉價勞動力時,整個社會的經濟就會更加的向著高效率,高科技化的方向發展,這是一條可以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優質道路

    但目前對於人口生育,問題是很多人不是不願意生,是實在沒條件,收入水平上不去,雙邊老人都要贍養,孩子教育,健康,醫療等等都要花費很大的人力物力,大家都確實希望過上兒女雙全的開心生活,但如何讓大家真正願意有自己的孩子,如何讓大家把孩子養好,不僅僅是養活,是政策應當考慮的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三國志英傑傳所有武將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