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帥小西De
-
2 # 欺言樂翁
強烈支援,並希望這個政策能從一個博士點擴充套件到全校,以至於更多的中國頂尖高校。
我博士剛入學那會,SCI熱遠不止於如今這樣。大家都是一板一眼跟著導師搞自己方向的科研,尤其針對國內行業內面臨的工程難題靜心求解。當時發了一級學報的EI論文已經是導師很認可的結果了。他會強調整體科研構架要合理,內容要豐富,最後的博士大論文可以是很多篇這種高質量的中文論文來構建。現實表明,如此思路寫出的大論文,比現在我看到的許多臨時靠SCI拼湊的大論文要舒服地多。原因我後面會提到。
但到了現在,因為SCI狂熱,學生和老師在指揮棒下失去了定了,只能隨波逐流。大量的科研經費流出到國外的SCI期刊,只為了讓自己的成果符合畢業和晉升的條件。因為SCI,大家尋思著各個能“討好”國外審稿人的點子,甚至因此完全偏離掉自己不該繞過去的道路,也就是現在常說的“什麼好發SCI就做什麼、什麼熱點就做什麼”,結果就是最後的研究不成體系,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最終到了畢業臨門一腳,靠著數篇“高質量”SCI拼接出來的博士大論文,真心不好看。我們這邊多篇SCI在手但博士大論文被斃掉的人越來越多,原因大多都是“邏輯不清、構架不明”。
回到題主的問題。對於中科大的這個做法,我不能更贊成。他們知道自己也是蜉蝣撼樹,但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儘量多做努力。這一篇中文,要求確實低(科普都算),博士們拿著科研的“邊角料”去寫篇核心期刊還是必要的。對於鍛鍊博士的中文寫作能力大有裨益(如果小文章行文不暢,編輯肯定會提的),同時,也未後面更遠大的計劃打下根基。
我不排除SCI,但我相信過猶不及。我希望有一天,中文一級學報在現在的博士生心中也有他們的一席之地;希望未來某一時期,博士畢業生的論文附表中,很多都是中英各半;希望那些目前因為SCI狂熱而被淡忘的中國特色工程難題會有更多人去求解;希望國家的科研投資力度,不是變向都流向了國外,而是惠及每一個科研領域。
-
3 # 家有一老和一小
我支援必須發一篇中文的文章,有助於提高中文寫作水平!但不能全是中文文章,因為中文一級學報,審稿週期過長!博士畢業時間會拖長!
-
4 # 趣之化學
目前幾乎所有的高校和研究所都是要求博士生髮表高影響因子SCI英文論文才能畢業的。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光學工程博士點最近立了個新規。“從今年入學的博士生開始,必須發一篇中文文章或論文才能畢業,哪怕在媒體或雜誌上發一篇科普文章,甚至科技新聞報道都可以,但你不能沒有。即使發再多很好的英文論文,也不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量子資訊重點實驗室規定。
理工科專業學生中文寫作存在的問題長期受英文SCI論文的折磨(只發表英文SCI論文),科研院所研究人員、大學老師中文寫作能力大不如從前。大學生的中文寫作能力就更加差了,中科大將發表中文文章作為博士畢業要求之一,可見目前中文寫作能力弱到一定的級別了。
1.大學生中文寫作能力差
本科生基本不再開設語文課,基本不要求中文寫作。只有本科畢業論文需要用中文寫,但是也基本靠抄,翟博士出事後要好很多了。研究生畢業又要求發表英文SCI論文,中文寫作全靠吃高中的老本。目前,大學生的整體中文寫作真的是令人擔憂。包括我本人在內,記得碩士期間發表兩篇中文EI論文,寫完初稿後給導師看,但是返回來的修改稿是面目全非,幾乎是被導師重新寫了一遍。
本人去年帶的一個本科畢業論文,修改其論文過程就像吃蟲子一樣難受,真的不如自己幫他重新寫一遍。現在體會了碩士導師當時修改我自己論文時的心情了。在和其他帶本科畢業論文的老師交流時,幾乎90%以上老師反映學生中文寫作能力太弱。
“大學生的寫作水平確實需要提高,有部分人看英文、寫英文都很流暢,但回到母語上來就不知所云。博士畢業論文裡經常存在語句不通順,沒有主語等情況。”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吉德表示。
此外,浙江農林大學文法學院副院長、《大學寫作》課程教學團隊負責人彭庭松曾對媒體透露,他們的調研表明,復旦、清華等高校的教授們一致認為理工科學生的學術寫作能力比較弱。
當然,博士生中文寫作能力雖然比本科生和碩士生要好不少,因為已經經歷過了本科畢業論文和碩士論文的中文寫作訓練,但是也好不到哪裡去。特備是理工科的博士生。就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量子資訊重點實驗室教授韓正甫說,“現在的大學生,尤其是理工科學生的中文寫作能力實在太差,有些學生可能英文比較好,但中文文章累贅,錯別字太多,有的連寫個借條都面露難色”。
2. 部分大學老師中文寫作能力差
上文寫了學生中文寫作能力差,其實大部分大學老師的中文寫作能力也是不太好的。很多二本學校採用的教材都是本校老師編寫的。這種教材的特點是將知識點複雜化,文字表述也不簡潔,語言錯誤和知識錯誤並存。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很多高校對於教師評職稱基本條件需要有專著出版,教師為了評職稱,硬著頭皮東拼西湊拼成一本所謂的教材。一方面,自己對其中的知識點沒有理解透徹,就很難用通俗的語言簡潔地描述清楚。另外一方面,理解透徹了,可是中文表述力有限表述不簡潔。我相信不少讀者朋友在讀大學期間用過這種本校教師編著的教材。
評價機制的導向,大學老師為發表高分數的英文SCI論文全心思研究如何快速發表英文論文,也沒有心思去教學和研究如何提高中文寫作能力。而這部分老師大部分在研究生階段沒有經過系統中文寫作訓練。
因此,大學生、研究生的中文寫作能力急需得到改善。再不改善全民學英語,而自己的母語爛到底。一味地強調發表英文文章,一方面強迫大家去學英語,學習西方文化,慢慢淡化傳統文化。現在西方的節日如聖誕節、萬聖節、父親節等在中國越來越流行,而本土的傳統佳節如春節、端午、中秋、七夕等越來越沒有原來的韻味了。
鼓勵發表中文文章的好處本人強烈支援中科大的做法,這樣有利於提高中文寫作能力,有利於將科研成果發表在中國大地上和有利於推廣中國文化和文字。
1.有利於提高中文寫作能力
透過投稿和返修,導師、編輯和審稿人都會針對文中問題提出修改意見,經過這一過程雖然中文寫作不能獲得大幅提升,但是小幅度提升肯定是會有的。
博士畢業後,在中國工作,中文寫作能力相當重要。以高校工作為例,撰寫課程實施大綱,指導修改本科生、研究生畢業論文,寫各種專案申報書等等,都需要很好的中文寫作能力。特別是競爭異常激烈的國家自然基金,對申請書的質量要求很高。有很多科研成果很好(5篇以上一區論文)的青年老師不能獲批青年基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申請書寫作質量不過關。
2.有利於將科研成果發表在中國大地上,利於推廣中國文字和文化
“學生們中文寫作水平的提高對中文科技期刊的發展也大有裨益。”本人一直有個想法,希望國家出臺政策,引導將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發表在頂級中文期刊上,只要成果過硬,老外自然要來看這個科研成果,他們就不得不學習中文,這樣一方面可以將中重要的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將成果面試,另外一方面,加速中文和中國文化在全球推廣。
遺憾的是,目前的狀況是發在中文期刊上的成果都是科研人員的一些邊角料。
當然,這也跟中文期刊辦刊不利有關。很多中文期刊收稿件都是帶著有色眼鏡,沒有省部級、國家級專案支援的科研成果一律不收,儘管成果很不錯。和編輯關係很好的熟人稿件,再爛也會接收。對稿件沒有統一的標準。
-
5 # 池昭新一城市新模式
為什麼韓正甫教授宣佈中科大中科院量子實驗中心光學工程博士點只要求博士生寫一篇中文文章發表就可以畢業?博士是什麼學歷?是最高學歷,是要求有獨立從事科學或科技研究的學歷,只發一篇中文文章,連學術論文都可以不是,就能表示這個博士具備了獨立進行專業研究的能力了嗎?顯然不能!
量子實驗中心為什麼把標準降得這麼低?其用意真的是如韓正甫教授所說的是為了提高中文寫作水平嗎?這的確耐人尋味,大家只需先搞清楚他指導的是什麼專業,便可以明白其中的秘密:韓正甫教授是搞量子資訊科技專業的,這個專業目前完全是忽悠科技經費的專業,什麼光量子加密通訊、光量子計算機、光量子探測雷達等等,都是居於超脫自然力的量子糾纏與疊加原理,以及不具有可行性的單光子製造與操控技術,如果他們所謂的學術論文要想發表學術雜誌,不花錢買版面能行嗎?顯然不行,編輯再傻也不可能傻到相信他們能製造與操控靜止質量為0,運動質量也接近0,並且以光速作宇宙最高速度運動的單光子!那些發表到《自然》雜誌的光量子科技論文,如果說沒有花錢購買版面,這隻能騙騙小孩子!
居於以上分析,那些跟隨韓正甫教授學習量子科技的博士,如果想正規發表論文,顯然也必須支付一筆可觀的版面費,於是,韓正甫教授趁著博士教育改革的社會呼聲,順著杆子往上爬,降低博士的畢業要求標準,這才是真相!他的為了提高博士中文表達水平之說純屬掩人耳目的瞎扯,中文基礎是一個博士必須在中小學階段完成的學業,如果連中文基礎都過不了關,還用讀本科、碩士與博士嗎?
-
6 # GYH26
應該鼓勵母語發表在自己的雜誌上。關鍵的不是用不用母語,而是有沒有創新。用母語有利於保護創新,避免用英文是表達不準確而被曲解。
-
7 # 高校人才真經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光學工程博士點最近立了個新規。“從今年入學的博士生開始,必須發一篇中文文章或論文才能畢業,哪怕在媒體或雜誌上發一篇科普文章,甚至科技新聞報道都可以,但你不能沒有。即使發再多很好的英文論文,也不行。”
看到這一新聞,我並不感到意外,我認為,這只是一個訊號,類似的舉措,也將會越來越多。
背景分析近年來,從上到下正在逐漸形成一種中文迴歸的大趨勢。前幾年,社會上流傳高考要取消英語,一度形成了熱門話題,雖然目前沒有任何跡象會取消英語考試,但這一傳言的出現,反映的是社會的一種聲音。
高考雖未取消英語,但另一個備受關注的領域卻已經基本告別的英語考試,那就是職稱評審。根據2017年國家《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職稱外語將不再作為硬性要求,目前,除了少數地方少數系列還有英語要求,大部分人評職稱已經不需要職稱外語成績了,英語水平不再是限制個人晉升的必要條件了。
去年,一度也傳出取消英語四六級考試,改為國家英語能力等級考試的訊息。不過,四六級尚未取消,國家英語能力等級考試也沒見影子,但另一個關注度不算很高的全國英語等級考試(常說的PETS考試)在某些省份已經停止了。以往申請成人教育學位需要pets成績,現在也開始出現脫鉤的趨勢。
還有,就是最近兩天,海南、西安等旅遊城市正在整頓不規範的地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改洋名,什麼馬可波羅小區,曼哈頓公館,都是首當其衝。這些改名運動看似來得很突然,實則有其深遠的背景。
從種種事例可以看到,國家正在加大力度,淡化外語在國內文化、生活、工作中的影響,同時強化漢語的重要性,在各級升學考試中也在強調“大語文”。在大力彰顯“文化自信”和“文化崛起”的今天,漢語作為文化的根基,其重要性必須得到進一步強化和鞏固。
語文教育的問題當前,洋文化依然盛行,網際網路文化則方興未艾,而這背後,是漢語語言應用的弱化。一方面,網際網路的發達使得語言應用具有了鮮明的時代特點和包容性,那些流行語也從某種程度上豐富了漢語的內涵。但另一方面,網際網路語言的出現,也反襯出傳統語言的貧瘠和沒落。幾年前央視《詩詞大會》推出之後,很多人都猛然發現,腦子裡除了“床前明月光”之外,一句詩也蹦不出來了,取而代之的是“我kao”。
其實更嚴重的是,對很多成年人來說,語文已經不是文學的問題了,而是能不能把一件事情說清楚寫清楚的問題。前段時間一位老師在辦理公派出國時遇到一些問題,我們要求他給我們提供一個說明,結果提交過來的說明就兩三句話,事沒說清楚,原因也沒說清楚,只說了一個結論,更頭大的是,這兩三句話裡還有病句。可這位老師,SCI論文一大把。
從教育的角度上,我認為產生這一現狀至少有下面兩方面原因:
第一,中小學語文教育存在應試化。大家都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對中小學的語文教育也深有體會,中國的語文教育強調機械記憶,強調答題技巧技法,甚至強調標準答案。這樣的語文教育無法讓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得到實質的提升,甚至會讓學生討厭語文。很多學生高考後再也不想看文學書,再也不看詩詞,因為他們不僅不能從中得到精神滿足,反倒感覺很痛苦。
第二,高等教育階段語文教育缺失。很多人談到語文就會想到小說散文詩歌,大部分大學確實也有人文素養相關的課程。但是對成年人來說,更重要的兩種寫作其實是記敘和議論,其核心則是邏輯思維。一方面,要有理清事情的邏輯關係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具有用漢語表達方式將其敘述出來的能力。這正是目前大學通識教育所缺乏的。在我看來,中科大此次的政策,也正是要強化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語言對學術的重要意義語言不僅是工作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學術話語權的象徵。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前段時間我們學校期刊(是中文核心、EI檢索)開會討論約稿的事情,說到理工類中文期刊的現狀。目前,確實有一些中文頂級期刊,在國內學術圈內仍然具有巨大影響力,這些期刊有院士坐鎮,認可度非常高,比如《工程熱物理學報》,看看編委名單,基本上囊括了該領域國內最著名的專家。但除此之外的其他大部分中文期刊,稿件質量都很難得到提升。編輯們需要想盡各種辦法向專家們約稿,最後得到的也只是研究的一些邊角下料。
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還不是因為咱們的中文期刊影響力太小,分量太輕了。而國外期刊,經過上百年的發展,積累起了具有碾壓優勢的影響力,進而形成了馬太效應,像CNS三大期刊,幾乎是不可能撼動的了。為了能在這些刊物上發論文,中國學者不光要具有創新性,還必須使用英語的思維方式,需要閱讀英文文獻,還必須用英語來進行寫作,這也是很多人英語比漢語好的重要原因。也難怪很多人批評,華人寫出來的文章,華人還得翻譯之後才能用,現在的中國學者,都是在給外華人寫文章。
因此,要想提升中國科學界和中國學者的學術話語權,首先就要提高中文期刊的地位,而要提高中文期刊地位,就必須有高水平的中文論文(當然,也可以出英文版)。只有讓大多數學者願意在中文期刊上發表論文,優先在中文期刊上發表論文,期刊層次才能有質的飛躍。
結語以上三個方面都只是有感而發,要想真正提高中國的文化地位、科研地位,實現民族的復興,漢語是最重要的武器之一。所以,不管對哪個群體,強調中文寫作都是完全有必要的。我支援中科大的這一舉措。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光學工程博士點最近立了個新規。
“從今年入學的博士生開始,必須發一篇中文文章或論文才能畢業,哪怕在媒體或雜誌上發一篇科普文章,甚至科技新聞報道都可以,但你不能沒有。
回覆列表
事件起因:
博士生的中文寫作水平如何?小西博士畢業後進入大學任教。作為一個研究生導師,個人覺得不少博士生、碩士生的中文寫作水平的確很Low,常常是漢語、英語的習慣混用,可讀性不高。也許,本科生學位論文還可以說是“去重”,研究生實在沒法用這個藉口。
小西舉個小小的個例,也許更能明白韓教授為何有“需要發表一篇中文論文才能畢業”的要求。小西熟識的本專業一個博士生(2019年5月已答辯畢業),她的論文送審前得專業內2位導師"預審同意"後送校研究生院,經教育部平臺盲審通過後才能安排答辯事宜。但是,她的論文在預審期間被提出不下30餘個大小問題,尤其是中文寫作非常"糟糕"。
日常中,博士生中有人為中文寫作頭疼,也有人為英文寫作頭疼。初期愁的肯定是英文寫作,如第一篇Sci論文都比較“難產”,第二篇開始就會找到感覺。其實,小西個人覺得中文寫作的難度更大,尤其是中文核心類期刊。之前,小西就有個博士師弟,在發表幾篇SCI之後,想著"邊角料"的資料發個國核心心,直接就被拒稿。
小西記得,導師們常說的一句話是國內頂尖學報的發文難度不低於一篇中科院II區以上論文,在我們課題獎勵中核心期刊等同於IF=1.5的三區Sci論文。“國內頂尖學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行業內公認期刊,如一級學會辦的期刊,一般某個工科專業僅有2-3個一級期刊。
之前,不少研究生在“琢磨”他人博士學位論文時,也會有經常發現一個類似的問題。部分論文末尾"已發表科研成果"部分列出七八篇SCI論文(一作),一看就是個標準的優秀博士。其中文中有精美的圖表(英文科研小論文常是學位論文中的某一個章節,圖表是可以直接"複製"的),但是中文寫作一眼看去就不是很"地道",給人一種畢業之前“寫的很急”的感覺。
或者,這麼說吧!小西寧可給學生修改潤色一篇英文論文,也不會選擇中文論文。相比有套路、句式的英文寫作,小西個人覺得中文的凝練難度更大。比如,你看看小西的問答,在表述上同樣不是非常地道。正所謂長期不寫不用很容易退化的。
為何要抓博士生的中文寫作?小西覺得“需要發表一篇中文論文才能畢業”的要求是合理的。合適的中文寫作鍛鍊,對於博士日後的科研發展非常重要。
首先,在日常的課題申請書、中期檢查、結題報告中,遞交的都是中文版。甚至,部分留學生(如申請博士後資助)的材料還得團隊內博士生幫忙翻譯成中文。畢竟,大部分“領D”或“專家”的英語水平達不到直接審查英文資料的程度,但是中文水平很高。之前,小西寫的課題申請材料就經常找一個校領D秘書的朋友幫忙看看,往往都能提出很多建設性的修改建議。
其次,在博士生畢業的“第一桶科研啟動金”(青年基金資助)的申報中,有傳出“+1篇中文核心”更好的趨勢,同期儘量不要有開源的英文期刊論文。畢竟,科研經費給老外交版面費不太合適,之前可能沒這麼明顯的態度,目前已有類似的“說法”。當然,不是說高水平的Sci論文不重要,而是有一篇中文核心論文,可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同時,很關鍵的一點學位論文送審中,不少發表多篇Sci博士生的學位論文,因語句不通、沒有主語等,直接被判定為“不合格”,只能無奈的延期半年。這樣也會逼著博士生提升學位論文的寫作質量。還記得2019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的博士生導師(青千)在群內辱罵學生嗎?主因就是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寫作實在差的看不下去。
-結語-當然,提升中文論文寫作的好處很多,在高考中我們就常說“得語文者得天下”!小西作為工科博士也深有感悟,真的是慢工出細活,沒有大量的閱讀和寫作練習,出不來好文章。比如,回看小西2018年3月的問答,你會發現寫的非常稚嫩。
其實,類似的要求在其他學校也有,只是沒想到這次韓教授的舉措引發了不小的關注。如清華大學2018年新生中就有開設“寫作與溝通”的必修課,甚至在2020年將覆蓋清華所有本科生,後續也會向研究生提供類似的課程。相信國內其他院校,也會跟進類似的舉措!
最後,還有個不太好說的原因:科學無國界?
還記得2019年5月IEEE群發郵件禁止華為員工參與編輯和審稿嗎?小西覺得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為何不能發表在國內的核心期刊呢?我們要提升自己期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