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er86
-
2 # 壹櫃坊
因為張廷玉字衡臣。
古人有名,有字,有號,各有用途。古人一生下來就起名,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取字,還有別號,死後在取諡號。
古人為了尊重別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是稱其字或別號。
-
3 # 日小堯茗居
再過去,做官的與有知識和有地位的人都有“名、字、號”,不但體現了尊卑長幼有序,更是體現了相互的欣賞與尊敬。
何謂名:張廷玉,這就是名。衡臣這是張廷玉的“字”合起來叫名字。個別人還有“號”,所以有叫“名號”的。
大眾耳熟能詳的叫名,比如;張廷玉,這就是名。是普遍的通用稱呼特別稱呼。“字”是對一個人稱呼的補充,往往小時候父母就稱呼“字”以表示愛護,又可理解為幼名的冠字。
名與字的稱呼內在奧妙待成人或為父之時親朋好友可稱呼其“字”,以表示親近、親切!
比如蔣委員長稱“杜聿明”為光亭兄,左宗棠,字為“季高”,孔子被稱之為孔丘字“仲尼”,又比如:三國時期的東吳的孫權,是名,字仲謀。曹操是名,字“孟德”等等。
另外還有“號”,號即是相當於現在的筆名,稱之為“別號”。一般用於字畫?書籍、文章的署名。
稱呼之中體現出親近疏遠康熙、雍正二帝都稱張廷玉為“衡臣”這就說明對張廷玉的尊敬、敬重與親近,在這裡有君臣拉攏之嫌。
反之直呼其名,即使是現在也可以理解為上級領導在叫你,或者是一般的同事的稱呼。
不知大家注意沒有,在“雍正王朝”中的雍正帝在當面叫“田文靜”的時候一定稱呼“抑光”,因為田文靜是他的名,而“抑光”才是田文靜的“字”,所以雍正帝稱田文靜為“抑光”,可見雍正帝對田文靜也是喜歡的。
所以稱張廷玉為“衡臣”那是親近。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及網路)
-
4 # 馮國強字非墨
姓氏名字原本是四樣東西,經過三千年的繼承發揚和十幾年的國學熱以後,現在知道的人已經不多了。
姓表明你的祖宗是誰,你是誰家的後代;
氏說明你住在哪裡,你長輩的封地所在;
舉例來說,馮氏原姓畢(萬),因被封在馮城而其後人隨姓馮。則畢是其姓,馮為其氏。
名是家裡有文化的長輩給起的,在正式場合用,並專供長輩、老師、領導稱呼用。平輩和晚輩斷不能用,否則將被視為無禮,沒家教,傷及無禮者的家庭榮耀和祖宗門庭;
字通常由老師給取,供平輩、同儕(chái)、同學、晚輩、學生稱用。平輩絕不可直呼其名,包括連名帶姓,或將姓加稱:如馮國強、馮老師、馮先生、馮兄、國強兄…這將被視為無禮、沒教養。而應該稱非墨老師、非墨先生、非墨兄。
稱兄道弟,今天已然演變成了充滿濃郁江湖氣息的一個詞兒了,其實它恰恰是非常文明和教養的表示,平輩間稱對方為兄,道自己為弟。
(收藏鑑賞家、書畫家羅瑞豐先生的書信)
(連長墨十餘歲的書壇宿匠張榮慶先生亦以道兄稱鄙,汗顏,需說明的是那時我還沒有字)
由此可見,貴為天子的皇帝以字稱呼手下的大臣,張廷玉(字衡臣,這字取的也是令人叫絕,你大臣恆久,他皇帝老兒的社稷不就更長久嗎?!),他真可稱是位極人臣了。
-
5 # daokeli2
古人不能直呼其名,一般口頭稱呼都是字,有些電視劇上是錯誤的,比如那時朱德、周恩來等稱呼毛澤東必定是潤之,絕不會是澤東!
-
6 # 夢福駒
古人就是古人,一般古人不僅有名字,還有字號別號綽號雅號等,別人稱呼自己的時候當然有時也會叫別稱的,所以這個問題就很好理解了,張廷玉字衡臣,所以雍正稱其為衡臣
-
7 # 歷史簡單說
《雍正王朝》中,雍正之所以叫張廷玉為衡臣,原因很簡單,因為張廷玉的字就是叫衡臣,正如雍正一直稱年羹堯為亮工一樣,另外,李衛字又階,田文鏡字抑光,李紱字巨來,雍正稱呼大臣的字,是一種比較親切的叫法。
張廷玉在《雍正王朝》裡面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正如《康熙王朝》裡面的明珠,索額圖還有李光地,而張廷玉在《康熙王朝》中後期也出現了,《雍正王朝》的張廷玉這個角色,想必很多人都喜歡,十分忠心又有智慧。
那歷史上的張廷玉又是怎麼樣的呢?張廷玉在大清王朝是一個份量很重的人,他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那就是他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而清朝配享太廟的人除了胤祥、代善、豪格這些親王之外。
還有揚古利、費英東、額亦都、圖爾格、圖賴、圖海、鄂爾泰、兆惠、傅恆、阿桂、福爾康、和琳(因為和珅的原因被嘉慶帝撤出),張廷玉做為唯一能配享太廟的漢臣,可見張廷玉的地位有多高。
張廷玉,生於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安徽桐城人,張廷玉之父是張英,官至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也就是張英是宰相,張廷玉這一點和劉墉很像,劉墉之父叫劉統勳,官至東閣大學士、刑部尚書、吏部尚書。
張廷玉於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考中進士,被授為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入值南書房。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擔任科舉中會試的同考官。
康熙五十五年,張廷玉擔任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從二品。康熙五十九年,張廷玉擔任刑部左侍郎。康熙六十年,擔任吏部左侍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康熙帝駕崩,雍正帝繼位。
雍正帝的老師正是張廷玉之父張英,所以雍正帝十分的器重張廷玉,雍正朝的詔書基本都由張廷玉所寫。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張廷玉擔任戶部尚書,從一品。雍正六年,擔任保和殿大學士、吏部尚書,正一品。
雍正七年,雍正帝設立了軍機處,主要有張廷玉、怡親王胤祥、蔣廷錫,軍機處的主要制度是由張廷玉所籌劃的。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帝病危,任命莊親王允祿、張廷玉、鄂爾泰為顧命大臣,並遺詔張廷玉配享太廟。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張廷玉去世,終年八十四歲,配享太廟。
-
8 # 雍親王府
根據《禮記·檀弓》上的說法,在人成年後,需要受到社會的尊重,同輩人直呼其名顯得不恭,於是需要為自己取一個字,用來在社會上與別人交往時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後,名字只供長輩和自己稱呼,自稱其名錶示謙遜,而字才是用來供社會上的人來稱呼的。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姓張,名廷玉,字衡臣。所以在皇帝面前,張廷玉都是自稱為“臣張廷玉”;而康熙和雍正為了表示對於張廷玉的尊重,稱張廷玉為“衡臣”;同為宰輔的佟國維和馬齊,因為是平輩同級,也可以稱其為“衡臣”;當然,對於其他朝臣而言,因為級別低於張廷玉,所以成張廷玉的字反而是太過於不禮貌了,所以都稱呼其官職“張大人”或者“張中堂”。
同理,雍正稱呼年羹堯為“亮工”,是因為年羹堯本來就是字亮工,田文鏡稱呼李紱為“巨來”一樣,都是對於其的尊重,而稱呼他們的字。
-
9 # 莘縣村民
看了幾個答案。都挺不錯的。
皇帝稱一個大臣的字,是很親切了。
但是,皇帝把這個字解釋的別出心裁。
方苞也是個不得了的人物。
(據說,如何確立接班人?就他三個字“觀聖孫”,讓康熙恍然大悟。這是起居注裡記載的。)
方苞參與密議處置年羹堯。
按方苞的想法:下詔調年羹堯為杭州將軍。如果不奉詔,就尤嶽鍾麒設宴“招待”他。把他“咔嚓”了。
張廷玉馬上駁回:他不奉詔,又不赴宴,怎麼辦?
宴席上殺大將軍,如何交代?大軍服不服?九爺在軍中,服不服?
雍正笑道:“你權衡得好!不愧‘衡臣’耳字。”
於是張廷玉又議了“幾步走”。大家又補充細節,定下了計。
皇帝說,張廷玉要秉公權衡。這話半點不錯。
他是宰相,不是機要參謀,萬事得秉公。處理朝廷事物,處理君臣關係,處理大臣之間的關係,又要符合皇帝的意思,又要公允,讓各方面都能夠接受。
這個“衡臣”,也就是“天下之公器”,就是一個天平、朝廷的一杆秤啊。
-
10 # 楊角風發作
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張廷玉字就是衡臣,不僅雍正帝這樣稱呼他,康熙帝也這樣稱呼他,以表示君臣關係好!
這個問題也揭開了一個大秘密,那就是張廷玉跟雍正帝的感情其實非常好,要解釋他們倆好的原因,其實早在奪嫡之時,張廷玉就押寶老四胤禛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雍正王朝》中,要說誰最老謀深算,相信大家總能提出幾個人選,康熙帝、佟國維、鄔思道、張廷玉等等,每個人的權謀之術都各有千秋。
而老四胤禛之所以能順利即位,一方面離不開鄔思道的長久謀劃,及四爺黨的大力支援。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康熙帝的最終青睞,以及佟國維的聰明反被聰明誤,隆科多的“臨陣倒戈”,當然還有競爭對手八爺黨和十四爺黨的戰略失誤。
但大家往往忽略了另一人,他才是隱藏最深的四爺黨成員,且早在舉薦新太子一事上就已暴露了身份……
一、
康熙帝彌留之際,叫來了顧命大臣張廷玉,並交給他兩份聖旨,一份聖旨是宣佈隆科多勾結老八胤禩意圖謀反,著立即賜死。另一份聖旨則是任命隆科多為領侍衛內大臣、上書房大臣加太子太保銜,賜爵一等公。
在張廷玉的見證下,康熙帝將第一份聖旨交由他保管,用以制衡隆科多。將傳位詔書交由隆科多保管,並還給他曾經當掉的寶刀,形容他是寶刀,關鍵時刻才能出鞘。寓意讓隆科多到那一天,拿出傳位詔書,如實宣讀。
等到了康熙帝駕崩的那一晚,同樣是張廷玉偷偷把老四胤禛拉到了側室,隨後張五哥便拿著金牌令箭去搬救兵去了。並在老十三胤祥、隆科多等人回來宣讀傳位詔書後,也是張廷玉大喝一聲:
“大位已定,朝拜新君!”
就這樣,張廷玉一舉樹立了地位,併成為雍正帝的肱股之臣,歷經三朝而不倒,並最終配享太廟。
但有個問題非常值得思考,那就是傳位這種事,歷朝歷代都屬大事,康熙帝駕崩的當晚,權力最大者也是張廷玉。康熙帝一向謹慎,為什麼放著那麼多滿族大臣不用,偏偏選中了漢臣張廷玉,讓他成為這個顧命大臣呢?
難道康熙帝不怕張廷玉不是四爺黨嗎?
二、
正因為康熙帝明知張廷玉是四爺黨,所以,他才放心任命他為顧命大臣,以便順利傳位給老四胤禛。
要想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就要思考,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康熙帝就開始青睞老四胤禛了,並把張廷玉選為顧命大臣的呢?
最開始的時候,上書房大臣中以佟國維為首輔,馬齊次之,張廷玉滿打滿算排到第三位。這種排名方式,直到舉薦新太子時,佟國維被罷免回家養老,馬齊被連降兩級後而告終。
也就是說,張廷玉成為上書房首輔後,他的顧命大臣身份就確定了。可是按照我們前面的推斷,張廷玉因為是四爺黨,才被康熙帝任命為顧命大臣的。但舉薦新太子一事上,張廷玉明明舉薦的是廢太子,何以看出來是四爺黨呢?
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該劇一開始談起:
一開始的朝局還是比較明朗的,太子胤礽監國,其餘皇子們各有差事,但隨著黃河大堤的決口,這種格局被打破了,因為康熙帝發現,大清朝出問題了:
“……現在弄成這個樣子,我們還誰都不知道!胤礽,你怎麼說?”
因為有變動,才給了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禩等阿哥們機會,於是便有了老四胤禛的南下賑災和追繳戶部欠款。才有了康熙帝面對太子胤礽賣官鬻爵,以及拆老四胤禛的臺後,感慨一聲:
“這就是我大清國將來的皇帝嗎?”
三、
正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康熙帝的心中長了草,首先考驗的便是他身邊的這幾位上書房大臣。
所以,在刑部冤案出來之後,作為八爺黨成員的佟國維異常興奮,如果說之前他還不敢表露自己是八爺黨成員,但這一次不同了。正所謂高風險意味著高收益,佟家保持長盛不衰的原因,一方面是不一條路走到黑,另一方面則是賭,兩頭下注!
所以,佟國維才會激怒康熙帝,說什麼“投鼠忌器”,目的就是讓康熙帝下令徹查此案,同時他告知老八胤禩:
“八爺應該知道皇上那兒,不怕做錯事就怕不做事!”
但佟國維敗就敗在了確實老眼昏花,身子骨不行了,平時加班加得少,所以常在上書房加班的張廷玉撿了個大漏。
這個大漏就是老八胤禩舉報太子胤礽的奏摺,透過康熙帝到了自己手上,張廷玉看後,馬上一把火給燒了:
“臣並不知道有這麼個奏摺。”
這個奏摺是沒了,張廷玉嘴上也說沒有這個奏摺,但在他心裡,這份奏摺是再也跑不掉了。
因為張廷玉此舉很得聖意,於是康熙帝點名帶著他去了熱河,就是在熱河,他一舉奠定了上書房首輔位置!
而最關鍵的一點,就在於,他指出了太子胤礽調兵手諭有假,正因為如此,他透過康熙帝的表現,成功猜出了康熙帝的中意皇子。
四、
在康熙帝不知道調兵手諭有假之前,他下達了多份聖旨,其中一份便是當場任命了四位親王。而在他得知調兵手諭有假之後,他仍然下達了另一份聖旨,那就是廢掉太子胤礽,並讓眾位大臣舉薦新太子。
這就傳達給了張廷玉一個訊號:
在康熙帝確認太子胤礽要造反的前提下,他當場任命了四位親王,也就證明,新的太子將大機率出自這四位親王。而在他明知太子胤礽是冤枉的前提下,仍然廢掉他,也就證明太子胤礽已經讓他很不滿。
這四個親王就是皇長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
結果,還沒等廢掉太子呢,皇長子胤禔和皇三子胤祉就掐起來了,一個是魘鎮太子的蠢豬,一個是書讀進狗肚子裡的夯貨。
所以,新太子人選就剩下了兩個,一個是老四胤禛,一個是老八胤禩!
而火燒老八胤禩奏摺以及識破調兵手諭有假,這兩件事,只有康熙帝和張廷玉在場,這個秘密也只有他們倆知道,這也就很容易理解,眾臣為什麼一致舉薦老八胤禩了。
因為,剩下的兩個人選中,老四胤禛號稱“冷麵王”,追繳戶部欠款一事早已得罪了大部分大臣。剩下的老八胤禩,自然是“眾望所歸”,成為奪嫡熱門的,甚至於佟國維還喝著奶跟馬齊一起諷刺張廷玉:
“馬大人,今天茶房奶子沏的不錯,趕快趁熱喝了吧,一會兒涼了,再喝那味可就兩樣了。”
那麼張廷玉為什麼不舉薦老四胤禛呢?
五、
在舉薦新太子一事上,佟國維積極為老八胤禩搖旗吶喊,康熙帝讓張五哥去放老十三胤祥後,自己去了上書房視察情況。
詢問馬齊,誰的得票最高後,得知老八胤禩得票最高,康熙帝說了一句話:
“你們弄吧,你們弄吧!”
言外之意就是,隨你們怎麼折騰,反正也蹦躂不了幾天了!
別人聽不懂,但張廷玉馬上就聽懂了啊,他不僅聽懂了,還明白康熙帝此時前來的目的,所以,他彙報了第一件事:
“江蘇請求朝廷旌獎一位孝子!”
之所以要彙報此事,就是為了給佟國維安一個定心丸,讓他確信釋放老十三胤祥,並非因為支援他奪嫡,而是因為張五哥孝,老十三孝,而康熙帝:
“朕疼自己的兒子!”
不僅如此,康熙帝還問張廷玉,有沒有河南、江蘇、四川的奏摺,這麼多省他不問,為什麼偏偏問這三個省呢?
道理很簡單,河南是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曾賑災過,修過黃河大堤的省份;江蘇則是剛好舉薦了一位孝子,請求嘉獎;四川則是老四胤禛的人,年羹堯所在的省份,他正在那裡剿匪,成績斐然。
更重要的是,張廷玉都懂,這三個省遞上來的奏摺絕對不僅這三個,張廷玉偏偏選擇了跟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有關的奏摺拿來說事,是不是很蹊蹺啊?
六、
君臣二人暗語說完之後,眼看氣氛僵在這裡,眼看其他大臣們要看出破綻,張廷玉馬上連喊兩聲“皇上”。說有幅承德避暑山莊畫畫好了,叫他快去看,康熙帝說了一句:
“好,妙,現在就去!”
畫還沒看到呢,康熙帝就說好,說妙,顯然這不是針對畫的,而是針對人的,這個人就是張廷玉!
等到了舉薦新太子最後一天,康熙帝上朝後,李德全遞過來一份奏摺,他看都沒看,就把他放在了案頭一大堆奏摺之上。這堆奏摺都是舉薦老八胤禩的,上面還寫著一個大大的“八”字,康熙帝用奏摺壓住了這個“八”,也就表明老八胤禩根本沒戲!
同時,這個舉動也表明,康熙帝是怒的,當初在上書房都這麼暗示大家。舉老四胤禛的功勞就是想讓大家改變主意,舉薦老四的,結果大家還是舉薦了老八。
由此,康熙帝判斷出,這時候老四胤禛資歷還不夠,還不能推到儲君位置上。康熙帝判斷出了形勢,張廷玉也判斷出來了,所以,他舉薦了廢太子胤礽復立。
當時的奏摺張廷玉是從左袖口掏出來的,大家猜猜看,他的右袖口是不是也裝著一份奏摺呢?
當他提到單獨有奏摺時,馬齊是震驚的:
“什麼?你單獨有一個密摺,我怎麼不知道?”
由此可見,張廷玉應該是給馬齊打過一個煙霧彈,也表明,張廷玉很有可能懷裡揣著不止一份奏摺,他也是看情況而定掏哪個。
但大機率,他的那份奏摺是舉薦老四胤禛的,也正是因為他早早押寶了老四胤禛,才讓他成為了歷經三朝而不倒,並配享太廟之人。
張廷玉這個人,不簡單啊,這也解釋了,他為什麼能被雍正帝視為心腹,稱呼“衡臣”了!
我叫楊角風,更多解讀《雍正王朝》的文章,請關注!
回覆列表
以顯示皇帝對大臣的尊敬,這是一種特殊的禮遇。
《雍正王朝》電視劇中,康熙最早是直呼張廷玉大名的。說明在當時,張廷玉還不是康熙的心腹。經過復立太子一事,張廷玉取得康熙信任,到了後期康熙便不再直呼他的大名,改叫“衡臣”。說明康熙已經完全信任了張廷玉,把他當作自己人了。
古代讀書人取名是有取名又表字的,名字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注意!是讀書人或者有身份的人才會表字。文盲取名是不表字的。
但是從民國開始,由於新文化運動,反古文、反儒教、反傳統,古人表字的傳統被看作是被看作封建落後的代表。所以,新文化運動以後出生的小孩基本都沒有字。而在這之前出生的人,都是有表字的。比如:
魯迅,姓周名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
巴金,姓李名堯棠,字芾甘;
老舍,姓舒名慶春,字舍予;
曹禺,姓萬名家寶,字小石;
說到這裡,提一個冷門的。毛岸英同志,岸英二字就是他的字,他的本名叫毛遠仁。
正是因為現在的人大多已經不表字了,所以絕大多數的書面表格,已經沒有“名字”這個選項了,取而代之的是“姓名”這個詞。
關於名字的避諱,想必很多人都知道,這裡就不多說什麼了。所謂大名小字,名為尊,父母長輩呼之,字則同輩稱之。
但是古人稱字,也不是完全都對。馬超稱曹操為孟德就不對。
《三國志·馬超傳》記載:“臣門宗二百餘口,為孟德所誅略盡。”
論輩分,曹操和馬騰同輩,馬超是晚輩,要叫曹操一聲“曹公”。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曹公豺虎也,然託名漢相,挾天子以徵四方”
周瑜也是晚輩,他就不稱“孟德”,而是“曹公”。
論官職,曹操是漢故丞相,馬超是偏將軍,都亭侯。馬超是下級,要叫“曹丞相”。
而孫權則稱呼曹操為“老賊”
雖然馬超說這句話的時候,蜀漢和曹魏已然是兩個國家。但馬超以晚輩和下級的身份,稱曹操為“孟德”,只能說他把自己和曹操擺在平級的位置,無視了曹操的高輩分和高官職。
這麼稱呼,符合馬超“世代公卿”的身份,是他有教養的一種體現,但並不能說馬超稱呼的是正確的。拿這個當做例子,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