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清正一運程管理
-
2 # 文藏
在以桓靈時期為主的東漢中晚期之神獸鏡中,無論何種鏡類,其邊緣紋飾皆流行一類表現“太一出行”恢宏場面的圖式。此類圖式流播廣泛,在會稽、長沙、南陽等地區的神獸鏡鏡緣影象中,成為無處不在的題材。應該在相距不遠的時候,鏡緣處出現了“邊則太一”的銘文內容。“太一神”在神仙天界具有至高無上的尊顯地位,包括上古帝王在內的群神均歸其從屬,“太一出行”的場面自然非同凡響。“太一出行”圖神獸鏡
直徑:12.8CM 包漿稱謂:水銀沁
主紋稱謂:東王公、西王母、伯牙彈琴、蚩尤
鏡緣圖案詳解
“太一出行”圖神獸鏡直徑:12.7CM 包漿稱謂:黑漆古
主紋稱謂:東王公、西王母、伯牙彈琴、黃帝
鏡緣圖案詳解
文獻中“太一出行”的描述見於《楚辭·九歌·東君》:“駕龍舟兮乘雷,載雲旗兮委蛇。”由本文所列之圖可知,東漢神獸鏡如此繁縟細膩的鋪陳畫面,意在突出“太一神”的尊顯地位。從此類鏡的邊緣紋飾可知,“太一神”所乘的龍車(雲車),有“三龍駕車”、“五龍駕車”、“六龍駕車”等多種形式,龍車前後所配置的物象組圖,甚是繁縟複雜。“太一神”所乘的巨大龍舟前方有多龍牽拉,龍舟上共置諸多神人,其中太一神仰首側身、跽坐在橢圓形的羽毛狀圃墊上,長髮後飄,雙手攏袖於胸前,背後有龐大羽翼。“太一神”前後通常會並列配置兩持節跪立的仙人侍者,皆作軀體前傾狀。龍舟後方依次有選擇地配置:“伏羲御日”、“仙人駕鳳”、“仙人駕鶴”、“仙人駕龜”、“仙人駕鳥頭獸”、“仙人駕獸頭鳥”、“仙人駕虎”、“蚩尤”、“辟邪”、“獅子”、“女媧捧月”等,這些組圖皆朝著太一神龍舟出行的同一方向飛奔。組圖間穿插著舒捲流動、纏綿糾結的流雲紋,盡顯一種前呼後擁、騰雲駕霧、熱鬧紛繁、氣勢磅礴的壯觀場面。
內涵豐富 尚需研究一、具“太一出行”圖與有“邊則太一”銘的兩類神獸鏡皆問世在以桓靈時期為中心的東漢中晚期,具體而言,應該是“圖”在前、“銘”在後。
二、這兩類鏡(尤其是前者)的鑄制精細程度已成為中國銅鏡之最。
三、這兩類鏡是中國道家文化的精華,內涵極其豐富。從哲學或宗教的角度看,它們又發生在中國道教的誕生之初,對於研究道教起源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四、這兩類鏡之每個圖案的含義,每句銘文的內容,尤其是表二中的“關鍵詞”,都需認真研討。進一步對“太一”文化怎麼認識、怎麼理解,更要花費力氣。本文目的在於資料收集與重點展示,只能說是一種芻議,希望為日後的深入研究作出有益的鋪墊。
欲知曉更多請前往App Store或應用寶搜尋“中國收藏”並下載《中國收藏》雜誌App。 -
3 # 徒手散步
東皇太一看上去是個法師,其實他是個坦克,俗稱法坦。東皇太一沒事喜歡健身,走路都在玩鏈子球,玩一個還不過癮,還要玩三個。誰要是惹他了,鏈子球一頓丟呀,不知道砸壞了多少花花草草。這還算輕的,你要把他惹毛了,他抓住你就不松呀。多少人拉都拉不開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呀。珍愛生命,遠離東皇。。。切記,切記!
-
4 # V盟文史
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於扯淡的萌妹子。這篇稿子來自於知北遊。
“東皇太一”這個名稱,只見於《楚辭·九歌》,是《九歌》的第一篇。
對於這位神祇到底是什麼神,有很多猜測,據吳廣平先生《屈原〈九歌·東皇太一〉祀主研究述評》一文的梳理總結,有天神說、上帝說、天神兼上帝說、南方天神說、東方上帝說、楚國至上神說、齊國上帝說、玉皇大帝說、儺壇神譜中的至高神說、太一星說、北極星說、天樞星說、歲星(木星)說、歲星神兼戰爭神說、歲星神成湯大乙說、大火星說、女媧說、伏羲說、太昊與伏羲的混合體說、黃帝說、顓頊說、炎帝說、舜帝說、蒼帝說、蚩尤說、水神說、日神說、月神說、石母神說、春神說、混沌神說、虎神說等等,說法多達40餘種,紛紜得有點慘烈,總之五花八門的說法,但凡大家能想到的解釋,學者們都說過了。
他到底是個什麼神?吳廣平先生在對各種說法進行分析後,他同意黃靈庚、潘嘯龍兩位先生的看法,即“東皇太一”就是帝高陽顓頊,“東皇太一”的“東皇”即東方上帝、東方天帝,具體指的就是楚人信奉與崇拜的天帝顓頊高陽氏,稱“東皇”是因為楚人祭祀上帝是在東郊進行的。
個人也覺得,說東皇太一是高陽氏帝顓頊還是比較合理的,但是裡面一些問題還需要一些說明。
首先,東漢王逸注《楚辭》時沒有解釋“東皇”是啥意思,說楚人祭祀上帝在東郊是唐代呂向的“發明”,《六臣註文選》載呂向說:
“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東,以配東帝,故云東皇。”呂向這個說法有沒有根據就是個極大的問號,東漢王逸時候都搞不清的事兒,到了唐代說得這麼明白,就很讓人不能相信。
周代至漢祭祀上帝、祭天,都是在南郊而非東郊,《逸周書·作雒》裡說:“乃設丘兆於南郊,以祀上帝。”《漢書·王莽傳》裡說“莽祀上帝於南郊,迎春於東郊”,《大戴禮記·朝事》裡說:“率而祀天於南郊,配以先祖”,《史記·封禪書》、《漢書·郊祀志》裡說“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東南也是南而不是東,方位是一樣的,根本就沒有在東郊祭祀的上帝或太一的說法,
何況,《離騷》裡還有個“西皇”呢,說“詔西皇使涉餘”,難道這個“西皇”是因為“祠在楚西”?顯然不能這麼解釋。呂向的解釋不過是望文生義,毫無根據。
其次,《九歌》裡祭祀的神祇都是自然神,沒有一個祖先神。根據《世本》《史記·楚世家》和出土文獻安大簡等記載,高陽氏顓頊是楚人的最高祖先,屈原在《離騷》裡第一句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他的情況很象是商、周人的上帝帝嚳,既是最高祖先,也是自然神的上帝。我們看看《史記》的《殷本紀》和《周本紀》,雖然裡面也說商人的始祖契和周人的始祖后稷都是帝嚳的兒子,但是他們也只是尊契、稷為先祖,把帝嚳當成上帝,也稱“高祖”。
本來在殷商人的心目中最高祖先就是上帝,所以他們卜辭中的高祖夒就是帝嚳、帝舜,《山海經》中寫作帝俊,就是上帝,但是到了周代開始虛化上帝的概念,上帝成了“天”的代名詞,成了一個純粹的自然神,而和高祖無關了,所以周人才把帝嚳、帝舜演化成人間的帝王。關於這些問題,郭沫若先生在《卜辭通纂》和《先秦天道觀之進展》中論述得都很詳細,也很有說服力。
楚人在戰國時期的觀念應該也是如此,他們很可能是模擬商周人的制度,周人尊高辛氏帝嚳為高祖,楚人就尊高陽氏帝顓頊為高祖。從出土的楚簡書看,楚人祭祀的祖先裡,只有“三楚先”(老童、祝融、鬻熊)和一些後來的先王,沒有帝顓頊,大概他們已經把帝顓頊虛化成了一個自然神的上帝,不能算是實在的祖先了。
我們根據現有傳世的古書知道,先秦時期的典籍裡,除了《九歌》之外,沒有用“太一”作為上帝之名的,而是用為黃老道家之“道”的代稱,比如郭店楚簡裡的《太一生水》,《莊子·天下》裡說“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文子·下德》裡說:“帝者體太一,王者法陰陽,霸者則四時,君者用六律。”這些“太一”都是“道”的代名詞,並不認為是上帝。譚寶剛先生《“太一”考論》一文認為,“太一”出現的時間在春秋末期或戰國早期,是老子開創的哲學概念,起最初的意義為:物體形之大者和時間之最初者,為萬物之終極起源,因此而被後世附會為神名,後又因神名而附會為星名,這個看法很可能是對的。
關於祭祀祭祀太一神的事情,古書的明確記載是漢武帝時期,《史記·封禪書》裡記載亳人謬忌向漢武帝奏上了“祠太一方”,說:
“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用太牢,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於是漢武帝就命令太祝立太一祠於長安東南郊,祭祀的方法就按照謬忌說的來。後來又有人上書說:
“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祠神三一:天一、地一、太一。”漢武帝又同意了,命令太祝領祠之於太一罈上。這時祭祀的不止是太一了,還有天一、地一。
問題在於,漢代人從高帝劉邦開始祭祀上帝(五帝),而漢武帝又立太一祠,可見那時候還不認為太一就是上帝,只是認為是天神裡最尊貴的神,而五帝都是他的輔佐,太一的地位在上帝之上,《古今合璧事類備要》裡說“太一者,五帝之君也,其位尤尊於五帝”,就是這個意思。
到了漢平帝五年的時候,漢平帝採納了王莽的建議,“稱天神曰皇天上帝,泰一兆曰泰畤”,就是把泰(太)一改稱皇天上帝,把本來祭祀太一的泰一兆改成泰畤,等於取消了對太一的祭祀。而從側面可以看出,那時候人們是把太一當成皇天上帝的。可也有不同的認識,比如東漢時袁康作的《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裡說“天帝裝炭,太一下觀”,可見他認為天帝和太一不是一個神。
祭祀太一的做法是肇始於西漢漢武帝時期,戰國時期的楚人不可能祭祀太一,所以近世有學者研究,《九歌》各篇其實本來沒有名字,而是漢代人整理《楚辭》的時候給分別擬的名稱,所以“太一”這個名稱實際上是漢代人用當時的神名命名的,並非是先秦楚人的名稱,比如劉心予先生就認為祭祀太一的事情是始於漢武帝,“東皇太一”之名可能是漢初人加的(或改的),潘嘯龍先生則直接認為是劉向所加。
這個看法很可能是不對的,《九歌》各篇應該本來就有題目,只是“東皇太一”這個篇名出了問題,它應該是本名“東皇”,漢代人整理《楚辭》的時候認為這個“東皇”就是漢代祭祀的太一,所以在“東皇”下注了“太一”二字,後來流傳中把註文的“太一”和正文篇名的“東皇”混在一起成了“東皇太一”。因為根據目前的材料看,先秦無論哪國的確沒有祭祀太一神的。
有人把出土的楚簡中那個“大”(主要寫法是在“大”的橫筆的右邊加一短豎)認為是“大一”即“太一”,但經學者研究知道,這個字其實該讀為“厲”,就是大厲神,並非是太一。在先秦有祭祀“厲”的風俗,據《禮記·祭法》的記載,古代王(天子)祭祀泰厲,諸侯祭祀公厲,士大夫祭祀族厲,都是很重要的祭祀物件。《山海經》裡說西王母司“天之厲及五殘”,天上也有“厲”,大概“厲”是古代一種地位很高的神,和後來說的瘟疫的厲神還不是一回事。
看看《東皇太一》這首辭,它開始就說:“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王逸注說:“上皇,謂東皇太一也。”“上皇”的意思,就相當於“上帝”,馬茂元先生《楚辭選》解釋說:
“東皇太一實際上就是楚人稱上帝的別名。‘皇’是最尊貴的神的通稱,這裡以指上帝,因為上帝是天神中最尊貴的神。‘太一’,意思是說神道的廣博無邊。楚人以‘太一’稱上帝,正如後來道家稱天尊為‘元始’一樣,都是對某一問題所表現的抽象概念。”馬先生說楚人稱上帝是太一恐怕不對頭,但這位“東皇”就是楚人祭祀的上帝,應該是沒什麼問題。問題是,上帝為什麼會稱“東皇”,可這個問題實在是不好回答,否則就不會有40多種說法了,這裡可以有兩個看上去比較合理的解釋。
第一種解釋:《九歌》裡還有一篇《東君》,裡面也有個“東”字,講的是日神,《廣雅·釋天》裡說:“朱明、耀靈、東君,日也。”日神怎麼稱“東君”呢?洪興祖《楚辭補註》說得很到位:“日出東方,猶帝出乎震也。”其中“帝出乎震”這個說法是出自《易經·說卦》:“帝出乎震,……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漢代人就用這個來附會太皞伏羲,比如《前漢紀·高祖皇帝紀一》裡說:“《易》稱‘帝出乎震’,故太皞始出於震,為木德,號曰伏羲氏。”其實“太皞伏羲氏”的說法是漢代人的發明,先秦太皞和伏羲毫無關係,這個學者們已經辨析的很清楚了,這裡也不再多說。
戰國時期的五方帝的確是以太皞為東方帝的,但是也《說卦》裡說的意思好像與之不同,《說卦》裡說上帝巡行周天,是從東方出來,然後東南、南、西南直到東北,這麼順時針轉一圈兒,就象太陽從東方出來從東到西轉一圈兒的意思相同,所以他們稱上帝是“東皇”,稱日神是“東君”,都是因為他們從東方出的緣故,實際上“東皇”還是上帝,所以《東皇太一》裡直接地稱他為“上皇”,說是高陽氏帝顓頊大概也說得過去。
可能有人會有疑問:戰國以來都認為帝顓頊是北方之帝,又稱黑帝或玄帝,怎麼能是“東皇”呢?其實上面也說了,五方帝的說法是鄒衍一派的陰陽五行學說盛行以後才產生的,屈原的時代還沒有這種說法,所以這個沒法當作推翻帝顓頊為東皇的證據。
第二種解釋就複雜一點了:前面說過,同是屈原的作品《離騷》裡還有個“西皇”,王逸注說:“西皇,帝少皞也。”可是王逸的說法也有疑問。戰國時期五行學說興起,有了五行配五方帝的說法,少皞(少昊)就是西方白帝,所以王逸認為是“西皇”。可是五行學說的昌盛是由鄒衍張揚起來的,屈原的時代要比鄒衍早,他是不是會受這種說法的影響是很值得考慮的,何況,屈原的作品中只有“東皇”和“西皇”,並沒有見到“中皇”、“南皇”、“北皇”的說法,所以,東皇、西皇是否與太皞、少皞有關還有疑問。
《淮南子·天文訓》裡說:
“東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執規而治春,其神為歲星。”東方之帝是太皞,其神就是歲星。在殷墟卜辭裡,可以看到很多卜辭記載“王賓歲”的內容,就是王賓祭歲星,但是沒見有祭祀其它星的記載,可見祭祀歲星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直到秦、漢人們仍在祭祀歲星,《論衡·祭意》裡說:
“歲星,東方也,東方主春,春主生物,故祭歲星,求春之福也。四時皆有力於物,獨求春者,重本尊始也。”可見古人一直有春天祭祀歲星的習俗。最早提出來東皇太一是歲星的是蘇雪林女士,她認為東皇太一的原型即西亞木星神馬杜克(Marduk),東皇太一在天為歲星,在地為青帝,其方向為東,其時令為春。蘇女士的說法並沒有得到學界的認可,但是卻足以給人啟發。
在西方的神話傳說中,古巴比倫人認為木星是馬爾杜克(即蘇女士說的馬杜克)的顯示,馬爾杜克是神殿的主神,是諸神之王,巴比倫大城的守護神,也是戰神,他的表徵物是一面戰斧和巨龍穆什胡什(Mushhush)。
而中國的歲星的“歲”在甲骨文中也是一面斧鉞的象形,《唐開元佔經》卷二十三引《春秋緯》說:“春精靈威仰為歲星,體東方青龍之宿”,也與龍有關,這可真是個巧合;在希臘神話中,木星是宙斯的顯示,在羅馬神話中則是朱庇特,這兩位也都是諸神之王,相當於上帝。中國的上帝,目前能知道的最古老的就是殷墟卜辭中的“高祖夒”,郭沫若先生在《卜辭通纂》和《甲骨文字研究·釋祖妣》中已經指出他就是帝嚳、帝舜,也就是《山海經》中的帝俊,是上帝。
《離騷》裡說:“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敶詞”,王逸注:“重華,舜名也。《帝系》曰:‘瞽叟生重華,是為帝舜。’”《史記·五帝本紀》裡也明確地說“虞舜者,名曰重華”,戰國到秦漢時人認為帝舜一名“重華”。
那麼,事情就奇異了:《史記·天官書》裡說:“歲星一曰攝提,曰重華,曰應星,曰紀星。”司馬遷根據的是《石氏星經》,《唐開元佔經》卷二十三引《石氏》曰:“歲星,他名曰攝提,一名重華,一名應星,一名經星。”又說:“歲星,君之象也。”《五行大義》第十六也說:“歲星,木之精,其位東方,主春,蒼帝之子,人主之象,五星之長,司農之官,主福慶。凡有六名:一名攝提,二名重華,三名應星,四名纏星,五名紀星,六名修人星。”
歲星也稱“重華”,就是上帝帝舜,這和西方神話裡的情況非常一致,而且它還是君主的象徵,歲星神又稱“靈威仰”,就是說它靈威赫赫,人所共仰。也有把靈威仰當成上帝的說法,比如《通典·禮十四·巡狩》裡說:“天子將巡狩,類乎上帝。”注云:“帝謂五精(星)之帝所配祭南郊者,謂靈威仰也。”這事兒很難說是“巧合”了,肯定有什麼淵源。
說歲星是上帝帝舜這大概是商、周人的觀念,而楚人似乎不以帝舜為上帝,而是以帝顓頊為上帝,那麼在他們的神話傳說裡,可能歲星也是帝顓頊的顯示,也就是戰神,孫常敘先生在《〈楚辭·九歌〉十一章的整體關係——〈楚辭九歌通體系解·事解〉之一》一文中就提出過東皇太一“其神為歲星,乃是一個戰神”的看法,也是有道理的,《春秋元命苞》裡說:“顓頊並幹,上法月參;集威成紀,以理陽陰。”宋均注:“水精主月,參伐主斬刈。”顓頊是個主管殺伐的神。《帝王世紀》裡也說:“女樞生顓頊於若水,首戴干戈”,干戈和斧鉞都是征伐的武器,顯然具有戰神的性質。
那麼,楚人祭祀“東皇”實際上內涵有兩個:一個是祭祀上帝,一個是祭祀歲星,都屬於自然神,算是二合一的做法。
以上兩種說法,到底哪種合理,只能由讀者自己去做出判斷了。
參考文獻:
【古籍】:《楚辭》《山海經》《易經》《逸周書》《文子》《淮南子》《史記》《漢書》《大戴禮記》《禮記》《孔子家語》《論衡》《前漢紀》《越絕書》《帝王世紀》《六臣註文選》《唐開元佔經》《五行大義》《通典》《古今合璧事類備要》
【近人論著】:
吳廣平:《屈原〈九歌•東皇太一〉祀主研究述評》,《職大學報》2014年第1期。
譚寶剛:《“太一”考論》,《中州學刊》2011年第4期。
劉心予:《祀太一為天神始於漢武辯》,《學術論壇》1981年第1期。
馬茂元:《楚辭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蘇雪林:《屈原與九歌》,臺北廣東出版社,1964年。
郭沫若:《卜辭通纂》,科學出版社,1982年。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科學出版社,1982年。
孫常敘先生在《〈楚辭·九歌〉十一章的整體關係——〈楚辭九歌通體系解·事解〉之一》,《社會科學戰線》1978年第1期。
回覆列表
“東皇太一”是上古十大正神之一。
上古十大正神分別是:1、盤古-開天闢地之神;2、帝俊-天界的一位前代天帝;3、伏羲-中華文明始祖;4、女媧-造人補天之神;5、神農-播種萬物的農業醫藥神;6、軒轅-中華第一共主;7、蚩尤-漢代兵主;8、東皇太一-漢代主神;9、共工-水神;10、祝融-火神。他們的成就有開天闢地、創世造人、教化眾生、播種萬物等。
《楚辭·九歌·東皇太一》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詞在楚東,以配東帝,故曰東皇。古語中,“東”有最高之意,“東皇”並不是執掌東方神域的皇者,而是至高無上的皇者。
最高天神東皇太一是《九歌》中最高的天帝,而《東皇太一》是屈原對“東皇太一”的頌歌,由於道家認為太一無形,楚人難以賦予其形象。神仙既然可稱仙人,當為人形。
《史記·封禪書》雲: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
春秋時期,楚華人認為自己是太陽神的後裔,於是便祭祀東皇太一神。屈原的《九歌》,是最早可查的出現“東皇太一”字樣的記載,也是把東皇太一作為至高神。
“東皇太一”中的“東皇”是尊稱。傳聞太一與其兄長帝俊都為三足金烏,誕生於盤古左眼所化的太陽星中。又相傳為洪荒時代妖族首領。
後至漢末,道教逐漸成形,道教教徒則利用春秋各國的典籍,編撰了中國最早的神譜。將東皇太一改名為東王公,為男仙之首,與西王母並列為兩大神王之一。東王公居於東嶽泰山,西王母居於西天瑤池,後來佛教傳入,道教被壓制了很長時間道教教徒們才創造了一個玉皇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