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鬱中離
-
2 # 羊毛狐狸
胡說八道的人太多,故弄玄虛的人不少。圍棋要不得神秘主義——圍棋和其他知識、技能等一樣,是科學的、嚴謹的。
你說下圍棋能領域什麼哲學?這就是神秘主義心理作祟,你下圍棋就是下圍棋,哲學就是思考,有人撿垃圾也能領域哲學,扯這種東西就是瞎搞。
圍棋需要下好,就是計算力練習,子效理解深入,情緒控制,實戰經驗。
這都是長期不懈努力的。
中國古代,“天”在人們的心目中可是至高無上的。從先秦時代一直到清朝末期,大多數哲學家都在宣揚“天人合一”這樣一個基本觀點。《易經》的第一卦叫“乾卦”,“乾”就是天的意思。《易經》中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思想,就間接地說出了天與人的關係。古人認為“天人合一”是最高的境界。無論道家還是儒家,歷來都主張人在生產活動中要與大自然和諧共存,人與人之間也要和睦相處,認為只有達到了天人同構、天人一體,才能夠天下太平、萬事如意。這種“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代表了中國古人的一種宇宙觀,也是中國傳統哲學一個獨特的觀點,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產生了巨大影響。 大家知道,圍棋的棋子只分為黑白兩種顏色,遠遠不如赤、橙、黃、綠、青、藍、紫那麼絢麗多彩。然而,正是這樸素、普通,反差較大的黑白兩色,象徵著中國古老哲學中的“陰”和“陽”這一非常重要的概念。棋子之間沒有任何形式上的差異,沒有絲毫的尊卑高下之分,這也正符合道家“眾生平等”的哲學思想。這黑白兩色超脫世俗觀念的棋子,在棋盤上演繹的棋局就像是天地變化不止、萬物生生不息的宇宙和陰陽形成萬物的過程。在對局中,無論是哪一方的棋子,有氣則生,無氣則亡,這就是所謂的“天”道,而棋盤四四方方,棋子要落在它的上面,這就是所謂的“地”道,黑白雙方面對棋盤的“手談”,我們可以稱之為“人”道。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道”具有萬物本原的意義。古人把圍棋分為棋藝、棋理、棋道三個層次,並且認為,不懂得棋理就不能談棋藝,而不懂得棋道也就不能談棋理。圍棋之道,強調的就是“天人合一、和諧共存”的哲學思想。圍棋內涵的核心可以用“和諧”二字來概括。如果我們僅從表象上來看,圍棋似乎是一種“爭鬥”之道,但實際上它的本質卻恰恰是追求一種平衡與和諧。為什麼這樣講呢?大家知道,我們是生活在一個充滿矛盾的世界。任何一種事物,在它的發展過程中,都包含著許許多多的矛盾。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會產生。這些矛盾的產生與發展過程,總是處在不平衡、不均等的狀態。正因為事物矛盾發展的這種不平衡性,才造成了對立面的相互轉化,才有了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結果出現。事物的矛盾都有兩個最基本的屬性,就是對立性和統一性。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有陽就有陰,有上就有下,有白天就有黑夜,有男人就有女人……,這就是對立統一、和諧共存。同樣,圍棋中的對立性和統一性也是始終相互依存,貫穿在對局的全部過程之中。這也就是說,圍棋中的這些矛盾既有它對立的一面,又有它和諧共存的一面。人們把圍棋稱作黑白世界。圍棋的一黑一白,正是代表了事物矛盾的正反兩個方面。雙方的對弈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追求平衡和不斷打破平衡的過程。白方進攻,黑方就必然防守;黑方取得了實地,白方就會用外勢來抗衡。宋代著名學者張擬在《棋經十三篇》中講的“局勢已贏,專精求生。局勢已弱,銳意侵綽。”,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在圍棋的佈局階段,雙方都會搶先佔據價值較大的角部。由於黑白雙方的戰略格局還沒有完全形成,這時就需要找到黑白相對平衡、雙方都能接受的一種方案,從而也就產生了各種形式不同的、雙方互不吃虧的所謂“定式”。圍棋的定式是無數個對局者透過無數次實踐的智慧結晶,它的本質就是為了棋局的平衡與和諧。圍棋的中盤是體現戰鬥最多的階段。形勢不利的一方往往會主動地挑起爭鬥,其目的也是在力爭取得雙方形勢上的平衡,只不過是表現形式看起來更加激烈而已。我們說,在圍棋的對局中,棋局的平衡關係總是在不斷地互相轉化著,平衡始終是相對的,而不平衡才是絕對的。雙方的每一招棋都是在追求平衡和打破平衡中落子的。如果沒有把握好棋局中的平衡關係,行棋過強,往往會功敗垂成,行棋過緩,又很容易錯失良機。對局者始終要在“得”與“失”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既不能太激進,也不能太軟弱,這也是棋訣“貪者多亡怯少功”所表達的意思。實踐證明,雙方的棋局最終是要達到一種和諧的共生共存狀態。圍棋大師吳清源先生曾經說過,“圍棋的目標不是侷限於邊、角,而是應該很好地保持全體的平衡,要站在一個很高的高度去看待”,“每一手棋必須是考慮全盤整體的平衡去下。”這就是圍棋中的“和諧”之道。兩位高手的對局,雙方一招一式,局勢扣人心絃,勝負卻往往只差半目。雙方把握全域性平衡的能力如此之強,你能說這不是一盤和諧之局嗎?作為一個圍棋愛好者,如果能很好地領悟圍棋中的和諧思想,能夠很好地把握棋局中的平衡,那就說明對圍棋的理解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 (二)圍棋中的客觀規律 凡是世間事物,都有它的內在規律。圍棋的規律也和其他事物的規律一樣,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既不能人為地創造,也不能人為地消滅,它只是客觀實際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圍棋的對局能產生出無窮無盡的變化來,這些變化絕不是數字上的簡單增減,而是反映了圍棋的內在規律。圍棋廣闊的棋盤可以容納的棋子多達361顆,一局棋的程序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這就為對局的雙方透過各種招法來揭示圍棋特有的規律,提供了充分的空間和時間。對局中,雙方的棋子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個體到整體,棋子之間既有矛盾,又有聯絡,互相依賴、互相影響。雖然棋局的形態是千變萬化,但卻是非常符合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認識和掌握這些規律,就成為了圍棋的理論和實戰經驗的總結。例如,圍棋中的各種“定式”就是佈局階段的行棋規律。圍棋中的各種著法雖然很多,但是每一種著法的具體運用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在圍棋教科書中所講的棋理就是對圍棋規律的總結。由陳祖德九段題寫書名,人民體育出版社於2008年出版的《棋訣十三篇》就是以簡明的棋訣形式,濃縮了圍棋棋理之精華,高度概括了圍棋中的各種規律。諸如“二子頭必扳”、“見方必先點”、“中腹開花三十目”、“遇扭十字長一邊”、“敵之要點我要點”、“近厚勢,忌行棋”、“形漏風,忌圍空”等等,都是客觀地反映了圍棋中特有的規律。作為唯物辯證法核心的對立統一規律,也是圍棋規律的實質。對局者只有運用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在統一中把握好對立,在對立中又把握好統一,才能正確地認識和處理棋局進行中所遇到的各種錯綜複雜的局面,使形勢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我們知道,對局之中棋局的形勢總是隨著雙方每一招棋的落子而不斷地發生變化,所以對局者要從全域性出發,儘可能全面地審視和把握棋局程序中的變化規律。對於棋局形勢的判斷,不可主觀、武斷和想當然,任何盲目地樂觀或悲觀都是不可取的。對局者需要冷靜、周密地調查研究,對全域性的形勢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科學分析。不僅要看清眼前的形勢,更要看到形勢如何發展的趨勢,要做到心中有數,善於把棋局中的未知數變成已知數。至於對形勢的判斷以及採取的措施是否正確,是否符合客觀實際,那就要用實戰的結果來檢驗了。通俗地講,如果實戰的結果達到了預期目的,就說明你的判斷正確,行棋符合規律,否則就是沒有把握好規律。在實戰中,“低手”之所以常常被“高手”牽著鼻子走,就是因為“高手”能夠緊緊地抓住棋局中的主要矛盾的緣故。“高手”之所以棋下得好,就在於他透過不斷地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較好地掌握了圍棋中的規律。由此可見,如何認識和把握圍棋中的規律,對於提高棋藝水平是十分重要的。當你的應對招法符合棋局變化的規律時,就會“山重水複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如果你行棋違背了棋理,就可能導致敗局。唐代國手王積薪在其所著的《圍棋十訣》中講到了以下十條: 一、不得貪勝; 二、入界宜緩; 三、攻彼顧我; 四、棄子爭先; 五、舍小就大; 六、逢危須棄; 七、慎勿輕速; 八、動須相應; 九、彼強自保; 十、勢孤取和。 這十條棋訣,同樣精闢地概括了圍棋的基本理論,簡單明瞭地揭示了圍棋中的客觀規律。 (三)圍棋中的辯證法 辯證法被認為是東方哲學思想的代表。圍棋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充滿了辯證法。由於圍棋的辯證色彩非常濃郁和強烈,以至於與其他藝術形式比較起來,人們就偏愛地把它稱之為“辯證的藝術”。哲學的辯證法則,在任何一種藝術形式中都可以找到例證。例如,繪畫中的“計白當黑”;書法中的“筆斷意連”;篆刻中的“疏可走馬、密不通風”;雕塑中的“靜中寓動”;音樂中的“華麗與樸素、主旋與配器、大調與小調”;文學中的“以樂境寫哀,以哀境寫樂”等等,都能充分證明這一點。然而,圍棋並不僅僅滿足於含有辯證法的某些元素,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簡直就是一本辯證法的“活詞典”。一個會下圍棋的人可以體會到,圍棋從形式到內容、從戰略到戰術、從佈局開始到收官結束,無不充滿了辯證的理念。換句話說,那就是辯證法的每一條法則都能夠在圍棋中找到與之相對應的詮釋。在圍棋的對弈過程中,區域性與全域性、優勢與劣勢、進攻與防守、實地與虛勢、厚形與薄形、死棋與活棋、先手與後手、輕靈與滯重、取得與捨棄等等,都體現著辯證法的藝術和魅力。它們既有對立的一面,又有和諧共存的一面。雖然相互之間的性質各異,表現不同,但卻又互相關聯,對立統一,不可分割,其實質都包含著相對和絕對兩個方面。至於圍棋中的“棄子”、“打劫”和“就地做活”等,更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高度統一。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圍棋中的辯證關係俯拾即是,而每一個辯證關係都能夠作出一篇大文章來。 中國有句古語,叫做“仁讓為先”,還有另一句古語,叫做“當仁不讓”。這兩種看起來很矛盾的說法,正是體現了一種典型的辯證關係。對於圍棋來說,其美妙之處也在於它的辯證性。我們不但要明確其中的辯證關係,還要善於辯證地分析棋局中出現的各種複雜局面。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棋局中各種矛盾的轉化,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例如,圍棋中有各種各樣的行棋著法,如:“飛”、 “尖”、跳”、“扳”、“挖”等等。這些著法都有它的利弊之處。如果你應用得當,可能成為“妙手”,反之就有可能成為“敗著”。圍棋中有“寧輸數子、勿失一先”的格言。對局時,“爭先”肯定是比較主動,但有時也會給對方留下反擊的空隙。圍棋中還有一句“補棋當爭一著淨”的格言。“補棋”肯定是後手,看起來比較被動,但有時卻是後中藏先,補強了自己就能給對方以致命的打擊。棋形輕靈看起來比較生動,但有時卻難免空虛;棋形滯重比較呆板,但有時反而顯得十分堅實。棋形厚破綻較少,但有時可能造成子力的重複;棋形薄漏洞較多,但也有靈活、舒暢的好處。一塊棋做活了,也就放心了,但有時卻會因此造成全域性形勢的落後;不活的棋總會讓人比較擔心,但有時借先行之利以攻為守反而能得到更大的利益。棋局開始,黑方雖然佔有了先行的有利條件,但是也有貼目的負擔;白方後行不利,但如果創造條件,制約了黑方的先行效能,就會使自己變不利為有利。一塊棋看起來是活棋,如果稍不注意就可能變成死棋。而一塊死到臨頭的棋,卻往往會置之死地而後生。由於棋盤上的爭鬥是對局雙方智慧的較量,計謀中的“陰謀”和“陽謀”始終是共同存在的。對弈時,雙方你來我往,一招一式的應對,其各種戰略意圖和戰術手段,既可以說成是明明白白、光明正大,又可以說成是偷偷摸摸、居心叵測,這也正是圍棋中的辯證法。漢代黃憲在他的《機論》中說“弈之機,虛實是已,實而張之以虛,故能完其勢;虛而擊之以實,故能制其形。是機也,圓而神,詭而變,故善弈者能出其機而不散,能藏其機而不貪,先機而後戰,是以勢完而難制,雖然,此特弈之道耳。”這是作者透過圍棋的“虛”與“實”之間的關係,闡述了圍棋中的辯證思想,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漢代的圍棋理念已經脫離了簡單的計算和勝負的範疇,開始接近圍棋的本質,並從中挖掘出了圍棋的哲學內涵。正如老子所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意思是說,要想收斂它,必須暫且擴張它;要想削弱它,必須暫且增強它;要想廢棄它,必須暫且興起它;要想奪取它,必須暫且給予它。如果換句話來講,可以理解為擴張、強盛、興旺、付出不可能是無限的,最終還是要收斂、衰弱、廢棄、奪回的。這樣的辯證思維是我們每一位喜歡圍棋的人都應該具備的。如果我們站在辯證的角度來看圍棋,還會得出 “圍棋既古老又年輕;圍棋既簡單又複雜;圍棋既精確又模糊;圍棋既文雅又激烈;圍棋既爭鬥又和諧。”這樣一個充滿辯證法的結論來。 (四)圍棋中的思維方式 我們知道,“思維”是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人們的思維按其執行的方式來分,主要包括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兩種。而圍棋對弈正是對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具體運用。棋手要學會運用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去正確認識和處理對局中的各種矛盾。特別是要有敏銳的大局觀,無論棋局多麼複雜,只要你全域性在胸,牢牢地把握住區域性服從全域性的原則,在每一個戰役階段,都能找出對全域性起主導作用的主要矛盾來,並看清矛盾的轉化,時刻注意調整好區域性與全域性的關係,就必然會取得最終的勝利。有時,你雖然贏得了一個戰役,卻輸掉了整個戰爭;有時,你儘管區域性損失慘重,卻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就是不同思維的結果。經常下棋,對於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是很有益處的。一個人棋藝不斷提高的過程,就是兩種思維不斷昇華的過程。圍棋中有這樣一句格言,叫做“敵之要點我要點”,意思是說棋局中對方的要點,往往就是自己的要點。當你的棋不知道應該下在哪裡時,用這樣的思維方法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辯證法還告訴我們,在某種情況下,一種明智的選擇往往可以用否定的方式來進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逆向思維。有時與其說取得了什麼有價值,還不如說放棄什麼更有價值。在實踐中,許多人都有過放棄什麼往往比得到什麼更困難的體會。下棋懂得如何吃子並不難,而難的是要懂得如何棄子。正有所謂“該扔的都扔了,包袱卸掉了,棋也就贏了”。 在圍棋對弈的過程中,棋的死與活問題,是對局者必須時時關注、認真解決的大問題,千萬不能模擬兩可、含糊不清。你該做活的地方卻被對方給吃掉了,而你該吃掉對方的棋卻又沒有吃掉,那勝負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在對局中,首先要保證自己實際控制的地盤超過對方是第一位的。圍棋的統一性在於共存,一方應當允許另一方的存在,如果總是一味追殺對方,而忽略自己的漏洞,就會走出過分的著法,往往會受到嚴厲懲罰,而得不償失。無為而勝,是老子哲學的精髓。這在圍棋裡可以得到充分驗證。如果我們把象棋看作是儒家用來追求治國平天下的具體謀略,或者是兵家的實戰計謀的話,那麼圍棋就更像道家所推崇的無為了,無為的目的卻是無不為,是為了最後的勝利。一個急於想要戰勝對方的人,往往卻會成為失敗者,而一個看淡勝負、具有平常心的人,反而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自己的水平,會自然地成為勝利者。有爭鬥就必然有勝負,取勝固然是好事,而失敗卻可以把壞事變成好事。失敗帶來的經驗教訓往往是最深刻的。在某種意義上講,棋藝的提高不是來自於勝利,而是來自於失敗。明代“江南四才子”之一的唐伯虎曾在《閒中歌》中說到,“眼前富貴一枰棋,身後功名半張紙”,就是把富貴當作一局棋,如果在棋局上把酸甜苦辣都遍嚐了,也就會把榮辱得失看輕看淡了。這也恰好體現了“無為而無不為”和“勝固欣然,敗亦可喜”的哲學理念。至於直觀、感覺、判斷、推理、觀察、經驗等一些重要的哲學概念,更是在對局中必須要用到的。 (五)圍棋中的人生哲學 “黑白演繹如世事,紋枰對弈悟人生。”不知道從哪朝哪代開始,就有了“棋如世事”和“人生如棋”的說法。人們常把“學棋”與“做人”聯絡在一起,把圍棋的棋理看作是做人的道理。如果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可以說圍棋中蘊含著人生的哲學。 下棋要懂棋理、走正著,才不容易失敗;人要有道德、走正道,才不致於墮落。下棋要有大局觀,思路要清晰,意圖要明確;人生也一樣,要有長遠規劃,要有自己的既定目標。下棋不能夠貪心,做人也不能忘乎所以。我們說,圍棋與人生都有三個階段。圍棋佈局的好壞會直接關係到形勢的優劣乃至全域性的勝負;一個人要想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在青少年時期就要打好基礎。圍棋的中盤是雙方激烈爭鬥,決定勝負的一個關鍵階段;而人到中年,則是奮力拼搏、事業有成的黃金時期。人到晚年就相當於圍棋的收管階段了,雖然大局已定,但也要居安思危,不可等閒視之,要防止功虧一簣,晚節不保。下棋取得了優勢時,既不能得意忘形,也不可縮手縮腳,要善於一步步地把優勢轉變為勝勢;當棋局處於劣勢時,既不能喪失信心,更不能意氣用事,要千方百計地尋找對方的弱點和破綻,耐心地等待扭轉局勢的機會。人生也是如此,在一帆風順時,要想到遭受挫折的可能性,時刻做好接受前進道路上各種嚴峻考驗的準備,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當身處逆境、遇到坎坷時,不能灰心喪氣,要依靠頑強的意志,透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克服各種困難,戰勝人生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到達勝利的彼岸。下棋要力爭主動,不可讓對手牽著鼻子走;人在社會中生存,也要爭取主動,要努力學習、主動掌握各種技能,主動適應社會的競爭環境。無論是下棋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都要有一顆平常心。下棋要平心靜氣的對待輸贏,生活中也要心平氣和的看待名利和榮辱。無論是棋局還是人生,都不能把結果看得過重,重要的是要把過程做到極致。一個好的過程是值得認真回味的,只有好的過程才會有好的結果。如果沒有好的過程卻有了好的結果,那隻能說是偶然。人生和棋局都會有偶然,但我們卻不能把希望寄託在偶然上。這就像不能把賭注下在彩票中百萬大獎上一樣。棋局中經常會出現各種選擇,而人生中也是要經常面臨各種選擇的。對於棋局和人生,我們都要冷靜和理智的面對,都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如果說“棋如人生”,其含義就在於:與其一心想贏棋,不如專心下好每一步棋。因為下棋要步步取“正道”,而人生也是如此。 我們說,下圍棋是否講究禮儀,也能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來。第一手棋應該下在棋盤的右上角,把方便對方下棋的左上角留給對方,以示尊重對手。在現實生活中,同樣應該講文明、有禮貌,尊重他人。做為晚輩或棋力低的一方,在對局的前後都應該主動地整理棋具。這不僅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也是把自己擺到了謙虛好學的位置。圍棋講究落子無悔,無論走得好還是走得差, 你都要自己負責,因為棋是你自己走的,不能悔棋,這也正如人生不能再重新來一樣。從某種意義上講,小小的圍棋盤,就是我們人生的大舞臺。圍棋吸引我們的並不是雙方對決的勝負,而是蘊藏在其中的一條條做人的哲理。與其說你在和對手下棋,還不如說是在和自己對弈,因為最難戰勝的對手就是你自己。在關鍵時刻你輸給了自己的隨手和昏招,總不能怪罪對手吧?我們說,下棋需要智慧的思考,人生更需要睿智的經營。誰能說人生不是一盤永遠下不完的棋呢? 由上可知,在這看似簡單的黑白世界中,確實是蘊含著許許多多深奧的哲學道理,體現了華人傳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圍棋能夠使我們在休閒娛樂之中得到人生的感悟,讓我們能夠正確地面對豐富多彩的生活。正有所謂“大智若愚,返璞歸真,無中生有,有中生無。” 你如果瞭解了一定的哲學知識,對於開發智力、啟迪智慧,學好棋理、提高棋藝必定是大有益處的。實踐證明,凡是圍棋名人,都是能夠對哲學學以致用,對辯證法有著深刻理解的人。著名棋手俞斌九段在談自己的切身體會時就曾經說過:“學不好哲學的人,下不好棋。”這句話顯然是十分有道理的。如果你是一名圍棋愛好者,若懂得或是正在用哲學思想來指導下棋,那就一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收穫,同時你也一定能夠體會到,在棋局之外,還有許多許多更讓人回味無窮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