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哱拜之亂又指的是哪一個事件?
6
回覆列表
  • 1 # 冷眼觀察室

    先問題主這個說法是哪裡來的?平叛亂被說成得不償失,那怎麼辦?任由叛亂髮展下去?

    哱拜之亂又稱為寧夏之役,是萬曆三大證之一。哱拜此人是蒙古人,嘉靖年投降明朝,後任都指揮,萬曆年為遊擊將軍,於十七年以副總兵退休,其子繼承他的職位。明朝此時的總兵不過二十來個,可以說大明對哱拜已經非常好了。

    正德皇帝自封為總兵,可見總兵的地位之高,哱拜的副總兵職位說明明朝待其比較優厚。

    哱拜最終走向判亂的原因有二,一:哱拜是個比較狂妄的人,目中無人,冒領軍餉的事情都是小意思,哱拜的兒子哱承恩,做出過多次強搶民女的勾當。且哱拜不服從大明的總體戰略,俺答汗封供之後,明朝和蒙古總體上走向和平。但哱拜為了個人軍功,屢屢去草原挑釁。還在軍情危急的時候要挾明朝提拔自己的心腹。

    二、明朝官員對哱拜的制衡,在萬曆17年,新任寧夏巡撫黨馨上臺後,觀察到寧夏各部軍隊,皆和哱拜有來往,且結為腹心,明史記載。隨對哱拜採取了手段,準備治哱拜的冒糧之罪,又以強搶民女打了哱拜兒子二十大板。平心而論,這都不是什麼嚴重的懲罰。新上任的一把手,發現手下鐵板一塊,自然得扭轉局勢,不然一把手就得被架空。制衡哱拜,也就是黨馨的手段。目的也不是為了讓逼哱拜判亂,而是要樹立權威。

    哱拜身為黨馨下屬,卻比較跋扈,黨馨自然要採取措施打壓。

    但是哱拜此人如同驚弓之鳥,稍被打壓就判亂。在判亂中,哱拜還用金錢收買蒙古部落參與進攻,在寧夏燒殺掠奪,造成很大損失。明朝懸賞殺哱拜者,可封侯。最終李如松的統一指揮下,平定判亂,哱拜所屬部落被族滅。

    明軍平定判亂後,由於哱拜造成危害比較大,族滅其部落。

    哱拜之亂從萬曆二十年2月開始,至7月平定,一次小規模戰爭。耗費200萬兩白銀,在萬曆三大徵中也是最少的。哱拜之亂的主要原因在於哱拜過於驕橫,不服指揮,狂妄不羈,作為統兵將領,出現這種缺點,是非常致命的。將軍判亂,會導致民眾流離失所,喪失生命,所謂亂離人不如太平犬。故從宋朝開始,對於統兵將領的制衡非常嚴厲,黨馨對哱拜的制衡手段已經很輕了,但是哱拜還是受不了。哱拜投降了明朝,卻不服從明朝的規矩,這是取死之路。

    宋太祖鑑於武將擁兵自重帶來的危害太大,以杯酒釋兵權解決了武將問題。

    哱拜究竟是真不懂還是假裝不懂明朝規矩,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

    有答主認為哱拜被逼反的,這是不讀史書或者屁股歪了。哱拜這種傭兵自重的人,在古代太常見,他們心裡不會服從任何人,表面上服從那是因為你實力強,一旦你實力不濟,就會判亂。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楊應龍判亂和隨後的奢安之亂,以及普沙之亂,都是看到中原王朝實力不濟開始判亂,造成極大的危害,反而在寧夏,明末並沒有大的判亂,因為判亂的因素早在萬曆年就解決了。

  • 2 # 季我努學社

    明代中葉萬曆皇帝在位時期發生過三次大規模戰爭,歷史上稱之為“萬曆三大徵”。其中“哱拜之亂”,又稱“寧夏兵變”、“寧夏之役”,這是明萬曆二十年(1590年)寧夏地區投降明朝的副總兵哱拜發動底層士兵展開叛亂,也是“萬曆三大徵”的第一場戰爭。下面我們就將“哱拜之亂”的大致程序做一個交待。

    明代北部軍鎮

    哱拜原是蒙古韃靼部的一個酋長,因與部落酋長英臺吉有矛盾,於“嘉靖中得罪其部長,父兄皆見殺,遂率領部眾投奔寧夏官軍”,在明朝軍隊中屢建戰功,逐漸升任都指揮使。但哱拜實際上懷有貳心,暗中招降納叛,蓄養亡命之徒。萬曆十七年(1589年),哱拜以副總兵的職位退休,其子哱承恩襲為指揮使。新任寧夏巡撫黨馨打算徹查哱拜一家及其軍隊的不法行為,雙方矛盾逐漸升級,哱拜為防事發,煽動底層士兵,乘勢舉起叛旗。萬曆二十年三月,哱拜與劉東暘殺寧夏(今銀川)巡撫黨馨及副使石繼芳,焚燬公署。逼總兵官張惟忠以黨馨“扣餉激變”奏報,連陷河西四十七堡,佔寧夏為王。全陝震動。只有寧夏參將蕭如薰堅守平虜城不投降。

    名將李如松

    萬曆二十年三月四日,總督魏學曾恢復河西四十七堡,唯寧夏鎮遲不能復,調副將麻貴馳援,又調李如松為寧夏總兵等進行圍剿。在明代素有“北李南麻”的兩支強將勁旅合攻一處。七月,麻貴等搗毀套部大營,追奔至賀蘭山,將其盡逐出塞。各路援軍在總督葉夢熊的統帥下,將寧夏城團團包圍,並採取了兵部尚書石星以黃河之水灌淹寧夏城的計劃決水灌城。叛軍失去外援,城內彈盡糧絕。同時內部發生火併,萬曆二十年九月,劉東暘殺土文秀。哱拜自盡,哱承恩等被部卒何世恩擒下,在西安處死。至此寧夏叛亂平定,朝廷祭告郊廟“逆賊蕩平佈告天下”。

    使用火器的明代士兵

    據《明史》記載:“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的確在給當時的國家財政造成了一定負擔。但是此戰明廷堅決鎮壓,用兵策略基本正確,有力地打擊了叛軍的分裂勢力,鞏固了明政府對於西北地區的有效管治,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與大局的穩定。

    參考資料:

    張廷玉等:《明史》

    魯宏立:《明代萬曆“哱拜之亂”原因新探》

    王雄:《關於“哱拜之亂”》

  • 3 # 談古論金

    哱拜之亂是原明朝蒙古將領哱拜發動的一場叛亂。哱拜在嘉靖年間降明,積功升至都指揮,萬曆初被擢升為遊擊將軍,他擁有標兵家丁千餘,威福自用,專制寧夏;後來日益驕橫,有“輕中外之心”;巡撫黨馨經常抑裁之,並核其冒餉罪,哱拜於是於萬曆二十年(1592)二月十八日糾集部眾,舉兵反叛,殺死黨馨等明朝官員,放火焚燒公署,劫奪符印,開庫發銀,釋放囚犯,搶掠居民;之後更分兵佔據城堡,進軍各地,並率兵過河,欲取靈州(今寧夏銀川吳忠市),並聯合蒙古套部以為援助,史稱“勢大猖獗,全陝震動”。明朝經過幾番苦戰,才平定此次叛亂。

    如果要說明朝政府平定“哱拜之亂”得不償失,原因無非是因為很多人認為“哱拜之亂”原本可以避免,但是卻不可挽回地爆發,最終也釀成了嚴重的後果。

    算民生福祉賬:經過“哱拜之亂”,整個寧夏千里焦土,無數財富被河套地區的蒙古勢力掠奪,廣大百姓尤其是其中的女性受害甚深,明軍採取水淹寧夏城(今寧夏銀川市)的戰術,損毀破壞的其實也正是本屬於自己的城池和建築。

    算軍費財政賬:平定“哱拜之亂”耗費錢糧200多萬兩,耗費了無數財力、人力、物力,也只不過讓局勢回到叛亂前的狀態。

    (平定“哱拜之亂”的明朝主將李如松)

    平定“哱拜之亂”就是“萬曆三大徵”中的“寧夏之役”,相比維護明朝在東北亞地緣政治中國際地位和安全的壬辰戰爭以及實現了改土歸流鞏固了領土的播州戰役,後人中有很多意見認為本次戰爭並不具有很深刻的意義,名列三大徵之中只是因為打起來艱難困厄,得不償失說也是由此而生。

    然而,對明朝而言,這種開上帝視角的得失論並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從當時來說,平定“哱拜之亂”有其不得不打不得不如此應對的必要性。

    路徑已經鎖定,明朝君臣並沒有因為某場戰役得不償失而省下此戰役的軍費用於另一場更加重要戰役的自由度,所以談是否得不償失毫無意義。

  • 4 # 論史

    明朝政府平定“哱拜之亂”,是萬曆三大徵之一的平寧夏兵變的戰役,是有明一代的一個重要事件,在《明史紀事本末》中有專章敘述兵變的全程,而《石匱書》、《罪惟錄》都有哱拜、哱承恩列傳來記敘這次事件,除此之外在《明通鑑》、《國榷》、《全邊紀略》、《見只編》、《明史》等書中不同程度的記載了這場兵變,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首先我來說說此次兵變的大致經過,平定經過比較複雜,所以簡略敘述,重點分析矛盾原因,看看這次明政府平定兵變是否有“得不償失”之感。

    萬曆二十年的二月,明朝的寧夏鎮發生大規模兵變,當時,寧夏鎮計程車兵劉東暘等人率同黨殺死巡撫黨馨和副使石繼芳,總兵張維忠自縊身亡,將領哱雲、土文秀殺死遊擊梁琦、守備馬承光,以副總兵哱拜為謀主,據寧夏城為亂。由於寧夏城緊鄰蒙古部,戰略地位重要,明廷緊急調集各路兵馬鎮壓叛亂,在寧夏城屯兵月餘未下。最後,明軍一方面決河灌城,一方面積極對哱拜父子和劉東暘、許朝等人進行離間遊說,又擊敗了支援叛軍河套蒙古,引起此次兵變高層的內訌,最後叛亂被平定。

    正如題目所見,平定寧夏兵變亦稱為平定“哱拜之亂”,《明史紀事本末》也以“平哱拜”為題專章敘述。顯而易見,是將此人當作了兵變主謀,那麼哱拜為誰呢?各稱史書對他的身份敘述倒是非常一致哱拜的身份是蒙古降人,僅舉《國榷》、《明史》。

    《國榷》萬曆二十年二月乙酉條:嘉靖中,黃毛虜哱拜得罪於其酋,來降。《明史·魏學曾傳》:嘉靖中得罪其部長,父兄皆見殺,拜跳脫來降。

    嘉靖時,正值明蒙戰爭白熱化時刻,明廷正值用人之際,哱拜其人因為驍勇善戰,很快就脫穎而出,受到了他的頂頭上司王崇古、石茂華等人的賞識,在他們的保舉下由遊擊將軍進參將,最後在萬曆十七年以副總兵的官職致仕。

    哱拜在未叛亂之前,確實為明朝抗擊蒙古立下了汗馬功勞,哪怕在其職業生涯晚期也未曾懈怠,如萬曆十年,鎮壓靈州土軍楊文遇兵變。“十年,靈州土軍楊文遇等弒參將許汝維,而哱拜、土文秀捕斬無遺”。萬曆十五年,河套蒙古首領卜失兔和莊禿賴以武力要挾明朝,哱拜努力禦敵,表現活躍。“十五年,卜失兔、莊禿賴益貪市賞毋厭,哱拜御之益力”。

    所以,從總體上來說,哱拜在投明朝的前期,多有功勞,再其生涯後期也算是忠於所事,如張岱的《石匱書》雖然罵哱拜、哱承恩狼子野心,但是也不得不承認他們造反前真是“屢立邊功,為中朝捍禦”,連後來對兵變有推動作用的於萬曆十七年上任的寧夏巡撫黨馨都認為哱拜是“大將材也”。

    那麼就是這麼一個“勞模”成為了大明的叛臣,何也?根據《明史紀事本末》的記載哱拜這人早就野心勃勃了,其中一大證據就是他“多蓄蒼頭軍,聲言報國,蓋不無異志也”,這就有點過分推論了,因為在明朝的中後期將領蓄養家丁是普遍現象,而且後面的這番議論也確實缺乏真憑實據。附圖。

    但是這不能說明哱氏這個團體真的沒有問題,如萬曆十八年出征青海洮河告急,哱拜之子哱承恩在出征途中看到了沿邊諸軍不如其所率之軍精銳的事實,就心生優越感,欲踵李元昊之故志。(哱承恩確實不是個東西)

    承恩赴徵抵青海,見雲中、上谷軍悉尫敝,乃益自負剽悍,暗自忖曰,我比如元昊故事易易耳。

    對於這段後半句“如元昊故事”恐怕是沒有的,因為真有這想法,哱氏父子大可在洮河之變,寧夏鎮軍赴援時舉事,何必時隔一年。但是,哱承恩的“自負剽悍”恐怕就是實情了。

    所以,我就來重新分析一下這件事。

    哱拜身為異族出身的將領,明朝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防備心理的,出於傳統的夷夏之分,一些明朝官員就對哱拜很不信任。就如在萬曆時期,寧夏選調遊擊入衛,時任兵部尚書的王崇古推薦哱拜,就被張居正否決,哱拜知道後,不得不迴避。

    例入衛,本兵王崇古欲遣拜,張居正曰:“彼降夷,欲以入衛,何震之有?”拜因自免。

    哱拜雖身居高位,難以得到明廷的真正信任。遇到像王崇古這樣熟知邊事的官員,他們能慧眼識人,提拔哱拜,如果遇到一個有夷夏之分,且嚴厲苛刻的官員時,那日子恐怕未必有這麼好過了,而萬曆十七年上任的寧夏巡撫黨馨就是這麼一個人,從史料上來看,張居正對這個人的評語為“其人戔戔小才,刻而且暴”,而其為寧夏巡撫後“性嚴刻,好箠人,號黨八十”,他的嚴刻也為這場兵變埋下了伏筆。

    首先、我來說說他與哱氏集團的矛盾。

    一、黨馨這位具有“夷夏之分”的官員從心底裡就不大看得起哱拜,哱拜估計經常被強力嘲諷壓制,心裡那是相當的不舒服,記恨在心。

    至哱拜,官雖副將,每以降夷凌忽之,銜之久矣。

    二、寧夏十九年洮河變起,哱拜不放心土文秀獨自領兵,向經略鄭洛請求自領一軍支援土文秀,哱拜此舉在黨馨看來顯然屬於越級上報,輕視上司,就百般刁難。

    馨惡其自薦,馬嬴老不與易,有餘馬亦不給,博拜怏怏去。

    三、哱拜在出徵回來後,黨馨追查其冒糧之罪,估計哱拜在平時也不是一朵白蓮花,這事沒少幹。之前王崇古可能對他的這個行為也是睜隻眼閉隻眼,這回遇到了嚴查到底的黨馨,這就過不去了,史在“拜益怨望”。

    再加上他的兒子哱承恩強搶民女被黨馨鞭打,記恨在心(這個該),而哱拜的義子哱雲和遊擊土文秀也與黨馨產生了激烈的矛盾。

    而拜義子千總哱雲及遊擊土文秀,亦以他事銜馨。

    所以我們看到黨馨在兵變前已經和哱氏集團的矛盾越來越大。像哱氏集團這樣擁有雄厚兵力的實力派,在被逼急的情況下,非常容易挺而走險。

    其次、黨馨與邊軍士兵矛盾很深。

    黨馨治軍嚴厲,動輒鞭打,這在上文已經提到,在士兵心裡口碑很差,號稱“黨八十”。但這並不是主要矛盾,主要是萬曆十九年黨馨命令兵士將十七年到十九年所欠銀兩一次性剿清,未剿清者從月糧等項中扣除,西北邊軍待遇本來就差,被這麼一扣,士兵怨聲很大,扣除清單如下。

    直接的導火索就是萬曆十九年二月,士兵黨馨扣發士兵的“冬衣布花”,當時正是冬天,士兵的情緒終於爆發,被哱拜稍微一激,群起而怒。

    我輩勞苦塞上數年,僅得許許,更奪人刀下食乎?

    當時的副將建議外面群情激奮,黨馨可先發餉銀安撫,卻被黨馨否決。至此,事情再無迴旋餘地,兵變釀成。

    會鎮戍請冬衣布花月糧,久勿給,坐營江廷輔,請給銀以安眾心,馨曰:“此有挾而求,漸不可長,彼不畏族乎?”

    第三、寧夏邊軍長期有秘密結社的習氣,給兵變做了組織準備,據《罪惟錄》載兵變之時,眾軍推劉東暘為會長,會長顯然不是軍中職位,據此推測寧夏軍中應該有結社之風,為兵變做了組織準備。

    所以這場兵變看起來是有兩個因素爆發出來的,一是士兵和武將確有野心者煽動。二是黨馨剝削之下,廣大士兵難以承受,最後被激變。從根本上來說還是由於黨馨的苛刻措施激變將士,如果沒有黨馨的激變,則哱拜、哱承恩、劉東暘等人未必會得逞,這場兵變也大概不會發生,或者規模也不會這麼大,這顯然是明廷用人不當之過,這是“得不償失”之一。

    哱拜之變儘管最後被平定,但是寧夏的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一方面城中叛軍作惡,將城中大量百姓財物給蒙古部;另一方面,明軍水攻寧夏城,淹沒了大量農田,極大的摧殘了當地經濟。並且這場兵變中的巨大消耗惡化了明廷的財政,這是“得不償失”之二。

    以上就是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參考文獻:《明史》、《國榷》、《明通鑑》、《石匱書》、《罪惟錄》、《明史紀事本末》、《全邊紀略》、《見只編》

  • 5 # 五味社

    “哱拜之亂”便是萬曆三大徵中的寧夏之役。

    雖然明朝成功平定“哱拜之亂”,但暴露出明朝軍政體系中的嚴重弊端。

    一,明朝中後期的以文抑武的現象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二,“哱拜之亂”暴露出“家丁武裝”現象,但明朝卻無法廢除它。將領對家丁武裝越來越依賴,萬曆後期徵遼,將領帶去的大多是家丁武裝,這樣非常容易造成將領用兵之重。

    三,“哱拜之亂”後,明朝將精銳部隊佈置西北,起到震懾作用。嚴重影響到後期的北韓之役中,明朝所能支配的軍隊數量。

    四,萬曆三大徵對明朝造成嚴重的財政負擔。

    因此,雖然這次叛亂,明朝成功平定,但屬於黑暗來臨前的最後一縷Sunny。戰亂中所暴露出的弊端,明朝依舊熟視無睹。

  • 6 # 紅塵入世亦不閒

    簡單發表一下觀點。

    哱拜之亂是明朝萬曆年間發生的一起軍事行動,是發生在寧夏的由明朝降將哱拜發起的戰爭,明萬曆二十二年,蒙古族降將哱拜聯合其子承恩、其義子哱雲及土文秀叛亂,明朝方面副總兵李昫發兵進剿,後又調李如松為寧夏總兵,統大軍圍剿。最終包圍寧夏城,攻破城後圍哱拜家,闔家自盡。至此,哱拜之亂被徹底平息。這次軍事行動是明朝萬曆三大徵之一,影響深遠。

    而在我看來,這三次戰爭中,壬辰戰爭有抵禦外侮之榮,播州戰爭有鞏固疆域之功,而唯獨寧夏哱拜戰役,在我看來,既沒有抗擊外辱的因,也沒有改土歸流的果,這場戰爭,開始是自食其果、結束是得不償失,故而這份武功,實在要大打折扣。

    哱拜本來是兀良哈部落的人,居住在西、北地區,嘉靖年間,經常在賀蘭山一帶遊牧,而當時北方蒙古諸部之間恩怨情仇很深,兀良哈部落雖然驍勇善戰,卻與其他部落不睦,最終被察哈爾部落消滅,族人大多被充為奴隸,哱拜與其他族人一起投降了明朝,成為了明朝的將領,參與了明朝打擊邊境、對內平叛等一系列行動,數有戰功,但是由於是蒙古人的關係,在朝廷屢次受到排擠,後又發生了黨馨事件,其子哱承恩聯合其他人成立了幫派,殺害了寧夏總兵黨馨,推舉哱拜為謀主,最終哱拜決定反叛。

    平定哱拜之亂的過程異常艱辛,明朝一度面臨著蒙古諸部聯軍的夾擊,最終憑藉著勇猛善戰和出色的軍事謀略水平,以及哱拜軍內部的叛變,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坦白地講,這一戰從一開始就是不值得的,甚至說是可以避免的,爆發以後將其平定,明廷也很難說得到了什麼好處,耗費了無數人力、財力、物力,千里焦土,百姓遭殃,也不過是讓局面恢復到叛亂爆發之前的樣子罷了,甚至還不如之前。

    如果非要說,平定哱拜之戰,為什麼可以算是“三大徵”之一的話,那麼只有一個解釋,就是這場戰爭是最難打的,因為在這場戰爭中,幾乎大半個蒙古都被捲了進來,而此時經過張居正改革後的明軍,也終於和蒙古進行了萬人對萬人的大規模野戰,並且取得了勝利,這可以證明戚繼光、李成梁等人的功夫確實沒有白費,也告訴了我們,此時的明軍大概是明朝中後期的巔峰狀態了。

    不過,不管怎麼說,這場戰爭都是得不償失,沒有任何意義,都是明廷自身繁衍出的問題,只是因為蒙古牽扯了進來,才讓問題變得複雜了起來而已,這也表明了,即使張居正改革後,明朝的軍事力量獲得了增強,可是政治一旦敗壞,再強的軍隊也終究是黃粱一夢,畢竟再鋒利的刀,也是會鈍的,萬曆皇帝或許是一個合格的使刀人,可國家需要的,還是磨刀人。

  • 7 # 使用者94738516596

    哱拜之亂也就是萬曆三大徵之一的寧夏之役,萬曆三大徵:寧夏之役,北韓之役,播州之役。北韓之役就是為了幫助北韓抵抗日本的進攻,播州之役平定楊應龍的反叛,看過前面的《夜天子》的人應該知道的,這個電視劇就是以楊應龍反叛為背景改編的。而寧夏之役,也就是哱拜之亂,

    對於萬曆三大徵很多還是聽過的,但是對於哱拜估計很多人就沒有聽過了,哱拜就是一個人的名字,蒙古族人。我們都都知道元朝被朱元璋滅了以後,蒙古族分裂成樂很多部落,韃靼部酋長。後來嘉靖的時候降了大明擔任副總兵。

    萬曆二十年二月的時候反叛大明,哱拜之後迅速佔領了寧夏很多地方,連下中衛、廣武、玉泉營、靈州(今寧夏靈武)等城,惟平虜堅守不下。當時大明朝廷也是非常震驚的。於是馬上派了麻貴領軍開始平叛,之後又調集了李如松為寧夏總兵平叛,統遼東、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進行圍剿。之後寧夏城被圍,叛軍內亂,城內也彈盡糧絕,這次反叛也以大明朝廷的勝利而告終。

    平定哱拜之亂也不能說是得不償失,對於造反來說,在古代歷朝歷代都是必須要平定的,如果不平定的話,那就是亡國了。平定了哱拜之亂,維護了大明國土的完整,難道還要任其造反嗎?

    但是不得不說的一個問題就是萬曆三大徵帶來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大明財政的問題,這三次戰爭直接導致了大明朝廷財政的入不敷出,這幾年之間三次戰爭花費了大明上千萬兩的白銀,極大的消耗了大明的國力,財力,人力,物力都被消耗,加速了大明的滅亡。可以看到萬曆之後僅僅二十多年時間大明就滅亡了,不得不說大明的滅亡和萬曆不無關係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九星毒奶角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