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人小草

    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下令出兵伐燕,最後燕王子之被殺死,齊國士兵從燕國掠走了許多財物。

    公元前312年,燕昭王即位以後,一心想報仇,他招納賢士,發展生產,慢慢地把燕國治理得強大起來。

    經過二十八年的準備,燕國已經有足夠的實力討伐齊國了。這時齊宣王已死,他的兒子齊湣王是個昏庸貪婪的君王。燕昭王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就派大將樂毅率領燕、趙、魏、韓、楚五國聯軍去攻打齊國。

    齊湣王聽說燕、趙、魏、韓、楚五國聯軍來進攻齊國,急忙派大將觸子率領齊軍到濟水之西去迎戰。觸子對齊湣王非常不滿,有意想打敗仗,就命令齊軍同五國聯軍開戰。可是兩邊的軍隊剛一交鋒,觸子又命令齊軍撤退,齊軍士兵不知道怎麼回事,轉身就逃。樂毅率領五國軍隊趁勢追擊,結果齊軍大敗,觸子在混亂中乘著一輛車跑了,沒有人知道他的去向。

    達子是觸子手下的大將,他把剩下計程車兵組織起來,準備繼續抵抗燕軍。這時,齊軍將士們已是又累又餓,軍心渙散。達子為了穩住軍心,就要求齊湣王犒賞士卒。沒想到齊湣王不但不給賞賜,還怒氣衝衝地罵道:“你們這些沒用的殘兵敗將,還想要我賞賜?我不殺你們,都已經是客氣的了!”

    達子聽了,感到非常失望,那些將士們更是一個個怨恨交加,他們都在心裡說:“像齊湣王這樣的國君,我們真不值得為他賣命。”

    結果,樂毅率燕國軍隊打過來時,齊軍士兵們都無心抵抗,全都逃走了。樂毅率領燕軍毫不費力的就攻佔了齊國的都城臨淄,齊湣王也逃走了。

    燕軍找到了齊國的國庫,把國庫的金銀財寶搶劫一空。齊湣王捨不得拿點錢來賞給士兵,結果不但國庫沒保住,而且國都、君位、性命都丟了,後人嘲笑他是“貪小失大”。

  • 2 # 君山話史

    燕國能打敗強大的齊國,並非出於僥倖,而是與自身的努力分不開的,我略述於下:

    第一,燕昭王是戰國時代最偉大的君王。

    燕昭王上臺後,勵精圖治。他第一件事就是廣攬人才,卑身厚幣以求英傑。在燕昭王所招攬的英才中,最重要的有以下數人:蘇代、樂毅、劇辛、鄒衍。蘇代是縱橫家、謀略家;樂毅、劇辛都來自趙國,是軍事人才;鄒衍是陰陽學派大師,著名的哲學家。在賢才治國下,燕國日益強大。

    第二,燕國的勝利,首先是外交的勝利。

    以樂毅、蘇代為代表的燕國謀士群,把縱橫捭闔的外交手段發揮得淋漓盡致。燕國要復仇,必須借諸侯之力。當時齊國吞併宋國,國力大增,引起諸侯們的害怕,這就給燕國聯合各諸侯提供基礎。在樂毅等人的努力下,燕國與秦、趙、魏、韓四國達成五國伐齊的戰略,因此,燕國的勝利,首先是外交的勝利。

    第三,在伐齊之戰中,蘇代、樂毅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燕國的另一殺手鐧,是把縱橫家蘇代安插到齊湣王身旁,蘇代成為戰國時代頭號間諜。因為他居然當上齊軍總司令,在蘇代作“內應”的情況下,樂毅兩戰兩勝,齊軍損失五萬精銳。蘇代的貢獻,頂得上一支十萬雄師。此後,樂毅的軍事天才對燕軍的節節勝利,起到關鍵作用,這就是名將的價值。

  • 3 # 內求安己

    君臣攜手,珠聯璧合,共創輝煌!

    燕國曆史上出現了一位勵志圖強、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君主——燕昭王。

    燕昭王的父親“燕噲王”,受到蠱惑,竟把“王位”禪讓給了宰相“子之”。

    於是,太子“平”與“子之”隨即展開鬥爭,相持不下。齊宣王趁機入侵燕國,大敗燕國,太子平被殺。在趙武靈王的幫助下,燕人立“公子職”為王,是為“燕昭王”。

    “知恥而後勇”,燕昭王立志要一雪前恥。以師禮侍奉“郭隗”,築黃金臺招賢納士;天下賢能之人,莫不爭相入燕。其中,就有諸葛孔明自比的“樂毅”,陰陽家“鄒衍”、兵家“劇辛”。

    昭王二十八年,燕國國富民強,士兵鬥志昂揚。隨命“樂毅”為上將,約合“秦、楚、三晉”共同伐齊。

    齊兵敗,齊湣王逃走。燕兵獨自北追,進入臨淄,盡取寶藏,燒宮室宗廟。唯獨沒有攻下“莒”和“即墨”兩城,其餘齊境均成為燕國的郡縣,達六年之久!

    正因為“樂毅”這批賢臣的出現,給“燕昭王”這頭東北虎插上了翅膀———“如虎添翼”,“虎嘯齊地”,一展燕風,揚眉吐氣,彪炳史冊!

  • 4 # 慵懶國王

    這個問題主要說的是公元前285年,燕國上將軍樂毅率領五國聯軍攻打齊國,幾乎滅亡齊國。這件大事之所以會促成,主要是以下三個原因就是:

    1、舉世攻齊,力量懸殊

    2、齊王的剛愎自用,日薄西山

    3、燕王的勵精圖治,任人唯賢

    一、燕國與齊國的反目為仇

    本來齊國和燕國是好基友,當年齊桓公還幫助燕國驅逐北戎,雙方和和氣氣數百年。可是,到了田齊時代,這個時代的風向標變了,熱衷於爭霸滅國。齊威王兩度擊敗霸主魏國,成為新的霸主。兒子齊宣王上位,繼續推行霸業,趁著燕國內亂,派大將匡章率軍攻燕,佔領燕國。

    燕國這場內亂完全由他的老父親燕王噲引起的。這個燕王噲竟然聽信相國子之一黨的話,要將燕王的寶座讓與他,太子平等舊貴族不爽了,第二年發動叛亂,結果兵敗被殺。這場內亂長達數個月。齊國推太子平上位,於是起兵殺死燕王噲和子之一黨,由於諸侯壓力,退出了燕國。

    同年,趙國護送庶子公子職回燕,繼位為燕昭王。燕昭王本來與王位無緣,因為有太子平這個政治犧牲品,在趙國支援下得以如願。他攻齊的本意令人深意。

    二、國內:燕昭王的勵志圖治

    燕昭王繼位後,需要發展自己的政治班底,而燕國經歷這場內亂,極度缺乏治華人才。於是釋出求賢令,招募人才。他招募的這些人才有很強的目的性和指標性,第一、熟悉齊國的地理、軍事、社會等情況;第二、仇恨齊國,對齊國有報復心裡的;第三、善於用兵打仗的。

    他想方設法留住這些人才,給予優厚的待遇。正好趙國發生了沙丘之變,樂毅、劇辛、趙奢等人才流失到了燕國。

    燕昭王主要在政治和軍事上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政治上主要修正法律,澄清吏治,使燕國在政治上達到穩定。軍事上對燕軍進行戰法和紀律的升級,組建鐵種部隊遼東堅兵。

    他在燕國打著民生廣告,爭取了各個階層的支援。(燕國是周朝宗室,看重宗法嫡長子制,他是庶子,王位來路不正)。

    熬過28個年頭,燕國終於恢復了元氣,國家變富了,民粹分子整天揚言要向齊國復仇,營造全民抗戰計程車氣。

    在我看來,燕國的家底比起齊國來雖然顯得單薄,但底子不弱,國家還是比較富裕的。燕國地理上跨越燕山南北,國土2000餘里,擁有渤海灣的海鹽之利,堪比齊國。擁有燕北優質草場,畜牧業十分發達。

    擁有雁門、碣石等肥沃土地,粟可支援十年,幾乎沒遭遇過饑荒。同時,冶金業和手工業發達,鐵製用具和兵器已經成批出現。燕國帶甲之兵至少20餘萬。有兵有良將有糧草,燕昭王真想仰天大笑,蟄伏了近三十年,終於可以報仇了。

    三、國際:齊閔王的舉世皆敵

    光燕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單獨對抗齊國還不夠格,齊國當時已經達到霸業的巔峰。樂毅認為要聯絡天下諸侯,舉世攻秦。燕昭王採取了這一建議,廣泛聯絡諸侯。燕昭王還是比較有人格魅力的,在國際上倍受好評,他本人就是燕國外交的金字招牌。由於齊閔王連年征伐,國外結仇,國內結怨。此時的齊國已經是虛胖了。

    關於一切利好於燕國的形勢,最得感謝敵人齊閔王了。這是繼魏惠王之後第二個國際小霸王,狂熱的戰爭分子。六國就沒有不被他揍過的。齊國滅宋成為了五國攻秦的導火索,理由很簡單,齊國要吃獨食,背棄條約,引起了秦、趙、魏的強烈不滿,大戰一觸即發。

    燕國趁機派出說客四處運作,集合各國力量準備攻齊。蘇秦在齊國做了好幾年的間諜,一直破壞齊國與其他諸侯國的關係。

    國際影響力人物孟嘗君因為宮廷政變,從齊國出逃到魏國,怨恨上他的堂兄弟齊閔王,順帶著齊國也恨上了。他在魏國任相,發動自己的人脈關係和一切力量,直接策反齊國內部人員,自己代表一方貴族保持中立。

    秦國為了削弱齊國的霸主地位,先是尊齊閔王為東帝,想要捧殺齊國,結果失敗了。對於這個機會,立刻派出了相國魏冉親自率軍參與此事。齊趙多年夙敵,燕趙又處於蜜月期,趙惠文王派出廉頗進軍齊國。

    楚國雖名為齊國盟友,前期未參與,濟西之戰後,派出大將淖齒吞併淮北,甚至殺死齊閔王,瓦解了齊國內部的戰鬥意志(齊閔王雖然逃到外地,讓國家陷入水深火熱,但名義上仍然是國家的首領)。楚國是典型前期坐山觀虎鬥,後期跟進喝湯吃肉。南韓雖然是跟風,但反戈於齊,放大了輿論浪潮,齊國在這個世界上是真的孤立無援,旁邊弱小的魯國連聲都不敢吱。

  • 5 # 這些歷史要讀

    齊國自己找死,能怪誰!

    其實,燕國一直偏安東北,國力不強,整個春秋戰國時代,燕國始終都處於打醬油的位置之上。因此,當時中原爭霸鬥爭,很少能看到燕國的蹤影,戰國時也就偶爾在趙國和齊國的屁股後搞點小動作罷了。但後來歷史卻給了燕國暴富的機會,而這個機會卻是齊國送給它的。

    戰國中期,自前期的霸主魏國衰落以後,曾有一段時間,七雄中國力最強的不是秦國,而是東方的霸主齊國。齊國擁有東海漁鹽之利,從春秋時起,就始終是當時天下最為富強的諸侯之一。而在擊潰魏國以後,齊國的國力和聲勢,更是如日中天。到齊湣王時期,強大的齊國開始飄飄然了,重走了魏國的老路,四處惹是生非。

    當時的齊國有多橫?《史記.樂毅列傳》是這樣描述的:”當是時,齊湣王彊,南敗楚相唐眛於重丘,西摧三晉於觀津,遂與三晉擊秦,助趙滅中山,破宋,廣地千餘裡。與秦昭王爭重為帝,已而復歸之。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齊。”

    簡單來說,就是當時的齊國先是在南邊打敗了楚國,之後又在西邊打垮了三晉(趙魏韓),緊接著又聯合三晉把秦國也打了,乘勢把宋國也給滅了。也就是說,在齊湣王時代,除燕國外,其他諸侯都被燕國給打了個遍。

    為什麼不打燕國?因為那時的燕國長期淪為齊國的跟班,任由齊國欺負。所以,齊王並沒有將燕國放在眼內,但這就給燕國可乘之機。

    燕國君臣恨透齊國對燕國的橫行霸道,眼看著齊湣王到處惹事,連連征戰,把其他諸侯都得罪了。於是,一直韜光養晦的燕昭王認為報復齊國的時機到了。燕國一方面動員全國的兵力,另一方面又遊說趙、楚、韓、魏四國,與自己一起發兵伐齊。

    之後,五國聯軍在燕將樂毅的指揮下於濟西大敗齊軍,隨後一路勢如破竹,連克齊國72城,僅剩莒和即墨未克。而攻破齊都後,齊國多年來積累的珍寶巨財被燕軍洗劫一空,燕國因此得以一夜暴富起來。

    可是燕國自身的國力並不強,破齊全靠其他諸侯的支援,而戰後燕國卻獨佔絕大部分的戰果,引起了其他諸侯的不滿。因此,燕國在齊國地區的勢力註定也維持不了多久。後來田單以火牛陣擊破燕軍,燕將騎劫戰死,齊國一舉收復七十餘城。之後,恢復過來的齊國又在燕武成王時期討伐燕國,奪取了燕國的中陽。

    在樂毅伐齊中闊氣了一把的燕國,很快又回到了打醬油的位置上,而且比過去更渣。之後,即便是在趙國被秦軍打得半死後,燕國想趁機跑去趙國想撈點便宜,最終反倒被趙國反攻入境內。燕軍渣渣的戰鬥力,可見一斑。

  • 6 # 蟻史為諫

    燕國地處今天北京的位置,春秋時期來說只是偏安一隅(沒有肥沃的土地進行農業生產)。中原富庶地區的爭霸在整個春秋來說都和他沒有多大關係,這和地理位置有一定的關係。

    我們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強大的國家,無一例外都伴隨著一個或多個經天緯地之才的出現,相對來說地理位置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了。所謂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齊恆公,晉文公,秦孝公,楚莊王,趙武靈王,燕昭王,勾踐……這些在歷史上有所成就的君主哪一個不是知人上任,哪一個不是正好用對了人,之後在短短的十幾年甚至是幾年裡使國家迅速強大。

    燕國的強大也離不開君主的賢明和對人才的利重用。

    公元前318年燕國內憂外患,齊國乘燕國內亂攻打燕國並想要就此吞併燕國;趙國送燕王噲庶子職回國擁立為王(燕昭王),齊國無奈退兵。

    燕昭王坐上君主後勵精圖治,禮賢下士;時刻都想著報仇雪恨。這時候來了一個叫樂毅的,樂毅原來服務於趙武靈王后來趙武靈王掛了之後在趙國混的不好就來到了燕國。

    樂毅是個賢才,他和燕昭王配合是燕國強大的基礎;也是燕國能夠從打醬油的角色轉換為主角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就是齊國自作孽不可活,當時齊國的強大無人能及(如果好好經營也許就沒有秦始皇什麼事了)。他南邊和楚國幹架;西邊打敗三晉(趙魏韓)還不夠,還要去和秦國爭長短;燕國就更不用說了差點被吞併了。這就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和每一個國家都幹過架。導致打架的時候沒人幫,被打的時候有人落井下石。打醬油的燕國能差點滅了齊國也就不足為奇了。

    樂毅發展了燕國,聯合了其他六國。所以一次性搞定了齊國的72座城池,只有兩座城池沒有攻下。最後因為燕國換了昏君換了樂毅,正好此時齊國出了個人才“田單”。在這一正一負之間僅剩下的兩座城池居然復國成功。

    整個春秋戰國的競爭都是人才的競爭。哪個國家出現了一個明君,重用了一個人才。這個國家就可以迅速的強大起來,反之哪個國家出現了一個昏君也可以迅速衰敗。

  • 7 # 人者仁義也

    其實燕國在當時其實是聯合趙韓魏秦四國一起攻打齊國才得以成功的,但是燕國從頭到尾都不能夠滅掉齊國,最後還得被逼回燕國。為什麼這麼說呢?

    燕國為什麼要征討齊國

    燕國要征討齊國的始末,要從燕國的三十八代國君燕王噲說起,當時的燕王噲在燕國做了一件事,這個事情在現在依舊是議論紛紛,那就是他要把王位讓給當時的燕國相國子之,這使得當時燕國貴族們十分憂心。燕王噲當時下定決心禪位,同時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的璽印全部收回,讓子之認命。隨後子之正式登上王位。不過在他登上王位的第三年,燕國將軍市被和太子平同謀攻打子之,但是沒有打過。這個時候市被和百姓又反過頭來攻打太子姬平,太子姬平被迫逃跑,這個時候燕國南邊的齊國趁著找個機會派兵攻打燕國,由於子之不得人心,加之燕國內亂,齊國很快就佔領了大半的燕國土地。燕王噲自殺,子之也被齊華人殺死。

    太子平被齊華人立為燕王,就是燕昭王。當然另一種說法是燕昭王是流亡南韓的姬職,當然這裡採用的是《史記》的說法。

    齊華人來到燕國當然不是什麼友軍。齊軍攻破燕都之後,將燕國的積蓄全部運到齊國,還佔了燕國的國土,最後還是在列國的逼迫下才退出燕國,這使得燕國對於齊國深惡痛絕。燕昭王即位以後,深以為恥,他有點臥薪嚐膽的意思,他首先明白要強大燕國必須要求賢才,他首先為郭隗修築宮殿,同時拜為郭隗為師,這樣尊重人才,使得大批人開始跑到了燕國,樂毅自魏國前往,鄒衍自齊國往,劇辛自趙國往,一時之間賢才都來到了燕國。燕國在這些賢才和燕王的治理下逐漸恢復元氣。

    燕國如何大敗的齊國

    其實燕昭王恢復了燕國的實力,但是要去討伐齊國實力還是不夠的,為什麼齊國當時和秦國號稱東西二強,兩個國家的國君相互稱西帝,東帝。可想而知齊國的實力,但是隨後不久機會來了。

    公元前286年齊湣王吞併宋國,宋國在當時是二等強國,齊國以一國之力吞併宋國,極大增強了齊國的實力,這也使得各大諸侯對於齊國感到了害怕,這個時候趙韓魏和秦國開始行動了,這個時候燕昭王趁著這個機會聯合四國共同討伐齊國,於是五國結成聯軍,由燕將樂毅指揮,在濟水一線和齊軍作戰。

    本來齊軍是可以利用濟水天險和聯軍打一場消耗戰,但是急於求勝的齊湣王逼迫齊軍統帥觸子出戰,結果觸子帥兵出擊,齊軍大敗。

    燕國將領樂毅攻入臨淄城,齊湣王逃走,燕軍將當時齊國在臨淄城內的所有寶物全部取走。齊湣王逃走後來被楚軍所殺。五國聯軍宣告結束,燕國於是開始掃蕩其他的齊國地區。

    齊國殘存的強大實力

    其實齊國當時只有兩個地方即墨和莒沒有被征服,但是現在很多人都以為這兩個城池是小城池,實際上這是大城池。戰國時齊國除國都臨淄之外,還在四境設有四個都,各設有選練的常備軍,其性質相當於其他各國的郡。五都是臨菑、平陸、阿、即墨和莒。而即墨和莒就是齊國剩下兩個都,這也是為什麼齊國在田單的帶領下很快就可以復國並且大敗燕軍的原因所在。

    其實對於燕國來說對付龐大的齊國從來不是簡單的事 ,但是燕昭王想一口氣吞併齊國,未免有些稱大了。

  • 8 # 百里不奚

    燕國能夠打敗齊國,絕非一國之功,而要歸功於這次史上最成功的合縱。

    秦、燕、趙、魏、韓五國,都有足夠的動機,要進攻齊國。燕國等待這一天,已經等了整整二十八年。當初燕國動亂,齊宣王趁機一舉佔領了燕國。燕華人本來對齊國軍隊很歡迎,齊軍來了也不迎戰,齊軍攻城也不關城門。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即使征服者標榜自己代表著光明和正義,即使征服者確實是來自當時最文明的國家,但做亡國奴的滋味,一樣不好受。

    於是燕華人反擊,國際社會干預,齊軍又不得不撤出。

    這一次,齊國並沒有什麼獲益,但齊軍在燕國“殺其父兄,繫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算是結下了深仇大恨。

    與燕一樣,趙國也和齊為鄰,它也一直非常警惕地看著這個強大而不安分的鄰居,所以趙當然不願意放棄攻齊的機會。燕將樂毅本身又有在趙國長期任職的經驗,燕聯絡趙國協同攻齊可說輕而易舉。秦國把齊國視為最大的對手,另外,當時掌控著秦國軍政大權的穰侯魏冉出於個人私慾,也不惜令秦、齊一戰。齊滅了宋國,當然也就得到了宋國的定陶。定陶這個城市,在當時是水陸交通的樞紐,因此也號稱是“天下之中”,其經濟地位相當於今天的上海,魏冉很想把這裡變成自已的封地。

    南韓、魏國本來應該是站在齊國這一邊的。齊湣王曾經帶領著它們攻打楚國和秦國,都取得了勝利,而且取得的土地也是為它們所瓜分而齊國並無所得。但問題是,為了滅宋,齊國拋棄了這兩個盟友。齊攻略宋國土地的期間,所有令人生畏的秦國將領中最可怕的一位,白起也登上了歷史舞臺。韓魏兩國被屠殺了幾十萬軍隊,丟失了大片土地,而齊國坐視不救。根據連橫的一貫模式,這時他們已經轉而追隨了秦國,而且可能比秦國更急於出擊以挽回損失。

    大國中態度曖昧的只有楚國。《史記》的記錄自相矛盾,一會兒說楚國參與了攻齊,一會兒又說楚國看齊國形勢危急而出兵相救。大概,出救兵是事實,想趁火打劫也沒錯。因此楚將淖齒先和齊湣王一道守禦莒城,並被任命為齊國的相國,但後來卻又發動政變,令湣王死得很難看。

    和秦國一樣,齊也號稱是四塞之國,甚至乾脆有個外號就叫“東秦”。但實際上,齊的四塞,即所謂“南有泰山,東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其險要程度是遠不能和秦的崤函之固相提並論的。

    這一次面對五國的攻勢,聯軍自西北進攻,順利突破,清河幾乎沒有構成什麼障礙。而看齊湣王逃跑的路線,出臨淄後先到衛國再到魯國,往西南方向兜了一個大圈子,然後オ回到齊國的莒城。這可能表明,有一支燕軍是沿海進攻,甚至是從海上登陸的,則是渤海之險也未必可恃。

    這次戰事的大致程序,司馬光比司馬遷更有浪漫主義情懷,據他說:聯軍與齊軍主力在濟水西岸大戰,齊軍很快大敗。

    濟西大捷之後,其餘各國就不再向齊地進兵,只有樂毅率領的燕國軍隊迅速挺進,直撲臨淄。這種攻心戰術收得極好的效果,不但臨淄唾手而得,而且整個齊國土崩瓦解。接下來的六個月內,燕軍兵分五路,橫掃齊國,攻下七十多座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個城市還在死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3歲,有房,父母都去世了,單身,還有必要去結婚生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