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匪讀紅樓

    首先黛玉罵的可不僅僅是北靜王,還包括皇上,因為北靜王送寶玉的時候明確說過是皇上賜給他的,然後轉送給寶玉的,所以黛玉罵的不僅僅是北靜王,還有皇上。

  • 2 # 佔禮雜談

    林黛玉是個有潔癖的人,她的潔癖主要還不是身體方面的,而是思想潔癖。她不允許任何人對她有不尊重的行為。特別是男人更不行,即使賈寶玉也不行。有時賈寶玉因為愛她,才說錯的話,那也不行,她會認為這是對她的輕薄和侮辱。賈寶玉明白她的性格,馬上為自己說的話道歉。

    黛玉應該沒見過北靜王,對北靜王談不上有什麼成見。但就是因為北靜王是男人,所以他的東西黛玉是不會要的。她說北靜王是臭男人,並不是針對北靜王個人,而是真對所有男人。黛玉對男人的厭惡和賈寶玉對女孩子的喜歡形成了對比,這也許是男女性格的原因,也許是封建書籍教育的結果。黛玉從小是讀過一些書的,她最看重就是潔身自好。孤高自許,目下無塵對她是最恰當評語。

    紅樓夢還有一個自尊心很強的女孩那就是妙玉,她也有潔癖。劉姥姥用她的杯子喝一次水,因為嫌棄劉姥姥不乾淨,她就再也不要那隻杯子了。不過相對於林黛玉,她更注重感覺上的潔淨。最後結果是想潔淨沒潔淨了,大蓋淪落風塵了。

    林黛玉的潔淨是用生命在潔淨。關鍵時刻,她會用生命來抗爭的。

    質本潔來還潔去,不教汙淖陷渠溝。這就是林黛玉品格。

  • 3 # 夢歸秦淮

    林黛玉,首先她是絳珠仙草為了報恩投到人間的,作為絳珠仙草的林黛玉,此生只為還淚而來,所以,除了那個需要他以淚洗面的賈寶玉之外,在她的心裡任何其他的男人都不是什麼好貨,也就是說,林黛玉對男人有著與生俱來的潔癖。

    要說到林黛玉嗎北靜王臭男人的那一個環節,一個手串,賈寶玉興致勃勃的拿出來贈予林黛玉,在賈寶玉看來這絕對是個難得的好物件,可是在林黛玉看來,這卻是凡間俗物,更是沾染了那些不相干的骯髒東西的氣息,她那一刻應該是從心裡反感那麼一個物件兒的。

    在她看來,興許她並不是在罵誰?而是她在給自己對男人的定義,除了賈寶玉,任何人都是庸俗不堪的骯髒胚子。

    北靜王,雖為郡王且位高權重,但是在林黛玉看來也不過是一個臭男人罷了,根本就入不了林黛玉的眼,不是她清高看不起人,只是她林黛玉就是如此,對喜歡的可以豁出命的去維護,哪怕喜歡的那個人是個痴傻兒,然而不喜歡的也同樣會毫不留情面,哪怕那個人是郡王,更甚者皇帝又如何(當然我們都知道,那一手串應該是皇帝賜給北靜王的,北靜王再轉贈給賈寶玉的)?!

    林黛玉就是這樣,有一說一,敢愛敢恨,從來不會藏著掖著的一個人。活得真實也純粹,所以,她的世界裡有什麼那就是什麼?北靜王,林黛玉的世界裡根本就沒有這麼一號人,所以,對於在她的世界裡不入流的人,賈寶玉這興致勃勃的借花獻佛,也著實讓林黛玉有些不爽,就憑她平時對不喜歡的人或事觸及到了她之後的那種反應,損人的那種風格,罵一句臭男人,我想這再平常不過了。

  • 4 # 愛生活的水滴7

    林黛玉處在的時代,閨閣之女不出門,不識外面世界的人,也不識外面世界的男人。在她所認識接觸的人中,唯一把寶玉當做自己,因為從小一起長大,賈寶玉又對她照顧有加。賈寶玉成了她生活上的依賴與心靈上的精神支柱。加之與周圍人相比,只有賈寶玉是出色的。她對賈寶玉也是必是賈寶玉對她一樣,周圍女孩子只有她是出色的。

    這種見識不到更廣闊世界的人,只以所見眼前的人去考衡,相互見識的受侷限,認識上不遠。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假使當初賈府還有一位出色富貴的公子勝過賈寶玉,也有勝過林黛玉美與性情的,從小一起玩,一起長大,還會是林黛玉只認為賈寶玉好嗎?另一個也對她好,像兩人同對寶玉好。事情會又有意外。

    她的生活上沒有更多接觸到的人,造成眼裡心裡只有一個賈寶玉,對比賈寶玉優秀的人不見,形成偏見認識,只有賈寶玉好。其他是不入眼的臭男人。形成人認識形成印象好壞的多與近水樓臺先得月,先入為主的觀念有關。認識一個人,其它便不入心了。同等條件下,也許會有另外結果。

    再有一點,林黛玉為人聰明,她的話有反問意思,對於北靜王她不知道,她也有好奇心,以什麼臭男人拿過的為問話,假使賈寶玉說他是一位王爺,叫水溶,人品相貌人中龍鳳,丰神冠美,林黛玉怎麼樣呢?

    在賈寶玉穿戴北靜王送的簑衣鞋帽,林黛玉說他像漁翁。寶玉說北靜王平時在家也這樣,你要喜歡,我讓他做送你一套,林黛玉我不要,像漁婆子,又不好意思咳。這裡北靜王也像一位漁翁,他也穿。二個漁翁。賈寶玉走後,林黛玉自思二人終有不避嫌處。從她後作五美吟,有西施。西施後與泛蠡泛舟江上,隨著林黛玉知道的人多,她的心態也在變化,嚮往更大的世界。避嫌二字型現林黛玉在與寶玉事上懊惱,對她個人婚姻是不利。

  • 5 # 朵朵佬爺

    不僅是罵北靜王,主要是罵皇上,那念珠是皇上賜予北靜王,北靜王當珍品送寶玉,寶玉受寵若驚,只想找人顯擺一下,就與黛玉分享一下,誰知,黛玉一句話,罵翻了天下臭男人,連皇上也不放過。

  • 6 # 君箋雅侃紅樓

    賈寶玉在秦可卿葬禮上路謁北靜王,得到了北靜王賞賜的一串鶺鴒香串珠,珍貴異常,滿心等林黛玉奔喪回來送給她,不想林黛玉回來後看也不看直接丟到地上:什麼臭男人戴過的東西我不要!這事一直被當成林黛玉對情感有潔癖的表現,我是認同的。但餘下也有點其他的意思,我們說點別人不咋說的事。

    一,賈寶玉行事欠考慮

    鶺鴒香串珠是北靜王戴過後送給賈寶玉的禮物。這是一份心意。賈寶玉不應該將別人的心意轉交給別人的。一如那個茜香羅汗巾,蔣玉菡贈送。轉手被他送給襲人,很不禮貌。這串珠子多說一句,是皇帝御賜的。北靜王隨意的戴在手上,又隨意的賞賜給寶玉都是欠考慮,也絕不應該如此的。賈寶玉和北靜王這裡的行事明顯都是一種輕慢的態度。尤其北靜王,作為四王八公的領導者,如此不將皇帝的御賜之物當回事,僭越明顯。他的態度就代表了四王八公的集體態度。皇帝有這樣不拿他當一回事的臣子,如何能安枕?扯遠了!

    林黛玉自然不會要別的男人戴過的東西?那年頭講究男女授受不親,抄檢大觀園抄的就是男人的東西。瀟湘館寶玉小時候的物件,惜春丫頭入畫私藏哥哥的東西,司棋私藏表弟的信物都被說事。後面入畫和司棋被攆出。那時候男女之大防非常嚴重。賈寶玉轉贈北靜王的東西給林黛玉本身就是錯誤的。林黛玉如何能要!

    二,林黛玉對賈寶玉的不滿

    林黛玉和賈寶玉互送東西,每次都珍而重之的收藏。唯獨這次直接丟下!林黛玉如此,表明她對賈寶玉的轉贈非常不滿。賈寶玉自己的東西,哪怕不值錢,林黛玉也會欣然收下,但賈寶玉隨便拿了別人的東西給林黛玉就是不知道林黛玉的心了。

    林黛玉對待感情純粹而不看價值。可惜賈寶玉並不懂得。還向林黛玉炫耀。我估計賈寶玉在講述手串來歷的時候林黛玉已經不滿意了。賈寶玉還不自覺,林黛玉只好簡單粗暴丟了手串拒絕賈寶玉感情中的雜質。罵北靜王是臭男人,也是罵賈寶玉思想中的臭男人思維。

    三,林黛玉對權利富貴的厭惡

    世人皆對珍貴的東西有興趣。不一定都會貪婪索取,卻極少如林黛玉般棄如敝履。賈寶玉眼中珍貴的鶺鴒香串珠在林黛玉眼中,拿一下都嫌髒。隨手丟在地上,這是對權力的蔑視和厭惡。 八十回後我們很難知道發生了什麼。但根據五十八回的線索,林黛玉死於金玉之前是一定的。什麼情況下讓林黛玉早逝眾說紛紜。按照判詞畫著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以及“玉帶林中掛”看,林黛玉應該遭遇了權貴相逼危機,對於一個深閨女兒,能被人逼迫,也只能是求親了。以林黛玉的性格必然對此不屑一顧。可有些事並不一定是她能做主的。一串珠子她可以隨手丟棄,權貴的求親她未必有理由有能力拒絕!林黛玉倉促死亡,十有八九也與這事有關。

    林黛玉用丟這樣的行為鄙棄臭男人的東西。是對賈寶玉感情不純粹的不滿,也是對賈寶玉之外男人的拒絕。鶺鴒香串珠雖然珍貴,林黛玉要的不是珍貴的東西。她用摔表達自己寧為玉碎不求瓦全的決心,用臭男人表示對情感的始終如一。這一點賈寶玉不如林黛玉。林黛玉無法生命長久,最終落得香魂重返離恨天,寶黛愛情戛然而止與林黛玉這個性格直接相關!

  • 7 # 小涵讀書

    我認為是她是在替自己的父親林如海出氣,那一句臭男人是替林如海罵的。

    林黛玉不僅聰慧,更有一張巧嘴。

    第八回,薛寶釵染病梨香院時,她和賈寶玉不約而同前往。薛姨媽請兩人一邊吃鵝掌鴨信一邊喝酒,賈寶玉的李奶媽出面阻攔,林黛玉三言兩語,認李奶媽把薛姨媽當作了外人,李嬤嬤聽了,又是急,又是笑,說道:“真真這林姑娘,說出一句話來,比刀子還尖。這算了什麼呢。”寶釵也忍不住笑著,把黛玉腮上一擰,說道:“真真這個顰丫頭的一張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歡又不是。”

    第四十二回,劉姥姥第二次進榮國府,出盡洋相。賈惜春按照賈母要求,要畫大觀園的美景,林黛玉笑稱劉姥姥是“母蝗蟲”,所作之畫是《攜蝗大嚼圖》。薛寶釵由此評價她:“世上的話,到了鳳丫頭嘴裡也就盡了。幸而鳳丫頭不認得字,不大通,不過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顰兒這促狹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將市俗的粗話,撮其要,刪其繁,再加潤色比方出來,一句是一句。這‘母蝗蟲’三字,把昨兒那些形景都現出來了。虧他想的倒也快。”

    林黛玉之所以有一張巧嘴,根本原因是言為心聲,心有丘壑。但可惜的是,這張巧嘴在為她贏得名聲的同時,也為她帶來了災難。

    第十六回,林黛玉葬父後,重新回到賈府,把自己帶回的紙筆送給寶釵、探春和寶玉等人後,賈寶玉將北靜王所贈鶺鴒香串珍重取出來,轉贈黛玉。林黛玉說:“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他。”遂擲而不取。

    這段情節非常簡單,但是背後的秘密卻非同一般。

    北靜王身份特殊,是東西南北四王中功勞最高的,深受皇上的重視。他與賈府關係極為密切,秦可卿出殯,他親自現身捧場;宮中的老太妃死後祭祀期間,賈母和北京王妃租住的是同一個院落,彼此互有照應;賈母八十大壽,他自己親自到寧國府作客祝壽,北靜王妃也跟著一同到場。

    賈寶玉和北靜王的關係也走得極近。他平時到北靜王府上做客,北靜王還送他一套雨具。王熙鳳生日當天,他為了祭奠金釧兒,還敢謊稱北靜王的愛妃去世。但是就這樣賈府上下都看好的一個人,卻成了林黛玉眼中的“臭男人”。

    林黛玉與北靜王從無交集,她之所以這樣罵人,自然是心有不平。而最大的不平就是父親林如海之死。

    林如海來信接林黛玉回家時,原本是患病,最終卻莫名其妙地一死了之。究竟是病死還是源於其它原因,沒有明確說法。

    林如海出身很好,林家世襲為侯,他又憑本事參加科舉,是前科的探花,升至蘭臺寺大夫,欽點為巡鹽御史。林如海一路官場,其實暗有玄機。

    賈元春突然被封妃時,賈政進宮時,曾經透露出官場的秘密。第十六回,賈政過生日,夏太監前來宣旨,賈府上下惶惶不安,賈政進宮之後,派賴大回家報信,自己到東宮去了。這其實是在講一個重要的事件,此時朝廷有兩個皇帝。書中對此有過暗示:打平安醮期間,張道士就被兩人皇帝賞過封號;劉姥姥二進榮國府,賈母擺酒宴,席間史湘雲曾說一句“雙懸日月照乾坤”。 這些都說明賈府鼎勝時,朝廷內兩個皇帝在管事。

    林如海所依靠的自然是老皇帝,因為他是前科的探花。賈府依附的新皇帝,因為賈政拜謝所在地是東宮。北靜王年未弱冠,與賈寶玉親近,可知年紀不大,自然是新皇帝一派。林如海作為巡鹽御史,身居要職,病死背後更多應是死於宮內鬥爭。林黛玉喪父,成為孤兒之身,得知鶺鴒香串是皇帝所賜,痛罵出了“臭男人”三個字,表面上是罵北靜王,實則是罵害死林如海的皇帝。

    皇家賞賜給賈寶玉的珍貴之物,林黛玉一扔擲地,出了心中的惡氣,卻留下了隱患。因為冷子興說過,賈府歷經百年,如今生齒日繁,事務日盛,主僕上下,安富尊榮者盡多,運籌謀畫者無一,其日用排場費用,又不能將就省儉,如今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

    為了挽救賈府,賈元春選擇了宮內的一方勢力,而這一方恰好與林如海所在一方水火不容。賈府腳踏兩隻船,求得就是能百般周全。但是林黛玉卻忍耐不了,她罵出了心中惡氣,在無形中給她帶了災難。

    賈元春省親過後,利用賞賜端午節禮暗示薛寶釵嫁給賈寶玉。雖然賈母百般阻攔,但是卻不敢成全林黛玉和賈寶玉的婚姻。後來紫鵑嚇唬賈寶玉,惹得上下皆知,連僕人興兒也認為將來賈寶玉和林黛玉是準了,只待年齡一大,賈母開口就完事大吉。事實上,賈母卻一直到林黛玉淚盡而死,也沒有開口成全寶黛婚姻,根本原因就在於林黛玉與賈府後來依靠的皇家力量誓不兩立。

    林黛玉的做法沒有錯,做為林如海的女兒,替父親出氣天經地義。賈府的做法也沒有錯,無論是賈母、賈元春,還是賈政、王夫人,他們要維繫賈府一族之人的利益,平衡維繫上層關係是第一位的。在這種情況下,林黛玉罵了皇帝,扔了那串代表皇家威嚴的手串,只能讓自己走上人生的悲劇。心中的“結”打不開,她和賈寶玉的婚姻只能成為“水中月”“鏡中花”。

    一家之言,僅供閒看。

  • 8 # 棲鴻看紅樓

    我來回答。

    從北靜王的為人來說,“是個賢王,且生得才貌雙全,風流瀟灑,每不以官俗國體所縛”,以至於寶玉對他“傾慕”已久、“一見鍾情”。

    寶黛有接近的價值觀,喜歡、厭惡的東西也接近。按理說,寶玉喜歡的,黛玉應該也喜歡(除了其他女孩子,尤其是有競爭力的女孩子)。可是寶玉這樣喜歡、後來也非常接近的北靜王,卻受到了黛玉的唾棄,還被斥為“臭男人”。這又是怎麼回事?

    我們再看其他兩件事。一件還是與北靜王有關。寶玉冒雨夜探黛玉,穿的蓑、戴的笠,受到黛玉的讚賞。寶玉提出要“弄一套”來送給黛玉,並且特別申明是北靜王送給自己的。既然這套是北靜王送的,再弄一套,當然也是向北靜王去要。如果黛玉討厭北靜王,當然會生氣拒絕,至少會再罵一聲“臭男人”吧?

    但是不然。黛玉並沒有生氣,而是笑著說:“我不要他。戴上那個,成個畫兒上畫的和戲上扮的漁婆了。”

    前面打趣寶玉是漁翁,現在自比漁婆,固然是無意之中透露了黛玉內心的小秘密,卻也讓黛玉“後悔不及,羞得滿面飛紅”。小情侶的小調情我們不說,只說這個過程之中,黛玉哪裡對北靜王表現出一絲一毫的討厭、或者喜歡、或者傾慕、或者冷淡了?完全無感。

    寶玉對黛玉好,總喜歡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她。“憑我心愛的,姑娘要,就拿去;我愛吃的,聽見姑娘也愛吃,連忙乾乾淨淨收著,等姑娘吃”。這些黛玉並沒有拒絕過。

    黛玉拒絕寶玉,除了轉自於北靜王的兩次,還有這次:元春贈的端午節禮,寶黛所得不同,寶玉於是派人把自己的給黛玉送去,黛玉這樣回覆:“林姑娘說了,昨兒也得了,二爺留著罷。”

    把這三次聯絡起來,是不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黛玉與寶玉親厚,但不是送什麼都接受。但凡是別人送的,黛玉多半會回絕。這是為什麼?

    寶黛還有一次起波瀾,是由於小廝們搶走了寶玉的佩飾。黛玉以為自己給做的荷包也被搶走,大為生氣:“我給你的那個荷包也給他們了?你明兒再想我的東西,可不能夠了!”

    寶玉給小廝賞賜(搶佩飾,也是賞賜),與黛玉何關?黛玉自己賞賜丫頭,也是隨手“抓了兩把”錢,怎麼一到寶玉這裡,黛玉就替他小氣起來了?

    關鍵是這個荷包,是黛玉自己做的。因為接下來黛玉生氣,就把正在做的香袋兒(做好了也是要給寶玉的)鉸了。也就是說,黛玉在乎的,不是東西貴賤,而是“親自做”中包含的情意。

    反之,接受寶玉的饋贈與否,黛玉也不是以物之貴賤為標準。王爺的、貴妃的東西貴重嗎?我還看不上咧。我在乎的,是你對我的情意。所以越是從別人處得到的東西,黛玉越不屑,越是“擲還不取”。

    回到北靜王所贈的香串上來。寶玉得到這串香串(名字就不說了,這裡有個字,我打不出來),是在秦氏的喪禮上。而秦氏之死之葬期間,黛玉根本是回家探父不在。

    寶黛久別重逢,黛玉“將紙筆等物分送寶釵、迎春、寶玉等人”,可想而知,也許只是普通的紙筆,卻一定是黛玉精心挑選、包含情意的。而寶玉呢,也是“珍重取出來”,取出的卻是別人所贈的東西。在黛玉看來,這完全是會錯了意:你居然把別的男人的東西轉送給我?所以難免要發點小脾氣“遂擲而不取”了。

    黛玉的這些“矯情”,是戀人之間的小默契。寶玉開始不懂,但很快就領悟了。所以在薛蟠生日、索要禮物時,寶玉就回答:“若論銀錢吃的穿的東西,究竟還不是我的,惟有我寫一張字,畫一張畫,才算是我的。”意識到“東西”與“情意”之間的區別。

    也正是因此,寶玉捱打、黛玉探傷、匆匆離開,寶玉急於探望,但在晴雯一再提醒之下,寶玉也沒有找一件事作為藉口,反而是送去兩塊最沒有用的“舊帕”,也正是向黛玉表白:我沒有事,沒有東西,只是為了看看你。

    細心的讀者(是說《紅樓夢》的讀者,不是說我的讀者)會提出反對意見:第十六回“擲而不取”,寶玉已經知道“轉送”別人的東西會引起黛玉的不快,在第二十五回就用自己寫的詩、畫的畫作為禮物了,為什麼還會在第二十八迴轉贈元春賜物、又會在第四十五迴轉贈北靜王的蓑衣雨笠呢?

    情況又有不同。端午節賜禮,只有寶玉與寶釵的一樣,其中的寓意是非常明顯的。所以寶玉質疑“別是傳錯了罷”。當然不是傳錯了。元春看中了寶釵,雖然沒有明說,但正是透過賜禮來暗示,將來有可能(只是可能)選她為弟媳。這個意思,寶玉理解(怎麼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樣,倒是寶姑娘的同我一樣);寶釵也理解(昨兒見了元春所賜的東西獨他與寶玉一樣,心裡越發沒意思起來);黛玉怎麼可能不理解?

    寶玉在這時把自己所得賜禮,派人給黛玉送去(派人!),又說明請黛玉自己挑選(愛什麼留下什麼),也正是向黛玉表明:這些東西我根本沒看在眼裡,當然也不理會其他包含的含義。

    黛玉顯然領會了這個意思。所以這樣含義明顯的賜禮,本來可以引起軒然大波的,黛玉卻沒有因此而生寶玉的氣--她的介意、她的猜疑、她的小性子,都是有的,唯獨對寶玉,她反而肯放下身段來安慰:“好沒意思,白白的說什麼誓。管你什麼金什麼玉的呢!”

    而那身蓑衣雨笠,就更遠了。寶玉捱打前後,黛玉與他已經“互通款曲”,達成默契。事實上從此之後,黛玉再沒有因猜疑吃醋而生過氣。這時候寶玉要送一套蓑衣雨笠給她,完全是當成一件好玩的東西來送,沒有情與意的試探;黛玉欣賞蓑衣雨笠,卻拒絕接受,也只是把它當成一件有趣的東西來欣賞與拒絕,而沒有生氣寶玉不懂自己的情意。

    在寶黛的情路歷程中,有過猜疑、試探、糾紛、衝突,終於達成了理解、會意、欣賞、默契。北靜王的地位雖然尊崇,人品雖然貴重,卻始終沒有、也不可能有機會介入寶黛的感情世界裡。

  • 9 # 萍風竹雨123

    賈寶玉對林黛玉非常寵溺,不管得了什麼好東西,只要林黛玉喜歡,他都會拿來送她。在秦可卿的喪禮上,北靜王贈賈寶玉一串鶺鴒香串,賈寶玉心裡喜歡,見到黛玉後,便珍而重之的轉贈黛玉。誰知林黛玉卻一把擲到地上,並且怒道:“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他。”林黛玉為什麼罵北靜王是臭男人呢?

    一,因為林黛玉心中只有賈寶玉自己,其他男人在林黛玉眼裡都是濁臭不堪,都比不上賈寶玉。而北靜王雖然貴為王爺,但與她林黛玉有什麼關係呢?二,男女授受不親,北靜王的禮物贈給寶玉,這是一種親近,一種賞識,但寶玉轉贈給黛玉,則有些失禮。這不僅僅是對北靜王的失禮,更是有礙林黛玉的名節。再怎麼說北靜王也是個男人。

    賈寶玉雖是大家公子,但因為賈府對寶玉非常寵溺,男女大妨並不在意,都十多歲了,還在巾幃裡廝混,他把自認為很名貴的手串轉贈給黛玉,是出於一片好意,卻忽略了社會上對男女之間的交往的束縛。所以,林黛玉才會看也不看的把手串扔在了地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孫權剛即位的時候,周瑜想過要取而代之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