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色歸讀
-
2 # DDG的老船塢
話說,周瑜要取孫權而代之,周瑜是傻了嗎?要知道,孫策死時,以孫家為首的淮泗僑郡集團剛剛在江東站住腳,還時時要防備江東本土世家集團的反撲,而周瑜本人雖然是淮泗集團中的重要人物,但是他是在孫策南下時率部曲加入淮泗集團的,資歷並不算老,如果他支援孫權團結淮泗集團繼續壓制江東世家集團,那麼大事可成,但是如果他要取孫權而代之,那麼淮泗集團內部必然有大批人不服,這樣勢必造成淮泗集團的分裂和內戰,讓江東世家集團撿個現成大便宜。
所以孫策死後,周瑜繼續支援孫家,鞏固團結淮泗集團是雙贏的事情,而取孫權而代之則是雙輸的局面,周瑜多聰明一個人,怎麼可能去做這種傻事?
-
3 # 恬然滋味
謝謝邀請。 孫權即位執掌江東。孫策有遺訓,就是“內政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注意,依這個遺言,張昭周瑜算不得託孤大臣。只是孫策鄭重向孫權推薦的兩個可以依賴的老臣。掌權決策是孫權的事!這也是孫家立弟不立子的根本所在。 赤壁之戰前,周瑜在鄱陽湖訓練水軍。不用說以新兵為主。拜為大都督後,程普不服。周瑜不得不曲與結交。我們注意到,程普黃蓋,韓當週泰,蔣欽等這些知名的大將都是孫權父親孫堅的舊部。 所以,周瑜自身的力量非常有限。 赤壁之戰後,周瑜威望大增。領兵戰於荊州。這時,孫權自領兵戰於合肥。後又調程普軍於帳下。 可見,孫權的控局能力很強。政治嫻熟。 以周瑜最擅長的軍事領域,孫權也沒有給周瑜一點破綻。 周瑜的南郡太守一直有名無實。行政,地方更不是周瑜能帶的動的。 歸結一句話,周瑜遇到了明主。值得他踏踏實實賣命。
-
4 # 泊圖泊途
這個只能存在想象中了,因為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周瑜要取代孫權。
東吳此時還處於創業期,此時孫吳勢利內外交困,要知道孫策就是被吳地原有勢利所暗殺,吳與劉表有世仇,隨時可能打起來,北邊袁紹和曹操打的正歡,倒是給了孫吳一點喘息的餘地,不過也不能稱之為樂觀。
亂世中謀取權變簡直是自取滅亡,有一句話叫對外發動戰爭能減少內部的矛盾或者轉移內部的衝突。那麼反之,外患和內部異己勢利的存在會增強內部的凝聚力。
我想孫權初期就是這樣一個時期。
孫吳有孫堅帶的舊部,以程普為首,還與孫策提拔的新人,周瑜當然是代表,可恰好,程普一直不服周瑜。
“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周瑜傳
程普最為年長,大家都稱呼其為程公,還是很有號召力的。
周瑜要是有異動,程普肯定是不答應,張昭也是託孤大臣,他受孫策之恩久矣,只能說被他折服了,對孫權也就死心塌地。假如周瑜反,勢必引起更多人的反感。
再從私人感情看,孫策和周瑜名為君臣,實際上也和兄弟差不多了,周瑜的忠心也是有依據的。
周瑜率先對孫權施加君臣之禮,更是證明其內心的忠誠。
-
5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周瑜一向對孫權忠心不二,主要是人的性格和志向有關,雖然當時孫權剛即位時,周瑜已經掌握著吳國的兵權,完全有能力取而代之。
但周瑜並沒有這樣做,其實他與諸葛亮、龐統等聖賢人物的心理基本上是差不多,無非是想施展自已平生所學兵法戰略,期望後人稱頌而千古流芳,而不想因叛逆而遺臭萬年。
後來他與孫策分別娶大、小喬,算起來與孫權也屬親戚關係,自然不好意思造反!其實古代很多謀士軍師都很忠心,就如張良、劉伯溫,等都是一心一意為主謀天下,倒是那些皇帝們多心了,總是認為你能幫我打天下,它日也能替別人造反,還是殺死了最安全!
其實周瑜雖然謀略遜於諸葛亮一些,但卻能文善打,沙場揮戈壓馬殺敵武術也屬一流,這是諸葛亮所不如的!
-
6 # 透明CO2
周瑜並沒有想過取而代之,也不能去取而代之。
首先,周瑜是孫策的結義兄弟。孫策遇刺而亡,孫權即位時,周瑜雖掌握大權,但此時集團內部組成大多數為孫堅(孫策)的班底。黃蓋、周泰、程普等老將藉著資歷老並不服周瑜,如果周瑜要取而代之,勢必會造成老將的反叛,集團內部的分裂。孫策在平定江東時,由於平定的太快而且是直接進攻(在江東世族大家眼中就是侵略)並且對世族大家長期採取高壓政策,此時若取而代之世族大家也一定會反叛,劉表可能會趁虛而入(雖然以劉表的尿性是不可能進攻的)但難免有這方面的擔心。
-
7 # 孤獨的人209381559
沒有。周瑜和人稱小霸王的孫策是好朋友,從追隨孫策開始,周瑜就忠心耿耿的為孫策家族出生入死、披荊斬棘。孫策死後,周瑜又盡心盡力的輔佐孫權,在東吳最危險的時候,聯合劉備集團在赤壁擊敗曹操,挽狂瀾於既倒。周瑜如果對孫氏集團懷有異心,他早就反了。公元210年,對孫氏集團忠心耿耿的周瑜,心力交瘁,與世長辭。(圖片源自網路)
-
8 # 奕天讀歷史
孫策遇刺身亡的時候,孫權才剛剛19歲,就繼承了孫氏江東的基業,威望和實力在當時確實是很弱。
當時江東的孫氏政權只有會稽、吳郡等少數幾個郡,邊緣、偏遠地區並沒有完全被收服,整個江東政權的勢力都比較弱。
如果這時候,孫氏政權的將領擁兵自立,比如比較有威望和實權的周瑜自立,孫權還真不一定能平定了周瑜。
但是,此時的周瑜並沒有要取而代之的想法,而是認為孫權可成大業,值得輔佐,開始了盡心盡力輔佐孫權,成就江東霸業的道路。
按照《三國志》中的記載:“張昭、周瑜等謂權可與共成大業,故委心而服事焉。”
由史書的記載來看,張昭和周瑜是從內心中覺得孫權是可以輔佐的君主。小說《三國演義》應該也是據此,造出了“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故事。
其實,張昭和周瑜是共管軍政大事,而孫策實際託孤的是張昭,“文武之事,一以委昭”。由此,才有人開始懷疑周瑜“將兵赴喪”,是意圖謀反,取孫權而代之。
而實際情況是,周瑜因為孫策被刺殺,為了保護孫權的安全,帶兵前往,並且親任中護軍,保護孫權的安全。中護軍就是趙雲跟隨劉備,典韋、許褚跟隨曹操一直做的工作。
周瑜為了鞏固和提高孫權的威望和地位,還帶頭用君臣禮節待孫權,表示對孫權的支援。
周瑜不但無意取代孫權,還忠心耿耿,盡心竭力的為孫權服務,並且建議孫權廣納天下賢士,推薦了魯肅等人給孫權。
盡人皆知,曹操非常愛惜賢才。曹操想得到周瑜,於是遣蔣幹到江東說服周瑜,被周瑜很堅定的拒絕了。
赤壁大戰,周瑜竭盡全力抵禦曹軍,建立了赤壁之戰的偉大功績。周瑜還百般忍讓孫權派遣的副帥程普。周瑜因為程普的詰責,曾親自率兵和曹仁對陣,結果不幸被流矢射中右肋,傷勢嚴重。但是,周瑜用自己的氣度和作為,讓程普最後對他都稱讚有嘉。
只是可惜,周瑜在公元210年,準備伐益州之時突然病故,年僅三十六歲。
周瑜在《三國演義》中被描寫成了心胸狹窄、妒賢忌能的人,甚至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息,最後被諸葛亮給氣死了。
而史書中周瑜的形象,是心胸開闊、做事坦蕩、才華橫溢、忠心不二之人。周瑜在孫權剛繼位,實力最弱時,是不會想著取而代之的,這從歷史上周瑜的作為和史書的記載中已經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證了。
-
9 # 頭上朗月
謝邀;沒有想過;其一,背景特殊;江東絕代佳人大喬和小喬分別許配孫策和周瑜;孫策何許人?孫權的兄長,這是一層,另外周瑜和孫策交情過命,孫伯符臨終遺言其弟:"外事不明問周瑜,內事不明問張昭";可見託孤之重;其二,忠心不二;周公瑾雖氣量不足,但忠肝義膽,孫權委以重任,官拜水軍大都督,他全力輔佐;當曹操率八十三萬人馬來犯時,周瑜堅定的站在魯肅和黃蓋等少數主戰派一邊,與孫權不謀而合,顯示出他的忠貞;以上個人見解,敬請指正。
-
10 # 青言論史
這個問題,就像問“劉備剛死的時候,諸葛亮想過把劉禪廢了嗎?”是同一個道理。答案都是根本不可能,而且非常侮辱他的忠誠。
周瑜和孫策是一年生的,倆人幾乎是發小,周瑜還把自己家的一套大宅子送給了孫策。當孫策在江東起事的時候,周瑜帶著本來打算投奔他叔父的兵馬跑到孫策身邊,成為了孫策起家的時候最重要的奧援。
《三國演義》裡,說孫權母親的遺言是“外事不決問周瑜”,雖然正史裡頭沒有這樣的記載,但是卻有類似的記載。孫權的母親吳夫人確實說過:“公瑾議是也。公瑾與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
老太太都拿周瑜當兒子看了,你覺得周瑜可能造反嘛?別鬧了。
-
11 # Tchanshilam
應該沒有。周瑜是被孫策提拔的,並不是那種樹大根深的世家豪族,況且跟隨孫堅的程普、黃蓋等人對他並不服氣。周瑜在孫氏集團中一直都是外將,是一員忠心耿耿的幹臣,而不是位居核心圈的近臣,所以孫權在赤壁大戰中將一干老將都讓周瑜統領,一方面的集中全國之力迎戰曹操,另一方面也是給周瑜摻沙子。
-
12 # 四川達州人
怎麼可能?
周瑜孫策關係雖然好,規矩還是得要。每次戰爭結束,周瑜都會主動將兵權交給副手,只帶那點部曲回家,以示自己沒有持續掌握兵權的想法。
回覆列表
絕對沒有這種想法和意圖。
周瑜自21歲起隨孫策東征西討平定江東,孫策遇刺身亡後又輔佐孫策的弟弟孫權。他以東吳軍事長官(中護軍)與吳國文官大佬張昭(長史)共掌國事,嘔心瀝血,百戰功高,所謂“內事不決問子布(張昭,字子布),外事不決問周瑜”,其中尤其以建安十三年周瑜率江東孫權集團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而功炳千秋。所以孫權後來登基稱帝后感慨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正史上週瑜與《三國演義》中氣量狹小、小肚雞腸的形象完全相反,他“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後人把周瑜與諸葛亮、龐統、司馬懿並稱所謂的“臥龍鳳雛幼麟冢虎(“俊美幼麟是周郎,蕭牆之內伏冢虎”-司馬懿)。
比如周瑜向孫權舉薦後來的東吳名臣魯肅時,他先小心伺候魯母搬到吳郡,然後曉以大義苦勸魯肅留下,並馬上向孫權極力舉薦魯肅,說他才幹超群,可為肱骨輔佐之臣。建議孫權應該多方蒐羅魯肅這樣的人才,以成就大業,不能讓他們流散外地。
在周瑜與東吳老臣程普的相處上也可對其個性窺見一斑。史載:“程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下之,終不與較。”後來透過一次次戰爭的表現,程普逐漸對周瑜十分敬服親近,他對很多人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美酒),不覺自醉。”,由此可見周瑜的謙恭和人格魅力。
再從周瑜與孫權的君臣相處之道來看,當年孫策遇刺死於非命時,接掌大位的孫權還是個十八九歲的半大孩子,幾乎沒有任何一國之主的閱歷和威信。當時孫權的名位也只是將軍(後來做大後才稱王稱帝),在此之前孫策和麾下諸將、文武官員更多的類似一種意氣相投的盟主和盟賓的關係,賓客禮節都很簡單。此時周瑜是手握重兵的主要將領,他帶兵來輔助孫權,唯獨周瑜首先用君臣的叩拜大禮來確認上下尊卑的君臣關係,表達對孫權的支援,而且言談之中,十分恭敬。越是在這種困難的情況下,越能看出周瑜的謙恭、忠貞和深明大義。難怪一向有識人之明的劉備讚歎周瑜:“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
總的看來,周瑜是一個遠大抱負、才氣縱橫、英姿勃發、指揮若定的令人推崇的軍事儒將,“王佐之資”、“年少有美才”。政治上高瞻遠矚,忠心耿耿;軍事上“膽略兼人”,智勇雙全;人格修養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再加上如瑾似玉的玉面郎君模樣和精通音律的才情,幾乎是一個剛柔相濟、風度翩翩、無可挑剔的文武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