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皇北月
-
2 # 穿插游擊隊
先問大家幾個問題:你是否曾經經常發誓一定要在晚上十一點之前關掉手機上床睡覺,但是每天晚上卻還是刷微博朋友圈直到深夜?你是否曾經狠狠地告訴體重超標的自己不能再吃甜食,可最終卻還是沉溺於草莓蛋糕的香味裡不能自拔?你是否曾經計劃了一百次出門夜跑,可每天晚上卻還是選擇窩在沙發裡看電視玩手機?
相信以上這幾種情況,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所經歷。我們也都發現想透過一兩次心血來潮的努力去改變多年的習慣,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難的事。大多數人在嘗試自我改變失敗後,會選擇接受現實,繼續按照原先的軌道生活,可是,卻很少有人會停下來反思一下,為什麼我們難以成為理想的自己。關於這個問題,《自律力》這本書給出的答案,一定會讓你滿意。
《自律力》一書的作者馬歇爾·古德史密斯,是全球高階領導者培訓領域的先驅和權威,被美國管理協會評為“過去八十年來在管理領域最有影響力的五十位頂級思想家之一”。
馬歇爾曾受邀對一百五十多名全球大企業的執行長及其管理團隊進行關於領導力的輔導。馬歇爾認為,在領導者需要具備的多種能力當中,最核心的一種便是自律力。作為一個領導者,他首先要領導和管控的人,就是他自己。而如何做到自我管理,既包括在生活中如何改變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慣,也包括在工作中如何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和質量。
為什麼我們會在生活和工作中缺乏掌控自己的能力,而我們又該如何揮別灰暗的過去,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一種人呢?
第一部分
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我們很難做到自律?
之前網路上曾經流傳過這樣一個段子,很多人都是在漆黑的深夜裡,一邊黑著眼圈熬著夜,一邊焦慮地在手機上百度“熬夜會對身體有什麼傷害”“熬夜會不會猝死”這種問題。這個段子聽起來很好笑,可是實際上卻折射了一個比較嚴肅的矛盾,那就是,很多人明明知道熬夜不好,卻還是不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做不到早早睡覺。其實這個問題,從本質上看,就是自律困難。
為什麼不熬夜玩手機這件事,聽上去很容易,可做起來,卻又那麼費力呢?馬歇爾教授認為人們難以自律,主要是由於以下幾點原因導致的。
第一個導致自律難的重要原因是過度自信,對我們的執行力,體力腦力,還有外部環境的過度自信。
一個有自律力的人和一個不自律的人,差別不在他們的想法,而在於是否真的能付諸行動。就比如說,很多人總是戒不掉熬夜的毛病,其實並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熬夜的害處,而是他們難以邁出改變的第一步,把按時睡覺的想法落實到行動裡去。所以說,知道怎麼做,並不等於你一定會去照做。如果在改變自己的道路上,僅僅滿足於知道如何改變,而不去努力實行,最後也一定是徒勞無功。
除了對自己的執行力過度自信之外,我們對自己的腦力和體力的過度自信,也是自律失敗的重要原因。
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早上起床時精神飽滿,於是鬥志昂揚地制定了一串滿滿當當的一日計劃,並滿懷希望地認為,自己一定可以將上面的任務一一完成。可是還不到中午,你就會發現,百分百完全照計劃做事,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你的興趣、體力,從開始執行規劃的那一刻開始,就在隨著時間的流逝一點點消耗。而當我們感到疲勞、無精打采時,自律能力會大大降低,想要完成計劃也可謂是有心無力。
因此,馬歇爾教授說,需要投入百分之百絕對努力才能夠實現的計劃,會導致我們體力和精力的損耗,非常不利於我們的自律。無論是對執行力的過度自信,還是對腦力體力過度自信,這都可以歸結為對自身的過度自信。而對外部環境的過度自信,也會影響自律計劃的實現。
你可以回顧一下,在自己制定計劃的過程中,也許考慮過勞逸結合,文理交替,但你是否考慮過留出一定量的空白時間,以備不時之需呢?
其實一天當中,我們會被各種各樣的小插曲打斷手邊的任務,比如說一條微信訊息提醒,又或者是一個快遞電話。“認為自己不會分心”的這種思維誤區,往往會導致我們的一種不切實際的高期望,而這種高期望一旦被突發事件打斷而落空,就會導致我們自亂陣腳,無法掌控自己,從而使得制定好的每日規劃全盤崩塌。因此,正如杯中白水,裝得太慢就會溢位來一樣;適當合理地安排每日規劃,為可能的突發情況留出些餘地,以退為進,往往結果可能會令人更加滿意。
第二個導致自律難的原因,是我們總能給自己找到各種各樣的客觀藉口。這也是人們難以自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而在各種各樣的客觀藉口當中,“今天很特別”絕對是出現機率最高的一種了。
當我們想為自己不恰當的行為找藉口時,每一天都可以被認為是“特別的日子”。生活中,當我們發現,每天晚上按時讀書這件事實在難以堅持下去時,就會為自己編織各種各樣的理由,比如說,今天是節假日,我需要放鬆一下,等到明天再堅守計劃也不遲。這種處理方式,看似只損失了一天的時間,但是,一旦你為第一個特別的日子開了先河,那麼你離第二、第三個特殊的日子,也就不遠了。把每一次計劃的中斷都歸咎為外部事件的打擾,只會降低你的自律力,出現“明日復明日”的悲劇迴圈。如果你真的想要改變原本的陋習,成為更好的自己,那麼,當干擾因素出現時,就應該堅定地選擇無視——自己選的路,就算分岔口再多,也要目不斜視,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義無反顧地走自己選擇的道路,也就意味著把良好的習慣堅持下去——好習慣容易做到,但貴在堅持。很多無法做到徹底自律,無法將某種好習慣持續堅持下來的人,都是因為他們敗給了“見好就收”。因此,“見好就收”就是影響自律的第三個重要因素。
譬如一個人想要健身減肥,可當他的體重從超標變成正常時,就覺得自己已經達到了目標。但其實不然,與減肥相比,保持健康身材,不讓減掉的肉反彈回來,是更加困難的事。或許減重是一個可以在一定時間限制內完成的事情,但保持健康身材絕對不是,保持健康身材是一個持久的、動態的、沒有止境的過程,和其他優秀行為習慣的養成一樣,都需要我們日復一日,不能鬆懈地堅持和努力。因此,想要做到真正的自律,最難的不是“達成”某種良好的狀態,而是將這種狀態“保持”下去。
要想將良好的自律狀態保持下去,恰當的自律動機非常關鍵。具體來說,物質性的回報,比如升職加薪,就不是一種恰當的自律動機。這麼說有兩個原因:首先,自律這件事,並不一定能夠在短時間內,馬上為你帶來顯著的收益和回報。如果你的功利目的過強,也就意味著更容易受到挫敗,也就更難將自律行為持之以恆地堅持下來。其次,自律能帶給你的,遠遠不止於物質上的回報。
馬歇爾在為名企高管做指導時就發現,許多領導者之所以想要尋求改變,是因為他們發自內心地相信,這是正確而有益的決定,因為自律能夠幫助他們在社會和家庭中扮演好相應的角色,從而更好地生活。而這些,不正是自律最好的回報嗎?
最後一種影響自律成功的原因——就是大眾對自我改變的焦慮。
我曾經有一個朋友,她的性格十分害羞內向。在職場上,因為不善交際,她吃了不少啞巴虧;而在情場上,因為被動保守,她也錯過了很多良人。我曾經問過她,為什麼不試著改變一下自己,開朗外向一些呢?她回答說,自己其實知道,改變個效能夠給她帶來很多好處,但是她還是不敢做出改變,因為她害怕,如果她努力變得健談開朗,就等於徹底否定了過去二十多年的那個膽怯內向的自己,而開朗的她也只是偽裝出來的,不是她真實的自己。
其實很多人在自我改變之前,都會或多或少有這樣的顧慮。馬歇爾認為,正是這種顧慮,誘發了我們的頑固傾向——因為害怕失去過去的自己,我們拒絕調整自己以適應新環境,也拒絕約束自己、改變自己以達到自我提升。其實,自我改變不僅僅是針對某種特定的行為的,自我改變還可以針對你定義自己的方式——定義一個人的方式有很多種,行為習慣、性格脾氣固然可以決定一個人;但是,你也可以選擇用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你的藝術品位,文化修養,還有獨一無二的經歷和記憶來定義你自己。這樣,先嚐試改變自我定義的方式,再去改變自己的習慣個性,你就不會因為害怕改變習慣個性,而失去原本的你自己了。
以上這些因素,都是導致自律計劃流產的幕後元兇,需要你時時刻刻銘記在心,並引以為戒。
好,到現在為止,我們透過對幾種思維誤區的講解,已經在第一部分中幫助大家瞭解了為什麼我們很難做到自律。在接下來這一部分,我們要和大家談到:究竟該怎樣做到自律。
第二部分
作者馬歇爾認為,自律與不自律的根本差異,就在於兩種完全相反的態度——積極主動與消極被動。為了實現自我改變和提升的具體目標,我們需要主動進行有針對性的規劃。沒有規劃,我們難以變得更好。在實踐當中,馬歇爾發現,規劃不但可以增加我們成功的機率,還能夠幫助我們節約下那些因為沒有目標,盲目用功而損耗掉的寶貴時間,提升我們成功的效率。
規劃對於我們的意義,近似於俗語當中的“磨刀不誤砍柴工”以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規劃的過程就是砍柴之前的磨刀,看似增添了額外的工作量,實際上,卻有助於我們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務,實現自律與自我提升。日常生活中,當我們每天早上七點半按時起床的時候,當我們在攤開筆記本之前把雜亂的書桌整理乾淨時,當我們在去超市購物之前羅列購物清單時,都是在做規劃,都是在“利其器”,都是為了接下來的任務能夠順利流暢地達成。
關於如何用規劃來實現自律,馬歇爾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最便捷的思維工具,這就是“每日問答法”。下面我們透過一個具體的減肥計劃案例,給大家仔細講一下為什麼每日問答法能夠幫助我們做到自律。
假設你的體重嚴重超標,如果選擇透過每日問答的方式,把減肥計劃堅持下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那麼,你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先制定出你每天需要達成的具體目標——這裡我們設定兩個目標,一個目標是堅持用蔬果汁來進行節食,另外一個目標設定為鍛鍊身體。
設定好每天的具體目標之後,第二步,我們需要先自己問自己——我盡我最大努力完成這些目標了嗎?而作為回答,我們需要為自己每一天的表現打分。譬如今天,我只喝蔬果汁而沒有吃其他任何食物,我就會為自己設定的第一個目標:堅持蔬果汁節食,打個十分;而如果我們因為偷懶,只在小區裡散了小一會兒步,我就會為自己的目標二——鍛鍊身體——打一個三分。
請記住,具體目標的設定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說,我們堅持了三個月每天鍛鍊身體,已經把鍛鍊身體變成了自然而然的生活習慣時,就可以把鍛鍊身體這個目標,從目標清單上劃去,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的目標,比如,每月參加一次馬拉松比賽等等。再比如,我已經堅持了一段時間的蔬果汁節食,也已經看到了成效,那麼這時,出於營養均衡、身體健康的考慮,我就應該把蔬果汁節食這一項,替換為健康均衡的飲食。
這就是每日問答的具體操作辦法,相信你一定很想知道,這個方法是不是太簡單了,它真的能幫我們實現自律嗎?背後的原理究竟是怎樣的——為什麼每日問答是如此有效,能幫助我們成功改變習慣,實現自律呢?在每日問答法的背後有三個原理幫助我們達到自律的目的。
每日問答法背後隱藏的第一個原理,是因為這種方法會強化我們的承諾。
生活是需要一些儀式感的。我們心裡想的,嘴上說的,手機上打的,做起來都太容易,分量太輕——只有翻出本子,拿起筆,一筆一畫寫下的,才足夠有儀式感,足夠引起我們的重視。對於我們很多人而言,把目標一一寫下來,就意味著我們能夠正視自己的缺點,並想要為之做出改變——變得更好。動筆的過程,其實也在強迫我們對自身進行深刻的反思和審視;寫字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而思考,是所有改變的第一步。
而每日問答法背後隱藏的第二個原理,是我們在有需要的時候會激發動機。
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無緣無故的,背後一定有某種動機驅使,儘管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意識不到這個動機是什麼。自律也是一種行為,它同樣也需要動機驅使。馬歇爾把世界上的所有動機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內在動機,一類是外在動機。那麼什麼是內在動機呢?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為自己的喜好去做某件事,就比如閱讀一本並非老師佈置的書,或者在家花好幾個小時烘焙一塊麵包,這都是出於我們的內在動機。而什麼又是外在動機呢?就是我們為外部回報去做某件事,譬如準備一場重要的考試,或者為了升職加薪而埋頭苦幹。外界給予我們精神上的認同或者物質上的刺激,就是外部動機。而每日問答法的作用,就是幫助我們做到那些既不受內在動機驅動,也不受外在動機驅動的事情——換句話說,你既不喜歡那些事,也不會因為做到那些事就在短期內收穫回報。
在這方面,減肥計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你不喜歡減肥,因為減肥意味著你要多運動,還要放棄以前經常吃的各類美味高熱量食品,因此減肥的內在動機是沒有的。而減肥的外在動機也很難馬上給予,畢竟減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想要獲得瘦下來的讚美,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也就是說,減肥的外在動機是沒有的。因此,每日問答法可以幫助你,直面那些你不想做,也沒有短期收效的事情,並努力完成這些事,從而取得長遠,甚至是受益一生的成效。
而每日問答法背後隱藏的第三個原理,是它能夠幫助你彰顯出自律和自控之間的不同。
在這裡我們先來區別一下自律與自控這兩個概念。自控,指的是避免不理性的行為;而自律,指的是實現理想的行為。舉個例子來說吧,當我們吃過晚飯,抵制住吃甜點的誘惑,這是自控;而當我們下班之後,堅持去健身房鍛鍊,就是自律。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只擅長自律或自控中的一個,不擅長另一個。而我們對自律或自控的偏好,卻都可以清晰地反映在我們為自己制定的每日回答當中。
比如,針對同一個問題或目標,我們來說戒菸這件事吧,偏好自律的人,和偏好自控的人,措辭的方式會有所不同。偏好自律的人可能會這樣表達:“我是否盡最大努力限制自己抽菸了?”而偏好自控的人可能會這樣表達:“我是否盡最大努力抵制菸草了?”發現這之中細微的區別了嗎?偏好自律的人態度永遠是主動進攻的,而偏好自控的人則永遠以被動抵抗的態度來做事。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偏好自控,而不擅長自律的人,在制定計劃時,就要嘗試選擇主動的措辭,比如說,用“我是否盡最大的努力做到如何如何”的表達,來替換“我是否盡最大的努力避免如何如何”。這樣,就可以在無意識當中,增強你自己的自律能力。
總結
好了,以上就是我們今天分享的內容。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在今天的音訊裡,我們主要為大家講解了《自律力》這本書的精髓:為什麼我們很難做到自律,以及究竟該怎樣做到自律。我們用兩個部分為大家進行了分享:第一部分是為什麼我們很難做到自律,第二部分是我們究竟該怎樣做到自律。
在第一部分內容中,我們談到了讓我們很難做到自律的幾個原因,比如對自身和外部環境過度自信,要不就是找客觀藉口,不能做到持之以恆。還有比如動機錯誤,以及為自我改變而焦慮——這些都是大家自律路上的絆腳石。
而在第二部分內容中,我們講了究竟該怎樣做到自律。在強調了自我規劃,對於自律達成的重要性和意義之後,我們為大家分享了馬歇爾教授帶給大家的每日問答法。這個方法非常簡單:第一步,制定出每天需要達成的具體目標;第二步,為自己每一天的表現打分,評分標準是,我盡我最大努力做到這些目標了嗎? 需要強調的是,具體目標的設定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你需要根據自身完成情況進行適當調整。
而每日問答法之所以對自律有效,是因為以下三點原因——每日問答法第一會強化我們的承諾;第二會在我們有需要的時候激發動機;第三還能夠彰顯出自律和自控之間的不同。
-
3 # Aissa900
如何使他人自律,絕不僅僅可以透過自己的所謂“榜樣的力量”就可以令其感嘆他人的嚴於律己表現、反思自我的自由散漫行為!
之所以如此講,皆因為所謂“榜樣的力量”也需要個體受眾的是否認同、接受!具體的個體受眾若在主觀上“排斥”,那麼任何方法的“宣傳,教育”也將淪為形式。
個人以為,若使他人能夠有序地逐漸完成自身的由不自律到自律的過程,有效地方法之一、就是將其置於周圍大多能夠自律的人群環境中。
道理很簡單,在自由散漫的人群中,自律者往往成為了他人心目中的“另類”。反之,也是如此規律。學習、工作、生活環境的潛移默化影響,可以改變大多數人的“舊有習慣”。
個人與個人的“點對點”影響可能相對弱小,而“面對點”的影響應該相對強大。強化“集體”對“個體”的影響作用,不可忽視。
-
4 # 春妮Vlog
我個人感覺你得有一個目標,然後為這個目標有計劃有方向有質量的去堅持。像你早上上班,洗漱吃飯,路程所需時間都計劃好,精神飽滿心情舒暢地去上班,久而久之循序漸進就形成了習慣。如果你沒有計劃好幾點起床,起床了又沒有時間吃飯,匆匆忙忙趕去上班,發現這一天從早上開始就一團糟,你會意識到原來有計劃的堅持是這麼重要,之後你會越來越自律。
多向那些優秀的志同道合的人靠攏,人和人在一起會受到影響,環境的好壞也會直接造就一個人的品性,自律的人會引領你到另一個高度。
自律,在於自己有意識的去堅持,從這個問題回答開始我也要越來越有自律,加油
回覆列表
自律,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透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它也指不受外界約束和情感支配,據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頒佈的道德規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則
1.自知之明
自律意味著根據你定下的最佳選擇來行動,不管當下的感受如何。因此,自律的第一個特徵就是自知之明。因為你需要做出能反映出你的目標和價值取向的最佳選擇。這個過程需要自省和剖析自我,而最有效的方法是將想到的都寫下來
2.頭腦清醒
自律依賴於大腦清醒的自我意識,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想想看,如果你根本就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毫無約束,那你又將如何自律呢?
當你開始培養自律的時候,你會瞄準自己的無自律行為,比如咬指甲、偷懶不去健身房、吃蛋糕或是經常性地檢視郵箱。自律的養成需要時間成本,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你必須意識到自己哪些行為缺乏自律。假以時日,這種清醒的意識會來得越發迅速,在事情發生前就提高警惕,而在行為發生之前就已經警醒。這樣一來你有機會做出與自己目標和價值觀更加吻合的決定。
3.堅守自律
如果只是簡簡單單地寫出你的目標和價值觀是遠遠不夠的。你必須在心中無比堅信與堅守這些目標和價值觀。否則,如果鬧鐘在五點響了,你會覺得“再睡五分鐘”情有可原;或是“三天打魚”後,你會糾結要不要“兩天曬網”。
但是如果你在奮鬥中帶著信念,在做決定時頭腦清醒,下定決心就說到做到,包括做到什麼以及如何做到都要實現。我建議,你可以系統性地對這種信念進行追蹤。就像俗話所說:“有標準才能有提高”。
4.沒錯,要真正做到自律難於上青天。你的情緒、食慾以及激情都將是這條路上的強大攔路虎。因此,自律人必是心中無畏的勇者。如果這個過程對你來說十分痛苦又艱難,那就不要假裝這件事是小菜一碟了。相反地,鼓起勇氣去直面即將遇到的痛苦和艱辛。隨著你不斷累積零星的成功,你會變得更加自信,自然而然地,由內心的勇氣支撐而來的自律也會隨之而來。
5.自我提升
自言自語大多數時候不是件好事,但如果你能夠對其加以適當利用就會受益匪淺。當你面臨挑戰,我建議你不妨和自己對話,鼓勵自己、讓自己放鬆下來。歸根結底,這種自言自語才能夠喚醒你的目標、你的勇氣,增強你的信念並讓你對手頭的任務更加明瞭。當我發現自己的規則在受到檢驗時,我腦海中總是迴盪著這句名言:“律己的艱辛總甜過懊悔的苦果。”請牢記這句可能改變人生的話。無論何時,當你動搖時,請在腦中開啟單“曲”迴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