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陽侯

    不客氣地說,劉邦離了韓信還能一統天下,但是韓信如果背叛了劉邦能活多久是個問題。

    華人講究正統。劉邦項羽都是“楚義帝”親封的王,從法理上來說,都是諸侯。

    韓信是齊王不假,但那是劉邦封的。真正的齊國田氏還活著呢,要不是劉邦,輪到你個莫名其妙的人來當齊王?

  • 2 # 營養學教授劉政

    其實蒯通的建議是相當好,進可爭霸天下,退可割據一方。關鍵還在於韓信缺乏政治頭腦,太拿義氣說事。有人說當時韓信軍中的將領大多是劉邦的人,韓信沒辦法操控。這是站不住腳的,只需召開一次會議,暗藏刀斧手,便可把劉邦的親信一網打盡,公告密謀造反,這種例子實在太多。比如後來石勒兼併王彌的軍隊,就是採取這種方式,最後稱帝。

  • 3 # 亂神虎

    韓信之所以不採納,估計有以下原因。

    第一,劉邦的重用之恩。韓信出身寒門,四處漂泊,多次受人白眼。其中經歷也包括包括胯下之辱和老婦的一飯之恩。在項羽帳下也是鬱郁不得志而離去。最後劉邦在蕭何的推薦下,終於重用韓信,任命為大將軍,從而有了發揮所長,揚名立萬的機會。所以說,韓信忠誠於劉邦,這是事實。

    第二,就是韓信的自知之明。韓信曾經向劉邦示弱,說劉邦會用人,自己甘拜下風。事實也正是如此。韓信熟諳韜略,擅長打仗。而對於陰謀詭計的政治鬥爭一竅不通。自己知道不是劉邦的對手,所以甘居其下。也不求上進,只要升官發財就好。

    第三,就是韓信的狂妄。韓信自以為軍事才能了得。劉邦要仰仗自己的地方太多,不會對自己下手。而劉邦也的確對他處處忍讓。韓信違反命令,在齊王已經投降的情況下滅齊,還找劉邦要齊王這個爵位。劉邦迫於無奈而答應。這也讓韓信放心,而無心造反,也沒有理由自立了。

    綜上所述。韓信就是這樣的思考。本來沒有錯誤,可惜他遇上這麼個主子。對韓信的忠心卻亂加猜忌,對韓信的退讓卻變本加厲,對韓信的才能卻不予重視。楚漢勝利後,把韓信由楚王貶為淮陰侯。最後死於呂后之手。

  • 4 # 狼煙一九三一

    一個人胸中的格局有多大,他的疆域就有多大!有一次劉邦與韓信討論領誰的戰略高時,劉邦問韓信,將軍攻必克,戰必勝,你看我能領兵多少?韓信說,不超過十萬。劉邦又問,卿領兵多少?韓信回答,多多以善!劉邦不服,親自帶領二十萬大軍與項羽作戰,結果大敗。劉邦過後問韓信,為什麼?韓信說,大王善用將,而不善用兵。

    在打敗項羽後,劉邦對大臣說,你們知道我為什麼能打敗項羽嗎?大家回答不一,劉邦說,運籌於幃幄之中,決勝千里於外,我不如張良,安國家,治百姓,千里饋糧不絕於道,兵源如同涓涓流水供應前線,我不如蕭何,攻必克戰必勝,我不如韓信,這三人是世之豪傑,為我所用,所以項羽就被我擒住了。又說,三傑是功馬,眾人是功犬,我是功人。這個分析是很到位的,試想一個功馬怎能是功人的對手呢?

  • 5 # 林小野

    劉邦與項羽陷入膠著狀態,如同楚河漢界,誰也奈何不了誰,此時的韓信滅掉多國,儼然成為獨立於兩者之外的第三方力量。項羽派人勸說,與楚國聯合抗擊漢軍,三分天下。

    韓信的謀士蒯通說:楚漢對峙,對你來說是個好機會,你可以藉此機會成為一方諸侯,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如果你要是幫劉邦奪得天下,你功勞這麼大,劉邦不會放過你的。

    韓信:“想我當年還是一個小卒,要不是漢王賞識,哪有我今天這般,做人要懂得感恩啊。”韓信特別重情義,著名的成語千金一飯,就來自他的故事。

    之後,韓信派人請求漢王封自己為假齊王,劉邦答應了,還封他為真齊王。

    至此我們會發現,韓信的追求並不高,只是想著能成為一方諸侯王罷了。

    其次他的政治能力並不高,不然他也不會拿一個齊王來要挾劉邦。

    韓信的想法很單純,我幫助劉邦奪得了天下,他會記得我的好,不會拿我怎麼樣的。

    還有就是,項羽開了歷史的倒車,沒有當皇帝,而是做霸王,分封諸侯,這無形中使得韓信以為戰國時期的諸侯並立的局面又回來了,自己能當上一方諸侯,就是莫大的榮耀了。

  • 6 # 漢史風情

    蒯通這個人,從他的言行舉止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屬於縱橫家。秦末天下大亂,很多被秦始皇壓的抬不起頭的人,蟄伏不住了,紛紛出山尋找自己的主公,希望以此實現經天緯地的抱負。比如范增,出山投靠項梁的時候已經七十歲了,在古代都算高壽了。從另一個方面想,他這整整70年都幹嘛去了呢?他可是比秦始皇還年長,這麼個能人,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一點動靜都沒。

    蒯通也屬於和范增一樣的人物,有才華有膽識,識大勢,知道秦國統一是趨勢,自己又不會被重用,於是隱世不出。等到天下大亂,就出來準備磨刀霍霍,為具有規模的人出謀劃策,夢想攪動紛爭,笑到最後。用後來人的眼光來看,那就是統一是趨勢,蒯通等人慫恿韓信獨立就是違背歷史發展規律。(嗯,聽聽就好)

    可是,韓信為什麼不採用蒯通的建議呢,要知道,當時的蒯通,已經是韓信最重要的謀士了,而且是心腹。蒯通也一而再再而三得運用各種方法說服韓信,與此同時,項羽也派人來與韓信結盟,答應韓信只要脫離劉邦,自己也承認韓信的地盤,可以一同對付劉邦。韓信在項羽的說辭和蒯通的軟磨硬泡下猶豫不定,但經過思考,最終選擇繼續跟著劉邦混。於是,蒯通偷偷離開了韓信,因為他不想跟著韓信一起死。

    韓信為什麼不肯背叛劉邦呢?用韓信自己的話說,因為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他跟隨項梁的時候是個小兵,跟隨項羽的時候是個站站崗的,跟隨劉邦才一步成為大將軍,才能放手大幹一場。而且劉邦當時已經承諾韓信為齊王,這就不由讓人想到了齊國的老祖宗姜子牙。當時的主流還是有功就賞,天子與諸侯共治天下,夏商周以來,殺功臣的並不多見,這些都讓韓信放鬆了警惕。

    當齊王時不反,當楚王時還不反,等到被呂后設計殺死的時候,才高喊不聽蒯通之言後悔,又有什麼用呢?!或許,老天爺創造出這個軍事天才,就是為了安定天下的吧,所以,沒給他政治頭腦。

  • 7 # 漢周讀書

    大漢建國十年(公元前197年),輔佐劉邦成就霸業的開國元勳韓信以謀反罪名被處死,夷滅三族。

    韓信臨終前發出悔恨的嘆息,後悔沒有聽從部下蒯[kuǎi]通的計謀,隨即以竹劍自刎。

    蒯通,范陽(今屬河北徐水)人,原名蒯徹,後來因避漢武帝劉徹的名諱,改為蒯通,能言善辯,頗諳權變之術,最初為韓信的帳下謀士,曾為其獻滅齊而三分天下之策。

    韓信連續滅掉三個小國之後,率部直奔齊國而去,而此時,漢王劉邦派遣使者酈食其遊說齊王,勸他投降漢王,韓信知道訊息後,下令停止攻伐齊國。

    蒯通極力勸韓信與酈食其爭奪功勞,韓信採納了他的建議,於是發兵攻打齊國。

    齊王田廣發現漢王的軍隊,田廣、田橫兄弟氣急敗壞,認為酈食其把他們耍了,於是弄來一口大鍋,把酈食其煮了。

    齊國被韓信滅掉,齊王田廣被斬殺,其弟弟田橫佔據海島,延續國祚。

    此時,蒯通認為韓信已經功高震主,將來劉邦必除之而後快。“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弗行,反受其殃。”勸說韓信跟漢王劉邦、楚霸王項羽三分天下。

    面對誘惑,韓信猶豫不決,底氣不足地封自己為假齊王,就是代理齊王,劉邦為此十分惱火,但因形勢危急,不得不派張良趕往齊地,正式封韓信為齊王。

    劉邦開始不再信任韓信,韓信也因此招來殺身之禍。蒯通憑藉三寸不爛之舌,“一說而喪三俊”,三個頂天立地的豪傑就這樣被他成功“說”死了。

    劉邦聽說韓信臨死前留下懊悔的遺言,下令將蒯通抓捕起來,親自詢問。

    劉邦問蒯通:“是不是你小子教唆韓信謀反的?”蒯通回答:“是啊!只是韓信沒有采納我的計策,因此才落得今天的下場,倘若他聽信我的話,不可能被陛下斬殺而夷滅三族。”

    劉邦大怒,下令把蒯通給煮了。蒯通慌忙大喊冤枉,劉邦說:“你既然承認你給韓信出主意謀反,有啥冤枉可言?”

    蒯通說:“堯帝並非沒有仁德,為啥柳下蹠的狗衝著他狂吠?原因很簡單,他不是這條狗的主人。我給韓信出謀劃策的時候,只知道有韓信,不知有陛下……”

    劉邦傻傻地看著蒯通唾沫星子橫飛:“秦國喪失天子之位,天下人都在爭奪,最終只有那有才德的人可以得到,大家都在和您爭奪,只是能力不如陛下,陛下您能把天下有才能的人斬盡殺絕嗎?”

    劉邦聽了這話,感到很受用,於是轉怒為喜,赦免了蒯通。蒯通後來做了相國曹參的賓客。東漢末年著名謀士蒯良、蒯越就是蒯通的後裔。

  • 8 # 社會生活博覽

    韓信是淮陰(今江蘇省淮陰市西南)人,年少時家貧,父母早亡,生活艱難,經常流浪乞食,遭人白眼。前209年項梁渡江而西,軍過淮河時,韓信仗劍相投,居其麾下,無所知名,項梁死後,他又歸屬項羽,被任為負責警衛工作的郎中,他多次向項羽獻策,未被採納。劉邦自關中入蜀時,他投奔漢軍,被任為連敖,負責接待賓客諸事,先後受到滕公夏侯嬰、丞相蕭何的器重,被蕭何推薦給劉邦,前206年被劉邦在漢中拜為大將。

    韓信從關中投漢到被劉邦任用的不到一年間,也並非一帆風順,而是經歷了異常的挫折艱難。他為連敖時,同一夥人犯法當斬,同案的十三人都已被殺,輪到韓信,他目光仰視,看到滕公夏侯嬰,說: “漢王不想得到天下嗎?為什麼要斬殺壯士?”夏侯嬰因感到此言不同凡響,又見其人相貌威武,釋放了他,與其交談,十分高興,就向劉邦作了推薦,韓信即被任為治粟都尉,管理糧餉。其間他結識了丞相蕭何,與其交談,深得賞識。

    漢軍自關中進入南鄭(今漢中市),半路上逃跑的將軍已有幾十人。韓信估計蕭何已向劉邦推薦了自己,劉邦無意重用,於是就逃走了。蕭何聽說此事,來不及報告,急忙追趕,過了一兩天,蕭何追回了韓信,拜見劉邦,告訴他說: “大王如欲長在漢中稱王,就用不上韓信;如果要爭奪天下,就非任用韓信不可。”在蕭何的全力推薦下,劉邦決定任韓信為大將。鑑於劉邦平時待人輕慢,這次拜用大將與前大不相同,選擇了吉祥的日子,沐浴齋戒,設定壇場,準備了隆重的儀式。漢軍諸將領聽說要選拜大將,都很高興,人人都以為自己要做大將,等到任命時,竟是韓信,全軍震驚。

    大將比將軍更高一級,在有些軍隊中具有統帥將軍的職能。韓信被拜為大將軍後,才真正開始了他率將統兵,戰勝攻取的軍事活動,他的人生由此發生了根本的轉折。龍駕長雲,虎嘯山風,三四年間,韓信即成了橫掃北土,軍威天下,令人驚恐的人物。

    武涉奉項羽之命,前往齊地說服韓信,他首先向韓信說明楚漢相爭的責任在劉邦,是劉邦不滿足於自己的封土,侵奪別人土地,得到了關中,又想吞盡天下,是一個極不知足的人。其次,武涉向韓信談及劉邦的人品,說劉邦幾次落入項羽之手,項羽憐憫他而放掉,但一脫身他就背棄盟約,進攻項王,可見他是一個言而無信,不可依靠之人。再次,武涉告訴韓信,劉邦現在之所以看重你韓信,是因為項羽尚存,你韓信現在有“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的勢力,你以為和劉邦交情深,為他盡力用兵,但如果項羽亡,劉邦接下來就要消滅你,你必會被他擒拿。最後,武涉提到韓信與項羽的一段往日交情,勸他反漢聯楚,三分天下,獨立地建國稱王,做一個清醒的智者。

    武涉的說辭很有煽動性,他站在局外人的立場上作分析,確也揭示了一些真情和事理。從韓信個人的角度著想,依附劉邦不會有多大益處;而消滅了項羽,兔死狗烹的結局必然在等待著他。韓信未必要反叛劉邦,但存項羽以鞏固齊地,肯定會是他較好的選擇。然而韓信在大處是一個感情型的人物,他對武涉辭謝說: “我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守衛,進言不聽,獻策不用,所以離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交給我數萬軍隊,脫下衣服讓我穿,分來食物讓我吃,言聽計從,因此我才會有今天。對這樣深深親信我的人,我背叛了會不吉祥。我的心意寧死不變,希望替我回謝項王。”韓信表明了自己的心跡,明確拒絕了武涉的遊說。

    范陽辯士蒯徹曾勸韓信在酈生說齊後繼續進軍,於是才有韓信對齊、楚的勝利和後來的齊王之封。他見韓信成了影響天下局勢的關鍵人物,以為自己與韓信頗有交情,想以奇策打動韓信,前去對韓信說,他曾學過相人之術。韓信問他如何相人,蒯徹回答說: “貴賤在於骨法,憂喜在於容色,成敗在於決斷,以此參驗,萬不失一。”韓信讓為自己看相,蒯徹看後回答說: “相君之面,不過封侯,且險而不安;相君之背,貴不可言。”蒯徹在這裡用“面”、“背”等雙關語詞,是藉助神秘方式,隱晦地勸韓信不要依附別人,讓他背叛劉邦。

    韓信大概沒有理解,要求作具體說明,蒯徹藉此發揮了大篇議論,著重分析天下形勢和齊王韓信應有的使命選擇,大意是說,楚漢分爭,相持於滎陽三年,結果兩敗俱傷,天下百姓遭受塗炭,怨恨已極。形勢需要安定天下的賢聖來平息禍亂。他建議韓信三分天下,鼎足而立,憑藉北方勢力牽制楚漢,承擔起平息禍亂,為民請命的責任,並爭取德懷天下,臣服諸侯。蒯徹應用當時流傳的諺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希望韓信深切考慮。聽了上述長篇大論,韓信回答說: “漢王對待我非常優厚,讓我乘他的車,穿他的衣,吃他的飯。我聽說,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怎麼能圖謀私利而背棄恩義呢?”

    見韓信難以用道理說通,總以個人交情相辭,蒯徹向他舉了兩個例子,一是張耳與陳餘,開始為刎頸之交,後來反目為仇,互相仇殺;二是文種與越王勾踐,兔死狗烹,功成身死。他勸韓信深以為鑑,不要相信與漢王的交情和效忠之功。他提醒韓信: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您的功勞天下無雙,軍事謀略世上少有,現在已是擁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則楚人不信,歸漢則漢人震恐,還能到哪裡去安身呢?您聲望高過任何人,若依附別人,那就處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實在是很危險的。”韓信讓蒯徹先離開,答應考慮此事。

    過了幾天,蒯徹又去見韓信,他勸告韓信,如果一心瞅著小事,必會疏於大的盤算;認為事情明白了而不敢去行動,是百事之禍;並催促說: “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勸韓信抓住時機,立刻行動。韓信還是不忍背漢,最終謝絕了蒯徹。

  • 9 # ZSI看庭前花開花落

    韓信平定齊地後,楚漢戰爭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一直隨侍韓信左右的謀士蒯通洞察大勢,明白韓信既處於舉足輕重的有利地位,又處於人生的十字路口。可他也深知韓信忠於劉邦,聽不進善言良策。一次,蒯通選擇適當時機對韓信說:

    “我曾學過相人之術。”

    韓信問:“怎樣相人呢?”

    蒯通答:“貴賤在於骨法,憂喜在於容色,成敗在於決斷。以此來相人,萬無一失。”

    韓信稱讚道:“說得好,那麼你相一相我,看是什麼結果?”

    蒯通說:“相君之面,不過封候之位,又危險不安。相君之背,貴不可言”。這句話隱含著“背”即背叛劉邦則貴不可言之意,但韓信並未聽懂弦外之音。可是,蒯通又進一步解釋說:“天下初亂之時,英雄豪傑雲集霧合是為反秦,百姓樂從。而今楚漢分爭,致使民眾肝腦塗地,屍骸暴露,慘不忍睹。庶民百姓早已不願打仗了。楚漢雙方也已精疲力盡。當今之勢,將軍您舉足輕重,劉項命運在您的掌握之中。將軍為漢則漢勝,為楚則楚勝。依我的看法,對於您來說,不如按兵不動,既不投向劉,也不投向項。三分天下,鼎立而足,將軍獨居其一”。

    韓信明白蒯通是好意,也知道他的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韓信為什麼沒有采納蒯通的建議呢?

    韓信作為地主階級的軍事家,之所以忠心耿耿地追隨劉邦,無非是為了裂土而王,封妻廕子,缺乏政治遠見。

    韓信認為劉邦對自已有知遇之恩,實在不忍心背漢自立。

    韓信認為自已為漢王立下了蓋世奇功,他不相信劉邦會是如此無情無義的人。

    最後,韓信終於謝絕了蒯通的建議,決心跟隨劉邦打天下,並立即進兵擊楚。率三十萬大軍正面迎擊項羽,項羽逃至烏江,自刎而死。歷時五年的楚漢戰爭以項羽的失敗而告終。

  • 10 # 靖遠0204

    蒯通的一番說辭,韓信聽了後肯定會熱血沸騰,但冷靜後呢?

    蒯通首先是項王派來的說客,是一位靠嘴吃飯的縱橫家,即使說的天花亂墜,韓信也清楚,他終究是為了說服自己一起對抗漢王。那自己有什麼理由去反漢王呢?

    跟著項王時,自己只不過是個小小的執戟郎中,跟著漢王呢?登壇拜將,裂土封王,自己的韜略兵法終於有了用武之地,捨棄這份知遇之恩值得嗎?

    再者,韓信也清楚,漢王善將將,自己善將兵。即使沒有我韓信,漢王如此的知人善任又何愁沒有新的統兵大將呢?那將來自己又怎麼會有十足的把握擊敗漢王呢?

    即使不考慮以上情況,那造反的話自己的屬下會跟著走嗎?要知道,那可都是漢王的部下,沒有自己的文武班底,怎麼去和漢王項王三分天下?

    還有,自己先從項王,後跟漢王,如今又聯合項王反叛漢王,如此反覆無常,如何取信於人,取信於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孃家兩百多萬拆遷款沒我事,現要我分攤21萬醫藥費,我該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