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論縱橫
-
2 # 小小呆蘿蔔
公元前286年,宋國發生內亂,齊愍王派遣大將攻打宋國,宋華人苦於國內的暴
政,民心不聚,根本無人抵抗。齊軍得以迅速攻取宋國都城宋王偃出亡,死在魏國的溫
邑。
經此一役之後,齊國的國力達到巔峰,但是也大大加劇了與秦、趙之間的矛盾,
而且也給三晉、弱燕帶來了巨大的危機。使得那位燕昭王找到時機,趁機發動了五國伐
齊,在濟西之戰大敗齊軍主力,攻下了齊國七十餘城,使齊國幾近亡國。
但是,這裡也出現了一個問題,為何齊國僅僅滅亡了宋國,就遭到了諸侯相攻,而秦國和楚國一個統一巴蜀、一個滅亡了大小數十國卻相安無事,我想這與當時國與國的
名望以及地位有關吧。秦國所剿滅的巴蜀在中原大國看來,遠離中華文明,實乃蠻夷。秦楚二國吞併他們,實乃有功。
而宋國卻不同,乃是周王室所封的公國,實力與地位除了戰國七雄之外,是最強的。雖然當時大都瞧不起宋國積弱,但是也不得不說名氣大害死人啊,也無一國敢有吞併宋國之心。
而當時的齊國由齊威王變法之後,實力已然達到鼎盛,與秦國各稱東西二帝,由此可見國力。當週王室日漸衰弱之後,齊國獨霸天下的念頭也越發強盛,自然也掩飾不住
自己的野心,所以當齊國迅速吞併宋國之後,那些諸侯們無不膽寒,這時候被滅的是宋國,安知下一個不是自己呢?特別是燕國,燕國早年發生內亂,齊軍假意平叛,實則在
燕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由此一行,兩國之間便結下了世仇。宋國被滅,唇亡齒寒。若不及早行動,下一個斷然是弱燕。那此後的齊國西進之路便再也沒有阻攔。
且宋國的地理位置優越,人口眾多,而且還擁有天下最富庶的地方陶邑,齊國吞併
之後,可以北脅趙魏,東迫南韓,南迫楚國。再加上齊王的野心,諸侯們也無一不驚懼
萬分,害怕齊國有吞併天下之心。
果不其然,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領著五國聯軍共同伐齊。攻取齊
國七十二城,直接進駐齊國國都臨淄。齊國幾近瀕臨亡國,一代大國,自此再也沒法重
回當年鼎盛的時光,令人嘆惋。
其實,細細想來,若是日後的五國伐秦也能像五國伐齊般的齊心協力,秦國又豈能一家獨大呢。
-
3 # 探微閣主
齊國自田和代齊,篡位稱侯,至齊威王時,勵精圖治,整頓朝政,國力強盛。
之後又用孫臏的計策,於桂陵、馬陵兩敗當時戰國第一霸主魏國,挫敗魏國謀取一統三晉的圖謀。
齊、魏遂會徐州相王。齊國一躍成為第一等強國。
宣王繼位,國勢大盛。宣王明白無誤地告訴孟子“有大欲,欲並諸侯一天下也。”
同時,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國也漸漸強盛,僅次於齊國。惠文王繼魏、齊稱王,用張儀計策,用外交手段離間魏、楚以孤立齊國。漸漸造成齊、秦勢力均衡的國際格局。
齊宣王滅燕,國際均勢動搖,各國惴惴不安,宣王終於還是不敢吞併燕國。
及齊湣王滅宋,國際均勢再度破裂,引起各國反彈,以至於有樂毅聯合五國伐齊之舉。
趙武靈王滅中山,在齊滅宋之前。當時的趙、中山,只是二、三等以下國家。
對當時整個時局而言,趙滅中山,楚滅越,秦滅巴蜀,不如齊滅燕、宋那麼惹人妒忌。
所以,齊國太招搖,太激進,背後缺少統一規劃,以至於功敗垂成。
-
4 # 使用者94738516596
秦國滅巴蜀,南韓滅鄭,魏國滅中山,楚國滅越國等等都是發生在齊國滅宋之前不久的,但是不管是秦國,南韓,還是魏國,楚國等等都沒用遭到別的國家的攻伐,但是為什麼齊國滅宋之後,就會招致天下諸侯共同伐齊呢?
我們都知道齊國的衰敗也就是因為五國伐齊之後,齊國國力一落千丈,從一個超級大國直接淪為了一個二流國家都算不上了。
公元前288年,齊國攻宋,佔領了宋國的淮北之地。公元前287年,齊國聯合韓趙魏燕共同伐秦,但是自己卻第二次伐宋,攻佔宋國平陵。公元前286年齊國第三次攻宋,宋國滅亡。公元前284年,也就是齊國滅宋兩年之後,燕國聯合秦韓魏趙四國聯軍攻打齊國,開戰之後楚國也加入。在濟西一戰打敗了齊國的主力,之後六國聯軍基本上就是長驅直入,攻佔了齊國七十多做城池,最後只剩下莒和即墨。雖然最後齊國復國,但是從此就算是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在之後秦始皇統一戰爭的時候才再一次被人們想起。
五國伐齊也是齊國自己作出來的,齊國依靠自己經濟強大,國力也是迅速的提升,但是之後呢,就是到處征戰,齊國和燕國的仇恨是最深的,當年燕國想借齊國平亂,但是齊國來了之後燒殺搶掠,而且想趁機吞併燕國,最後被燕華人趕了出來。這個也是燕國主動伐齊最重要的原因。不光是燕國,還有楚國,趙國,魏國等等都是一樣的,齊國佔領楚國的淮北之地六百多里。而且和魏國之間的戰爭在之前早就有了。所以齊國基本上把所有的國家都得罪了。
而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宋國太富有了,雖然當時宋國國君在國內不得人心,但是宋國被稱為天下最富裕的地方,而且宋國當時也被稱為第八號國家,千乘之國,國力雄厚,當時齊國得到了宋國的話,想想對各個國家來說都是不能接受的。齊秦當時最大的兩個國家,秦國肯定不會看到齊國得到了這麼一大塊肥肉,而且其他的國家也都是一樣。
齊國滅宋,宋國這個地方也沒有選好,時機也不對。如果是攻佔一個小國,弱國的話,那麼其他的國家可能不會有什麼怨言,比如說秦國滅巴蜀,巴蜀之地估計當時給一些國家都不會要的。而且時機也不對,比如說南韓滅鄭,當時各國都在變法,所以也沒顧得上南韓在幹什麼了。
不過不得不說的是齊國只能說自己作死,no zuo no die
-
5 # 君山話史
戰國時代,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諸侯兼併戰頻繁,譬如秦國吞併巴蜀,趙國吞併中山,楚國吞併越國等,當然還有齊國吞併宋國。有一個事情頗令人玩味:秦、趙、楚等國的擴張,並沒有引來其他諸侯的過多關注,為什麼偏偏是齊國滅宋,會導致五個國家聯合出來伐齊呢?
下面我就來作一番分析:
第一,當時的政治重心在中原,宋國是中原重要諸侯國秦國的所吞的巴蜀,趙國所吞併的中山,楚國吞併的越國,都是屬於華夏政治圈的外圍,帶著濃厚的蠻夷色彩。從春秋時代開始,尊王攘夷就是華夏的普遍觀念,所以佔領這些地方,並不會在華夏諸侯中引發強烈的震動。
我舉一個不太合適的對比例子吧,就好比近代歐洲,歐洲列強在亞、非、拉搶到更多的地盤,吞併更多的土地,也不致於引發相互械鬥。但是,如果哪個列強吞併一個歐洲中等國家,那麼就可能引發多國的武裝干涉,這與春秋戰國的情況是一樣的。
第二、齊國是超級強國,其擴張引發鄰國的恐慌在戰國中期,齊國與秦國都是超級強國,其國際地位,如同上世紀的美國與蘇聯。大家都知道,戰國時代興起一種新的外交思維,稱為合縱與連橫。我們說到合縱時,總是想當然地以為是東方六國聯合對付秦國,其實不然。合縱運動興起的原因,是魏、韓、趙、楚、燕等國,聯合起來對付秦國與齊國。
從齊威王到齊宣王至齊湣王,齊國強盛三代。在這段時間裡,齊國取代魏國的霸權,成為第一強國;齊國曾一度滅掉同屬於七雄的燕國;齊國曾在垂沙之戰中重創楚國,楚國由是衰弱;齊國曾兩度遠征秦國,迫使不可一世的秦國割地求和。因此,齊國的擴張,勢必要引起鄰國的強烈恐慌。
第三,宋國在中原諸侯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周代所有諸侯國中,宋國的地位非常特殊,其歷史非常悠久,是殷商的延續。當初周武王推翻商紂的統治後,把紂王的庶兄微子封於商丘,國號為“宋”。宋國是殷商文化的繼承者,在當時天下諸侯中,文明程度最高的,便是宋國與魯國。墨家鼻祖墨子,道家鉅子莊子,名家宗師惠施等人,都是宋華人。從這裡,可以看出宋國對中國文化的巨大貢獻。
戰國時代的格局是7+2,7就是七雄,秦齊魏韓趙燕楚,2就是兩個中等強國,一個是中山,另一個就是宋國。宋國為什麼能夠保持中等強國的地位呢?我們翻看戰國史,發現在這個戰火紛飛的歲月裡,宋國是一塊樂土,並沒有很多戰事。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宋國是諸侯裡最具和平主義思潮的國家,在春秋時代,兩次國際和平運動(弭兵之議)都是發源於宋國。因此,戰國諸強爭霸時,很少人去動宋國的乳酪,就好比歐洲戰爭時,很少去動瑞士的乳酪一樣。
第四,五國伐齊,與燕國的積極推動是分不開的儘管齊國吞併宋國遭人眼紅,但是各個諸侯國之間矛盾重重,怎麼可能聯合起來伐齊呢?就好比說,秦國與三晉,那簡直是世仇,怎麼會聯手來幹掉齊國呢?這裡就不得不要提到燕國,如果沒有燕國的積極推動,五國伐齊是不可能的。
燕國為什麼要如此熱心來組織五國伐齊呢?原因很簡單,燕國與齊國有不共戴天之仇。在齊宣王時,以名將匡章伐燕,在齊軍凌厲的攻勢下,徒有“七雄”之名的燕國不堪一擊,僅僅50天就亡國了。但是,齊國吞併燕國也是引發恐慌,很快就遭到各諸侯的干涉,加上燕國國內反抗不斷,齊宣王被迫在佔領燕國三年後撤軍,燕國得以復國。
燕國復國後,迎來一位偉大的國君,他就是我心目中的戰國第一明君燕昭王。燕昭王勵精圖治,以名將樂毅訓練軍隊,一心想復仇雪恨。在齊國吞併宋國後,燕昭王看到了機會,樂毅與蘇代馬不停蹄遊說秦、楚、趙、韓、魏五國,極力促成反齊聯盟。這五個國家,只有楚國沒參加反齊聯盟,其餘五個國家達成協議,一致對付齊國。
因此,如果沒有燕國的積極推動,矛盾重重的幾個國家,是很難聯合起來的一致對付齊國的。秦國想幹掉齊國,成為唯一的超級霸權;燕國想復仇;魏、韓、趙三國想從齊國撈些地盤。一句話,幹掉齊國,對大家都有利。
-
6 # Jysnzhang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齊國滅宋最終惹禍上身,一是齊國對其他各諸侯國都造成了威脅,還有一點也是當時合縱連橫策略的成熟。
眾所周知宋國曾為春秋五霸之一,有車千乘,有殷商文化造就的商業文化繁榮,地理位置優越。在與楚魏聯手滅宋後,齊國佔了宋國大部分土地,對於出了力卻討不到好的楚魏來說心裡肯定不甘,但對於實力強大的齊國,兩國並沒有實力去直接對抗。
如果沒有合縱,恐怕當時沒有一個國家敢去直接跟齊國叫板。但在之前大家已經見識到了合縱的威力,已經有了集六國之兵對抗秦國的先例,自然也會去對抗一家獨大的齊國。
丘吉爾曾說過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當利益受到威脅時,盟友也會反目成仇的。
-
7 # 楊朱學派
戰國時期,齊國滅宋後,引起諸侯恐懼。燕昭王命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齊國幾乎滅亡。齊國雖然最終復國,但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與之類似的,還有秦國吞併巴蜀。趙國滅中山。更有楚國滅越國。
【戰國前期形勢圖】其實,這幾種情況又有所不同。
其一是趙滅中山。
中山國是夷狄所建。在春秋時期被晉國所滅。後來三家分晉又趁機復國。戰國初期又被魏國所滅。之後又復國。趙武靈王時,中山國再次被滅。永遠再也沒有復國。
由於整個中山國皆在三晉境內。中山的被滅。並未引起諸侯的忌憚。
其二是秦吞併巴蜀。
秦國在秦惠王時吞併巴蜀。秦惠王初期,最強的諸侯是齊國。吞併巴蜀後,秦國逐漸代替齊國成為第一強國。
秦國並巴蜀。肯定引起了諸侯的忌憚。
其三是楚滅越國。
越國在越王勾踐時,吞併吳國。越國是戰國初期四大強國之一。楚懷王吞併越國。也肯定引起了諸侯的忌憚。
但由於巴蜀和越國偏安一隅。其被秦楚吞併。僅僅引起諸侯的忌憚。並未引起諸侯的恐懼。
為何齊國吞併宋國,卻能引起諸侯恐懼?
一、宋國被滅前。宋不但發展壯大。曾經連續打敗齊楚強國。而南韓已經崩潰。宋國已經代替南韓。成為戰國第七強。
二、宋國地處中原,為四戰之地。宋國被滅,諸侯感覺被利劍頂到了咽喉。
其實在齊國滅宋之前,秦就有能力滅南韓。秦武王時,秦國經過五個月的強攻,終於攻陷南韓軍事重鎮宜陽。南韓失去宜陽後,無險可守。秦國如果集中兵力強攻南韓。南韓肯定滅亡。
但此後,秦國不但不滅韓。還與南韓交好。
秦國深知,如果滅掉南韓。諸侯必定恐懼。會齊心合力滅秦。秦國或者被滅,或者國都淪陷。逃入隴西苟延殘喘。一蹶不振,永遠不可能統一天下。
秦國直至消滅楚國百萬大軍,全殲趙國45萬主力。六國聯合也無力與秦國抗衡時,秦才滅南韓。
在戰國時期,外交戰略比戰爭的勝負更重要。秦國的外交戰略就比齊國高明。
-
8 # 世界歷史唯物觀
齊國滅宋在戰國時期的影響是巨大的,其後果直接導致了齊國國力的瞬間下滑,由頂級強國淪落為二流國家。
也許很多人會將此次事件與秦滅巴蜀,趙滅中山,楚滅越國相比較。為何這些事件的發生沒有導致佔領國被聯軍進攻呢?
首先我們先來分析宋國的地理位置。 宋國地處中原,是齊國南下,楚國北上以及魏國東進的戰略要地,屬於交通命脈之所。
所以宋國一但被齊國佔領,那麼便直接損害了魏國與楚國利益。一家獨大而害其餘,這是諸侯所不能容忍的。
其次,宋國的經濟實力強大。宋華人繼承了殷商優良的傳統,商業發達,所以國家百姓積累了不少的財富。
而齊國本就憑藉食鹽糧食產業擁有大量的財富,一但擁有了宋國便如虎添翼。
在當時各諸侯國當中文明程度較高。並且宋國與其他各國都有較緊密的外交關係。
而且宋國擁有一批像墨子莊子這樣的人才,這樣一來,無論是出於對上古關係的尊重還是出於對現實利益的考量。
齊國滅宋都是為各諸侯國所不能忍受的。 這些都是出於對宋國本身條件的考慮,現在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當時的國際環境。
當時的秦國與齊國爭霸,齊國位於東方,地勢優越,糧草豐美,百姓富足,是秦國的強勁對手。
而且此時的秦國主張聯楚抗齊,出於戰略性考量,秦國是無法坐視齊國吞併宋國而逐漸坐大坐強的。
並且,齊國吞宋是一個絕好的出兵時期,給了秦國一個捍衛正義的藉口。秦國何樂而不為呢?
而之前燕國內亂本想借齊兵平定內亂卻不想齊國藉此機會佔領了燕國,雖然齊國後面撤兵,燕國得以復國,但是從此在燕國心中埋下了一顆復仇的種子。
這一次的齊國吞併了宋國也是燕國等到絕佳的進攻機會。於是在燕國的撮合下,聯軍攻齊,最終大敗齊國,報了燕國的滅國之恨。
於是出於各種不同的原因,齊國為自己的冒失貪婪舉動付出了代價。
-
9 # 嚴笑雲飛
當歷史的車輪來到了戰國中晚期時,華夏大地上的小國處境,變得越發不妙。主要原因是春秋戰國時期由紛亂走向統一的局面,越發明朗了起來。正是因為如此,戰國中晚期有諸多大國吞併小國的情況發生。例如趙滅中山,齊國滅宋,楚滅越,秦吞巴蜀等等,在戰國曆史上雖然比不上長平之戰那樣的史詩級大戰,但是這些大國滅小國對於戰國的歷史同樣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諸如戰國曆史上的趙滅中山之戰,以及齊國滅宋之戰,對於這兩個戰國時期的強國的歷史發展,便起到了極大的的推動作用。趙國在滅中山之後實力大增,一躍成為了戰國晚期唯一能夠與秦國抗衡的存在。但與趙國滅中山不同的是,本是戰國強國的齊國,在滅亡宋國以後,卻迎來了國力的衰敗期。那麼戰國時期趙滅中山時諸侯國沒有任何動靜,為何齊國滅宋卻招致列國眾怒?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趙國與齊國同樣是吞併了兩個小國,但是諸侯列國的反應卻大不相同。實際當我們深挖根本,便能發現,這同中山與宋兩個小國本身有著很大的關係。當時的中山國,可以說是趙國的國中國,因此趙國吞併中山國不會過大的觸動其他諸侯國的利益。但是宋國則有很大不同,作為春秋時期便存在的宋國,一隻都佔據當時中原富庶的泗水流域。如果單論富庶程度,宋國的富庶程度要遠勝中山國。
同時,宋國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宋國當時處於魏、楚、齊三國勢力交錯的一個地帶。正因為這樣的原因,即便宋國如此富庶,但始終沒有那一國敢輕易滅宋。因為,滅宋的話,難免會得罪於其他列國,這也是為何齊國滅宋後,慘遭列國合縱攻擊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見,相對於中山國來說,宋國所涉及的地緣政治更為複雜一些,而齊滅宋的舉動,難免有些草率。實際上中山國早期則是以齊國為後臺的存在,但是自從中山國君主稱王之後,齊國與中山國的關係才急劇惡化,這就使得中山國變得無人問津了。
當然,齊、趙同樣是吞併小國,能有如此大的反差,跟當時戰國的局勢有很大關係。齊國滅宋的時機,顯然選的有些不對,這是因為,在滅宋之前,齊國缺少一定的戰略深度,使得齊國招致列國合縱攻勢。當時,齊國的崛起引起了列國的虎視眈眈,而齊國滅宋顯然宋捅了這個馬蜂窩,從而點燃了列國的怒火。反觀趙滅中山時的戰略處境,便能發現相對於齊國國君的草率行事,趙國的趙武靈王顯然更有一定的韜略。
歷史上趙武靈王發病滅中山國時,可以說是抓住了當時天下諸侯國混戰,無力顧及趙國的大好時機。當時齊、秦、楚等國幾乎打成一鍋粥,而韓、魏這樣在史料稱為“反覆之國”的諸侯,更是時而附秦、時而附齊。而北方的燕國,因為當年中山伐燕的原因,更對中山國置之不理。這樣的情況下,無疑是吞併中山國的大好機會。並且,趙武靈王為了更好的應對這段諸侯混戰的時期,更是於當時的宋國宋康王結盟,這便更有效的牽制了當時的魏國與齊國。
歷史就是這樣,當我們深挖這段歷史背後時,便能發現,同樣是吞併小國,但是兩者的結果卻截然相反。而這樣相反結果的背後,實際上是中山國與宋國在當時所涉及利益範圍寬窄的問題。同時,兩國一個遭受列國反彈,而另一個則沒有,這也在於兩國所處的戰略環境的因素!
-
10 # 大秦鐵鷹劍士
因為宋國地處中原,夾在各個大國之間,是各國爭奪的物件。齊國一國吞併宋國,對中原各戰國的威脅太大了,並且齊國在六國合縱抗秦期間出兵滅宋,對其它國家是不公正的。六國合縱抗秦期間,三晉損失24萬精兵,楚國損失10萬軍隊,燕國則損失6萬精銳,唯有齊國全身而退。齊國獨佔宋國,還武力威脅三晉與楚國,對燕國則是更加鄙視。
齊國幫助燕國平定子之之亂的過程中,殺伐過烈,掠奪了燕國不少財富,殺光了不少燕國民眾,並且一把火燒了燕國的都城。因此燕國變法成功後,就是要收復齊國佔領的燕國土地,且復齊國滅國之仇。三晉則想借合縱之力,把強齊打成弱國,同時瓜分了老宋國。秦國則是根據遠交近攻的原則,結好燕國,削弱齊國,同時分得宋國一部分領土。因此燕國合縱秦國、三晉伐齊時,五國能快速達成共識。
中山國是華夏化的狄人所建國家,它把趙國一分為二,趙國滅中山是尊王攘夷,維護國家統一。趙國不是不能滅了中山國,而是燕國總是在背後騷擾趙國,只要趙國出動大軍攻伐別國,燕國就要去燕趙邊境騷擾一翻,奪點好處。後來趙國與燕國合縱抗秦,燕國才放棄了騷擾趙國。當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強大,軍威赫赫,又無後顧之憂,於是趁此良機,一戰滅了中山國。中山國本就是趙國境內的一個非華夏國家,因此滅了大家也不會說什麼。
楚國滅越國,則是在南方發生,與中原列國沒有多大關係,加上越國地處地蠻,並非中原富裕之地,所以楚國滅越,大家也不以為然。越國本打算北上伐齊,以恢復勾踐時的霸業,齊國使人遊說越王,最終越王無疆西擊楚國,被楚軍一戰而勝之,越王就此滅亡。
巴國與蜀國當時不在中原列國眼中,認為巴蜀是化外之地,取之無益,且在秦國的西南方,只與秦國及楚國有利害關係。當時楚國雖大,但是不是秦國敵手,另外楚國的擴充套件方向是北上中原,對巴蜀二國不感興趣。對於秦滅巴蜀而列國袖手旁觀的理由,我用下面一段史料說明:
《戰國策》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願從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正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韓,周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併力合謀,以因於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
11 # 無筆
我覺得這個問題就要分開說了,齊國滅宋,與趙滅中山、楚滅越、秦並巴蜀在當時的影響甚至是性質不一樣。
先來說說齊國滅宋,具體史實就不贅述了,既然問這個問題,那相關史實應該都清楚了。
宋國是殷商後裔,周初分封后,宋國的地位和周邊諸侯比是很高的,君主稱宋公。戰國雖然兼併戰爭很常見,但是滅一國還是影響頗大的,尤其是像宋國魯國這樣的。
還有就是宋國的地理位置,簡直就是四戰之地,齊國,楚國,還有趙國魏國都在看著,無論是哪個國家吞併宋國,大局都會像其傾斜,而其餘諸國都不會睜眼看著,肯定會有所舉動,五國伐齊就是最好的證明,在中原維持均勢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齊國,本來已經很強大了,再吞併一個不小的國家,那就難以制衡了。
再來說說趙滅中山、楚滅越、秦並巴蜀。你看看這些地方,在那時候中原人的眼裡,都是蠻夷之地,而且偏遠之地基本上對中原各國影響不大,外加上各國國情,也沒有能力去管,這要結合史實了。
中山國非華夏族所建立,趙國滅他中原當然不會反對,楚國滅越國,在中原各國眼裡,就是兩個蠻夷死磕,秦並巴蜀,除了楚國沒有哪個國家夠得著,而秦國進攻巴蜀那是得天獨厚,司馬錯從關中入蜀當然比楚國沿江而上容易。
-
12 # 歷史哨聲
我來說下個人看法。原因有二:
一、宋國是西周分封諸侯國,雖然它是商國的繼承國,並在西周時期都受到排擠。
中山、越、巴、屬,這些國家和西周分封毫無關聯,純粹的化外之邦,蠻夷之流。從周天子封建諸侯體系來看,滅這些國家的趙國和秦國不但無罪,反而有功,因為它擴大了周國的疆域(理論上)。
越文明和巴蜀文明,和當時作為主流的周文明是不同的文化。秦的西戎文明,因為國家是周天子的諸侯,雖然和宋國、楚國一樣作為和西周不同的文化受到排擠,但至少還在周天子封建體系內。
二、宋國的地理戰略價值高於越、巴、蜀等國。
宋國是齊國西晉、楚國北上、魏韓東出的國家地區。這幾個國家想要做進一步發展,就不能不正視宋國的存在。在春秋開始後,宋國利用周禮的喪失,貢獻了一整套自己所儲存的祭祀禮儀,因此在春秋得到極力的發展。尤其是宋國和齊國以婚姻方式進行聯盟,才有齊桓公和宋襄公這兩位春秋霸主。在宋國失去霸權到晉楚彌兵者80年見,宋國進行了40次戰爭,平均2年一次戰爭,堪稱是春秋時期最強悍也最抗打的國家。
在晉楚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連秦和齊都成為了晉楚的小弟,而宋國依然保持中立,並兩次組織晉楚彌兵,促成了當時春秋最大的外交事件。
簡單來說,宋國在春秋是強國,並非若松,宋襄公的霸主地位不是白得的。
進入戰國,宋國進行改革的時間比較滿,基本上是和趙國胡服騎射是同時進行。但由於宋康王改革成功,擊敗齊、楚、韓、魏,奪取它們的土地,而齊楚魏韓也只能無奈的抹黑宋康王,稱他為桀宋。
如果宋國不是因為太子宋元王和宋康王之間的內亂,齊國想要滅宋國,基本上很難。
面對這樣這個兵權馬壯的國家,你齊國一個人獨吞,其他國家服氣嗎?齊國佔有宋國土地意味著什麼?——齊國直通東周洛陽,距離齊國一統天下不遠了!
齊國要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了,那怎麼辦?我們一起阻止它,於是就有了五國伐齊。楚國之所以不參加五國伐齊,因為齊國滅宋國,對楚國是利好大於利差。因此楚國自己默默的在其他五國伐齊時,侵奪原本宋國的淮泗之地。
其他的越國、巴國、蜀國,即便是被楚、秦所滅,也沒有成為其國內的政治中心。
-
13 # 大秦鐵鷹劍士
因為宋國地處中原,夾在各個大國之間,是各國爭奪的物件。齊國一國吞併宋國,對中原各戰國的威脅太大了,並且齊國在六國合縱抗秦期間出兵滅宋,對其它國家是不公正的。六國合縱抗秦期間,三晉損失24萬精兵,楚國損失10萬軍隊,燕國則損失6萬精銳,唯有齊國全身而退。齊國獨佔宋國,還武力威脅三晉與楚國,對燕國則是更加鄙視。
齊國幫助燕國平定子之之亂的過程中,殺伐過烈,掠奪了燕國不少財富,殺光了不少燕國民眾,並且一把火燒了燕國的都城。因此燕國變法成功後,就是要收復齊國佔領的燕國土地,且復齊國滅國之仇。三晉則想借合縱之力,把強齊打成弱國,同時瓜分了老宋國。秦國則是根據遠交近攻的原則,結好燕國,削弱齊國,同時分得宋國一部分領土。因此燕國合縱秦國、三晉伐齊時,五國能快速達成共識。
中山國是華夏化的狄人所建國家,它把趙國一分為二,趙國滅中山是尊王攘夷,維護國家統一。趙國不是不能滅了中山國,而是燕國總是在背後騷擾趙國,只要趙國出動大軍攻伐別國,燕國就要去燕趙邊境騷擾一翻,奪點好處。後來趙國與燕國合縱抗秦,燕國才放棄了騷擾趙國。當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強大,軍威赫赫,又無後顧之憂,於是趁此良機,一戰滅了中山國。中山國本就是趙國境內的一個非華夏國家,因此滅了大家也不會說什麼。
楚國滅越國,則是在南方發生,與中原列國沒有多大關係,加上越國地處地蠻,並非中原富裕之地,所以楚國滅越,大家也不以為然。越國本打算北上伐齊,以恢復勾踐時的霸業,齊國使人遊說越王,最終越王無疆西擊楚國,被楚軍一戰而勝之,越王就此滅亡。
巴國與蜀國當時不在中原列國眼中,認為巴蜀是化外之地,取之無益,且在秦國的西南方,只與秦國及楚國有利害關係。當時楚國雖大,但是不是秦國敵手,另外楚國的擴充套件方向是北上中原,對巴蜀二國不感興趣。對於秦滅巴蜀而列國袖手旁觀的理由,我用下面一段史料說明:
《戰國策》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願從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正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韓,周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併力合謀,以因於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
14 # 無筆
我覺得這個問題就要分開說了,齊國滅宋,與趙滅中山、楚滅越、秦並巴蜀在當時的影響甚至是性質不一樣。
先來說說齊國滅宋,具體史實就不贅述了,既然問這個問題,那相關史實應該都清楚了。
宋國是殷商後裔,周初分封后,宋國的地位和周邊諸侯比是很高的,君主稱宋公。戰國雖然兼併戰爭很常見,但是滅一國還是影響頗大的,尤其是像宋國魯國這樣的。
還有就是宋國的地理位置,簡直就是四戰之地,齊國,楚國,還有趙國魏國都在看著,無論是哪個國家吞併宋國,大局都會像其傾斜,而其餘諸國都不會睜眼看著,肯定會有所舉動,五國伐齊就是最好的證明,在中原維持均勢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齊國,本來已經很強大了,再吞併一個不小的國家,那就難以制衡了。
再來說說趙滅中山、楚滅越、秦並巴蜀。你看看這些地方,在那時候中原人的眼裡,都是蠻夷之地,而且偏遠之地基本上對中原各國影響不大,外加上各國國情,也沒有能力去管,這要結合史實了。
中山國非華夏族所建立,趙國滅他中原當然不會反對,楚國滅越國,在中原各國眼裡,就是兩個蠻夷死磕,秦並巴蜀,除了楚國沒有哪個國家夠得著,而秦國進攻巴蜀那是得天獨厚,司馬錯從關中入蜀當然比楚國沿江而上容易。
-
15 # 歷史哨聲
我來說下個人看法。原因有二:
一、宋國是西周分封諸侯國,雖然它是商國的繼承國,並在西周時期都受到排擠。
中山、越、巴、屬,這些國家和西周分封毫無關聯,純粹的化外之邦,蠻夷之流。從周天子封建諸侯體系來看,滅這些國家的趙國和秦國不但無罪,反而有功,因為它擴大了周國的疆域(理論上)。
越文明和巴蜀文明,和當時作為主流的周文明是不同的文化。秦的西戎文明,因為國家是周天子的諸侯,雖然和宋國、楚國一樣作為和西周不同的文化受到排擠,但至少還在周天子封建體系內。
二、宋國的地理戰略價值高於越、巴、蜀等國。
宋國是齊國西晉、楚國北上、魏韓東出的國家地區。這幾個國家想要做進一步發展,就不能不正視宋國的存在。在春秋開始後,宋國利用周禮的喪失,貢獻了一整套自己所儲存的祭祀禮儀,因此在春秋得到極力的發展。尤其是宋國和齊國以婚姻方式進行聯盟,才有齊桓公和宋襄公這兩位春秋霸主。在宋國失去霸權到晉楚彌兵者80年見,宋國進行了40次戰爭,平均2年一次戰爭,堪稱是春秋時期最強悍也最抗打的國家。
在晉楚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連秦和齊都成為了晉楚的小弟,而宋國依然保持中立,並兩次組織晉楚彌兵,促成了當時春秋最大的外交事件。
簡單來說,宋國在春秋是強國,並非若松,宋襄公的霸主地位不是白得的。
進入戰國,宋國進行改革的時間比較滿,基本上是和趙國胡服騎射是同時進行。但由於宋康王改革成功,擊敗齊、楚、韓、魏,奪取它們的土地,而齊楚魏韓也只能無奈的抹黑宋康王,稱他為桀宋。
如果宋國不是因為太子宋元王和宋康王之間的內亂,齊國想要滅宋國,基本上很難。
面對這樣這個兵權馬壯的國家,你齊國一個人獨吞,其他國家服氣嗎?齊國佔有宋國土地意味著什麼?——齊國直通東周洛陽,距離齊國一統天下不遠了!
齊國要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了,那怎麼辦?我們一起阻止它,於是就有了五國伐齊。楚國之所以不參加五國伐齊,因為齊國滅宋國,對楚國是利好大於利差。因此楚國自己默默的在其他五國伐齊時,侵奪原本宋國的淮泗之地。
其他的越國、巴國、蜀國,即便是被楚、秦所滅,也沒有成為其國內的政治中心。
-
16 # 西柚拿來
大家都看到齊滅宋,沒看到齊國滅宋之前也降伏燕國奪取大片土地,還有齊國不守信義,別的國家相約攻秦,他卻獨自滅了宋國,宋國可是一個千剩之國,當時的二流強國,而不是中山,巴蜀越等化外之地,吞併了用不了多少年就可以成為自己的國力!當時的秦齊並稱二帝說明他們國力是當時的最強的兩個國家,齊國吞併了宋,勢力在秦之上,與道義於利益都必須滅掉!
-
17 # 小小_天天快樂
幾個人水平差不多,一個人忽然實力翻一倍,在大爭之世,誰敢不忌諱?
齊吞宋,完全可以和魏國、趙國來個齊魏吞地,趙國得錢!再盟約:燕有爭議,敢出頭,趙頂上。楚國有爭議,齊國牽制。秦國有爭議,齊魏趙同時上!
獨食吃不得!
-
18 # 瀟若扶風
中山國、巴國、蜀國、越國,這些國家相比宋國來講宋國強大,他們弱小。宋國地處中原的肥沃地區,物產豐富,滅了宋國,可以控制中原。在加上宋國被滅前,燕國被齊國打得落花流水,燕王被齊軍剁成肉醬。齊國滅宋後,氣焰非常囂張,經常侵略其他國家。其他國家發怒了,又想到燕國與齊國的血仇,怕被齊國消滅,所以與燕國合縱一起伐齊。才有了後來的五國伐齊之戰。
回覆列表
齊國滅宋比秦滅巴蜀,趙滅中山,楚吞越國更有影響力,所以遭到大家的忌諱。
一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巴蜀、中山和越國有一個共同點,都處於偏隅之地,也就是列強的自家後院,而且在當時的中原諸侯國看來,他們都是蠻夷之地,不是正兒八經周天子分封的。
宋國跟這幾個國家不一樣的是,宋國本身就處於中原之地,魏國東擴,楚國北上,齊國南下都必然爭宋,所以從地理位置上來講,宋國很重要。
二從傳統和影響力上來看,宋國是周天子正兒八經分封的,都城商丘也是商朝的都城,是殷商後裔,建國八百多年,是一個歷史跟周朝一樣久遠的諸侯國,跟戰國時期的強國都有外交關係,這樣一個歷史久遠的國家突然就被滅了,對各國來說,很難接受。
三從實力上來說,宋國其實也是大國,在春秋時期,宋襄公還是春秋五霸,雖然後來實力不斷衰退,但是實力還是有的,比如趙武靈王年少繼位的時候,齊、楚、秦、魏四國想要圖趙,趙國聯合南韓和宋國形成三國同盟,一旦某國率先發難,就強烈打擊他,使四國未敢輕動。
從這裡就能看出宋國在戰國中期依然是強國。這樣算來,齊滅宋國的時候,趙武靈王還沒死,能不能讓這個嗆!
關鍵是,這麼重要的國家,你滅了之後,你一點不給楚國和魏國分,這就得罪太多人了。(實際上看兩張圖,其實楚國才是從春秋到戰國攻滅國家最多的,齊國一直被壓制在現在的山東半島)
四從長遠來看,當時秦,齊爭霸,楚國出身宣太后和丞相魏冉,都主張和楚國修好,而攻打齊國(齊國是發動抗秦的策源地),所以以魏冉為首的秦國親楚派一直主張攻打齊國(遠交近打這樣的外交策略是魏冉下臺後,范雎提出的);燕國和齊國世代為仇,齊國沒少霍霍燕國;這樣的情況下,秦,魏,趙,韓,燕組成五國伐齊之勢。齊國在此次打擊下,後來雖然復國,但是從此一蹶不振,基本無力再圖霸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