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孚鑑
-
2 # 竹石水影
孔明先生認為劉備是漢室宗親,根紅苗正,出師有名,劉備又三顧茅廬親自去請他,有知遇之恩,劉備又沒有軍事,正好一展才華,而曹操,孫權那裡人才濟濟,去那裡,只是一個謀士,不能讓主子言聽計從,不能盡顯才華,所以投靠劉備。
-
3 # 燭影斧聲
表面看起來,是劉備三顧茅廬感化了諸葛亮,最終為劉備效力,實際上這只是原因之一,而且所佔比重不大。
首先,諸葛亮並不是人們認識中的所謂農夫,也曾是顯赫的世家,即使到了荊州由於和黃家、龐家、蔡家的聯姻及自身能力,還是有一席之地的。世家講究分散投資,比如荀彧投效了曹操,荀諶投效了袁紹。諸葛家也是,諸葛瑾在東吳,諸葛亮在蜀漢,堂弟諸葛誕在曹魏(可惜機關算盡最後三家歸晉了)。
第二,當時劉備雖然一窮二白,但自身還是很有能力的,諸葛亮當時投靠劉備可謂雪中送炭,會最大程度的受到重用。
第三,曹魏和孫吳已經頗具規模,孫吳世家林立,又有了哥哥諸葛瑾;曹魏人才濟濟,很難出頭。劉表老了,劉璋又太熊,放眼天下劉備是不二人選。
第四,劉備一問計,諸葛亮就把地圖拿出來,說出了著名的隆中對,這擺明是為劉備量身定做的,這樣自己的身價又上漲了,不出門知天下,這鬼話說的,完美。
所以所謂三顧茅廬,無非是諸葛亮為了增加自己的神乎其神故意設計的,可能從劉備第一次來,他就知道機會來了,開始準備了。與其說是諸葛亮成全了劉備,不如說是劉備給了諸葛亮一展所長的機會。拋去劉備,其他兩國絕不會給他同樣的權力和地位。
事實上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也確實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只是一來蜀漢國力太弱,二來孔明的軍事能力也不過硬,所以在諸葛亮執政的時間裡,蜀漢其實並沒有任何起色,反倒是連年征戰,國力更為虛弱。
-
4 # 怪人童心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問問諸葛亮是好還是壞?就本人來說還是認為他好的,他青睞劉備的原因:
首先劉備乃漢室宗親,屬於正統,一旦起兵皆數正義之師,對於謀士來說看中的名節在劉備這裡是可以得到保障的,畢竟“匡扶漢室”這個旗號不是誰打都合適,而劉備無疑是最合適的,諸葛亮走正道也是情理之中,更符合他的性格。
還有,劉備以皇叔之尊不恥下問,還有三顧茅廬之禮,足見劉備是一個禮賢下士之人。當然以劉備的名頭諸葛亮也有耳聞,說劉備乃一仁人之君,愛戴百姓,又是一個當世英雄,守信!一個謀士遇到一個這樣的君主都會選擇,至少自己可以堂堂正正的,即使失敗,歷史上也是雖敗猶榮!
最後說個野史,劉備懦弱眾所周知,當然諸葛亮也是知道的。諸葛亮想要實現自己的抱負就得需要一個完全支援並信任自己的,(說白了就是好控制)不然什麼都不聽話,這計劃沒法實施,(從史實就可以看出諸葛亮就是運籌帷幄,釋出命令,只有命令得到無條件服從才能把事情做的完美)。其實在後來蜀國建立,雖然表面上劉備是皇帝,但其實諸葛亮是實際掌控者。
怪人胡說多謝點評!
-
5 # 小豬呵呵呵
諸葛亮為啥青睞劉備?小豬以為有以下兩點:
一,劉備的為人
劉備,據傳是西漢中山靖王之後。其為人寬厚,性情豪義。因而得到許多人擁戴,也因此結下關、張兩位生死兄弟。而且,他身長七尺五寸,大耳垂輪雙手過膝。諸葛亮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並通曉玄學,也就是算卦。他一看劉備整個一帝王相,又是漢室宗親,保他舉事師出有名呀!而且,他對劉備為人也有所耳聞。不然,恐怕諸葛亮也不會涉足江湖。
二,劉備的賞識
諸葛亮《出師表》中有一句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說好聽點是隱士,說白了就是種地的。那時候資訊不發達,不像現在有啥事一個電話:“喂!那誰誰誰……給我找個秘書,要女的啊!”或者在電腦上釋出招聘資訊,那還更得了呢!若不是遇到司馬徽劉備怎會知道南陽這疙瘩有條“臥龍”。他倒也實在,愣是在門口站了三天。別說,真把諸葛亮感動了。俗話說“士為知己者死”,那英雄也得有用武之地呀!一身能耐的諸葛亮總在家裡待著他也煩,咦!正好劉備來了。倆人坐下一嘮嗑諸葛亮一看:行!就他了。
於是,才有後來諸葛亮一系列的豐功偉績,才有了劉備稱帝三國紛爭的歷史局面。
-
6 # qzuser
其他幾位的回答已經很好了。我就補充幾點吧。
第一,諸葛亮的人脈。諸葛亮老家是徐州琅琊,207年時,他27歲,推測可知,他生於180年。而193年曹操攻打徐州,多有殺戮,諸葛亮可能就是這時離開老家的,那麼他對曹操的印象一定很差,甚至有仇,誰知道他的七大姑八大姨會不會被曹操給殺了。而他隱居隆中時,雖然有些名聲,但是曹操並無耳聞。劉表又是個守成之人,很多人才都在荊州待過,甘寧、趙儼、荀攸等,都看不上他。諸葛亮雖然和他沾親帶故,肯定也看不上他。這就造成了想用他的用不了,牛逼的勢力卻不知道他。
第二,老天的安排。劉備此人素有英雄之志,且待人厚道,有仁德之名。而且越戰越勇,始終懷揣夢想,這種人,老天也不會讓他鬱鬱而終的。在中原被各種蹂躪後,他也意識到了智囊的重要,在徐庶推薦後,他求賢的慾望更加強烈。正好碰到在茅廬裡憋壞的諸葛亮,兩人促膝長談,秉燭夜談,出來後用滿足的表情對關長二人說,我如魚得水,你們不懂!不管是“凡三往,乃見”還是諸葛亮毛遂自薦,兩人互訴衷腸後,確定了眼前的人就是自己最重要的人。所以,諸葛亮跟定了劉備。
-
7 # 盧茂林198
劉備,字玄德,今河北涿州人。據說劉備是西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在封建社會這可是個大大的招牌,也是劉備在後來的群雄爭霸中的獨特旗幟。
諸葛亮,字孔明。當劉備在荊州駐守新野時,諸葛亮與當時荊州襄陽名士都有結交。襄陽名士司馬微、徐庶與劉備會面時,推薦了諸葛亮。才有後來的“三顧茅廬”之典故。
諸葛亮驚人的才華,不打無準備的仗。諸葛亮當時所處荊州襄陽,地理位置優越,是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以及他有強大的人脈關係網。所以諸葛亮利用這些優勢和自己的才華對當時的四面八方的軍政情況,天下大勢,劉備個人及其集團背景、潛力、前景都瞭如指掌,做好了規劃。才有後來的“隆中對”。
劉備具有驚人的領袖魅力,在《三國志》中是這樣描述劉備的:“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結交豪俠,年少爭附之”。把劉備塑造成寬和、仁慈、平易近人的忠厚形象,得到老百姓的支援以及很多賢士、英雄的歸附。還有劉備胸懷大志、性情豁達、平易近人很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好感。這些讓劉備積累了“寧人負我,我不負人”的聖人形象。
劉備“三顧茅廬”時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高貴品質令諸葛亮敬佩。
所以只有諸葛亮驚人的才華、智慧和劉備驚人的領袖魅力相結合才令在群雄逐鹿的時代,諸葛亮唯獨青睞劉皇。 -
8 # 談名著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當時諸葛亮選擇劉備的時候,確實是其他的列強都要比劉備強大(軍事上),但是我認為,軍事強不如人強,人強不如人心強。這是最根本的原因。我們來看看當時孔明出山時候的情況,我們就說說孫權和曹操吧,這兩人是當時實力最強的兩人。一、曹操的名聲不如劉備:曹操的可以說是當時最強的,但是曹操的名聲不太好,因為曹操為了報殺父之仇屠城了,就是因為曹操屠過城,所以曹操的名聲是相當不好的,古語有云“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如果選擇一個這樣的“主”你們認為諸葛亮會這樣做嗎?答案是肯定不會。並且曹操屠城的經歷也不止這一次。所以諸葛亮一定是不會選擇曹操的。軍事上不用說,但是劉備的名聲要比曹操的名聲好太多了,雖然劉備一開始沒有積累軍事力量,但是劉備積累的是人心力量,是口碑。這一點劉備是非常聰明的。所以諸葛亮會選擇劉備。二、在來說說孫權:孫權的名聲可以說也不是太響亮,和劉備比起來的話差遠了,徐庶的母親,知道劉備是一個仁義忠義皇室後裔之人,被人稱為正統。所以徐庶的母親一定要讓徐庶跟著劉備,但是徐庶沒有跟著劉備,徐庶的母親害怕因為自己,徐庶才跟著曹操,所以徐庶的母親也自殺了。可以說明,劉備在這幾年積累的名聲,是非常響亮的,尤其是劉皇叔這個名聲,但是孫權就不一樣了,孫權是在江東,並且孫權的名聲也是在江東一帶傳播。並沒有傳播到川蜀這邊,即使有,也非常小,孫權對這邊的影響力也不夠。諸葛亮肯定也不會選擇他的。暫不談軍事。
三、諸葛亮不想出山:我認為諸葛亮剛開始並不想出山輔助劉備的,在哪裡可以發現,就在原著中的三顧茅廬那一章節,每當劉備要去見諸葛亮的時候,前一天諸葛亮都會外出。只有第三次沒有,這充分說明諸葛亮其實是不想出山的,我之前也寫過這問題。有詳細分析三次茅廬諸葛亮和劉備都是這麼想的。所以我認為跟著劉備的原因,有一部分也是因為三顧茅廬之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中這句話也是諸葛亮不想出山的證據。從這句話我們也可以看出來,諸葛亮出山是因為感激劉備的恩情。
-
9 # 切割地球
答 | 江隱龍
諸葛亮投劉備,最重要的原因是其“要價”太高。諸葛亮年輕時有四個朋友:崔州平、徐庶、石韜、孟公威(也就是所謂的“諸葛四友”)。諸葛亮在與這四個人聊天時曾說過“卿等三人的仕進,官位可至刺史、郡守”,也就是在他眼中,他的小夥伴們可以當上刺史、郡守,大致相當於現在的省委書記一級。你別以為他是在誇他的朋友們——當四人問諸葛亮仕途如何時,諸葛亮只是笑而不語。
為什麼笑而不語?諸葛亮時常自比管仲、樂毅,在他眼中,官位不重要,關鍵是要有足夠的舞臺。他需要一個有能力而且信任他、能將權力下放給他的主公,以讓他建立能與管仲、樂毅平級甚至更高的功勳。
然而曹操手下謀臣已經飽和了。諸葛亮北伐時,徐庶、石韜跟隨曹操良久也不過當了郡守與典農校尉,諸葛亮還說了一句“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當時如果諸葛亮去投曹操,可想而知也很難有多尊貴。當時諸葛亮畢竟沒有任何實際的功業,而曹操帳下二荀、程昱、賈詡、劉曄等人,哪個不比諸葛亮威望高?
那孫權呢?孫權手下謀士也不少,最關鍵的是還有一個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兄弟兩個同投一主,一個是不利於諸葛氏把雞蛋投在不同的籃子裡;另一個諸葛亮畢竟在其兄之後去,多少有些掣肘。
那剩下的呢?諸葛亮眼中只有兩種人,一種是曹操、孫權、劉備這樣的英雄,還有一處是能夠被英雄所用的人。而劉璋、馬超、張魯之流呢?呵呵,根本不在諸葛亮眼中。所以諸葛亮除了劉備,也沒有別的好選項了。不過即使如此,劉備生前也沒有真正重用過諸葛亮,諸葛亮的鴻鵠之志,還是在劉備死後才實現的,要感謝阿斗!
-
10 # 秦野雁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諸葛亮也一樣。滿腹經綸,志向遠大,怎麼可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呢?能自比管仲樂毅的人,他的志向自然是輔佐明主,問鼎中原,平定天下。那麼,誰才能成為諸葛亮心中的明主呢?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當時天下北有曹操,江南有孫權,荊州有劉表,西涼有馬超,漢中有張魯,益州有劉璋,最後就是在新野疲於奔命的劉備。
上面這七個人當中,第一批淘汰的要數馬超,張魯,劉璋。原因就不多說了。然後就是劉表,諸葛亮為什麼不選擇劉表呢?是因為劉表雖然也是帝室之胄,然胸無大志,只想守住荊州一隅,更不能知人善用。和諸葛亮的志向相差太遠。
那孫權算是明主吧?的確是。但是江東也是人才眾多,孫策亡時,一句內事不明問張昭,外事不明問周瑜。已經給東吳的用人之道下了定義,即使你再厲害,權位絕不會超過張昭和周瑜,甚至都不會超過魯肅。發展空間實在是太小了。
梟雄曹操,基本上平定北方,實力強勁,人才濟濟。就連徐庶這樣的大賢才被任命為御史中丞,再加上曹操乃挾天子之漢賊,這也讓諸葛亮對曹操很失望。
用排除法都知道還有最後一個人——劉備。那劉備怎麼樣呢?劉備寬厚仁義,禮賢下士,愛民如子,這些都是王者之氣。更兼劉備志高才疏,兵微將寡,眼下又依附劉表,思賢若渴。還有他是帝室之胄,有著“皇叔”的身份。這張名片更讓他有了實現雄心壯志的名分了。
回覆列表
首先,劉備實力弱於別人,所以劉備更加需要一個有謀之士,劉備在之前只有徐庶,還離開了,其他的就是孫乾等白面書生,是文史高手,卻非運籌帷幄的能人。
諸葛亮的才學,加上劉備的用人心切,於是他們就不謀而合。
其次,像袁紹,袁術,孫權,曹操等人,身邊都不缺謀士,並且還都不值一個,諸葛亮覺得沒有用武之地,就算被他們收留,謀士過多,也不能發揮到自己的才幹。所以諸葛亮不傾心於他們。
還有,就是諸葛亮後來雖然做了蜀國的軍事,丞相,但是曹操等人,心裡還是看不起諸葛亮的,覺得諸葛亮以前就是種地的,能有多大的才能。
就算後來多次敗給諸葛亮,還是一口一個諸葛村夫。既然看不上諸葛亮,諸葛亮當然也不會自找沒趣去投向他們。
最後,就是劉備對諸葛亮的知遇之恩,諸葛亮一開始就是在臥龍崗種地學習的,沒人真心實意的前去聘用,直到劉備的出現,三顧茅廬之前,深深打動諸葛亮,才有了他發揮才能的地方,一展抱負。
終於有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