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雪域雄鷹001

    在唐太宗統治時期,李世民努力創造貞觀統治的偉大成就,這與他虛心採納大臣的進言密不可分。有很多忠誠的朝臣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魏徵就是最有名的一位。

    魏徵從小就很窮,但他非常喜歡讀書。為了生存,他還作為一名道士工作了一段時間。李宓開始攻打隋朝,魏徵投票給他。魏徵向李密提出了十個計劃。李宓讚賞這些計劃,但沒有采用它們。看到他的英雄毫無用處,魏徵逐漸對李宓失去信心,認為他無法成為一個偉大的事業。

    後來,李宓戰敗,魏錚和他回到了唐朝。抵達長安後,魏徵未能重新使用。因此,他向唐高祖李元提出,他願意安撫山東地區。當時,李姬並沒有投降,而是猶豫等待。魏徵給他寫了一封信,他確信他會投降。李基反覆權衡,決定回到唐朝。不久,竇建德率軍攻打李陽並攻佔魏徵。

    後來,竇建德戰敗,魏徵回到了唐朝。李建成王子聽說魏徵非常有才華,很珍惜他,並任命他為王子洗馬。魏徵看到秦王李世民持有軍力,而且權力巨大,他提醒李建成要做好準備。宣武門改變後,唐太宗打電話給魏徵並問他:你為什麼要離開我們兄弟之間的關係?魏徵冷靜地回答:如果王子服從我,那麼今天就沒有盡頭了。李世民是明君的一代人。聽魏錚說他愛他忠誠的說法不僅指責他,而且還指定他為醫生。

    唐太宗請求幫助,想做點大事。他經常打電話給魏徵進宮,並要求治理國家的方式。魏正學富有五輛車,戰略豐富,現在遇見明珠,他會盡力為唐太宗提出建議。唐太宗曾經感慨地說:魏徵給我提前了200多條建議。如果他不是一個國家團結一致,就不可能這樣做。

    在貞觀初期,人民飽受戰爭之苦,渴望過上和平的生活。此時,唐太宗聽說嶺南酋長國的首領馮安背棄了唐朝,不禁發怒,立即派兵譴責。在魏徵聽說之後,他仔細分析了現狀,認為派兵是不合適的。

    他立即進入宮殿說服唐太宗說:現在世界開始定居,人民遭受戰爭,需要培養和滋養。此外,馮安的叛亂只是一個謠言。國王陛下應該主動與大正政府關心他,瞭解真相。馮昂是弱者,非常害怕唐朝,一定會主動迴歸。因此,唐太宗派遣使者說服馮安。馮安本沒有反唐心。現在,當唐太宗被派遣時,他知道他一定是被別人誣陷了。他立即派兒子到使者那裡接受了這一罪行。唐太宗真誠地欽佩:魏徵可以達到10萬匹馬。

    有一次,唐太宗住在九成宮,一個宮女會回到京都,住在縣城的車站。不久,北韓的部長李靜和王皓也來了。根據規定,縣長讓女士們去。唐太宗被告知後,他非常生氣地說:李靜等人太霸道了!為什麼當地官僚會支援他們並嘲笑我的女僕?他立即下令懲罰那些人。

    魏偉勸阻:李靜是陛下的知己部長,官方女性只是你日常生活的奴隸。無論各自的職責如何,兩者都無法相提並論。此外,李靜的外出是辦公室事務,全國各地的官僚都要向他們詢問法院的規章制度。回國後,國王陛下還將向他們詢問民生問題。因此,地方官僚確實這樣做。至於官方女性,除了向她們提供食物外,沒有必要讓這些官僚見面。如果他們受到這樣的名義懲罰,我擔心會破壞陛下的聲譽。唐太宗只是平息了他的憤怒,不再追究縣長和李靜的責任。

    另一次,唐太宗在宮中與百官一起吃飯。對於半心半意的酒,唐太宗對孫錚和王皓之前為李建成工作過的孫子說。現在考慮一下,他們真的犯了罪,但我認為他們很有才華並且不關心他們。我可以與古代聖人相比。但每次魏徵進入,如果我拒絕服從,他就不會立即回答我。為什麼是這樣?長期的孫子回答說:部長認為如果事情不對,他們會發誓。如果陛下不服從,部長立即回答,可能會影響該事項的實施。

    唐太宗說:然後他可以先同意面朝下,然後再發表意見。聲音剛剛落下,魏徵插話說:我之前告訴部長你不應該親自服從我,然後再反對它。如果我服從陛下然後提出異議,這將違反教義。聽完這句話後,唐太宗忍不住笑了:我聽說有人說魏錚粗魯而不粗魯,但我覺得他很光滑,至少他只是這麼做。魏徵說:陛下可以接受我的意見,我可以反覆犯錯。如果我的陛下不接受我的意見,我怎麼敢反覆冒犯?

    在魏徵病逝之後,唐太宗哭著說:用銅做鏡子,可以端正衣冠;用歷史做鏡子,可是知道興衰成敗的道理;用人做鏡子,可以時刻知道自己的過失。我時常保留這三面鏡子,以防自己犯錯。如今魏徵死了,我就失去了一面好鏡子啊。

  • 2 # 文物樑子

    626年六月初四(7月2日)凌晨發動的玄武門之變成功後,如何妥善處理廢太子李建成及原齊王元吉的老人員,特別是對待父皇李淵,是考驗李世民胸懷與文化格局的重要節點。

    太宗家族有鮮卑血統,人高馬大,身體較為肥碩,特別不適應長安酷熱的夏天。為此改造隋仁壽宮,唐九成宮,並真心實意地請太上皇去避暑。但李淵對隋煬帝弒父奪權的故事記憶猶新,堅決不去九成宮。李世民只好在長安安置,增加長安的防暑避暑功能。

    玄武門之變後,除事發時斬殺部分武將外,文人,多留下來。李世民當庭斥責魏徵:“你為何要挑撥我們兄弟,使我們兵戎相見?”魏徵鎮靜地說:“太子若聽我言,今天你就是階下囚。!”李世民並未為難,還是重用了魏徵 徵為秘書省長官“秘書監”同時享受與中書省長官中書侍郎一樣的待遇,正三品 ——實職大臣除三司外的最高級別。魏徵是“貞觀之治”的靈魂人物。他去世後,李世民對大臣們說:“以銅為鑑可以征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一人為鑑可以知得失。魏徵走了,我失一鑑也!”魏徵多次犯顏直諫,惹得李世民很不高興。以至於為應付突然趕來奏事的魏徵,在園中把正在玩耍的鳥兒捂死在衣袖裡。這些不痛快,都得以於長孫皇后的開解,他才舒心下來,繼續廣納諫言。

    隋唐統一全國以後,北方士大夫對南朝文化多有嚮往之情。但是武將並不買賬,隋煬帝被北方將領宇文化及等弒殺就是典型例子。

    李世民作為一代天子,也喜好南朝典章制度,但只是限制在一定的程度與範圍內。推崇“二王”書體中,有意抬高王羲之而貶抑王獻之,因為,李世民對王獻之誇口書藝超邁父親的態度極不認同。他下令重金收買二王真跡,全國聞風而動,學習書寫二王書法成有唐一代風尚。李世民《晉祠銘》李治《萬年宮銘》及武則天《昇仙太子碑》及褚遂良集字《聖教序》都是唐初留下的優秀作品 至今惠澤書苑。而歐楷更是二王書法的時代創新代表作。《蕭翼賺蘭亭序》故事 就發生在那個時候。

    開放的民族與宗教政策是“貞觀之治”的重要表現。

    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秋,朕獨愛之如一。”在打敗東突厥後,俘虜了大量的兵士與牧人,李世民君臣並沒虐待或屠殺,而是把他們安置在黃河以南 ,使之成為近畿編戶。許多兵士被充入禁軍,護衛皇帝及宮城。但是時間一長,這些遊牧民族想念家鄉的草原與牛羊。貞觀十三年,太宗幸九成宮。“突利可汗弟中郎將阿史那結社率陰結所部,並擁突利子賀羅鶻夜犯御營,事敗,皆捕斬。”事後,太宗君臣在九成宮進行了深入而熱烈的庭議,最後決定:立李思摩為乙彌泥熟俟利苾可汗以主之。於黃河以北故定襄城安置。並將防禦其它少數民族的任務交給他們。定襄城原雲中郡,今山西大同西北十五公里。

    有唐一代,少數民族或外華人在武將中 有重要比例,連同在政府任職的文官一道對鞏固與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穩定與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其比例之高,在古往今來的整個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創業難,守成更難。文治不僅要統一人的行為,更要以理服人,以禮待人, 還要以德懷人,以事感化人。無疑,太宗君臣做到了,並開創了令千古稱頌的“貞觀之治”。

    圖二圖三為《九成宮醴泉銘》

    圖四為《蕭翼賺蘭亭序》 傳為閻立本畫。

    最後二幅為武則天書《昇仙太子碑》

  • 3 # 化州洪七公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和竇(dòu)皇后的第二個兒子。繼唐代開國皇帝李淵之後,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當皇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聽取大臣們的建議,生活勤儉節約,還督促老百姓發展農業,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對外,唐太宗李世明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jué)與薛延陀(tuó),征服高昌、龜(qiū)茲(cí)等其它國家,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有一年,唐太宗派人徵兵。有個大臣建議,不滿十八歲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徵,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詔書卻被魏徵扣留不發。唐太宗催了幾次,魏徵還是不發,唐太宗大發雷霆。

    魏徵不慌不忙地說:“我聽說,把湖水抽乾捉魚,雖能得到魚,但是到明年湖中就無魚可撈了;把樹林燒光捉野獸,也會捉到野獸,但是到明年就無獸可獵了。如果把那些身強力壯、不到十八歲的男子都徵來當兵,以後還從哪裡徵兵呢?國家的租稅雜役,又由誰來負擔呢?”

    良久,唐太宗說道:“我的過錯很大啊!”於是,又重新下了一道詔書,免徵不到十八歲的男子。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兩個道理。1. 要有長遠眼光,做某件事之前應該想到這件事情對未來的影響。比如,如果你們現在每天沉迷於玩樂,就會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影響未來的前途。2. 我們要學習唐太宗謙遜、勇於認錯並改進的精神,這才是作為領導的胸懷。

  • 4 # 公子零

    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幹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

    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

    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2.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矇蔽也矇蔽不了。”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幹出事來這麼荒唐?”

    魏徵介面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 5 # 晨風絮語

    唐太宗以卓越的文治武功,開創貞觀之治。歷史對他的武功記載頗多,有沒有關於唐太宗文治方面的故事呢?

    說兩個關於唐太宗的小故事,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從側面瞭解唐朝文化的泱泱大氣。

    第一件事:唐太宗學書法

    我們知道,唐朝能人很多,唐太宗的書法老師,就是一位超級大V,虞世南。

    李世民跟虞世南學書法的時候,“戈”字沒有學到家,總寫不好。

    這天練字的時候,又碰到了“戈”字旁。琢磨半天,他乾脆略過不寫了,放下筆去御花園散心。

    正巧虞世南來到他的書房,看見這三幅沒有完成的作品,於是拿起筆把“戈”字給添上去了。

    等李世民回來的時候,看到作品甚是滿意。於是就拿到魏徵面前去得瑟:“愛卿看看,朕總算把虞世南的書法學到了幾分!”

    這魏徵可不管是不是皇上,他瞟了一眼說:“確實大有進步,特別是那半個字。”

    李世民一驚:“愛卿好眼力!”

    這就是李世民和他的大臣。李世民作為皇帝,對待有學問的大臣,就是一個普通學生的心態。沒學好也不避諱,偶爾有點小成績,也會找人顯擺一下,被人看穿也不生氣。

    第二件事:李世民為景教下詔書

    景教,在傳入中國之前,是基督教的一個教會。他的領袖在431年被歐洲教廷判為異教徒,追隨者逃亡波斯。

    635年一位景教的主教來長安傳教,這個在故鄉已經被摧毀了200年的教派,也被長安接納了。

    李世民派宰相房玄齡迎接,自己還聽過這位主教講道,並給景教主教下了一份詔書,其中寫道:“道無常名,聖無常體,隨方設教,密濟群生。”

    意思是:大道沒有固定的名稱,聖人也不是頑固不變,你可以隨便到任何地方傳教,以便更好的幫助百姓。

    在李世民後的900年,印度莫臥兒王朝的第3位皇帝,也曾幹過類似的事情,不同的是,他失敗了。

    李世民成功了,原因就是他講自由發展,只要對百姓有益就好,而印度的這位是想萬教歸宗,顯然是行不通的。

    李世民宗教政策的成功,最大的好處是,中國沒有像其他國家一樣,出現一教獨大的情況,更沒有出現宗教凌駕政權的現象。

    從李世民的這兩個小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大唐盛世的“大”,不僅僅是指國土面積,更有大胸懷,大氣度。生活在大唐盛世的整個民族,有著一種積極昂揚的姿態和自信,這一點已經深深融入到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

    圖片均來自百度

  • 6 # 無妄言

    歷史上關於唐太宗的文治故事很多,我也講一個有關太宗皇帝文治的野史小故事。

    相傳有一年將要秋收,太宗心血來潮,把朝中大臣叫來,釋出一道聖旨,說:把全國的犯人都放回家去秋收務農,誰要是秋收完回來繼續服刑,我就免除他剩下刑罰,如果是重刑犯就減免至一年,死刑犯就免死!犯人們秋收完後,果然都回來繼續服刑,太宗也兌現承諾!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作為的一代明君,“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岀自他口!

  • 7 # 知禹

      1.吸取隋亡教訓

      

      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民為本,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唐太宗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徵發徭役。他患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溼的舊宮殿,但他在隋朝的舊宮殿裡住了很久。貞觀之初,在唐太宗的帶領下,君臣和諧,全國上下一心,經濟很快得到了好轉。到了貞觀八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2.重視人才,從諫如流

      

      唐太宗善於用人和納諫,這既是“貞觀之治”形成的原因之一,也是“貞觀之治”的內容之一。他重用房玄齡、杜如晦、魏徵、長孫無忌等能臣。太宗在位20多年,進諫的官員不下30餘人,其中大臣魏徵一人所諫前後200餘事,數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改進朝政很有幫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太宗認為只有選用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達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賢若渴,曾先後5次頒佈求賢詔令,並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擴大應試的範圍和人數,以便使更多的人才顯露出來。由於唐太宗重視人才,貞觀年間湧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可謂是“人才濟濟,文武兼備”。正是這些棟樑之才,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為“貞觀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以民為本的思想,廣開言路,虛懷納諫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準則;鐵面無私,依法辦事的氣度;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基本特色,成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樣。使唐朝在當時與西方國家相比,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3.政治清明

      

      貞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政治基本廉潔的時期,這也許是李世民最值得稱道的政績。在李世民統治下的中國,皇帝率先垂範,官員一心為公,吏佐各安本分,濫用職權和貪汙瀆職的現象降到了歷史上的最低點。尤為可貴的是:李世民並沒有用殘酷的刑罰來警告貪汙者,而是以身作則並制定了一套儘可能科學的管理體制來預防貪汙。在一個精明自律的統治者面前,官吏貪汙的動機很小,貪官汙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防範貪汙主要取決於一套科學修明的管理體制,光靠事後的打擊只能取效於一時,不能從根本上剷除貪汙賴以滋生的社會土壤。

      

      4.分權制度

      

      政治上實行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的實行,使宰相的人數比秦漢時期增多,便於皇帝控制。

  • 8 # 劃時代傻傻

    有一年,唐太宗派人徵兵,有個大臣建議不滿18歲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徵,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詔書卻被魏徵扣住不發,唐太宗催了幾次,魏徵還是扣住不發,最後唐太宗大發雷霆,魏徵不慌忙地說:“我聽說把湖水弄乾捉魚,雖能抓到魚,但是到明年湖中就無魚可撈了,把樹木燒光抓野獸,也能捉到野獸,但明年就無獸可抓了,如果把那些身強力壯,不到18歲的男子都來當兵,以後還能從哪裡徵兵呢?國家的租稅雜役又由誰來負擔呢?過了一會,唐太宗說道:“是我的過錯!於是重新下了一道詔書,不到18歲的男子不用當兵。

  • 9 # 錦繡河山688

    唐太宗文治的故亊是;他在位初期設立了文學館,任用賢能的文官,聽取他們的意見,文治夭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貞觀之治"。

  • 10 # 我的成家路

    唐太宗以卓越的文治武功,開創貞觀之治。歷史對他的武功記載頗多,有沒有關於唐太宗文治方面的故事呢?

    說兩個關於唐太宗的小故事,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從側面瞭解唐朝文化的泱泱大氣。

    第一件事:唐太宗學書法。

    我們知道,唐朝能人很多,唐太宗的書法老師,就是一位超級大V,虞世南。

    李世民跟虞世南學書法的時候,“戈”字沒有學到家,總寫不好。

    這天練字的時候,又碰到了“戈”字旁。琢磨半天,他乾脆略過不寫了,放下筆去御花園散心。

    正巧虞世南來到他的書房,看見這三幅沒有完成的作品,於是拿起筆把“戈”字給添上去了。

    等李世民回來的時候,看到作品甚是滿意。於是就拿到魏徵面前去得瑟:“愛卿看看,朕總算把虞世南的書法學到了幾分!”

    這魏徵可不管是不是皇上,他瞟了一眼說:“確實大有進步,特別是那半個字。”

    李世民一驚:“愛卿好眼力!”

    這就是李世民和他的大臣。李世民作為皇帝,對待有學問的大臣,就是一個普通學生的心態。沒學好也不避諱,偶爾有點小成績,也會找人顯擺一下,被人看穿也不生氣。

    第二件事:李世民為景教下詔書

    景教,在傳入中國之前,是基督教的一個教會。他的領袖在431年被歐洲教廷判為異教徒,追隨者逃亡波斯。

    635年一位景教的主教來長安傳教,這個在故鄉已經被摧毀了200年的教派,也被長安接納了。

    李世民派宰相房玄齡迎接,自己還聽過這位主教講道,並給景教主教下了一份詔書,其中寫道:“道無常名,聖無常體,隨方設教,密濟群生。”

    意思是:大道沒有固定的名稱,聖人也不是頑固不變,你可以隨便到任何地方傳教,以便更好的幫助百姓。

    在李世民後的900年,印度莫臥兒王朝的第3位皇帝,也曾幹過類似的事情,不同的是,他失敗了。

    李世民成功了,原因就是他講自由發展,只要對百姓有益就好,而印度的這位是想萬教歸宗,顯然是行不通的。

    李世民宗教政策的成功,最大的好處是,中國沒有像其他國家一樣,出現一教獨大的情況,更沒有出現宗教凌駕政權的現象。

    從李世民的這兩個小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大唐盛世的“大”,不僅僅是指國土面積,更有大胸懷,大氣度。生活在大唐盛世的整個民族,有著一種積極昂揚的姿態和自信,這一點已經深深融入到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節的傳統風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