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肯定是假的啊,你見過抗戰時期那兩個將領單挑的?

    都是文學故事加工的效果,你聽過封神演義、三國演義、隋唐演義和岳飛裡的武將都是單挑,

    你聽過白起、吳起、孫武、孫臏、龐涓、韓信、單挑厲害?

    都是將領,有什麼區別?區別是一個是史書上的記載,一個是演義小說的。

    演義小說當然需要神化,不然誰看?武將再能打,一個人能打幾個?如果武將死了呢?

    武將都是領導,需要的是領導才能,指揮能力,而不是自己的打架能力。

  • 2 # 應作如是觀

    中國歷史上兩軍對壘,卻曾有一段時間出現過雙方大將陣前單挑的事情。

    為什麼說的這麼信誓旦旦,還要從前幾個月回答的一個問題說起。曾有人問,想要讀完錢鍾書先生的《管錐編》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恰好本人已經讀完這本書,所以把自己的讀書經歷複述出來,不驚心不動魄,稍微有點添油加醋。準備工作中,我曾言讀完了《四庫全書》,很多朋友不信(在回覆評論中,自言是刪減版),但依舊有人不相信,說我一輩子都讀不完《四庫全書》這本書。

    所以,最近就在開始讀這套書了,經史子集四部,已經讀完《經部》,《史部》在讀《三家注史記》,晚上還會拿出一個小時看清代姚鼐所著散文集《古文辭類纂》。也不知是在哪個第細節,曾讀到春秋時期,兩軍領軍之人陣前對壘的描述,只不過春秋時期的雙發陣前對壘,大多是“文鬥”,不是“武鬥”,禮義廉恥講清楚了,誰對誰錯,錯的退軍,大多是這個路數。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罵死王朗一節相似。

    但這種問題,空口無憑,總講究一個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昨日讀《三家注史記》時恰好找到了這個證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

    “楚漢久相持未決,鼎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二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李奇註解“挑戰”一詞為“挑身獨戰,不復須眾也”。

    “漢有善騎射者樓煩,楚挑戰三合,樓煩輒射殺之。項王大怒,乃自披甲持戟挑戰。樓煩欲射之,項王嗔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

    可見,在楚漢爭霸,劉邦項羽處於僵持不下時,兩軍陣前卻是有雙方大將單挑的情況。《項羽本紀》記載的兩處,一個是楚王項羽想要單挑漢王劉邦,劉邦不同意。一個是劉邦大將樓煩挑戰項羽大將。

    但是秦漢以後,這種陣前雙方大將單挑的情況,就越來越少了,到了近現代戰爭,更是沒有。

  • 3 # 祗樹

    看到這個題目,我倒是想起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話說萬曆年間,東倭大舉進攻高麗王國。你想啊,東倭既然敢跨海作戰,對於戰爭結果肯定是十拿九穩的。果不其然,幾番攻防之後,高麗方面就扛不住了,趕緊向大盟爸爸求救。

    大盟爸爸對這個兒子向來是十分看重的,絕對不允許別人欺負他。當然了,爸爸打兒子不能算欺負,只能叫教訓。於是,大盟爸爸就派大軍千里馳援,以救兒子於水火。

    東倭這邊一看高麗的爸爸來了,暗罵一聲:什麼玩意兒,打不過就請家長啊,這算什麼本事!不過,罵歸罵,該有的準備還是要有的。

    第二天,雙方列陣城外,各個摩拳擦掌。大盟這邊兵多將廣、武器精良,又有火銃若干;東倭這邊滿懷報國之情,準備拼死效忠武士道。

    戰鼓擂響,戰爭就這麼開始了。忽然,東倭這邊竄出一騎,身披盔甲手持寶刃,來到了兩軍陣前。大盟這邊可沒見過這個場面,一時間不知措施,便想看這傢伙準備幹什麼。

    只見這人喊道:吾乃東倭國大將川鋼板,爾等大盟鼠輩,誰敢與我一戰

    大盟這邊頓覺智商受到了侮辱,馬上命令前排弓箭手、火銃兵進攻。剎那間萬箭齊發,銃聲如雷,川鋼板同志變成了馬蜂窩。大將身死,東倭大懼,轉身逃跑。大盟擂鼓進攻,打了一個漂亮的勝仗,幫兒子平了事。

    為什麼川鋼板將軍會單槍匹馬挑釁大盟?原來啊,三國演義問世之後,倭人如獲至寶,並將其視為謀略兵書。對於書中描寫的單挑場面,更是深信不疑,認為大陸人打仗都是這麼打的。

    然後。。。。

    唉!經驗主義害死人啊!!!

  • 4 # 太美籃球

    據史記載,基本都是這樣的。所謂,擒賊先擒王。將領就是士氣的標誌,對方將領一敗,我方必將士氣大漲。對方群龍無首,也將卸甲散逃

  • 5 # 貸款逾期那些事

    電視劇裡的兩軍對壘,都是將軍pk,因為如果把群眾演員都pk上,那樣成本高,拍攝久。

    但是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的將軍對壘首先要對戰局分析,戰術佈局,才能打。一般將軍不會出去對壘,都是就在家裡出謀劃策,坐陣指揮。如果真的像電視局那樣將軍對壘,將軍pk這樣就能贏。那麼號稱天下無敵的西楚霸王會輸給一個無賴劉邦嗎?

    兩軍對壘只能說是兩個將軍心理的博弈,他們兩個都在猜測對付的戰略部署,戰術佈局。誰猜錯了,誰就死在誰的手裡。

  • 6 # 婚姻危機剖析

    在影視劇裡面,古代戰爭往往都是大將先火拼,然後根據大將輸贏決定是否發動進攻,贏了就發動進攻,輸了就鳴金收兵。這絕對是扯犢子,是說書人為了突出某些英雄故意設定的情節。

    大將先打,士兵們跟著看熱鬧,這不科學,也不具備軍事謀略,匹夫之勇,如何能夠決定戰場的勝負。

    如果按照這種邏輯,兩軍交戰,如果一方將軍中正好有一位萬夫莫當之勇的勇士,這怎麼打?那擺明另外一方直接認輸就行,還打什麼呢?一個人就把對方大將全部秒殺。

    兩軍交戰,真實情況應該如何呢?

    古代真實戰場應該是在戰鬥發起之初,往往是將領帶著士兵,然後身先士卒,一馬當先衝向敵營,古代是冷兵器時代,大將計程車氣往往影響士兵計程車氣,所以將軍們往往都衝鋒在前,氣勢喧天,當然敵軍也是這樣,衝在最前的就是大將,所以最先比拼的往往都是最厲害的將軍們,他們武力值最高,往往軍隊長官也給他們匹配最好的坐騎,所以他們在遠遠重逢的時候,他們衝在最前面,最厲害的敵我將軍最先打起來,這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他們絕對不是單打獨鬥,而是集團軍衝鋒,再厲害的將軍,在千軍萬馬之中也是難逃厄運的,畢竟好手難敵四槍,至於現在“千里走單騎”的傳說,這些都是評書人創造出來的英雄角色,滿足大眾對於英雄的胃口而已。

    至於小說和戲劇裡面某場戰爭為了贏得勝利,而請某個武藝出眾的將軍上陣殺敵,挽回敗局,這裡我想說,請他們絕不是為了他們個人的武力,而是為了利用他們帶兵的謀略和治軍之道,任何個人的武力,在冷兵器時代都是滄海一粟,逞匹夫之勇必然消亡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說書時添油加醋,這是為了吸引聽眾的興趣和愛好,只有這樣才能讓聽眾興趣盎然,個人英雄主義就應運而生了。

    放心,兩軍陣前,沒有傻子主帥願意設擂臺打擂,除非雙方並不願意打這一仗,所以派兩個將軍試試樂呵樂呵。

    記住,大將比拼,絕對不是古代戰爭的原貌,戰爭的原貌一定是集團軍衝鋒!

    匹夫之勇,只是徒增傷亡而已,決定不了戰爭的走向!

  • 7 # 歷史笑春風

    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看戰爭發生的時代。在過去很早的時候,當時的參戰人員少,戰爭規模小的情況下,會出現大將單挑的情況。到了後來,參戰人員多,戰爭規模大的情況想下,大將單挑的情況就相應減少了。

    這種情況是與大將的個人勇力對戰爭的影響力有關的。比如,在最初人數少的戰爭,將領的勇力對戰爭勝利的影響就佔很大的比重。這個,我們可以從日本的戰爭看出來。在日本的戰國初期,人數少的戰爭中,經常會出現自報家門,然後進行單挑的場面。這種戰爭程式,就是從中國古代的戰爭程式流傳下來的。

    但是,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人員的增多,使得大將的功能從勇力拼殺轉到指揮方面。大將的安危,直接影響到戰爭的勝敗。所以,大將一般是不會直接到第一線拼殺的,更不要說單挑了。

    不過,在戰爭時,也會有這樣的時候。為了提振己方計程車氣,壓服對方,雙方會出動一些精銳的勇士,在戰前單挑。在楚漢戰爭中,在成皋前線就發生過這種情況。在《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

    項王令壯士出挑戰。漢有善騎射者樓煩,楚挑戰三合,樓煩輒射殺之。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樓煩欲射之,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

    在後來的唐代,還有薛仁貴三箭定天山的故事。這件事記載在《新唐書薛仁貴傳》中,書中是這樣記載的:

    時九姓有眾十餘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矢,射殺三人,自餘一時下馬請降。仁貴恐為後患,並坑殺之。更就磧北安撫餘眾,擒其偽葉護兄弟三人而還。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九姓自此衰弱,不復更為邊患。

    當然,除了這些一般情況,有時候會出現特殊的情況。在古代,由於指揮通訊手段的低效,越是規模大的部隊越難指揮。這個時候,大將就有可能發揮自己的勇力方面的作用,突入敵陣,攪亂敵人的陣型,製造混亂。

    在古代在戰爭中,如果軍隊發生不可控制的大混亂,那這場戰爭基本上就失敗了。即便是人多也無濟於事。比如三國時代,關羽在白馬之戰中,就單槍匹馬衝入敵陣,斬了對方的大將顏良,致使袁紹的軍隊大敗。

    在有的時候,面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有的大將也會親自上陣,來挽回不利的局面。比如在郾城之戰中,面對敵眾我寡的局面,岳飛親自率領四十名騎兵突入陣前。當時的都訓練霍堅急忙上前挽住戰馬,說:“相公為國家重臣,安危所繫,奈何輕敵。”岳飛用馬鞭抽開霍堅的手,說:“非爾所知。”遂率領親兵戰鬥在陣前,左右開弓,箭無虛發。下面的官兵見岳飛親自出馬,勇氣百倍,終於打敗了金兀朮的主力,奪取了郾城之戰的勝利。

    在明末,清軍繞道入關,進攻北京。袁崇煥率領關寧軍千里回援,在北京城下與清兵進行了一場血戰。袁崇煥親自上陣,戰罷,袁崇煥身上穿的衣甲上中的箭如同刺蝟皮一樣。這些都是由於特殊情況,大將親自上陣的特例。

    因此,在古代大將相互間的單挑情況是客觀存在的。但是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這種情況慢慢的消亡了。

    當時,在藝術作品裡,比如小說、影視裡,為了增加可視度,提高藝術作品的觀賞性,增加故事情節的戲劇性,會進行一些大將單挑的情節描寫刻畫。比如我們都很熟悉的小說《三國演義》裡,大將單挑的場面比比皆是。比如我們都熟悉的溫酒斬華雄的場面,至今還膾炙人口。這種描寫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 8 # 塵子渝

    古代大將單挑有一個專用名詞“鬥將”,這個還真有,但是並不是常規戰術,幾千年歷史中正史記載不過百餘,很多名將單挑並不出彩,也根本不會去單挑,但也有很少一部分武將自持武藝嫻熟,有單挑鬥將之舉。

    正史記載最早的鬥將記錄在春秋時期,清代考據家趙翼的《陔餘叢考》就舉了很多古代鬥將的例子,其中說《左傳》裡有公子友對莒挐說:“我們兩人之間有仇隙,士卒何罪?”於是屏退左右而相互搏殺,單挑中莒挐被擊敗而活捉。現存的《左傳》並不能找到兩人的廝殺記錄。因此這個還是比較存疑的。

    《漢書》中則記錄了項羽曾經要找劉邦鬥將的事情,但是精明如劉邦怎麼會答應呢?劉邦說“吾寧鬥智,不能鬥力。”項羽派遣勇士陣前挑戰,結果劉邦並不按套路,直接讓射手樓煩一箭射死。

    按三國演義的說法,三國是有很多鬥將之舉的,但實際上明確記載的只有2起,關羽和龐德單挑,結果被龐德射中關羽面額,出自三國志。另外一起出自《英雄記》,呂布和郭汜有一場單挑,呂布刺中郭汜手臂。除此之外,關羽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這應該是疑似鬥將單挑的,因為實際上關羽不可能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時候,衝到孫權麾下,曾經“叱孫權下戰”應該也是想要鬥將單挑的,孫權自然不敢答應。

    鬥將比較多的還是集中在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因為割據勢力太多,軍隊勢力不大,個人勇武就佔據了比較重要的位置。比較出名的有《後周書》記載侯莫陳崇單騎突入敵陣,於馬上生擒万俟醜奴。《晉書》記載平先力戰陳安,奪其矛而還。《南史》記載陳慶之之子陳昕擊敗北魏驍將寶樂,魏軍大潰。《舊五代史》後唐周德威生擒後梁陳章、叛將單廷圭。《新五代史》記載李存孝二馬錯蹬之際生擒鄧季筠。

    隋唐、兩宋、元明清就更少了,但也還是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鬥將。《隋書》記載史萬歲和突厥將領鬥將,斬其首而還。最過精彩的是秦瓊和尉遲恭,演義中有尉遲恭救駕的描寫,實際歷史上也有,《舊唐書》記載單雄信單騎追擊李世民,尉遲恭力刺單雄信下馬。還是李世民被劉黑闥部將高雅君追殺,唐將潘毛將其刺於馬下。《新唐書·秦叔寶傳》中記載每次若有敵將誇耀武力,李世民就派遣叔寶出戰,往往都能斬首而還取得鬥將勝利。《新唐書·薛仁貴傳》徵高句麗時期,唐軍被高句麗善射者射死十幾人,薛仁貴單騎出戰將其生擒而還。《宋史·岳飛傳》載,岳飛大戰太行山,單騎持丈八鐵槍,刺殺黑風大王。

    由此可見,古代兩軍對壘,大將先單挑有一定的可能,但首先基本不可能一軍統帥親自出戰,也就是說即使單挑失敗,也並不至於一敗塗地,士氣低下是一定的。而且這種模式是越來越少的,最盛行的時候,也是不常見的,整個東漢末年到三國歸晉的百年之中也不過2起,可見和電視劇中次次都是大將出來單挑是虛構的。

    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依靠個人武藝,歷史上很多武將實際上武藝並不高強,白起、韓信是當之無愧的名將,但其依靠的是軍事才能和統帥能力而不是個人武藝。姜子牙一直是武廟中的主祭,其也不會武藝,不會法術但其軍事鼻祖的稱號並不是這些而得名的,最早的軍事理論《六韜》就是姜子牙的著作(存疑),可見真實歷史上的姜子牙是依靠軍事謀略才一直被人所敬仰的。

  • 9 # 且聽風詩吟

    三國演義之類看多的人才會有此概念,從古至今猛將如雲,但哪怕項羽張飛也不可能自己單挑,更多的是運籌帷幄而已。

  • 10 # 歷史怪誕說

    真的是小兵先當觀眾?!

    在許多古裝大戲之中,或多或少的都有許多戰爭的場面。

    戰場之上,黃沙漫漫,雙方逐漸拉開陣型,正當兩支軍隊劍拔弩張的時候,一支軍隊之中突然走出一位將軍,要向對面的將軍挑戰。

    這是大家司空見慣的古代戰爭景象,作為動輒投入數萬人的戰爭,戰場之上卻會經常出現這樣的一對一場景,剩下計程車兵主要負責吶喊助威。

    其實,戰場之上這種將對將的情況,遠遠沒有電視劇以及演義作品來的頻繁。

    作為整支軍隊的最高統帥,可以說是肩負著整場戰爭的成敗,中軍大將幾乎不可能出去單挑。

    比如說關羽,如果關羽真的只是帳下聽命的大將,那麼倒是有可能出去單挑。

    可是當他身為指揮的時候,出去單挑的可能性也會微乎其微。

    外出單挑的不一定是中軍大將,比如說孫武韓信,更有可能的是年輕小將,或者說武力值比較高的角色。

    挑戰的也不一定是中軍大將,而是軍隊之中公認的武力值高的角色。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士氣問題。

    冷兵器時代,大家的訓練程度差異不大,武器水平更是半斤八兩,因此士氣也就變得至關重要。

    比如說著名的長勺之戰,曹劌就是依靠著對士氣的控制一舉擊敗了數倍於自己的齊國軍隊。

    如果己方派出的將軍可以將敵方將軍斬殺,那麼對於己方計程車氣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提升,也會激勵手下士兵們的信心。

    相反,如果己方將軍被敵方斬殺,那麼自己計程車氣一定會猛烈下降。

    就拿虎牢關之戰來說,在呂布連殺對面幾員大將之後,不要說下面計程車兵,就連身為最高指揮的諸侯們也陷入了一種慌亂之中,覺得戰爭局勢突然變得撲朔迷離,這就是士氣受到了影響。

    敵方士氣下降,己方進攻時候的傷亡就會大大減少,對於沒有職業軍人的古代來說善莫大焉。

    而且敵方士氣下降,我方進攻的時候也能俘虜更多士兵,對於人口缺乏兵源緊張的古代來說,人口也是非常重要的資源!

    除此之外,這種單挑還有時代的限制。

    冷兵器時代,大家都沒有什麼暗器,最多射出一枝冷箭,對於武藝高強的將軍們也造不成太大的殺傷。

    可是後來就不同了,明朝時期,就能使用大炮準確擊斃敵方不注意的指揮官

    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明清兩朝,也沒有在聽說雙方大將外出單挑,袁崇煥怒戰努爾哈赤之類的事情。

    相信這些將軍們也知道,自己引以為傲的鎧甲擋不住火槍大炮。

    所以說,單挑這種形式實際上有著很強的時代限制性。

    對於古代戰爭而言,說到底,戰爭的目的都是最大程度的消滅地方的有生力量,把對面的有生力量轉化到己方。

    因此,單挑這種形式在冷兵器時代必然大行其道,藉著一人的勇武激勵自己的整支軍隊。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戰爭必然會向更大規模更大殺傷發展,單挑這種一對一的形式,必然也會消亡於戰爭的發展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智賢出道這麼多年,女神為何一直是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