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鄧海春
-
2 # 一貳一橙
如果僅僅是因為女兒小孩而把辛苦打下來的江山交給一個德不配位的人,那可真是小看朱棣了。
朱高熾形象雖不太好,可在與漢王朱高煦的奪嫡之爭中,他能順利保住太子之位有兩個重要的因素。
第一:他是朱棣的嫡長子,是朱元璋親自確定的燕國世子朱棣一生有三子,都是皇后徐氏所生,朱高熾年紀最大,祖父朱元璋曾親口稱讚他有“君人之識”,“洪武二十八年,冊為燕世子”。
作為朱元璋親自選擇的燕世子,又是家裡的長兄,朱高熾的地位是無可動搖的。除非他做事出格,昏庸無道,否則即使是朱棣也不敢隨便挑戰國家制度和封建社會數千年來的宗法制度。
第二:朱高熾在靖難時有守城之功,並且後面多次監國,勞苦功高朱棣在靖難時期,一次和李景隆的大軍擦肩而過,直接導致了燕國都北平被圍,是朱高熾守衛有功,朱棣才不至於陷入前後夾攻的地步。“成祖舉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萬人拒李景隆五十萬眾”。
靖難成功後,朱高熾又多次鎮守北平帝都,確保朱棣在北征時能放手一搏,不用擔心後方安危。“成祖踐祚,以北平為北京,仍命居守”;“成祖數北伐,命之監國,裁決庶政”。
至於說解縉的那句“好聖孫”,指的就是朱高熾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可朱棣真的會聽他的嗎?不會!
就在朱高熾被確立為太子之後,朱棣仍然讓他帶兵出征安南,這意欲何為?明眼人都看得出,要是朱高熾打了敗仗,就算不死在戰場,回國後朱棣還能給他好臉色看嗎?
朱棣此時心中的繼承人依舊是漢王朱高煦,他對解縉的“好聖孫”不置可否,更多地只不過是一種隨意附和一下這位當朝內閣首輔罷了!
-
3 # 於左
一般而言,越強勢的父親對於自己兒子們的要求越嚴格,尤其是對大兒子。
明成祖朱棣的兒子不多,徐皇后所生的嫡子只有三個,老大朱高熾,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永樂二年四月,朱棣選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封二兒子朱高煦為漢王,朱高燧為趙王。
朱棣本身的性格比較像朱元璋,兇暴強橫,很看不上大兒子朱高熾,朱高熾在皇太子的位置上坐了二十年,朱棣多次要廢掉他,但一直沒有動手,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朱元璋的態度。
秦王、晉王、燕王、周王等人就藩之後,朱元璋把他們的兒子留在南京,與皇太子朱標的兒子一起接受教育,所以他對這些孫子們有所接觸。在朱棣的三個兒子當中,朱元璋最喜歡善良的朱高熾,誇獎他有“君人之識”。有幾個頑劣的孫子卻讓他比較痛恨,其中一個就是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還有晉王的兒子朱濟熿。
朱棣瞭解父親的人生智慧和見識,在選擇皇太子的時候肯定會參考父親對這些孩子的評價。
第二,朱高熾本身的綜合能力是最強的。
靖難之役,朱棣多次率軍出征,都是朱高熾和母親徐氏留守北平,以區區萬人最終保全北平,雖然有姚廣孝等人輔助,也是相當不容易的。建文帝曾經派人給朱高熾一道密信,試圖使用離間計,朱棣得到密報,正要派人回去處置,結果朱高熾把密信原封不動給父親送了過來,朱棣說:“幾殺吾子。”
朱高熾在皇太子的位置上做了二十年,一直誠惶誠恐,小心謹慎,不給別人陷害自己的機會,這本身就很說明他的智慧與能力。他最大的缺點是過度肥胖,“腰腹數圍”,而且有腿疾,行動不便,這也是朱棣最看不上他的地方。
第三,嫡長制的嚴肅性。
明朝在選立皇太子時嚴格按照嫡長制原則,遵循古制,“天子有子,其嫡長者守邦,以嗣大統,諸子各有茅土之封,藩屏王室以安萬姓。”
朱棣對朱高熾不滿意,但朱高熾得到大多數大臣的擁護,而且朱棣的可選項並不多,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品行和能力都不值得他排除阻力、強行破壞嫡長制,那樣一來得不償失。
最後,朱高熾的妻子和兒子確實給他加了分。
朱高熾娶的是永城人張氏,為人恭敬、孝順,很懂禮法,生下朱瞻基等。朱棣和徐皇后都很喜歡她,張氏也確實幫助朱高熾保住了太子之位,朱棣就曾經明確說過:“吾不以媳婦故,廢之久矣。”
另一次朱棣又說:“媳婦兒好,他日我家虧他撐持。”後來的歷史證明了朱棣的眼力,關鍵時刻張氏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遠超朱高熾。
朱棣曾經向解縉徵求意見,解縉說:“皇長子仁義孝順,天下歸心。”又補充道:“好聖孫。”聖孫就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
以上種種原因綜合作用,朱棣最終保留了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就是後來的明仁宗。
-
4 # 秋媚讀史
朱高熾是朱棣的長子,於1378年生於明朝中都,其生母是徐達的女兒。朱棣當皇帝后,考慮立誰為太子時,曾在朱高熾與朱高煦之間猶豫不決。朱高熾能夠從太子之位順利登上皇位,確實有很大的外在因素。
朱高熾以他溫和的性格與處世態度,得到朱元璋的認可在一次對孫兒的考察中,朱元璋要求幾位皇孫分別批閱大臣奏摺。朱高熾關注的都是與軍民相關的大事,而忽略錯別字。
朱元璋發現錯別字沒有改過來,就問朱高熾是不是沒有看到。朱高熾回答:孫兒沒有疏忽,我認為這都是小毛病,不足以麻煩天子。
朱元璋大為讚賞,接著又問他老百姓遇到水旱災害怎麼辦。朱高熾回答:“恃聖人有恤民之政”。朱元璋聽了朱高熾的回答,心中不禁大喜,說到:“小子異日不可量也”。
考察過後,朱元璋冊封朱高熾為燕王世子。開國之君的冊封,如同一次“身份賦能”,對於日後朱高熾上位至關重要。
朱棣偏心,喜愛朱高煦朱高熾體態肥胖並且患有足疾,在朱棣眼中,他是一個行動不便的胖兒子。再加上他生性喜靜不喜動,讓“馬上天子”朱棣並不看好。
對朱高熾更不利的因素是,朱棣偏愛朱高煦。在靖難之役時,朱棣就帶著朱高煦到前線作戰立功,而讓朱高熾留守北平,僅僅留給他幾位文臣。
朱棣的這種“偏心”,反而給了朱高熾機會。在處理事務的過程中,朱高熾與文臣建立友誼,深得文官擁護。還有一件事,也改變了朱高熾留給別人的文弱印象。
朱棣在外“靖難”,北平守備空虛,朝廷大將李景隆率50萬大軍直撲北平。朱高熾臨危不懼,率領老弱病殘堅守北平城,而他的母親徐王妃也親自督戰。
當時北方天寒地凍,朱高熾想出一個辦法,他讓人往城上不停地澆水。等到第二天,城牆結冰,讓敵人無功而返。這次守城之功,一舉奠定在臣民心中的地位。
靖難之役後,朱棣的猶豫朱高熾儒雅仁慈的個性,得到文臣擁戴,而且是朱元璋選定的世子,是最合法的繼位人。此外,即使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朱高熾為名正言順。
但是,朱高煦比較英武,性格也像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多次救護朱棣,立下不少戰功,而朱棣也許過立其為太子的諾言。
在軍中,朱高煦也有比較大的影響力,丘福等人都堅定支援他。
當時,朱棣在南京辦公,仍命朱高熾守北平,而將朱高煦留在身邊。這一親一疏,顯而易見。
皇帝不急臣子急朝臣在覺察到朱棣的猶豫後,紛紛上書請求立太子。朱棣看到奏摺後非常不高興,便藉口朱高熾正是求學上進階段,以後再說。
然而,將天理人倫放首位的明朝大臣不依不饒,反覆請求立太子。此事因此而沸騰,連周王也親自上書,請求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周王與朱棣是同母所生,關係密切。在這種情形下,朱棣只得召臣子商議立太子之事。
這幫文臣不斷地列舉歷代立嫡的故事,向朱棣灌輸立嫡長子的重要性,解縉更是直接進言:“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
在文臣的輪番勸諫下,朱棣下定決心,立朱高熾為太子。
朱高煦敗北當了太子的朱高熾並沒有完全坐穩,朱棣時不時也會對其不滿。朱高煦被封了漢王,本該去雲南就藩,但朱棣捨不得,還是將他留在身邊。
朱高煦自然不甘心屈居人下,一直都在尋找機會扳倒朱高熾,為此而走上一條不歸路。他經常在公開場合說自己想當李世民,這讓敏銳的朱棣也不得不有所防範,畢竟他也不想當李淵。
朱高煦還不止嘴上說,真的付之行動。他私自招募三千士兵,暗地裡製造兵器,為非作歹。在外征戰的朱棣知道後,龍顏大怒,準備將其貶為庶民,後經朱高熾說情才改變決定,僅將其遷封到山東,勒令立刻就藩。
朱瞻基對朱高熾太子之位的作用朱瞻基是朱高熾長子,他的出生,頗具傳奇色彩。在他出生前,朱棣曾夢見朱元璋給了他一個大圭,上面刻有“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圭是古代帝王舉行典禮時的玉器,朱棣認為這個夢有寓意,是吉兆。
朱瞻基滿月時,朱棣見他滿臉英氣,與自己夢中見到的樣子很像,就對他特別喜愛。
朱棣奪天下後,對朱瞻基的教育非常重視,特命靖難第一功臣姚廣孝親自輔導。
朱瞻基非常受朱棣疼愛,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朱高熾的嫡位。當初解縉在數次勸說朱棣立太子無效後,搬出了朱瞻基才改變了朱棣的意見。也正是從那時起,朱棣對朱瞻基寄予厚望,從各方面對其進行培養,讓他下基層、處理政務、軍事考驗。
朱瞻基文韜武略,也沒有辜負朱棣的厚愛。朱棣對其很滿意,曾對朱高熾說朱瞻基日後必是一個太平天子。朱高熾能夠順利繼位,多少也沾了點朱瞻基的光。
-
5 # 雨霽視角
為什麼會有明仁宗沒被廢太子是沾了妻子和兒子的光這種想法呢?我覺得一位未來儲君的位置怕不應該僅僅憑藉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吧。
其實有人會覺得明仁宗當上太子是因為妻子與兒子的原因也可以理解。為什麼這麼說呢?有以下幾點原因:
兄弟是個帥氣偶像,還有父親的承諾,競爭力不強朱高熾的弟弟朱高煦是個極其優秀的人,深得朱棣喜愛,在朱棣的心裡,其實朱高煦才是最佳的太子人選,不僅僅是因為他能力出眾,況且朱高熾的能力也不差。而是因為朱高煦長得比較帥,沒錯,就是看臉。要是朱高熾長得一般也就算了,可偏偏朱高熾是個殘疾人,而且眼睛又有問題,形象比起高高帥帥的朱高煦差了不是一星半點。畢竟一個國家領導人,不要求你長得像偶像明星那樣帥氣,但至少得過得去吧。
如果朱高煦只是空有一副好看的皮囊那對朱高熾是沒有任何威脅的,可怕就怕人家長得帥還有才華。偏偏朱高煦就是這種人,甚至比起朱高熾的才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朱棣發動靖難造反時,朱高煦在戰場上可沒少立功,一直被朱棣委以重任。而當時的世子朱高熾呢?被父親留守家門。這就能看出兩人的區別了,也隱約可以猜到朱棣的心思。
最讓朱高熾感到威脅的是朱棣在即將攻進北京城的時候,對朱高熾許下了立他為太子的許諾。當時的朱棣就在北京城門口,隔著條江,看著就要進去了,卻在這時遭到了當時的守城將士的強烈抵抗,而自己的軍隊經過長期征戰到了強弩之末的地步。就在這緊要關頭,朱高煦帶著大軍出現了,朱棣十分興奮,拍著兒子的背鼓勵道他:加油幹啊,世子身體不好。這是什麼意思呢?相當於在告訴朱高煦說:你助我攻進北京,這世子之位就是你的了。
弟弟性格太像父親
都說投其所好,那朱高煦的性格可以說是投朱棣所好了。朱高煦的性格與朱棣十分像,頗有朱棣的影子,而朱高熾呢,因為從小身體不好,不愛運動,長得肥臃,一點也沒有遺傳到父親朱棣的運動基因。
兒子比自己更受寵,妻子又會討好父親
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被稱為聖孫,據說是因為在他出生前朱棣夢到朱元璋託夢給他,大概意思就是朱瞻基適合當皇帝。而朱高熾的妻子呢?她是朱棣手下名將張玉的女兒,她父親為朱棣登上皇位可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朱高熾的妻子張氏又做的一手好菜,在丈夫惹得朱棣生氣時,就送上一道菜安撫朱棣,可以說朱高熾的皇位他二人功不可沒。
但如果你認為朱高熾僅僅靠著兒子和妻子就牢坐太子之位那你就太天真了。我不相信一個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可以靠他人就坐穩了太子之位。我相信朱高熾能打敗優秀的朱高煦一定是個有本事的人。
朱高熾機智守城贏得讚賞
在朱棣出發去造反時,留下世子朱高熾看守後方,又恰好遇到了李璟隆率領大軍來攻打朱棣後方,而朱棣將全部兵力都帶走了,留下一座空城,這時全靠朱高熾守城。朱高熾憑著一股決心,硬是抵擋了下來,安穩了後方。
在城池守衛戰中也充分表現出他的智慧。他利用北方的寒冷,命人連夜在城牆上澆水,經過一夜,城牆變成一座冰牆,讓李璟隆的部隊無法爬牆。還率領了城內的婦女來參加戰鬥。這些也側面體現了他在後方是極其得民心的,與各位大臣也有了“良好”的接觸,也讓他在大臣面前刷夠了臉。
成祖舉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萬人拒李景隆五十萬眾,城賴以全。 讀書人的支援在朱棣當上皇帝后曾猶豫過立誰為太子,就這個問題,他問過許多大臣。幾乎所有的武將都支援朱高煦,畢竟一起打過仗,一起流過血,革命友情那不是假的。但是讀書人都堅持立世子朱高熾,文人的正統觀念強,按照規矩,向來是立嫡長子為太子,最重要的是這些文人的背後極有可能是黑衣宰相姚廣孝,姚廣孝是誰,最初鼓動朱棣造反的人,還是朱棣的幕僚。還有天子第一寵臣解縉的支援。
朱元璋親賜世子身份在朱元璋對孫子們的一次考察中,讓他們批改大臣們的奏摺,朱高熾忽略了奏章上的錯別字,而重點關注民生大事。朱元璋發現他連錯別字都沒有注意到,就問他是不是沒有注意錯別字這些細節?這就像面試一樣,答的不好,就會被按上一個馬虎不重細節的名頭。可朱高熾說:並不是沒有看到,而是覺得這些不該勞煩天子處理。朱元璋很是高興,欽點他為燕王世子。後來朱元璋又問:堯舜時期百姓遇到水災旱災怎麼辦?朱高熾說:依靠聖人有體恤百姓的政策。朱元璋因此誇他有作為人君的見識。
太祖嘗命與秦、晉、週三世子分閱衛士,還獨後。問之。對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後閱,故後。”又嘗問:“堯、湯時水旱,百姓奚恃?”對曰:“恃聖人有恤民之政。”太祖喜曰:“孫有君人之識矣。”可以說朱元璋的這些做法很大程度上為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做好了鋪墊。而朱棣又是造反當的皇帝,為了表現自己對太祖皇帝的尊重,對太祖皇帝的看法還是比較尊重的。
但這些都只是客觀因素,若是朱高熾沒有任何擔當皇帝的能力,即使憑藉著這些外在因素坐上了太子之位,怕也是鬥不過自己的兄弟朱高煦,也會被廢太子。所以不要在問朱高熾沒有被廢太子是否因為有妻子兒子作護身符這種傻問題了。
-
6 # 春秋正義
這種說法有失偏頗,大概源自於靖難之役,當時朱棣在蒲子口被徐輝祖擊敗,都準備要打道回府了,適逢朱高煦帶著朵顏三衛前來,朱棣便對其說:“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還拍拍他的背特別隱晦地說道:“世子多疾”。這就讓一直對繼承人之位有想法的朱高煦非常振奮,果然不負父望,一鼓作氣打敗了南軍。
憑藉靖難的戰功,朱高煦行事也放蕩起來,不僅攛掇依附他的大臣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向朱棣建言,還故意離開封地跑到朱棣左右,故意挑撥是非,變相增加護衛,只不過朱棣並不為其所動。結果這哥們大概本就沒有皇命,在朱棣老人家下詔命令其就藩時,竟然不從,還殺了兵馬指揮徐野驢,僭越使用了御用車馬器物。
如此明目張膽,是覺得朱棣沒經歷過奪嫡嗎?於是在永樂十四年(1416年)朱棣獲悉了他所犯數十項罪過,“切責之,褫冠服,囚繫西華門內,將廢為庶人”,要不是哥哥朱高熾念及手足心腸,大哭營救,以朱棣的性格,朱高煦的下場恐怕會更慘。
說完了競爭對手,就不得不提朱高熾。
首先,朱高熾是朱棣和徐皇后的長子,是朱高煦的同胞哥哥,按照古代嫡長子繼承製,只要朱高熾活得好好的,沒什麼不軌,朱棣想更立太子,怕是沒那麼容易。因為朱棣在太祖朱元璋還在世時,就是存活的長子,在靖難成功進入南京城的第一時間,就是去孝陵祭掃,甚至宣稱自己是“高皇后嫡子”,這種不惜把親媽換了都要堅持的長子身份,說明朱棣奪權在法統上是能夠得到天下人認可的,在立太子這件事上,朱棣怎麼會打自己的臉呢?
其次,朱高熾的背後站著的是親媽徐皇后(不願看到說手足相殘,最保險的做法就是認長子繼承的硬道理),是以大才子解縉、後來的三楊內閣為代表的大多數大臣,朱棣剛得天下,要的就是天下臣服,因此登基第二年就立朱高熾為太子,並且自從靖難時就擔負起監國的重任,這是朱高煦再如何跳脫都獲得不了的待遇,實際上也就承認了朱高熾未來一定繼承大統。朱棣也曾因為朱高煦散播的流言蜚語對朱高熾表示過懷疑,派了禮部侍郎胡濙(就是後來尋找建文帝那位),結果胡“以皇太子誠敬曉謹七事密奏之”,說明朱高熾能經得起最考究禮法的禮部的考驗,印證了他身正不怕影子歪。
最後,說到戰功,朱高煦確實有衝鋒陷陣之猛,但是別忘了,在朱棣大軍支援北平之際,朱高熾率不到萬人的留守部隊,成功堅守抵抗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圍攻,圓滿完成了守家任務。建文帝曾密信朱高熾,許諾封王以起離間,朱高熾政治覺悟極高,連看都不看直接將信轉遞給朱棣,這個覺悟是濫殺平民、言行輕佻的朱高煦所不具備的。
太祖老朱還在世時,尤其注重對兒孫的培養,曾評價朱高熾“孫有君人之識矣”,反觀對朱高煦的印象,“高煦不肯學,言動輕佻,為太祖所惡”,可見連爺爺都能看出兩人的差距,幾乎是朱元璋翻版的朱棣,又怎麼看不出呢?
因此,朱高熾之所以能即位為仁宗,靠的是自身本領過硬,“好聖孫”的說法算是加分項,覺悟極高、有治國之能,這才是他雷打不動繼承人的最根本底氣。
-
7 # 幼安2017
明成祖朱棣在永樂二年就封了朱高熾為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也就是說朱棣在即位不就就確定了自己的接班人,斷了漢王朱高煦稱帝的念想,而且五次讓太子監國,這就是對太子的信任!而反觀明神宗,直到萬曆29年才封朱常洛為太子,此時明光宗都快成年了!明神宗這貨才是真想換太子,換鄭貴妃兒子福王為太子!
回覆列表
明仁宗朱高熾早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就被冊封為燕世子。由於體態肥碩,不善騎射,永樂皇帝不是很喜歡他,而是喜歡比較像自己,又在靖難之中立有軍功的朱高煦。
上圖明仁宗朱高熾,洪熙皇帝
立太子的過程中,朱棣有過猶豫,面對朱元璋立下的“立嗣以嫡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的祖訓,內心很是掙扎。如果貿然立朱高煦為太子,不但冒天下之大不韙,而且等於將自己高舉祖訓而搶奪朱允炆皇位的面目偽裝大白於天下,高舉祖訓,再破壞祖訓,如此大膽的陽奉陰違難以服眾啊!
上圖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
朱高熾被冊封為太子後,保護他太子地位的,大約有幾種因素:第一,他的爺爺洪武皇帝生前對他的肯定,以及他爺爺的“祖訓”;第二,嫡長子的天然優勢;第三,一眾文武大臣出於維護祖訓和正統觀念而對他的擁護;第四,“好聖孫”朱瞻基的崛起,朱瞻基“智識傑出、文武雙全”,深得永樂皇帝的喜愛;第五,太子妃張氏的政治才幹,張氏的精明周全、極盡孝道贏得了公婆的歡心,朱棣誇讚:“此佳婦,他日當承我家。”上圖明獻陵,明仁宗與張皇后葬於此
更為重要的是太子地位的穩固與太子自身的謹慎、忍耐密不可分,還有一點是競爭者漢王朱高煦的出局。永樂十三年(1415),永樂皇帝已經對朱高煦所警覺,發現朱高煦除了磨磨唧唧的不肯去青州就藩,還在軍事上有所異動。永樂十四年(1416),朱棣經過調查後獲知“漢王高煦於各衛選精壯軍士及有藝能者,以隨侍為名,教習武事,造作器械,心益疑之......”。
為防止事態進一步惡化,朱棣開始處置朱高煦,差點把他廢為庶人,經過太子求情才作罷。朱高煦被逐出北京,徙封樂安州。對於太子來說,少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潛在的威脅減弱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