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匠心禪意雕塑藝術

    文學創作是一種特殊的複雜的精神生產,是作家對生命的審美體驗,透過藝術加工創作出可供讀者欣賞的文學作品的創造性活動。

    毛澤東說:“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在這點上說,它們使一切文學藝術相形見絀,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文學創作活動的完成,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從收集材料,到構思,再到寫作,每一步的發展和最終完成都是憑著作者堅強的意志力推動的,每推進一步,都要耗費大量的腦力和精力,沒有強大的意志力根本不可能完成。

    哥倫比亞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馬爾克斯說:“作家的行業是最孤獨的行業,因為他在寫作的時候,沒有人能助他一臂之力,也沒有人知道他究竟想幹什麼。

    文學創作的風格是作者獨特氣質的表現,缺乏創造力的作者,只能追隨和模仿別人,不能創作出為人喜歡又有自己風格的作品。

    文學創作的目的:

    1、個人目的和社會目的。

    個人目的是指對作家個人有益的目的,如自我的實現,排遣憂慮煩惱,提高精神境界,獲得名聲物質利益等。社會目的指對社會群體有益的目的如給讀者帶來愉快,幫助人更好地理解生活,推動社會進步等。

    2、內在目的和外在目的。

    內在目的指在創作活動之內實現的目的,如創作過程中作家抒發了他的情感,表達了他的思想,排遣了他的苦悶等。

    外在目的是在創作之外實現的目的,如給作家帶來了聲望,給社會造成影響等。

    3、有意識的目的和無意識目的。

    有意識目的是指能夠被作者察覺到和意識到的目的。無意識目的指作者意識不到或者察覺不到又確實存在的並在創作中或創作後獲得實現的目的。

    文學創作的特殊性:

    1、文學活動把握的物件是活的整體的人及其生活。

    2、文學創作的直接目的是創造藝術形象。

    3、文學活動的功能是感染人教育人。

    4、文學創作活動運用獨特的形象思維方式進行創作。

    文學創作的形象思維特點:

    1、自始至終的形象運動。

    處於創作狀態的作家,頭腦總是處在對應接不暇、千變萬化的形象的分化組合中,始終都是思索著、體驗著、創造著具體的感性形象。俄國著名作家岡察洛夫這樣描述他創作中的形象運動:“……創作仍在腦子裡進行著,人物就不讓我安寧,總是糾纏不休,做出各種姿態,我聽得見他們談話的片段——願上帝寬恕,我常常感到,這都不是我憑空虛構出來的,而是在我周圍的空間活動著的,我要做的只是觀察和思索而已。”

    2、形象思維的主要運作方式是藝術想象。

    形象思維中的藝術想象主要是幻想和聯想。聯想是指由當前感知的事物回想起其他事物,幻想也不是完全虛幻的空想,而是以記憶表象為基礎,包含著更多的情感和願望因素。藝術想象中的聯想和幻想是羅織在一起的,聯想中有幻想,幻想中有聯想。這種創造性的藝術想象,既顯示了作者巨大的創造力,又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3、情感活動的複雜交織。

    形象思維進入作者的頭腦當中,並不是一個單純的邏輯運思過程,而是整個心靈全面啟用和積極投入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包含著一系列複雜的心理活動,不僅有認識,還有感知,想象,情感和意志。

    文學創作的作家需要具備審美力,是指作家在創作中自始至終充滿著的對美的追求,對美的構想和對美的建造的能力。

    1、審美髮現的能力。

    審美髮現能力是對世界審美的把握能力,綜合觀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情感力,從平凡瑣碎的生活現象中發現美。法國藝術家羅丹說:“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

    2、審美創造能力。

    審美創造能力是在審美髮現能力的基礎之上,最終把審美意象物化為審美的文學作品,審美創造能力擔負著兩項主要的任務,一是審美意象的創造,一是美的形式的創造。

    文學創作也需要造型能力,造型能力是指作家在文學作品創作中,運用記憶中的表象,情感,觀念造成藝術形象的一種建立在其他所有能力之上的整合能力。

    造型能力使全部創作的材料和內容整合為一個完整的統一體,是作家個性心理結構最全面最充分的顯示和表現,一方面充分體現著作家全部的創作天性和個性,另一方面也遵循客觀的外在尺度,是內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完美結合。

    綜上所述,所以說文學創作也是創造藝術美的活動。

  • 2 # 易天書法

    比如書法藝術,書法是語言文字為載體的一種東方特有的傳統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文學作品的道德美和藝術美的融合。

    我們寫出來的文章是用於別人品讀的, 只要品讀就會給人以一定的思想啟發和精神促進。 不管是任何的作品均脫離不開這種過程。 哲學類文章也好,理論性文章也罷。 尤其是文學藝術的作家們創作出來的文學藝術作品, 不僅需要有人來閱讀,而且還要達到讓人愛看,要吸引人, 甚至令人百讀不厭的目的,這是閱讀當中的鐵律。 那麼文學藝術類作品憑藉什麼優勢來吸引人和激發人的興趣和情感呢? 雖然在品讀方面的原因不止一二,最主要的還是依託作品中體現出來的 美, 文學之美美在語言和意境,更深入的去探究它的話,她的美是愉悅心靈的興奮劑;是激發情感的攪拌機;是審視社會的掃描器,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學作品的藝術之美就會淨化人的心智,讓人的品德思想不斷髮生著改變, 最終實現對閱讀者思想精神的滲透和教育,體現出強大的勵志功能。 筆者就文學作品的藝術之美對人的品格修養的作用在此做一個探討。 一、文學作品中的藝術美和道德美 說到美,我們自然會想到很多美的事物和美的人,在談到文學作品的美, 很多人在概念上就會想到文章的藝術性,或叫藝術美方面上來, 有的作者或者評論家會談起藝術魅力。 而實際上,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體現出來的美的,不僅僅是我們感知上認知的東西, 其構成因素是很複雜的, 如果我們能夠綜合看待這種藝術性體現出來的美,筆者認為它至少包括道德美與藝術美兩個方面。 作為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作品是作家經過認真構思而晚場的作品,讀者會在閱讀中看到很多故事情節和精彩的細節,對人的塑造更是用大量的故事情節給予展現,而這些故事和人物形象就代表著作者的某種思想、某種觀點或某種感情取向,這就是作家的創作作品時的藝術表現。 經過作者認真思索過而創作出來的作品,並不是生活中故事的記錄,也不是作家憑空捏造出來的事實, 而是作者經過深思熟慮對現實生活中的某種現象進行了重新認識和審視之後,經過主題建構。 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節的縫綴才完成的整體創造,具有了美學意義的審美功能,正是作家所期待的思想和精神的集中體現。 而這樣創作出來的文學藝術作品中呈現出來的美,很顯然與單純的自然美有著本質的區別, 自然美是外在的美,而文學作品所蘊含著的美則是需要閱讀者認真品讀和思考才能感受到。 當然這種美也不是單純的藝術創造的美,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最主要的原因是創作建構了生動而鮮活的故事,塑造了人們可以經常見到而又常常被忽視的人物形象,這種想象不僅是讓人感到心動的,而且還能夠在人物身上感受到真實和虛偽,Sunny和陰暗、高尚和卑微等,從文學作品中,閱讀者能夠體會到好與壞、善與惡,而這些因素是蘊含在作品中的,不是讀者隨意能夠直接看到的。 正因如此,我們就可以說,文學作品是集中了道德美與藝術美的綜合體。 二、文學作品的道德美與藝術美的融合 對於文學作品來說,道德美不是在藝術美本身中所包含的那種廣義的道德美, 其是屬於文學作品特定內容的道德形態。 當然,具有文學道德和藝術之美的文學作品不是指那些普通的作品,具有這樣潛質的作品,均體現在優秀的作品當中。 如果我們給予一部作品的評價是“美的作品”, 就是我們閱讀它的人對作品歲體現出來的道德美和藝術美的綜合評價。 文學作品的道德美和藝術美是衡量作品價值的標尺, 也是判別文學作品是不是具備這兩種美的出發點, 道德美與藝術美是文藝作品的整個內容對讀者群體的滲透,其傳遞了怎樣的思想,賦予了什麼樣的精神,給人以怎樣的激勵,讓人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這才是衡量文學作品價值的標準。 我們應該清楚,並非只有藝術才給人以美感,世界上物質中的一切具有美感因素的事物都能夠讓人感到美的享受。 花卉是自然界的物質,她能夠讓人感知到它的美,作為藝術形態常常呈獻給人們,讓人能夠體會到美的愉悅。 實際生活中花卉本身並不是做為藝術品而存在, 它知識作為客觀世界中的一種美的物質出現人們的面前。 自然界物質的“花”,他的美來自它的生命,當然與它身上的色彩、形狀、線條有很大關係,這種有機組合方式的美感, 是有物質的材料組成的,儘管具有藝術的美,但並不 /h1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品。 而我們所講的道德則是屬於精神狀態層面的意識, 道德是屬於核心潛質的意識, 人們根本就無法看到它美與不美, 而是要透過感知。 分析、思考、判斷才能體會到,其與藝術是有截然的區別。 在文學藝術作品中,道德美應包括以下三種因素: 即作家描寫的物件(例如人或事件) 中所包含的思想觀點、階級的或政治的傾向以及人的感情、精神的美;也包含著作家在描寫這些物件時所持的立場、觀點或感情、傾向的美, 還包括這些被描寫的物件經過藝術表現以後所呈現出來的形態的美。 三、體現在文學作品中的道德與藝術美 在文學作品中,作家描寫的物件存在著審美意識,需要讀者在閱讀中獲得判斷,例如,作家描寫的英雄人物、愛華人士、正義戰爭、勞動人民等等,他們身上均在作家的意識中是具有美德人物, 而作家選取的內容本身就是感人的, 再經過作家一番藝術表現以後,作品中人物、事件的美感力量就得到了增強。 在有些作品中,作家描寫的物件本身看上去並不美的, 有的由於作家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段的不同,描寫物件就呈現出來醜的事物, 如古典文學作品中的董卓、 秦檜、 容嬤嬤等;現代文學作品中的南霸天、劉文彩、假洋鬼子、等等, 從這些人代表的階級傾向和內在的品質來說, 他們代表了罪惡和醜陋,對於這樣的醜,作家站在正確的立場上,用人物塑造和故事建構的方式揭示他們內心深處的醜道德, 這是作家思想中竭力鞭撻和批判的物件,儘管是體現了他們的醜兒嘴臉,但是就文學作品而言道德美的傾向更加明顯。 這就是文學藝術的能力所在。 同時,因為創作者在藝術刻畫中,符合生活的真實, 同時也屬於具有美感因素的藝術典型, 讓讀者從反面去欣賞人物的形象,那麼這樣的人物就具有道德美教育的藝術物件了。 我們從文學藝術的角度來看,一個作家如果在思想、立場上缺少道德傾向,就會混淆美醜的概念,將富有道德美的人或事塑造成醜的, 將道德品質惡劣的人塑造成美的, 那麼作品根本沒有道德美的傾向。從藝術表現形式看, 創作者如果對於具有道德美的描寫物件在進行藝術描寫上表現的不夠充分,那些具有道德美的事物就無法讓人感到是美的, 相對的那些具有道德醜的人或事件,如果藝術典型化不足,沒有完全對他們醜的實質給予揭露, 很自然會影響到作品道德美揭示程度。由此我們看到,一部文學作品中, 讓人能夠感受到美的不僅僅是藝術美,同時還包括了道德美。 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道德美和藝術美是融合在一起的,如果缺失了哪一種美,那麼作品是不成功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談到文學作品的美, 習慣性地聯想到藝術美, 忽略了藝術的道德美。 在道德素養的形成中,文學作品發揮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不管是哪位作家,無論是哪部作品,都需要接受倫理和道德的檢驗。 。

  • 3 # 請關愛智障少年

    1文學創作和藝術創作一樣,是人類高階的、複雜的、特殊的精神活動。透過文學創造意識對自然現實的直接反映或間接折射,人類在一個不斷髮現美和不斷創造美的精神活動過程中,認識自身,尋求自身的價值,並在肯定自身存在價值的過程中,實現其本質力量。

    2一方面,文學創作不僅生產了精神藝術品,同時也生產了精神藝術品的欣賞者。另一方面,欣賞不僅最終實現著藝術品之創造,同時,反過來,欣賞者的需求、趣味、消費能力也構成人類不同歷史階段上的不同藝術價值圈。

    3文學創作是一種創造活動,藝術欣賞也是一種創造活動。藝術欣賞憑藉著藝術創作的產品而創造性地展開;文學作品作為文學創作活動的成果也就藉助於欣賞活動而存在,而延伸,實現它的生命力。

    4文學欣賞的創造性首先是憑藉文學作品而生髮,所以被稱之為“藝術美”;其次,也表現在藝術欣賞這種藝術美的程式和藝術創作本身的創造程式是相對應又相背反的。

  • 4 # 聲蝶鈺影

    文學作品來自於生活,但是又高於生活,他是一種藝術美的創作,但是所有藝術最終都要回歸於生活。之所以他是一種藝術創作是因為他把生活中的一些有意義,有個性,有代表性的東西,集中表現在一段時期一個或一群人中。那麼藝術美也就體現出來了。這就所謂的無巧不成書,有懸念有意義有美感。

  • 5 # 一品文玩藝術

    文學作品中的藝術美和道德美 說到美,我們自然會想到很多美的事物和美的人,在談到文學作品的美, 很多人在概念上就會想到文章的藝術性,或叫藝術美方面上來, 有的作者或者評論家會談起藝術魅力。 而實際上,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體現出來的美的,不僅僅是我們感知上認知的東西, 其構成因素是很複雜的, 如果我們能夠綜合看待這種藝術性體現出來的美,筆者認為它至少包括道德美與藝術美兩個方面。 作為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作品是作家經過認真構思而晚場的作品,讀者會在閱讀中看到很多故事情節和精彩的細節,對人的塑造更是用大量的故事情節給予展現,而這些故事和人物形象就代表著作者的某種思想、某種觀點或某種感情取向,這就是作家的創作作品時的藝術表現。

  • 6 # 蒼梅

    我們先來分清文學與藝術的關係。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文學是藝術一種,廣義的藝術概念包括文學在內。

    文學藝術又包括語言藝術,表演藝術、造型藝術和綜合藝術等。

    語言藝術又分: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學

    表演藝術:音樂、舞蹈

    造型藝術:繪畫、書法,雕塑

    綜合藝術戲劇:戲曲、曲藝、電影

    詩歌散文戲曲書法等等文學藝術就美好的啊

    創作這些文學之美就是創作藝術之美,廣義的藝術概念包括文學在內。

  • 7 # 如義齋人

    謝邀!過去,人們常用蜜蜂釀蜜來比喻作家的創作過程。因為一切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源於生活,都源於作家對生活甚至生命經過一種特殊的審美體驗,透過精心的藝術沉澱和加工而創造出高於生活的優秀作品。這個特殊的別造性活動又常常被比喻為生孩子,需要經過十月懷胎般的精心準備,充滿了痛苦的煎熬雲快樂的昇華,待到一朝分娩,瓜熟蒂落,一切自有讀者評說。

    法國著名的藝術大師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來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對於優秀的作家藝術家來說,從平淡樸素的生活中發現和挖掘美的特質需要非常敏銳的觀察力,這是“加工”創造藝術美的重要前提。

    在中國,在陝甘寧邊區,在《講話》精神鼓舞下,詩人賀敬之等深入生活中去,從“白毛仙姑”的傳說中挖掘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深刻內涵,《白毛女》的經典性及其意義是《講話》精神的重要體現。

    另外,在中外文學史上,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許多偉大的作家,許多不朽的作品都有過退稿甚至多次退稿的經歷……巴尓扎克、小仲馬、福樓拜等都不曾倖免……

    現代當代文學史上……

    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因為“自由戀愛”的內容與抗戰無關而差點被退回,在彭德懷同志“干涉“下發表後,在抗日根據地起到了豐碑性的推動作用。

    楊沫的《青春之歌》,因為宣揚“小資情調”而被退稿,但發表後,卻成為一代代年輕人前進的動力。

    還有,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因為當法不合時宜的老舊而險被退稿,但是,《平凡的世界》的勵志意義和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又有誰會質疑呢?

    我們無意指責無數默默奉獻辛苦耕耘的諸眾編輯,只是對我們來說,如何更多的最大程度的共享作家“藝術美”的創造成果呢?馬克思說的好“你要想得到藝術的享受,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

    認真讀書,提高自己……

  • 8 # 何必強求

    文學創作是創造藝術美的活動。

    一,文學創造的主體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創造者。

    文學活動與人類物質實踐活動不同,和科學認識活動也不同,它屬於一種價值判斷活動,更具體的說,屬於審美價值判斷的領域(文學活動雖然基本上屬於物質實踐活動的範疇,但它同時也可以反過來影響精神活動。文學創造與科學創造在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上有很大差異)。

    文學活動主要透過對具有審美價值的客觀事物即審美客體的直觀感受、情感體驗,對物件作出審美判斷和評價,並在此基礎上運用文學語言創造出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世界。

    因此文學創造的主體既是美的體驗者,判斷和評價者,又是美的創造者。

    二,文學創造的主體是特殊的藝術生產者 。

    首先,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存在於藝術生產活動中的藝術生產者。文學創造的主體首先必須存在於文學創造活動中,並創造文學產品。文藝理論史上那種把文學主體歸結為單純的“模仿者”的觀點,其根本缺陷就是:要麼成為自然的奴隸,要麼完全從屬與別人,那就不是真正的文學創造者。

    因此,只有處於文學生產活動中並具有主體性的即自由自覺的創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學創造的主體。 文學創造的過程必然包含主體對客體的認識與評價。

    結語:“文學創作創造了藝術美”此言不假。

  • 9 # 劉移求

    文學和藝術創作來源於生活和感知,都具有情感和視覺的聯想關係,文學為藝術美提供了很好的場景與想象的構思基礎,讓藝術能夠很好的發揮真善美的精華;同時文學也是屬於藝術的多種表現形式之一;是把語言當成一種手段來塑造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

  • 10 # 亂世小乞丐

     文學創作是對世界的情緒、情感體驗,都具有直觀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等特點。

    文學創作與其他藝術創造是人對世界的審美活動,是一種具有話語蘊藉的審美意識形態的生產,它建立在對現實世界的真實感受的基礎上,以審美情感去體驗和發現世界的美,並創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讓人從中受到美的陶冶,使人發現世界、認識世界、迴歸世界;它關心人,熱愛人,總是力圖揭示人的豐富性,弘揚人的價值。宗教卻建立在對世界的顛倒的認識和虛幻的唯心主義臆想的基礎上,以虛無的情感去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它透過對神和虛無世界的歌頌把人引向不可知的彼岸,使人忘卻現實世界和否定人自身的價值。顯然,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形態,它雖然常常要藉助於審美形式去征服人,但實質上是要導向超驗的彼岸世界。而文學創造作為一種具有話語蘊藉的審美意識形態生產,則是要導向能充分地體現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世界。

    文學創作特殊的生產

    文學創造是以言語為原料的生產活動。 文學言語不同於一般的科學言語和日常言語,科學話語作為科學領域使用的言語,例如科學論文、研究報告、技術資料等採用的言語,強調嚴謹的邏輯和語法結構,要求說理清楚、概念明確、不注重個人色彩和風格,顯得素樸單純、千篇一律。日常言語由於發生在具體交往中,受到現實人際關係和具體語境的影響,較富於感情色彩和個人風格,但總的來說還是服從於說明的需要。  

     文學言語則往往突破了語法結構和邏輯要求,強調個人感情色彩和風格。它一般不作為說理的手段,而是作為描寫、表現、象徵的符號體系,與普通的言語有一定程度的背離,採用隱喻、暗喻、轉喻、暗示、象徵等形式來反映外部世界,表達主體的情思,甚至刻意追求使用阻拒性言語,因此,文學作品中言語的指涉意義往往不是一眼看穿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哺乳期乳腺膿腫手術後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