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態度的科技知識

    俗話說,“紅得發紫”,古代的紫色為何如此尊貴?

    “紅得發紫”比喻人生顯赫如日中天,為何不用別的顏色來形容呢?其實,這和古代對顏色定義及官服制度有關。

    中國古代把顏色分為正色和間色兩種,正色是指青、赤、黃、白、黑5種純正的顏色,間色是指紺(紅青色)、紅(淺紅色)、縹(淡青色)、紫、流黃(褐黃色)5種正色混合而成的顏色。正色和間色成為明貴賤、辨等級的工具,絲毫不得混用,比如孔子曾說“紅紫不以為褻服”,不能用紅色或者紫色的布做家居時的便服。

    作為間色的紫色本來是卑賤之色,《釋名·釋採帛》:“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 ”但是,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偏偏喜歡紫色。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至於當時5匹生絹也買不到一匹紫色布。武則天當政時期,有一個叫傅遊藝的官員擅長拍馬屁,一年之間自青而綠而朱而紫,時人號為“四時仕宦”。而白居易的著名詩句“江州司馬青衫溼”,被貶官後的詩人只有穿“青衫”的資格。“朱”是正色,“紅”是間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用“紅”取代了“朱”,由“大紅”而“大紫”,比喻官位升遷,“紅得發紫”也是同樣意思。

    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紫色”這種顏色及其難以製作。

    在中國古代,紫色衣服的製作基本上離不開一種叫紫草的植物。紫草根部的汁液可以用來染出紫色的衣服,《爾雅·釋草》中有記載:“藐,紫草。”郭璞加的註釋是:“一名紫茹……根可以染紫。”東亞大部分地區用這種植物把衣服染成紫色,但是染成後顏色易褪,穩固染色很費功夫,所以要染一件紫色的衣服價格不菲。

    物以稀為貴,雖說是間色,但紫色這麼難得,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紫色的地位為什麼後來會提升了。在唐代,三品以上的官員要穿紫色的官服,所以白居易曾有詩云:“紫袍新秘監,白首舊書生。”

    “紫色”在中國的發展也離不開道教的廣泛傳播

    中國古代帝王非常熱衷於天文學,確切地說是星相學。星辰的變化執行被視為人間興衰的象徵和預言。古代的星相官,以北極為中心,於36度之圓周內,區分為3個區域,謂之三垣,即天市、太微、紫微。

    太微為上垣,紫微為中垣,天市為下垣,古代以中為貴,紫微垣共有15顆星,為中天的中心,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又叫“紫宮”或“紫府”。

    關於“紫宮”一名的來歷,《春秋元命苞》中提到:“紫之言此也,宮之言中也,言天神運動,陰陽開閉,皆在此中也。”在中國歷史上,紫色和高貴發生關係遠不止這一例。

    有了“紫宮”的說法後,道家便頻頻出現了有關紫色的代名詞。例如紫縣(代表中國)、紫房(道家稱仙人所居的地方,也稱“紫府”)、紫金丹(古代方士所謂的服之可以長生不老的丹藥,孫悟空在太上老君的丹房裡吃的小藥丸就是紫金丹)、紫皇(道教傳說中的天帝)、紫極(星名,借指帝王的宮殿)、紫雲(紫色雲,古以為祥瑞之兆)。

    傳說道家的創始人老子過函谷關時,關令尹先看到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聖人過關,果然老子便騎著青牛而來。在道家,紫色有吉祥的寓意,這個觀念也被中國古代很多帝王接受,他們皆以紫色為祥瑞之色。

  • 2 # 名人集

    在我們現代人的觀念中,紫色一直是高貴、典雅和神秘的象徵,是很有格調的顏色。然而在遙遠的先秦時代,紫色卻是一種不怎麼高階的顏色。

    中國古代的顏色體系分為正色和間色。正色有五種,分別代指東南西北中,也對應著五行金、木、水、火、土,分別是白色、青色、黑色、赤色和黃色。

    間色是由正色混合而成,一般指紺(紅青色)、紅(淺紅色)、縹(淡青色)、紫、流黃(褐黃色)這五種顏色。

    那個時代的紫色是一種什麼顏色呢?《春秋釋例》有言:“火畏於水,以赤入於黑,故北方間色紫也。”另有一說是青色和赤色混合成了紫色,和我們今天所說的紫色大致類似。

    古時以正色為貴,間色為賤,紫色一向被視為“閒雜之色”。孔子在《論語·陽貨》中第一次提到紫色:“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這番言論的起因大概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特別喜歡穿紫色的衣服。齊桓公喜愛紫色,上行下效,整個齊國都以穿紫色的衣服為時尚,那個時候以顏色來顯示等級的制度已經有些崩壞。

    孔子最推崇周禮,周代尚赤,禮不可廢,棄赤求紫乃天地之不容,禮法之不恕。所以孔子特別討厭紫色,認為它與禮法不和。

    孔子帶起的“惡紫潮”持續了那麼一陣,東漢末年劉熙的《釋名》中記載:“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瑕疵,以惑人者也。”反正在那個時候,紫色是一個沒地位還迷惑人的大“瑕疵”。

    那麼如此低賤的紫色,命運究竟是怎麼逆轉的呢?大概是因為這種顏色很難製作出來。

    在中國古代,紫色衣服的製作基本上離不開一種叫紫草的植物。

    紫草根部的汁液可以用來染出紫色的衣服,《爾雅·釋草》中有記載:“藐,紫草。”郭璞加的註釋是:“一名紫茹……根可以染紫。”

    東亞大部分地區用這種植物把衣服染成紫色,但是染成後顏色易褪,穩固染色很費功夫,所以要染一件紫色的衣服價格不菲。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記載:“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也就是說,當時5件白色的衣服都抵不上一件紫色衣服的造價,其金貴程度可想而知。

    在西方,紫色衣服的造價更高。西方人穿的紫色衣服是用一種貝紫染成的。貝紫是貝的鰓下腺,是一種位於筋肉和內臟中間部分的呼吸系統裡的活性分泌物。該物質不溶於水,可是一旦將它染在布料上,它就會在日光的作用下,由黃變綠,再由綠變藍,最後成為色牢度極佳的紫色色素。

    有關若干染色貝提取1克紫色染料的記錄眾說紛紜,少則300個,多達1萬個。總之,紫色染料很貴。因此,在歐洲中世紀,穿紫色的衣服是王公貴族和僧侶的特權。

    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七世還把她的帆船染成了紫色,死後也裹在紫色的絲綢之中。

    很多國王禁止平民百姓穿紫色的衣服,當然,一般的百姓也買不起。

    紫色在西方是尊貴和權力的象徵,類比中國,物以稀為貴,雖說是間色,但紫色這麼難得,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紫色的地位為什麼後來會提升了。在唐代,三品以上的官員要穿紫色的官服,所以白居易曾有詩云:“紫袍新秘監,白首舊書生。”

    除了價格昂貴之外,紫色在中國的發展離不開道教的廣泛傳播。

    中國古代帝王非常熱衷於天文學,確切地說是星相學。星辰的變化執行被視為人間興衰的象徵和預言。古代的星相官,以北極為中心,於36度之圓周內,區分為3個區域,謂之三垣,即天市、太微、紫微。

    太微為上垣,紫微為中垣,天市為下垣,古代以中為貴,紫微垣共有15顆星,為中天的中心,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又叫“紫宮”或“紫府”。

    關於“紫宮”一名的來歷,《春秋元命苞》中提到:“紫之言此也,宮之言中也,言天神運動,陰陽開閉,皆在此中也。”在中國歷史上,紫色和高貴發生關係遠不止這一例。

    有了“紫宮”的說法後,道家便頻頻出現了有關紫色的代名詞。例如紫縣(代表中國)、紫房(道家稱仙人所居的地方,也稱“紫府”)、紫金丹(古代方士所謂的服之可以長生不老的丹藥,孫悟空在太上老君的丹房裡吃的小藥丸就是紫金丹)、紫皇(道教傳說中的天帝)、紫極(星名,借指帝王的宮殿)、紫雲(紫色雲,古以為祥瑞之兆)。

    傳說道家的創始人老子過函谷關時,關令尹先看到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聖人過關,果然老子便騎著青牛而來。在道家,紫色有吉祥的寓意,這個觀念也被中國古代很多帝王接受,他們皆以紫色為祥瑞之色。

  • 3 # 終隨松柏到嚴霜

    1,紫色是高貴而神秘的顏色,古今中外,紫色從來都是帝王家的專屬。紫色在古人的眼裡,就是一種吉祥的象徵,它可以與代表帝王權勢、富貴的黃色相比。在古代,紫色是高貴的象徵:帝王稱為“紫微星”,皇城稱為“紫禁城”,皇宮稱為“紫臺”,“紫氣”用來指帝王之氣。古代服飾也以紫色為貴,古詩說“朱紫盡公侯”,民間也常用“脫去青衫換紫袍”來指稱某人升官。

    2,帝王都稱自己是天子是上天的兒子,自己則是上天象徵帝王的紫微星下凡所以在古時中國紫色是高貴的顏色也是帝王身上所散發出紫微真氣的顏色。中國古書《奇門遁甲》中就有“紫氣東來”的句子。

  • 4 # hady黃

    在古代九品官制下,按照官位從高到底分別著:紫袍、朱(紅)袍、青(藍)袍、綠袍。當一個家族幾代都為朝廷重臣的稱之為“滿門朱紫”,紅得發紫就是說:已經快離開“朱”這個層次了,快要升到“紫”那一層級了。

    在唐代,官分九品,三品以上穿紫色衣,四品深紅色衣,五品淺紅色衣,六品深綠色衣,七品淺綠色衣,八品深青色衣,九品淺青色衣。著紫穿紅者便是身居高位者,而穿青色衣服者,官卑職微。而老百姓則大部分穿布衣。

    唐代詩人白居易有“江州司馬青衫溼”的詩句,其中就有遭貶後的官職低下的失落感。那些穿紅著紫的達官貴人可以經常出入朝廷。於是,人們便以紅色作為發達的標誌,而達到紫色則是位居三品以上的高官了。故而,人們常以“紅得發紫”來比喻那些官運亨通、仕途暢達的人。

  • 5 # 大海小兵

    1、從服飾的角度來看

    “紫衣”曾經是君王的服飾。根據史料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君著紫色服飾。後來,高階官員的官服多用朱紫色,因此,“朱紫”被用來借指高官。

    2、從居住的角度來看

    中國古代有一批由“紫”構成的詞語,均可以指帝王宮禁、宮廷。例如多出現在詩句當中的紫禁城、紫臺、紫宮、紫庭等詞彙。除此之外,還有“紫殿”“紫閣”“紫闥”“紫闕”“紫闈”等詞語,均指帝王所居之地。

    3、從出行和舉行活動的角度來看

    古代帝王出行有隆重的儀仗,比如用紫色的車蓋,因此,“紫蓋”被用來指帝王車輦。此外,帝王祭祀大典用的祭壇也是紫色的,稱為“紫壇”。

    4、紫色還跟中國本土的道教關係密切

    傳說老子過函谷關之前,守關人看見有紫氣從東而至,沒過多久,老子就騎著青牛而來,守關人便知這是聖人。因此,紫氣被視為吉祥的徵兆。杜甫《秋興》之五中的一句“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描繪的是西王母自瑤池駕臨,老子騎牛西去的祥和畫面。

  • 6 # 胖魚菌

     在生產力低下的中國古代,用於製作衣服顏色的染料以植物染料為主,紫色染料源於紫草的根部,製作困難複雜,使得紫色染料的成本要比其他顏色的成本高很多!因為成本高,所以使得紫色較為貴重。

     

    此外, 中國很早的在古代形成了相對完善的行政官員等級體系,唐朝是透過官員正規服飾的主色調來區分品級。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正式下詔對朝廷不同品級的官員服飾的主色調做出了明確規定,具體內容為:三品以上官員服飾主色調為紫色;四五品官員服飾主色調為緋(紅)色;六品七品官員服飾主色調為綠色,八品九品官員服飾主色調為青色。

    因此紫色在古代顯得尊貴!

  • 7 # 雜談歷史

    “紫”由“糸”和“此”組成,“糸”表示這個字的意思與絲織品有關,“此”表示這個字的讀音與之接近。不過,“紫”字的早期字形跟現在略有區別,金文寫法是“糸”左“此”右,到了篆文以後才逐漸固定為“此”上“糸”下的寫法。

    《說文解字》曰:“紫,帛青赤色也。”“紫”從產生之初就是指紅和藍合成的顏色。今天,這種色彩以“紫紅”“青紫”“玫瑰紫”等形式為人們所熟悉。

    中國古代將青、赤、黃、白、黑視為“正色”,其他顏色稱為“間色”。“紫”作為一種間色,自然難免遭受非議。《論語·陽貨》中記載:“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孔子把紫色與鄭聲相提並論,將二者分別視為高貴的“朱”和正統的雅樂的對立面,好惡之別,溢於言表。

    因此,“紫”常與另外一種間色“紅”捆綁在一起,有所謂“紅紫亂朱”“紅紫奪朱”等說法,體現著雅與俗、善與惡、正與邪的對立。

    然而,由於受到皇權的青睞,“紫”的非正統身份發生了180度大逆轉,很多跟皇家有關的事物都披上了一層“紫”,封建君主的衣、住、行都離不開它。

    從服飾的角度來看,“紫衣”曾經是君王的服飾,例如《左傳·哀公十七年》:“良夫乘衷甸,兩牡,紫衣狐裘。”根據史料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君著紫色服飾。後來,高階官員的官服多用朱紫色,因此,“朱紫”被用來借指高官,例如白居易《偶吟》:“久寄形於朱紫內,漸抽身入蕙荷中。”

    從居住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有一批由“紫”構成的詞語,均可以指帝王宮禁、宮廷。例如唐代皇甫曾《早朝日寄所知》:“長安雪夜見歸鴻,紫禁朝天拜舞同”中的“紫禁”。

    杜甫《詠懷古蹟》之三:“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中的“紫臺”。明代何景明《昔遊篇》:“三千豔女羅紫宮,傾城一笑揚雙蛾”中的“紫宮”。白居易《驃國樂》:“德宗立仗御紫庭,黈纊(tǒukuànɡ,黃綿製成的小球,加在冕的兩旁,表示堵塞耳朵,不妄聽是非或不義的言語)不塞為爾聽”中的“紫庭”。除此之外,還有“紫殿”“紫閣”“紫闥”“紫闕”“紫闈”等詞語,均指帝王所居之地。

    不過,這裡的“紫”並非代表具體的顏色。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將星空分為所謂“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其中,紫微垣居於中央,是古人心目中天帝的居所。而人間的皇帝自稱“天子”,天子居住的地方也就有了“紫禁”“紫臺”“紫宮”等一系列稱呼。自然,作為明、清兩代皇宮的北京故宮,其“紫禁城”之舊稱,也是與此一脈相承的。

    從出行和舉行活動的角度來看,古代帝王出行有隆重的儀仗,比如用紫色的車蓋,因此,“紫蓋”被用來指帝王車輦。例如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陪龍駕於伊洛,侍紫蓋於咸陽。”此外,帝王祭祀大典用的祭壇也是紫色的,稱為“紫壇”。這就是李白《擬恨賦》“握瑤圖而倏升,登紫壇而雄顧”中“紫壇”一詞之所指。

    紫色還跟中國本土的道教關係密切。傳說老子過函谷關之前,守關人看見有紫氣從東而至,沒過多久,老子就騎著青牛而來,守關人便知這是聖人。因此,紫氣被視為吉祥的徵兆。杜甫《秋興》之五中的一句“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描繪的是西王母自瑤池駕臨,老子騎牛西去的祥和畫面。

    可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紫色雖非正色,卻由於它跟帝王、聖人、神仙的緊密聯絡,而被賦予了神秘、富貴的氣質,成為一種祥瑞、沉穩、莊重的色彩。

  • 8 # 儒姐在北京

    “大紅大紫”和“紅得發紫”都是比喻人生顯赫如日中天,那麼為什麼不用別的顏色來形容,而非要用紅色和紫色呢?這跟中國古代對顏色的定義以及官服制度密切相關。

    中國古代把顏色分為正色和間色兩種,正色是指青、赤、黃、白、黑5種純正的顏色,間色是指紺(紅青色)、紅(淺紅色)、縹(淡青色)、紫、流黃(褐黃色)5種正色混合而成的顏色。正色和間色成為明貴賤、辨等級的工具,絲毫不得混用,比如孔子曾說“紅紫不以為褻服”,不能用紅色或者紫色的布做家居時的便服。

    作為間色的紫色本來是卑賤之色,《釋名·釋採帛》:“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 ”但是,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偏偏喜歡紫色。

    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至於當時5匹生絹也買不到一匹紫色布。

    齊桓公看到這種現象十分擔心,於是管仲勸他不要再穿紫衣,“三日,境內莫衣紫也”。

    然而,齊桓公始創的這個傳統卻流傳了下來,南北朝時期創立了五等官服制度:朱、紫、緋(深紅色)、綠、青。以唐代為例,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四品著深緋色,五品著淺緋色,六品著深綠色,七品著淺綠色,八品著深青色,九品著淺青色。

    武則天當政時期,有一個叫傅遊藝的官員擅長拍馬屁,一年之間自青而綠而朱而紫,時人號為“四時仕宦”。而白居易的著名詩句“江州司馬青衫溼”,被貶官後的詩人只有穿“青衫”的資格。

    “朱”是正色,“紅”是間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用“紅”取代了“朱”,由“大紅”而“大紫”,比喻官位升遷,“紅得發紫”也是同樣意思。

  • 9 # 騎鯨牧海

    中國古代崇尚紫色,是因為紫色是尊貴和祥瑞的象徵。有句成語叫做“紫氣東來”,這裡的紫氣代表的的就是祥瑞之氣,而民間逸聞野史中提到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也往往是“紫氣祥雲繚繞”。

    還有古代的官員,只有位極人臣、功勳卓著者才有資格賜穿紫蟒袍。古人向來認同“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點,而讀書的最終目的也就是出仕為官,做官能穿著紫蟒袍,代表著仕途的巔峰,不但能夠一展抱負,更能光耀門楣、名垂青史。

    另外古代時,無論東、西方,紫色的漂染都極為不易。中國古代用來染布的紫色染料主要來自一種叫做“紫草”的草本植物根部,衣物布料上色往往要反覆漂染十多次才能成功,而且染出的顏色容易揮發分解。

  • 10 # 麻衣白髮

    紫色其實並不是在一開始就是一種尊貴的顏色的。在先秦時期,紫色作為間色,並不被大眾所喜愛,人們認為紫色並不那麼高貴。而且由於在春秋時期,孔子在《論語·陽貨》中提到紫色:“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因為當時的齊桓公特別喜歡穿紫色的衣服,上行下效,整個齊國都以穿紫色的衣服為時尚,所以那個時候以顏色來顯示等級的制度已經有些崩壞。而孔子最推崇周禮,周代尚赤,禮不可廢,棄赤求紫乃天地之不容,禮法之不恕。所以孔子特別討厭紫色,認為它與禮法不和。 而由孔子帶來的這股“惡紫潮”持續了很久。而在那個時期紫色還沒有那麼高的地位。

    而紫色變的高貴的原因大概是從唐代的規定三品以上官員穿紫色朝服,四品深紅,五品淺紅,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紫”晉升到“紅”之上了。“紅得發紫”是已經快離開“朱(紅)”這個層次,要升級到“紫”那一層了。而白居易也曾有詩言:“紫袍新秘監,白首舊書生。”而唐代將紫色變的尊貴應該主要有兩層原因:

    一是紫衣的製作代價極其昂貴。只有紫草根部的汁液可以用來染出紫色的衣服,《爾雅·釋草》中有記載:“藐,紫草。”而郭璞加的註釋是:“一名紫茹……根可以染紫。”而東亞大部分地區用這種植物把衣服染成紫色,但是染成後顏色易褪,穩固染色很費功夫,所以當時的紫色成衣極其少見,物以稀為貴,所以紫色的地位也變得高貴了起來,而且由於外來文化的衝擊,導致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轉變。

    二是因為唐朝尊老子為祖先,奉道教為國教,採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唐高祖規定“道大佛小,先老後釋”,唐太宗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蒐集晉魏時期隱流、秘傳的道書,普傳大道。唐高宗尊奉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而紫色在道教中象徵祥瑞和富貴。相傳道家的創始人老子過函谷關時,關令尹先看到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聖人過關,果然老子便騎著青牛而來。在道家,紫色有吉祥的寓意,而後來這個觀念也被中國古代很多帝王接受,他們皆以紫色為祥瑞之色。這也是後來紫色變得尊貴的原因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不愛學習也是一種“病”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