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紫翹

    蘇 軾:前赤壁賦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⑵,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山,徘徊於斗牛之間③。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④,凌萬頃之茫然⑤。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依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⑥,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⑦,東望武昌⑧,山川相繆⑨,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舶艫千里⑩,旌旗蔽空,釃酒臨江⑩,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⑫,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⑬,不知東方之既白。

    【註釋】

    ① 此篇一名《赤壁賦》,因為不久又作過一篇,所以稱此為《前赤壁賦》,後篇稱《後赤壁賦》。赤壁:湖北省境內沿長江有五,著名的有二:一為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用火攻計大敗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省蒲圻縣北,長江南岸(舊屬嘉魚縣);一為蘇軾所遊的地方,在今湖北省黃岡縣。賦,文體名。

    ② 既望:最古以陰曆每月的十五、十六日至二十二、二十三日為既望。後來,陰曆十五日為望,望後一日為既望。

    ④ 一葦:比喻小船如一片葦葉。如:往。

    ⑤ 凌:越過。

    ⑥ 愀(qiǎo巧)然:憂愁的樣子。

    ⑦ 夏口:古地名,即今武漢市的漢口。地當夏水(漢水下游的古稱)入長江處,故名。

    ⑨ 繆(jiōu了):盤繞。

    ⑩ 舳(zhú逐)艫(lú盧):指船尾和船頭。這裡指大的戰船。

    ⑪ 釃(shī師):本義為濾,這裡是“斟”的意思。

    ⑫ 蜉(fú浮)蝣(yóu油):一種微小的昆蟲,夏秋之交,生於水邊,只能活幾個小時。

     ⑬ 枕藉:枕頭和墊子。此處作動詞用,枕枕頭和睡在墊子上。

    【品讀】

    蘇東坡分別寫於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日的《前赤壁賦》和《赤壁賦》,堪稱文學史上經典作品,極具欣賞意義和研究價值。

    貶謫黃州三年有餘,東坡先生雖然已融進了這片山水中,收穫了情誼萬千,更是創作出大量優秀文學作品,但是,作為一位“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的團練副使,無疑是一種變相的管制生活,拘謹、約束、尷尬、無聊,因而他的內心是極度寂寞、彷徨、委屈的。還好,地方官員傾慕其才華,任由他縱情山水,恣意而行。

    這篇《前赤壁賦》就是在此期間的作品。文中記敘了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經歷和感受,“風”與“月”作主景,“山”和“水”加輔以,有美酒暢快痛飲,有歌詠隨興而起,有洞簫應景而響,一幅月朗星高、天高地闊的遼源浩淼盡收眼底,讓人情懷滿志,頓生感慨。一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道出了此刻當下的心內闌珊,遙想當年的“三國”“曹操”“赤壁”,多少英雄人物,多少風雲變幻,不是都化作了往事如煙嗎?作者筆下輕輕一挑,主旨應聲而來,關不住的政治失落和生命落寞,一覽無遺地敞開在天地間呢。不過,世間萬事萬物皆有來去、皆有歸屬,皆有使命,這便是自然氣象,難以阻擋的發展變化和程序。由此可見東坡先生曠達、豪情、泰然的人生情懷和生命境界。

    文章巧妙地運用了賦體主客問答的形式,有力地表現出作者的感情起伏和矛盾心理變化過程。將寫景、抒情、說理分佈得體,各有側重。且寓情於景,寓理於事,借景、事以明理,使得情、景、理渾然一體。

    全文揮灑自如,行雲流水,波瀾起伏,是一篇不可得多的引人入勝的山水佳作。

  • 2 # 老馬識途183228897

    賦體,就是駢體,講究鋪排。本文雖屬駢散結合,但既然是‘’賦‘’,那麼,把欣賞重點放在‘’賦‘’的成分上面,對於我們理解本文,幫助會更大。今擇其一、二,稍做解釋。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傾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因為‘’縱‘’,故有御風之感,因為‘’凌‘’,故有‘’遺世‘’之態。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泣——。‘’

    ‘’其聲‘’:一言聲之悲,一言聲之悠,一言聲之效。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囑。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傲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漁樵‘’,即下文蜉蝣一句也。‘’相囑‘’,即下文一粟一句也。

    ‘’蜉蝣‘’,故有下文‘’須臾‘’也,羨‘’無窮‘’也。(此處撇去一粟,單承)

    不想‘’須臾‘’,則下文做‘’飛仙‘’而‘’抱明月‘’也。(仍是單承)

    以上幾處,都講鋪排,這是‘’賦‘’的靈魂所在。

  • 3 # 發而為聲聲可聽見088

    自蘇軾《前赤壁賦》問世以來,千百年感動了無數後來的讀者,人們普遍把它 當做必備的精神食糧。而蘇軾也真不愧是一流的烹飪高手,《前赤壁賦》就是他精心製作的千古流傳的聲,色,形,香俱全的美味佳餚,他目以色為食,耳以聲為食,鼻以香為食,口以味為食,身以觸為食,意以法為食。把明知是假赤壁,假古戰場,其實真當做他心靈深處地真赤壁,真戰場。他要這精神心靈的戰場,有力回答那些愛他的人,恨他的人,告訴他們自已,遠貶黃岡三年多來過得如何?自己如何對待,又如何昇華與提高自己的,等等疑問。藉此次有意一遊,寫《前赤壁賦》先做第一階段回答。這是一篇散文賦,這又是篇散文哲理詩。作者雖適當使用押韻的方法和駢偶的句式,儲存賦體的特點,另一方面突破了賦體的種種束縛,創造性使用散句,句子參差錯落,且把情、景、理三者水乳交融在一起,渾然天成。詩情畫意,理趣一禪機,洋溢其間,採用主客問答形式,抑客揚主,客主兩忘,客即是主,主即是客,行雲流水之間把作者由悲而喜,悲喜交加的轉變過程一瀉於文。此時此刻此地的東坡先生經過此番劫難以後他更多地轉向了道佛二家,從中尋求精神與肉體與解脫與安放。再謝悟空大師電邀。

  • 4 # 楓葉173

    (赤壁之戰是指三國時期於湖北省赤壁市西北的長江流域孫權劉備兩家以火攻的戰術以少勝多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也是三國鼎立的開始)。

    而多少年後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乘一精緻的小船,邊遊玩邊飲酒吟詩,邊吹拉彈唱,這是怎樣的愜意呀?

    甚至到了夜晚月亮升起時也不歸去,就任那小船在霧氣茫茫的江面上隨波逐流,這是何等的超然物外的感覺呀。

    當聽到友人洞簫嗚嗚作聲時蘇軾問這是何曲?為何如此悲涼?而對方用當年曹操的一首“‘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作答。

    這才讓蘇軾想起這不是曹公的詩那?這赤壁下的江面不正是曹操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嗎?

    當初曹操勢大力雄,麾下的戰船延綿千里,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而今天又在哪裡呢?何況我與你這渺小的捕魚砍柴之輩呢?

    因此他感嘆人的一生的短暫,羨慕長江沒有窮盡,日月永不停歇的輪轉。

    但他又想到難道人的不滅的靈魂不也是如萬物同樣無窮無盡嗎?幹嘛非得去羨慕那無窮盡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呀?

    蘇軾與朋友這樣想著便不再悲嘆人生苦短了,而是高興起來,接著推杯換盞直至喝醉,便將酒杯一推碗筷一擱相互枕睡著了。

    而我本人認為這前赤壁賦中蘇軾最好的一句話是:”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多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這些都是造物主的賜予,你我儘可以一起享用”。

    蘇軾開闊的眼界,哲學的思想,天人合一理念真是令人讚歎!

    《前赤壁賦》

    壬戌之秋1,七月既望2,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3,水波不興4。舉酒屬客5,誦明月之詩6,歌窈窕之章7。少焉8,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9。白露橫江10,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1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12,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13,羽化而登仙14。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15。歌曰:“桂棹兮蘭槳16,擊空明兮溯流光17。渺渺兮予懷18,望美人兮天一方19。”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20。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21,如泣如訴;餘音嫋嫋22,不絕如縷23。舞幽壑之潛蛟24,泣孤舟之嫠婦25。 蘇子愀然26,正襟危坐27,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28?”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29,東望武昌30,山川相繆31,鬱乎蒼蒼32,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33?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34,舳艫千里35,旌旗蔽空,釃酒臨江36,橫槊賦詩37,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38,駕一葉之扁舟39,舉匏尊以相屬40。寄蜉蝣於天地41,渺滄海之一粟42。哀吾生之須臾43,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44。知不可乎驟得45,託遺響於悲風46。”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47,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48,而卒莫消長也49。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50;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51,而吾與子之所共食52。”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53,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53,不知東方之既白。

  • 5 # 風荷清圓

    個人見解 :賞析宋代蘇軾《赤壁賦》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一一此文作於蘇軾被貶黃州之時。首段交代了時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即農曆每月的十六日)地點“赤壁之下”,人物“蘇子與客”(有一種說法,說這個“客"是作者虛構的,後文蘇子與客的對話是蘇軾內心掙扎鬥爭的外化)活動“泛舟遊”“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筆墨重點則是景物描寫和體驗上。其中有清風、水波、月、白露、水光,這些意象有機結合,構成了一幅明月秋江圖,意境清靜朦朧。主人公置身美景,任由小船在茫茫江上隨風飄蕩,似御風而行,頗有超然欲仙之感,心情愉悅。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一一第二段首句承上啟下,因夜遊之樂而忍不住高歌一曲。這歌詞出自《楚辭》,所謂“香草美人以喻君子”,聯想此刻作者被貶的處境“望美人兮天一方”定包涵遠離朝堂、志不得伸的鬱悶。那位吹洞簫的客應是“我”的知音,他洞悉了我的內心,所以當他“倚歌而和之”時,曲調是如此的悲涼。此處運用博喻即連用5個比喻,另加想象、誇張,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樂曲的哀婉悲悽。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一一從第三段起文章轉入對話,由寫景轉入描事抒情。此段可從“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處分為兩層。前一層追古,由眼前景聯想到孟德詩,由赤壁之地勢聯想到孟德之事;後一層述今日“吾與子”之平凡渺小境況。今昔對比表達了對宇宙永恆的歆羨,人生短暫的悲嘆。此段中“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等都是高考考過的名句。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一一面對客的悲憫感懷,蘇子巧妙開解。他先以水、月為例,從變與不變的兩個角度出發,闡釋了“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的哲理,不禁讓人聯想起唐人張若虛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春江花月夜》”句,頗具辯證色彩,足顯作者的睿智與曠達。既然已無所謂永恆與短暫,且“天地之間,物各有主”(此句暗含人生亦有命強求不得之意)不若“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李白《襄陽歌》”,耳得目遇即可享之,遙應開頭,表達了寄情山水、隨緣自適的思想情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一一尾段呼應開篇,回到夜遊赤壁之本事。全文由樂而悲轉而又樂,情感一波三折,在這波折中,我們更進一層地體味到了蘇軾的灑脫。

  • 6 # 清水滴竹9809

    蘇軾《前赤壁賦》寫作者貶黃州後秋夜泛舟赤壁的遊歷感慨,採用鋪張的寫法和主客對答的形式,注重文采和音調的和諧,都體現了賦體的藝術傳統,但它在語言.上的總的特色是散文化的,因而又與漢賦、六朝小賦有質的區別,具有宋代文賦的典型特徵。賦的第一段以清麗之筆寫長江夜遊,意境優美,引人入勝。三國赤壁之戰是膾炙人口的故事。黃州赤壁磯兀立江畔,傳說是當年群英鬥智的古戰場。賦寫元豐五年七月十六日秋夜作者和友人乘船遊於赤壁之下,清風輕輕吹來,江面無波。朋友間飲酒誦詩,悠然自得。一會兒,月亮從東山升起,在夜空徘徊。放眼望去,江上籠罩著一片白茫茫的水氣,天邊水連天天連水。遊船像光片葦葉,任其飄流於無邊無際的萬頃江水之上。當船快行時,浩浩蕩蕩,像凌空駕風而飛;人在船_上飄飄然,像擺脫人間拘束成仙飛昇。以下幾段寫樂極生悲,俯仰古今,感慨人生,在曠達中得到解脫,曲折地反映了無辜遭貶的苦悶和自慰的思想活動,寫景、說理、抒情,都具有這樣的筆力。整篇作品像優美的散文詩,堪稱宋代文賦的上乘之作。

  • 7 # 發現歷史

    蘇軾是一個天才,無論什麼事情,他總能記錄下來,用藝術的形式,有時即使很小一件事情,他也能看出其中的大道理來。就像那首《定風波》。他在每一個時間的節點,都能泰然處之,無論是朝堂還是鄉野。而今天他過著流浪式的生活。這就是他在黃州的時光。可是他依然寫出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還有一篇《記承天寺遊記》這樣的絕世妙文。當然仇家因羨生妒也是不無道理。

    這兩篇寫得太好了,它也可以說是描寫性的散文詩,其實又是賦體。他用數百字,就把人在宇宙中的渺小的感覺寫出來了,但是又沒有止於此,他又把人在這個紅塵生活裡可享受的大自然豐厚的賜予教給人們,教給人們怎麼學會生活,看待世間的一切。

    人生在這個宇宙中,很渺小,表現的正像中國的山水畫,山水的細微之處,不易看出,因為已消失在了水天的空白中了,而人也一樣渺小,正如山水的細微。

    那是仲夏七月十六之夏夜,清風江面上緩緩吹來,平靜無波,東坡與朋友道人楊世昌吟詩,明月一輪於東山之上,白霧籠罩江面,水光霧氣相接,二人在小舟之上,船在霧中行,只覺得天上一般。二人開始唱歌,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餘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東坡的朋友善吹簫,開始吹起來,餘間嫋嫋,細若遊絲。另一個船上的寡婦竟聞之而泣,水中的魚也為之感動。蘇東坡問朋友為何如此之悲,他說,你還記得赤壁發生的往事嗎?那戰船,自江陵順流而下,曹操也是個詩人,還作過“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些英雄,而今安在?今天晚上,你我無拘束,駕一葉扁舟,一杯在手,享此一時之樂,而我們不啻宇宙中的一蚊蠅,滄海中的一沙礫。人在瞬息之間,即化為虛幻,還不如江流之無盡,時光之無窮。我真願挾飛仙而遨遊於太虛之中,飛到月空而長生不返。

    蘇軾說,你看水和月,水不斷流去,可是水依然在此,月亮或圓或缺,但是月亮依然如故。你若看宇宙之中的變化,沒有經久不變的,何曾有片刻的停留。可是你若是從宇宙中的不變化方面來看,萬物和我們人都是長久不朽的。我又何必羨慕這江水呢?再者,宇宙之中,物各有主,把不屬於我們的據為已有,又有何用?只有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是供人享受的。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你儘可以享受就是最好的了。

    蘇軾正是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他的一生很快樂,很充實。

  • 8 # 名落侃山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前赤壁賦》蘇軾

    吾輩年幼之際皆背誦此文,彼時不識命運之多舛,亦不知人生之苦短。誦此詞句若有共鳴之情,必患“中二”之疾。無不由無病呻吟而始,至同桌鄙之而終。

    此時早過而立時,少年變作童孺父。偶復邂逅此文,閱數回亦不能止。唯感冰意侵骨,寒風拂背。遙想當年蘇軾,雖懷狀元之才,亦被貶謫黃州。夜泛舟於赤壁,舟上亦有一客,客為何人?吾以為,客號東坡。無官、無財、無燈、無火,此為蘇軾。有風、有月、有歌、有酒,此為東坡。無時渺滄海之一粟,有時物與我皆無盡。或有或無,惟心境爾。然何以洗盞更酌,杯盤狼藉,安臥於東方既白?有也。

  • 9 # 潤物細無聲201

    這是一篇散文賦,這又是篇散文哲理詩。作者雖適當使用押韻的方法和駢偶的句式,儲存賦體的特點,另一方面突破了賦體的種種束縛,創造性使用散句,句子參差錯落,且把情、景、理三者水乳交融在一起,渾然天成。詩情畫意,理趣一禪機,洋溢其間,採用主客問答形式,抑客揚主,客主兩忘,客即是主,主即是客,行雲流水之間把作者由悲而喜,悲喜交加的轉變過程一瀉於文。此時此刻此地的東坡先生經過此番劫難以後他更多地轉向了道佛二家,從中尋求精神與肉體與解脫與安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馬雲正式卸任阿里董事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