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小賢歷史解說

    南北分卷,是"在固定的資源面前,按照地區為主要指標兼顧人口進行分配,可以有效避免因為經濟和人口因素產生的不公平性",就是將南方人和北方人不放在同一套考試系統裡,南方人在北方人在各自的系統裡搏殺,將和全國讀書人競爭的模式轉變為同鄉競爭模式,這創造了較為公平的競爭環境——相同的經濟水平、教學質量,這就是一種平衡了。

    也許乍一看,南北比例不一致,好像是一種不合理,但我們也要看一下考生基數。宋朝時期,南方人口就超過了北方,明朝人口只多不少,如果將考生數和人口數按比例同步增長的話,南方的考生人數多,那麼錄取比例也該大一點,畢竟南方教育水平、考生質量高,比例小的話,太多優秀的人沒法進入國家機關,無法發揮人才力量,對於國家而言是一種巨大的損失。更直接點說,社會需要精英,是要儘可能的平衡,但不是因此就招收太多平庸的人,這樣無異於慢性自殺。

    類似現在高考,有全國一卷、二卷、三卷、江蘇卷、上海卷等,這就是地區區別。江蘇經濟發達,學生水平高,但也要區分出個一二來,簡單的會導致拉不開,因此,江蘇卷就成了變態,但也要平衡一下西部不發達地區,就有了三卷。

    雖說在社會經濟等,現代和明朝已有了很大區別,但考試作為一個千年問題,仍是值得舉一反三、類比的,這裡就借福建省和河南省來談一談。福建省南方,河南省北方,但現在都用一卷。但是南方考生數量少,遠不及河南省,但河南省學生質量高,但是由於各省的一定自我保護上,福建高校多,錄取本省人數相對的也多。對比河南省,本省能夠消化的人數不多,外省吸納人數也少,這樣導致很多河南考生"落榜",不是無能,而是不能。因此明朝的比例還是有一定讚賞之處的,它這是相當於將所有的高校看成國家的朝廷,統一一體,而非現在置於各省之下,那麼按照人口比例下,很多河南考生就可以有出路了。

    世界上就沒有絕對的公平。南方"死亡組"優中選優,這種更加精英化的殘酷選拔裡,對個人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在廝殺中出來的才是國家需要的,能夠脫穎而出的才是真正的人才。

    不論是在南卷,還是在北卷,金子就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固然會有犧牲品,但這是針對個人考生而言,但從國家宏觀角度來說,這是統籌兼顧的好辦法。

  • 2 # 流年往史

    首先,來講一下何謂南北榜及南北榜事件的發生背景。在明朝洪武三十年的科舉考試之時,發榜以後發現被錄取計程車子籍貫皆是南方之人,北方的學子無有一人上榜,稱之為南榜。

    落第的北方士子情緒激昂略有不忿,在朝堂之中的一些北方的鼓動之下,落第的北方舉人聯名上告說考官有徇私舞弊之嫌,朱元璋命人複查之後增錄北方學子,因榜單上皆為北方學子,又稱之為北榜。

    南北榜事件是明朝時期科舉史上的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它開啟了明朝南北取士的先河,即由全國統考劃分為了地域分靠。也及時學霸榜和學渣榜,使得因地域因素而造成計程車子之間的競爭力控制在一個可接受的範圍之內。由於但是南方較為的富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與南方不可同日而語,實事求是的講,可是南方的一個秀才的水平比北方的一個舉人還要高,這一如城市學生與農村學生的差距,這是事實。

    所以說,南北榜事件的發生於科場舞弊案沒有半毛錢的關係。況且,當時也是天下初定,出於全國政治平衡的考慮而被朱元璋利用而將矛頭對準江南地主階級的一起政治事件。

    這一事件體現了朱元璋籠絡北方寒士的懷柔與打擊限制江南地主的決心,體現了全國一面旗的政策,弱化了地域之間的衝突與矛盾。但是也為後世肆虐猖獗的鄉黨派系的產生埋下了禍根。

  • 3 # 勇哥生活秀

    朱元璋起家是在南方不假,但是搞“南北榜”時候的明朝,已經是一個大一統的全國性政權,手底下的子民不只是南方人,還有北方人。   科舉是什麼?科舉是皇帝用來籠絡人心的手段,是social ladder(社會階梯),普通士子要能看得到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哪怕這個機會只開了一個很小的窄縫,也會擠破頭了去往裡鑽。   而南方在那個時候長期以來,經濟發達,教育水平高,北方已經喪亂多年,文明有所退化,如果“全國一張卷”,放任南方士子佔去絕大多數名額,北方士人該怎麼想?   作為南方士人,可以不去想,但是作為皇帝,作為統治全國的皇帝,不得不去考慮這個問題。   作為一個大一統的政權,需要從全域性的角度看問題,這就是個立場、角度的問題。這種思路和解決方式一直保留在後世的科舉制度中,甚至不只科舉制度中,一直在現在的高考制度中,都能看到這種傳統。   製造南北兩榜,還不是因為科場舞弊案!不能光說朱元璋的錯。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南方土子清流多。非議朝廷,是這幫自恃才高八斗的儒生的拿手好戲。朱元璋是馬上皇帝,最煩文人對他指手劃腳,因此借考試作假大作文章,趁機打壓學子勢頭。   二,北方此前不吃香,藉機調整。朱元璋如此做,心裡並非對北方就青睞,而是為了表示改革決心,是為了推行自己的皇權,告訴大家,天下是皇帝的,不是文人的,皇帝有權做任何事!

  • 4 # 明析歷史

    明朝的南北分榜,在當時看來是非常正確的決定。

    南北分榜的歷史背景:洪武30年(1397年),朱元璋讓翰林學士劉三吾主持科考,結果釋出榜單的時候,錄取的51名進士全系南方人,北方1個人都沒有,因此被北方士子舉報。此次事件之後,朱元璋重開科考,最終創立了南北分榜的制度。另外還大開殺戒,殺了劉三吾等人。

    劉三吾到底有沒有舞弊呢?從史料來看,應該沒有,朱元璋最後也沒有找到證據,還是藉著“藍玉案”處死劉三吾。劉三吾78歲的老人,仕途已經沒多少空間,根本沒必要舞弊,而且朱元璋是出了名的心狠手辣。

    為什麼朱元璋要開南北榜?

    當時的背景是,北方從南宋開始,就長期處於草原民族的統治,而幽雲等地更是脫離中原文化500年。從文化實力看,遠遠落後南方,南方自宋代以來就保持了良好的讀書氛圍和文化底蘊。北方從唐末開始就戰亂不斷,到明朝初期,人口只有全華人口的22%,士家大族早已被屠殺殆盡,曾經華夏文明的誕生地,人口稠密的河南省只有257萬人。在當時的條件不,北方人的讀書實力絕對差南方一大截,51名進士都是南方人也是可能的。

    如果朱元璋不借此事重開南北榜,會怎麼樣?從此明朝的官員全是南方人,北方人全無出頭之日,這對於剛剛“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明朝來說,是非常危險的,北方百姓會對明朝離心離德,反而思念蒙元,畢竟蒙元在草原還有著不小的勢力。

    政治家要站在最高點總領全域性,平衡勝過公平。朱元璋作為皇帝,就必須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問題,南北的文化割裂已經很長時期,必須讓北方士人融入到華夏文明當中。北方不是不會讀書,山東就是孔孟之鄉。只是幾百年的戰亂,大量的人口被殺,導致了文化的衰弱,科舉取士正是恢復北方活力的刺激手段。所以,本應該追求公平的科舉,最終不得不讓位於全域性的平衡,我覺得這無可厚非。

    南北榜對後世的影響?

    明朝開創南北分榜後,北方士人有了上升通道,增強了全國的人心凝聚力,而且滿清入主中原後,還增加了旗人的名額,影響到現代。本人認為,主要影響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國家大局需要,穩定大於公平。從朱元璋開始,大量的統治者強化這個邏輯,如果沒有穩定的人心和民族凝聚力,公平只會是鏡中花、水中月。國家都分裂了,科舉取士又有什麼意義呢?科舉不就是為了穩定的統治嗎?

    另一方面,後世幾百年的分榜成為制度。說白了,中國這麼大,各地的經濟、文化水平相差較然而,不可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如果追求的絕對的公平,少數民族怎麼辦?所以,後世幾百年都有大同小異的分榜。滿清給蒙古、滿人一定的名額,現代則是分省高考,異曲同工。

  • 5 # 醉裡看風雪

    明朝南北分榜對明朝直接的後果就是,地域間士子當官後拉幫結派,黨爭導致明朝覆滅,後世來說,卻也促進了南北經歷的長期戰亂後文化上的互相融合,也維護了國家統一。

  • 6 # 何以知世

    這個事情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教育的公平性,讓教育資源沒有那麼好的北方也有了更大的成功的機會,就跟高考各地的分數線不相同一樣,絕對的公平就是不公平了。

    南北分榜這個事情是從朱元璋時期的南北榜案開始的,洪武三十年春榜錄取51人全是南方人,又因為主考官劉三吾是南方人,落第的肯定不服氣啊就告上去了。在六月朱元璋親自主持考試又錄取了六十一人全部都是北方人,被稱北榜從此開了明朝分南北取士的先例,直到洪熙帝也就是朱棣的兒子明仁宗的時候成為定製,以後都是分南北榜取士。

    其實不管劉三吾等人是否舞弊了,其實這場案件是朱元璋借題發揮來削弱南方士族力量的一種方法,因為江南文盛,一個家族甚至出現好幾個進士這樣的家族傳承不絕,地方力量太過於強大中央更難以掌控,要知道古代朝廷的命令只能到達縣,縣令想要做什麼事情都得有這群士紳首肯要不然啥都做不成,所以這個事情朱元璋做的還是很不錯的。

  • 7 # 只道天涼好個秋

    在正式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得了解兩個重要人物:大明王朝的締造者朱元璋以及涼國公藍玉。

    朱元璋的事蹟我們就不用過多介紹,關於他的書籍和資料網上一搜就有一大堆。

    我在這裡主要強調一下他的出身:朱元璋,出生在安徽鳳陽一戶貧苦農民家中,從小給地主放牛為生,對於學習,可以這麼說,在他入皇覺寺為僧之前,書上的字認識他,他卻不認識字。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在他走上“造反”這條一黑到底的路時,朱元璋便開始了他書不離手的日子。

    早期的朱元璋求賢若渴,知人善任。也因如此,他的身邊才聚集了劉伯溫、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一大批文臣武將,輔佐他一路披荊斬棘最終登上了權利的巔峰,開創了大明王朝。

    藍玉其人,富有勇氣和謀略,對敵作戰勇猛,算得上“常勝將軍”。曾是常遇春的妻弟,因極力維護太子朱標的儲君地位,因此與早已覬覦皇位的燕王交惡。

    但是,藍玉同歷史上許多開國大將一樣,在國家平定之後,居功自傲,目中無人,甚是囂張跋扈,最終被忍無可忍的朱元璋以“意圖謀反”罪剝皮抄家,被株連者兩萬餘。

    “南北榜”案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會試,以翰林學士劉三吾、王府紀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試。發榜後,榜單上取錄宋琮等51名,是為春榜。

    本來,這是一次正常的科舉考試,但是,不正常的是,這次中舉的五十一名學子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人一名未取,為歷科所不見。

    會試落第的北方舉人聯名上疏,告考官劉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

    這下,可捅破了天。雖說後期朱元璋對待文人的態度已不似早期時那般求賢若渴,但是,剛剛建國三十載的明朝,卻也承受不起所有北方學子的質疑。因此,朱元璋下令成立了一個十二人的“調查小組”,專門複閱落第學子的試卷,以增錄北方人入仕。

    經過數日緊張的複核,最終呈上來的結果令朱元璋也感到“瞠目結舌”。因為,此次複閱的結果是:北方學子的試卷的確是水平不夠,故,先前錄取的五十一名南方學子乃是憑真才實學,並無問題。

    訊息傳來,引得當時明朝各界一片譁然,不僅是北方考生們無法接受這次的複閱結果,就是朝中許多北方籍官員都站了出來,紛紛質疑“調查小組”的結論,要求再次委派專人進行復核調查結果,並且嚴懲有關涉案官員。

    這時,有人上疏,說複審官張信和主考官劉三吾勾結,劉三吾囑咐張信讓其將北方學子的優秀試卷藏匿不報而故意將陋捲上呈給朱元璋。朱元璋聽後大怒,不久之後下詔說,本次科舉主考官劉三吾及副主考白信蹈等人為“藍玉餘黨”。最後,主考官劉三吾發配邊疆戍邊,白信蹈、張信等凌遲處死。只有戴彝、尹昌隆二人因在複核後提交的名單中有北方學子中榜而逃過一劫。

    同年六月,由朱元璋下令重新考試,並親自策問。

    不久,新榜開出,結果又驚掉了一地下巴,中榜的六十一名學子,清一色的全都是北方人!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南北榜”案。

    “南北榜”案背後,朱元璋的用意

    古代科舉史上赫赫有名的“南北榜”案,以主考官流放,副主考凌遲處死的結局落幕。這一次,北方學子大獲全勝。然而,真的是朱元璋詔書上說的那樣,是因為主考官徇私舞弊,故意偏袒南方學子麼?換成是你,就算真的有徇私舞弊的情況,但是你敢把所有中舉的北方學子全部換成南方學子呈給皇上麼?何況,這個皇上,還是朱元璋。

    在“南北榜”案發生之前,有那麼多的官員因為貪墨了幾兩銀子就被處死,而這次,在朱元璋已經知道並且親自委派官員複核試卷,要選出優異的北方學子錄取的情況下,張信為首的“調查小組”還敢在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互相勾結麼?

    所以,事實上,的確是北方學子考的不如南方學子。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現象的呢?

    從東晉“五胡亂華”開始,北方居民為了躲避戰亂,便開始了向南遷移。唐代安史之亂,唐末黃巢之亂,一直到“建炎南渡”,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便徹底轉移到了南方。

    到了元朝,統治者將人分成四等:蒙古、色目、漢人、南人。但是由於元朝統治者並不重視漢人,幾乎所有的當朝重臣都是蒙古人。尤其到了元朝末年,各地百姓為了生存揭竿而起,北方再次陷入戰火連天的局面,直至朱元璋統一中國之前,北方學子根本就沒有環境認真讀書,準備科考。而南方相對來說局勢比較平穩,就算有戰爭,也是區域性,整個南方並沒有全部被戰亂侵襲。

    所以,明朝建立恢復科舉之後,南方人就幾乎壟斷了科舉入仕的橋樑,獨霸科舉,而且這種現象日益嚴重,直到“南北榜”案發生之際,竟然出現了北方人無一中榜的情況。這對於三年一次,日夜盼著科舉翻身的普通讀書人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明朝是歷史上極少數從南方建立勢力,然後打到北方,最後統一全國的朝代。朱元璋也深知這一點,北人彪悍,如果他處理不好這次的事情,那麼經過此次打擊之後,北方學子會不會眼看毫無希望透過科舉進入仕途而從此灰心喪氣,不再科考?又或者,會不會反抗?甚至是揭竿而起?

    而且,當時的北方的蒙古族並沒有被他消滅,虎視眈眈的蒙古族一心還想著重新佔領他辛苦打下的這片江山。所以,為了穩定北方的局勢,安撫北方士子的情緒,這才有了“南北榜”案。

    南、北分榜對後世的影響

    明洪武“南北榜”案落幕之後第二年,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去世。

    但是南北分榜的科舉考試製度卻沿襲了下來,在其後的時日裡,它不斷被修正,明仁宗時期,內閣大學士楊士奇制定辦法,科舉考試的卷子照樣彌封謄錄,但註明“南”、“北”字樣,每科錄取進士一百人,按照“南六十,北四十”分配名額。到了景泰五年,又演變為“南榜”“北榜”“中榜”(安徽以及西南諸省)三榜的劃分方式。錄取比例也調整為了南榜五十五,北榜三十五,中榜十。到萬曆時期,又在科舉中增開了“商籍”,解除了朱元璋時期對商人子弟應試的種種限制。清朝建立後,也沿用了這個分榜制度。

    那麼,這樣的分榜制度,究竟有什麼影響呢?

    首先,這樣的分榜制度,與當時各地域的人口比例大致相同,得到了大多數學子的認可。於是,原本全國之間士子的科舉競爭變為了各區域內部士子的科舉競爭,保證了文化教育較為落後地域內計程車子透過科舉進入仕途,從而得到晉升的可能。時至今日的高考制度,各學校按地區分配錄取名額,仍舊有分榜制度的影子。

    其次,這樣的分榜制度,對於普及文化教育,提高落後地區學子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很大的幫助。

    第三,分割槽域錄取士子的制度,從某些方面來講,可以適當的平衡政治關係,維護國家內部的統一。

    第四,分榜取士的科技制度,在當時封建社會的體制下,也給明、清兩朝埋下了重大的隱患——黨爭。

    自“南北榜”劃分之後,明朝的官員關係,除了師生關係外,老鄉關係也愈演愈烈。在同期中榜計程車子中,地域之間的親疏尤其明顯。

    明朝萬曆時期大臣邱瞬就曾總結道:“而今朋黨有三途,同榜而出為其一,座主門生為其二,同年而出為其三。”

    萬曆末期至天啟初期令後人詬病的“齊黨”“楚黨”“浙黨”之爭,就與“分榜”制度的出現,有著很大的關係。

  • 8 # 小蟲讀史

    明朝南北分榜的原因

    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科舉會試,主考官是劉三吾和白信蹈,錄取的進士宋琮等52人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的舉人無一人中選。這引起了北方舉人的強烈不滿,他們就紛紛指責劉三吾因為自己是南方人,就包庇南方人而故意壓抑北方人。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派侍讀張信等人複查,但結果顯示劉三吾並沒有徇私舞弊,於是維持原榜不變。北方舉人再次不服,上疏說:張信和劉三吾互相勾結,故意挑北方人的劣等卷子給皇帝看。朱元璋大怒,隨即處死了主考官白信蹈、侍讀張信以及狀元陳安等人,而劉三吾因年歲已老(85歲),免於死罪,被革職充軍。接著,朱元璋親自閱卷,定下任伯安等62人為進士,全部是北方人,於同年夏天發榜。因此,這次南北榜之爭也被稱為“春夏榜”之爭。

    這場發生於1397年的科場案,其實並不是一場科舉舞弊與反舞弊事件。其本質上是朱元璋要透過這一事件來擴大自己的統治基礎,籠絡儘可能多計程車人為自己服務,尤其是北方士人。為什麼要籠絡北方士人呢?當時退守長城以外的元朝殘餘勢力仍是一大隱患,而明朝雖多次出動軍隊討伐,但終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因此籠絡北方士人,穩定北方局面,對於明王朝來說十分必要。而劉三吾並不瞭解朱元璋的用意,執意“江南本多俊才”,終致此禍。

    南北分榜成為定製

    而在這場爭端的第二年,朱元璋變死去了,並沒有來得及將這種南北分榜的想法定為制度。直到明仁宗洪熙二年(1425年),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才制定辦法,在彌封謄錄的卷子上註明“南”“北”字樣,分配名額為“南六十,北四十”。這樣,南北分榜才成為定製。此後又具體劃分為南、北、中三大區,具體確定各省所佔名額,並按戶口增減而加以調整。到了清朝,承襲明制,始終採取南北分省取士的辦法。

    南北分榜的影響

    南北分榜起到了安撫、籠絡北方士人的政治目的,對鞏固統治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南北分榜,也體現了優待、照顧邊疆和文化相對落後地區的目的,能夠調動當地士人的學習積極性,促進當地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維護中華民族的統一。

  • 9 # 鍵鼠俠

    明朝科舉南北分榜制度影響到今天的高考制度。

    關於南北分榜的緣由細節我不在此贅述,各位答題都有提到。我只說說分榜前和分榜後的影響。

    一,在隋唐至明洪武分榜前的科舉制度是各地才子層層考錄,最終殿試。這樣的選才方法有兩個問題。

    問題①,古代各地通訊條件太差,學子從啟蒙入學到科舉過程中,語言這一塊就沒法統一,不像現在有普通話推廣。那個時候讀書人沒有拼音,靠的是切韻口口相授識字。由於方言影響,即使學習的是雅音和官話,但發音上一定有差別。教書先生多半都是所謂的不第秀才和致仕員外。學生是沒辦法學習時政類的學識,靠的是辯論和悟性。到了京城考試肯定是越偏遠和落後的地區在語言上越吃虧。

    問題②,地域差異明顯,靠近政治中心和商業中心的江南地區“師資”力量比周邊雄厚。學子的能力也會比邊遠地區強一些。這樣對於全國性的科考考生會有些不公平。

    洪武年科考案就是個例子,本來是沒有作弊的考試,但因為錄取的全都是南方人,北方學子和北方官員就會認為是南方人的主考官作弊。事件演化到最終新科狀元車裂慘死,考官革職,分榜考取才平息。

    二,分榜取士制度後,南北兩大地域的衝突得到了有效解決,但是其他地域還是會面臨一樣的就問題,如關外,西北,西南,南粵地區,因此沒有完全解決公平性問題。在新中國改革開放後高考改革還在解決這個問題,例如今天我們說的有些人在發達地區讀書,高考又透過手段去有政策扶持地區去搶名額。都是不公平現象,任重道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迷你世界第三大遠古巨人怎麼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