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扶蘇有酒

    確實白起是戰爭機器,戰國傑出的軍事家,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一生中攻城掠地,為秦國統一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一生中未嘗一敗,人稱戰神、人屠。

    看下他的主要戰績,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鄢郢之戰,攻滅楚國鄢城和首都郢城,斬殺數十萬、華陽之戰斬趙魏聯軍15萬、長平之城,殺死和坑殺40萬趙軍。

    至於為什麼被君王殺掉。

    白起長平之戰坑殺了趙國40萬,於是想繼續攻打趙國,一鼓作氣拿下趙國首都邯鄲。范雎害怕白起的功勞越來越大,擁有滅趙之功,於是就反對出兵趙國邯鄲。昭王就以人疲馬乏為由拒絕白起打邯鄲。白起為此怨氣很大。幾個月後秦王讓白起領兵攻打邯鄲,白起以託病為由,拒絕出征。於是秦王就派別人攻打邯鄲,並不順利,傷亡慘重。秦王多次派白起出徵,白起一直拒絕。這下惹惱了秦王,於是秦王就把白起趕走,白起遲遲不上路,於是秦王和范雎一商量 ,賜死白起,白起自殺身亡,

    主要是功高震主,沒打成邯鄲,後來一直怨恨,拒絕秦王出兵邯鄲,也是為了保住一生未嘗一敗的戰績。

    范雎從中作梗,怕白起的功勞坐大,白起還是太后黨魏冉提拔起來的,魏冉倒臺後,白起哪有存在之理。

  • 2 # 知識觀察員

    白起一生從無敗績,因為他對於沒有把握的仗,從來不打。

    秦趙長平之戰之後,秦昭襄陽命令白起繼續領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結果白起以戰機未到為理由,拒不出戰,由此引發一連串的事情,最終導致白起被殺。

    白起被秦昭王所殺,理由有以下三個。

    第一,白起戰功卓著,功高蓋主。秦昭王時期,白起是著名的百戰百勝之將,所以功高蓋主,這是自不必說。

    第二,白起不受秦昭王的命令就是抗命,古代抗命就是殺頭之罪。白起自然有自己的領兵之道,戰爭之道,所以他判斷出在長平之戰之後,秦國繼續攻打趙國邯鄲是沒有戰勝的把握的,於是他拒不出戰,但是這個命令是秦昭王對他發出的,如果別人向他建議他可以不聽,但是秦昭王作為一國之君,他也不聽的話,自然會遭到秦昭王的懷疑,認為他抗命不尊,有叛逆的嫌疑。

    第三,秦昭王先後派出王陵、王齕等將領攻打邯鄲都大敗而歸,秦昭王再次命令白起出戰,白起依舊拒而不戰,這時候秦昭王就非常的生氣了,有的人說這是因為秦昭王覺得自己判斷失誤,而白起判斷正確了,對他有嫉妒之心,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這個時候,秦國已經敗了兩次,對於秦國上下來說,再次攻打邯鄲是國之大事,是振奮秦國軍民的大事,白起就算有百般的理由,他也不能再推脫了,但這個時候他依舊堅持自己的戰爭理念,不去出戰,雖然他出戰也可能會失敗,但是對於從國家角度來講,秦昭王此時面對他,出戰是必須要做的事情,而他堅持不出戰,這就突破了秦昭王大的底線。

    所以,綜上所述,白起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但是他卻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白起不得不死。

  • 3 # 使用者67724358697

    其實原因很簡單。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贏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 4 # Jnnnn

    白起是歷史上一個具有一流軍事才能的軍事家,他打過大大小小的戰役70餘戰,無一敗績,這幾乎是很難想象的事,須知以當時的局勢,秦朝並不是一個最強大的國家,而是一個由西陲小國逐漸壯大的國家,當時能夠和秦國並列的國家有韓趙魏等列國,秦國的兵力,戰力並非都佔有絕對的優勢,卻唯獨白起能夠戰而勝之,從沒有打過敗仗。不過,令人奇怪的是,在很需要名將的戰國時代,昭襄王為什麼要殺了他? 第一:功高震主 白起是很能打仗,這一點不用懷疑,白起打了勝仗之後,秦國的統治者也沒有虧待他,最終將白起封為武安君,這個封號就足見厲害了,能夠以"君"字作為封號的,在秦國的歷史上,除了商鞅就是白起了,白起也因被封為"君"而名震天下。但凡事都是如此,當一個將領的名聲大於君王之時,便會遭來災禍。白起功勞是足夠高了,高到出了王的位置不能給他之王,其他的榮耀都在白起身上,這對秦國統治者而言,可謂是一個很大的威脅,沒有哪個統治者願意身邊有一個或兩個這樣的人,這將意味著自己的統治權將會動搖,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也因此秦昭襄王不得不殺他。 第二:抗命 白起在長平之戰中一舉坑殺了趙軍45萬,幾乎是將趙國絕大部分的生力軍都滅了,白起也由此獲得了"殺神"的稱號,令趙人對他又怕又恨。不過長平之戰後,秦國統治者又命令五大夫王陵進攻趙國的邯鄲,這次對趙國的進攻,秦國並不順利,王陵領導下的軍隊損失了8000餘秦軍,秦君沒有辦法,只好叫白起作將領進攻邯鄲,但是白起拒絕了,白起的理由是,邯鄲這個都城易守難攻,很容易就會引起其他諸侯的救援,況且秦國攻下這個都城對秦國並沒有多大的好處。秦君沒有辦法,只好派王齕進攻邯鄲,但王齕出師不利,久攻不下,秦軍的損失慘重,這令昭襄王開始遷怒於白起,認為秦軍的失敗都是白起不肯掛帥導致的。雖然白起當時的考慮是對的,但作為一個將領,不接受國君的命令,這在古代無疑是犯了以下犯上的罪名,也讓昭襄王對他很不滿。 第三:統治的需要 秦昭襄王在位時間55年,享年75歲,雖然他統治秦國的時間很長,但他在位的很長時間,都是有其母宣太后當權,魏冉理政,相當於是在一段很長的時間內,昭襄王都是有名無權的,這對一個國君而言是一件很悲劇的事情,空是一國之君,卻是不能發號施令,不能任免官員,也因此,公元266年,也即是秦昭襄王在位40年之後,他才聽從宰相範睢的意見,奪了宣太后和魏冉的權。不過當時他奪權之後,白起也已經名揚天下,而且白起這人對待手下計程車兵也很好,深得士兵的愛戴,秦昭襄王所下的軍令都要白起去執行,白起手下計程車兵也已經習慣了聽令於白起,此時白起的存在無疑是削弱了王權,這對於一個急需集權的君王而言,是很難忍受的,即使白起打仗很厲害,秦昭襄王也不得不殺他。

  • 5 # 君悅觀歷史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的一道重要的分水嶺,它打破了戰國的平衡,使勝利的天平偏向於秦國這邊,而打贏這場戰役的關鍵人物就是秦國曆史上有著“戰爭機器”、“戰神”、“人屠”之稱的武安君——白起。

    部分人認為白起的死是“兔死狗烹”的典型,對此並不認可。白起死的時候,趙國首都邯鄲並未攻克,類似楚國、趙國這種強勁的對手仍舊存在,“兔子”尚且未死,如何能出現“狗烹”的事件。對於白起之死,反而更像是一場冤案,典型名將難以善終的故事,若說白起之死的原因,范雎、秦昭襄王與白起自己都有一定的責任。

    不能救患於應候(范雎),死於非命。

    一般認為,白起之死的悲劇始於將相不和,可實際上白起和范雎在初期因派系不同就早有樑子,後期因為戰略的分歧使二人的關係更加惡化。

    白起,又名公孫起。祖父曾是楚國的公族,到白起這一代時淪落為草根。

    白起的發跡源於兩點,一是秦國的軍功勳制給他提供了平臺,二是遇到了貴人宣太后羋八子的弟弟魏冉,在魏冉的手下,白起立下了許多大功(如伊闕之戰、鄢郢之戰)。

    後來,秦武王意外身亡,因無子嗣,致使其兄弟間爭位朝野動盪,當時權勢極大的魏冉力排眾議推秦昭襄王繼位。秦昭襄王上位初期根基不穩,對魏冉甚是器重,魏冉一時間權傾朝野。

    但實際在秦昭襄王的心中,對魏冉很是牴觸,因為魏冉的存在,讓秦昭襄王很難真正的掌權。後來,秦昭襄王任范雎為相,范雎一生最大的成績之一,就是剪除了魏冉一系的羽翼,並將其流放。

    而白起雖憑藉戰功保留著自己的爵位(大良造,二十等軍功爵制中第十六位,是極高的爵位,商鞅、公孫衍都曾獲封過該爵位)。

    但范雎的做法仍舊相當於在政治上攻擊了白起的恩人,這也為日後的鬥爭埋下伏筆。在長平之戰以後,白起主張乘勝進攻邯鄲,一鼓作氣滅掉趙國。當時(公元前259年)趙國派有名的說客蘇代去見范雎,勸說范雎阻止秦昭襄王進攻趙國。一方面一旦白起攻破趙國,加之以前的戰功,功勞將遠在范雎之上,位列三公之後。另一方面,范雎與白起的矛盾大家都很清楚,蘇代以此為突破點遊說范雎,一旦白起地位大漲,很有可能會對范雎不利。

    范雎聽後,心生恐懼,便勸阻秦昭襄王暫緩進攻趙國的時間,於是錯過了滅趙的良機(也推遲了統一六國的時間),這件事發生後,白起與范雎的矛盾進一步惡化。

    秦昭襄王,君臣猜忌、悲劇終成

    對白起的使用上,秦昭襄王一直心存忌諱,在長平之戰初期,並未讓白起參戰。後期在王紇大敗廉頗,趙王派趙括增援時,秦昭襄王考慮種種,隨後才派白起參戰。

    暫緩進攻邯鄲的良機以後,等秦昭襄王再次進攻趙國時,趙國已得到喘息,秦國進攻受阻後請白起出馬,白起拒絕道:“邯鄲不是那麼容易拿下的,何況各國的救兵紛紛開進趙國,他們對秦國的怨恨何止一日兩日?長平一戰,趙軍雖然死了40萬,但秦軍也折損了一半,我們國內空虛,還要遠征別國。趙軍以逸待勞,各國援軍裡應外合,秦軍必敗。”秦昭襄王沒有接受白起的建議,一意孤行再次攻打趙國,果真如白起所言,遭遇趙楚魏三國夾擊,又一次大敗。

    白起得知後,自鳴得意並嘲諷秦昭襄王的無知,秦王得知後大為惱怒,嚴重影響了君臣關係。

    隨後,秦王按下怒氣,讓范雎請白起出徵,白起又一次拒絕,最後強行命令其前往(公元前258年),而後因為范雎又進讒言:“白起心懷怨誹,不如處死”,白起剛走不久,在咸陽城外十里,接到賜死的命令,拔劍自盡。

    白起,盲目自大,武夫典範

    作為功勳卓越的大將,不懂得謹小慎微,缺乏政治敏銳性也是導致悲劇出現的一大原因。

    一是,和范雎的關係,不懂調和。

    從史書中不難發現,白起從未嘗試過調和與范雎的關係,即便是在初期關係還未完全惡化之前,也未嘗緩和。作為出征外地的將領,得罪君王身邊的文臣之首,後果難以想象。

    二是,白起缺乏應有的政治素質。

    在進攻趙國第二次失敗以後,正是秦昭襄王惱怒、尷尬之時,白起在那一刻嘲諷君王的失誤與無知,是很不理智的行為。須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白起不懂得也不屑維護君臣關係,一方面是居功自傲,另一方面也是政治上無知的表現。

    三是,白起缺乏應有的政治敏銳性。

    秦昭襄王也知道強令白起出徵,也許會失敗。但這已經不是對白起軍事能力的考驗,反而是對白起的忠心以及聽命與否的檢測,白起並沒有看破這一點,一次次抗命,在自殺之前,還感慨:“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雖說對於武將來說,軍事能力是首要的衡量標準,但必要的政治思維也是應該具備的,因此白起之死,非一人之過,三者都有一定的責任。

    此後秦國的另一位名將王翦就很好地接受了白起的教訓,在殘暴的秦始皇手下得到了善終。

  • 6 # Gurunding

    戰國秦將武安君白起,最讓人家喻戶曉的一戰便是與趙國的長平之戰,由於趙國“紙上談兵”的趙括,使得趙國大敗,之後被白起坑殺40萬趙國降軍。此戰之威名可使小兒止哭、江河倒流,於是被後世冠以“殺神”的名號。

    那麼,這麼一位戰功赫赫的名將,為何最後落得被秦昭王賜“自裁”的結局呢?

    我的總結其實很簡單,四個字:剛過易折。

    其實,我個人覺得白起的情況猶如三國時期的田豐,兩人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均直言犯上,毫不顧忌;

    他們兩人在性格上是如此的相似,都是擁有獨到的眼光,加上對於自身觀點的自信,往往都在不合時宜的情況下直接拒絕或反對君王(主公)的決策,自認為自己是站在道理的最高點,卻不知這樣的情況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會造成對自己不利的影響;

    二、均為人剛直,善得罪人;

    因為為人剛直,所以說話、做事毫無顧忌,在這樣的情況下,本身就連君王(主公)都敢甩臉色和得罪的人,怎可能在實際生活中不得罪人呢?殊不知,世間小人多而君子少,帶來的最終結果就是被“落井下石”;

    三、君王(主公)均對他們有了猜忌;

    白起被猜忌是因為自己的“功高震主”,加上自己作(拿捏著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權勢,堅決不執行秦昭王對自己的命令),殊不知,自己在軍中的影響力已經開始遭受到了君王的猜忌,越加如此越會讓君王懷疑。

    田豐也是如此,他的被“猜忌”和白起不太一樣,他被猜忌是因為他的“名聲”,因為“名聲”太大,事事佔先,搞得袁紹非常的被動,加上袁紹本身就不是大肚的人,因此遭受猜忌很正常。

    在上述三類情況下,白起和田豐的命運就註定了:

    田豐的死是因為袁紹打了敗仗(官渡之戰)

    到袁紹軍隊返回時,一路土崩瓦解,眾軍士都捶胸而哭:"如果田豐在這裡,不至於到這個地步。"有人對田豐說:"您下定會受到重用。"田豐說:"袁公表面寬厚但內心猜忌,不相信我的忠誠,而且我多次因為說真話冒犯他。如果他得勝,一高興,一定能赦免我;打了敗仗,心中怨恨,內心的猜忌就會發作。要是出師得勝,我將得到保全,現在既然打敗了,我不指望活命了。"袁紹回來後,說:"我沒有采納田豐的意見,果然被他恥笑。"逢紀乘機進讒言:"田豐聽說將軍敗退,拍手大笑,正為他預言正確而歡喜呢!"袁紹於是殺了田豐。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白起的死也是同樣的道理:

    由於白起數次拒絕秦昭王讓其帶兵出征趙國,攻打邯鄲,結果秦軍大敗而回。

    你們看,這不是如同袁紹發動“官渡之戰”一樣,白起就如同反對袁紹出征的田豐,直言犯上然而均未被君王(主公)採納自己的建議,採用上述田豐的話說就是:如果秦昭王的決策正確,勝利了,那麼他一高興(白起,你看看,你看看,沒你戰神白起我也能打勝仗~),在白起面前耀武揚威一番也就過去了,白起不至於死;但是一旦打了敗仗,秦昭王必會懊惱自己沒有聽從白起的意見(歸錯於白起,君王不會覺得自己有過錯,反而會覺得是你白起沒想幫我,反而想看我的笑話),那麼必會嚴懲白起(秦昭王下了一道人事任免的命令,不僅免去白起武安君的頭銜,而且一擼到底讓白起重新當起大頭兵,並要求立即到軍中去報到),這時,猶如逢紀的人物出現給予了致命的一擊:“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意思是說,白起在去軍隊報到的路上表現出非常不高興且不服氣的表情,嘴上還唸唸有詞,說什麼不知道,反正不是什麼好話,君王你自己猜),如此一來正在氣頭上的秦昭王還不氣上加氣、火上加油,於是下旨賜白起“自裁”,就這樣白起就死了。

    綜上所述,就是我對白起之所以被賜死“剛過易折”四字的解釋,至於為什麼用田豐做例子,上面我也講到,是因為兩人的情況太過於相似而相互借鑑、比較,而田豐大家也是非常熟悉的人物,因此給大家一個相對直觀的感受罷了,不知大家是否感覺妥帖呢?謝謝!

  • 7 # 鄭桂軍zgj

    白起之死是不懂韜光養晦術導致的,他的被賜死根源應該在蘇代那張嘴上,繼而蘇代的嘴又借秦相範睢的嘴成功地除掉了白起。

    古來做君王也不容易,想一統天下,手下必須有幾臺 “戰爭機器”,機器效能和馬力不行,成不了大器。機器效能馬力太強大了,君王又得時刻留神機器失控,傷到主人。

    古來做個名將、名相更不容易。沒本事君王不會重用,成不了名將名相。本事太大了,又要時刻留神功高震主,主人認為你危及到他時,你離死也就不遠了。

    有大本事的將相,功成名就後,千萬注意韜光養晦,在主子面前裝乖賣傻,示弱保命,讓主子永遠相信你只是他的一條聽話的狗,除非你有本事取主子而代之,那是另一回事兒了。

    白起戰功累累,殺戮無數。秦國同代人除了王翦實力和他有一拼之外,其餘難望其項背。

    按說範睢也是間接幫過白起的忙的。

    秦、趙長平之戰。秦將王齕領兵久攻不下長平。趙將廉頗堅壁不出,以守為攻,和秦軍打起了持久戰。範睢使出反間計,成功促成趙王臨陣換將,派趙括替代廉頗,秦國馬上悄悄派出白起為主將,讓王齕做副將。白起長平出戰,出了個震驚天下的“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長平之戰白起得勝,前後斬殺、活埋俘虜四十五萬人。

    這時,蘇代的那張嘴要說話了。

    長平之戰後,秦軍又攻下了皮勞、太原,南韓和已經受到重創的趙國愈加膽戰心驚,派出縱橫高手蘇代攜重金偷入秦國範睢府上,三寸不爛之舌一番說服。向範睢分析:白起已經消滅了趙括,秦軍馬上要包圍邯鄲,趙國一旦滅亡,秦王必將稱帝。以白起的赫赫戰功,就連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過如此,白起肯定會位居三公。

    你範睢願意屈居白起之下嗎,屆時不願屈居又有什麼好辦法呢?

    現在即使秦國滅了趙國,趙國大部地盤也會落入燕、齊、韓、魏等相鄰國。不如秦國逼趙、韓割地求和,秦國撤兵。這樣也不會讓白起乘勝追擊,再為他增添戰功了。

    範睢立即向秦昭王建議:秦國軍隊已經疲憊不堪,不如讓趙、韓割地求和,我們休整兵力。

    結果,南韓割出垣雍縣、趙國割出六座城池給秦國,秦國撤兵。

    按說範睢宰相之才,之前能使出反間計,促使趙王換掉廉頗,加速了長平潰敗。他不會看不透蘇代的陰謀。

    但人的嫉妒心、私心氾濫時,還管什麼國家利益。而白起事後知是範睢說動昭王撤兵,倆人開始有了矛盾。

    再往下,死神已經在向白起招手了。

    公元前259年至258年,秦國又派主將王陵率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當時白起可能怨恨昭王、範睢撤兵之故,也可能真有病了,反正是抱病不出任主帥。

    王陵仗打的不順,昭王增派部隊支援,王陵還是失敗了,損兵五校(大概相當於今日之師或團)。

    白起已經病癒,昭王讓他替代王陵做主帥,白起推辭說:現在邯鄲不好打,他國援兵快到了,秦國已經惹了諸國眾怒,我們剛打完長平,兵力損傷過半,國力虧空,再長途跋涉攻打邯鄲,人家和救援國裡應外合打我們,我們非失敗不可。現在不能打啊。

    秦昭王看自己一國之君都說不動白起,憤怒又無奈,誰讓人家是戰神呢。又派範睢去說服白起。白起不滿的根兒就是範睢,更不會給面子,乾脆又稱病不出。

    秦昭王見請不動白起,只好又派王齕去替王陵。王齕之前打長平就是久攻不下,範睢使了反間計,趙國讓趙括替代廉頗,秦國又派白起才取得長平之勝。現在派王齕再出山,還是白給。

    果然,王齕領兵打了九個月也沒能攻下邯鄲。而楚國、魏國援軍救趙攻秦,秦軍傷亡慘重。

    白起此時說風涼話了:勸你昭王不聽非要打,咋樣,打不動了吧。

    此時的白起已經犯了大忌,君王派不動你,你繼續裝病不吭聲也就罷了,在君王的傷口上撒鹽,他已經惱羞成怒了,豈能饒你!

    秦昭王聽到白起的風涼話,大怒:管不了你了,趕快出發去前線救急。白起這個二愣子還是不聽,範睢再請,依舊不幹。昭王怒火滔天,免了白起武安君的封號,削職為民,發配到陰密去。白起以病為藉口不動身,三個月後,前線戰事告急。昭王逼白起動身,不能住在咸陽,白起看昭王的怒火已經要燒到自己了,起身出發。剛走了十來裡地到杜郵,昭王越想越憤怒:白起這個傢伙肯定不服勁兒,憋了一肚子怨氣。拉倒吧,我用不了你,又管不了你,還留你幹啥,派人追上白起,賜他一把劍,你自殺吧。

    白起的死,《史記》交代:“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

    《戰國策·卷七·秦五·文信侯欲攻趙以廣河間》記載:“甘羅曰:應侯欲伐趙,武安君難之,去咸陽七里,絞而殺之。”

    白起擅軍事而不善謀身,竟敢以病要挾昭王,批人主逆鱗。一生戰功顯赫,卻落了個被逼自裁。說冤也不冤,還是自己不懂謀身之略造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過四十一事無成的劉邦是如何快速謀定平天下策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