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因心說
-
2 # 追尋遠方的詩
孔子“逆境識顏回”的故事出自《呂氏春秋》原文如下: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爨(cuàn)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其甑(zèng)中而食之。少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裝為不見之。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顏回對曰:"不可,曏者煤炱(tái)入甑中,棄食不祥,回攫而飯之。"孔子嘆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意思是孔子被困與陳國和蔡國之間的某個地方,已經七天沒吃過米飯了。孔子白天睡覺,顏回就去討米,討回後就開始煮飯。快熟了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在“偷吃”。孔子裝作沒看見。過了一會兒,飯熟了,顏回就端著飯,拜見孔子,請孔子吃飯。孔子站起來說:“今天我夢見先人,我先吃完了,才給先人們吃。”顏回回答道:"不是的,剛剛碳灰飄進了鍋裡,把飯扔掉又不好,我就(把髒了的飯)抓來吃了。"孔子嘆息道:"本應該相信所見的,但是眼睛也不一定是可信;應該相信內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們要記住,要了解人本來就不容易啊。"
啟發:1.眼睛所見的東西不一定是全部的真相 ,不能只從表面和表象來看待一個人或者一件事 2.要了解一個人是不容易的。
-
3 # 娛樂加餐
香,靈動高貴而又樸實無華;玄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它陪伴著中華民族的歷代英賢走過了五千年的滄桑風雨,走出了華夏文明光耀世界的燦爛歷程。它啟迪英才大德的靈感,濡養仁人志士的身心,架通人天智慧的金橋,對華人文精神的孕育與哲學思想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催化與促進。人類對香的喜好,乃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有如蝶之戀花,木之向陽。香,在馨悅之中調動心智的靈性,於有形無形之間調息、通鼻、開竅、調和身心,妙用無窮。正是由於深諳此理,歷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才競皆惜香如金、愛香成癖。香,既能悠然與書齋琴房,又可縹緲於廟宇神壇;既能在靜室閉觀默照,又能於席間怡情助興;既能空裡安神開竅,又可實處化病療疾;既是一種精英文化,又是一種大眾文化。究其實,它出身本無固定之標籤,唯靈秀造化源於自然。宋代陳去非的詩作《焚香》,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中國古人對香的評價:明窗延靜晝,默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當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豈不清友,於今心醒然。爐煙嫋孤碧,雲縷霏數千;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還。世事有過現,燻性無變遷;應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人類之好香為天性使然,不過人們開始用香的確切時間已難於考證。從現存的史料來看,中國用香的歷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漢代時,香爐得到普遍使用,上層社會流行薰香、薰衣,也出現了調和多種香料的技術,香文化開始略具雛形。魏晉南北朝時,文人階層開始較多使用薰香。唐代時,香在諸多方面獲得了長足發展。宋代時,香文化達到了鼎盛時期,完全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其後,在元明清得到了保持與穩步的發展。中國香文化的發展可概括為:肇始於春秋,成長於漢,完備於唐,鼎盛於宋。近現代以來,中華民族命運多舛,香文化的發展也受到了巨大的阻抑,漸漸被侷限在廟宇神壇之中。以至當今有很多人都將香視為宗教文化之一隅,甚而歸入封建迷信的範疇,實為時代之遺憾。從劉向、李商隱、李煜、蘇軾、黃庭堅到朱熹、文徵明、丁渭,歷代文人都有大量寫香的詩文傳世,從《詩經》到《紅樓夢》,從《名醫別錄》到《本草綱目》,歷代經典著作都有關於香的記錄……中國香文化歷經千年風雨,留給民族與歷史的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瞻念她在今日之氣象,固然使人心生憂慮,但令人欣喜振奮的是,走過風雲激盪的20世紀的華人,正開始以更加清澈的目光審視傳統文化的是非功過,對其精華燦爛報以更加睿智的熱愛與珍惜;更有眾多知香、好香、樂香的人們,興味於傳統文化的人們,共同關心著她的發展;而涉過千年之河的中國香文化,自當使人滿懷信心,必能跨越一二波折,再次展示出迷人的光華。 幽興年來莫與同,滋蘭聊欲洗光風。真成佛國香雲界,不數淮山桂樹叢。花氣無邊燻欲醉,靈芬一點靜還通。何須楚客紉秋佩,坐臥經行向此中。
-
4 # 猛哥厲史
孔子帶著弟子們流竄各國,求爺爺告奶奶跑官要官的過程中,時時如喪家之犬,惶惶如漏網之魚。
一次,被困陳國和蔡國之間,七天沒吃過一粒米飯了。孔子仍不想辦法賺錢買糧,白天睡覺。顏回有手有腳的不工作,厚著臉皮去乞討,討回一點米後就開始煮飯。快熟了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在“偷吃”。
孔子心裡不高興,但怕顏回懟他,故意裝作沒看見。過了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虛偽地說:“今天我夢見先人,飯是乾淨的,我給祭祀一下先人。”
顏回回答道:"不可以,飯不乾淨了。剛剛草木灰飄進了鍋裡,把好不容易討來的飯扔掉又太可惜,我就(把髒了的飯)抓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本應該相信所見的,但是眼睛也不一定是可信;應該相信內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們要記住,要了解人本來就不容易啊。"
這個故事啟示我們:
一、眼見並不為實。那麼問題來了,你還相信你所聽到的話嗎?
二、孔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三、孔子有話不直說,非常虛偽。聖人絕不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小人!
四、孔子寧願捱餓也不打工賺錢。自己不缺手腳,乾點啥埋不飽肚子,餓到白天睡覺也不工作!
五、顏回乞討來的米,自己做飯,他就算自己先吃點又怎麼了?孔子屁活不幹,架子不小!
-
5 # 月亮林地的鵪鶉
故事大家都明白,孔子花大半生周遊列國,處處碰壁,幾乎殞命,到頭來悟出一句話,時也,命也!
大半身他明白這輩子不是來當政治家的,而是當萬世師表的,所以從此改變,有教無類,成為桃李滿天下的聖人。否則歷史就看不到他了,也不會有這麼大的功績。
另外就是師徒情誼,危難之時才看出品質。老師的成就也有學生的功勞,要不是顏回和其他人這麼維護他,可能也不會有以後了。所以我們自古都只有一家之言,個人言論的前提是師承,這就是尊師重道了。
-
6 # 品山103510031901
孔夫子當年帶弟子出遊講學途中,到了陳國和蔡國中途斷了糧食。七天沒吃一粿米,孔子又飢又累,白天在住處睡覺,顏回出外弄了一些米回來做飯。期間顏回用手在鍋裡抓了些飯放進嘴裡吃了。孔子很疑惑,看見後裝作不知。顏回作好飯後盛給孔子吃。孔子為考查顏回是否誠實,就假說自已做夢,自已先吃了飯才給先人吃。顏回聽後知道老師影射自已,就給老師解釋說,剛給您做飯時,不小心灰塵落在鍋裡,本想取出扔了,又覺得十分可惜,就自已吃了。孔子一聽,屯然醒悟,便把弟子們叫到當面說,人常說眼見為實,但是剛才的事情說明,眼看著的事情就不一定正確,以後在判斷事情時,一定要搞清楚,不能誤判。
此件事告訴我們,眼見的事也不一定正碓,一定要考查到真實情況才能下結論。
-
7 # 使用者7523528750054
成了他安貧說教的活教材,叫他窮困潦倒一生。嘴夠甜心裡苦。對顏回既不舉薦,也不幫扶,死後還假惺惺憐其如子。唸唸有詞拒同窗為其殮藏。
-
8 # 青山居士說
孔子逆境識顏回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簡單來說就是孔子帶著一群弟子周遊列國時候,有一次太飢餓了,顏回就出外面去討飯了。顏回好不容易討到了一點米,於是開始動手煮飯。飯做好之後,孔子卻發現顏回在偷吃。等顏回請孔子吃飯時,孔子故意對顏回說要用乾淨的飯先祭祀下先人。顏回很尷尬,於是說了實話,說飯已經不太乾淨了,剛才有髒東西掉進了飯裡。但是自己又覺得不應該浪費,於是自己把髒飯吃掉了。孔子聽完後感慨很深說人的眼睛看見的不一定是真實的,何況人的心呢?
我認為從這則故事中,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評判一個人要全面,不能斷章取義。我們經常說,一個人是複雜的。複雜到什麼程度呢?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因為人是萬物之靈,所以能作為的事情很多。但是,如果我們常常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別人,那麼,就算別人有再好的表現,在我們眼裡也是有很大缺點的。因此,透過孔子認識顏回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那麼早就評價一個人的品質,一定要看他的言行到底是為了什麼目的。如果純粹是為了自己,那就是極度的自私。如果是為了他人的利益著想,為了讓更多的人更好地生活,那麼,他就是具有高尚品德的人。這樣的人值得我們敬佩啊。
其次,做人要厚道,更要誠實。從顏回的角度來說,顏回真是個厚道的人,他為了讓老師孔子吃上乾淨的飯,寧願自己吃髒飯,這是多麼高貴的品質啊。而且,當孔子誤會他時,他也能夠心平氣和地向孔子解釋自己到底在幹什麼。還如實地說飯已經不乾淨了。從這方面看,顏回是個誠實厚道的典範。這樣的人儘管一時會受到誤會打擊,但是終究會得到別人的尊重。
最後,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做人可以不要那麼虛偽,真誠一點最好。原本孔子看到顏回在那裡抓飯吃,可以直接問顏回在幹什麼?為什麼要先吃?可以先了解情況。那就不致於後面說出陰陽怪氣的話來了。顏回又不是傻子,他怎麼會不知道孔子的意思?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孔子反倒不如顏回的真誠了。
綜上,就是我認為孔子“逆境識顏回”故事給予我們的啟示。
-
9 # 無為6777599135
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顏氏,名回,字子淵,魯華人,居陋巷,春秋末期魯國思想家,孔門七十二賢之首。 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對顏回稱讚最多,贊其好學仁人。 魯哀公五年八月二十三日,去世。歷代文人學士對顏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追贈兗國公,封為復聖,陪祭於孔廟,歷代帝王封贈有加。
顏回素以德行著稱。嚴格按照孔子關於“仁”“禮”的要求,“敏於事而慎於言”。故孔子常稱讚顏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他終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現一個“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豐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鹹服,天下安寧”的無戰爭、無飢餓的理想社會。
顏回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他的隻言片語,收集在《論語》等書中,其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後世尊其為“復聖”。
孔子收徒,不問貧富,只要好學,他都招進門裡。顏回初見孔子時,不過是個十三歲多的小孩,他個頭矮小,衣衫簡陋,面黃肌瘦,但他的額頭卻出奇的高,向前凸著,雙眼深凹,炯炯有神,透著機智、聰慧。顏回向孔子三拜磕了仨頭,就算成了孔門弟子了。
顏回初見,並沒有給孔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後來,孔子漸漸發現,在弟子之中讀書最用功的就是顏回,而且很少提問,只是瞪著一雙打眼像貪食般地聽孔子講經受業。
放學了,弟子們都回家吃飯了,顏回總是最後一個走,飯後又第一個來到學堂,然後就捧卷誦讀。時間長了,孔子就覺得奇怪了,顏回為什麼回家吃飯這麼快?
這一天,孔子派人偷偷跟隨顏回,看個究竟。
原來,顏回家住東關的貧民區。平時,顏回的父親在城外種地,不回家吃飯;顏回的母親又在外給人幫工,也不回家吃飯。這樣,顏母每天走時給兒子做一鍋菜湯。顏回回到家也不管涼熱,拿起竹筒做成的飯碗,舀出菜湯就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有時菜湯喝不飽,他就跑到井邊,用水瓢舀幾瓢水喝,然後拍拍脹起的肚皮,樂滋滋地拿上包,往學堂跑去。
孔子派人觀察了幾天,天天如此。孔子聽了回報非常憐憫,又十分歎服。於是說了收在《論語》上的這段話:“一簞食,一瓢水,居陋港,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後來人們把顏回居住的街稱為“陋港街”,把顏回當年吃水的井叫做“陋港井”,還在井上修建了“顏樂”亭,以追念顏回這種貧賤不改志向的德行。
顏回家貧,平時又不善言談,更使一些富家弟子看不起他,有時還藉故侮辱他。顏回從不和這些同學計較,只是一門子用功讀書。
一天,有個同學的銅方圈丟了,就懷疑是顏回偷了。雖然大家都在顏回面前旁敲側擊,顏回依然鎮靜自若,不理不睬。這樣,同學們更加懷疑是他偷的了。
這天放學,同學們都到孔子面前說顏回偷了銅方圈,開始孔子不信,可告狀多了,孔子就生氣了,沒想到自己門下竟會出現偷兒,就要把顏回趕出學堂。可轉念一想,顏回偷方圈又沒人抓住手脖子,假如不是他,不是白白冤枉了一個好孩子嗎?孔子想了想,就拿出一錠金子寫了幾個,說:“那就試試他吧!”
飯後,又見顏回第一個來到學堂。他腳一進門就被一個硬東西碰了一下,顏回穿的草鞋,這下碰得可不輕,疼得他彎腰按摩腳指頭,忽見腳下有個白紙包。顏回心想,這是啥玩意兒這麼硬,開啟一看是一錠金閃閃的金磚,紙包什麼寫到:“天賜顏回一錠金。”
顏回笑了笑,取出筆也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又把金子包好放再原處,然後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出經書放聲閱讀起來。過了一會兒,有人趁顏回不注意,把那紙包交給了孔子。孔子開啟一看,紙包上又多了幾個字:天賜顏回一錠金,外財不發命窮人。孔子看了莫不做聲,那些誣賴顏回的弟子們都低下了頭。後來,丟失的方圈找到了,那同學找顏回道歉,顏回只是一笑而過。
從此,孔子更加器重顏回。顏回呢,也不負師望,不僅學問大進,而且品德修養居孔門弟子之首,成為孔子七十二賢首位。
顏回不出仕,師於孔子,孔子弟子中僅顏回配有顏回廟,子貢有墓陪孔子,孔府花園後門右轉即為顏廟,現在顏回後人在顏廟後側有生意,子貢墓在孔林孔子墓旁,觀顏回德才,貧賤不移志,修身養性,君子不愛財,坦坦蕩蕩光磊落,富貴不能淫,堂堂正正,自然正氣凜然。這是做人的標準,也是君子之道,行之社會和諧,做之天下太平。故今人不能以之為楷,也當加勉於自己。
-
10 # 使用者4157199552543
人都是順流而下.這樣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但是我們的事情往往有逆流才能辦到.所以能逆流的人身體和心裡是過硬的人.一定能完成規定的任務.所以孔子喜歡顏回.因為他是能打出手的王牌
回覆列表
話說,孔子和弟子一起講學,孔子師徒被人困在陳國境內的荒野裡,糧食吃光了,以至於孔子餓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車上。
孔子的弟子顏回為了救師傅,不惜拉下臉皮求乞於人,四處奔波,找來一點糧米,便趕緊拾柴燃火,燒起飯來。在飯快要煮熟時,鍋裡飄出的香味使孔子來了精神,不禁抬頭觀看,正巧,他看見顏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飯填入口中。
過了不久,飯熟了,顏回首先盛來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給孔子。
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偷食之事,坐起來說:“剛才睡夢中見到我的父親,這飯若是乾淨的話,我想先用來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顏回聞言忙說:“不行,不行,這飯不乾淨。剛才燒飯時,有些煙塵落入鍋中,棄掉沾上煙塵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來吃掉了。”
孔子聞言大吃一驚,深為自己錯怪了顏回而內疚不已,這才知道“顏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當即把弟子們召到跟前,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從此,孔子更加信任顏回。
這個故事說明,即使是自己親眼所見的事情,也還得加以仔細分析才能避免出差錯。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如果僅憑對事對人的表象就妄下結論,有時也難免出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