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看了很多答主關於長平之戰的回答,很是困惑,大家都在爭論趙括到底行不行,既然趙括只會紙上談兵,不堪一擊,為啥秦國打完了長平之戰卻無力滅趙?這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
7
回覆列表
  • 1 # 我住長江頭

    長平之戰後秦國本可一舉拿下趙國邯鄲,但是範睢聽信趙國使臣蘇代之言說要是一舉拿下邯鄲白起之功足可為列三公居於範睢之上,範睢覺得蘇代言之有理,隨向秦王諫言說是拿下邯鄲滅趙國後所得子民均為燕趙,秦國百姓卻沒有多少,有了土地也沒法經營,再加上長平之戰秦國舉全國之力成兵趙國邊境兩年之久,消耗巨大國本,根本無力征戰。秦王聽信範睢之言隨即罷兵,以至於秦滅趙延後40餘年。

  • 2 # 尚宮女史

    秦國本來是要順勢攻進邯鄲的,只是被蘇代以三寸不爛之舌阻下了。即便秦國真的去攻打邯鄲,也不會成功,第二年的邯鄲之難就是最好的證明,趙國與楚魏內外夾擊,秦國大敗而歸。

    那時候的趙國並沒有弱到被秦國吞併的程度,況且唇亡而齒寒,其他諸侯國不會坐視不理。

    蘇代說范雎

    長平之戰中,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我們都認為趙國已經不堪一擊,實際上秦國也好不到哪裡去,長平一戰,秦軍損失也很大,但是當時的秦昭襄王是想一舉攻進邯鄲的,攻下了趙國,秦國東進之路就沒有什麼障礙了,這個道理秦國懂,山東六國也明白。

    所以在秦國欲兵分三路,其中一路由白起領兵進攻邯鄲的時候,南韓和趙國商量了一下,派出了在諸侯間享有盛譽的蘇代,蘇代帶著厚禮找到了秦國的宰相范雎,告訴范雎,倘若白起再攻下邯鄲,那麼白起就會是秦國的頭號功臣,必將位列三公,到時候范雎的地位恐怕就會在白起之下了。

    范雎一想確實,他和白起本就面和心不和,畢竟白起曾是魏冉推薦的,而魏冉是他范雎弄下去的。於是范雎勸秦昭襄王要讓秦軍暫時休整,攻趙的事先緩一緩。秦軍不動了,白起知道後惱怒范雎也無濟於事。

    邯鄲之難

    其實白起是想趁別的諸侯國還沒有動作的時候趕緊攻下邯鄲,只是人算不如天算,當初長平之戰,之所以諸侯國沒有動靜,是因為趙孝成王欲和秦議和的時候被秦國耍了,秦國造成一種秦趙已經議和的假象,所以別的諸侯國並未插手。

    結果第二年,秦昭襄王又決定趁趙國沒有緩過來攻打它,只是當時白起生病,讓別的將領領兵攻打邯鄲。

    這一仗並不順利,長平之恥激起了趙國的恨意,在平原君趙勝的領導下,趙軍同仇敵愾,同時趙勝求助於楚國和魏國的信陵君。

    楚國派春申君領兵十萬支援趙國。

    魏國派晉鄙領兵十萬支援趙國,後來秦國威脅魏國,魏王讓晉鄙在鄴城觀望,信陵君不得不“竊符救趙”。殺掉晉鄙,整合出八萬魏軍,支援趙國。

    三國裡應外合,讓秦軍節節失利,秦昭襄王讓白起為將出徵,白起認為此戰沒有勝算,拒絕出征。後來秦昭襄王惱怒,將白起賜死。

    最終,秦軍大敗而歸。

  • 3 # 如切如磨

    原本取得長平之戰勝利之後,白起便主張趁勢直接進兵滅掉趙國,而且已經做出圍攻邯鄲的態勢了。如按白起戰略設想,起碼攻下邯鄲,滅掉趙國是可以預期的了。之所以沒能實現,我認為其中有三個方面的因素。其一關鍵性人物便是時任秦相的范雎。

    范雎雖有相國的大才,但睚眥必報,功利心非常重。長平之戰便是范雎用反間計使趙王用趙括代替廉頗成為主帥的。范雎深得秦昭襄王倚重信用。趙、韓二國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派縱橫家蘇代用重金賄賂范雎,並且對他進行勸說。內容主旨是白起如果滅掉趙國將得到滅國的大功,肯定要被秦王封為三公,權位將會居於范雎之上,還不如容許趙、韓割地求和。這番話說到了范雎心裡,隨後范雎說服秦王命白起罷兵。由此,趙國獲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

    其二秦國自身的國力問題。

    范雎說服秦王罷兵的理由便是秦兵疲憊,亟待修養。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秦國以舉國之力打贏了長平之戰,自身的投入消耗也是巨大的。秦昭王后來想再次起用白起攻打邯鄲時,白起就有說過,長平一戰後秦軍傷亡過半,國內空虛。因此不看好秦昭王攻擊邯鄲的決定。所以實際上,此時的秦國不具備直接滅掉趙國的時機和實力。

    其三外部環境因素。

    長平之戰不但徹底打殘了趙國,也使魏、韓等國大為驚恐,深刻體會到了唇亡齒寒的危機感。迫於秦國強大的壓力,保住趙國勢在必行。而且此時畢竟還有以信陵君魏無忌、平原君趙勝、春申君黃歇等為首的傑出有識之士。也正是他們的積極奔走,才有了後來的信陵君竊符救趙,率聯軍於邯鄲城下大破來犯的秦軍,還間接造成了秦昭王殺掉了白起。所以其餘諸國出於自保,也斷然不會坐視趙國被輕易滅掉。

    而趙國上下於長平之戰幾乎喪失全部青壯男子,與秦國可謂仇恨似海。白起坑殺四十萬降卒的行為,也導致趙國軍民面對秦軍必然是拼死抗爭的局面。後來秦王派其餘將領攻擊邯鄲都遭受失敗就是最好的明證。

    最後我覺得白起開始主張滅趙,是看到長平之戰後趙國陷入混亂和巨大的虛弱。如果趁勢進兵,一可使空虛的邯鄲來不及籌措防禦力量,二其餘諸國也來不及救援。所以有直接滅掉趙國的可能。可後來秦昭王給了趙國喘息之機,滅掉趙國的機會就已經失去了,不能速勝只能陷入消耗。內部將相不和,國力消耗巨大,外部諸國形成聯合對抗之勢,已經不再具備滅掉趙國的條件了。

  • 4 # 木林普法

    謝謝邀請,我的答案是☞長平之戰後,秦軍主力也是大部分被消耗掉了,秦國內,白起和範睢的爭鬥,導致秦軍內權力的重新分配,功勳派的失勢和不支援,讓秦軍戰鬥力下滑;白起坑殺,讓六國感到了危機,重新走上了聯合;趙國當時是唯一能和秦在軍事上抗衡的國家,後來李牧等人的崛起,秦軍的敗退就是證明。

  • 5 # 史論縱橫

    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啊!

    關於這段歷史,很多都是來自《史記》中對白起和范雎的描寫,為了褒揚白起,大多數都認為如果秦國在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聽信白起的建議,直接滅了趙國,可以成功;而在那些縱橫家和遊說家眼裡,誇大范雎的個人作用,因此,都極力說是范雎為了個人的丞相之位,陷害了白起。

    如果范雎聽從趙國的反間,那麼,秦國為何第二年就開始攻打趙國?秦國依然選擇白起做主將,如果白起繼續擔任主將,並且滅了趙國,那麼范雎圖的是啥?得罪的人不夠多是嗎?

    很多人認為,隔一年之後再發動攻趙,錯過了最有利的時機,所以不會取勝,我最不明白瞭如果最有利按照一百分來劃定的話,有利也是八十分啊!結果秦國還是大敗。這個最有利和有利之間能差那麼多嗎?

    長平之戰後,秦國不順勢滅趙根本原因就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啊!即使秦國在長平之戰後直接發動對趙國的兼併戰爭,秦國也未必能夠吞得下,其結果和一年後發動邯鄲之戰沒有什麼本質的變化。

    經過三年的對峙,及長平大決戰,雖然全殲趙國四十五萬,但是自身傷亡也在二三十萬左右。不僅是糧草的短缺,很多士兵已經三年沒有回家和老婆嘿嘿咻咻了,他們還能賣力的給你打仗嗎?不回家留點種,秦國的人豈不是越打越少!

    戰國時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長時間的堅持3年+3年的大型對峙戰爭,可以說,秦昭襄王有點急功近利了,明明可以很容易的取勝,牌比別人好太多,結果因為發動邯鄲之戰,秦國差點滅國。

    當時也就是兼併多年,各國之間不能有效協作,如果當時各國心齊一點,估計秦國都被反攻了。

  • 6 # 鐵馬冰河wu

    長平之戰結束後的第二年,秦國又揮兵大舉伐趙,用兵規模超過了長平之役,“三軍之俸,有倍於前”,出兵數量也“倍於前”。戰事初起時,秦軍勢如破竹,甚至一度進圍趙都邯鄲,趙王向楚國、魏國求援,春申君和信陵君(竊符救趙)聞訊率10萬人馬救趙,在邯鄲一舉擊敗了秦軍。

    秦昭王見勢不妙,再三請身經百戰且從無敗績的“殺神”白起前去統兵擊趙,智勇雙全、指揮作戰經驗豐富的宿將白起卻寧死不從。這是為何?因為他覺得趙國雖經長平慘敗,但還儲存了相當實力,況且趙人痛恨自己活埋降卒的殘忍之舉,必會同仇敵愾,舉國抵抗,因此還沒到能徹底滅亡趙國的時候。後來,堅辭不就的武安君白起遭秦相范雎陷害,因此被昭王罷了官,並被迫自殺。

    白起死後,秦昭王卻一意孤行要滅趙,結果卻是“充甲負弩,戰悚(驚恐,害怕)而卻”,意思是被趙軍殺得大敗虧輸,將士膽寒,遂罷兵而退。

    公元前251年,燕國派數十萬大軍(史書說60萬,應為誇大之詞)分兩路大舉伐趙,結果被趙國名將廉頗、樂乘率軍大破之,鎩羽而回。假如白起在長平之戰結束後真的活埋了40萬趙卒,這個數字已經佔到了趙國青壯年的十之七、八,那麼,不過短短几年時間,損失巨大的趙國怎麼還能奇蹟般的復甦,並再起強兵抵抗暴秦呢?

    或許,白起活埋40萬趙軍降卒之說並不屬實。歷史上發生過數不清的戰爭,一場場慘烈的廝殺過後,動輒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然而,有不少死亡、殺傷、俘虜數字都是被誇大了的。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用軍功制來激勵將士奮勇殺敵,有“上首功”的制度,所謂長平活埋40萬趙卒之說,或許是白起等人虛報軍功,以求請賞並獲封侯賜爵的誇大之舉。

    據考證,參加長平之戰的趙軍不過20幾萬,趙括替換廉頗指揮作戰時並未增兵,而白起指揮的秦軍有40萬左右,那麼戰後白起確實有坑卒之舉,但絕沒有活埋40萬趙卒那麼駭人聽聞的龐大數字。所以,長平之戰後,從趙軍先後兩次大勝秦軍和燕軍的情況來看,被坑殺40萬之說並不是真實的數字。因為戰後趙軍仍然保持了相當實力,所以,秦昭王想順勢滅趙的企圖被粉碎。這一切,那位為將30餘年,攻城70餘座,屠戮百餘萬人的“殺神”白起心裡最清楚。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路】

  • 7 # 修行1243672618

    一是當時的形勢,如果滅趙會在諸侯之間樹立敵對目標,說不定別的國家會一起趁勢攻勤!二是確實是有一定反間因素,各國不希望趙國亡國,趙國肯定也會施展外交,畢竟嬴政姓趙有一定宗室方方面面關係。三是秦國國力和內部政治鬥爭,魏冉一系的勢力還存在,白起屬於魏冉一系。同時國力也是貧乏了畢竟也是打了兩年多了。四是長平之戰本意就是上黨之爭,戰略目的已經實現!

  • 8 # 歷史大學堂

    公元前262年,南韓難以抵抗秦國的進攻,國君韓桓惠王決定把上黨郡割給秦國,以求和平。但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最後把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此舉引起了秦國的強烈不滿,於是,秦國出兵攻打趙國。

    一、長平之戰

    趙國名將廉頗率兵迎敵,在和秦國的數次交手中,均告失敗。根據敵強我弱的這種特點,廉頗堅守不出,秦軍無可奈何。

    最後,秦國使用反間計,在趙國散佈謠言:“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趙國國君趙孝成王惱於廉頗之前的作戰失利,於是派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擔任主帥。

    秦軍統帥白起,戰功赫赫,從無敗績。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引誘趙軍主動出兵,最後切斷趙軍糧道,又派出輕裝精兵,向趙軍發動多次攻擊,趙軍數戰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壘,等待救援。

    圖1 長平之戰決戰圖

    前260年九月,趙軍已經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自相殘殺,潰不成軍。趙括無奈,只得組織士兵,組成部隊突圍,輪番衝擊多次,仍舊被困。

    最後,趙括親率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被亂箭射死。趙軍群龍無首,剩下計程車兵只得投降。白起挑選出200多名年齡較小計程車兵放回,剩餘士兵全部坑殺,諸侯震驚,而趙國的實力也被嚴重削弱。

    長平之戰是歷史上規模宏大的戰爭之一。在戰國後期,七國加起來總人口才只有2000多萬,然而秦趙兩國投入的總兵力就超過了100萬,而被白起坑殺的趙軍就有40多萬。

    長平之戰,趙國可以說是慘敗。那麼趙國當時為什麼沒有被白起直接滅掉呢?

    圖2 白起(?—公元前257年)

    二、勝利後,秦國退兵的原因

    按理說,長平之戰後,秦軍一鼓作氣拿下趙國,是最佳時機,戰神白起也是這樣打算的。這時,趙國已經到了國破家亡的危急關頭。迫於無奈,趙國派了蘇代前往秦國遊說。蘇代,是著名縱橫家蘇秦的弟弟。

    蘇代找到了相國范雎,范雎的在秦國,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提出了著名的“遠交近攻”戰略,這對於秦國滅六國,影響深遠。長平之戰中,用反間計散佈謠言,讓趙國換將,也是他的主意。

    范雎和白起,在秦國可謂是一文一武,都是國君秦昭襄王的左膀右臂。但是他們兩人卻有一些過節。滴水之恩不忘,睚眥之怨必報,這正是范雎的性格。當時白起已被封為武安君,地位已經很高了。

    范雎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於是就去勸秦昭襄王收兵。雖然秦昭襄王也是一代明主,但是最後還是聽從了范雎的一面之詞。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圖3 范雎(?-前255年)

    首先,秦國綜合國力消耗巨大。秦國透過商鞅變法強大起來,當時唯一可以和秦國抗衡的就是趙國。趙國在“胡服騎射”之後,軍事實力也大為提升。這就是為什麼趙國敢於接手上黨郡,趙國已經提前做好了和秦國一戰的準備。

    長平之戰打了三年,長平這個地方,離趙國很近,而離秦國很遠,要有幾千裡的後勤補給線。曠日持久的戰爭,消耗了秦國的國力。

    兩虎相鬥,必有一傷。長平之戰打的非常慘烈,秦國雖然勝利,也是慘勝,最後傷亡也達20多萬。所以,戰爭結束之後,秦昭襄王不得不考慮休養生息的問題。

    圖4 長平之戰遺址 山西晉城高平市永錄鄉

    其次,當時秦國的強大,已經讓其餘各國感受到了威脅。為了對付秦國,其他六國不得不採用合縱的策略,集體對抗秦國。趙國的慘敗,使其他各華人人自危,大家都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如果秦國繼續攻打趙國,必定會引起其他五國的聯合。

    長平之戰,使得趙華人民對秦國非常的仇恨,很多女人失去了兄弟、丈夫、父親。雖然趙國主力被滅,但是還有一部分武裝。如果秦國繼續進攻,趙國上下必定同仇敵愾、誓死抵抗。雖然最後可能打下趙國,但是秦國會有更大的損失。這時,其他五國再趁機攻打秦國,可以說秦國就很危險。

    最後,趙華人民的自救,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蘇代遊說范雎成功,長平之戰後,秦國收兵,這給了趙國喘息的機會,錯失了最佳滅趙時機。

    圖5 戰國七雄

    三、趙國的自救

    長平之戰中,雖然趙孝成王換掉主將廉頗,導致戰爭失敗,但趙孝成王並不是一位徹底的昏君。戰後,他深深地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聽從了虞卿的建議,不再割地求和,而是奮起反抗。然後重用廉頗,繼續領兵,抵抗外來侵略。終於否極泰來,使趙國沒有徹底塌下去。

    趙國還有一些人才,對趙國的生存發揮了重要作用。平原君是趙國相國,也是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後來秦國又攻打趙國,正是平原君帶領著門客前去楚國遊說,最後毛遂自薦,成功說服楚國幫助趙國。

    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國信陵君的姐姐。長平之戰後,面對危機,她數次向魏國求救,魏國發生了“竊符救趙”的故事,幫助趙國度過了難關。

    圖6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

    戰國除了有四公子,還有四大名將,即秦國的白起、王剪,趙國的廉頗和李牧。廉頗就不用說了,長平之戰後,繼續帶兵抵抗。廉頗死後,李牧成為朝廷重臣。

    前246年,李牧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子。後來,李牧又多次擊退秦國的進攻。而且,對於前來挑釁的燕國、南韓、魏國,也都大勝而歸。可以說,李牧的存在,保障了趙國的安全。

    長平之戰後,趙國上下一心,君臣同仇敵愾,保住了岌岌可危的趙國。而反觀秦國,將相不和,相互爭名奪利,最後名將白起被殺。這使得長平之戰後,趙國沒有被立刻消滅,又苟延殘喘了30多年。

    文:墨羽翩翩

  • 9 # 餘則成007

    我覺得長平之戰至始至終都是一個大陰謀。首先,南韓把開始要給予秦國的上黨地區以一個相當可疑的理由又給了趙國,從而引起了長平大戰。在長平之戰最關鍵的時候,也就是秦趙兩國最脆弱的時候,這時候只要隨便一個諸侯國動手,無論是幫秦國還是幫趙國,對於對方都是毀滅性的,但是有意思其他五國均在做壁上觀,合乎邏輯的原因是諸侯們既不願意秦國強大,更不願意趙國強大,因為秦趙無論誰吞併對方,對別的諸侯都是毀滅性的。所以在長平之戰中覆沒趙國軍力,同時也導致秦國大傷元氣,然後在秦國對趙的下一步行動中採取行動,便可以輕易的擊敗秦國,甚至是伺機攻入關中。長平之戰兩年後的邯鄲之戰,魏國那十萬大軍和之後的五國聯軍圍攻函谷關就是證據,這個計策一箭雙鵰,因為這時候秦國要東出滅國,而趙國也有西進計劃,南韓本來就是他們共同的目標,在秦始皇時代南韓第一個被滅就是證明。所以這時候南韓丟擲這樣一個計策為自己也為其他五國續了幾十年的命。

  • 10 # 史學達人

    戰國的時候,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十分的複雜。

    那個時候想要滅一個國家,真的是太難了,更何況趙國還是個大國,當時唯一個可以給秦國叫板的這麼一個強家。

    但是,經過長平之戰,趙國被白起坑殺了四十萬大軍,使本來就很強大的趙國,一下陷入到了危難之中。

    那時候整個趙國,估計也就是六十萬大軍,一下被秦國乾死了四十萬。三分之二都乾沒了,你說這要咋整?

    若是此刻秦國來滅趙,趙國還有能力抵禦秦國嗎?

    不是說趙國還有二十萬大軍嗎?把那二十萬大軍給調過來不行嗎?

    其實,若是有人有這種想法,那真的是有點太天真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大家不要忘記,趙國的國防線很長,尤其是西北,那可是強大的匈奴,剩下的那二十萬大軍,還要防禦匈奴呢。

    趙國的東面是齊國,北面是燕國,南面是魏國,你說哪一個邊界不需要人把守。

    所以說,白起打了長平之戰後,想要直接把趙國給滅了,在當時的情況下,對於白起來說,滅掉趙國那是很輕鬆的一件事。

    但是,最終白起沒有去滅國,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當時打完了長平之戰後,白起的意思,是給秦王報告,讓他帶兵一舉把趙國給滅掉。這也是趙國最害怕的。

    因為白起直接帶著兵,殺到邯鄲城,即使趙國想要去請求其他國家來支援,依照秦國的進軍速度,也是來不及的了。

    所以,等待趙國的只有滅亡。

    因為趙國早就預料到了,白起可能會直接來滅自己的。

    所以,那時候他們就派出說客去,去遊說秦國的宰相范雎去了。

    趙國的使者,給范雎大量的金銀細軟,自是不可少的。更重要的是,他們告訴范雎,你不要看你現在是秦國的宰相,排名僅次於秦王,大秦第二號人物。

    但是,一旦白起滅掉了趙國,他的名詞立刻就會超過你。

    你想呀,白起在長平之戰,一次殲滅趙國四十萬大軍,這個功勞就已經足夠大了,等他在滅了趙國,那秦王給他的爵位俸祿肯定會大大的超過你的。真的到了那個時候,自古以來,沒有任何一個人,能超過白起的功勞。

    你說你這個宰相位居一個武夫之下,心理會作何感想呢?

    這個趙王派來的說客,又給范雎說了很多,最後范雎答應了。

    當白起寫來的請求一戰,滅掉趙國的信的時候,秦王拿在手裡,然後舉棋不定,到底要不要滅趙呢?

    這時候秦王就把宰相范雎給叫了來,范雎就建議秦王,這時候不要滅掉趙國?

    范雎不讓秦王滅趙的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現在秦兵已經打瞭如此大的一場仗了,他們需要休息,我們可以滅趙,但是,調整一段時間,在出兵也不晚,現在不是最佳時機。

    第二,窮寇莫追,現在趙國已經被我們滅了四十多萬人了,這時候我們打到他們家門口,他們肯定會舉民皆兵的,殊死抵抗的。

    最終秦王決定不出兵,趙國算是逃過了一劫。

    不過,到了後來秦王再想滅趙已經滅不了了,因為魏國,楚國的大軍,已經壓境來到趙國,等待和秦國決一死戰了。

    所以直到秦始皇的時候,秦國才滅掉了趙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影《寄生蟲》讓我們學到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