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清說歷史課

    有人說項羽不應該放棄關中應該當秦王,有人說項羽一心想恢復封建把已經到手的天下又分了出去逆時代潮流而動自取滅亡,其實項羽到關中搞分封的時候其實手頭資本頗為有限。

    第一、就名義來說頭上還有一個楚懷王(堅持關中如約給劉邦,絕不是項羽能控制的傀儡),不過一個聯軍統帥楚國上將軍,並無絲毫可以號令楚國乃至各國的名分大義,從名分角度項羽根本沒有任何資格宰割(分封)天下的。

    第二、項羽手頭雖然有號稱百萬的四十萬聯軍,但是那四十萬聯軍都是各國軍頭的自成系統的軍隊,就是楚軍中也是各路派系複雜,真正項家嫡系軍隊數量非常有限。

    第三、沒有鞏固的根據地。項氏在楚地有些根基,但是並未能控制楚地,秦地也是人地兩生缺乏基礎。

    關中形勝,秦國以抗衡天下百年,當時有秦富十倍於天下的說法。項羽除非是傻子,否則怎麼可能不想要當皇帝,王關中呢!

    問題是,項羽有那個實力嗎?論名分,論軍隊,論根據地,項羽的資本遠沒有很多人想的那麼強大充足。

    論名義項羽只是聯軍統帥,楚國上將軍。所謂的封建貴族的項氏,在秦末早就丟掉封地又無封臣,根本不具備強大的貴族勢力。項梁的八千江東子弟完全是用的秦會稽郡政府系統招募的。之後楚軍聚眾7萬,其中多少是項氏完成改編的能控制的嫡系軍隊,其數量是值得懷疑的。

    另外項氏的真正當家人是項梁,項梁的過早去世導致項羽實際是以少主身份倉促上臺,其資歷嚴重不足,類似項伯等項氏長輩和類似英布這種和其叔叔平起平坐的楚系大佬們對項羽其實是以少主視之的。項羽在鉅鹿之戰勝利後成為實權領袖,但是資歷是改變不了的。

    這種情況下項羽尊重各國軍頭們裂土封王的慾望,代表各國軍頭的利益,就能號稱霸王宰割天下。如果項羽露出想當秦始皇第二的意圖,真的無合適理由殺戮其他實力派(例如在劉邦已經屈服,表示合作的情況下鴻門宴幹掉劉邦),或者明白表示自己要獨佔秦國吃相太難看。

    一旦各國軍頭不支援而中立看戲(更別說類似韓趙魏滅智伯那樣聯合起來圍攻項羽),項羽只能讓自己嫡系軍隊跟著自己,在人地兩生的秦地和其他勢力例如劉邦系(就算劉邦死了,曹參蕭何周勃聯合起來一樣可以團結劉邦系統和項羽死磕。)和章邯等秦王係爭奪關中,局面很可能立刻失控(半年後項羽實力比在關中強大了很多,但是局面失控後除了項羽已經控制的楚地,其他各地項羽完全不能控制了)。

    而在實力有限的情況下項羽佈局不能說不機關算盡:

    1、儘量削弱關中元氣,更要儘可能的阻止至少要延緩秦地的統一。屠殺秦兵殺宗室燒宮殿搶財富是有削弱關中元氣的意義的且不說。

    劉邦明顯被項羽作為最危險的敵人,因此趕到漢中巴蜀去,如果從以後2000年的歷史看,巴蜀漢中獨守之國難入難出,劉邦既然入蜀,則難有作為。但是蜀地易守難攻,劉邦入蜀後則可以反過來牽制關中勢力出關。

    章邯本來就是秦末最優秀的統帥之一,項羽的大敵,還和項羽有殺叔之仇,又是秦人,他如果崛起統一秦地對項羽的威脅未必比劉邦小。因此讓其控制北地隴西和內史之半,地盤夠大有足夠實力可以阻攔劉邦北上(巴蜀北上關中最主要的交通要道都在章邯控制下,)但是要統一秦國故地既要面對佔據巴蜀獨守之國的劉邦,又要面對佔據內史和北地的其他兩位秦王。

    劉邦北上應該在項羽預料之中,給章邯比較大的地盤一方面是安撫和尊重其地位,一方面也是攔截劉邦北上的必須。

    另一方面,章邯部下董翳佔據上郡以分章邯之勢力,內史郡另一半最重要最富裕的部分給了和項氏有淵源的司馬欣,無論章劉誰勝誰敗,這都是阻攔他們整合關中的最後一道防線。而且以章邯和劉邦的態勢,劉邦入蜀後適應環境需要時間,而且必然有不少關東人離開劉邦削弱其勢力。而章邯不得關中人心,重新獲得人心也需要時間。

    以上種種部署,確實有一種可以說是機關算盡的感覺。

    2、聯合入關各國新興的軍頭對付六國故地的異己勢力。並在這個過程中儘可能的控制更多的地盤建立鞏固的根據地,真正鞏固項羽的霸主地位。

    項羽不過是楚國上將軍,憑什麼自立為西楚霸王?憑什麼無視六國已經復國的現實宰割(分封)天下?

    答案是入關各路聯軍將領的支援,入關的聯軍將領,多半是新興的草根勢力,他們願意跟著項羽入關,本身就希望獲得更大的利益,而最大的利益,當然是裂土封王了。只要項羽的作為符合他們的利益,不難得到他們支援。而他們的共同的敵人,當然是已經復國的原來的六國諸侯。

    而在這個過程中,項羽將首先打垮楚懷王和支援楚懷王的異己勢力,全取梁楚九郡。歷史上項羽還順手幹掉了韓王安兼併了南韓也就是潁川郡。很明顯地,幹掉義帝又幹掉韓王的項羽根本就沒把他自己的分封秩序當一回事。

    所謂的分封無非是承認各路軍頭割據一方的事實的基礎上,挑動群眾鬥群眾,亂中取勝來為自己獲取最大的一塊蛋糕而已。只是項羽再造帝業的一個階段而已。如果項羽真有心只是維持列國分立的秩序,那他殺義帝,殺韓王,殺齊王的種種行為就無法解釋了。

    3、完成上邊步驟後,項羽從無尺寸之地到迅速控制了天下36郡中的10個郡,地盤鞏固,軍隊也完成重組。項羽下一步從歷史看很明顯地,就是利用各國內部的兼併戰為理由進行干涉,各個擊破各國所謂鳥盡弓藏。各國和項羽結盟的新興軍頭們完成了淘汰不和項羽合作的異己勢力的任務後,老老實實的臣服項羽的勢力,可以後邊點解決,而桀驁不馴繼續想和項羽分庭抗禮的勢力必然是項羽首先解決的。

    從地緣角度項羽第一個要解決的勢力肯定是齊國,畢竟立國淮泗以彭城為都的西楚來說,齊國就是有泰山壓頂之勢。必須首先控制。

    從陳平跑路的過程看他還想控制殷國取河內郡,可想而知,如果沒有劉邦的快速突圍,既然控制了南韓,從潁川郡和南陽郡夾擊控制河南國也應該在預料之中。

    還有項羽派人去魏國擔任魏相看,魏國的河東上黨他也是想控制的。河東河內河南,這就是漢代關東根本的核心區三河地區。

    解決了三河和齊地,則從上黨河內和齊地出發,趙國就在項羽掌握之中了。解決了趙國,控制了常山太原,燕國什麼的都可以不用考慮了。

    另外從英布舉兵的過程看,項羽一直是想控制或者至少得到英布的九江郡支援的。如果項羽的計劃一一實現,經過這第三輪淘汰,以漢家十三州為依據,當時天下項羽將牢固控制揚州徐州豫州兗州青州幷州冀州和司州之三河。

    以大勢來說,關東六國項羽完全控制了韓趙魏齊和東楚,再從河東河南南陽三路西進,無論秦地如何整合都難以抵擋項羽攻勢了。

    到這一步,項羽稱帝應該是大勢所趨了。

    總之,項羽的做法和劉邦日後所做的類似,都是要先確立自己霸主地位,然後一步步的削藩。在群雄割據的亂世之中,先和友好的諸侯結盟消滅純粹異己的諸侯晉升霸主。然後再把和自己結盟的諸侯替換成自己的附庸,最後再消滅自己的附庸代以自己的家人。如此一輪輪的勝利不斷削弱地方獨立性逐步締造屬於項羽自己的帝業。

    然而,項羽的削藩大業在即將展開之際就崩潰了。機關算盡的精心佈局實際上不過半年時間就接近崩盤(四月諸侯皆就國,八月齊國田榮勝出,十月劉邦已到陝,趙國陳餘獲勝,這時候項羽剛乾掉義帝),在一年的時間內(第二年四月彭城之戰)徹徹底底的失敗了。

    從事後看,項羽的佈局讓人有機關算盡太聰明的感覺:

    1、異己勢力的堅決對抗應該是在預料之中的。可是項羽和其盟友並沒有能力消滅諸多異己勢力,甚至沒能力形成對峙互相牽制給項羽爭取時間,反而讓異己勢力越來越壯大並且互相聯合讓項羽顧此失彼。

    除了項羽自己搞定了最弱的韓王成,搞掉了當時最大的對手之一楚懷王,其他各個最大的異己勢力,漢國劉邦、齊國田榮、趙國陳餘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在秦趙齊的兼併戰中紛紛勝出,就連魏國彭越不但沒被消滅,反而是項羽派去進攻彭越的蕭公角被打的一敗塗地。

    項羽先進攻齊國田榮而無視劉邦做大關中被人認為是他的錯誤,但是以當時楚國地緣形勢,項羽不擺平田榮,哪敢大舉進攻劉邦呢?

    歷史項羽好歹在劉邦大舉進攻之前打殘了齊國殺了田榮,可以無所顧慮的大舉回援,如果項羽派人防禦田榮,自己去進攻劉邦,一旦田榮南下,項羽留下的守將慘敗,那未能擊潰劉邦的項羽只怕是哭都哭不出來了。

    2、項羽結盟的新封的各諸侯不但無法有效的消滅各個異己,甚至無法維持勢均力敵的對峙,反過來被異己勢力消滅。除了臧荼滅了韓廣算是項羽唯一成功的盟友。章邯在對抗劉邦過程中發揮了一些作用,其他趙(張耳,司馬,申陽)韓(鄭昌)齊(二田)魏(魏豹)項羽結盟乃至新分封的盟友勢力基本可以說是一觸即潰。

    對比劉邦選擇的韓信英布彭越,項羽選擇的盟友實在是……

    3、最不濟,那些從項羽分封中獲益的盟友(英布、張耳、司馬,申陽、共敖、臧荼、魏豹、)應該支援項羽或者失敗後投靠項羽站在項羽一邊吧。沒有!除了齊國二田之一外全都去抱劉邦大腿去了!魏王豹這種勢力不足的牆頭草就算了,就連張耳都投奔劉邦而不投奔項羽。實在是有點離譜。

    為什麼精心的佈局會是這個結果?

    個人認為,項羽雖然意識到自己實力不足,但是還是過於高估了自己的力量。項羽想亂中求勝,結果反而是變成了顧此失彼多線作戰。項羽想各個擊破,但是他的野心和行動反而讓各路諸侯聯合起來對付他,甚至是項羽的盟友也情願站在項羽的對立面。哪怕失敗了也不願意投靠項羽。最後弄出劉邦出關勢如破竹,各路諸侯反而聯合起來圍攻項羽的鬧劇。

    項羽太急於求成了!在局面混沌的時候,應該像謝安那樣,“鎮以大綱,御以長算”才更合適。既然實力不足,那就先佔住自己實力能到手的先到手,等局面穩定了,再徐圖進取。局勢混沌,自己的佈置利害難辨,這時候一味的進取,反而是自亂陣腳,讓別人有機可乘。就像打架,在沒有弄清對方實力和弱點的時候就貿然攻擊,結果一般都是進取無功,反而露出破綻為敵所乘。

    項羽過於著急一統天下,也過於自負自己的才氣,其佈置看似機關算盡,結果卻是機關算盡太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

    削弱敵人的佈置反而成全了敵人(劉邦章邯二田張耳)。看似宏大的佈局,結果卻發現變成四面樹敵(齊國秦國)。本來是自己削藩奪地盤,最後反而便宜了別人(河南國魏國殷國南韓)。

    而項羽面對這種不利的破局又想以力破局,以快打慢爭取時間,結果反而落得兩線作戰腹背受敵處處皆失。

    我指的就是項羽進攻齊國這個行為。以當時形勢,很明顯地項羽的佈局即將崩潰,局面已經失控,但是項羽已經剷除了自己最強的敵人,初步鞏固了自己的根據地,上策應該是鎮之以靜。

    以項羽之強和其聲威,項羽自己不動如山坐鎮彭城鎮住齊國,承認各國新現狀(劉邦據關中,陳餘據趙,田榮具齊,甚至彭越也可以招攬,項羽封為韓王的鄭昌就是渣渣,如果換彭越呢?),派重將專心鞏固自己的根據地西部防線(成皋榮陽敖倉一線)。大力整頓政權建設和農業積累糧食。積極展開外交活動。

    總之,先不求和各國開戰,先鞏固既有地盤,要知道各國之間也有深刻的利益矛盾。可以說當時形勢,最強的項羽,劉邦,田榮,三者誰先動誰不利。如果項羽不動如山劉邦大舉出關,那劉邦就可能成為關東諸侯共同的敵人。

    而如果項羽不動田榮先動,那項羽一方面可以理直氣壯的反擊,一方面田榮內部問題多多,在項羽反擊下可能速敗,項羽完全可以繼續支援其他田氏分割齊國(結果項羽反而在田榮失敗田橫崛起後殺了唯一可以利用的田氏。)

    歷史上項羽先動的結果是他雖然打殘了齊國,但是卻困在齊國。而東邊劉邦出關後簡直是勢如破竹。連河北趙國都參與圍攻項羽。

    彭城之戰的輝煌完全不能掩蓋項羽這一戰後戰略的劣勢。

    另外,項羽的佈局其實有不小的問題,關中並非不可一爭,項羽完全可以把自己佔據的梁楚九郡讓給劉邦,英布,彭越,魏豹申陽等人,項羽不要楚地,則楚懷王就要劉邦英布們去對抗了。就算他們能避免火併,但是他們共同存在本身就會讓楚地難以整合。

    既然梁楚九郡讓出來,則項羽完全可以取河南河東兩郡(讓申陽去上黨或者南陽)。加上內史郡,讓司馬欣去巴蜀,章邯和董翳分王隴右和北地(既然劉邦離開關中,就沒有強化其對抗劉邦的必要了)以及上郡。

    在二十萬秦軍被殺後,章王司馬的實力已經削弱殆盡。為了讓諸侯放心,劉邦去王楚地,其收編的幾萬秦軍都可以交給三秦王,項羽容許各路諸侯分贓咸陽珍寶庫藏,但是咸陽宮不能燒(以示項羽一心胸無大志,只想據險自守安享富貴)。

    秦宗室不能留,但是直接下手不能項羽自己,無論如何也該拉上章邯和劉邦。

    等諸侯出關,三秦王就國,項羽稍微穩定下局面,然後就火併章邯,以項羽的兵力和能力,安撫司馬欣,擺平章王問題應該不大。

    固然,這種佈局必然導致項羽無力干預齊趙楚國,但是就是歷史項羽在關東,在拿下楚國之前,就有能力干預齊趙了?

    固然項羽不得關中人心,加上章邯也是硬茬子,很可能出現項羽平定關中滅了章邯董翳,而齊趙甚至楚地(如果劉邦聯合英布全力火併楚懷王,以淮河為界劃分彼此勢力範圍,魏地給魏豹和彭越的話)都已經完成整合。

    但是關東六國也是矛盾重重,齊國和西楚之間的地緣矛盾是不可調和的。齊國和趙國之間,趙國和燕國之間一樣矛盾重重,楚國內部劉邦和英布也是一山難容二虎,彭越對項羽是難纏,對劉邦一樣難纏。魏豹在河東是毫無根基,在地頭蛇的魏地就不一樣了。

    總之,關東六國很難整合起來。項羽只要控制河東和河南,據險自守,大可以坐觀關東,休養生息,爭取民心,等5-10年後局面穩定下來,六國矛盾嚴重不可調和了,再大舉出關東也不遲。以項羽的年齡優勢,著什麼急呢?

    如果項羽還是堅持先取楚地為家的戰略,個人認為項羽想五個指頭按跳蚤的戰略是不行的。以項羽的形勢,寧可不要南陽郡(給申陽,換取河南郡)和東郡(給彭越換取其穩定下來),把河南郡空出來給楚懷王(給其留退路,如果不從則先項羽自己直轄另找楚王係為帝/傀儡)。快速整合七個郡。

    趙地把太原郡給陳餘(讓陳餘有地盤需要經營,而不是沒地盤和張耳拼命,而且陳餘在河北可以得到田榮支援,如果去了太原地盤大了,但是張耳就把陳餘和田榮隔開了),把濟北郡給田榮。田安田都給膠東琅琊(以他們的實力,項羽無力干涉的情況下根本無力把田榮擠出齊國核心區,不如讓其佔據琅琊和膠東分齊之勢也是在楚國北部建立屏障)。

    關鍵是關中,事實證明,讓劉邦進巴蜀,只是逼著劉邦必須立刻打出來(劉邦手下皆楚人,人心思歸,在巴蜀適應只是讓手下跑光的下場,而一旦打出來,以思歸之軍打不得人心之三秦王,就是無可阻擋)。

    讓最強的章邯去巴蜀。司馬欣和董翳分別佔據隴西北地上郡。讓劉邦佔據最富裕的內史郡。如此一來,劉邦無話可說。但是為了劉邦佔據關中,需要劉邦殺秦宗室交投名狀,並容忍聯軍搶劫關中。如此以來,劉邦得關中之人心將散去大半(歷史劉邦是被趕進巴蜀,不需要對此負責)。

    而劉邦收拾關中局面對三秦王開戰,三秦王佔據的隴西巴蜀漢中北地對內史都是易守難攻的地形。最強的章邯在巴蜀漢中,絕不是劉邦能輕易打垮。而三秦王不垮臺,項羽不妄動,劉邦敢大舉出關嗎?

    如此一來,項羽先穩定西楚七郡。支援齊國二田佔據琅琊和膠東分裂齊國(不求控制齊國,只求分裂齊國使其無力對楚國構成威脅)。

    如果劉邦大舉出關,則項羽可以以劉邦不守舊約野心勃勃為名義再大舉西進,聯合彭越韓成申陽魏豹以守河南護衛天子為名討伐劉邦。

    如果劉邦不出關,劉邦壽命有限,項羽大可以等劉邦死後,先南下兼併英布(找藉口以個人恩怨清算的名義)。再西進兼併共敖和吳。總之先向邊角擴張,對中原鎮之以靜,畢竟,時間在項羽這一邊。他最大的優勢,其實是他的年齡。

    總之,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其實是他太年輕缺乏經驗,過於自負,以本來不足的實力而急於成就帝業,於是導致佈局崩盤失去主動,從此陷入困境。

  • 2 # 皮蝦66

    在高祖建立漢朝的過程中,他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應該就是楚霸王項羽,古人曾說,項羽的神勇,千百年來再沒有第二個人可比。在滅秦的征途中項羽靠著自己能征善戰的本領和無人能敵威猛,使得秦軍連連戰敗,最終平定咸陽。他雖然已經統一天下,卻並沒有稱王的野心,只願回到家鄉做一個西楚霸王,而打下來的土地,他都封賞給了一路追隨著他的下屬和各方諸侯,經過連年戰爭,天下本就已經四分五裂,百姓流離失所,項羽卻沒有認識到當時的情況,只是目光短淺的盤踞在一方。

    項羽為人剛愎自用,不願意相信身旁亞父范增的勸誡誅殺劉邦,而是將劉邦打發到遙遠的漢中地帶將那裡畫地為牢,將劉邦困拘一地不得東出。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劉邦早已有了一統天下的野心,劉邦得到韓信相助後一舉東出開啟了與項羽之間的爭奪天下的拉鋸戰。

    兩軍在簽訂鴻溝和議之後,劉邦突然中途撕毀了合約,他率兵奇襲項羽。在韓信和彭越相助之下,60萬大軍將項羽逼至垓下。在垓下,項羽自己的殘部與劉邦部隊展開了一場廝殺,最終一路逃到江東在烏江邊自刎而死。

    回顧垓下之戰,我們可以總結出,項羽兵敗的主要原因。第一個原因,史記中曾記載,在鴻溝之約後,項羽解而東歸。為將者,最不應該沒有了解到對方敵軍的真正動機,就放下了自己的戒備之心,導致沒有為後來的戰事做好充分的準備,沒有及時聯絡楚軍後方導致後勤補給難以供應。這是項羽為將者犯的第一個重大的錯誤。

    第二點,韓信曾經追隨過項羽,是項羽的部下,對項羽的為人有充分了解,但是項羽卻沒有認識到韓信的真正實力,他盲目自大,將營帳駐紮在了垓下,妄想在此以少量兵力戰勝韓信,重寫當初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的輝煌歷史。就因為他盲目輕敵,導致錯信了韓信的調虎離山計,中了埋伏,導致全軍大敗。

    試想,若當時項羽清楚韓信的實力,能夠認識到自己軍隊方面的不足,沒有在垓下駐兵而是直接過江東獲取到後方的糧草和補給,那麼或許歷史將會被重寫。

    而項羽在垓下大敗之後,他的主力軍幾乎被全部殲滅,剩下的部隊已經沒有餘力與劉邦的部隊抗衡,此時劉邦的軍中再唱起楚歌,使項羽身邊的將士以為楚地已經被劉邦佔領,軍心渙散,紛紛逃離。此時項羽可以說是敗局已定。而在整個垓下戰役的過程中,項羽做的唯一正確的決定,應該也就是率著800個騎兵,趁夜逃出包圍。劉邦軍發現項羽逃跑後,急忙派著灌嬰率兵前去追擊。

    此時的項羽已經料想到自己不能夠脫身了,於是就跟率領的部下說,從我領兵之日起到如今,已經有八年的時間了,這中間經歷了大小70餘場杖,但凡是跟我交過手的敵人都被我打敗了,而今天我被困在這個地方,並不是說我不會打仗了,而是因為天要亡我了。

    項羽從江東,率了8000子弟過江,再返回時只剩下26人,到了烏江邊,亭長曾經勸過項羽,將這個26人留下,獨自過江,這應該是當時能夠保全項羽性命最合理正確的建議。

    但是項羽但骨子裡卻有一種江東男兒的血性,他寧願和26名江東子弟,戰死在烏江邊,也不願意潰逃回江東,面見家鄉的父老鄉親。

    項羽的戰馬,追隨項羽南征北戰,直到臨死之際,項羽因為不捨得將馬殺死,於是轉送給了烏江亭長,自己下馬與漢軍交戰,接連斬殺漢軍百餘人,自己身上受了大大小小十幾處傷口。

    此時劉邦手下的一員大將,呂馬童也在與項羽交戰人員之列當中,他曾經是項羽帳下的將軍。而今兩人相見,項羽兵敗走到末路,見到呂馬童,長嘆一聲說:“既然已經遇到了故人,那我今日就將頭顱贈送你,讓你去領功了去吧。”說完項羽自刎而死,呂馬童拿項羽的頭顱,劉邦封他為中水候。

    就這樣,一位血骨錚錚的英雄,最終在殘酷的戰爭中以悲劇收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宋慧喬和宋仲基在離婚調停剛開始的階段就迫不及待的公佈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