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減水書生

    首先,關寧軍團並沒有吹噓的那麼強大。與之並列的孫傳庭的秦軍敗於李自成,組建天雄軍的盧象升喋血鉅鹿,更別說沒了中央朝廷的關寧軍團能否力挽狂瀾了。如果關寧軍團真得那麼強大,早就收復遼東了,最不濟也不會讓朝廷年年加徵遼餉。

    其次,形勢所迫,吳三桂不得不選邊站隊。李自成攻破京師後,吳三桂和關寧軍團不僅沒了明王朝的財力支援,也沒了可效忠的物件,而且還面臨多爾袞和李自成的兩面夾擊之勢。所以,其只能選邊站,要麼與農民軍一起抗擊滿清,要麼聯合滿清打擊農民軍。

    第三,李自成和農民軍種種作為讓吳三桂不願也不敢降李。李自成集團對明王朝皇族及朝廷降臣的態度和作為,極為仇視和殘酷。加之對明王朝的遺忠,都使得吳三桂不願降李。

    第四,乞師擊李到“矢忠新朝”。必須選邊站的吳三桂,既想倚重滿清的軍力消滅李自成,又想在亂世中漁翁得利。但滿清也不是傻子,在吳三桂與李自成鏖戰之時,逼迫吳三桂由聯清變成了降清。而多爾袞進入北京之後,採取了極為靈活的政治手段,明王朝的舊時臣子都得到了高官厚祿,滿清也逐漸坐穩江山。此時的吳三桂也只能放棄對朱明王朝的希望,“矢忠新朝”了。

    亂世中,明王朝的種種舉措既僵化又迂腐,對內不能安民、對外不能御夷,朝堂難附臣子、用兵自毀干城,雖有道統優勢,但難敵勢利交變。吳三桂降清,也就在所難免了。所謂關寧鐵騎,如果稍微爭氣一點兒,也不至於年年遼餉至國內反賊林立。

    而朝堂諸臣稍有餘忠,也不至於前降李後降清。崇禎稍有英明,也不至於颳了袁崇煥、逼死孫傳庭、誤死盧象升。既有老前任袁崇煥的人頭傳閱,又有老舅舅祖大壽降清重用,本就打算政治投機的吳三桂,還能怎麼做。

  • 2 # 還豬的格格

    五萬渣渣兵,在關外和建奴野戰的膽量都沒有。到關內的一部分最後也被農民軍按在地上狠狠的摩擦。所謂的關寧鐵騎,從建立到滅亡,拿著鐵騎軍響,卻從沒打過像樣的仗。不打是鐵騎,一打就成豆腐渣渣了。

    就像當年的東北軍,不打牛逼哄哄。一開打,30萬對2萬,最後鬼子居然傷亡70餘人。鬼子徹底懵逼了,激起了全面侵華的野心

  • 3 # 雍親王府

    1644年,李自成大軍攻陷北京,崇禎自縊。此時吳三桂處在李自成同滿清多爾袞的夾擊中,任何一方的實力都要遠超於他,此時的他已無獨立自保的可能,要麼被剿滅,要麼選擇投降其中的一方。

    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吳三桂再三猶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頭。當時,吳三桂在北京親人都成了李自成的人質,為保全家人性命,吳答應與李自成議和,為防李自成有詐,又私下以黃河南北分治為條件向多爾袞求助。其後李自成親率六萬大軍奔向山海關,吳三桂得知李自成親自率軍東征的訊息後,即派山海關士紳、儒生李友松、譚邃寰、劉泰臨、劉台山、黃鎮庵、高選等六人“輕身紿賊”,迎候李自成大軍於北京之東不遠的三河縣,表示投降之意,以拖延時日,等待清軍。在派赴清軍求援的使者攜帶多爾袞的覆信返回山海關後,吳三桂馬上又致書多爾袞,求其“速整虎旅,直入山海”。

    李自成直至行抵關門之時,吳三桂派去接洽投降的代表妄圖脫逃,才發現吳三桂假投降的真實意圖,但已貽誤了輕兵速進奪取關門的有利時機。而多爾袞卻在接到吳三桂的二次求援信後,經過一晝夜的強行軍,抵達關門十五里之外。多爾袞利用吳三桂所處的危急局面,逼迫吳三桂放棄聯清擊李的政策而徹底投降清朝。

    之後,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多爾袞,多爾袞將計就計,趁吳三桂與李自成談判之機,突然向李自成發動攻擊。在一片石戰役中吳三桂聯合清軍擊潰李自成。清軍入關後,攻入北京,多爾袞把年幼的順治帝以及朝廷由東北的盛京遷都至北京,清定都北京後封吳三桂為平西王。

  • 4 # 不正經的軍棍

    公元1644年,李自成滅掉明王朝,吳三桂手上掌控五萬久經沙場的軍隊,而吳三桂卻義無反顧的歸降清朝,打開了山海關,為清軍打通了南下的道路。

    吳三桂為什麼不趁亂世,打出一片自己的天下?

    吳三桂手下的五萬騎兵的戰鬥力雖然無法相比八旗軍,但是仍遠遠強於李自成的那群烏合之眾。但吳三桂面臨的問題是,他只有這五萬人,要後勤沒後勤,要後援沒後援,完全的一個孤立局面。

    李自成有百萬雄師,即便沒多少精銳,但依舊可以吞掉吳三桂的五萬關寧軍,而山海關外的清軍同樣有十幾萬人,吳三桂和這些特種兵比,小巫見大巫了。清軍入關時,多爾袞帶領的八旗軍只有七八萬人,同樣可以碾壓吳三桂。

    吳三桂面對的局面就是,僅僅五萬人,孤木難支,同時夾在兩個新興力量之間,李自成在關內,有統一天下的趨勢,清軍在關外磨刀霍霍。而小小的山海關,既沒有軍需,又沒有後援,想打,死路一條。那麼吳三桂就只有兩個選擇了,要麼為明朝盡忠,要麼投降一方,他沒有自己扯旗子打天下的實力。

    吳三桂投降清朝,也是被李自成逼的。李自成是農民軍閥,就是因為吃不飽飯,選擇了造反,他對任何曾經剝削過他的階級都是十分仇恨。這也導致他後來濫殺無辜,掠奪財務。表面上,李自成很謙恭的招降吳三桂,背地裡,霸妻擄父。這是任何人的大忌,吳三桂也是如此,這就促使了吳三桂投降清朝。

    其實吳三桂和清朝的態度也是比較含糊不清的,吳三桂可以說是投降,也可以說是與清朝結盟,剿滅農民軍。後來歸附清朝的漢軍,在南下的時候比清軍打的要狠的多。

  • 5 # 旭明奮力

    吳三桂選擇投降清朝,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吳三桂的父親被李自成的農民軍抓起來嚴刑拷打,生死不明;再一方面是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手下大將劉忠敏霸佔了,這些都是吳三桂要投靠清軍的一些重要原因。

    但是吳三桂投降清軍最重要的原因是吳三桂看出李自成的農民軍軍紀敗壞,進了北京後更是像一群烏合之眾,自己如果真的投奔了李自成,結果不會是很好,李自成肯定成不了大器。於是吳三桂不投奔李自成,但是自己的力量又不足以去抵抗李自成。於是吳三桂想起了關外的清軍,在和清軍作戰的過程中,吳三桂看出了清軍的戰鬥力很強,而且清軍的統帥有著一統關內的理想。所以吳三桂覺得跟著清軍更是能有一個好的前途,於是在一片石聯合清軍將李自成農民軍打得是打敗而歸,從此節節敗退,一直到最後的失敗。而吳三桂則一路向南打去,直到雲南邊陲。

  • 6 # 攀登的岩羊

    見風使舵,見利忘義是吳三桂慣性格,當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盡,吳三桂正在山海關和北京間勤王的路上,當聽到明朝亡了,他又返回山海關坐等時局變化,李自成派人來勸降,又授與他高官和金銀,他接受了,又帶手下準備進京歸順,一路上不斷得到訊息,闖王手下殘害前明大臣,連他父親吳襄都被抓,他還抱有希望,以為是誤會,當愛妾陳圓圓被搶,他才晃然覺悟,連他女人都保護不了,,農民軍是一些和他立場和意識形態都不同的人,投過去也沒好果子,所以又返回山海關殺了李自成派去的人,重新反了,李自成派使來勸,他又殺了來使,決心以定。李自成大怒,帶劉宗敏親征,吳三桂估計不是農民軍對手,連整個明朝都被打敗了,他那點人更不行了,想來只有求關外滿清來援,便派人求援,願割地上貢,范文程看到這機會,力勸多爾袞出兵,滿清急動援全國三分之二兵力,急奔山海關,李自成與吳三桂在一片石也打了起來,農民軍全力攻擊,吳三桂漸漸不支,但此時到來的清軍卻按兵不動,吳三桂幾次求救,多爾袞也不回覆,快堅持不住時,吳三桂親自跑到清兵陣中求援,多爾袞趁機提出讓吳三桂降清,吳三桂無奈,只能陣、前剃髮易幟。清軍這時才趁他倆斗的精疲力盡之時,突然殺出,李自成軍猝不及防,被滿清生力軍一衝,潰不成軍大敗而逃,吳三桂及手下關寧鐵騎宣告正式降清,後做為清兵先鋒,剿滅義軍,掃平江南,被清封王,後因康熙削藩,又反,後兵敗病死。

  • 7 # 歷史白話君

    我認為吳三桂之所以擁有五萬關寧鐵騎還選擇投降清軍有三點原因,下面我來具體分析下這三點原因:

    1.小妾陳圓圓被劉忠敏霸佔,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

    吳三桂最愛的小妾被李自成的手下劉忠敏給霸佔了,被帶綠帽子的吳三桂想殺劉忠敏搶回陳圓圓,但吳三桂本身實力不足以打敗李自成,所以放滿清入關,借滿清之手消滅李自成。

    2.吳三桂看出李自成不能成事,而他夾在李自成和滿清中間,只能選擇降清。

    吳三桂身為山海關守將,如此重要的職位,李自成不好好拉攏他,反而縱容手下劉忠敏霸佔吳三桂小妾。從這些情況上,吳三桂看出了李自成不可能成事,所以不能投靠,而他被夾在李自成和清軍之間,如果不選擇一面,只會兩面受敵,所以吳三桂只能選擇投降清軍。

    3.吳三桂貪圖榮華富貴。

    說吳三桂是大漢奸一點也沒說冤枉他,他可以原因帶綠帽子投降李自成,可以原因死守山海關,也可以選擇戰死,但是他沒有,他選擇投降了外族。在我看來就是貪生怕死,捨不得榮華富貴。

  • 8 # 高了高

    關寧鐵騎雖然厲害,但吳三桂私心更重。

    從人品來講,他太看重私利,大局、正義對他而言,無所謂。

    他本是明朝重臣,在李自成的勸誘下,決定投降李自成。

    這是他第一次背叛:叛明。

    李自成無法約束部下,導致吳三桂父親、妾陳圓圓受辱和被搶,吳三桂怒而投降清朝。

    這是他第二次背叛:叛李。

    降清後,吳三桂的軍隊成了清軍急先鋒。清八旗軍雖然厲害,但人數太少,也就10萬左右,僅靠他們自己,想打下全部江山,十分困難。

    所以,幫清朝打下江山的,更重要的是漢人。

    吳三桂功勞最大,他作為明朝前大臣,親自帶兵殺死了南明(崇禎帝死後,堅持在南方抗清的明朝政權)最後一任皇帝。

    若干年後,他又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起兵造反,反叛清朝。

    這是吳三桂第三次背叛:叛清。

    一輩子背叛一個人不難,難的是三次背叛,反覆無常。

    所以,這樣的品性,降清很奇怪嗎?不奇怪。

    他的眼裡,只有一己之利,私利重於泰山。

    用好話來講,他“識時務”。

    明朝已經沒落,彈盡糧絕,這一點,他看得很清楚,斷然不可能再為明朝賣命了。

    那麼就只有兩條路:

    第一,降清。

    第二,投降李自成。

    當然還有第三條,就是自己割據,獨立稱帝,但這條路太險,時機遠不成熟。

    李自成的農民軍雖然也是新生力量,但毫無規劃,流寇色彩未改,戰鬥力也弱,沒什麼前途。

    滿清軍隊,他多次與之交手,對清軍的實力非常清楚。

    他知道,一旦清軍和農民軍交手,農民軍必敗無疑。

    但是,如果自己不投降呢?

    關寧鐵騎雖然可以和農民軍死拼,但要想消滅農民軍,幾乎不可能;因為在清軍和農民軍的夾擊之下,5萬關寧鐵騎已經沒有了根據地。

    根據地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糧草和補給。

    沒有根據地,就意味著沒有糧草,沒有兵源補充,坐吃山空。

    這是最致命的,和關寧鐵騎的戰鬥力無關。沒有糧食,鐵人也白搭。

    所以吳三桂選擇“單幹”、成為清軍和農民軍之外的第三方勢力,風險最大,很可能第一個被吃掉。

    相比之下,投降李自成,風險次之,但也就能夠苟活數年而已。

    當然,投降了李自成,並不排除他利用李自成擋住清軍,然後再度反叛,自己稱帝的可能。

    投降清軍,風險最小,實惠最大。

    所以,吳三桂做出了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 9 # 張細水

    吳三桂投降滿清三點原因:

    1、皇帝死了,明朝還在不在,困在孤城裡的吳三桂不知道。自己已經是無主之將,何去何從該有個選擇。

    2、李自成殺了自己全家老小,突圍投奔他豈不是是讓賊作父,不忠不仁不義不孝瞬間集於一身。豈投了李自成,自己就能有個錦繡前程嗎?

    3、投靠滿清(後金)。這個倒是理由充分。孤立無援、報家仇滅闖賊、良禽擇木而棲均是可以的理由。而且前面還有受到滿清優待的漢人將領作例證。

    經慎重考慮後,吳三桂不想圖一個死守孤城忠義千秋虛名,他要封王封侯享受榮華的實惠。

  • 10 # 濟陽老哥

    吳三桂擁有五萬鐵騎,毅然選擇投降滿清?當時吳三桂選擇是投靠大順政權,然而李自成攻下北京城,對貴族,權貴,富豪採取血洗政策。對吳三桂父親採取關押,對吳三桂愛妾陳圓圓,是佔為己有。吳府僕人逃出北京,到關外向吳三桂報告北京實情。吳三桂無路可選,要麼投靠大順,要麼投降大清,有的人會說沒有第三條路?擁兵自保,五萬騎兵給養是什麼概念。皇帝不差餓兵,這就是吳三桂必然選向。在李自成兵圍北京城,崇禎帝為了北方邊境安寧,也沒有將吳三桂調回北京城,每當讀史到此,不禁扼腕嘆息,崇禎帝生不逢時,空有一身壯志,難扶大廈將傾。吳三桂沒的選,漢粉總是破口大罵,當你手握五萬與你生死同當兄弟,你會怎麼選……順治入關,是歷史必然選擇。歷史不是某些人的選擇,是命運的必選。

  • 11 # 冬哥124831206

    李自成是分田地,打土豪。給老百姓免錢糧為宗旨。吳三桂是官僚世家,土豪出身,和李自成尿不到一個壺裡。

    多爾袞和吳三桂都是東北人,都是土豪。吳三桂的舅舅已經投靠清朝。

    陝西的窮棒子自然不入東北的軍閥的法眼。而和另一個軍閥多爾袞蛇鼠一窩。一拍即合。

  • 12 # 弓目

    吳三桂為了世代榮華富貴。簡單說,是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朝已滅,大順新建,還是放不下“忠君”情節。放不下“高貴貴族”“名門”的身段,絕對不能和“農民”“草寇”為伍!“漢奸”可以接受,降低“貴族”身份,不可以接受!這和汪精衛是一個想法。近代“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所謂“士大夫”階層,都是這個想法!是其自私的階級本性決定的!

  • 13 # 陶短房

    首先要糾正一個被娛樂電視劇帶偏了的概念:明末遼東邊兵最強的是炮兵,最多則是步兵,騎兵和野戰非其所長,也正因如此自薩爾滸之役後明軍戰績較好的戰役幾乎都是城守戰,而在野戰中乏善可陳,作為遼東軍後期骨幹且負責防守山海關要隘的吳三桂部而言也不例外,因為主要擔負的是防守任務,所以他的軍隊絕大多數是步兵、炮兵,而不是什麼“關寧鐵騎”。

    吳三桂在明亡時額兵只有三萬五千,所謂“五萬”是在情勢危及之際不得已臨時擴充的,這些被擴充進來的兵員素質參差不齊,戰鬥力和老兵不可同日而語,因此說是五萬,實際上只能發揮四萬左右的戰鬥力。

    而他面對的敵情卻十分嚴峻:李自成已經進入北京,一線兵力號稱二十萬,就算打個對摺也有十萬人,其先鋒唐通部就有五千,且該部原是明軍,久在遼東,地利人和也不吃虧;關外八旗兵此時編制是八萬五千,但按照史料記載各級軍官乃至士兵為增加虜獲,會自費讓門下家奴隨徵,實際兵力當在十萬以上,更嚴重的是八旗兵民合一,說有多少兵就能出多少兵。

    北京陷落後周邊各鎮明軍軍心動搖,大多數都歸附了李自成(雖然未必是心甘情願,但歸附是事實),畢竟李自成還是個漢族人(雖然貌似有党項血統但党項早就是歷史名詞了),且從“反賊”變成“真命天子”也不算驚世駭俗(明太祖不就是麼),崇禎已死,明朝已亡,殘餘的明朝友軍都被隔絕在幾百裡甚至上千裡外且動向不明,投降李自成對大多數明將而言,總比投降“非我族類”甚至連發型服裝都要改的清朝要容易接受一些——事實上最初吳三桂也是這樣想和做的。

    降闖因故不可能,吳三桂和李自成的關係到了勢同水火的地步,而山海關至關重要,李自成志在必得,吳三桂要想圖存,就必須在李軍未大舉進犯前找到得力的臂助——如前所述,此時最近的明朝餘部也在數百里外的山東,且人心惶惶,自顧不暇,吳三桂除了硬著頭皮和清朝拉關係,大約也只有“朝服公堂”等著“罵賊殉國”了。

    就在這種不得已且別無他活路的情況下吳三桂才想出“借師剿賊”的名目,而腦袋比他還好使的多爾袞就趁火打劫——你吳三桂兵力不如我,能堵著山海關幾十年靠的是地利,如今你為了借兵把地利開放給我,我反客為主你能奈我何?

    重申一遍,吳三桂作為遼東守隘之師,主要是步兵、炮兵,特長是陣地戰,如果真的像電視劇所言有五萬騎兵,大約還是可以有點想法的——然則他並沒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為什麼是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並位列四大名著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