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話歷史課
-
2 # 歷史何其相似66
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卻沒有能抗擊匈奴的原因有三,第一國力不允許,秦始皇費勁心血統一了六國,但國庫空虛民生凋敝,國家已經沒有精力去抗擊強大的匈奴。而漢武帝之所以能抗擊匈奴,就是因為漢朝幾代人的積累。第二華夏地區兵力構成和匈奴對比不佔優勢,華夏地區主要以步兵為主,而匈奴則以騎兵為主,秦始皇想要籌建騎兵卻非一日之功。第三時間不允許,秦始皇在位十三年就死了,所以沒有多的時間讓他抗擊匈奴。
-
3 # 真的很博通
想了解這個問題,你可以簡單的把土地分為生地和熟地。生地就是開發程度低的土地,熟地就是開發程度比較好的土地。對於秦始皇來說,他打當時關東六國也就是今天的中原這一帶的土地都是熟地,從封建時代一直不斷地被開發,打下城池之後這些城池能夠繼續形成戰爭機器的供養,所以打下一座城,就能得到更多的資源,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但是如果反之打當時的匈奴就像是打生地,生地的地盤兒雖然很廣大,但是所得到的真正價值很低,而且再往北走是要從農耕民族轉為遊牧民族,對於當時的秦來說的話收益會很低,因為發動大軍需要非常長的運輸和補給,打下土地之後又很難形成城池管理,最後還要以遊牧民族式的方法進行交往。
所以對於秦始皇來說,這就像一個投入和產出比一樣,投入的過大而產出的過小,所以打贏了是非常正常的。從另一個角來看,當時的匈奴正處於一個上升階段,匈奴的強大是一個向上升的狀態,秦的強大也是一個向上升的狀態,其實是強強聯合,而並不是簡單的像後世所理解的農耕民族非常簡單的打敗了遊牧民族。
對於當時的秦來說,如果繼續往北走,投資很大但收益很小,與其這樣不如進行對內穩定。雖然內部的六國被打敗了,但是六國的貴族地主都沒有真正解決,這些問題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繼續往北走而不穩定內部,接下來可能是更快的混亂,與其讓混亂髮生,不如先穩定內部。
很多人對於長城有誤解,認為修建的長城就能徹底擋住遊牧民族,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因為長城作用並不是擋住軍隊,而是把軍隊的集中攻擊點定為分散的幾個點。大量的軍隊進攻必須要後勤保障,所以在運輸後勤保障等各個問題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個穩定的路線,這就是屬於大路。所以秦繼續修建長城,然後在幾個大路上修建重要的碉堡,目的是當遊牧民族大路軍隊進攻農耕民族時,透過這幾個重要的碉堡和要塞和對方進行正面對抗,這樣遊牧民族的機動性就會降低;如果是遊牧民族的小股進行騷擾,透過長城就可以很簡單的防住。
所以修建長城可以理解為投資的止損線,因為往外越往外走,投資只能是付出,而收益很小,透過修建長城來形成雙方的博弈,最終穩定,這是投資專案中一個比較穩定的點。
-
4 # 冷眸m
大家好,我是師哥講史,為什麼秦始皇一統六國,卻沒有消滅匈奴呢。
對於這個問題,咱們就要先了解遊牧民族特性了,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慢慢形成部落國家,匈奴也是這個樣子。
自戰國時期匈奴就一直向中原進攻,但是那時候並不強大,趙國李牧也曾經大破匈奴,但是匈奴沒有被消滅,所以和匈奴挨著的國家都在修著長城,防止匈奴入侵。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期,秦始皇忙於對內的戰爭,就沒有如何搭理匈奴,匈奴就搶佔了河套與河西走廊地區。但是秦始皇在六國統一後,就騰出手來了,派蒙恬帶領大軍把匈奴逐出了河套以及河西走廊。但是由於匈奴和中原的生活方式不同,無法完全消滅匈奴,而且要消滅匈奴的話戰線拉的太長,糧草物資也不方便運輸,所以秦始皇只是把他們趕跑了。並且在原來秦、趙、燕修建的長城連在了一起。匈奴也逃往了更北的地區。
-
5 # 煩躁的番茄
事實上沒有那個民族和國家真正消滅過匈奴,一個民族的滅亡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在秦漢時期,匈奴是我們北方最強悍的一個民族,它的實力比我們差不了多少。
而且匈奴是遊牧民族,他們騎著馬逐水草而居,即便遇到失敗,憑藉超強的機動性也可以逃得遠遠的,在積蓄實力後又可捲土重來。
所以,秦始皇派蒙恬卻匈奴七百餘里,使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是一個英明的決策。
即便蒙恬,他也無法一路追趕匈奴,然後將其消滅,所以將匈奴趕出我們的農耕區,透過長城將遊牧區和農耕區隔開,這是最好的辦法。
而匈奴族的毀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漢武帝將匈奴趕出漠北之後的數百年,匈奴族在和其它各民族的融合中才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
6 # 大秦鐵鷹劍士
秦朝如果消滅了匈奴,那麼漢朝何以稱為強漢呢?秦國統一華夏已殊為不易,內部六國貴族復辟暗潮洶湧,外部匈奴虎視眈眈,大秦內憂外患,能擊退匈奴的進攻已經很好了,要消滅匈奴非一代之功。《過秦論》中寫道: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秦朝威德昭襄,終秦之世匈奴不敢南侵;漢朝用了兩百多年才徹底擊敗匈奴,相比較而言,還是秦軍更加威武。
匈奴地處長城以北,以草原、大漠為主,東西橫跨上萬裡,南北相距亦有數千裡;儘管匈奴人口沒有秦朝多,但是匈奴的地盤比秦朝更大。匈奴以蒙古草原為中心,稱為王庭;西部為匈奴左部,統治西域廣大地區;東部為匈奴右部,羈縻控制東北廣大地區。秦國雖然,也無法在一代人的時間裡完全擊滅匈奴,打痛匈奴並築長城以守之,是當時最經濟與現實方法。出塞擊匈奴,只會讓秦朝滅亡得更快,畢竟打仗是消耗錢糧與人口的事,不得已而用之。
秦始皇死後,二世皇帝殘暴無度,天下百姓群起而反抗,六國貴族紛紛走到前臺推波助瀾,秦國內亂之烈,遠比匈奴入侵要擊命得多。事實上蒙恬將軍一戰擊退匈奴,且斬殺匈奴十餘萬青壯後,匈奴也無力南侵,而冒頓單于也忙著統一匈奴各部,東擊東胡,西征月氏,沒有時間再下掠秦。秦朝生死存亡之際,王離率五萬長城兵團南下平叛,還有二十餘萬秦軍在長城防備匈奴;五萬長城兵團在鉅鹿之戰中唱完最後悲歌,全軍戰死,不亦壯烈乎?
楚漢相爭時,楚與漢無暇顧及匈奴,在冒頓單于的帶領下,匈奴收復了秦朝佔領的領土,已經越過長城開始掠奪邊境。漢朝建立後,漢高祖多次領兵狙擊匈奴的入侵,不過最終在白登被匈奴合圍,雙方達成協議,各自退兵。之後百餘年,漢朝對匈奴都採取和親政策加賄賂手段,儘管小戰不斷,但是沒有爆發大戰。
漢武帝奮六世之餘烈,多次對匈奴用兵,扭轉了漢匈的攻守之勢;漢宣帝恩威並施,將匈奴分化為南北兩國,南匈奴內附漢朝,北匈奴繼續與漢朝為敵。又過了數十年,陳湯萬里擊殺北匈奴單于,北匈奴餘部遠遁歐洲,才算徹底的滅了匈奴國。值得一提的是,內附的南匈奴在西晉時代再次反叛,揭開了五胡亂華的序幕,匈奴建立了後漢國,自稱是漢朝宗親後裔;南匈奴在之後的數百年戰爭中,最終融入了漢族,再沒有匈奴這一族名了。
-
7 # 三叔小記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讓蒙恬將軍統兵三十萬北擊匈奴。之後,蒙恬做起了包工頭,修建留名青史的大工程——長城。
為什麼當時沒有消滅匈奴?若是消滅了是不是就沒有漢武帝滅匈奴這檔子事兒了?我們可以從北方長城的歷史和意義來闡述一說到長城,首先反應過來的是它的長度,具有萬里之長,其次是秦始皇。總結起來,長城是秦始皇所修建的萬里之長的大工程。
實際上這是不對。
戰國時期,各國都會在各自的邊境修築一段長城,用作軍事防禦。其中秦、趙、燕三國相對來說,接近北方。北方有義渠、東胡、匈奴等遊牧民族。他們以狩獵、遊牧為生。
時不時,他們會南下掠奪百姓的財產,阻擾生產作業,搶光殺光……而且,這群人善於騎馬,長於野戰,來無影,去無蹤。戰鬥力強不說,還難以捉摸。無處可尋。
所以,秦、趙、燕採取的措施是修築長城,以及改革兵制。從步兵、戰車,發展成步兵、騎兵。趙國的趙武靈王甚至推行胡服騎射。
到秦國成長為秦朝,從西邊之地發展到天下九州。蒙恬將秦、趙、燕三國的北方長城連線起來,修建起新的萬里長城。
長城不只是一堵牆,她不光向後人遺留下遺址文獻,以及不屈的偉大精神。當時的長城是一道軍事防禦工程建築。
司馬遷在史記說蒙恬:
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長城的選址是因地制宜,佔據地利條件——要道要塞,控制軍事上的險要。另外,必須建立烽火臺,及時傳遞敵軍到達訊息。在交通路口,還有駐軍守備。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長城具備“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架勢。只需要少量的駐軍,佔據重要關隘和險要,就能阻止遊牧的南下。
(烽火臺)
秦始皇不消滅匈奴的原因就有了一,這是一項傳統的大工程。北方三國曆來就是這樣抵禦匈奴南下的,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績效果。務實的秦始皇當然首選,蒙恬奉行拿來主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所築出來的長城具備高度的軍事合理性。後朝也自然延續。
二,北方乃是遼闊的草原,這是眾所周知的一件事。在根深蒂固的農耕思想下,比較起南方來,秦始皇看不起這塊土地。而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遊牧,秦始皇騰不出手來收拾這幫上跳下竄的傢伙,修築長城是一勞永逸的事。可守可攻。
秦國內部矛盾問題,秦始皇到死也沒徹底的解決掉。所以等他駕崩,各地紛紛揭竿而起,造成一次中原的大混亂。由於長城沒有守軍,或者說稀少,但沒駐軍守衛。加上某些段長城年代久遠,所以匈奴順利南下,造成了漢初的和親國策。
長城的可攻可守在漢武帝時期是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估計著秦始皇也是這樣想的。
-
8 # 劉一千五
中國四方有"東越西夷,南蠻北狄"之說。
四個方位,多個民族,這是個非常籠統而廣泛的概括性提法。在古代,中國曆來受東方,北方的威脅甚於西方,南方。近代受東方來自海上民族的掠奪,屠殺。飽受被奴役的傷痛,至今痛入骨髓。
中國內此有了太多的歷史的負載和凝練,承受了太多的苦難,使我們記憶猶新:只有崛起,才有生存下去的希望!
自周朝以往,典籍記載至周穆王伐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此之後,遠方臣服部落不再來朝拜進貢周天子。其後二百餘年,周幽王因老婆太多,照顧不過來,得罪了申侯,申侯開門揖盜,引兵犬戎,攻殺周幽王於酈山之下。
犬戎霸佔周朝土地,在涇水,渭水間居住不走。也是四個字道盡苦難:"侵暴中國"。己經是挨著你的床住在隔壁了!秦襄公救周天子,周平王遷都洛邑,就是為了避禍於犬戎。
周平王給了秦襄公一張空頭支票:你把犬戎佔去的地盤打下來,就是朕獎賞你的勤王酬勞。於是,秦人與犬戎開仗了。其後一百年,又出了個周襄王,也是關於老婆廢立的事,得罪了狄後,子帶,惠後。這三人作內應打開了國都城門把戎狄接進來。攻破周天子,於是戎狄在陸渾住下來,不走了,東方臨鄰是衛國。還是四個字繼續苦難:"侵暴中國"。
周天子在晉文公幫叻下,打回洛邑,趕走戎狄,殺了子帶。此時秦國壓服西戎八國。然而,散落在北方西方的戎族或大或小,始終擾騷,沒有停息。秦國宣太后用美人計,一舉掃蕩義渠戎王后,置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
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也修長城,自代並陰山下,以高闕為關隘,設雲中,雁門,代郡。
燕國秦開襲破東胡,東胡逃到千里之外,不敢再來。燕築長城自造陽至裹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而拒胡。當此之時,戰國七雄,就有秦,趙,燕三雄與遊牧民族匈奴接壤,修長城以自衛。秦始皇帝滅六國,加強北方國防建設,接連三國固有長城。遣蒙恬將十萬之眾驅逐匈奴,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黃河而守邊。再修直道,保障兵員和物資輸送。自九原至雲陽,因地利而乘便宜,起臨洮至遼東萬餘里,是謂"萬里長城"。
至於秦始皇為什麼沒有痛擊匈奴,應該有兩個原因,一是國內剛統一,內部不穩。古語云,"攘外必先安內”,這對於秦始皇來說,有積極意義。後來的漢武帝得了秦始皇真傳,先剷除了國內豪強勢力,外戚勢力,給新朝換血統一認識後,安定了國內臣民的生活生產後,才敢大規模出兵討伐宿敵匈奴,並持之以恆不間斷地無情打擊。方才取得了成績。二是秦始皇死早了點,若是遲點死,蒙恬的長城兵團就開赴陰山以北了。即使不知道戰果如何,但這些打擊也肯定會把匈奴人的囂張氣焰打掉一些。但是,秦末,秦楚,楚漢期間,中國內亂,給外敵乘加坐大且快速崛起的機會,中國的苦難一日比一日深重。
至漢初時己成強弓之末式的無力對應了。
-
9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秦始皇沒有消滅匈奴,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滅不了;二是秦始皇對匈奴的政策不是“滅”,而是“逐”。
秦始皇滅不了匈奴,並不是說實力不濟,相反秦國強大的時候,匈奴並不算強大,在秦始皇去世的第二年,當中原的陳勝吳廣們開始起義時,匈奴的冒頓也是在這一年殺害了自已的父親,正式成為匈奴的單于。
匈奴真正的強大就是從冒頓單于開始的,可這個時候秦始皇已經去世,中原大亂,混戰一片,而遠在北方的匈奴也趁機發展壯大,利用中原混戰的機會強大起來,不過這是後話了。
秦始皇在位期間,曾派出大將蒙恬將兵30萬攻打匈奴,將匈奴趕出河套地區,趕到遙遠的蒙古高原上,然後秦始皇命令蒙恬有邊境地區修建了長城。
秦始皇為什麼不消滅匈奴這個大患呢?
要知道匈奴的發展與中原的發展是與時俱進的,匈奴與中原在夏朝時,還是一家人,商滅夏後,一部人夏人向北逃入草原,成為遊牧民族,也就是匈奴人的先祖。
匈奴人的先祖原本就是華夏人,只不過被迫離開華夏來到草原上生存,物況天擇,適者生存,匈奴人在草原為了生存,逐漸根據草原的地貌、環境進化成遊牧民族,這是進化論。
因為草原上不適合耕種土地,只適合放牧生活,匈奴人來到草原後,放棄了祖輩的農耕習慣,轉而開始伺養牛、羊、馬等適合在草原生存的動物,以追逐水草,逐水草而居,成為遊牧民族。
匈奴人沒有城鎮,沒有固定資產,沒有土地,沒有房子,就連居住的地方也只是臨時搭建的毛氈房,當要換下一個地方時,拆掉原來的毛氈房再建一個就是了,所以匈奴人其實是居無定所,沒有固定的城市。
匈奴的這種習俗歷來被中原地區的人看不起,秦始皇時期,雖然武力強大,橫掃關東六國,但是對於匈奴,秦始皇根本滅不了,因為匈奴人居無定所,又是馬背上的民族,你一打匈奴,他就跑了,茫茫草原,秦軍上哪裡去找匈奴,況且對匈奴開戰,需要大批的戰馬,秦國雖然強大,還遠遠還沒有強大到有足夠多的戰馬去消滅匈奴人。
簡單的說滅不了匈奴,意思就是說秦始皇無法發動一場 規模龐大的騎兵大會戰,並且準確無誤的找到匈奴人決戰,秦軍一來,匈奴人就跑,秦軍一走,匈奴人又來了,這仗怎麼打?
所以蒙恬北擊匈奴是:卻匈奴七百餘里。可以理解為將匈奴趕到七百里之外。
秦始皇沒有消滅匈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秦始皇的國策不是消滅匈奴,而是驅逐匈奴。
這就是因為兩種不同文明的衝突了,秦始皇代表的是農耕文明的頂峰,匈奴代表的是遊牧民族的巔峰,秦始皇重農抑商,匈奴放牧搶掠,秦始皇主要靠農民種地獲得糧食來維持“吃”,匈奴主要靠遊牧來獲得牛、羊的成長而獲得肉食來解決“吃”的問題。
換句話說,匈奴的地盤是茫茫草原,秦始皇搶來做什麼?又種不了地,難不成讓秦始皇去放牛羊?正是因為匈奴人的地盤,不能種地,不能產糧食,秦始皇的國策就選擇了放棄,只是驅逐,解決北境威脅就行。
再說了,不光秦始皇,戰國時期的趙國,燕國等諸侯國,在面對北方遊牧民族時,都選擇了驅逐的策略,並且還修建了長城,修建長城說明是採用防守的策略,用長城來阻止匈奴人的進攻及作為軍事設施阻擊匈奴人。
秦始皇時期,仍然派出蒙恬修建了長城,並且 將原來趙國和燕國長城連在一起,在整個中國北方形成一條南北隔斷的分界線,作為匈奴與大秦帝國的國界線,就已經說明了秦始皇對匈奴不是消滅,而是驅逐的政策。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秦始地南征百越,秦始皇對百越地區的征服,可就是消滅同化了,原因也很簡單,南方的百越之地是可耕種的土地,與華夏同出一源,所以秦始皇在南征百越之後,大量從中原地區移民過去,以耕種來生活,以秦法來管理,以秦人來統治,納入自已的地盤之中,這叫開疆拓土。
-
10 # 月夜讀春秋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由於匈奴地處貧瘠和秦軍騎兵戰術不如匈奴,因此一直都沒有消滅匈奴。
經過秦國曆代君王的勵精圖治,到了嬴政這一代,終於統一了六國,取得了天下,嬴政稱始皇帝,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秦帝國。而後,雄才偉略的始皇帝並沒有因為消滅六國而衝昏頭腦,也沒有整天閒著,而是調遣五十萬秦軍征伐百越,派遣三十萬秦軍北拒匈奴。始皇帝
五十萬秦軍修靈渠,開秦嶺道,進軍嶺南,吞併了百越,使嶺南地區從此劃入了中央政權的版圖。然而反觀秦帝國北部邊防,蒙恬率領三十萬秦軍駐紮長城一帶,抗拒匈奴的侵擾。那麼,為什麼蒙恬不能像南部嶺南軍團一樣進擊匈奴吞併匈奴疆土而只能龜縮於長城一線?
其實,對於始皇帝和秦帝國來說,完全擊潰併吞並匈奴領地是不想也不能的事情。
一、秦軍無法正面抗擊匈奴騎兵
秦軍在中原地區攻打六國,擊潰六國兩百多萬軍隊時,基本上都是步兵出擊和採用步兵戰術擊潰敵軍取得勝利,雖然在重大戰役當中也有騎兵投入,但並不多,無法撼動步兵在軍中的地位,因此秦軍的騎兵並不強大,秦軍在於匈奴騎兵作戰時,往往也就是以步兵迎戰,但是在機動性上,秦軍步兵比不上匈奴騎兵,在茫茫的大草原上,很容易被匈奴騎兵分割包圍。秦軍
那麼,可能有些網友會說為什麼秦軍不組織和訓練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與匈奴作戰呢?
首先,秦軍缺乏優良的馬種。中原地區屬於農耕文明,中原地區的馬匹一般都是拿來作交通運輸的比較多,因此中原地區在培育馬匹時往往挑選耐力強,負重大的矮腳馬來培育,久而久之,中原地區的馬匹普遍都是小個頭的溫良馬匹,這樣的馬匹是非常的不適合騎兵作戰,作戰時,跑不快,不夠猛,跟草原匈奴培育的軍用馬匹比較,差之千里,以這樣的馬匹來充當騎兵坐騎,是幹不過匈奴騎兵的。
還有,從時間上來講,也不允許秦帝國這麼做。秦帝國的國祚非常的短暫,歷二世而亡,在這麼短的時間裡,秦軍是無法做到培訓優良的馬種後再去訓練優良的騎兵去跟匈奴騎兵搏殺的,因此,擊潰匈奴,吞併匈奴領地,秦軍實在做不到啊。匈奴騎兵
二、匈奴地處貧瘠之地,秦帝國根本就不稀罕
秦軍橫掃六國後,可謂是沃野萬里;秦帝國統一中原農耕富庶地區後,財政充實。而反觀匈奴部落地區,地處荒涼的大漠和草原。匈奴屬於遊牧民族,世代只能逐水草而居,如果天公不作美,爆發大雪災,牛羊凍死一大片,匈奴人就會處在飢餓的邊緣。匈奴長期在邊境地區跟中原地區的人民進行貨物貿易,以滿足對於生活的物資需求。如此貧瘠的匈奴,如此窮困的匈奴人,居於中原地區的秦帝國又怎麼會看上呢?習慣了中原地區的氣候,又怎麼會想著要住在環境荒涼,氣候惡劣的北部草原呢?
如若,給予秦帝國、給予嬴政多一點時間,或許,北部匈奴大草原也將會納入秦帝國版圖吧。
回覆列表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起了強大的大秦帝國,可是為什麼不一舉消滅北方的匈奴了,反而在打勝仗後開始修建長城這麼費力的工程。主要是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當時的軍事條件不允許,秦國在統一的過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強大的步兵,而騎兵並不是秦軍主力,匈奴是北方遊牧民族,要想消滅它,必須得有強大的騎兵軍團和擅長騎兵作戰的將領。秦朝雖然地廣人多,實力強盛,而真正熟悉草原作戰的只有蒙恬,發展騎兵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漢武帝之所以能吊打匈奴,是在漢朝幾代帝王幾十年的發展,並且有李廣,衛青,霍去病等諸多擅長騎兵作戰的名將等優勢條件下完成的,在這種條件下,漢武帝也僅僅是吊打匈奴,而不能將其徹底消滅,更別談秦始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