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嘟嘟DUDU

    1.戲曲的形式過於老套仍然是幾十年前或幾百年前的老戲、沒有一點創新,雖然說傳統戲劇每一次看和每一次都不一樣,感悟有所不同,常演常新、常看常新,但這樣的人在這個社會上是很少的,人改變了,戲沒改變,造成了傳統戲曲現在陷入困境。

    2.現在社會一步步進入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了,戲曲是一個需要深深體會的生活娛樂方式,當今社會的年輕人包括學生工作壓力大、學習負擔沉,很難有時間去看電視,更不要說去看很長時間的戲曲慢慢體會,只有老人在家沒事才會看看電視中戲劇,一起去劇院看戲,造成了戲曲很少有人看的結果。

    3.當今社會不像古代一樣娛樂方式那麼少,電視當中的現代輕喜劇更受大家追捧,因為戲劇當中的人物不像現代劇一樣那麼好理解,大家都喜歡透過視覺直接接受真是場面,戲劇中還要去分析內容,不利於廣大接受。

    4.中國傳統戲劇的社會影響力、宣傳力不夠,電視中50多個頻道只有3-4個戲曲頻道而且還不是全天播放戲曲,插播一些小品影視劇等。

    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應該學習西方戲劇中國傳統戲劇應該出現一次改革,戲劇要更新多加現代新戲。

    2.國家應該參與進來對現在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戲曲知識教育,政府可以投資資金,進行中國戲曲大量發揚。

    3.電視各大頻道不要只為了收視率而播放,應該也參與進來,輪流播放中國傳統戲曲,進一步保護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4.中國傳統戲曲的古老劇目中有許多做人的道理不應該拋棄,現代社會年輕人應該多加學習

    中國傳統戲劇的生命力在於傳統,雖然舊瓶裝新酒是必要的,但如果離開傳統去講究創新,那無異於自殺。有的人所謂要恢復京劇是希望京劇要有廣大的觀眾,如果以此為出發點,就既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

    京劇之於現代藝術已經不可能成為主流,想要京劇的繁榮重新達到30-40年代的水平根本是不可能的,也不必要存在這樣的要求,京劇的不繁榮根本不是京劇本身的問題,是沒有了京劇適合的藝術氛圍和觀眾群體,這是京劇工作者和廣大戲迷應該認清的事實,愛京劇的人永遠都不會消失,不愛的也不可能愛上,如果強行讓京劇去做變革以適應根本不適合聽京劇的人的審美取向,是對京劇本身最大的傷害,不如就一切順其自然吧,京劇之於我們這些戲迷永遠是至愛,是生命中最大的激情和幸運,不喜歡的也不必強求吧,只能為他們感到一些遺憾。

    你說的情況的確存在,而且很嚴峻,不少小戲種由於觀眾稀少,經營困難,面臨破產甚至消失的尷尬局面,在這個問題上,河南電視臺《梨園春》欄目就做了很好的營救嘗試,主要做法是:邀請全國各地的小戲種到河南電視臺《梨園春》來演出,甚至來打擂,就這一招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且利用電視臺的廣告效應,大力宣傳小戲種,從而使這些小戲種得以頑強的生存,像道情戲,大調曲子,等等都是在頻臨消亡的狀態下得以健康的發展的。

    中國的戲劇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我們是華人的話那就不要我們的戲劇受到挑懈!現在生活中著實對戲劇這東西冷落了不少 我認為呢!就是我們戲劇得跟上時代的潮流不要總是拘謹於過去的那種枯燥,那種無聊的風格,而要自己創新增加些與當代青年思想相融合的藝術。

    所以中國戲劇可不可以傳下去還得靠我們青年來繼承,目前就是一個問題當代青年都熱鍾於流行歌曲,把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結晶給"拋棄"

    這是我們的悲哀啊!所以這戲劇並不是只給老年人看的!老年人畢竟會歸西傳不傳的下去還是我們青年的事!所以在不失中華底蘊的基礎上我們創新與時代同步才能更好的傳下我們的文化!。

    1首先中國應快速發展,在國際上佔有重大地位.然後就會被受道重視,中國的傳統戲曲文化就會被世界重視,就會走向世界.2主要是讓觀眾接受,而這需要兩個手段: (1)、改進自我,適應觀眾欣賞口味 (2)、提高觀眾欣賞水平,讓觀眾能從中品種韻味。3 應該培養人們對傳統戲劇的認同。現在的人,有錢有閒有趣了,才會真正去培養點興趣愛好什麼的。而戲曲是要功底的,一般人看不明白,聽又不懂。除了真正的戲迷票友,大家對戲曲的認識太少,都知道那是好東西,但不知道它好在哪兒。所以,一些行內的東西不妨抖出來,讓人們明白他的好!比如,這個動作好在哪兒,這個眼神說了什麼,這個唱腔妙在哪裡...... 于丹出書了,掀起論語熱,易中天講三國,掀三國熱-----因為他們教會了人們讀書的方法跟樂趣,告訴人們原來深奧的東西也可以拉近距離弄明白的.

    隨著時代的改變,藝術這些都是要改變的,其中有客觀的因素,也有人的因素。縱觀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歷史,發現她的發展都是不斷地融入新的元素緣故,所以要想中國的傳統戲曲擺脫困境,獲得新生,就要積極調動人的因素,讓戲曲融入更多更吸引人的元素。比如京劇,本來是沒有京劇的,是徽劇和其他劇種的融合而成的,被更多的人接受、喜愛,終被稱為國粹。

    首先是玩意不能丟,東西都沒了就談不上擺脫困境了.然後是演員的傳承和文化素質,從業人員的活路不寬或者文化素質不高,觀眾也不會認可.之後是演出得平民化,不能把它當成"博物館藝術"供起來,得讓傳統的東西注入新的內涵,讓古老的藝術與現在的生活有新的交叉點,能與觀眾的視角碰撞出火花,找到一種與現代生活交融的角度.最後是相關政策的支援,這個就要看政府怎麼引導和支援

    戲曲是民族藝術的瑰寶之一,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以其豐富的藝術手段,鮮明的地方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呈現出特殊的藝術魅力,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品味。京劇被稱為國劇,或為國粹。是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京劇藝術是形象思維高度發展的精品。它的古典寫意手法,令無數人陶醉。大部分兒童因為接觸不到或很少接觸京劇,所以,他們看不懂京劇,對京劇知識瞭解的甚少,無形中就遠離了京劇。早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京劇的傳唱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不管什麼年齡段的人都能隨口唱上幾個段子,劇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特別是像楊子榮、李鐵梅等典型的藝術形象,透過傳唱,可以振奮人們的精神鬥志,是很好的傳統教育和愛國教育的教材。即能擴寬人們的視野,提高人們的藝術素養,又對人們的全面發展發揮著積極作用。音樂源自於生活,每個地區的生活習俗不同,誕生的戲曲劇種也不同。我們唐山地區的評劇、皮影、樂亭大鼓被譽為"冀東三支花,在國內外有著廣泛的影響。然而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人們對戲曲的興趣愛好遠遠落後於流行音樂,那麼如何讓中國戲劇擺脫困境重獲新生?

    重視民族音樂文化傳統,已成為國際音樂教學的發展趨勢。繼承和發揚戲曲這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我們年輕一代的責任和義務。

  • 2 # 無敵曉波哥

    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重大的轉型期:從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社會轉變為以工業經濟為主的社會,從鄉村農民佔全華人口的大多數轉變為城鎮市民佔大多數,從一元的價值觀、倫理觀變成了多元的價值觀、倫理觀。社會的轉型必然給生產力、生產關係以及上層建築領域的各種形態帶來較大的衝擊,一切不適應新的社會機制的都要被改造,甚至被淘汰。戲曲,作為上層建築領域的一分子,自然不能例外,一樣會受到衝擊,若要生存和發展,必須轉型。

    傳統戲曲如何融入當代

    改制的本質,是打碎現有的鐵飯碗體制,適者生存,優勝劣汰。要想在戲曲表演的行業內成為名角、紅角,沒有本事是不行的;想在行業內站住腳,並得到不菲的報酬,沒有過硬的基本功,沒有自己“絕活”,也是不行的。

    目前戲曲界有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是要原封不動地保持戲曲傳統的藝術特徵,另一種則是鼓勵大膽地吸收當代的藝術元素,讓傳統的戲曲融入當代的意識,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要進行力度較大的改造。

    客觀地說,這兩種意見都有侷限性。保守派不瞭解戲曲自誕生之日起,就在不斷變化:元雜劇不同於宋雜劇,南戲不同於元雜劇,就連今日之京劇也是既不同於 “同光十三絕”時期的京劇,也不同於四大名旦時期的京劇。他們更不瞭解當下的中國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即如農民,也不同於30年前的農民。激進派多是接受過高等教育之人,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對話劇的喜愛程度遠遠超過戲曲。他們在戲曲振興工作上所做的努力,有的出於自身專業的需要,有的則出於對民族戲劇藝術的情感,而對底層社會的生活狀況以及草根階層的審美要求則瞭解甚少。

    就目前情況來看,最好的態度是允許戲曲藝術形態多元化。現在是一個文化多元的時代,傳統的農業文化、西方文化、中西合璧的文化,都有很多信奉的人群。就拿過去統領一切的農業文化來說,雖然退出了主宰的地位,但是並沒有消亡,也不可能消亡。因為它是構建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深深地紮根於民族成員的靈魂之中,成了我們性格、品質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就算是知識分子階層,也並非鐵板一塊。他們中有的認為,西方的文學藝術比起本國的文學藝術要勝出幾籌;也有的對西方文化不以為然,認為世界的動盪以及目前社會的種種弊端,都是西方文化造成的;還有的則主張,中西方文化都各有優長,也各有缺陷,因此應該根據本國的國情和時代發展的要求,有選擇地吸收中西方文化中的優秀內涵。其實,正確的態度應是:讓戲曲園地百花齊放,既允許表現傳統文化的戲曲樣式存在,也要吸收現當代藝術元素的多重舞臺表現形態,以滿足不同群體的文化和審美要求;既要讓戲曲重新回到市場,又不能完全撒手不管。

    自上世紀50年代戲改之後,大部分戲曲班社轉製成國營劇團,其一切開支基本上都由政府承擔,使得戲曲的演出與市場完全脫節。戲改的好處是提升了藝人的社會地位,他們不再因生存的壓力做迎合低階趣味的表演,而是一心一意地在 “藝術”上下功夫。因此,戲改之後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戲曲舞臺上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劇目和優秀的演員。

    然而,戲改的弊端隨著時間的推移愈來愈明顯,主要表現為:戲曲舞臺 “隨大流”現象較嚴重,戲曲劇目及演員缺乏創新的動力。由於劇團屬於事業單位,由國家財政撥款,不管演出收入如何,演員的工資待遇基本不變。多演與少演一個樣,演得好與演得不好,與收入的關係也不大。由此帶來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劇團和演員在市場上搏擊的能力不強,遭遇挫折的承受能力也較弱。

    中外藝術發展史告訴我們:但凡脫離了市場的藝術,都是沒有前途的;而歷來得到長足發展的藝術,全是由市場推動的。市場興隆,收益較高,自然地會吸引許多有才幹的人投身於藝術行業,形成競爭的態勢,從而促進藝術形式的進步。現在由各級政府財政撥款的戲曲,經濟好的地區,撥款多一些,經濟不好的地區,只是按照演員檔案工資的50%、 60%來發放。使得演員的收入遠低於同一地區收入的平均水平。這樣,自然就吸引不到一流的人才,甚至連二三流的人才也吸引不來。要知道,從事戲曲藝術是需要一定天賦的,如果沒有一些實實在在的舉措吸引到一流的人才,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又從何談起?

    現在有不少人主張,讓戲曲真正重新回到市場,也許目前許多棘手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比如,排演什麼新劇目,根據觀眾的審美要求來決定;是 “大製作”還是 “小製作”,根據市場的需要來安排;是演 “老骨子戲”,還是排演現代戲,是完全按照傳統的演法,還是加入一些現代的藝術元素,讓市場來決定。還有一個關係到戲曲興衰成敗的問題,即演職人員的藝術修養,也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改制的本質,是打碎現有的鐵飯碗體制,適者生存,優勝劣汰,要想在戲曲表演的行業內成為名角、紅角,沒有本事是不行的;想在行業內站住腳,並得到不菲的報酬,沒有過硬的基本功,沒有自己的 “絕活”,也是不行的。到那時,不需要人監督、教育,演員就會自覺地 “曲不離口”,編劇、導演、作曲、舞美,也都會潛心鑽研自己的業務,各顯其神通。待到戲曲的藝術水平提高了,和其他藝術形式的競爭力加強了,看戲曲又成了許多人生活內容的一部分,自然地,就會吸引許多天賦突出之人躋入這個行業,出現當代的 “老生三傑”、 “四大名旦”,從而形成良性的迴圈。

    然而,就目前戲曲的生存能力和社會的文化環境而言,完全將之放到市場中去,讓它自己 “找食”,將會承受極大的風險:要麼早早地結束它本已十分脆弱的生命,要麼以降低藝術質量甚至消解其藝術特徵為代價變成粗俗的表演形式。若要保持戲曲這一民族藝術的審美屬性,不斷地提高其藝術質量,並讓它與時俱進,以滿足人民大眾的精神需求,決不能將它往市場上一推了事,而應該在經濟上以更大的力度進行扶持,在方向上以更科學的態度予以引導。

    扶持的原則應是資助劇目而不養人。對那些已經贏得了老百姓口碑的劇目,或直接投入資金,讓劇團不斷地打磨,使之精益求精,儘可能地使內容與形式結合得更加完美;或透過貼補票價的方式予以支援,觀眾越多,演出場次越多,劇團的收入越高。至於新劇目的先期投入,可以透過向文化發展基金會無息或低息貸款的方式來解決。對於劇團的扶持資金,其來源要以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若要戲曲持續地發展,應該制定這樣的地方性法規:按照一定的比例,每年從地方財政收入中切出一塊,建立文化發展基金,而戲曲作為民族傳統的藝術,應是文化發展基金重要的資助物件。

    現代戲曲發展的新方向

    戲曲的形成和每一次發展都是融合眾多表演技藝精華的結果,要使戲曲跟上歷史前進的步伐,必須使之以一種融合當今眾多表演技藝的 “新雜劇”的藝術形式出現。

    在中國表演藝術的歷史上,有過“百戲”、 “雜劇”的名稱。所謂 “百戲”、 “雜劇”,顧名思義,就是在一個舞臺演出的單位時間內,呈現出歌唱、舞蹈、小戲、雜耍、武打、雜技等各種表演藝術。戲曲在宋代形成之後,許多型別仍然以 “雜劇”名之,如宋雜劇、元雜劇、永嘉雜劇、南雜劇等,它們雖然是純粹的戲劇,但是,它們的表現手法依然是 “雜”的,有歌唱,有舞蹈,有說白,有武術,有雜技等等。觀眾可以在戲曲中,聽到悅耳的歌聲、詼諧滑稽的笑話、聲情並茂的說白,看到讓人欣怡的舞蹈身段、高難度的武打雜技和神似於生活動作的表演,只不過是將多種表演形式高度地融合在一起罷了。

    明代中葉之後,戲曲進入鼎盛時期。但是,依然沒有離開 “雜”的運動方向,只是 “雜”的內容層次和融雜的手段更高了而已。如 “水磨調”的崑曲是魏良輔在崑山腔自身流麗悠遠的基礎上,吸取了海鹽腔、弋陽腔等南曲的長處,又吸收了北曲結構嚴謹的特點,運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簫、笙、琵琶的伴奏樂器,造就了一種細膩優雅,集南北曲優點於一體的新的唱腔。今日稱之為國劇的京劇,亦是綜合彼時許多聲腔音樂和多種表演技藝的結果。就音樂來講,它有吹腔、高撥子、二黃、崑腔、腔、漢調和其他一些雜曲的成分;其表演從行當到 “四功五法”以及戲裝臉譜,無不是從崑曲與許多劇種那裡吸收、消化、整合、改造而來的。

    由此可見,戲曲的形成和每一次發展都是融合眾多表演技藝精華的結果,可以說,這是戲曲發展的重要規律。過去的戲曲是如此,現在和未來的戲曲,一定還會如此。要使戲曲跟上歷史前進的步伐,必須使之以一種融合當今眾多表演技藝的 “新雜劇”的藝術形式出現。不過,在融合眾多表演技藝的過程中,應有下列的做法,否則, “新雜劇”很難保持住戲曲的特性。

    一是要像魏良輔創立 “水磨調”那樣,對眾聲腔潛心研究,將每一種聲腔中最悅耳、最有當代氣息、最有助於塑造人物的元素抽繹出來,進行融合、鍛造,形成一個既傳統又現代的聲腔,以達到不論東西南北、男女老幼,人們都由衷地喜愛它們的效果。它們不僅可以是舞臺上的劇曲,亦可以成為百姓日常唱的清曲。這個工作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極其困難的。因為現存的聲腔劇種不再是一二十個,而是兩三百個。要熟悉每一個聲腔,至少是大部分聲腔,絕非易事。然而,要創制出一種能讓東西南北的人都欣賞的成體系的聲腔,除此之外,別無捷徑可走。現在中青年觀眾之所以不太喜愛戲曲,很大的原因是戲曲音樂過於陳舊、旋律簡單,而且還有很大的地域性。建立新的聲腔音樂,不能僅僅侷限於戲曲劇種的音樂,亦可以吸收流行音樂、外國古典音樂中適合於劇情、有利於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分。但是,主體音樂一定要是民族的、傳統的、戲曲的,否則,戲曲音樂特有的韻味就減淡了。

    二是在表演上要將戲曲的表現方式,與諸如話劇、電影這樣的體驗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我們必須承認, 100多年來的所謂 “新式教育”,實際上多半是西方文化的教育。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讓中國經過學校培育的人都對西方文化比較熟悉。於是,人們會自覺不自覺地用西方的審美標準來衡量文藝質量的高低,戲曲審美亦概莫能外。今日如此,未來還會是這樣。

    戲曲的表演程式是昔日藝人們對某一型別之人在特定環境下的行動與情感所創造的藝術符號, “起霸”顯示著將軍的威武風采, “甩髮”表現的是人物受冤含屈後的憤怒, “捋須”則表示主人公在沉思。這些符號和實際生活中每一個人的行動與情感表現有著很大的距離,但它們具有共性,而且美觀,在之後無數次再現這些符號之後,這些符號便得到了觀眾的認同和讚賞,成了戲曲表演的特色。然而,客觀地說,其表演動作機械、重複,由於演員沒有進入人物的內心之中,甚至有些演員對於人物形象根本就沒有什麼認識,只是按照代代相傳的一套動作來演,至於為什麼用此動作而不用彼動作則從未去想過。這樣,就很難將所演人物的藝術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更難將觀眾的情感帶入到戲劇的情境之中。

    而話劇、電影等表演形式則不同,它們要求演員潛心體驗所演人物的心理,深入地研究人物行動與情感表現的邏輯依據,在理智的控制之下,將自己和人物合二為一,讓觀眾出現這樣的幻覺:面前不是舞臺,而是故事發生的真實的場景;面前不是演員,而就是故事中真實的人物。但是,如果戲曲的表演拋棄了程式,完全像話劇那樣,又不免陷入人們一再批評的 “話劇+唱”的表現形態,遠離了戲曲的特性了。正確的做法是:表現與體驗、理智與情感、神似與形似有機地結合,以前者為主,讓後者為前者服務。具體地說,將體驗到的人物情感,透過相應的程式性的動作表現出來。動作與情感的表現雖然還是誇張的、變形的、唯美的,但是,每一個動作、每一種情感都有人物心理的依據。

    當然,可以和戲曲表演方式相結合的,還有音樂劇、芭蕾舞劇、歌劇、現代雜技、現代魔術、現代武術等等,只要有助於戲曲表演藝術發展的一切表演技藝,在保持戲曲特性的前提下,都可以匯入。

    三是將傳統文化和現代觀念融合成一體。崑曲衰落之前,人們觀賞一部戲,不僅看它的形式,也看它的內容。“元曲四大家”所創作的雜劇劇目、南戲的《荊劉拜殺》和 《琵琶記》、錄入《六十種曲》的明代傳奇劇目,以及明末蘇州派劇作家的作品,清代的 《長生殿》、《桃花扇》等,之所以能在問世時就得到了人們的喜愛,並一直活在舞臺上,主要還是以思想內容取勝。所以,那時叫 “看戲”。崑曲衰敗之後,高質量的劇本幾乎不再產生,經常演出的大都是上述的老戲,而且僅是其中的摺子,觀眾們看多了後,對它們的內容可謂爛熟於心,劇目的思想對其心靈也不再有什麼觸動,於是,注意力完全投注在形式上,尤其是在演員的歌唱上。自此之後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看戲改稱為 “聽戲”,在審美接受上,耳朵的功能大於眼睛的功能。此後,新編的劇目層出不窮,而且都是按照 “內容第一,形式第二”的標準編寫出來的,加之受話劇等外來的戲劇形式的影響,演員將內心的體驗呈現在面部表情與動作上,觀眾也以觀賞話劇、電影等樣式來觀賞戲曲,於是,又用 “看戲”指稱了。可以這樣說,今日所編寫的劇目,如果在思想內容上沒有什麼新意,一定是不會成功的。

  • 3 # 口哨哥說娛樂

    希望京劇能夠像相聲一樣,出一個類似於郭德綱這樣不世出的天才,以一己之力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郭德綱在2000年左右相聲不景氣的時候,也靠唱京劇、梆子、豫劇等等來維持生活,因此他對傳統喜劇也是有感情的。

    也有人評價郭的水平不專業,唱什麼都是一股梆子味,但別人是實實在在為傳統戲劇在努力,在不賺錢的情況下倒貼錢來做這些事情就實在是難能可貴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相互保真能代替重疾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