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論

    正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蜀漢後期,五虎上將相繼老去,常年的軍事鬥爭並沒有為蜀漢留下太多的軍事人才。今天,我們就聊聊這件事。

    按道理說,常年的軍事鬥爭,應該會鍛煉出許多戰鬥指揮人員。即便是半路出家,軍事理論不成體系,可是經過戰爭的洗禮,軍事指揮才能還是有的。可是蜀漢卻沒有。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蜀漢的人士制度相對封閉,或者說蜀漢階級固化。在蜀漢建立之前,蜀漢的主要人事關係已經確立——即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後續四弟趙子龍。趙雲是劉備給公孫瓚做馬仔的時候,看同是公孫瓚手下馬仔的趙雲武藝高強,便暗中結交,後來一起創業。之後因為軍事鬥爭的需要,需要一個總參謀長,於是選中了諸葛亮,之後諸葛亮在蜀漢一直是軍政一把,軍隊中是軍師,朝廷裡是丞相。這樣嚴密的人事關係,外人很難插進去。

    其次是蜀漢比較弱小。就業,都想去前景好的大公司,國企、央企是最好的。三國之中,曹魏實力最強,當然人才也最多。更多的人才增強了曹魏的實力。如此良性迴圈。蜀漢則相反,惡性迴圈。

  • 2 # 撈瓶打醬油

    歷史上的蜀國後期,並沒有出現什麼大將,只有姜維勉強在支撐蜀國的隊伍,以至於後世笑稱“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雖然沒有多大建樹,但一直兢兢業業的廖化無辜躺槍,但這也間接說明蜀漢的人才隊伍逐漸凋零,已經沒有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這是為什麼呢?

    在蜀國的歷史上,其實也出過不少將才、例如五虎將關羽、張飛、黃忠、趙雲、馬超,再往下也有王平、馬忠、鄧芝,但到了後期除了被諸葛亮一直雪藏的姜維,剩下能提的有誰?諸葛瞻,在綿竹戰死;閻宇,跑去救援成都結果把自己都丟了;張翼,阿斗投降後,被迫投降了鍾會。

    面對著老將因年齡問題先後去世,蜀漢並沒有新鮮血液的誕生,最後導致蜀國都被打到城下了,滿朝文武都在思念五虎,完全沒有了主義,有一部分人都是提出了主張,直接投降。有人把蜀漢人才凋零的原因歸咎於諸葛亮,諸葛亮一直北伐,沒有修生養息,但實則非也,蜀國五虎哪個不是從戰場中殺出來的,其實主要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1.沒有一個好的人才選拔制度

    中國古代有一個通病,就是貴族壟斷官員的選舉。蜀漢前期跟隨著劉備創業的那些大臣武將,去世之後,他們的子女繼承了他們的官位,能力夠不夠尚不說,但是領兵經驗明顯不足,關羽、馬超、黃忠等三國中每一個能喊出名的武將,哪一個不是從戰場中走出來的。

    當然這些官二代可能經過前人的特殊照顧,學了不少帶兵打仗的經驗,但這僅侷限於紙上談兵。父輩在的時候輪不到他們帶兵,父輩一去世,倒是輪到他們了,但面對惡戰明顯能力不足就體現出來了。

    2.人口數量減少

    首先,不管從地理位置,還是從諸葛亮持續北伐的政策上看,蜀國的人口都很難有效增長。蜀國位於山區,人口肯定比不上曹操的中原地帶。諸葛亮六出祁山,男丁都被抽調去打仗了,人口根本上不去,出現人才的機率當然就低了。

    3.對蜀國本地貴族的不信任

    跟隨著劉備的荊州派系與當地的益州本土派系的矛盾。作為外來這,益州派系劉備政權沒有認同感,劉備和諸葛亮都沒有解決這一致命問題,以至於後來還出現了彭恙謀反等此類事件。作為蜀國的兩大力量,並沒有融合在一起,有人也不會盡力。

    4.關羽北伐和劉備伐吳導致蜀華人才早逝

    兩次戰役分別是襄樊戰役和夷陵之戰,這對蜀國的武將損失過於嚴重,關羽關平等能獨當一面的大臣損失成為了蜀國致命的原因,劉備盲目地開動了夷陵之戰,馮習(戰死)、張南(戰死)、傅肜(戰死)、程畿(戰死)、馬良(戰死)等一大批優秀人才都損失了,實際上蜀國的大部分將才就這樣被損耗光了,而後續的並沒有培養起來。

  • 3 # 歷史笑春風

    蜀漢後期軍事人才匱乏,主要的責任在劉備和諸葛亮兩人身上。

    劉備的責任是,對蜀漢的軍事人才急功近利的使用。在奪取益州後,劉備為爭奪漢中,男人作戰,女人運輸,使益州的人員遭受極大的損傷。而最大的損失是在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對蜀漢軍事人才的損害有多大,只看一件事就可見一斑。當時黃權率領一萬五千蜀軍在江北防備魏軍,後劉備失敗,後路被隔斷,黃權被迫率領這部分的軍隊投降魏國。魏國國君曹丕大喜,對這支軍隊中的高階人員進行了大規模的封賞。受到封賞的人員達到上百人之多。

    《三國志文帝紀》記載:“權及領南郡太守史合等三百一十八人,詣荊州刺史奉上所假印綬、棨戟、幢麾、牙門、鼓車。權等詣行在所,帝置酒設樂,引見於承光殿。權、合等人人前自陳,帝為論說軍旅成敗去就之分,諸將無不喜悅。賜權金帛、車馬、衣裘、帷帳、妻妾,下及偏裨皆有差。拜權為侍中鎮南將軍,封列侯,即日召使驂乘;及封史合等四十二人皆為列侯,為將軍郎將百餘人。”

    這只是劉備所率領的軍隊的少一部分,可想而知,在夷陵之戰中,劉備損失的軍事人才要有多少。可以說,劉備的夷陵之戰,讓蜀軍遭受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劉備託孤後,苦心積慮,恢復蜀軍的戰鬥力。他一方面依靠劉備留下的軍隊做基礎,另一方面編練新軍。但諸葛亮雖然練出了十萬精銳的軍隊,但卻沒有能夠提拔出足夠的合格的高階將領。原因有一下幾方面:

    一、諸葛亮性格苛刻,對人才追求小節,不能因材而用,結果造成蜀國很多人才只是犯小錯便被打入冷宮,不得提拔任用。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李嚴。

    二、諸葛亮沒有識人之明。凡是諸葛亮喜愛提拔的人才,最後事實證明都不堪大用。比如馬謖、姜維。馬謖失街亭,姜維失漢中。而能用的人才魏延等人他又不信任,怕難以駕馭。

    三、諸葛亮自身軍事經驗少,大多是紙上談兵,奇謀為短。這也造成他無法培養出類拔萃的人才。

    四、諸葛亮為人謹慎,不敢放手使用將領,每次用兵都是把所有的將領都抓在手裡,不給他們鍛鍊提高的機會。

    所以,蜀國後期軍事人才越來越匱乏,諸葛亮一死,更是無法支撐下去了。

  • 4 # 今古言堂

    蜀漢後期軍事人才匱乏,長年累月的戰爭為何沒能培養出更多的軍事將領?這個問題我認為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分別是人員基礎薄弱、統治階級對本土人才的漠視以及人才選拔制度的缺陷和不斷髮生的對外戰爭消耗。至於這四個原因,且讓為大家一一說明。

    人員基礎薄弱

    眾所周知,蜀國在三國時期,一直都是最弱的存在。由於劉備自起事平黃巾開始,就一直沒有一個穩固的根據地,即沒有如曹操那般深厚的官宦背景,也沒有孫權依靠父兄為其打下的江東基礎。所以,劉備的人才基本都是靠著走一路撿一路,東拼西湊而來的。

    即使後來他擁有了荊州和益州之後,有了相對穩固的地盤。但是在人口基數方面終究是無法與坐擁中原的曹操和承平多時的江東孫權來的薄弱,更何況在公元221年,荊州還被東吳所奪走,這人口就更少了。我們可以看到根據史料記載,到公元236年時,魏國總人口445萬,吳國總人口為210萬,而蜀國則只有94萬。就蜀國這樣悽慘的人口基數,如何能夠在人才的競爭上爭過曹魏和東吳?明擺著是連出生都輸在起跑線上了。

    統治階級對本土人才的漠視

    前面我們說到了,劉備在整個勢力的發展過程中,幾乎是走南闖北,走一路撿一路,積累起來的人才團隊,等到他最後奪得益州之後,這些人也開始安穩了下來。

    但是由於整個劉備勢力的統治階級幾乎都是隨著劉備一路征戰而來的,對於益州本土這塊被征服地區的人才自然會有所排斥,以保護他們自身已經獲得的權利,就比如但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派獲得蜀國政權後,首先做的就是奪取了益州派代表李嚴的軍事權力,進而將益州派逐步排除在蜀漢的政權中心。

    這自然也會降低益州本土優秀人才參與到劉備政權的建設中來,之後隨著劉備集團老一輩將領的落幕,在人數上本就不具備優勢的這些外來戶們,自然也提供不了更多的優秀將領了。

    人才選拔制度的缺陷

    接下來,我們再說說看蜀漢在人才選拔制度上的缺陷。自漢末天下陷入混亂以來,群雄割據,各路諸侯對人才的需求無疑是非常緊迫的。

    為此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就已經頒佈《求賢令》,以唯才是舉的原則,打破兩漢以來所奉行的德行和出身門第的舉薦制度。頓時人才如過江之鯽,逡巡而至。

    而東吳不僅在孫策時期有對賢士的舉薦政策,即使到了孫權執政期間,更是在上任之初就採取“招延俊秀,聘求名仕”,積極拓展了吳國的人才儲備。

    而此時的蜀國,自劉備死後,作為荊州派的諸葛亮掌握蜀國政權後,大量起用荊州派人才,在人才的選拔方面過度的要求“奉職巡理”這種刻板的任職要求,使蜀華人才大多為能做事,而非會做事的人才,這樣必然扼殺了優秀將領的培養和出現。

    對外戰爭的無謂消耗

    這裡必須說一說諸葛亮的北伐事業,當我們看到《出師表》的時候,可以看到諸葛亮為了完成先帝劉備的夢想,堅持北伐不斷襲擾曹魏,只為能夠在有生之年完成夙願。

    諸葛亮在人格上可以說是非常高大,但從他的這種執著行為對國家自身的幫助而言,卻是真正將蜀國拖入敗亡的真正原因。諸葛亮和姜維前後共開展了15次北伐,但都最終無功而返,這種勞而無功的北伐,不僅加重了蜀華人民的負擔,也消耗了大量優秀年輕將領。我們可以看到,在三國末期,魏國和吳國的人口都大幅增長,而只有蜀國的人口竟然幾乎保持了零增長,就可見不切實際的對外戰爭對蜀國的無謂消耗是多麼的可怕!

  • 5 # 睜眼扒瞎你男弟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直接說明了蜀漢沒人了。五虎將都死了,蜀本來人就不多打仗都死的差不多了,再說人才都跑到曹操哪去了,因為曹操最為強大。

  • 6 # 小鴻哥

    蜀漢公元221年——公元263年,是漢室後裔劉備所建立的。蜀漢是後世為區分東西漢,劉備稱帝國號是漢。蜀漢內部也自稱季漢。蜀漢在東漢也指漢中巴蜀之地,三國也是如此。蜀漢後期只是姜維算得上是大將,其餘皆不堪大將將。但魏、吳、蜀的大將都集中在前期,後期大將都少。但蜀漢跟東吳曹魏相比確實是更缺乏大將。原因在於

    蜀漢於戰爭損失慘重:

    蜀漢在失荊州、失漢中東四縣、夷陵(猇亭)之戰損失慘重。 失荊州戰死投降有名字記錄的:前將軍關羽、都督趙累、將軍關平、南郡太守麋芳(駐守江陵)公安守將傅士仁(公安是劉備設定的荊州治所)零陵太守郝普、潘濬荊州治中典留州事、將領詹晏、陳鳳、文布、鄧凱、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武陵部從事樊伷、零陵北部都尉習珍、宜都太守樊友等16人。 失漢中四縣:孟達(雖然投降魏國,也是人才。曹丕非常欣賞他。魏國大臣評價:將帥之才也,或曰卿相之器也)鄧賢、李輔、孟興、申耽、申儀、劉封(劉備以他欺凌孟達又不救關羽賜死)除劉封讓劉備賜死外,其餘都降魏國。 夷陵(猇亭)之戰:戰死和投降的有:大都督馮習、侍中馬良、別督傅彤、趙融、督前部張南、議曹從事王甫、從事祭酒程畿、 鎮北將軍黃權、治中從事龐林(龐統弟弟)、南郡太守史郃、杜路、劉寧 等14人。 蜀漢在失荊州、失漢中東四縣、夷陵(猇亭)之戰一共損失有名字記錄的文武37人。

    這些人很多都經歷了赤壁之戰、奪蜀之戰、漢中之戰。是劉備數十年收集的人才。中低階文武損失更大,直接造成蜀漢人才斷代。即使等到蜀漢小孩長大也是十幾年後了,但經驗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魏吳兩國在這段時間都沒有損失那麼大。 蜀漢在奪蜀、爭漢中也有損失一些人才。還有一些人才早世。

    蜀漢四方人才:

    蜀漢很多人才有四類,除了益州人外還有三類。1從北方隨劉備南下的人才。如張飛、關羽、趙雲、陳到、劉琰、簡雍、孫乾等。但這些人才在蜀漢建國前後大部分已死。2荊州的人才。劉備在荊州時就得到大量人才的投靠。三國志:荊州豪傑歸先主日益多。琮(劉表兒子,在劉表死後接任荊州牧)左右多歸先主。還有一些在劉表死後率眾歸劉備,赤壁之戰曹操敗退北方,一些人也直接投劉備。如:蔣琬、費禕、董允、黃忠、廖化、龐統、魏延、霍峻、宗預、鄧芝、馬良、馬謖、向郎、向寵、鄧方等。但荊州的丟失,蜀漢再也不能從荊州補充人才。蜀漢荊州人才在後期大多已死,剩下的皆年老。蜀漢後期的荊州人大多是當年隨劉備諸葛亮入蜀荊州人的後代。3外來避亂人才,主要是東州集團的。如法正、來敏、射援、吳懿、吳班等。但三國鼎立,政權穩定。已經沒有士人避亂入蜀了。這些人才都是在黃巾之亂後入蜀像東吳的周瑜、魯肅、呂蒙、張昭、步騭、程普、韓當等都不是江東人。

    所以蜀漢根本沒法從這三方面補充人才。 雖然這三類人才都有後代,但已經是一代不如一代。必竟他們的父輩久經戰陣,經歷了那個天下大亂的時代。俗話說時勢造英雄。

    一州之地人才有限:

    魏蜀吳雖然是三分天下,但蜀漢只有一州。蜀漢再怎麼培養人才也無法跟據有九州的魏國和據有三州的東吳相比。諸葛亮在蜀地也是大量起用培養本土人才。蜀人對諸葛亮用人的評價:是以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諸葛亮任用的蜀人在三國志有傳的有:1張翼:丞相亮聞而善之。2楊戲:丞相亮深識之。3李恢:劉備任他為第二任庲降都督,諸葛亮南征分三路,其中一路由他率領。4呂凱:亮以凱為雲南太守,封陽遷亭侯。5馬忠:劉備:雖亡黃權,復得狐篤,此為世不乏賢也。丞相亮開府,以忠為門下督。6王平:先主拜牙門將、裨將軍。諸葛亮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7張嶷:諸葛亮任為牙門將,後為無當飛軍統帥。8張裔:丞相亮以為參軍,署府事,又領益州治中從事。亮出駐漢中,裔以射聲校尉領留府長吏。(在東吳時,孫權都想強行留下的人才,也不會差到那去吧)9、10楊洪何祗:始洪為李嚴功曹,嚴未去至犍為而洪已為蜀郡。(李嚴是犍為太守,蜀郡是首都所在。蜀郡太守自然要大於犍為郡太守。)洪迎門下書佐何祗,有才策功幹,舉郡吏,數年為廣漢太守,時洪亦尚在蜀郡。11費詩:因反對劉備稱帝而貶。諸葛亮當政也重新任用。12秦宓:為從事祭酒。但因後對劉備徵吳而貶。丞相亮領益州牧,別遷大司農。(最著名的是跟東吳名士張溫的辯論)13杜徽:諸葛亮拜為諫議大夫,以從其志。(諸葛亮親自寫信請他當官)14杜瓊:拜諫議大夫,遷左中郎將、大鴻臚、太常。15尹默:丞相亮住漢中,請為軍祭酒。(劉備曾讓他教劉禪)16李譔:始為州書佐、尚書令史。17譙周:建興中,丞相亮領益州牧,命周為勸學從事。 這些人才在後期大部分都死了,沒死的也七老八十了。

    234年諸葛亮死後,據三國志:鄧芝在東,馬忠在南,平在北境,鹹著名跡。鄧芝(荊州人)江州都督,防東吳和支援漢中。馬忠(益州人)庲降都督,防南人。王平(益州人)漢中都督,防魏於北。華陽國志:後張翼、廖化併為大將軍,時人語曰:前有王、句,後有張、廖。就是指王平、句扶、張翼、廖化四人,四人有三人是益州人。也正是這些人守衛蜀漢北西南三線二十餘年。蔣琬費禕除了繼續任用諸葛亮起用的蜀人,也起用了大批蜀人。三國志的記載比較少,華陽國志、蜀記等史書的記載比較多。

    有識之士得不到重用:

    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在公元234年至公元263年這二十九年間。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人才莫盛於三國,亦惟三國之主能用。蜀志並未能增加一人入蜀志傳,難道是諸葛亮的責任?魏志吳志雖然入傳的都集中在前期,但後期也是有人能入傳的。諸葛亮臨死之前已經交待了由蔣琬、費禕相繼接班。除了公元253年費禕蓋被人刺殺外,像董允、蔣琬、鄧芝、吳壹、馬忠、王平等皆死。因蔣琬、董允、費禕先後去世,已經沒有人能鎮得住劉禪和黃皓了。華陽國志:自禕歿後,閹宦秉權。就是說自從費禕死後,黃皓就開始掌控朝政了。董允在世時把黃皓壓的死死的。後來劉禪講: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因黃皓亂政,蜀人無不追思董允。尚書令陳祗跟黃皓勾結在一起。陳祗死後劉禪為之流淚,還追諡忠候。在劉禪眼裡陳祗這樣的才是忠臣。

    黃皓在蜀漢亂政,是蜀漢滅亡重要的原因。黃皓對於他討厭的人就貶,拍他馬屁的人就升官。如教阿斗對司馬昭講很想念蜀地的郤正。做了三十年的官,一直只是六百石的小官。三國志講:皓從微至貴,操弄威權,正既不為皓所愛,亦不為皓所憎,是以官不過六百石,而免於憂患。公元264年阿斗東遷洛陽。當時蜀漢沒有大臣跟隨而去,只有郤正等少數人跟隨。阿斗嘆息道認識郤正太晚了。還有就是在永安以兩千人擋住東吳三萬人進攻半年的羅憲。三國志講:時黃皓預政,眾多附之,憲獨不與同,皓恚,左遷巴東太守。左遷就是貶官的意思。劉禪的弟弟劉永非常討厭黃皓,劉禪信任黃皓不見弟弟十多年。三國志:永(劉永)憎宦人黃皓,皓既信任用事,譖構永於後主,後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見者十餘年。 公元261年吳主派薛珝出使蜀漢,回來後吳主問蜀漢怎麼樣。薛珝回答: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有菜色。臣聞燕雀處堂,子母相樂,自以為安也,突決棟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禍之將及,其是之謂乎!蜀漢滅亡之前張悌(後在東吳任丞相,吳亡時不偷生。親臨前線戰死)講:今蜀閹宦專朝,國無政令。

    蜀漢還是有一些有能力的將軍,主要是因為史料比較少加上影響深遠的小說三國演義一筆帶過。例如巴東太守羅憲,蜀亡後以兩千人擋住東吳三萬人半年。安南將軍霍弋鎮守南中,在劉禪去了洛陽才率南中六郡上表投降。漢城護軍蔣斌、監軍王含分別守漢、樂兩城,鍾會強攻不破,直到蜀漢滅亡都未攻破。漢中黃金圍督柳隱,也是直到蜀漢滅亡都沒給魏軍攻破。尚書郎黃崇隨諸葛瞻抵禦鄧艾,黃崇諫諸葛瞻速進,佔據險要不能讓鄧艾進入平原。諸葛瞻不聽,黃崇痛哭流涕。車騎將軍張翼早年是趙雲的部下,參加了漢中之戰。後來多次隨諸葛亮、姜維北伐。也多次勸姜維不要北伐。右車騎將軍廖化,早年是關羽主簿。荊州丟失,廖化詐死騙過吳人。後來也曾率偏師接應羌胡,也隨姜維北伐。在魏國伐蜀前姜維就上書劉禪請求派張翼廖化分別率軍加強陰平橋、陽安關防守。雖然蜀亡時張廖年紀不小了,兩人是蜀漢後期能稱的上大將的人。蜀漢建國後前期是魏延、吳壹,中期是王平、句扶,後期是廖化、張翼。

  • 7 # 趙公

    不光是蜀國後期人才匱乏,魏蜀吳三國都出現了人才凋敝的情況,三國時期將領的素質已經無法和董卓之亂時的名將相比,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在於門閥制度和世襲制度。

    亂世初期的風雲際會。

    由於張角率領的黃巾起義迅速席捲中原大地,東漢朝廷無力派大軍鎮壓,只能頒佈詔書命令各地的刺史、郡守自行招募軍隊鎮壓叛亂。

    各地諸侯在招兵買馬的同時,也一定不會忽視挖掘那些素質極高的將領。一大批出身寒門的武將被挖掘出來,並且在戰場上成功地建功立業。

    政局相對穩定後的子承父業。

    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的局勢可比東漢末年要穩定多了,魏蜀吳三國的開國功臣也都已經享受起了高官厚祿,他們的子弟也名正言順的成為了文臣武將。

    蜀國這邊關羽的兒子關興,張飛的兒子張苞都繼承了他們父親在軍隊中的地位,魏國也是一樣的,張遼的兒子張虎,樂進的兒子樂琳也是魏國關西軍的將領。

    為何虎父會有犬子?

    中國有句古話:虎父無犬子,但為什麼感覺《三國演義》中這些官二代們一個比一個弱。其實他們並不弱,相比於那些普通百姓,他們從小在軍中受到訓練自然也是武藝過人,只不過是沒有達到他們父輩的高度罷了。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球王貝利曾經給過全世界一個解釋。當球王貝利的兒子出生的時候,人們都誇讚這個孩子非常健壯,將來一定能夠成為下一個球王。貝利卻表示他的孩子不可能成為球王了,因為他孩子的生活條件非常富足,沒有他小的時候那樣貧困的生活環境了。

    不厲清貧難成人,未經苦難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煉獄,從來富貴入凡塵。正是生活條件變好造成了這種一代不如一代的現象,也導致《三國演義》這部書看到最後覺得一個真英雄都沒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730炮,是不是太浪費子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