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中國實用內科雜誌

    生活中常聽到“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的諺語,具體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眼瞼跳動?實際上,這種現象可稱之為面肌痙攣(HFS),表現為一側面部不自主抽搐。下面就該病症和大家普及下相關知識。

    面肌痙攣到底是哪種病症?

    該病症表現為陣發性且不規則抽搐,可因疲倦、精神緊張及自主運動等而加重。起病多從眼輪匝肌開始,然後涉及整個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後發生,常見於女性。發病早期常不被察覺,經過一段時間可發展為面肌痙攣,連動到嘴角,嚴重的連帶頸部。

    面肌痙攣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原發性面肌痙攣,一種是繼發性面肌痙攣,即面癱後遺症產生的面肌痙攣。兩種型別可以從症狀上區分出來。原發型的面肌痙攣,在靜止狀態下也可發生,痙攣數分鐘後緩解,不受控制;面癱後遺症產生的面肌痙攣,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動作產生。

    疾病病因1.血管因素研究表明,大約有80%~90%的HFS患者是由於面神經出腦幹區存在血管壓迫所致。以往認為:HFS是由於動脈的搏動性壓迫所致,還有研究表明,單一靜脈血管壓迫面神經時亦可導致HFS,且上述血管可兩者同時對面神經形成壓迫,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HFS手術的預後。2.非血管因素橋腦小腦角(CPA)的非血管佔位性病變,如肉芽腫、腫瘤和囊腫等因素亦可產生HFS。其原因可能是由於:①佔位導致正常血管移位;②佔位對面神經的直接壓迫;③佔位本身異常血管的影響,如動靜脈畸形、腦膜瘤、動脈瘤等。另外後顱窩的一些佔位性病變也可導致HFS。如罕見的中間神經的雪旺氏細胞瘤壓迫面神經導致的HFS。3.其他因素面神經的出腦幹區存在壓迫因素是HFS產生的主要原因,且大多數學者在進行橋腦小腦角手術時觀察到:面神經出腦幹區以外區域存在血管壓迫並不產生HFS。而Kuroki等在動物模型中觀察到:面神經出腦幹區以外區域的面神經脫髓鞘病變,其肌電圖可表現為類似 HFS的改變。4.遺傳因素

    此外,HFS也可見於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多發性硬化。家族性HFS迄今僅有幾例報道,其機理尚未明確,推測可能與遺傳有關。

    因此,“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的民間諺語隱含著更深層次的意義,這是疾病的徵兆,大家不容忽視!希望大家多多關注自己的身體,做好健康管理!

  • 2 # 臨床營養藥師蒲娟

    面肌痙攣是一種無痛性、間歇性、不自主、無規律的同側面神經所支配範圍內的肌肉強直或陣攣發作,發病早期多為眼輪匝肌間歇性抽搐,在情緒激動或緊張時加重,嚴重時可出現睜眼困難、口角歪斜以及耳內抽動樣雜音。面肌痙攣包括典型面肌痙攣和非典型面肌痙攣兩種,典型面肌痙攣是指痙攣症狀從眼瞼開始,並逐漸向下發展累及面頰部表情肌等下部面肌,而非典型面肌痙攣是指痙攣從下部面肌開始,並逐漸向上發展最後累及眼瞼及額肌。臨床上非典型面肌痙攣較少,絕大多數都是典型面肌痙攣。面肌痙攣好發於中老年,女性略多於男性。

    發病原因:

    一、血管壓迫

    血管受壓迫被認為是面肌痙攣的常見原因。如小腦後下動脈、小腦前下動脈、椎神經動脈壓迫,偶爾由於動脈瘤、動靜脈畸形或腦瘤等面神經根部的壓迫所致。

    二、佔位病變

    佔位性病變也是面肌痙攣形成的一個原因,也稱“繼發性面肌痙攣”。文獻報道橋腦小腦角腫瘤引起面肌痙攣約佔0 . 8% ,這些腫瘤可以是腦膜瘤、表皮樣瘤、神經鞘瘤,可以是腫瘤單獨壓迫引起HFS ,也可以是腫瘤和血管同時壓迫引起面肌痙攣。此外,也有在面神經周圍發現動靜脈畸形、動脈瘤以及蛛網膜囊腫引起面肌痙攣的報道。

    三、其他

    外科手術後出現患側面肌痙攣,可能為面神經的恢復過程中與其他腦神經出現短路,當其他神經興奮時也出現一側面部肌肉抽動。遺傳因素也可引起,還可見於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多發性硬化。

  • 3 # 首醫大三博腦科醫院

    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關宇光為您解答,期待您的關注~

    面肌痙攣多是腦血管壓迫面神經導致。顯微血管減壓術能完全根治面肌痙攣不用太擔心。

    面肌痙攣的治療

    面肌痙攣手術費用一般在25000-30000元左右,住院時間約為9-10天,治療基本流程包括: 1、入院後抽血化驗、核磁共振及CTA等檢查,術前檢查費用約3000元左右; 2、入院2-3天進行手術,手術時間約2小時; 3、從手術室轉入重症監護病房,清醒後需做相關檢查,檢視顱內情況; 4、若患者一切正常,則可轉入普通病房,住院7天左右。

    面肌痙攣術後護理

    面肌痙攣術後護理方法如下: 1、觀察患者意識狀態是否完全清醒; 2、觀察患者生命體徵是否平穩:若出現頭暈頭痛的情況,可服用鎮靜、鎮痛類藥物,補充電解質; 3、飲食:術後六小時可進流食;術後第二天,清淡飲食;三天後,患者可正常進食; 4、臥床:患者需儘量臥床,頭適當抬高,不可上下活動,以減少併發症的出現; 5、術後第三天,為患者換藥,並觀察傷口癒合情況,術後七天順利拆線。

  • 4 # 拔刀四顧亦茫然

    本人得過,醫生問的第一句話就是,最近工作是不是很忙?壓力是不是很大?睡眠是不是很充分?最後結合藥物治療,放鬆心態,很快就沒事了。關鍵點在於個人的心態要好,不要覺得臉部抖一下就不得了了。沒啥的。相信醫生相信自己即可

  • 5 # 白老師談健康

    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是一種陣發性不規則性的神經科常見病症,表現為面神經所支配的肌肉呈發作性痙攣或抽搐樣收縮,但無其他神經系統陽性體徵。面肌痙攣在臨床上分為兩類:

    最常見的一類是原發性面肌痙攣,其發病原因至今不明,有可能是由於血管壓迫造成神經衝動傳導“短路”而誘發;也可能是由神經的異位興奮等因素引起,與情緒波動有關;還有一部分可能為面神經麻痺後遺症。對這一類病人的治療方法有多種多樣,應視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

    另一類為繼發性面肌痙攣,多由顱內動脈瘤、動靜脈畸形或腦瘤等壓迫面神經根部,或面神經通路上的周圍組織病變,對面神經造成了刺激而引發,此類病人的治療應從治療原發病入手。

    中醫認為其病位雖在面部,但與肝、脾、腎、膽、胃等臟腑相關;病性或虛或實,多由素體陰虧或體弱氣虛引起陰虛血少,筋脈失養,或由風寒上擾於面部而致。

    一、主要表現

    (1)在年齡上多發於中年以後,在性別上多發於女性,起病隱匿。

    (2)臨床表現通常是從眼輪匝肌開始,然後緩慢擴散至口角肌、頰肌和半側面肌,或僅限於上述某一部位的面肌,呈不規則痙攣。嚴重者整個面肌均可發生痙攣,並伴有輕度肌肉無力和肌萎縮。發病後患者情緒緊張、疲勞,自主運動時加劇,入睡後消失。

    (3)發作時的具體特徵是,口角向病變側歪斜,同側有擠眼動作。每次發作時間短暫,持續數秒鐘至數分鐘不等,多數只限於一側面部。多數患者在情緒安靜時減輕,情緒激動時症狀加重。

    二、檢查驗證

    (1)肌電圖檢查可見肌陣攣電位。

    (2)核磁共振檢查,可發現腦幹面神經根部附近存在微血管壓迫。

    (3)應與功能性瞼肌痙攣、習慣性抽搐症和瞼痙攣–口下頜肌張力障礙綜合徵相鑑別。功能性瞼肌痙攣常為雙側性,無下半面肌抽搐。習慣性抽搐症多發於兒童及青年,肌肉收縮較明顯,常與精神因素有關。瞼痙攣-口下頜肌張力障礙綜合徵也是多發於成年人,女性多於男性,起病隱匿,但多呈對稱性痙攣,且可發展到頸、上肢和軀幹等部位,不僅僅侷限於面部,更不侷限於單側面部。

    三、服藥治療

    (一)非處方藥選

    1.西藥

    (1)布洛芬片、緩釋膠囊(芬必得) 片劑:成人每次0.2克,可間隔4~ 6小時重複用藥1次,但24小時內不得超過0.8克;膠囊劑:成人每次0.3克,日服2次,即早晚各1次。本品具有消炎鎮痛之功效,可用於減輕輕度或中度疼痛,如神經痛、肌肉痛、關節痛、牙痛等,對面肌痙攣有治療作用。心、腎功能不全、高血壓、消化道潰瘍、血友病或其他出血性疾病患者服用本藥必須諮詢醫師或藥師。服藥後出現異常應立即停藥。

    (2)維生素B1 成人每次10~ 20毫克,日服3次。本品具有維持人體正常代謝之功效,可用於維生素B1缺乏症,對各種炎性神經性病變如面肌痙攣及腳氣病等有明顯的治療作用。過量服用可出現頭痛、疲倦、煩躁、食慾減退、腹瀉、浮腫。

    2.中成藥

    (1)補中益氣丸、片 水丸:成人每次6克,日服2~ 3次;濃縮丸:成人每次8~ 10丸,日服3次;片劑:成人每次4~ 5片,日服3次。本品具有補中益氣之功效。主治血虛風動型(面肌痙攣)。服藥期間如出現頭痛、頭暈、複視等症狀,或出現皮疹、面紅以及血壓上升時,應立即停藥。高血壓患者慎服。

    (2)歸脾丸、片 水蜜丸:成人每次服6克;小蜜丸:成人每次服9克;大蜜丸:成人每次服1丸,日服3次;濃縮丸:成人每次服8~ 10丸。片劑:成人每次服4~ 5片,均日服3次。傳統醫學認為,本品有益氣健脾、養血安神之功效。現代藥理與臨床研究發現,本藥能調節中樞神經功能,增強免疫力,強壯並增進造血功能。主治血虛風動型(面肌痙攣)。

    (二)普通處方藥選

    1.西藥

    (1)卡馬西平(醯胺咪嗪,卡巴咪嗪,痛痙寧) 成人初始量為100毫克,日服1~ 2次,逐漸增量,常用維持量為400~ 800毫克/日,分2~ 4次服用,必要時每日服用量可增至1.6克。極量為1.6克/日。本品是情感性精神障礙的有效藥物,對與神經病學有關的嚴重疼痛綜合徵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孕婦,哺乳期婦女,房室傳導異常、肝腎功能不全等患者忌用。

    (2)苯妥英鈉(大侖丁) 成人每次100~ 200毫克,日服2~ 3次,飯後服用。本品對控制強直陣攣性神經症狀有顯著療效,可用於面肌痙攣和心律失常等疾病的治療。孕婦及卟啉症患者禁用。

    2.中成藥

    (1)大活絡丸 成人每次1丸(每丸3.5克),日服1~ 2次。傳統醫學認為,本品具有祛風散寒、理氣除痰、舒筋活絡、除溼止痛之功效。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本品具有降壓、擴張血管、改善動脈粥樣硬化、增加腦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興奮骨骼肌及抗炎等作用。

    (2)清開靈膠囊 成人每次2~ 4粒,日服3次。兒童酌減或遵醫囑。本品具有清熱解毒、鎮靜安神之功效。主治風襲筋脈型(面肌痙攣)。久病體虛出現腹瀉的患者慎用。

    (3)抗病毒口服液 成人每次10毫升,每日2~ 3次,(早餐前和午、晚餐後各服1次),兒童酌減。本品具有清熱祛溼、涼血解毒之功效,主治風襲筋脈型(面肌痙攣)。

    (三)中草藥處方藥選

    【藥方1】甘草5克,羌活、白芍、桂枝、葛根各15克。

    【適應證】風襲筋脈型(面肌痙攣)。主要證候是多見於中青年人的一側眼瞼及面頰突然抽動,拘急不舒,惡風畏寒,但不發熱。舌質淡,苔薄白,脈浮緊。

    【制用法】水煎2次,將兩煎之液混勻後早晚分服,每日1劑。

    【藥方2】甘草5克,白芍、蟬蛻、女貞子、石菖蒲各15克,生地20克。

    【適應證】陰虛風動型(面肌痙攣)。主要證候是多見於老年人的一側眼瞼及面頰抽動,時發時止,情緒激動時加重,或有腰膝痠軟,頭暈,耳鳴。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

    【制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劑。

    【藥方3】蜈蚣3條,甘草5克,全蠍10克,黨參、白芍、川芎各15克,當歸、茯苓各20克。

    【適應證】血虛風動型(面肌痙攣)。主要證候是多見於體質虛弱者的一側眼瞼及面頰抽動,時發時止,遇勞加重,四肢倦怠,面色無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制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劑。腎病患者慎服。

    【藥方4】硃砂、琥珀(衝)各1.5克,甘草6克,山藥、白芍、當歸、白朮、砂仁、木香、茯神、雞內金、五味子各9克,黃芪、黨參、雞血藤、酸棗仁、柏子仁各15克。伴有頭痛者,適量加白芷、蔓荊子;耳鳴者,適量加蟬蛻;噁心嘔吐者,適量加竹茹、半夏;頭暈者,適量加天麻。

    【適應證】各種型別的(面肌痙攣)。

    【制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劑。藥用半夏者,孕婦慎服。

    四、其他治療

    1.神經幹阻滯療法

    包括藥物注射療法和超聲波療法兩種。藥物注射主要是使用50%乙醇溶液1毫升行皮下神經分支阻滯或莖乳孔面神經幹阻滯。但在用此種療法制止痙攣的同時,又可能產生不同程度的面肌癱瘓。

    2.其他注射療法

    用小劑量肉毒素注射痙攣的面肌,一般在1周後可改善臨床症狀。

    3.敷臍療法

    將天麻、防風、白芷、羌活、荊芥、全蠍(烘乾)各等量,碾成細末,臨用時先以75%的酒精消毒肚臍窩面板,然後趁溼倒入藥末,填滿臍部,外蓋膠布,隔日換藥1次,15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後酌情間斷應用。

    4.針刺療法

    (1)毫針療法。選太陽、陽白、四白、下關、頰車、地倉、合谷、外關等穴位,留針20分鐘,用平補平瀉手法,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也可以針刺華佗夾脊穴為主,取兩側胸9~ 12夾脊穴,直刺1寸左右,留針20分鐘。然後隨證選取患側攢竹、顴髎、迎香、四白、瞳子髎、地倉及健側合谷穴。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在針刺面部諸穴時,深度要淺,手法要輕,留針30~ 60分鐘。對合谷穴可用強刺激。

    (2)水針療法。選四白、陽白、頰車、足三里等穴位,採用2%鹽酸普魯卡因注射液,每次注射1~ 2個穴位,每穴注射0.2~ 0.5毫升藥液,隔日注射1次,3~ 5次為1個療程。

    (3)耳針療法。選目、口、肝、肺、膈、脾、交感等穴位,用王不留行子壓迫諸穴,每天3次按壓,每次5分鐘,每隔3天換對側穴。

    5.手術療法

    可試用後顱窩微血管減壓術、面神經分支切斷術等。

    五、飲食宜忌

    (1)宜食用富含維生素B1以及維生素B12的食物,具體名稱可參考“面神經麻痺”一節的內容。

    (2)可適當食用富含鉀質的食物,因為有專家發現肌肉痙攣可能與體內的鉀代謝異常有關。富鉀食物包括蕎麥麵粉、玉米、小米、各種綠葉蔬菜、水果、肉類、乳類、食用菌類、土豆、海帶、紫菜等。其中綠葉蔬菜中又以菠菜、莧菜、芫荽、大蔥、甘藍(捲心菜)、芹菜、青蒜、萵苣等含量為最多,在各類水果中以香蕉含量為最多。

    (3)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暴飲暴食,少吃高糖飲食,少飲酒,不吃粗棉子油。

    六、專家提醒

    (1)避免疲勞、受涼、精神過度緊張及出汗過多等。

  • 6 # 南方健康

    面肌痙攣是指一側眼輪匝肌陣發性不自主的抽搐,逐漸緩慢擴充套件至一側面部的其他面肌。分為原發性面肌痙攣和繼發性面肌痙攣兩種,型別不同則病因也各異。

    原發性面肌痙攣:1.大部分是由於面神經出腦幹區血管壓迫所致;2.另外就是非血管因素如肉芽腫、腫瘤和囊腫等因素壓迫面神經。

    繼發性面肌痙攣:多繼發性面癱後。

    另外還與精神緊張,壓力,免疫力低下,遺傳等相關

  • 7 # 於炎冰大夫

    有三種理論可以解釋面肌痙攣中發現的面神經功能障礙。

    第一個提出的理論是ephaptic的傳輸,它是從一個脫髓鞘神經元到另一個脫髓鞘神經元的電活動,導致錯誤的突觸。

    第二種理論涉及繼發於壓迫性損傷/ 脫髓鞘的面神經根末端區域的軸突異常活動。

    第三種理論或“點燃理論”涉及由於受損的面神經的反饋而增加的面神經核的興奮性。

    一般認為,後迴圈血管壓迫面神經而第七顱神經(扭曲、擴張和拉長的)椎動脈壓迫面神經是半面部痙攣的一般原因。只有不到1%的病例是由腫瘤引起的。

    微血管減壓術目前國際上神經外科常用的根治面肌痙攣的方法,微血管減壓減輕了面神經的壓力,這也是大多數面肌痙攣病例的原因

  • 8 # 湖南醫聊

    什麼是面肌痙攣?

    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偏側面肌痙攣,表現為一側面部肌肉發作性、節律性的不自主抽動。

    起病多以眼瞼間歇性輕微跳動開始,逐漸發展到口角的半邊面部抽搐,以精神緊張、激動或勞累後明顯,可表現為閉眼、口角歪斜,嚴重者睜眼困難。

    此病多發於中老年人和女性。

    為什麼會面肌痙攣?

    臨床上最常見的就是血管對神經根的壓迫,使神經纖維擠壓在一起,引起相鄰神經纖維之間偽突觸形成,發生“短路”,引起面肌痙攣。

    其次,可能是腫瘤或其他佔位壓迫面神經導致面部痙攣。

    面肌痙攣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目前針對面肌痙攣的主要治療措施包括藥物治療、A型肉毒毒素注射及神經血管減壓手術。

    神經血管減壓術是唯一可以根治的方法。它是透過在耳後髮際內的切口,在顯微鏡下將血管用特殊材料墊開以達到治療目的,是唯一真正有效的治療方式。

  • 9 # 同仁耳科戴海江教授

    面肌痙攣也被稱為面肌抽搐,是無自主形式的肌肉跳動。最常見的就是眼皮跳,也就是俗說的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的現象,這也是最初的症狀,一般很少人會去注意。

    該疾病主要的原因就是神經的因素,身體的每一塊肌肉都是由腦神經中樞進行支配,人腦中除了神經以外還有非常多的血管,正常的情況下就是各司其職,當腦顱血管出現障礙,妨礙到了正常的面部神經,使神經受到損傷,神經無法正常的支配面部肌肉,就會造成這一現象的出現。隨著長時間病情的不斷加重,大部分的患者可能會出現抑鬱的症狀。

  • 10 # 航空總醫院陳國強

    你好,提問者!

    面肌痙攣就是俗稱的面抽。研究表明,顱內血管對面神經根部的長期壓迫是導致面肌痙攣的發病的根本原因。

    前期,在你眼瞼、臉頰、嘴巴周圍出現很小、幾乎注意不到的抽搐。慢慢抽搐可能會擴充套件到面部其他部位。它常見於40歲以上女性。常出現在你臉的左側。

    肌肉收縮通常開始於眼瞼輕微抽搐,不會造成太大的破壞。這就是眼瞼痙攣。當焦慮或疲勞時,抽搐變得更加明顯。有時,這些痙攣會導致你的眼睛完全關閉或導致你的眼睛撕裂。

    面肌痙攣發生時,只有一側的肌肉無預警地抽搐。這些型別的痙攣是由損傷或刺激面神經引起的,它也被稱為第七腦神經。由於這種神經刺激,當肌肉不由自主地收縮時,就會發生面部痙攣。

    面肌痙攣該怎麼治療?

    輕微的患者可使用苯妥英鈉、卡馬西平等藥物緩解,不過這都是暫時治標的方法,時間長了還會有藥物副作用等。因此,我們一般建議患者採用外科手術將責任血管從面神經根部移開。

    該外科手術為顯微血管減壓術(MVD),透過在耳後髮際內的微創手術,在顯微鏡下將血管用Teflon棉墊開以達到治療目的。該術式已經成為面肌痙攣治療的國際公認首選治療方法。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率都令人滿意。

  • 11 # 湖曉千

    面肌痙攣為單側面部肌肉不自主的抽動,首先起於眼周肌肉和嘴角,逐漸擴大。病程時間不等,呈漸進性加重。抽動瀕率和抽動時間增多,隨著情緒變化加重。嚴重時可使面部變形。

    引起面肌痙攣的原因,90%以上是由面神經出端受小腦下動脈、小腦前下動脈、小腦上動脈交叉受壓造成。由於動脈硬化或血壓增高,長期壓迫面神經,引起了脫髓鞘或變性,使神經軸索間發生了串電現象,興奮傳出變成了傳入,可使大量的異常電位蓄積和發放而引起面肌痙攣的發作。另動脈瘤、動靜脈畸形等均可壓迫面神經。還有一部分病例為周圍性的面癱恢復後繼發性面肌痙攣,是患側面神經過度興奮引起的同側面部痙攣收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幸福樹怎麼扦插生根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