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玲人未爾
-
2 # 觀漢史
日本領土面積達到37萬平方公里,而英國領土面積自有24萬平方公里,而且英國緯度更高,還是海洋性氣候,氣候生產條件沒有日本好,從人口上來說英國也僅僅只有0.65億人口,而日本有1.2億人口,而英國周圍的國家相對於英國差距不大,英國的競爭壓力大,而日本週圍的國家相對於日本都比較落後,給日本更多剪羊毛的機會,能以更低的價格獲得原材料,並且有廣闊的市場,從這些硬體上來說日本的條件是英國的兩倍。有相當大的優勢,雖然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本土的損失大,但日本海外的損失是相對於英國來說是比較小的,雖然日本佔領過中國及東南亞大片地區,但是這些地區日本僅僅是短期侵佔,沒有像英國一樣有印度等佔據200年的殖民地,英國失去了印度等地區,對英國的影響特別大。再著英國自己要維護起大國地位,將本國不多的資源投入軍事力量的建設,影響了國家經濟的發展。而日本解除武裝,並且有美國的保護、支援,沒有安全威脅,將更多的資源投入經濟發展中,獲得經濟的巨大發展,在著日本的人才戰略卻得巨大成功,日本人的東方名族的勤奮精神也是日本比英國發展的好的重要原因。
-
3 # 鄔大大
歷史上,日本憑藉其超凡的能力得以重建並發展起來,特別是二戰後的經濟復甦和繁榮。把其闡述為以下幾點:第一,日本進行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進一步消除了生產關係中的封建落後因素;第二,美國扶植日本;第三,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第四,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教材的闡述如蜻蜓點水式簡略,總有種言猶未盡之感,筆者認為有必要作更為具體而深刻地探究,讓歷史更為鮮活生動,讓學生更能深入問題的本質。
一、美國的扶植政策。主要表現在:
第一,對日本的獨佔和政治改造。二戰後,美國單獨佔領日本,長達七年,保證日本領土的完整性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單一性,有利於日本長期穩定發展。美國還對日本進行了以民主、法制為基礎的政治改造。羅伯特?埃德爾斯坦和讓?邁克爾?保羅教授說:“為取得成功,就必須立即進行廣泛的體制改革,即創造性地打破阻礙日本經濟復甦或經濟增長的那些障礙。”①如解散財閥,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大企業中以家族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封建性和排他性,革除了財閥企業的一些封建性弊端,為企業間較為平等的競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一批有能力的新人提拔到領導崗位上。農地改革,使日本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瓦解,解放了農業生產力,擴大農村市場,這使日本進入了一個比較純粹的資本主義社會。美國出於在遠東戰略的需要,還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和天皇制,以美國的“三權分立”原則對日本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政體進行改革。美國的這些措施為日本戰後走上和平建設,集中精力抓發展道路提供了可靠保障。
由於“冷戰”需要,對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給予大力支援。美國放棄了對日本戰爭索賠,撤消了以拆遷日本軍事工業作為戰爭賠償的計劃。1947年1月至1948年3月,美國先後提出兩個新方案,對先前的“賠償方案”進行大幅度修改,將拆遷的工業裝置減至方案的30%。至1949年5月,乾脆宣佈取消日本的一切賠款。②戰後初期,美國給日本20多億美元的援助和貸款,並向日本提供大量的石油、煤、鐵礦石等能源和原料。從而促進了戰後日本經濟的振興,並且美國“核保護傘”戰略大大節省了安全防禦費用。第二、亞洲的兩場區域性戰爭為日本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特別是北韓戰爭,極大促進日本戰後經濟的復甦步伐。戰爭引起了“特需景氣”,侵朝美軍大量向日本廠商進行軍事訂貨和購買廉價勞務,使日本企業積存滯銷的1000-1500萬日元庫存產品一掃而空,並一舉改變了財政緊縮中苦苦掙扎的日本經濟被動局面。據統計,從戰爭爆發到1953年,這種特需收入為12.8億美元,廣義上的特需收入為23.8億美元。日本外匯儲備1949年僅為2億美元,1952年未增至11.4億美元,三年內增長了近五倍,特需收入在外匯收入中所佔比率到1953年達38.1%之多,20多萬人直接受益於特需生產,總之至1955年,日本特需收入總計達36億美元。特需收入刺激了日本經濟的恢復,增加了勞動者的收入,帶動了有效需求的增長,而且為增加原料進口和先進技術進口,更新陳舊裝置提供了有利條件。北韓戰爭的爆發及由此引起的國際局勢的變化,促進了日本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北韓戰爭賦予了日本實現擴大進出口上的機會,日本通常出口貿易顯著增加,1950年7月,日本出口總額增長為7400萬美元,比6月份增加18%,創造了戰後日本月出口額的最高記錄。1950年上半年,日本月平均出口額為5000萬美元,則下半年一下子躍升為8000萬美元。可以說北韓戰爭是日本經濟的回生妙藥。③ 二、日本政府強有力的國家干預和領導是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推動,其主要表現形式是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宏觀管理。 第一、政府在經濟發展的各個時期,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透過各種計劃,促進經濟的起飛。如鳩山內閣《經濟自衛五年計劃》,岸信介內閣的《新長期經濟計劃》,池田內閣的《國民經濟倍增計劃》。 第二、政府致力於新產業的培育與開發、指導、調節新型工業的發展。如先後透過《關於合成樹脂工業的育成》、《電子工業振興臨時措置法》、《合成橡膠製造事業特別措置法》,透過這些規劃的實施,不僅調整了產業結構,確立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方向,而且使政府對經濟的宏觀管理和對國內經濟生活的調整達到了落實。當然重要的基礎產業,如果市場選擇它,那麼任何形式的政府幹預都是多餘的,對這些產業,政府在確認市場必定不去選擇,便以合適的方法選擇它們,由政府採用法律、金融稅制、中間組織協調利益手段的干預來補足。 第三、政府確定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制定新經濟政策,實現從“貿易立國”至“技術立國”的轉變。日本國內市場狹窄,工業產品依靠大量出口,為此政府提出“貿易立國”的口號,出口貿易增長很快,1960年-1970年,日本工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13.6%,而出口貿易平均每年增長16.9%。日本政府認為科技是國力的核心要素,適應新技術革命蓬勃興起的形勢提出“技術立國”的戰略思想。日本重視技術對國家發展的多方面作用,採取了從模仿到創新的經濟技術發展模式。據統計,從50年代至1977年,引進國外技術達2.9萬多項,然後根據本國的經濟特點和技術基礎加以改進、補充和發展,成為“日本化”的新技術。當然,許多人把經濟增長歸功於強大政府幹預,儘管有政府幹預,大部分時期日本的經濟依然是在按自己的規律發展。據一項重要研究,經濟自由仍是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三、日本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與企業精神的推動。
日本企業實行嚴格而靈活的科學管理制度。50年代,日本許多大企業推行“終身僱傭制”和“年功序列工資制”,使職工利益與企業利益有機結合起來,職工感到有依靠,具有安全感;其次,拉大職工報酬上的差距,使職工感到只有不斷競爭,不斷創新才能得到高報酬,從而具有壓力感。企業重視對職工的“感情投資”,主動協調勞資關係,培養職工“以廠為家”的敬業精神。這種“日本公司”模式有助於日本培養強大的工業能力。⑤企業管理者重視精神投資。正如索尼公司總經理盛田昭夫所說的“日本優秀的公司根本不存在什麼奧秘和秘訣。一個企業的成功,靠的是人而不是某種理論、計劃或政府政策。日本企業管理者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與職員建立良好的關係,培養親如一家、唇齒相依的感情。在日本,經營得有聲有色的都是那些能使全體員工同甘苦,共命運的企業。除日本之外,我還未發現有哪一個國家採用這套簡易的管理方法。實踐已經有力地證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在日本,企業管理者千方百計地培養同勞動者的家族般的感情,不僅關心工人的工作,而且也關心工人的生活;不僅關心工人個人,還關心其家庭。工人生日、結婚、病喪,更是企業“感情投資”的良機。例如,西武集團每年舉行獨特的擦皮鞋儀式,首先由高階職員為新職員擦皮鞋,然後是新職員為前輩擦皮鞋,總社和各分社社長都親臨這一隆重儀式,並由電視臺透過衛星向全國轉播,以培養職工熱愛公司的精神,促進同事間的溝通。⑥日本的現代企業精神與日本傳統的家族主義和家庭觀念有密切聯絡。日本的家族主義和家庭觀念不同於中國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族制度和家庭觀念,其家庭觀念的出發點是:家庭是一個經營單位。所以既排除了中國傳統的大家族關係和至今盛行的“裙帶風”,又可以比西方的結構更和諧、更密切、更團結,成為一種社會凝聚力。日本學者說:西方社會的單位是個人,由個人集合而成為國家,而日本的社會單位是家,由家而集合成國家。⑦所以日本以“勞資一體”,“以企業為家”的宣傳教育,日本人的家庭本位觀念轉變成了公司本位觀念,形成一種團結奮進的工作精神。
-
4 # 順時隨俗
這正體現了兩個國家不同的民族特性。相較英國而言,古代日本人長期處於較為封閉的島嶼,各種勢力一直都在不斷的發展壯大自身,意圖侵略霸佔更多資源。戰敗後由于軍事領域的限制,更加使他們在經濟方面投入更多的時間,人力物力等發展資源。英國作為戰勝國,經濟也受到了嚴重打擊,卻還要為國家在世界地位重新排序而忙碌,政府對於恢復發展經濟方面沒有給予更多的支援。不過小日本現在緩過勁來,又開始出么蛾子,還是需要我等大國抽空好好收拾收拾了。
-
5 # 使用者92780611160
眾所周知二戰前英國是世界第一殖民強國、世界第四工業強國,總體實力是日本的數倍。依託雄厚的國力,英國和德國及其盟友義大利單獨對抗了一年多,英國從法國、巴爾汗等國對德國,義大利進行了圍堵。也正是德國因為啃不動英國這快 “硬骨頭”才調轉槍口去打蘇聯。因為英國在二戰中沒有什麼 “重大表現”很多人認為,如果沒有美蘇,英國早就被佔領了。實際上並非如此,在蘇德戰爭前,一直是英國憑藉著強大的財力和工業單獨對戰德國和義大利,並且把德國和義大利一直困在歐洲大陸。所以英國和德國基本上屬於一個檔次的國家,比日本可是強多了。做為二戰中的戰勝國,為何在二戰後反而走向衰敗,反被戰敗國日本趕超?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英國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是英國海軍的衰敗,在一戰後,當時世界上除了英國,日本也在大力發展海軍。他們對海軍建設投入了大筆財政。並且能不斷研發出能剋制對方的的艦船、戰術等等。很快讓他們的海軍水平,得到了大幅度飛躍。日本雖然是戰敗國,但在一戰中損失不大,可卻獲利頗豐。有足夠的財力支撐海軍以及工業的發展。可英國不同。英國雖然在一戰中取得了勝利,但損失慘重。他的財政收入,已經大幅度的下降。根本就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支撐海軍大規模發展。
二是,英國海軍的衰敗,不僅僅是國家實力的受損的表現,更會影響他們殖民地的統治。因為英國海軍在殖民地時代的重要任務,就是為了維護殖民地的統治。海軍的衰敗,使英國在維護殖民地統治上比從前差了很多。二戰以後,全世界英國的殖民地都在想法設法的鬧獨立。因為誰也不想自己的國家永遠被別人統治著,人民永遠當一個 “二等公民”。而英國又是一個依靠殖民地支撐起來的國家。現在各殖民地的人民紛紛獨立,英國的領土,自然就迅速地四分五裂了,過去依靠殖民地 “上貢”過日子的舒服時代,就永遠不復存在了。
-
6 # JackZ捷
美國扶持是主要原因,北韓戰爭日本是最大的受益方之一,而且由美國一手組織的華盛頓和會把日本的戰爭賠款全免了,因為新中國建立,兩岸都沒要賠款,東南亞國家除了泰國二戰都是西方殖民地,沒資格要。
而英國雖然二戰是盟友,但戰後則是美國打擊的物件,美國需要的是一個小弟,而不是大哥!不可能讓他們恢復日不落的輝煌,加上原殖民地紛紛鬧獨立,美國樂觀其成,有時還在背後推一把。
-
7 # 崮零吾
二戰後,日本和英國的經濟都得到了比較好的恢復,他們的快速恢復有共同的原因,也有不同的原因。共同原因包括較高教育水平(國民素質)、美國扶持、有效的政府引導、經濟全球化等等,這些共同的原因讓英國和日本都得到比較好的恢復,而他們之間的不同點正是他們產生差距的原因。具體而言,二戰後日本的優勢源於以下幾點原因:
1、日本人口基數更大
戰後日本前後發生了兩次嬰兒潮!人口激增5000萬,使日本總人口從7000多萬,一下變成了一個人口過億的國家。人口越多,也就意味著更多廉價的勞動力,這為日本前期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比較優勢。而英國的總人口直到今天也沒有超過7000萬,而且早早就開始面臨老齡化階段。
2、日本文化的高度服從性
日本文化中的高度服從性,使日本在經濟建設中,更高效的執行政府指令,減少扯皮,更能集中力量完成各個階段的經濟建設目標,更為重要的是,日本的嚴謹和服從特別顯著的一個經濟效益就是大大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資源浪費。同時相比於英國,日本人更少出現懶漢群體,特別是英國在20世紀末實行的新經濟政策,高福利體系給英國養出了一個數量龐大的懶漢群體。
3、北韓戰爭讓日本發了一次戰爭財
北韓戰爭在1950年爆發,作為美國在遠東地區的前沿基地,日本國土上不僅有大量的外國駐軍,港口停泊、油料補給等極大的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而且許多基礎的武器彈藥都是從日本就近採購,這為日本工業恢復提供了巨大的支援。而同期的英國還在為他的帝國夢想在中東、南亞等地跟他的殖民地或非殖民地國家糾葛不清,空耗國力。
4、非軍事化的經濟發展模式
根據二戰後日本最新修訂的《和平憲法》,日本不能擁有軍隊,不能對外宣戰,軍事上的防務由美國接管。日本軍隊直到今天,很大意義上還是美國的輔從軍。美國的駐軍使日本在戰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不需要在軍事上的經濟投入,日本可以集中精力發展經濟。而同期的英國需要協助美國直面蘇聯的軍事壓力,二戰後的英國直到蘇聯解體才敢削減軍事支出,這一進一出的差距,十分明顯。
5、日本發展了自己獨特的經濟政策
不同於西方反對政府幹預經濟的自由經濟模式,日本經濟不僅借鑑了西方市場經濟的優秀特點,而且還借鑑了蘇聯的經濟發展經驗,在許多經濟領域,政府進行了統一規劃,這相對於西方國家的經濟政策具有先進性。另外,日本企業也在經濟發展中建立起自己特色的企業制度,有力的配合了日本的經濟發展。
日本和英國的以上幾點差別,都有一進一退的巨大差異,那相對而言英國的發展肯定沒有日本好!
-
8 # 兔哥哨位
兔哥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拉長時間來看,才能看出端倪,英國在二戰時就已經是江河日下了,而不是從二戰開始就衰落的,只能說是二戰給了衰落中的英國又來了當頭一棒,而這一棒徹底把大英帝國給怕趴下了,從此與一流國家無緣了。就目前而言,英國雖然在一些領域落後日本,但並沒有太大的差距,比如,社會福利英國要遠超日本。其實日本在二戰時並不強大,它的海軍是最強的,但和英美比又是最落後的,日本二戰時的社會福利是零,把錢都用在了軍事方面,才有了一些航母,二戰時整個日本百姓生活很苦,節衣縮食。二戰中的英國則不同,他們的生活很好,美酒加咖啡。下面是英、日兩國的資料。
大英帝國的衰落;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革命的國家,在此之前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擁有土地最多,有最多的殖民地,這些殖民地都是英國的大後方,英國從這些殖民地中汲取營養,維持大英帝國的繁榮。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大英帝國衰落的開始,樹大招風,英國在一戰中受到了挑戰,為了維持帝國的統治,英國舉全國加上殖民地之力抗爭,雖然英國勝利了,但消耗也是巨大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打的很苦,落下了病根,傷了元氣。英國靠什麼爭服世界的?海軍,沒有海軍它就無法繼續統治殖民地,而一戰中英國為了保住海軍,都累的吐血了,看似強大,但卻是屬於腎虧的病秧子。
二戰徹底終結了大英帝國的時代;英國和日本一樣是個島國。對海洋的依賴非常大,而維持這種海洋利益成本都很高。陸地上人力能辦到的事,英國必須要用船,所以成本也高。一戰後,英國的恢復元氣的腳步並不輕鬆,外部環境壓力很大,德國的崛起,美國的崛起都讓大英帝國感到了危機四伏,地位難保。而國內的子民的生活卻依然要奢侈,英國是工業大國,也是文化輸出大國,人們追求富裕的生活,浪漫的夜晚,這些也都是要投入的,而此時的很多殖民地的控制卻變的越發困難,獨立運動的浪潮逐漸抬頭,油水不好撈了。而正在此時,希特勒出手了,於是大英帝國只能是拖著疲軟的身子又開始了抗爭。需要說清楚,即便是這樣,二戰時的英國實力遠超日本很多,但整體來說英國是處於衰落期。二戰中英國從頭打到了結束,美國的援助是後來的事,二戰中,英國的家裡讓希特勒砸了個稀巴爛,空軍眼看就沒有飛機了,希特勒如果不攻擊民用設施,美國不出手相幫大英帝國就會更慘。
二戰英帝國雖然勝了,但屬於慘勝;二戰中英國接受美國幫助是有代價的,美國的援助對於英國而言更像是換取利益,英國是美國的孃家人,既要保住英國的完整,又要讓英國讓出世界老大的位置,而英國也明白,要保住大英帝國就必須要退居老二。但讓英國想不到的是,這個老二它都擁有不了,二戰的爆發促使獨立運動的高漲,英地國的殖民地開始紛紛獨立,而美國不在出手相幫,這樣以來英國的後備倉庫就徹底沒有了。英國是一個島國,想要恢復經濟談何容易,哪有精力再去鎮壓殖民地的獨立,而有些殖民地英國也不敢去動,因為它們是美國的小弟了。二戰中,英國打了一個滿場,分贓時卻並沒有多得,而美國正是透過二戰才走到了霸主的位置。這還沒完,蘇聯的崛起讓英國感到了壓力,如果再來一場世界大戰。大英帝國就徹底消失了,於是只能抱住美國大腿不撒手,不過大英帝國讓人伺候慣了,瞭解如何取悅主子,因此,成為美國的鐵桿小弟。
日本的崛起;日本的崛起並不是二戰前。二戰前它雖然是一個工業化的國家,具備完備的工業體系,但並不強,日本二戰中的強大是建立在犧牲民生福利的基礎上的。日本的資源儲備無法保障它持久作戰,所以它開始吞併亞洲大國,想獲取資源。二戰後日本不用擔心被侵略,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建設上,沒有英國那樣龐大的軍費開支。日本也沒有進行多少戰爭賠償,悶頭髮展。日本的軍工技術首先從民用領域發展,而後逐步滲透到軍工領域。戰後世界格局發生了改變,蘇聯的崛起和以蘇聯為首的華約組織的建立,立馬就顯現出和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的對立,於是美國開始培植日本,讓日本成為對抗蘇聯的一個基地,從東西兩側形成夾擊之勢。其實美國是像把日本,南韓以及大國組成一個抗蘇陣線的,沒想到大國發生了變化,它的盟友跑島上混去了,也只能靠日本了。
二戰中日本的損失到底大不大?日本發動侵略戰爭時它本身就不強大,戰爭時日本採取的是以戰養戰的戰略,也就是利用它國的資源進行戰爭,糧食,礦藏,煤炭,木材,鋼鐵,石油,等等日本一直在掠奪。靠日本本土那點資源它連兩年都撐不下去,二戰前它就開始了掠奪。日本民眾也沒有勞保福利,幾年不買一件衣服,也不像英國講究享受生活,日本民眾就像一窩老鼠似的忙忙碌碌的,個個打了雞血似的狂熱。二戰失敗後,除了剩下的破軍艦分了分,它有什麼,戰爭賠償都免了。被它侵略的國家哪個從日本拉回來一粒土嗎?它損失什麼了?頂多是重新開始而已。
縱觀日本,英國的經歷,英國從一戰開始就進入到了衰退期,二戰中更是損失巨大,二戰後,英國在恢復元氣的同時,民眾的福利,生活習慣也開始追求奢侈,人口也開始銳減,到現在英國的人口出生率也是低的,這些都限制了英國經濟的發展。反觀日本,除了原子彈炸了兩城市,東西有些損失,被它侵略的國家哪個去它們家拉磚頭了還是讓它賠償了?日本為什麼不反思?不道歉?一句話,對它太仁慈了,沒打疼它,否則它早就道歉了。
回覆列表
資本主義國家中 美國的領導地位確立起來 二戰時的許多殖民地獨立 喪失了海外市場 美國則相反 二戰後在世界上獲得大量市場 英國此時再想和美國分庭抗禮已是不可能了
蘇聯在斯大林的正確領導下 運用計劃經濟能辦大事的能力 加上二戰使得許多科技得到大量進步 本來二戰前蘇聯就早已是世界第二經濟體 底子厚 二戰時蘇聯將許多工業東移 減少了一些損失(但損失還是相當大) 西伯利亞擁有豐富的資源 佔全蘇資源總量的70% 加之技術的進步 蘇聯能快速恢復並得到發展並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