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尤年1
-
2 # 水德詩書館
王羲之書法以道家文化為主,道家文化是出世的,故遠離政治。
顏真卿書法是以儒家文化為主,儒家是入世的,故與政治聯絡緊密。
-
3 # 子衿書法
這個問題有意思!你指的是這兩位大書法家所書寫的內容,一個遠離政治,一個又與政治相關。
王羲之大多數的書寫內容,以信件為主,很少涉及到政治。這是對王羲之書法作品接觸的不多,才會覺得他的作品和政治無關。
做為朝廷的高官,王羲之不可能不書寫與政治相關的書寫內容。只不過這些內容的書法作品沒有留存下來。但也不是完全沒有。他涉及到政治內容的書法作品有《告誓久》,《樂毅論》,《東方朔畫贊》。《十七帖》中的部分信件,也有涉及政治的。
他最著名的一個涉及到政治的作品是他的草書《百姓帖》。全文寫的是私開倉廩以救百姓於水火之中。其文如下:
百姓之命倒到懸,吾夙夜憂。此時既不能開倉廩賬之,因斷酒以救民命。此有何不可!而刑猶至此,使人嘆息,吾復何在,便可放之。其罰之制,宜嚴重。可知治日,每知卿同在民之主。大家之所以覺得王羲之的書法不涉及政治,其實是注意力被他的幾個代表作吸引了注意力。如《蘭亭序》,《黃庭經》等。
王羲之書法能夠流傳千古,本身就是政治上的需要。他的書法風格志氣平和,不激不厲,這是作為統治集團最為看中的一點。做為皇帝,誰不想自己的江山穩固?人民和順?魏碑那種粗獷尚武的風格,沒有任何一個皇帝會提倡自己的臣民去寫魏碑。那種能把民眾的情志激發起來的字型,只能置之荒野之中。
顏真卿做為禮部尚書,在很年輕的時候便以進士出身仕途,加上他的人生經歷。他的書法作品很多都是與政治相關。而且都是思想鮮明。他所處的年代,正值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讓他的兄長一家被害,他自己,又死於叛賊李希烈之手。他對朝廷的忠誠品質及其剛正不阿的性格,也是統治集團最看中的。
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其中深奧的學問,不是寫幾個字掛在牆上做所謂的修身養性這般膚淺。
好好的寫字,對自身還是對他人,都會得到愉悅的享受。其它的事,非其位,不宜多嘴。
-
4 # 羽墨書院
一、兩人所處的朝代和政治環境不同,兩人所遵循的思想也不同,故會有差別。
二、王羲之處於黑暗的東晉王朝,深受會稽文化、琅琊王氏孝悌文化和書法氛圍的薰陶,以及玄學的影響,形成了脫俗、自由的藝術風格。表現在書法上以瀟灑俊逸的書風為主,並充分體現在《蘭亭序》上。從《蘭亭序》所體現出的揭示生命之樂、死亡之憾、批判魏晉士大夫階層的虛無思想、警醒後人的人生哲理,我們可以看出王羲之熱愛自然、嚮往自由、追求脫俗,同時也體現了他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深刻的哲學思想,思想鮮明深刻。所以提問有點不太妥,誰都有思想,何況王羲之乎。
三、顏真卿處於盛唐時期又經歷安史之亂,遭遇變故,其作品緊貼現實。如《祭侄文稿》、《顏勤禮碑》等。顏真卿同時出生忠烈之家,為人大氣凜然,這種精神同樣寄託於書法作品中。從《祭侄文稿》看,文稿將情懷完全抒於行文,文筆神采飛揚,將對侄子和朝廷的悲憤之情淋漓盡致地宣洩在《祭侄文稿》上。顏真卿的書法風格既具有超群的情感與靈性,不僅將自己的情感寄託在其中,而且闡述了很多人生感悟,思想境界宏大開闊。在晚年的作品如《顏勤禮碑》《顏家廟碑》《李玄靖》等典型碑刻中,顏真卿將爐火純青的書寫功力彰顯無遺,在雄渾圓厚的書法風格中透露自己的豪放不羈。
四、兩人均思想深刻鮮明,將情感寄託於作品之中,將深刻的思想哲理寓於其中,使作品更具內涵和價值。
-
5 # 王榮聯1
謝謝小秘邀請。把王羲之和顏真卿的書法抬升到思想政治的高度進行比較,實屬不妥。我們知道,一幅書法作品由二部分構成,內在的是作品的內容,表面的是作品的書法線條。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其內容反映的是晉朝的一幫文人墨客相聚於浙江會稽山,那裡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參會者暢敘幽情,吟詩作賦,由王羲之彙編作序。從內容看,作品確實遠離塵埃,但不能就此說王羲之的書法遠離政治。而顏真卿的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內容反映的是顏真卿獲悉侄兒戰死戰亂後的悲憤心情,以及個人對“安史之亂”的看法,文中思想觀點鮮明。顏真卿揮灑紙面上的書法線條,也真切地反映出顏真卿當時悲愴的心境。雖說書法線條可以影響和反映書法家書寫的內容,但書法線條與文中內容畢竟是兩碼事,切不可混為一談。
-
6 # 國教童蒙學堂
“為什麼王羲之的書法遠離政治,而顏真卿的書法思想鮮明?”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水平。既然談到政治,那必然要說及兩位書家身處的政治背景。然而,還是忍不住先說兩句個人情感。
王羲之,美出一個時代,書聖的地位,至今無人能撼動,我們對他只有如對至尊般的頂禮膜拜,這樣的人,有著一次次辭官不受,歸隱山林的真氣,是真正的無冕之王。
而顏真卿,卻讓人心疼。
無冕之王,王羲之王羲之,出生於著名的簪纓世家——琅琊王氏。兩晉時期,無論廟堂權貴,還是書畫清流,都少不了琅琊王氏的子弟們,可以說是當時第一流的強宗盛族。然而,身為官N代,在他55歲那年,毅然決然地辭官歸隱。
為什麼身處權力中心的他,在年過半百時,對權力避之唯恐不及呢?這要從他20歲那年的經歷說起。
20歲的青年,風華正茂,對未來可以說是充滿了無數的期待和幻想,他的長輩也許早已為他規劃好了家室和入仕的道路。然而這一年,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王敦,也就是王羲之的叔伯,以“清君側”的名義舉兵攻打建康,琅琊王氏面臨被誅九族的局面,王導每天帶著王氏子弟二十餘人,自己捆綁好手臂,詣臺待罪,王羲之當然也在其中。
對於涉世不深的他,這段每天近乎階下囚、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生活,讓他第一次感到官場上前所未有的冰冷、殘忍甚至恐懼。王羲之23歲前後出仕,此後近30年的仕途生涯中,曾多次推辭在京任職的徵召,苦苦請求外放,就連頻頻招他官至尚書,也不能讓他有絲毫的動心。相比加官進爵,他更喜愛鵝,驚豔於鵝曲項向天歌的頸部線條,那也是他一次次在書法世界中心慕手追的極致之美,他甚至為求一隻絕世好鵝,甘願抄寫《黃庭經》來換。
在他47歲時,終於有機會外放到會稽,甚至可以領兵,拜官右軍將軍,所以後人也多以王右軍稱呼他。公元353年的春天,50歲的王羲之,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召集名士與家族子弟共41人,列坐曲水旁邊,暢述幽情,這場流傳千古,出現在無數文人雅士夢境當中的蘭亭雅集得以成局,王羲之為之作序,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蘭亭序》。
在會稽,他還結識到聰明秀徹的支道林,兩人經常於月明風清的寺院內清談《莊子》的《逍遙遊》,看淡官場的沉浮,享受青山綠水間生命本真的歡愉,王羲之曾發出“我卒當以樂死”的慨嘆。
還有什麼比“我卒當以樂死”更高的人生境界?所以,王羲之的書法遠離政治嗎?他52歲時,在父母墓前發誓不再做官,結束自己近30年明智又務實的官場軌跡,而這30年,哪一天不是在圍繞著政治中心旋轉?只不過,那顆從未被利慾迷惑的真心,不曾染過凡塵罷了。
這樣一顆真心,筆底的轉換流動,自然是直抒胸臆,而鮮見他並不熱衷的政治內容,想象一下,當他一邊以超逸筆法快速地寫著《黃庭經》,一邊想到馬上就可以將道士的鵝帶回家中細細端賞,他的才情、風神、審美趣味,又怎麼能是那些整日想著互相傾軋的官場中人所能理解的呢?
天下無雙的典正與才氣,如果不能兼得,他還是選了前者出身江左望族,25歲中進士,第二年,就成為校書郎,等到33歲時,以甲等登科,成為監察御史,幾乎是一帆風順。46歲那年,抵禦安祿山之亂,名重朝野,一路升遷至刑部尚書。
可是哪有事事順意呢?57歲那年,也就是王羲之看透官場百態,辭官隱逸逍遙的的年紀,他遭到排擠,心灰意懶,放下功名羈絆。此後十幾年的貶謫時期,政簡務閒之餘,交遊名士同好,與被後人尊為茶聖的陸羽、僧人皎然(皎然是中國第一位提出“茶道”這個詞的學者)意趣相投,從此處世態度變得通脫清逸,曾經因為侄兒戰死沙場的胸中塊壘,也逐漸得以安放。
這段時期大概也是他一生當中最為逍遙自在的階段了,我們從流傳下來的《七言醉語聯句》中感受一下:
逢糟遇曲便酩酊,——劉全白
覆車墜馬皆不醒。——顏真卿
倒著接離發垂領,——皎然
狂心亂語無人並。——陸羽
“覆車墜馬皆不醒”,這和顏魯公平日莊嚴之氣簡直是判若天壤,甚至近乎戲謔和滑稽,然而和王羲之“我卒當以樂死”簡直有異曲同工之妙。
他常常去採集樂石,命手下小吏磨好,然後信筆書寫,再讓家童刻字於石上,寄情翰墨,每日以此自娛自樂。楷書風格變革古法,出神入化,沉雄奇古。所以在《續書斷》中,也分析了顏真卿不同時期書法風格千變萬化,各具風韻,《中興頌》宏偉發揚,《顏家廟碑》莊重篤實,《麻姑仙壇記》秀穎超舉,《元次山銘》淳涵深厚。
公元777年,顏真卿68歲了,再次被起任為刑部尚書,一身忠骨立刻又全情投入唐王朝,江山疲軟,他便以自己的錚錚鐵骨拼命鼎力支撐,最終捨身取義,殺身成仁,因為他的心,他的一身正氣,讓他始終不負聖意。
他滿可以不去管這山河烽火,滿可以隱逸山林,獨善其身,繼續在筆墨世界裡陶冶性情,以終晚年。這一點,才最讓人心疼。
為什麼王羲之的書法遠離政治,而顏真卿的書法思想鮮明?經過以上對兩位書家身世,所處歷史的大概回顧,不難發現,王羲之雖然身在廟堂,可他的心始終寄情于山水之樂 ,“欣於所遇,暫得於己”這樣的感悟,也讓我們看到他快樂和滿足於每一個當下。正因為有這樣的心態,他的筆下世界也自然是心之所向。
而顏真卿,一身正氣是他的光輝寫照,也是本性所為,他的每一個筆畫,雄秀獨出,都凸顯了他的人格魅力,以至於後人的每次臨寫,都能感受到他的端莊與樸實。他有過徜徉山林的放鬆和快意,但偏安一隅不是他的人生地圖,只要一有機會,他立刻又躊躇滿志、感恩戴德地擔負起崇高的家國責任。而這種強烈的責任感,讓他的每次書寫內容,必然思想鮮明。
-
7 # 為龍書法
非常感謝邀請。為什麼王羲之的書法遠離政治,而顏真卿的書法思想分明?這個問題,應該說書法既與政治有關,也與政治無關。或者,準確的說,是書法藝術與政治無關,書法內容與政治有關。王羲之與顏真卿書法風格迥異,這與其自身性格、素養、師承及生活的外在環境都有關係。王羲之的書法大都是一些書信或隨筆,就是《蘭亭序》,寫的也是一些人生感想。沒有顏真卿《爭坐位》慷慨激昂,所給人以正義凜然,善惡分明的忠烈印象。這些無疑會造成人們對書法藝術的判斷能力,認為書法特色與政治思想有關係。王羲之和顏真卿的行書,被後人分別的評為第一、第二,實際上,藝術不可能有一、二。就猶如高山與大海一樣,沒有優劣之分。即使王羲之、顏真卿書法與政治有關與無關,都無關於書法水平的高低。所以說,歷史的評價是公正、公平的。但現如今,可不是這樣。官場上,干擾書法公正性與公平性的比比皆是,職位高低決定書法的價值,有官位的書法就是高人一等。當然,這是說的題外話。
-
8 # 書法影響力
這個問題提的好。王羲之的書法確實是遠離政治。顏真卿書法思想鮮明。充滿政治思想和激情。可能很多人會以為片面。那麼我從以下幾點說一下大家就明白了。
東晉時期的王羲之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本身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個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王敦等等。而此時,東晉王朝也是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恩、盧循之亂等。 北方大臣王導(王羲之伯伯)希望改變這種狀況,他在南北氏族之間奔走,極力勸說各族修好,但收效甚微。後來江南氏族也曾多次因不滿東晉的統治而起來反抗,大大的動搖了東晉的統治。
我們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就生活在那個年代,為琅琊王氏後人。因為東晉不穩定的政治局勢,導致貴族和文人對社會及政治失去信心,而選擇縱情山水田園。遠離戰火與不穩定的局勢,這是當時的一種趨勢。那麼王羲之也不例外,也許就是因為這種生活環境,才造就了一代書聖。遠離政治,遠離戰火,是作為文人最明智的選擇。也是著書立傳的最佳環境。王羲之因此而成。
唐朝時期的顏真卿顏真卿生活在中唐時期。中唐以後,由於藩鎮割據,兵連禍結。顏真卿是進士出身,他是在任平原太守時始聞名於世。安祿山起兵范陽時,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顏真卿固守平原城,為義軍盟主,為唐朝盡力。最後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將李希烈處勸降,不幸遇害。而他一生忠烈杯壯的事蹟,更是提高其於書法界的地位。顏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終均用正鋒,因此所謂顏法的定型化筆法其藝術價值較少,但此筆法卻能充分發揮男性的沉著與剛毅。
顏真卿是具有忠貞氣節的官員和書法家。專於政治和民生。官場多年,政治思想濃厚。與田園派書法家有著很大區別。田園派的王羲之屬於氣韻生動,自然感官的書法派系。而顏真卿則是剛勁,雄厚的愛國思想感。男兒氣節,敢於獻身的氣魄感。這一點是王羲之不能與顏真卿相比的。所以,顏真卿的書法影響和地位是可以與王羲之抗衡的。
他們二人對我們書法歷史和書法成就都有很大的貢獻。是當之無愧的藝術大師。
-
9 # 松風閣書法日講
有人問我,王羲之是一個遠離國家大事的人嗎?
首先我不同意這個觀點。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王羲之並非遠離政治,只是不願捲入
我們知道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典型的門閥政治,門閥政治就是朝廷大臣以及地方官員基本上都是由世家大族把握的,很少能有寒門之士可以進階成為國家的實際掌權者。因此魏晉南北朝的政治可以說是貴族壟斷的政治。
貴族不僅壟斷了政治,也壟斷了文化等其他一切社會資源,而書法也是其中一種。
我們知道晉朝時期,兩晉政權的實際掌權者這是司馬氏和王氏,這裡的王氏,就是王導等人,他們是當時國家的掌握者,是士大夫階層的領導人物,而這個王導就是王羲之的叔父。
王氏家族權勢已經到了多麼大的地步呢?當時人們流傳這樣一句話:
王與馬,共天下。
這句話中,“馬”很顯然值的是司馬氏,即當時晉朝名義上的統治者,而王氏就是王導家族,也就是王羲之家族。你看王氏家族權勢之大,已經要和皇家分權共治天下了,其權勢可見一斑。
說這麼多,其實就是說王羲之家族在魏晉時期的政治地位是非常高的,所謂王羲之遠離政治一說實在是站不住腳的。
二、王羲之並非只是個藝術家,他也有抱負和政治才幹
宋代洪邁曾經在他的《容齋隨筆》中直呼“王逸少為藝所累”,其大概意思是說王羲之的其他方面成就、特性、品格被他偉大的書法光芒所掩蓋。
其原文選錄如下:
王逸少在東晉時,蓋溫太真、蔡謨、謝安石一等人也,直以抗懷物外,不為人役,故功名成就,無一可言,而其操履識見,議論閎卓,當世亦少其比。公卿愛其才器,頻召不就……及殷侯將北伐,以為必敗,貽書止之。殷敗後,復圖再舉,又遺書曰:“以區區江左,所營綜如此,天下寒心久矣。自寇亂以來,處內外之任者,疲竭根本,各從所志,竟無一功可論,一事可紀。任其事者,豈得辭四海之責哉!若猶以前事為未工,故復求之於分外,宇宙雖廣,何所自容!”又與會稽王箋曰:“今雖有可欣之會,內求諸己,而所憂乃重於所欣,以區區吳、越,經緯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願令諸軍皆還保淮,鬚根立勢舉,謀之未晚。”其識慮精深,如是其至,恨不見於用耳。而為書名所蓋,後世但以翰墨稱之。《晉書》本贊,標為唐太宗御撰,專頌其研精篆素,盡善盡美,至有“心慕手追”之語,略無一詞論其平生,則一藝之工,為累大矣。這篇文章是洪邁讀書的時候隨手寫下的一個小文章,問中記載了這樣幾件事:
首先是作者的一個總體評價,認為王羲之可以和溫嶠、蔡謨、謝安併成為一類人物,接著說他們都是不願意受別人驅使而做事,嚮往自由灑脫的生活,因此當時朝廷大臣想要讓做官,王羲之都拒絕了。
接著,開始說王羲之是怎麼勸諫殷侯不要北伐以及北伐失敗後怎麼再向殷侯合情合理的論述當時國家大勢和局勢的,接著他對會稽王同樣表達了自己的判斷。其中論述合理,有理有據,分析切中當時的實際。
最後是作者的感慨,唐太宗當年為《晉書》親手編寫王羲之傳贊時候,對於上面提到的經國大事一個字也沒提,這是對王羲之的嚴重貶低,同時也再一次迴應了作者的感慨——王羲之為藝所累。
這篇文章其實很能說明問題,王羲之並非沒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也並非沒有政治才能,從他對殷候等人的勸諫中我們其實可以看出來,王羲之不僅是關心政治大事的,而且他還是一個對於時局又極其深刻洞察的,難得清醒正直之士。
所以,王羲之這樣的盛名 其實是被他的書法名聲所掩蓋了,世人知道他是一個偉大的書法家,但是卻不知道他也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一個為官清廉而又務實的實幹家,他從來沒有遠離過國家的政治。
三、王羲之的作品遠離了政治了麼?
恐怕是沒有的。比如我們最為熟知的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很多人都說這是一篇詩詞集的序文,根本就沒啥好看的。而且王羲之除了顯示他的書法好之外,並沒有多麼高深的思想內涵在其中。
但是事實上,這篇文章卻很好的體現了王羲之對於個人遭遇的悲喜、國家的興衰以及天地萬物的演變聯絡了起來。怎麼能說王羲之是遠離了政治和國家大事了呢?
因此,綜合上面所說的,我認為王羲之遠離政治這個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
10 # 王廙
王羲之的書法沒有遠離政治,當時帝王特別欣賞他,而且後世不論梁武帝,還是李世民,等等強大的政治力量都很推舉王羲之。
可能這個問題是說王羲之書法是不是有他的科舉功能。
是不是符合規範的館閣體
而實際上顏真卿就是學王羲之的只不過還沒學透,又加入了一些旁門左道所以才有了顏體,按道理說顏體字適合考試,不適合藝術。二王羲之的楷書適合藝術不適合考試。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提的有些片面。
我以為,不是王羲之的書法遠離政治,而是我們看到的是不涉及政治的王氏書法。王羲之本身就是官員,難道他的書作就一點也涉及不到政治嗎?不可能!只是歷史上的編纂者把涉及政治的部分剔除掉了。
若說顏真卿的書法政治思想鮮明,莫如體現在《祭侄稿》和《爭座位》上。其實,他只不過是一種在不同心境下的,不同情緒的語言表述,算不上什麼嚴肅的政治觀點。所以,對王羲之和顏真卿的書法不能簡單的說誰遠離政治、誰政治思想鮮明,意義不大。
前賢古人的事情,有些是後人依據史實或傳說推演出來的,有些合理有些就欠妥。
一孔之見,感謝誠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