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天馬行空茶醇蘭香

    陶淵明(365?一427年),字元亮,名潛。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世家,父祖輩累居高官,不過到他這輩時家境己衰落。

    他受到傳統文化的教育,在少年時志向遠大,意欲幹一番大事業。同時,他也養成了放達不拘,熱愛自然的性格,他二十九歲時出任縣裡的祭酒,進入官場,後來曾擔任過參軍一類的官。他目睹了官場上內部爭權奪利,互相殘殺的種種醜惡現象。現實同他原來的理想相牴觸,他知道自己的抱負很難實現,故而三次出仕又三次辭官。當他四十一歲時,家境貧寒,兒女滿堂,家無存糧,為了生計,又違願出任彭澤縣令,他到任不久,就發現違背自己的意願後所帶來的苦惱更大於飢寒帶來的痛苦。他暗自盤算,等收穫了官田中的糧食後,就辭職隱居,偏巧這時上面派來個督郵,視察政務,縣吏告訴他,應束帶相見。陶淵明恥於官場中的應酬,更厭惡迎奉拍馬,憤然說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挙挙向鄉里小兒!"當即解綬去職,毅然還鄉去了。這次出仕只有八十天。

    陶淵明視居官為誤落“塵網",“樊籠”,視去職歸隱為鳥歸舊林,魚還故淵。他一到家,就欣喜若狂,種豆南山,採菊東籬,心靜色爽,怡然自樂。他感慨地說:“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咋非!"

    陶淵明隱居了,田園生活給他帶來很大的樂趣,而家境的日益睏乏又使他感到不安。原來家中有“方宅十餘母,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戶無塵雜,有酒盈樽,生活還算小康。後來家遭火災,日益窮困了。耕種勤苦,卻時時得不到溫飽。飢不可忍,以致去別人家扣門乞食。席冷無被,徹夜難眠,但境遇雖苦,其志不移,時時著文吟詩,激勵自己。

    陶淵明同戰國詩人屈原一樣,在古代詩苑中獨闢蹊徑,自成一家,多詠田園生活,故被稱為“田園詩"。田園詩在中國詩史中成為一大流派,陶淵明則以其拓荒之功,成就最高,被視為田園詩之父。

    但是,陶詩的偉大,在其生活的晉宋之際,以及其後的近二百年間都不為人所識。只到中國詩,詞的盛世唐宋年間,陶詩才為李白,杜甫,白居易,歐陽修,蘇東坡等人理解和推祟。這枝被壓抑著的詩苑奇葩才顯露出來。

    詩人的高風亮節與藝術的價值不為時人所理解,這並沒有什麼奇怪,這種現象在藝術史上是屢見不鮮的。這反襯出詩人的奇偉,而不同於凡響。最後,來欣賞詩人的一首

    詩來結束今天的話題: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自然而平淡,散發著清新的泥土芳香的詩句,就是陶淵明吟唱出的心聲。

  • 2 # 寂語堂齋

    陶淵明是在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公園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豐縣澄塘鎮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29歲時,帶著妻兒全家離開故居,到潯陽居住了24年,其間,因妻死,續取翟氏為妻,公元416年,陶淵明52歲,與妻翟氏帶幼子會故里,11年後死在故里。他流傳下來了詩歌125篇,辭賦3篇,散文6篇,四言韻文2篇。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千古隱逸之宗。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價值堪與李白,杜甫比美。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祖父陶茂做過太守,其父親做過什麼官職,史料無記載。陶淵明的母親是孟嘉的女兒,孟嘉是當時那個時代的名士,所以可以說,陶淵明的父親也是有不小官職的,否則不能取一個名士女兒的,可惜他九歲父親就死了。他與妹妹和母親,全靠外祖父生活。他看的書大多是外祖父的,他有這個優勢條件。不過他們家族的當官史,到他這一代確是個轉折點。

    陶淵明外祖父家藏書多,所以他閱讀的也多,這樣就在他的頭腦裡,產生了兩種思想,一個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比如猛志遠四海,另一個就是道家思想,比如性本愛丘山。公元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原望,開始了他的從政生涯,任江州刺史的祭酒,祭酒就是軍師,也就是他給江州刺史當起了軍師。從這時起,到他的叔父陶逵,介紹他到彭澤縣任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為了不為五斗米折腰而辭職,致此陶淵明13年的政治生涯結束,徹底絕望的陶淵明,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示了自己徹底脫離政涯的決心。

    陶淵明41歲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剛開始還是不錯的,什麼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又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又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來生活越弄艱苦,比如夏日報長飢,寒夜列被眠。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去他家看望勸他道:賢者在世,天下無道而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公元427年,陶淵明走完了他63歲的生涯。

    他的歸隱生活,由於太清苦,後代文人墨客及當官從政者,也多不效仿。

  • 3 # 新浪陽春白雪

    談談陶淵明這位歷史人物如何。

    陶淵明是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開啟了田園詩之先河,被後人稱為“田園詩之祖”。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後人最欣賞是他的氣節。不會為五斗米折腰。一怒之下,辭官回家,從此再也沒有踏入官途!

    大家還欣賞他的文才,大詩人杜甫評雲:“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意思是說酒可解千愁,酒後什麼事都會看開看淡了。高興的時候莫過於作詩,那詩一定充滿靈氣,感人之深的。這兩種情況,陶淵明是清楚,也做的最好,我們後生是看先生的詩後才明白的。

    宋代文豪蘇東坡對陶潛有很高的評價:“淵明詩初看似散緩,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遠,則所寓得其妙,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近斤,不見斧鑿之痕”。此是贊陶淵明詩句乃妙手天成,不見琢磨痕跡。如“噯噯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又如“釆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

    大家欣賞他的美學思想。陶洲明崇尚老莊的自然美字觀,同時又親自勞作于田園,很自然地,田園生活成了審美物件化。也因此造就了中國“田園詩歌”的輝煌時代的一頁。

    陶淵明以自然為美,以真為美的詩美思想,使人強烈感受到詩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思想體現在內容上,把田園生活引進詩壇,開闢了中國詩歌新天地;思想滲透在藝術上,則產生了真樸淡遠的藝術境界和沖淡自然的美學風格。這就是陶淵明的偉大之處。千百年來,他的品格,他的詩歌,他的田園,連同他的那份悠然,一併成為後世詩人與讀者崇拜和研究物件,就足以說明他美學思想的無盡生命力。

    下面以“陶淵明”為題,寫詩以盡興。

    陶淵明

    七律

    陶淵明賦世桃源,與世隔絕似居仙。

    五斗不折最稱道,採菊籬下見南山。

    親耕土地禾苗種,早去晚歸戴星還。

    樂在田園詩璀璨,美學觀念千古傳。

  • 4 # 樂己

    我想了很久,去怎樣描述這樣一個我心目中的神人。

    鑑於前面很多朋友對他的生平做了介紹,這裡就不再多加贅述。我將從一個側面,去描述我心中的那個南山下的真隱士。

    很多人都喜歡五柳先生的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而我偏愛《歸去來兮辭》,這篇傳世之作。文章開篇便講,由於家裡窮苦,不由違背心智,在彭澤這樣一個離家百里的地方去做一個風塵小吏。儘管做官食能果腹,溫飽尚可,但已然違背了他的初心。尤其是最近又聞悉胞妹去世,故辭官而去奔喪。在職總共八十多天,辭官遂了自己的心願,寫下了這篇文章。

    前面交代了前因,後面講述心境和自己的意志。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未來哪怕仍然困苦,依舊可期。

    木心先生說過:所謂無底深淵,下去,也是前程萬里。

    陶公一生都在追求心的寧靜,哪怕潦倒,也未曾墜青雲之志,靈魂高潔,非俗物可比。況且,黑夜之深豈能掩埋白晝之光?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與世界割裂,與黑暗的政治割裂,而我獨自光明。一琴,一茶,一菊,一翁,足以了卻殘生。

    高度追求自由的精神,樂天知命的灑脫,不比孔稚珪《北山移文》裡的假隱士真官僚強出千倍萬倍?

    他奮鬥過,經歷過,看見過這個腌臢的世界,也在宦海的濁流裡沉浮過,所以返璞,所以歸隱,是一種抗拒,不願同流合汙的高潔之品,是一位舉世混濁我獨清的真隱士。

    且,真風流。

  • 5 # 歐亞時空

    陶淵明是歷史上最有思想性的詩人,詩中有哲理,詩中有人生,陶淵明的詩是其心緒的生髮,精神世界的漣漪。陶淵明的品格如其詩:“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歷史上有好幾種關於陶淵明的傳記,他們記載的陶淵明生平不盡相同。根據《晉書 》記載,陶淵明生於東晉哀帝興寧三年,也就是公元365年。後來東晉滅亡,劉裕稱帝建立了宋,也就是歷史上南北朝時代南朝的宋、齊、梁、陳的第一個朝代宋,為了區別歷史上後來趙匡胤建立的宋,史稱劉宋,陶淵明一直活到劉宋的第二位皇帝宋文帝時才死,所以關於劉宋的史書《宋書》也有他的傳記,據記載他死於宋文帝元嘉四年,即公元428年。這樣算來陶淵明活了63歲。陶淵明,字元亮,劉宋滅亡後他改名陶潛。另外,《南史》上也有他的傳記。後來唐朝為了避唐高宗李淵的諱,稱他為深明或泉明。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時代。東晉之前的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天災人禍、軍閥混戰,最後魏、蜀、吳三國鼎立,三國之後三國歸晉,晉朝從建立起就散發著腐敗的氣息,司馬氏三代透過隱忍、陰毒和篡逆奪了魏的政權,統一了天下,晉的統治階層都是跟司馬氏一樣的世家大族。晉朝的主流意思形態是不講忠只講孝的,因為晉朝的天下來路不正,何來忠?所以只提倡孝,並且把孝提高到一個變態的高度,這引起了計程車人的反感,才有嵇康提出的”非湯武而薄周孔”,以及避世的竹林七賢和整個社會的務虛談玄。在晉朝的開國皇帝司馬炎死後不久,就發生了八王之亂,這場動亂持續十六年之久,並且動搖了國家的根基。八王之亂時期中原鼎沸、社會動盪,於是出現了五胡亂華,晉終被異族滅亡。晉滅亡之際司馬氏疏宗司馬睿南渡健康,建立了晉,史稱東晉。

    陶淵明的曾祖父是陶侃,陶侃出身貧寒,初任縣吏,後逐漸出任郡守等職,後在平定蘇峻之亂中立下赫赫戰功,出任要職荊州刺史,封長沙郡公,後官至侍中、太尉,死後獲贈大司馬榮譽。所以陶淵明祖上是很顯赫的,但他們家這一支可能由於不是長族的緣故沒能繼承封爵,並且到陶淵明時其家族已衰落,陶淵明八歲時他父親就死了,後來東晉發生了桓溫之亂,十九歲那年東晉發生了淝水之戰,後來又發生孫恩、盧循之亂、桓玄之亂、劉裕篡位稱帝。所以說陶淵明的一生是生活在動盪不安的時代,同時那個時代又是佛教和玄學發展的時代,是個儒釋道相互碰撞思想火花的時代。陶淵明出於家貧親老、或者理想抱負、或者幼稚盈室的緣由大概一生做過五次官,他在長期的及其痛苦的內心掙扎後,最後遵循內心的指引,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歸隱田園,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隱居生活。

    陶淵明第一次出仕是在二十九歲時做江州的祭酒,因“不堪吏職,少自解歸”,也就是任職時間不長因不能忍受官場束縛自動辭職了。第二次出仕在三十五歲時,在桓玄做江州刺史的時候,那個時候桓玄上表朝廷希望出兵平定孫恩之亂,陶淵明大概是為了讀書人的理想出來做了桓玄的屬下,但桓玄平定孫恩之亂後出兵建康把皇帝俘虜了,自己做了皇帝。在桓玄剛有野心的那個時候陶淵明應該已經棄官而去了。陶淵明第三次出仕是在劉裕以鎮軍參軍的身份起兵討伐桓玄的時候,陶淵明給劉裕做鎮軍參軍,大概也是出於讀書人的理想,哪知道劉裕是個比桓玄更厲害的野心家,他廢了晉帝建立宋朝,陶淵明懷著極度的失望離開了那個爾虞我詐官場。後來陶淵明還出來做過一次官,那是他最後一次出來做官,做的是做彭澤令,因為家裡小孩多窮的揭不開鍋,不得不做官領一分工資養家,但僅僅做了八十多天後就決意辭官,辭官的時候還寫了一篇文章以表心志,不堪官場汙穢,不堪社會的黑暗,不為五斗米折腰,決心歸隱田園,這篇文章就是《歸去來兮辭》。

    陶淵明歸隱田園後終於獲得了身體與心靈的寧靜與平衡,真正實現了精神的自由,雖然不被老婆和孩子理解,雖然內心孤獨,所以陶淵明的詩往往表現的是平靜安寧之下內心的苦悶和掙扎,篤定之後的淡定悠然。陶淵明的出身、理想,經歷、際遇造就了他對人生的領悟,他把對人生的重要問題的思考都寫在詩裡,如他的飲酒詩二十篇,古人評陶淵明寫詩“不為寫詩,但寫心中之妙爾”。從陶淵明的詩裡可以品味很多人生的哲理,辛棄疾在晚年後讀陶淵明的詩覺得凜然生氣,就好像陶淵明穿越時空活生生站在他面前一樣。蘇東坡對陶淵明的人和他的詩也是推崇備至。最後我們來欣賞一下陶淵明的一首飲酒詩,體會他的內心世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 6 # 兩步之遙

    做簡單真實的自己,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古往今來,唯陶淵明一人矣。——前言(摘自知乎)

    生活其實就是一個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無論是誰都會受到其身處的時代影響,在歷史洪流不斷翻滾向前的時刻,任憑誰也無法處變不驚,波瀾無懼。也唯有真正擁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參透人生,生死看淡。陶淵明用一生時間入世出世,避世而終,他以波瀾起伏的人生閱歷,奠定了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心境,用一生修習,臨終之際,參透禪機,看破天道,駕鶴西去之時未嘗不是嘴角含笑。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年至南宋初年的偉大詩人,做過幾年江湖祭酒,雖然官小但胸懷青雲。奈何看破官場陰暗,辭官回家,帶月荷鋤,飲酒作詩。雖說官場不得意,但在文壇一枝獨秀,鶴立雞群。或許是歸隱之後久居田園,便開創了田園詩派,又或許是歸隱之後感觸頗深,於是促成了“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美名。

    長久以來,我們習慣了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彷彿已經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提到與世無爭、歸隱避世便會想起陶淵明。可實際上,他也曾是胸懷鴻鵠,嚮往青雲的人物。年少之時他也曾寫下“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這般豪言壯語,自幼拜讀儒家經典四書五經,深受儒家進取救世思想薰陶的官宦之後,又豈會是一味消極避世隱居之人?

    莊子作《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陶淵明最初的夢想便是如此,願為鵬鳥,一飛沖天。在一個祖上皆為朝內名仕高官的族內,極易培養出族內子弟超出常人的眼界和高遠的志向,怎奈何“弱年逢家乏”,家道中落與更朝換代使得他心中原本根深蒂固的想要積極救世的儒家執念出現了裂縫,滋生出一絲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儒道兩家思想在他心中彷彿兩輛飛奔的列車,並駕齊驅難分高低。

    為官期間,陶淵明最初官不成品,在江湖祭酒這等卑小官職上蹉跎二十餘年,仍不甘心“四十無聞,斯不足畏”又在參軍和縣令掙扎了幾年,官職不大卻也遇到了陰暗迂腐的現象。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汙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

    尼采曾說“當一束光照進萬惡的黑暗,這束光便有了罪”,陶淵明本就是自命清高,不入流俗之人,又豈會忍受此等折辱,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詩人才氣是他辭官歸田的傲骨,也是他一氣之下掙脫塵網,歸隱田園的精神支柱。

    《論語》中說道“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陶淵明一生歷經三朝十帝,處在這等亂世之中,縱使是治世之能臣也無力挽狂瀾的機會,他一介儒生絕無可能變成亂世梟雄,歸隱便是他最好的出路。至於那建功立業的理想和“少年壯且厲,撫劍獨行遊”的豪情只能深埋心底,久而久之變成了“猛志固常在”不管心有多少不甘,都在“恨晨光之熹微”中湮滅成無奈。

    無論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還是“衣衫不足惜,但使願無違”,都道出了陶淵明悠然超脫的心境,彷彿世間萬物於他皆為草木,驚濤駭浪亦不足為懼。但當東晉滅國,更名南北朝劉宋之時,天崩地裂難以撼動的心神還是發生了鉅變。他滿心悲痛提筆寫下《桃花源記》那個只有夢裡才會出現的地方浮現在了世人眼前,與世隔絕,恬淡閒適的世外桃源讓他也不禁懷疑這究竟是自己夢裡的天堂還是曾經真的誤入其中。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陶淵明選擇歸隱未必不是因為時事所致,借用北宋呂蒙正《破窯賦》裡的話“人有沖天之志,非運無以自通”,陶淵明官場作為甚微,卻成就田園詩人、隱逸詩人之名,未嘗不是時也,運也,命也。

    “五十而知天命”陶淵明年過五十,已經知曉自己為官已前途熹微,進退之間,他做出抉擇,退的乾淨,退的利落。以至於後來在詩中他曾形容這段日子為“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就好似他本不是這塵世中人,入世歷練一番,經歷過後便避世歸隱。

    同樣,詩中“塵網”兩字,足以形容世俗之人的無奈與悲歡,實際上,每個人在塵世之中顛沛流離,最終流離失所,各有各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正如《安娜卡列尼娜》裡說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看似世情百態,實則身不由己,被這塵世之網裹挾者隨波逐流,少有天縱之才也難逃泯然眾人。

    陶淵明的人生態度概括有三:一是少壯時的鴻鵠青雲之志,二是中年不為五斗米折腰,高潔傲岸的人格,三是晚年安貧樂道,雖貧賤而自得其樂的精神富足。這種人生態度,在我靈魂深處是萬分敬仰的,雖概括之後不足百字,此中深意和實踐難度卻令人歎為觀止。

    縱觀古今,驕狂自負如李白,為了在朝中有一席之地也為楊貴妃寫下“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才高八斗如蘇軾,也為了皇帝的眷顧,不得不刻意吹捧。唯有陶淵明將文人墨客的風騷刻在了骨子裡,但卻也因此落得“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的悲慘處境。

    蘇軾說: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摳門乞食,達則雞黍宴客。古今賢者,貴其真也,陶淵明一生稟行,唯一真字矣。不論待人接物還是與己,一份赤子之心未曾變之分毫。

    世人言:人生無常,天地未變。“不變”才是“變”的常態,以不變應萬變才是生活的真諦。歷經為官從政之路,也曾避世隱居於田,從燈火喧囂到山林田園,他讓自己的人生迴歸到豐富的寧靜,如此心境才能笑看人事變更,桑田滄海,才能每一次抉擇都從心所欲不逾矩。陶淵明在詩中寫道: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這好似他的行事準則,生於天地之間卻從未擔憂過自身的事情。平淡的一生實則無比“繁華耀眼”,看似無功,卻留下“偉大”之名。

    高曉松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輕描淡寫的一句話,看似簡單,實則需要莫大的勇氣和決心。陶淵明將生活過成了詩情畫意,擺脫了束縛我們一生的生活魔咒,跳出牽絆我們永世的塵世之網,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詩和遠方。曾在老師的一篇文章中看到這樣一段話:“陶淵明看破了生死,看破了榮衰,看破了名譽,看破了天道。但他未陷入消極之態,他就醉秋菊,敬仰青松,抱著君子固窮的信念,長嘯東軒,舒懷暢飲,出世而不忘世,入世而不戀世,活出一個活潑潑的自我。”陶淵明詩意的活著,把自己變成詩,充滿美好的情愫,詩畫人生,縱然飄逸灑脫、悠然自得,仍不免淪為歷史的過客。

    君不見,物慾橫流,世態炎涼,唯利是圖,肆意瀰漫,時至今日物質文明高度發達,“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今天,陶淵明還能否有千年以前“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青雲之志;還能否有千年以前“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潔傲岸;還能否有千年以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豁然灑脫?若依舊不改初心,跳出塵世,謂之聖人亦不為過,若隨波逐流,亦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這次國家隊中多名恆大球員散步出工不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