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諸葛亮那麼多次北伐,加上他的傳人姜維,十多次的北伐都沒有成功,我們好像發現每次的失敗都似乎總有那麼一個偶然因素造成,那如果諸葛亮或者姜維真要消滅曹魏到底有沒有可能?如果可以到底應該如何打這個仗?
14
回覆列表
  • 1 # 圓凱禮佛

    諸葛亮要消滅曹魏是有可能的,只需要做一個調整。

    首先,我們弄明白為什麼蜀漢北伐失敗。

    參考漢初陣容。如果讓

    蕭何(善於內政)統帥三軍

    讓韓信(善於統軍)負責後勤

    讓英布(善於衝陣)負責保鏢,

    讓張良(善於謀劃)負責前線廝殺,

    那麼劉邦還能打勝仗嗎?肯定不行

    那麼我們把漢初陣容對比蜀漢陣容

    李嚴=韓信,劉備託孤大臣負責全國軍事,李嚴和韓信一樣都有以少勝多的戰例,蜀漢最強統帥,被諸葛亮安排負責後勤糧草。

    諸葛亮=蕭何,一輩子都在負責後勤保障,諸葛亮為了奪權,安排自己為三軍主帥,經典戰例陳倉之戰諸葛亮帶兵十萬打不過魏軍郝昭兩千兵。又何談打天下。

    馬謖=張良,都是參軍一類的職務,本應在主將身邊謀劃,卻被諸葛亮安排去守衛戰役關鍵點街亭。結果當然慘敗了。

    魏延=英布,有用有謀的悍將,劉備安排魏延守漢中,十年間不管魏軍來多少兵馬,都會被魏延打退。卻被諸葛亮安排帶在身邊當保鏢用,偶爾罵陣用。

    其次,明白用人問題,就有解決方法了。

    第一,把諸葛亮從丞相位置貶為漢中郡丞,負責漢中和川北的軍用物質和民生。這樣的好處的,最大保證北伐的後勤,也避免了諸葛亮野心膨脹帶著幾百甲士入宮逼迫皇帝劉禪喊自己爸爸。

    第二,任命李嚴大將軍,統帥全國兵馬北伐。(實際上劉備託孤就是這樣安排的。)

    第三,任命魏延為漢中都督,統帥漢中兵馬。(實際上劉備就在這麼安排的。)

    第四,時機。曹魏打了好幾次臭牌,比如把膽小怕事的夏侯楙任命長安太守,這時候李嚴帶著魏延奇襲長安,肯定能一舉拿下。這樣蜀漢坐擁雍涼蜀三州,有希望匡扶漢室了。

  • 2 # 羽書遲

    謝邀。我認為蜀國還是有機會滅魏國。按諸葛亮的《隆中對》,蜀國滅魏的兩個前提:一、擁有荊益二州,二、魏國內部有可趁之機。按數學上的說法是統一的充分必要條件。問題是蜀國事實上丟失了荊州,魏國又沒有大事變。諸葛亮還得北伐,他的實踐最終失敗了。那是不是就證明了諸葛亮沒有任何機會?我認為其實不然。其實諸葛亮北伐主要的阻力,除了力量對比,地理方面的因素外,是蜀地長期處於邊緣化狀態帶來的信心不足問題。所以,諸葛亮不說滅魏,就算要取得較大進展,必須恢復蜀國軍民的信心。令人遺憾的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在進展很好的情況下,錯用馬謖,前功盡棄。因為打草驚蛇,後來魏國有了戒備而導致諸葛亮多次北伐的失敗。

    故而,諸葛亮北伐要成功,必須最大程度鼓舞蜀國軍民的信心。一方面不能犯錯,另一方面必須步步為營,積小勝為大勝,畢竟魏國也並非不可戰勝。再則必須鼓勵冒險。很明顯,諸葛亮是個謹慎的人,蜀國在他帶領下,打不出信心,找不到贏魏國的戰術。一旦被拖入與魏國比消耗中去,就必敗無疑了。

  • 3 #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事實證明諸葛亮和姜維的先後幾次北伐都前功盡棄,但是他們鞠躬盡瘁一心為主的精神值得後人稱頌。諸葛亮在大的戰略部署上沒有差錯,而並不是像魏延說的那樣可以出兵直取長安,魏延的策略更本行不通,在諸葛亮北伐之前曹操已經經營北方多年,兵強馬壯、戰將如雲、人才濟濟、民心穩定、資源豐富,如果按照魏延的說法直接進攻長安或是洛陽那他們只會陷入戰爭的泥潭,客場作戰糧草和兵員供應就是個大問題,軍士遠離家鄉長途奔襲只會導致軍心不穩,要是遇上作戰失利潰敗在所難免,與蜀相比曹魏方面有很大的戰略空間,而曹操方面的部將忠誠度都很高。綜合分析諸葛亮採取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方法是正確的,進可攻退可守,同時也有利於擴大疆土面積,如果能一直打到長安則可以和曹魏分庭抗禮,一較高下。

    鑑於此,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的街亭之戰實在是他整個北伐過程中最好的也是最有可能奪取長安的一次機會,可惜用人不當失敗了,在後來幾次北伐過程中除了斬殺對方几員大將外在他整體規劃中克服中原的大業一直止步不前,致使鬱鬱寡歡。他的死和這個也是有很大的關係。

    《孫子兵法》中講的決定戰爭的五要素分別是:1.道(令民與上同,可與之生,可與之死,而不危)2.天(陰陽、署寒,時制)3.地(遠近、險易、廣狹,死生)4.將(智、信、仁、勇、嚴)5.法(曲制、官道、主用也)。

    這五個方面缺一不可,曹魏一方即使在曹操死後,他留下的猛將謀臣依然擁護曹丕,君臣一心,可謂上與下同;在司馬懿的統帥下采取積極防守,又是主場對陣,可謂佔盡天時地利;司馬懿又是用兵行家,且謹慎非常,各方排程嚴謹合理,思維慎密,可謂名將。

    諸葛亮在這五方面運用的更是爐火純青,但是限於蜀地的特殊地形每次北伐只能走固定的線路(守有餘,攻不足),司馬懿可是以逸待勞。蜀漢後期期能完全符合為將五要的將領更是缺乏,只好事必躬親,朝堂內外軍隊上下都的兼顧,這就大大的制約了諸葛亮的精力,司馬懿又是以逸待勞。夷陵之後蜀國綜合國力嚴重不足,後勤供應不能持續,幾次北伐都是因為糧草不繼而被迫撤軍,在這方面司馬懿更是以逸待勞。蜀魏在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上相差懸殊,諸葛亮幾乎是傾全國之力與曹魏抗衡,而曹魏打的只是一段時期下的區域性戰爭,蜀漢的勝算真的不大。

    所以諸葛亮或是姜維的北伐失敗真的是“不得其時”。人力有盡時,天道不可違!

  • 4 # 古今趣事

    誠邀,諸葛亮北伐,更多是一種意志,那就會重新恢復大漢的統治。然而,正如水鏡先生所說的,諸葛亮生不逢時。要知道一個國家想要強盛,完全不是一個人所能左右,需要一大幫的文臣武將的配合,還需要國家經濟的強盛。雖說西蜀被譽為天府之國,再加上對南蠻的攻心戰術取得成功,從經濟層面,開始有所氣色,但是以很小的一塊地方,想要打敗人才濟濟,且有軍事實力強大的魏國,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執意為之,一方面是要踐行自己對劉備的承諾,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緩解西蜀內部的矛盾。當時西蜀存在著荊州和本土兩大勢力,而想要緩解國內的矛盾,戰爭無疑是一種極為常見的手段,而且這種方式到了現代,也常常被使用。第一次出其不意,可能會取得較大的戰果,然而由於街亭的失守,讓這次北伐最終功虧一簣,基本上毀滅了北伐成功的夢想。

  • 5 # 傲視蒼穹39

    謝邀!有一句話,可以形象的回答這個問題:“事在人為”!那些說什麼“蜀漢綜合國力遠不如曹魏等等為理由,然後說蜀漢根本不可能打敗曹魏,更別說統一天下”的說法;是根本不懂政治、經濟與戰爭的關係!不說遠了,就拿蜀漢與近代的解放戰爭共方的條件對比一下;

    1、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動約10萬大軍,漢中、成都及南中留守兵力不下五萬人。也就是說,此時蜀漢的兵力超過15萬人。曹魏軍隊約50萬人左右。對比為四比一多點!但是,曹魏的主要敵人除了蜀漢,還有孫吳、遼東的三大勁敵。

    而抗戰勝利後,內戰前的共軍約120萬人,國軍約430萬人。對比為四比一多點!但國軍不但有美國的經濟、軍事支援,敵人也僅有共軍一家。

    也就是說,共軍與蜀漢,與敵人的軍力對比差不多;但曹魏要一對三,而且沒有任何的外來支援。國軍除了大量的美國支援外,僅需一對一。難度共軍比漢軍大得多!

    2、蜀漢末期總人口94萬,諸葛初期估計超過一百萬。曹魏約450萬。人口比例四比一弱。

    共軍佔地總人口抗戰中是九千多萬(“毛選”四卷裡有記載),重慶談判後讓出了很多繁華的地方後,估計共軍人口約八千萬不到。而蔣管區約三億七千萬。對比也是四比一弱。

    人口對比的比例是一樣的。

    3、蜀漢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手工業(蜀錦等)、器械(木牛流馬、諸葛連弩等)、最先進的農業及水利設施(大米、都江堰、鄭國渠等等)、最合適農業的氣候及土地(西南地區物產遠多於中原,所以才叫“天府之國”)。蜀漢唯一的短處就是馬匹不如西涼的多,但是當時的馬匹還沒有馬蹬,似乎並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必備物資。除了馬匹外,蜀漢的基礎建設、物資資源及自然條件都比曹魏好。

    再看共軍;小米加步槍對付飛機加大炮,這是盡人皆知的。蔣管區是工商業、農業經濟+美援,共軍是小農經濟外,完全沒有外援(蘇聯直到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後,才有武器給中國)。光武器的代差,共軍就只能從戰爭中彌補。陝北地瘠民貧、東北“讓開大道,佔領兩廂(也就是佔領一些最沒價值的貧瘠地方)”華北、山東、蘇中、中原等根據地,都是以落後農村、山區為主。經濟地位、物資條件、天文氣候等等,根本無法與當時的蜀漢比。

    以上以“國家基礎”比較來看,蜀漢條件遠遠好於內戰前的共軍。但是,共軍用了四年的戰爭,奪得天下。諸葛亮呢,經過十三年的“六出祁山”,卻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這樣的反差,還不足以證明諸葛亮的能力問題嗎?很多人說,蜀漢沒有人才,曹魏人才濟濟。所以諸葛亮註定不能成功!那我們就再以蜀漢與曹魏的人才來對比一下;

    1、從趙雲死後算;劉備託付軍事重任的李嚴,多次的以少勝多平定叛亂。魏延,史料記載的都有以他創造的防禦體系,保漢中四十餘年的平安。大破郭淮、費曜於陽溪。率高翔、吳班大破司馬懿於第四次北伐。並獻計請求諸葛亮率主力正面對敵,讓他別領一支偏師經略其他地方,以圖“異道會於潼關”。就像劉邦正面對項羽,韓信率偏師經略燕趙齊等地一樣。足以證明魏延不但是大將之才,猛將之列,還有元帥之能!吳懿、姜維、王平、陳式、廖化、馬忠等,均是大將之才。其餘戰將還有一大堆。

    再對比一下曹魏此時有些什麼人才;曹真、曹休、司馬懿等三人為帥才,張郃、郭淮、費曜等為大將之才。剩下還有誰?曹休長期應付東吳,並且在曹睿時已經去世,根本不可能抽到西部戰場。曹真在世時,司馬懿長期在荊州抵抗陸遜等。只有曹真、張郃、郭淮在雍涼戰場。張郃兩次都被王平擊退,根本無法與魏延比。曹真能擊敗趙雲,卻未必奈何得了魏延。郭淮已經是魏延的手下敗將,李嚴足以對付他。還剩下姜維、王平、吳懿、廖化等一大堆大將呢。為什麼要說蜀漢人才沒有曹魏多?曹魏老一代的夏侯、曹仁兄弟及四子良將一死,才真正的是後繼無人呢!鍾會、鄧艾等是屬於再下一代的人才。諸葛在世的這一代,蜀漢雖然謀士少於曹魏,但能征慣戰之將不但多於曹魏,還強於曹魏。卻一敗於張郃、二敗於曹真、郝昭,陳式獨立收回武都、陰平兩座空城,算是小勝(諸葛雖沒有出,但嚇退了郭淮,還是應該算他的功勞)。只有第四次用了魏延,就大破司馬懿,令其再也不敢出戰。這是五次北伐最有成績的一仗,,但並不是最有機會的一仗。第五次戰役,才是最正確的戰略;以戰養戰,在敵人的防區內種田,以敵區產出的糧食養軍。這樣才可以打持久戰,才不至於拖垮國內,而又不用翻山越嶺的運輸糧食。這裡已經很清楚的顯示出;諸葛亮到底不是軍事天才,他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的。等他找到辦法的時候,已經垂垂老矣,天不假年,逝世於五丈原。白白給敵人種了幾個月的田!

    這裡已經很清楚的反映出;蜀漢之所以不成功,並非國力的問題,而是人的位置沒有擺正;諸葛亮並非軍事人才,卻強行帶兵出征。李嚴是劉備託孤專管軍事的人,並且有多次以少勝多,平定叛亂的戰績支撐。卻被放在了次要方向,之後又被調去搞運輸。將他排除出國家領導核心也就罷了,還被排除在軍隊核心之外。魏延智勇兼備,無論攻守一生從無敗績。卻一直得不到信任,軍事建議也從來不獲聽取。馬謖不過參謀人才,而且還並沒有什麼建樹(南征的“攻心為上”之策並不成功;南征後的南蠻還是不斷的反叛,此起彼伏沒有消停過)。卻被強行調為前鋒大將。楊儀一個心術不正的文職人員,居然被遺命統領大軍。這樣的人事安排,安得不敗?蜀漢要消滅曹魏,從劉備到諸葛亮,都有很大的機會。我們紙上談兵,只談諸葛亮,試分析一下;

    1、上庸孟達的“反正”,就好似1945年的“高樹勳運動”,最後導致177萬國軍陸續起義。孟達的反正,李嚴有極大的功勞。諸葛亮很高興,並也已經分析出司馬懿會不經請示,極快的速度到達上庸,對付孟達。可令人費解的是;諸葛亮卻按兵不動,坐視孟達的敗亡。而司馬懿八天到達上庸,孟達守了16天。共24天時間,遠遠超過了蜀漢從漢中出兵,到達上庸救援的時間。我認為這是個不可饒恕的戰略錯誤!應該立即命令李嚴、趙雲(此時趙雲還在世)、廖化(廖化資格比較老,智勇皆不凡,荊州一帶又相當熟悉)、吳班(吳班熟悉水戰)率漢中軍一萬五千人,順漢水而下,救援孟達。如果李嚴果真如劉備認為的;很有軍事能力,搞不好不但救了孟達,奪回上庸三城,還有可能全殲司馬懿這支快速部隊(上庸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至少也能擊潰司馬懿!上庸是極佳的北伐跳板,戰略重地;東出就是襄樊(經略中原的門戶),北出就是武關(入武關就是關中平原)。西接漢中,是漢中最好的屏障。順漢水而下可入長江,就是荊州的中部(今武漢市)。是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重地。此一戰不但能收回上庸,還收羅了孟達的上庸軍隊不下兩萬人(他帶去投魏的自己家族都有四千戶)。

    2、第一次北伐;此時正是吳蜀聯盟的黃金時期,趁此請孫權派陸遜率荊州吳軍攻擊襄陽(不要過河攻樊城,以蠶食方式作戰),命孟達在物資上給以幫助,或是從上庸兵中,派一支數千人的小部隊,由趙雲率領作為支援,以示同盟之誼,又加強陸遜的進攻聲勢。再請孫權派徐盛率軍佯攻合肥,兩處以吸引曹魏部分主力為目標。

    以李嚴為“徵北大將軍”,率廖化為先鋒、吳班副之,率原漢中兵一萬,飛兵奪入武關,以十五日為限奪取潼關與黃河渡口。李嚴率原漢中軍五千、上庸運糧兵五千隨後跟進。只要李嚴出兵有突然性,武關攻破不會成問題(武關是內關,魏軍防守不是重點)。到達潼關後,是從潼關的背面發起攻擊(背面是有樓梯直通關上的),守軍又因是內關而防守不強,根本就不可能守住。成功後,以廖化率八千人守潼關、吳班率兩千人守黃河渡口(曹操派徐晃以五千人渡黃河,尚且用了疑兵計,沒有防守的前提下,還用了好多天才渡完。太多兵防守黃河用處並不大)。李嚴率萬人巡弋在兩點之間,隨時作為支援,並順勢由東向西平定潼關及黃河渡口附近的郡縣,以拓展戰略上的迴旋餘地,只要不超過兩天可以趕回潼關增援的距離即可。此為右路奇兵!以孟達為“上庸都督兼太守”,趙雲為“監軍”;負責此一路糧草供給、或協助陸遜攻擊襄陽。

    3、以馬岱為“鎮西將軍”、與高翔率萬人,利用馬超的聲威聯絡羌人,駐擾祁山。拖住郭淮、費曜的西涼魏軍。此為左路策應。

    4、仍以魏延為前部都督,吳懿為副將,王平為先鋒,率五千人執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王平率五千人輕裝先行。魏延率萬人+五千運糧兵,隨後跟進。吳懿率萬人以輜重為主為合後。並規定15日內到達長安城下。明代高迎祥率六萬烏合之眾,還有大批輜重,也是十日左右走出了子午谷。魏延軍一共才兩萬五千人(魏延在原駐漢中的駐軍約四萬人,李嚴帶走一萬五),而且都是精兵,訓練有素,十五天更應該不成問題。此時潼關已經在李嚴手上,魏延軍到達長安時,夏侯懋還真有可能棄城而逃。就算他不棄城,魏延可命王平,吳懿可各分率三千兵,由西向東平定長安以東的各處郡縣,與李嚴形成東西對進之勢。魏延自己率主力繼續圍困長安,等待諸葛亮的大軍匯合。此時長安以外基本上已經沒有像樣的魏軍(曹真此時還在潼關以外。他是諸葛亮到達祁山後,三郡叛歸諸葛亮後才被派進關中據守在郿縣,對抗趙雲的。張郃也一樣),長安以東各處,很快就能平定!平定後,王平及他的三千人可以留守潼關、協助廖化守關。張郃兩次都奈何不了王平,有他在潼關,張郃大軍更是進不來。此路為中路主攻的前部!

    5、諸葛亮親率由成都、閬中等地帶來的五萬主力大軍走褒斜道出郿縣,此路為北伐主攻。分一萬給馬忠為助攻。以關興率五千軍為先鋒,張嶷、張翼、鄧芝、李恢等等為大將。出谷後,讓關興率先鋒左拐,攻擊陳倉的背後。主力直趨長安與魏延匯合。如果還是攻不下長安,也不用管他。自己率吳懿、鄧芝、李恢等,引主力繼續圍困長安。分遣張嶷、張翼各率三千人平定長安南北各郡縣,這些郡縣基本沒有什麼駐軍,幾可傳檄而定。

    6、令馬忠率萬人走陳倉道為助攻,攻擊陳倉正面。打下陳倉後,與關興分兵平定長安以西屬下郡縣。之後,直出街亭,接受魏延指揮,與馬岱夾擊郭淮。

    7、諸葛亮主力在分兵略取各郡縣時,同時命魏延為“徵西大將軍”,率軍五千直出街亭。接管先期到達的馬岱、高翔一軍,約兩萬人。關興、馬忠兩軍,約一萬五千人,魏延本部五千人。共四萬餘人,而曹魏方郭淮本部僅四千人,加上各郡守軍也不會超過兩萬人。正史上魏延與郭淮有交手,郭淮不是魏延對手。魏延軍由街亭向西南攻擊,馬岱軍由祁山向北攻擊。郭淮兵力分散,對抗兩路夾攻將更加難以應付。蜀漢奪取整個涼州,將不會有什麼懸念!

    8、以馬謖、楊儀率軍兩萬進駐漢中,負責供應北伐各軍的糧草。

    9、陳到鎮永安不動。

    10、張裔、向寵鎮南蠻不變。

    這樣一來,所用兵力與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兵力是差不多的(約十萬人)。但是,張郃、曹真的大軍卻已經被堵在了潼關以外。蜀漢兵力上佔據了絕對優勢。長安主將僅是夏侯懋,其他郡縣陷落後,長安就成了孤城。兵微將寡,外無援兵,長安將不攻自破!這樣,蜀漢一戰即可平定雍、涼兩州。有了三州之地,消滅曹魏就更有資本了,勝算就更大了。

    這樣,遷都回長安,以蔣琬居成都署理政事。調孟達、李嚴回長安,以諸葛亮為首組成內閣。李嚴為“車騎將軍”,與吳懿一起主管京畿部隊。孟達為尚書令(孟達才能,與法正齊名。曹丕都非常欣賞),協助諸葛亮署理國政(這裡諸葛亮不要再任人唯親)。姜維接任潼關守將,張翼為副。魏延以“驃騎將軍”調上庸駐防,廖化、王平為副。以馬謖為主,楊儀為副駐漢中。以三年時間穩定、發展生產,利用絲綢之路搞活經貿。再以大漢旗幟招攬天下英才,積穀練兵,多造兵器連弩、木牛流馬等,以備征戰之用。

    數年後,此時的漢軍應該超過了三十萬人馬。諸葛亮親掛“大將軍”銜,李嚴以“車騎將軍”為副,命姜維為先鋒,馬岱為副先鋒,率主力十萬遲魏延十日出潼關,攻取洛陽。孟達、吳懿(為大司馬,主管京城留守部隊)輔佐劉禪鎮國。調楊儀、李豐到長安,率軍二萬歸吳懿指揮,負責大軍糧草及後援。

    其次,以魏延為兵馬大都督,王平率一萬人,配副將兩員為先鋒大將,廖化配副將一人,率軍兩萬為合後大將,魏延自率兵四萬共七萬人,號稱二十萬先諸葛亮十日出上庸,儘量造大聲勢,以吸引曹魏主力為主,為諸葛亮拉出空擋。以馬謖為漢中都督兼太守,率軍兩萬負責魏延軍的糧草供應及後援。再邀東吳出軍兩至三萬一起攻擊襄樊。請孫權遲十日與諸葛亮同時起大軍十萬攻取合肥,此為實攻,務必拿下合肥。再請孫權寫信給公孫康,讓他在曹魏背後出動,騷擾曹軍後方。曹魏一共五十萬左右的兵馬,分兵不足以應付各路的攻擊。聚集對付一路,則數路空虛會被趁虛而入,許都不保!只要洛陽、襄樊、合肥有一路被攻破。則大勢就將急轉直下。而此時的曹魏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曹仁、曹真、曹休、張遼、徐晃、文聘等等大將均已去世,曹爽、鍾會、鄧艾等均未長成。郭淮已敗於西涼,這裡作戰死論(他即使不戰死,不投降,也不可能穿過整個關中地區,逃出潼關之外)。大將之才唯有司馬懿、張郃等寥寥數人而已。司馬懿此時駐襄樊,正在抵擋魏延、陸遜的進攻,根本不可能調往別處。張郃進不了關中救援長安,只能退守洛陽。以張郃之能,要抵擋諸葛亮、李嚴、姜維的進攻,恐怕有點力不從心。合肥已經沒有令孫權害怕的大將駐守。所以,洛陽、合肥被攻破,應該是沒多大懸念的。洛陽一破,即命李嚴率一軍南下攻擊襄樊之背,和魏延、陸遜三路大軍圍殲司馬懿,應該也是順理成章的了。襄樊一下,宛城已經沒有名將固守,傳檄可定。這樣一來,許都門戶大開,諸葛大軍可以合圍許都。曹魏已經沒有多少迴旋的餘地了,指日可以消滅曹魏。至於滅魏後,短期內可能無法對東吳用兵。但此時漢軍勢大,估計孫權會稱臣以保全東吳的國土。以後漢吳爭鋒,明顯漢軍佔據極大主動!

    也就是說,共軍內戰開始的時候,條件並沒有蜀漢諸葛北伐前好。但是,共軍成功奪得天下。可惜蜀漢白瞎了這些條件;就因為她缺了一個毛澤東,或者韓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牛市?什麼是熊市?